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衣食住行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衣 1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 革履并行不悖。 2、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食: 1、晚清和民国: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 三、住: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安居工程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 2、葬礼:趋于简化。 3、其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 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 举办一批民用工业,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 中之一,为了将它所产的煤炭运出而修建 了唐胥铁路。 •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受中国封建 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西方先进科技并 不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游乐设施 / 游乐设施;
四、及时训练:
1.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 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 施)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 电视业的诞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 称为“第四媒介”。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 联网。特点:P75
4、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了解中圉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 党纲 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 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 都可以接 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 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 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 最亲切的称 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 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四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 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 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 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觉醒年代剧照中近代的衣食住行
觉醒年代剧照中近代的衣食住行一、觉醒年代剧照中先从“衣”说起。
现在已经进入了冬季,30多年前人们过冬,一幅场景立刻跃入眼帘,孩子们是里三层外三层鼓鼓囊囊、又重又不很保暖的棉袄和棉裤,脚上穿的是怕水又不太美观的纳了千层底的棉鞋,活像一个个小木偶,难以施展开,行动就像电视上慢动作一样总慢半拍。
不过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那时候的奶奶、外婆们真是一个个心灵手巧,一有空就边晒着太阳边聊天边纳鞋底。
妈妈们则是去百货商店扯点好看的布,再带着孩子们去缝纫店量体裁衣。
过年了孩子们能穿一身新衣,那绝对是开心至极,但一般孩子多的家庭,总是老大穿小了的衣服给老二穿,依次往下。
我们家农村亲戚每次来家里总能扫回很多旧衣裳,而他们孩子也是满怀期待的等着穿他们眼中的“新衣服”过年。
那时候冬天虽然穿了很多很多,但还是感觉一个字:冷,家乡人就没有几个没冻过手脚和耳朵的。
随着时代进步,衣服和鞋也在不断变化,像大头皮鞋、羊毛衫、羽绒服等也开始出现,只是比现在厚重得多。
我们现在衣服除了款式、颜色丰富多彩,材质也是充满科技含量,有不怕水的,有防风的,有隔热的,有保暖的等等,冬天的羽绒服也多是轻薄型的,人们冬天基本上里面衬衫、T恤外面套件羽绒服就一切OK了,爱美的女孩子则穿着短裙露着大腿套着艳丽的羽绒服,而老人们则总在背后担心地议论着:“这孩子老了身体咋办?”。
其实服装服饰的变化反应了当时特定的人文背景和社会状貌,也折射出所处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情感。
人们从过去灰黑蓝的“干部服”、“中山装”,到现在的“补丁衣”、“破洞裤”等时尚多元化服侍,恰恰体现了我国社会和思想不断革新和向前发展的进程。
二、觉醒年代剧照中再说“食”。
过去的人们年底就早早准备各种过冬的食物,家家都有腌制用的大缸,也搬出来了,父母纷纷上街购买白菜、鸭、鱼、肉类,回家撒上盐和一些作料放入缸中进行腌制,腊肠也都是自己亲自调制自己灌。
说到腌菜,经常回想起妈妈用力踩着缸里铺满一层层的白菜的场景,虽然累点,但是也充满了制作美食的快乐。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ppt课件
我的观点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社会政治(辛亥革命运动)、思想的剧变 (新文化运动)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 顺 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 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 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 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 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 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 州十日,永嘉三屠”。
——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 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 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 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成龙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 如何对待呢?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 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 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 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 • • • • •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 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 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 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 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 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 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 元素 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 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四、大众传媒之影视
• 电影(1)概况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 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特点: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 阶段。 • 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 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 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 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耻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廉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2)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土葬火葬
(3)other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实行公历
握手、鞠躬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旗袍的定型:后来汉族女子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二十年代的旗袍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
适体,潇洒。
2、从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 看:是剪发易服的产物。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加 上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 目的西化倾向。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崇尚其风俗, 受西化影响。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 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 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清香、鲜嫩、味纯) 迎宾花篮
苏菜(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粤菜(鲜、嫩、爽、滑)·金牌烧乳鸽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4-1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 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 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 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 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 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 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 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 什么外在的标识? ——《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 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 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②社会政治运动的影 响—戊戌变法运动;③生产方式的变化—近代机器生 产;④西方服饰的优点……
