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一)以实物寓愁“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
古诗词常用意象:愁苦类
古诗词常用意象:愁苦类展开全文是工作使人生有味。
——艾约尔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凄苦愁思。
自然界的梧桐细雨到了诗人笔下就让人感到凄楚悲凉了,家国破亡的伤痛,情人别离的哀愁,思念家乡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细雨中“听”得到。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张辑《疏帘淡月·秋思》:“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惠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2、芳草——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3、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论唐宋词中的愁情
中国古代 的文学创 作也 实践 着这 一理 论 。比 如 中国 的第一 部 诗 歌总 集《 经 》虽 然 孑 子说 它 诗 , L
“ 思无 邪”却 也被 认 为“ , 颂扬 过去 正表示 对 现在 不 满, 因此 ,三百篇 》 《 里有 些表 面上 的赞 歌 只是骨 子
南宋朝 廷虽 然偏 安一 隅 , 山仅余 半壁 , 毕 江 但 竟 还是 一个 国家 。宋 亡 之后 , 贯 被 中原 士 大 夫 一 视为“ 蛮夷 ” 的异 族 人 主 中原 , 为 统 治 者 。读 书 成 人 沦落 到“ 儒十 丐 ” 九 的悲 惨境 地 , 心 情 是 可 以 其
冉 蘅 皋 暮 , 笔 新 题 断 肠 旬 。 试 问 闲 情 都 几 许 ? ~ 彩
川 烟草 , 城 风 絮 。谁 管 闲 愁 , 里 青 青 草 。今 千 夜 倩 簪 黄 菊 了 。 断肠 明 月 霜 天 晓 。 (蝶 恋花 》 《 ) 桃 李 风 前 多 妩 媚 , 柳 更 温 柔 。唤 取 笙 歌 烂 熳 杨
种种愁 怨 之情 :月 落 乌 啼 霜满 天 , 枫 渔 火 对愁 “ 江
眠” 张继《 ( 枫桥 夜 泊》 ; 日暮 乡关何 处 是 , 波 江 )“ 烟
词是我们 抒 发 情 感 的最 佳 方 式 。爱 、 、 、 、 恨 悲 思 愁、 怨种 种情感交 织在历 代文学 作 品中 , 同构成 共 了一个缤 纷夺 目的情 感 世 界 。而 “ ” 更 是 被 愁 情
君莫舞。君不见 、 环 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 玉
谁寄 锦 书 来 ? 雁 字 回 时 , 满 西 楼 。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月 流 。一 种 相 思 。 处 闲 愁 。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下 眉 两 才 头 , 上心 头。 却
唐宋词中的离别情愁与感伤表达
唐宋词中的离别情愁与感伤表达1. 引言唐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别情愁和感伤是常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唐宋词中离别情愁和感伤表达的特点和方式。
2. 离别情愁表达2.1 审美沉痛之辞唐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闻名,其中离别情愁的表达常常借助悲凉、哀怨、忧伤等辞藻来渲染作者内心深处的思绪。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酒入愁肠化作了金波”,通过“愁肠”与“金波”的意象交织,传递出无尽的离别情愁。
2.2 自然景物映衬唐宋词通常运用精细描写自然景物来增强离别情愁的意境。
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心理构建之间产生共鸣,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通过描绘潇湘水乡的秋雨之景,进一步凸显了离别情愁的深沉。
3. 感伤表达3.1 忧思兼理想在唐宋词中,感伤表达常常与忧思和理想相结合。
词人借代以及暗示等手法揭示出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不满之情,同时融入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杜牧《秋夜寄邱员外》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通过反衬出词人孤独无助的境遇,展示出对友情和圆满生活的向往。
3.2 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唐宋时期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这也使得唐宋词中常常流露出作者对时代变迁所产生的感慨和失落之情。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通过琵琶声音与庙宇空旷之景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社会和纷乱时代的反思。
4. 结论唐宋词以其精致、深邃、感人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离别情愁与感伤是其中常见的主题,词人通过审美辞藻、自然景物描写、忧思理想交织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手法,展现了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在阅读唐宋词作品时,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它们的音韵之美,更可以深入感受到离别情愁与感伤之间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古诗词中表达愁绪的意象
古诗词中表示愁绪的意象
