图鉴 《伤寒论》《金贵要略》170种药

合集下载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其中记载了大量中药。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
1. 解表药:麻黄、桂枝、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

2. 清热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等。

3. 泻下药:大黄、芒硝、芫花等。

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5. 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等。

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等。

8. 理气药:陈皮、木香、厚朴等。

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等。

10. 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等。

11. 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等。

12. 安神药:酸枣仁、龙骨等。

13. 补益药:人参、黄芪、白术等。

14. 收涩药:五味子、乌梅等。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实际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还包含有很多其他种类的中药,如驱虫药、祛痰止咳药等。

同时,由于中医注重配伍,所以同一味中药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如果要使用中药治疗疾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2 葛根汤方7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4 麻黄加术汤方5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半两一两半两十个6 防己黄芪汤4防己甘草白术黄芪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7 桂枝附子汤方5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8 白术附子汤方5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甘草白术附子桂枝二两二两二枚四两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11 一物瓜蒂汤1瓜蒂二十个12 百合知母汤方2百合知母七枚三两13 滑石代赭汤方3百合滑石代赭石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14 百合鸡子汤方2百合鸡子黄七枚一枚15 百合地黄汤方2百合生地黄汁七枚一斤16 百合洗方1百合一斤17 栝楼牡蛎散方2栝楼根牡蛎18 百合滑石散方2百合滑石一两三两19 甘草泻心汤方7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苦参一斤21 雄黄熏方1雄黄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赤小豆当归三斤三两23 升麻鳖甲汤方6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24 鳖甲煎丸方25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二分一斗一斛五斗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26 蜀漆散方3蜀漆云母龙骨27 牡蛎汤方4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两四两二两三两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29 柴胡姜桂汤7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半斤三两二两三两四两三两二两30 侯氏黑散14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四十分十分三分三分三分八分十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干姜川芎桂枝三分三分三分31 风引汤12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四两四两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六两六两六两六两紫石英石膏六两六两32 防己地黄汤5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一钱三钱三钱二钱二斤33 头风摩散方2大附子盐一枚3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9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五两五两四两四两二枚35 乌头汤方5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三两三两三两五枚36 矾石汤1矾石二两37 《古今录验》续命汤9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四十枚38 《千金》三黄汤5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五分四分二分三分三分39 《近效方》术附汤3白术附子甘草二两一枚半一两40 崔氏八味丸8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41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6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六两半斤三两二两四两十五枚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5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三两三两三两六两十二枚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7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三两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三两三两44 天雄散方4天雄白术桂枝龙骨三两八两六两三两45 小建中汤方6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三两三两十二枚六两三两一斤46 黄芪建中汤方7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47 薯蓣丸方21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甘草川芎麦门冬芍药三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二十八分六分六分六分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六分六分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七分三分二分六分百枚48 酸枣仁汤方5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深师有生姜二两)二斤一两二两二两二两49 大黄蜇虫丸方12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十分二两三两一斤一斤四两十两一两一斤百枚蛴螬蜇虫一斤半斤50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9甘草桂枝生姜麦门冬麻仁人参阿胶大枣生地黄四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三十枚一斤51 《肘后》獭肝散1獭肝52 甘草干姜汤方2甘草干姜四两二两53 射干麻黄汤方9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十三枚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七枚大者八枚54 