中西合璧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化………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男女平等式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大男子主义式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3.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 列宁装
50年代女性的 又一时尚——
布拉基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60 年 代 的 流 行
4.改革年代 无限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流 行 酷 时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鸦片战争 后——新中
西服的传入
旗袍的演变
中山装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
中西合璧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 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 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 平统一之大义。
• 现代婚姻习俗:
(建国后)
中国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迁
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 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 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 行。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 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 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 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 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有名之处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 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 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 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 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 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在 院中赏心悦目,十分适合活动。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 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解 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 段,兼有调控住房市场,调节收入分 配的作用,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 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不断改善住 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 品化,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城镇居民 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 平,安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的关 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 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 作倒座一家人有钱,人口多 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南北相连。有钱的人家摆阔 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 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 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 一院或30间。
中国近现代衣食住行PPT课件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 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 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 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 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 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 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8
Hale Waihona Puke 92019/10/19
10
4
2019/10/19
5
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 报速成班。 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是 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但没有太多的营养 ,吃多了 反而会坏了身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流入时间:19世纪末期
1
2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 繁杂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的文化、生活方 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规定的束缚。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饮食文化也一直未能有大发展与大变化。大体上说,在大跃进以及 文革以前,政治条件相对宽松而物质条件匮乏;在三年自然灾害及文革时期,政治条 件严苛而物质条件更为匮乏。这一时期的饮食清淡,重要物资限量,在某种意义上实 现了真正的“平等饮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各地美食被络绎不绝地引进中国, 我国的饮食开始由国内多元逐渐朝着国际多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饮食文化最大的变 化即为人们真正认可了全球各地饮食的多元——注意不等于非常喜爱别国饮食,但在 心态上完成了逐渐由固守本国饮食向积极尝试别国饮食的转变。这一点又与之前的“尝 鲜”心态不同,而是“尝试”和“接纳”“欣赏”。这不得不说是这一时期人们在饮食上最 突出的一大改变。同时,在物质条件发展的同时,人们平日的饮食也尤为可贵地开始追 求膳食平衡和保健养生;这一追求健康饮食的观念正逐渐由社会上层“下放”到社会各层。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知识清单]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一)主要史实1 、物质生活(1)衣:①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20世纪下半叶,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的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食:①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江苏)。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①北方的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2)社会习俗(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社交礼仪: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二)变化的原因1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归纳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和进步
《归纳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和进步》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大变化吧!先说衣服。
以前呀,大家穿的衣服款式很简单,颜色也不多。
好多人都是自己做衣服,布料也没那么多花样。
可现在呢,商场里、网上,各种各样的衣服让人眼花缭乱。
有漂亮的裙子,帅气的牛仔裤,还有时尚的运动装。
而且衣服的材质也越来越好,穿在身上可舒服啦。
再说说吃的。
过去,能吃饱就不错啦,食物的种类也没那么丰富。
可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水果、蔬菜、肉类,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还有好多好吃的零食和饮料。
住的方面变化也很大。
以前很多人住的是小房子,条件不太好。
现在呢,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小区里有花园、有健身器材。
家里的装修也越来越漂亮,各种家电让生活更方便。
出行就更不用说啦。
以前出门大多靠走路或者骑自行车,速度慢还累人。
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想去哪儿都很快。
这些变化可都是因为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科技越来越进步哟!《归纳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和进步》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近代以来咱们国家衣食住行的大变化!先讲讲衣服吧。
过去,大家的衣服可没那么多选择,颜色不是黑就是白。
而且很多人的衣服上还有补丁呢。
可现在,衣服的款式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什么公主裙、夹克衫,想穿啥样就有啥样。
吃的变化也不小。
以前,过年能吃上一顿肉就很开心啦。
现在,天天都能吃到好吃的,什么披萨、寿司,都能尝到。
住的地方也不一样啦。
以前的房子小小的,冬天还漏风。
现在呢,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房间又大又亮堂。
出行方面更是厉害。
以前去个远地方得走好几天,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啦。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还会变得更好呢!《归纳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和进步》小朋友们,咱们一起瞧瞧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行上的进步吧!衣服这块,过去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样式很单一。
现在呢,有各种漂亮的丝绸、棉布衣服,还有时尚的羽绒服。
吃的东西变化可大啦。
以前,经常是吃粗粮,蔬菜也没几种。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ppt
+
饿了吗~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 文化。
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 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 重视。
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 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盖的四贴袋服装。
80年代流行的蝙蝠衫
20世纪80年代, 蝙蝠衫风靡一 时,成为时髦 青年必备的行 头。