1️柳絮:飘忽不定,常用来表达愁绪。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梧桐:象征凄苦、愁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3️丁香结:比喻心中郁结的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4️芭蕉:常用以表现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5️猿:孤寂、愁苦的象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6️暮鸦(寒鸦、昏鸦):常用以渲染衰败萧索之景、痛惜悲凉的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流水: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8️黄昏:感伤的心情意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9️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以夕阳(黄昏)显愁自《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进而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以来,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都是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二、以流水、大海喻愁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李白《横江词》“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相恨不知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三、以山喻愁山的雄浑高大给人一种沉重感,愁也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上。
向子湮在《水龙吟》里说“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愁正像重峦叠嶂的山使人喘不过气来。
元代吕止庵《怀古》里说“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给山赋予愁情,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苦。
四、以酒写愁酒能使人想象丰富,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因而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志不得伸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愁”全解析“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方法,多种多样。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的。
(1)有思念故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周邦彦《点绛唇》“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诗(词)人分别将自己绵绵的思乡之情,寄托在那淼淼的江水、点点的渔火和悠悠的白云以及声声异响里,诉说着心中无尽的愁思苦念。
再如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春深愁苦更深,借酒方可消愁,抒写了词人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思乡难归之愁。
(2)有思亲怀友的愁,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
友人不在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万千感慨。
思念丈夫愁绪深重莫过李清照。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抒写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所受的煎熬愁苦;《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倾诉了夫妻离别的旧愁新苦和无尽思念之情;《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了对夫君似红花飘落、如河水闲流、绵绵无绝、遥遥无期的浓浓相思和深深眷恋,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朋友遭贬,心情沉重,就让清风明月带去对友人思念思念和牵挂吧。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世事难料,心情沉重,愁绪满怀,因而思念友朋而独自难眠。
再如黄庭坚《好事近》“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
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与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元干《清平乐》“兰桡飞取归来。
愁眉待得伊开”,田为《南柯子》“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不论是知心好友,还是知己红颜,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在路途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感慨万千,愁肠百结,绵延不断。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
浅析古典诗词表达愁情的艺术手法作者:钟长英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11期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就像一颗颗明珠,熠熠闪光,每一首都散发出醉人心魄的光芒。
他们有的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有的倾诉了亲朋好友间深刻的感情,有的说出了壮志未酬的愤懑,有的抒发了报国杀敌的豪情。
而愁情也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传唱的永恒话题,各种愁绪浮现在心头,倾注在笔端。
古往今来的诗人用他们的才华和深情演绎出了一首首写愁的千古名篇。
下面笔者就对表现愁情的艺术手法略作分析。
一、直接抒情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是含蓄蕴藉的,感情大多隐含在诗句中,当然也有诗人忍不住心中喷薄的情感,写就直接呐喊出来的诗句。
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破灭、家破人亡、南下漂泊等苦难后《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了家国之恨、漂泊之苦,让我们忍不住为身遭巨变的女词人掬一把辛酸之泪。
二、以人体变化、感受等来写愁愁情使人倍感伤心痛苦,通常直接作用于人体,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相思之情使人形体消瘦,便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比黄花瘦”;有家不能回的乡愁之痛令人肝肠寸断,便有了韦庄《菩萨蛮》的“还乡须断肠”和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怀人之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由眉间转移到心上,于是就有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和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环境烘托渲染愁情恰当的环境描写会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人所渲染的愁情。