皂荚丸方1皂荚八两55 厚朴麻黄汤方9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五两四两如鸡子大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一斤半斤56 泽漆汤方9半夏紫参(一作紫菀)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半斤五两三斤五两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57 麦门冬汤方6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七升一斤三两二两三合十二枚58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2葶苈大枣59 桔梗汤方2桔梗甘草一两二两60 越婢加半夏汤方6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半斤6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9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62 《千金》甘草汤1甘草二两63 《千金》生姜甘草汤4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五两三两四两十五枚64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5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皂荚三两三两二两十枚二枚65 《外台》桔梗白散3桔梗贝母巴豆三分三分一分66 《千金》苇茎汤4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二斤半斤五十枚半斤67 奔豚汤方9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二两二两二两四两二两五两二两四两一斤68 桂枝加桂汤方5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6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4茯苓甘草大枣桂枝半斤二两十五枚四两70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3栝楼实薤白白酒一枚半斤七升71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4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一枚三两半斤一斗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5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楼实四枚四两半斤一两一枚73 人参汤方4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三两三两三两三两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3茯苓杏仁甘草三两五十个一两75 橘枳姜汤方3橘皮枳实生姜一斤三两半斤76 薏苡附子散方2薏苡仁大附子十五两十枚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3桂枝生姜枳实三两三两五枚78 乌头赤石脂丸方5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一两一分半两一两一两79 九痛丸6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80 厚朴七物汤方7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十枚五枚二两五两81 附子粳米汤方5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一枚半斤一两十枚半斤82 厚朴三物汤方3厚朴大黄枳实八两四两五枚83 大柴胡汤方8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半斤四枚二两十二枚五两84 大承气汤方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85 大建中汤方4蜀椒干姜人参胶饴二合四两二两一斤86 大黄附子汤方3大黄附子细辛三两三枚二两87 赤丸方4茯苓乌头半夏细辛(《千金》作人参)四两二两四两一两88 大乌头煎方1乌头大者五枚8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3当归生姜羊肉三两五两一斤90 乌头桂枝汤方6乌头桂枝汤91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9柴胡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半夏大枣四两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二合六枚92 《外台》走马汤2杏仁巴豆二枚二枚93 瓜蒂散方3瓜蒂赤小豆香豉一分一分七合94 麻子仁丸方6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二升半斤一斤一斤一尺一斤9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4甘草白术干姜茯苓二两二两四两四两96 苓桂术甘汤方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两三两三两二两97 甘遂半夏汤方4甘遂半夏芍药甘草三枚十二枚五枚如指大一枚98 十枣汤方4芫花甘遂大戟大枣99 小青龙汤方8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三两三两半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00 木防己汤方4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三两十二枚二两四两10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5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二两二两四两三合四两102 泽泻汤方2泽泻白术五两二两103 厚朴大黄汤方3厚朴大黄枳实一尺六两四枚104 小半夏汤方2半夏生姜一斤半斤105 己椒苈黄丸方4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06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3半夏生姜茯苓一斤半斤三两107 五苓散方5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一两一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108 《外台》茯苓饮6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三两三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四两109 茯苓五味甘草汤方4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四两四两三两半升110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5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升11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6茯苓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半升半升11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7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113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8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三两114 文蛤散方1文蛤五两115 栝楼瞿麦丸方5栝楼根茯苓薯蓣附子瞿麦二两三两三两一枚一两116 蒲灰散方2蒲灰滑石七分三分117 