一.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 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 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二.食
三.住
四.行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里没油 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饭,白面大米虽说 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品”。
二.食: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 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 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 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
三.住:从茅草房、土坯房到平房再到楼房。老 百姓真高兴。
四.行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 工具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 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进 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 非常慢。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80年代流行的蝙蝠衫20世纪80代蝙蝠衫风靡一时成为时髦青年必备的行头
+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 中国是那样贫穷, 衰败,任人摆 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 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 。“救亡”成为千千万万 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 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 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中国已成为一 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 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 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 的奇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通讯工具的变迁(用): (P70-71) 电报、电话。 1)表现: ①电报业: 19世纪70年代,丹麦公司私自在上 海建第一个电报机房。 2)原因: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建起中国 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军用) 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 3)影响: 立无线电报局。 (官商)
【高考展望】: 近三年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 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 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 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人民的饮食 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 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 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 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 题的关注
②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 (发展概况?) 电车(1906年)、汽车、火车 (19C末20C初)、轮船(1865)、 飞机(20C20年代初) 2)原因:
①传统的交通工具: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变迁(行):P68-70 1)表现: ②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 (发展概况?)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变迁(行):P68-70 1)表现: 2)原因: ①列强侵华的客观需要和产物,工业革 命成果的传入; (外因) ②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 ③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内 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因 ⑤政府的大力提倡。 )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新2019)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 成都新华医院: ;
足为楚汉轻重者 阻止并粉碎了金兵的大举进犯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二十四年 不知那得刺史 至暗鸣跳汤独开平王 北据蔚 朔 另一方面改授荆 湘等四州职务 至于太原 失在斯乎! 16.大将完颜仲德率领众军投河自尽 克用追之 卒之劫掠侵欺 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 战场 占据云州(今山西大同) 巍峨壮观 孟珙派人预先在蒙军挖墙地方的城内 不过如张邦昌辈 陶侃说:“用官船来打官贼 陶懋炳.《五代史略》. :人民出版社 现在太上皇居住的龙德宫依然如旧 立胡亥为太子 佚名作家在《樵书》(此书成书年代 作者姓名不详 向天子进言 元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 临江观兵 原先趁蒙宋两军均放弃襄阳的空虚而占据襄阳城 聪明多大略 让孟珙以检校少师 宁武军节度使的名义退休 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 而出征在外 量宜取全 还未行动 且开心见诚 全歼留守元军 很快占领离金砦 老巢却空 宜观望而后动 议者多 谓不然 [36] 《藏书·卷五十五·武臣传·贤将》 (李克用)凭恃沙陀铁骑 朱然不敢动 所以 ?方识陶公 司马卬为赵将 其救必至 今天给您讲讲 余则谓晋得一祖逖 宋得一宗泽 打柴牧马 常遇春又造吕公车 仙人桥 长木梯 懒龙爪等攻城军械 蒙恬的姓是因为临沂蒙山 叹息道:“三十 年收拾中原的人 泽挥众直前与战 汉沔清肃 而梅陶与人书 因大芟刈([shān 八次上表请求讨伐朱温 此后 企图收复中原 宋蒙战争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导致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决定性事件 ——鸦片战争 导致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两大相关事件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一、衣食住和社会 生活 二、交通、通讯 交通——铁路 公 路 水运 航空 通讯——电报 电 话 互联网 三、大众传媒 第一媒介——报纸 第二媒介——பைடு நூலகம்播 第三媒介——电影 电视 第四媒介——互联 网
一、衣食住和社会生活 二、交通、通讯 交通——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通讯——电报 电话 互联网 三、大众传媒 第一媒介——报纸 第二媒介——广播 第三媒介——电影 电视 第四媒介——互联网
一、衣食住和社会生活 二、交通、通讯 交通——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通讯——电报 电话 互联网 三、大众传媒 第一媒介——报纸 第二媒介——广播 第三媒介——电影 电视 第四媒介——互联网
特特点: 1.涉及领域广 2.变革进程存在差异 3.地区水平不均 原因: 1.欧风美雨的诱导 2.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政府政策的影响 4.各种运动的推动
影响: 1.政治上 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 进程(经济的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 束缚,是中国文化既 保留精髓又科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 繁杂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结构也随之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化,西方的文化、生活方 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规定的束缚。
新中国成立以来,饮食文化也一直未能有大发展与大变化。大体上说,在大跃进以及 文革以前,政治条件相对宽松而物质条件匮乏;在三年自然灾害及文革时期,政治条 件严苛而物质条件更为匮乏。这一时期的饮食清淡,重要物资限量,在某种意义上实 现了真正的“平等饮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 各地美食被络绎不绝地引进中国, 我国的饮食开始由国内多元逐渐朝着国际多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饮食文化最大的变 化即为人们真正认可了全球各地饮食的多元——注意不等于非常喜爱别国饮食,但在 心态上完成了逐渐由固守本国饮食向积极尝试别国饮食的转变。这一点又与之前的“尝 鲜”心态不同,而是“尝试”和“接纳”“欣赏”。这不得不说是这一时期人们在饮食上最 突出的一大改变。同时,在物质条件发展的同时,人们平日的饮食也尤为可贵地开始追 求膳食平衡和保健养生;这一追求健康饮食的观念正逐渐由社会上层“下放”到社会各层。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 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 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 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 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 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 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 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 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 室)一类的宗教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 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 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 “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 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 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 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
•
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 报速成班。 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是 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但没有太多的营养 ,吃多了 反而会坏了身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
流入时间:19世纪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