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蝉的鸣声凄凉,秋雨过后傍晚的景色更添几分寒凉,在这样朦胧暮霭中的长亭更显得萧索,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蕴含着离别时心痛难忍的愁情。
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营造了清幽寂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秦观《满庭芳》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渲染了诗人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愁恨。
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
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作者:欧明俊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09期人生一半是快乐,一半是忧愁。
文学一半是喜剧,另一半是悲剧,悲剧更感人。
文学满足读者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诗词不仅仅以“快乐”为美,更以“忧愁”为美。
本文所谓“愁”情,专指出现“愁”字以及近义词“恨”的诗词,抒写愁情而没出现“愁”字的,暂且不论。
古代诗词中,同样是愁,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表达。
最常见的是比喻言愁,将情感具象化。
如把愁写得有长度,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其一:“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
”回忆起从前穷困坎坷的日子,一天天的愁,像一条条线越拉越长。
以山喻愁,愁有形体,有高度。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忧愁像终南山那么高。
赵嘏诗句:“夕阳楼上三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杨凝《别李协》:“明月峡添明月照,峨眉峰似两眉愁。
”“峨眉”和“蛾眉”同音,峨眉山就像两眉的愁,比喻非常形象。
以水喻愁。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诗人横渡过江,江上风波凶险,愁如江水绵绵不断地生发出来,且有万里长。
李群玉《雨夜呈长官》:“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江水既长且大,源源不断,无始无终,滚滚东逝,如此将愁形象化。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人越远离,愁绪越绵延不断。
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春水不断涨,愁亦不断生长,满江春水都是泪。
又《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愁像乱花飞舞,举目望去,满空中都是愁,且如海辽阔广远,无边无际。
朱弁《春阴》诗也以大海喻愁:“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愁又似雨,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南宋杨炎正《蝶恋花》:“万点飞花愁似雨。
”愁似万点飞花,又似雨。
唐宋词愁情赏析
唐宋词愁情分类赏析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数量巨大。
在这众多的宋词中,写愁情的词不能不被注意。
烦愁、闲愁、旅愁、乡愁及缠绵之愁、无奈之愁,内容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到人情世态、子妻亲朋,带给我们无尽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这些愁归为相思词、思乡词、郁志词等。
相思词研读唐宋词相思词为数不少,其中有写友人之间、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的;更多的是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的,而后者更显得炽烈殷切,缠绵悱恻。
其中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是写男女恋情相思词的经典。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很是不同。
诗人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
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李清照的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
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思乡词家国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依恋,更是一个独居异乡的人最眷恋的存在。
因此,许多词人都曾用他们美丽的辞藻抒发过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南后主李煜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他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特别值得一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古典诗歌中的“深愁”与“浅恨”
( 一 )离愁 别 恨 、 念远 怀 人 ( 二 )逐客 之 恨 、 贬谪 之 痛 ( 三 )黍 离 之 悲 、 家 国之 恨 其 中 第 一 种 和 第 二 种 乃 小 我 私 我 的 一 己愁 怨 , 第 三 种
诗 言 志 ,诗 歌 是 用 来 表 达 思想 和 情 感 的 , 人 的 感 情 分 喜 怒 哀 乐 ,但 总 的 来 说 ,表 喜 悦 之 情 的 不 多 ,抒 写 愁 情 的
宫 廷 生 活 和 艳情 , 这 些 作 品 反 映 了他 作 为 一 个 “ 屈 节 以 图 在 美 好 的 春 光 中 仍 然 排 遣 不 去 的 、 与 日俱 长 的 愁 恨 。