滑石白鱼散方3滑石乱发白鱼二分二分二分118 茯苓戎盐汤方3茯苓白术戎盐半斤二两弹丸大一枚119 猪苓汤方5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20 防己黄芪汤方4防己黄芪白术甘草一两一两一分三分半两121 越婢汤方5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122 防己茯苓汤方5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三两三两三两六两二两123 甘草麻黄汤方2甘草麻黄二两四两124 麻黄附子汤方3麻黄甘草附子三两二两一枚125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4黄芪芍药桂枝苦酒五两三两三两一升126 桂枝加黄芪汤方6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二两127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7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二两二两一枚128 枳术汤方2枳实白术七枚二两129 茵陈汤方3茵陈蒿栀子大黄六两十四枚二两130 硝石矾石散方2硝石矾石131 栀子大黄汤方4栀子大黄枳实豉十四枚一两五枚一升132 猪膏发煎方2猪膏乱发半斤如鸡子大三枚133 茵陈五苓散方2茵陈蒿五苓散十分五分134 大黄硝石汤方4大黄黄柏硝石栀子四两四两四两十五枚135 《千金》麻黄醇酒汤2麻黄清酒三两五升136 桂枝救逆汤方7桂枝甘草生姜牡蛎龙骨大枣蜀漆三两二两三两五两四两十二枚三两137 半夏麻黄丸方2半夏麻黄138 柏叶汤方4柏叶干姜艾马通汁三两三两三把一升139 黄土汤方7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40 泻心汤方3大黄黄连黄芩二两一两一两141 茱萸汤方4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一升三两六两十二枚142 半夏泻心汤方7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半升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三两14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6黄芩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三两二两二两半升三两十二枚144 猪苓散方3猪苓茯苓白术145 四逆汤方3附子干姜甘草一枚一两半二两146 小柴胡汤方7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半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三两十二枚147 大半夏汤方3半夏人参白蜜二升三两一升148 大黄甘草汤方2大黄甘草四两一两149 茯苓泽泻汤方6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半斤四两二两二两三两四两150 文蛤汤方7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五两五十枚十二枚151 半夏干姜散方2半夏干姜152 生姜半夏汤方2半夏生姜汁半升一升153 橘皮汤方2橘皮生姜四两半斤154 橘皮竹茹汤方6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二升二升三十枚半斤五两一两155 小承气汤方3大黄厚朴枳实四两二两大者三枚156 桃花汤方3赤石脂干姜粳米一斤一两一升157 白头翁汤方4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58 栀子豉汤2栀子香豉十四枚四合159 通脉四逆汤方3附子干姜甘草大者一枚三两(强人可四两)二两160 紫参汤方2紫参甘草半斤三两161 诃梨勒散方1诃梨勒十枚162 《外台》黄芩汤6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升16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3薏苡仁附子败酱十分二分五分164 大黄牡丹汤方5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四两一两五十个半升三合165 王不留行散方9王不留行蒴翟细叶桑东南根(白皮)甘草川椒黄芩干姜十分十分十分十八分三分二分二分芍药厚朴二分二分166 排脓散方4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十六枚六分二分一枚167 排脓汤方4甘草桔梗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一两十枚168 鸡屎白散方1鸡屎白169 蜘蛛散方2蜘蛛桂枝十四枚半两170 甘草粉蜜汤方3甘草粉蜜二两一两四两171 乌梅丸方10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三百枚六两十两一斤四两六两四两六两六两六两172 桂枝茯苓丸方5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173 芎归胶艾汤方7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四两-174 当归芍药散方6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三两一斤四两四两半斤半斤175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3干姜人参半夏一两一两二两176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3当归贝母苦参四两四两四两177 葵子茯苓散方2葵子茯苓一斤三两178 当归散方5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一斤一斤一斤一斤半斤179 白术散方4白术川芎蜀椒牡蛎三分三分三分180 枳实芍药散方2枳实芍药181 下瘀血汤方3大黄桃仁蜇虫二两二十枚二十枚182 竹叶汤方10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一把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枚十五枚五两183 竹皮大丸方5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二分二分一分七分一分1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6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柏皮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85 《千金》三物黄芩汤3黄芩苦参干地黄一两二两四两186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6当归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四两三两六两三两二两十二枚187 半夏厚朴汤方5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一升三两四两五两二两188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3甘草小麦大枣三两一斤十枚189 温经汤方12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夏麦门冬半升一升190 土瓜根散方4土瓜根芍药桂枝蜇虫三两三两三两三两191 旋复花汤方3旋复花葱新绛三两十四茎少许192 大黄甘遂汤方3大黄甘遂阿胶四两二两二两193 抵挡汤方4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三十个三十个二十个三两194 矾石丸方2矾石杏仁三分一分195 红蓝花酒方1红蓝花一两196 肾气丸方8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197 蛇床子仁1198 狼牙汤方1狼牙三两199 小儿疳虫蚀齿方2 雄黄葶苈。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组合形式,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特点,选用一定种类的药物进行配伍,并依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

方剂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药物之间的药性、功效和剂量搭配,还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

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

在中医方剂书中,有许多包含了特定病症的方剂,也有一些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的专著。

下面将介绍几本比较全的中医方剂书。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辑录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

伤寒病是指温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寒热不退、恶寒发热、头痛体痛、食欲不振等。

《伤寒论》中有几十种方剂,包括桂枝汤、牛黄解毒片等。

这些方剂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临床中广泛使用。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该书分为189篇,记录了许多治疗肝胆、呼吸、神经、消化等疾病的方剂。

其中包括了"病机不明,即为虚实"的观点,并提出了"治疗重在治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有麻黄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金方》是北宋时期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共有30卷,收录了各类疾病的近千种方剂。

《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方剂的应用与组成,对药物的性能、功效、剂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书是中医方剂书中较为全面的之一,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方源》是明代祝谢灵运所著的一本中医药方剂书,该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涵盖了各类疾病的治疗。

《方源》中的方剂多有辨病症候,针对病因病机,以及常规主治方剂的补充和调配。

该书详细描述了方剂的组方、用药、用量等要点,是中医方剂书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上述几本中医方剂书外,还有《医宗金鉴》、《四气调神大补方》、《王叔和医宗金鉴》等是中医方剂书中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众多方剂信息。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中医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记录了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目录能够踏入中医之门,我是幸运的。

从医十数年间,精研《伤寒杂病论》,很不错,还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娱乐。

于中医药文明之东流水中,取一瓢甘露畅饮,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以医为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观医圣《伤寒论》载113方用药82味,《金匮要略》载262首方剂。

两书目除去重复之方,共载方剂178首,用药151味。

鄙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伤寒杂病论》诸方,为治疗伤寒杂病的金典之方。

其用药精简法度严明,且明确指出了实际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确有高效,非常之著。

感恩戴德,不敢私藏,今特意列出经方目录,广而告之,用心参学。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伤寒论》经方目录1.桂枝汤类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

白术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人参汤2.麻黄汤类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3.葛根汤类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4.抵当汤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5.栀子汤类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6.陷胸汤类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十枣汤小陷胸汤三物小白散瓜蒂散7.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8.甘草汤类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9.苓桂术甘汤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文蛤散10..黄芩黄连汤类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11.白虎汤类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2.承气汤类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 蜜煎导方猪胆汁方13.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14.芍药当归汤类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5.干姜汤类干姜附子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理中汤(别名:人参汤) 16.赤石脂类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17.四逆汤类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真武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汤18.杂方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茵陈蒿汤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乌梅丸白头翁汤吴茱萸汤烧裈散牡蛎泽泻散《金匮要略》经方目录痉湿暍病脉证治方栝蒌桂枝汤桂枝附子汤葛根汤大承气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一物瓜蒂汤(又名:瓜蒂汤)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方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方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附: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方) 疟病脉证治方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又名:桂枝白虎汤)蜀漆散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方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越婢加术汤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廑虫丸《千金翼》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肘后》獭肝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方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又名:温液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又名:三物白散、白散) 《千金》苇茎汤奔豚气病脉证治方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又名:苓桂甘枣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方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又名:理中汤)茯苓杏仁甘草饧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方厚朴七物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头煎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又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瓜蒂散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方旋覆花汤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方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外台》茯苓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方文蛤散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青盐汤猪苓汤水气病脉证治方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附:杏子汤)芪芍桂酒汤(又名:黄芪芍桂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又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枳术汤黄疸病脉证治方茵陈蒿汤硝石矾石散栀子大黄汤猪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千金》麻黄醇酒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又名:桂枝救逆汤)半夏麻黄丸柏叶汤黄土汤泻心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茱萸汤(又名:吴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猪苓散四逆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文蛤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通脉四逆汤紫参汤诃梨勒散《外台》黄芩汤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又名:大黄牡丹汤)王不留行散排脓散排脓汤黄连粉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方藜芦甘草汤鸡屎白散蜘蛛散甘草粉蜜汤乌梅丸妇人妊娠病脉证治方桂枝茯苓丸附子汤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胶艾四物汤) 当归芍药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当归散白术散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方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阳旦汤竹叶汤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妇人杂病脉证治方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温经汤土瓜根散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蛇床子散狼牙汤小儿疳虫蚀齿方杂疗方长服诃梨勒丸三物备急丸本文转载自https:///u/2830177957。

《伤寒论》中的八十一味药

《伤寒论》中的八十一味药

《伤寒论》中的八十一味药《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用药不过近百味。

通过加减、合方,却能包治百病。

选出其中的八十一味药,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性味,按照酸、苦、甘、辛、咸的排序进行分类,从每一类的性味中推导出共同的功效。