左 迁 至 蓝 关 示 侄 孙 湘 》 。韩 愈 一 生 , 以 辟 佛 存 ,修 贡 以 结 欢 ” 的怯 懦 皇 帝 的 兴 趣 ,这 时 期 的 词 有 一 部 再 如 韩 愈 的 《 分 是 写 自己 内 心 愁 苦 的 , 李 煜 处 于 分 崩 离 析 的 时 代 ,割 据 为 己 任 , 晚 年 上 《 论 佛骨 表 》 ,力谏宪 宗 “ 迎 佛 骨 入 大
比起 丧 家 失 国 的 深 悲 大 痛 ,那 是 轻 轻 浅 浅之 愁 之 痛 , 与 丧 路 阻 且 长 ,会 面 安 可 知 ” ? 山长 水 阔 ,鱼 雁 传 书 , 往 往 又 家 辱 国 的痛 比 起 来 ,那 只 能算 是 无 病 呻 吟 , 有 “ 为 赋 新 词 难 以通 达 ,有情人 长别离 、不相 知,因而也就产 生 了文学
也 有 浅 痛 ,如 离 情 别 恨 ,相 思 之 愁 ,尽 管江 淹 说 , “ 黯 然 常 病 酒 ,不 辞 镜 里 朱 颜 瘦 ” , “ 酒 入 愁 肠 ,化 作 相 思 泪 ”
古典诗词中的愁
古典诗词中的愁古典诗词中的愁愁,本是人事间,特别是离乱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
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相应的个人理想的破灭,往往造成一种压抑、苦闷、悲观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当时社会不可能通过政治或历史的理论形式作正面阐发,只能通过诗歌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和“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
在古典诗词中留下了众多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
羁于个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唐代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后,过着凄然的漫游生活,积怨日益深沉,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三千丈”这个虚拟懂得长度形容自己的悲苦、忧愁生活的深重。
而男唐李后主在经历了亡国破家的残酷现实后,在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中,不禁倾泻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怀,把绵绵哀愁呈诸笔端。
在他的另一首词《相间欢》中,则将千缕万绪的愁思比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使人雨”,把那种“闲愁”的深度,借江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达出来。
古代诗词中的写“愁”艺术一、把“愁”写得有长度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内心愁绪的深重。
二、把“愁”写得有重量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
三、把“愁”写得有形态南唐李后主则使“愁”的形态表现得更为直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愁思像一团乱麻。
四、把“愁”写得有数量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以“一江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衬以“春”字,写出了愁思如江水般汪洋恣肆,又如春水般长流不断。
五、把“愁”写得有变化运动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中,愁绪表达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对人生的烦恼和忧伤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共鸣。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的方式和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体现。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将夜晚的寂静与明月的光辉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孤独而忧伤的感觉。
这种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展现。
在《白发悲》中,纳兰性德以“白发愁看白封书,月照平湖霞满楼”描绘了一个老年人对世事的忧伤和无奈。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愁绪传达给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此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感情的描绘来展现。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感情的表述和描绘,将自己的愁绪与读者紧密相连,使读者不禁感到一种心痛的感觉。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一个官员离别京城赴任的场景,表达了对职责和人生的烦恼和忧虑。
诗人通过对人生之旅的反思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点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花。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表达,展现出人们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他们的愁绪和忧伤。
在读古代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慰藉。
总之,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生动地呈现了诗人们内心的愁绪和忧伤。
离别的愁苦 相思的寂寞——浅谈古典诗词表达相思愁苦的常见手段
“ 来慵 自梳 头 。 慵者 , 起 ” 懒也 。 发髻 蓬松 , 她懒 于梳理 ; 宝镜 尘满 , 无心拂 拭 。新婚 燕 尔, 夫 离家远 游 , 她 丈 词人 在
正所谓 “ 寸柔肠 , 盈粉 泪” 寸 盈 。真 有 些“ 泪试 严妆 ” 和 的味
“ 问 归期 未有期 ”漫 漫 长夜 , 君 , 斗转 星移 , 声更 漏 , 声
似 诉如 怨 , 滴滴似 在扣 问那苦苦 守候 丈夫 归来的女 主人公
的满腹 愁苦脆 弱缠 绵的心 灵 。
手法在 王 实甫 的《 西厢记 ・ 亭送 别》 长 中表现得 极 为明显 。
【 滚绣球】 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 了金钏 ; , 遥望见十里
香冷 金猊 , 被翻 红浪 , 起来 慵 自 头。任 宝奁 尘 满, 梳 日 上帘钩 。 生怕 离怀别苦 , 多少 事 , 说还休 。 欲 新来瘦 , 非干病
酒, 不是悲 秋 。休休 !