酸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酸枣仁:敛汗安神,养肝宁心山茱萸:收敛止汗,涩精止遗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白芍:敛阴和营,养血止汗苦泄热柴胡:退热解郁,和解表里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栀子:清热利湿,泻火除烦茵陈蒿:清热除湿,利胆退黄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淡竹叶:清心除烦,生津止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破结除满大黄:泄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痞,泄痰消积厚朴:行气除满,降逆平喘杏仁:降逆平喘,润肠通便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射干:降火解毒,散血消痰葶苈子:清热泄肺,祛除肺痈皂荚:祛痰止咳,杀虫散结芫花: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大戟:泄水逐饮,消肿散结甘遂:泄水逐饮,破积通便燥湿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排脓赤豆芽:清热解毒,破血化脓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甘补虚人参:复脉固脱,生津止渴甘草:生津补虚,缓急止痛饴糖:补中缓急,润肺止咳黄芪:固表止汗,补气行气大枣:益气生津,补血滋阴小麦:养心安神,除热止渴地黄:清热凉血,补血生津麦冬:清热润肺,清心除烦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活络麻子仁: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瓜蒌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升麻:清热解毒,升阳举陷利湿泽泻:清热利水,化浊降脂茯苓:渗湿利水,宁心安神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滑石:利水通淋,清热敛疮猪苓:利水渗湿,增强免疫薏苡仁:利水渗湿,清热排脓涩固赤石脂:固涩小肠,止血生肌禹余粮:固涩大肠,祛除疤痕灶中土:温中散寒,收涩止血, 重镇代赭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龙骨:镇惊安神,敛汗固精辛散邪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桂枝: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艾叶:行气散寒,镇静安神防己:祛风除湿,清热散痰乌头:驱寒除湿,温经止痛蜀椒:温中止痛,燥湿杀虫行气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豆豉:除烦解表,宣郁解毒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解表发汗,温中止呕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瓜蒌实:清热涤痰,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葛根:解肌清热,升阳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软坚行水温阳附子: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细辛:散寒祛痰,通窍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咸软坚芒硝:软坚通便,清火消肿牡蛎:软坚消痞,止汗涩精鳖甲:软坚散结,退热除蒸走血水蛭:破血逐瘀,活血通经虻虫:破血逐瘀,散积消癥蛰虫:破血逐瘀,散积消癥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简介
本文介绍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以下是详细内容。

中药配方列表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

2.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杏仁、人参、附子、甘草、生姜。

3. 四逆散: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4. 五苓散: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泽泻。

5. 五物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6.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汉防己、牛膝。

7. 大黄防风汤:大黄、芍药、防风、枳实、甘草。

8.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石膏。

9. 苏合香附汤:附子、苏合香。

10. 剂石膏汤:石膏、甘草、竹茹、薏苡仁。

11. 若带下补胎汤:地黄、熟地、川牛膝、干姜、杜仲、肉苁蓉、桑椹、川桂枝、知母、大沙参、萆薢子。

(以下省略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结论
本文列举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了解每种配方的组成和用途对于学习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而系统地研究这些配方,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金匮要略(天津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天津中医药大学)

和食物禁忌;前22篇398条论述疾病40多种,载方205首。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
6.《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思想:
脾。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①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辩证为杂病辩证的核心;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化热伤阴 短气,温温欲吐
知母、防风、附子
乌头汤 寒湿 寒湿痹阻 关节剧痛,痛处不移, 温经散寒,除湿 麻黄、芍药、黄耆、
历节
不可屈伸
宣痹
甘草、川乌
10.中风“僻不遂”的机理。
答: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
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逐步深化完善。唐代以前,多以
特征: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 乍黑、乍白。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等。
治疗:用寒温并用,补泻并施,辛开苦降之甘草泻心汤。(蚀于上部则声咳, 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咳,苦参汤洗之;蚀于肛部者,雄黄熏之。) 10.百合病的病机、诊断要点及正治法? 答:①病机: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 症状;
积损、正虚邪犯所致,清代叶天士认为是肝阳偏亢、水不涵木所致,王清任认为是 “气虚血瘀”而成,并设补阳还五汤治之。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认识渐趋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诞。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5.风痹:是以肌肉麻木及疼痛为主的疾病。 6.厥阳:阳气上逆,是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7.卒厥:是气血逆乱导致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8.中风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临床表现特点? 答: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故肌肤麻痹不仁;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PPT课件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PPT课件

本证成因:表证汗后,表解里未和。
甘草泻心汤证(158)
误下治痞,痞利俱甚
-
2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胃虚痰阻痞证 旋覆代赭汤161 重用生姜 和胃降逆,化痰消痞
痞证类证 下利证 (1)治利四法 赤石脂禹余粮汤159 (2)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
-
2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欲愈候 火逆证
狭义伤寒:局限在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杂病:脏腑阴阳功能不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多种疾病
-
2
❖ 现行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来源
❖ 王叔和《脉经》收录整理《伤寒论》 ❖ 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所录唐本; ❖ 王燾《外台秘要》收录《伤寒论》大部分内容; ❖ 宋代医书校正局林亿、高保衡校订《伤寒论》 ❖ 明万历年1599年,赵开美翻刻《伤寒论》 ❖ 明嘉靖年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注本》 ❖ 《伤寒论》别本《金匮玉函经》8卷,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 ❖ 《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金匮要略》,宋代国家校正医书
阳明热证 栀子豉汤证 221、228 白虎汤证 176、219
白虎加人参汤证(26、222、168、169、 170) 猪苓汤证223 水热互结伤阴 药:滑石、阿胶 治法:利水育阴
-
3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实证 三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207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味承气汤” 治法:泻下燥热、条畅胃气 小承气汤证
中医经典专题讲座 —《伤寒论》专题
浙江中医药大学 曹灵勇
副教授,医学博士
-
1
浅谈伤寒论的产生和沿革
❖ 成书背景如何?
社会: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战乱频频,自然灾害 频发,战争不断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图解金匮要略

图解金匮要略

图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载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此外还包括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食疗法、治未病等,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简介《金匮要略》是传统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可谓"施之于人,其效果若神"。

另外,《金匮要略》中还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饮食卫生、饮食禁忌、饮食疗法等。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作者简介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载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此外还包括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食疗法、治未病等,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伤寒论药物一览表

伤寒论药物一览表

伤寒论药物一览表
《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由张仲景所著,总结了他在医学实践中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以下是《伤寒论》中常见的一些药物,这些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的疾病。

1.大青龙(柴胡、黄芩、人参、甘草)
2.小青龙(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3.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
4.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葛根、芍药、生姜、大枣)
5.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6.五苓散(白术、茯苓、川芎、猪苓、桂枝)
7.防己黄芩汤(防己、黄芩、黄连、干姜、甘草)
8.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生地、甘草、川黄连)
9.四逆加人参汤(附子、干姜、大枣、人参、甘草)
10.五皮散(白术、茯苓、橘红、橘皮、橘核)
11.升陷之剂(人参、甘草、巴戟天、桑螵蛸)
12.甘露大汤(甘草、桔梗、白术、石膏、半夏、川贝母、人参)
13.理中汤(人参、甘草、炙甘草、白术、茯苓、半夏)
这只是《伤寒论》中一些常见的方剂和药物,实际上《伤寒论》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医疗知识和治疗方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个性化地选用适当的方剂和药物来治疗伤寒。

请注意,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用
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202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

202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
汤剂
5
黄苓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
黄苓汤。”
黄苓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汤剂
6
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
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白虎加入参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
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18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
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汤剂
19
大黄黄连泻
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病,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8
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黄苓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金匮199首方1.栝楼桂枝汤方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葛根汤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量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各量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各量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白术、黄芪,各量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白术附子汤方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甘草附子汤方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各量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各量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一物瓜蒂汤XXX,二十个。

1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知母,各量七枚、三两。

1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滑石、代赭石,各量七枚、三两,如弹丸大一枚。

1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各量七枚、一枚。

1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生地黄汁,各量七枚、一斤。

16.百合洗方百合,一斤。

17.栝楼牡蛎散方栝楼根、牡蛎,各量适量。

1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滑石,各量一两、三两。

19.甘草泻心汤方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各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

20.苦参汤方苦参,一斤。

21.雄黄熏方雄黄。

22.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各量三斤三两。

23.升麻鳖甲汤方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各量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鳖甲煎丸方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各量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张仲景50味药证 (配图)

张仲景50味药证 (配图)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

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

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

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

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以下为白芍的图片以下为赤芍的图片资料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

《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

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

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

《赵锡武医疗经验》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任园; 麻春杰【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9(051)009【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组方分析; 关联规则【作者】任园; 麻春杰【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9《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宋代将其分开编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为了全面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规律,本文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了经方数据库,从方药入手,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和药物的配伍特点,以期能更好地传承其方剂配伍理论和规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1]和《金匮要略》[2]所载的方剂。

1.2 纳入标准所选方剂采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有条文中所载的方剂或条文后附方。