空闺独 守 , 思念绵 绵。“ 梳洗罢 。 独倚望 江楼 。” 心梳 精
妆, 独倚 江楼 , 望能 够看到 丈 夫 的身影 , 希 结果 却是 “ 不 人
公 的 相 思 之 深 、 重 。 这 种 相 思 几 乎 是 没 日没 夜 , 漏 滴 之 更
莺莺与张 生 离别 , 一声 “ 去也 ”金钏 就松 下 来 了; , 望见
十里 长亭 , 身体便 消瘦 了。这种形 象化 的夸张 手法加 深 了
读 者对这 种苦苦 相思 的情感 的深层认 识。
荣?情人 已走 , 寞懒梳妆 , 心“ ” 寂 无 对镜贴 花黄 ”这种表 现 。 手 法最早 可上溯到 《 经 ・ 诗 卫风 ・ 伯兮 》“ : 自伯之 东, 首如 飞 蓬。 岂无 膏沐 , 适为 容? 这是从 懒 于梳 妆打扮 着笔 来写 谁 ”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的词作含有细腻、柔软、纤弱的女性意识,同时又展示出洒脱、坚强、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的词作中,展现出她对于爱情的苦恼和烦扰,思念和相思之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总是借助丰富的联想,以及对劳动、自然、琴棋书画的喜爱与感悟,表达自己的愁情,表达对逝去年华的追怀,表达人生的无奈与懊悔。
本文旨在分析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李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情感深沉、凄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愁情。
她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细腻、曲折,而且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结合在一起,以此为自己的哀怨添上几分孤寂,几分无奈。
她笔下的爱情,常常是欲说还休、似有而无,把痴情凝成一种又一种感慨,有时候细碎而含蓄,有时候浓烈而悲壮,而这种深情的表达,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个一贯的情感主题,这种愁情的主题,使李清照的词作带有一种浓重的生活气息。
李清照的愁情是多面的,既有对逝去年华的追怀,又有对故国的关注和思念,更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里说颦颦,天涯何处无芳草。
墨韵浓荷凄婉,思绪飞远,梦魂系瑶疆,旧时相识,已是忘却烟霞。
故友今夜何处,所谓琼枝玉树?”这首《如梦令》词,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年华的怅惘之情。
词中“红楼梦里说颦颦”用来引发读者的联想,把逝去的岁月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怅惘的感觉。
而“墨韵浓荷凄婉”中,墨韵代表了作者的意志,荷花则是作者纵情芳华的代表,这样,想象和思维在词里得到大展,更加凝练了愁情的气氛。
二、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静默寂寞李清照词中有很多细腻且寂寞的描写。
她运用词语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例如:“梦中早觉不是梦,月落胭脂深几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语通过内心反应,表达深沉的伤感之情,令人心酸。
她的誓言,从不张扬;她的痛苦,从不倾诉,而是以词作静默寂寞的倾诉方式,表现出她对爱和生活的深思和反思。
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
、一
期
√
石《 清江 引 》“ :江声 搅 暮涛 , 树影 留残 照 , 舟把 愁都 载 了。 兰 ” 愁还 可 用马 驮 , 石孝 友 《 漏 子 》“ 愁 离恨 重 于 山 , 更 :春 不信 马儿 驮
得 动 。离 愁 比山还重 , ” 马也 驮 不动 , 思奇特 。 构
作者 还 以春 草喻 愁 , 煜 《 平 乐 》“ 恨 恰 似 春草 , 李 清 :离 更行 更 远 还
宝
—
午 被黄莺 的 叫声 吵 醒 , 唤起 她 的春愁 , 杨影 里 、 绿 海棠亭 畔 、 红杏 梢头 ,
处 处都是 愁 。向子湮《 娘 子 》 “ 七 : 满地 落 花 , 天 飞 絮 , 知 总 是离 愁 漫 谁
做 。落 花 飞絮都 是离愁做 成 的 。 ”
年
第
期
^
生 。离 人越 行越 远 , 愁别 恨 如春 草 不断 地生 长 出来 , 来越 长 , ” 离 越 越来 越 多 。以 丁香 喻指 愁 思 凝 结 , 峤 《 恩 多 》 “ 牛 感 : 自从 南 浦 别 , 见 丁 香 愁
结 。以“ 打 芭 蕉 ” 离 愁 , 胜 仲 《 绛 唇 》 “ 愁 几 许 , 逐 芭 蕉 ” 雨 喻 葛 点 :闲 梦 雨 。徐 再 思 散 曲《 仙 子 ・夜 雨 》 “ 声 梧 叶一 声 秋 , 点 芭 蕉 一 点 ” 水 :一 一
古诗中的愁如何表现
古诗中的愁如何表现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世界里,“愁”是一个常见而又深刻的主题。
诗人们以其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将愁绪描绘得淋漓尽致,让后人在诵读中感受到那份深沉与无奈。
那么,古诗中的愁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首先,借景抒情是诗人们表现愁绪的常用手法之一。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山川草木,都成为了他们寄托愁思的载体。
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来比喻自己无穷无尽的哀愁。
江水奔腾不息,愁绪也连绵不断,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之深。
又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秋天萧瑟的景象和滚滚东去的长江,烘托出自己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忧愁。
落叶飘零,象征着生命的衰落;长江滚滚,寓意着时光的流逝。
在这壮阔而又凄凉的景色中,诗人的愁绪愈发显得沉重和深远。
其次,直抒胸臆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诗人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内心的愁苦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触摸到他们的情感。
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无尽的哀怨和愁苦。
一个“怎”字,一个“了得”,将那种无法言说、无法排遣的愁绪表现得极为强烈。
还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说自己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而这都是因为忧愁所致。
这种直截了当地倾诉,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再者,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愁绪,能使愁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让人感受。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把愁比作烟草、风絮和梅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多而杂乱、绵绵不绝。
烟草的迷蒙、风絮的飘忽、梅雨的连绵,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忧愁的画面。
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将离愁比作丝线,剪不断、理还乱,生动地表现了离愁的纷繁复杂和难以摆脱。
此外,以动作、神态来暗示愁绪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通过描写自己在西风中卷帘的动作以及比黄花还瘦的身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愁和寂寞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
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以夕阳(黄昏)显愁
自《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进而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以来,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述都是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二、以流水、大海喻愁
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李白《横江词》“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相恨不知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
三、以山喻愁
山的雄浑高大给人一种沉重感,愁也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上。
向子湮在《水龙吟》里说“愁山万叠,鬓丝千缕”,愁正像重峦叠嶂的山使人喘不过气来。
元代吕止庵《怀古》里说“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给山赋予愁情,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苦。
四、以酒写愁
酒能使人想象丰富,能使人暂时忘却痛苦,因而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志不得伸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五、以秋显愁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
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苦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六、以月、雨、雁、柳等自然界的景物来比拟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对往事的追思。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伤感。
李煜在《虞美人》中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李煜眼中,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游子思妇,彻夜难眠,唯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冷跟游子思妇的孤寂揉和到一块。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宋·张耒《自海至楚》:“愁如夜月常随客,身似飞鸿不记家。
”历时弥久,阴云不开,诗人常用雨来表现其孤独感、幻灭感,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和路途断绝,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戎昱《云安阻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温庭筠《咸阳值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雁是候鸟,春秋迁徙,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思妇的思乡怀人之情,因此诗人常借雁寄寓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沈如筠《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柳”者,“留”也,古人巧借谐音,以抒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郑谷《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在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中,塞满天地的春草,飘忽不定的杨花,遇秋先陨的梧桐,叫声凄切的杜鹃和猿等众多物象都成了古代诗人们喻愁、写愁的对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芭蕉不
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七、以丝喻愁
丝,剪不断,理还乱,千头万绪,就像是一张诗人织就而成的愁网。
唐·司空图《灯花》:“几时金雁传归信,剪断香魂一缕愁。
”清·严元照《忆秦娥》:“故乡迢递空相忆,深闺一片愁如织。
”
八、用愁眉、愁肠来直接代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珠帘约住海棠风,愁拖两眉角。
”宋祁《好事近》“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李煜《清平乐》“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韦庄《冬夜》
九、把愁写成具体可感的物体
把抽象的愁具体化,是古人写愁最为高妙之处。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让愁显得绵长。
白居易《长恨歌》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愁有了颜色,有了声音。
李清照《武陵春》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愁变得沉重异常。
王实甫《西厢记》里“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即便是那土和泥,也有一些土气息,泥滋味”,使愁变得有了味道,可以咀嚼。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又使愁变得说不尽、道不明,但伸手可及、触目便是。
愁是古典诗词不朽的主题,古代文人墨客用生花妙笔匠心独运抒写愁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