1.3 排除标准排除《伤寒论》中现代使用极少的方剂烧裈散;排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只载方名未记载组成的方剂禹余粮丸、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阳旦汤;排除《金匮要略》中最后三篇杂疗方和食物禁忌中所涉及的药物;排除《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重复出现的方剂,如出现多次只记录1次。

1.4 中药名称规范将方剂中涉及的药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进行标准化处理。

例如生薑改为生姜,栝楼根改为天花粉,紫薇改为凌霄花,新绛改为茜草,乌扇改为射干,礬石改为矾石。

1.5 方剂的录入与核对将方剂中规范后的中药名称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并建立经方数据库。

录入完成后进行核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经方数据库最后录入《伤寒论》111方、《金匮要略》199方,去除无法录入数据库的8方(禹余粮丸、烧裈散、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阳旦汤)和二者重复的40方,经方数据库最终录入共计270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次:猪肤
01次:猪膏(猪油)
01次:乱发(血余炭)
01次:连轺
01次:生梓白皮
01次:天门冬
01次:蛇床子仁
01次:乌扇
01次:鼠妇
01次:石韦
01次:紫葳
01次:蜂巢
01次:赤硝
01次:酸枣仁
01次:穹穷(川穹)
01次:代赭石
01次:白鱼
01次:灶中黄土
01次:生地黄
01次:铅丹
01次:栝楼根(天花粉)
07次:知母
07次:粳米
07次:龙骨
07次:黄耆
07次:桃仁
07次:牡蛎
06次:五味子
06次:芎穷
06次:桔梗
06次:泽泻
05次:葛根
05次:麦门冬
05次:滑石
05次:干地黄
04次:蜀椒
04次:蟅虫
04次:百合
03次:防风
03次:橘皮
03次:防己
03次:猪苓
03次:赤小豆
03次:升麻
03次:鳖甲
03次:葶苈
123次:甘草
70次:桂枝
67次:生姜
59次:大枣
51次:芍药
38次:半夏
36次:干姜
34次:人参
34次:附子
32次:茯苓
31次:大黄
28次:麻黄
27次:白朮
25次:黄芩
19次:杏仁
16次:枳实
15次:细辛
15次:黄连
14次:石膏
14次:当归
14次:厚朴
10次:阿胶
10次:栀子
09次:柴胡
08次:芒硝
01次:皂荚
01次:天雄
01次:妇人中褌
01次:巴豆
01次:红蓝花(红花)
01次:戎盐
01次:栝蒌实
01次:川乌
01次:乌梅
01次:狼牙
01次:椒目
01次:鸡子
01次:苦酒
01次:王不留行
01次:桑东南根(白皮)
01次:人尿
01次:粉
01次:溯瞿细叶
01次:柏皮
01次:蒲灰
01次:瓜子
01次:黄柏
01次:蟋螂
02次:牡丹皮
02次:紫参
02次:矾石
02次:薯蓣
02次:雄黄
02次:竹叶
02次:木防己
02次:贝母
02次:苦参
02次:通草
02次:豉
02次:小麦
02次:硝石(芒硝)
02次:白酒
02次:白头翁
02次:秦皮
02次:旋覆花
02次:麻子仁
02次:艾叶
01次:射干
01次:紫菀
01次:款冬花
01次:白敛
01次:云母
03次:吴茱萸
03次:赤石脂
03次:乌头
03次:水蛭
03次:虻虫
03次:甘遂
03次:薤白
03次:栝蒌实
03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豉
03次:黄蘗
03次:栝蒌根
03次:薏苡仁
03次:茵陈
03次:蒿
03次:葱白蜜(白蜜、食蜜)
02次:胶饴
02次:竹茹
02次:蜀漆
02次:猪胆汁
02次:瞿麦
02次:鸡子黄
02次:文蛤
02次:瓜蒂
01次:葵子
01次:泽漆
01次:白前
01次:太一禹余粮
01次:盐
01次:生葛
01次:甘李根白皮
01次:干苏叶
01次:山茱萸
01次:白薇
01次:生地黄汁
01次:川椒
01次:柏叶
01次:诃梨勒
01次:土瓜根
01次:生姜汁
01次:羊肉
01次:败酱
01次:葶苈子
01次:干漆
01次:蛴螬
01次:黄柏
01次:蜘蛛
01次:曲豆黄卷
02次:牡丹
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