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
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
中尤以由“以”“于”构
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有时候,后置的介词
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
“以”“于”这两个介 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 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 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 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 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 多。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8、善哉,祁黄羊之论!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 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倒 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Hale Waihona Puke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专题完美ppt课件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专题完美ppt课件

10
。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使动词,使……完好。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11
四、数词
确数:
概数:
序数:
12
五、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物量词:动量词:数词和量词的语法功能:1、经常一起使用,共同修饰名词,作定语。文言文中,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13
六.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人称代词:我、你、他、它、她们、大家、咱们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 指示代词:如这、那、那里、那边。
3434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
3535
名词、名词性短语不能无条件地单独做谓语。名词做谓语限于说明日期、天气等等、简短的口语句子,例如:名词性短语做谓语限于说明人物的籍贯、容貌等简短的口语句子。例如:
2023/10/23


三个
两本
祖国

又高又大你来
2023/10/23
38
38
5、状语(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常做状语)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一种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副词
刚多么
很这么介词结构 从北京为人民
多快好省
很高兴
2023/10/23
39
39
状语一般是放在主语后谓语中心词前的。
但是也有许多状语可以放在主语前。例如:
][状] ()
42
2023/10/ 23
42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状],(定)主||[状]谓<补>+(定)宾
43
第一步:先用“||”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精要解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精要解析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主谓 、有些判断句, ”“也 全不用。 之间不用判断词 不用判断词, 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 判断例如: 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枭雄…… 刘备天下枭雄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 今臣忘国贱俘 至微至陋。 陈情表》 贱俘, 今臣忘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总结:判断句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总结:判断句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 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 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 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 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 故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 释之, 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 戒。”(《韩非子》) 韩非子》 1、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 、没有什么( 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 没有人敢违背他。 没有人敢违背他。 2、现在有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所以撞他。 、现在有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所以撞他。

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者智力发展和言文能力提高的关键。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难度较大,因为它们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因此,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语法阅读理解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的学习。

一、认识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其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较为复杂。

在阅读文言文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例如,文言文常使用的动词短语,包括'不可'、'之所以'等;名词短语,如'其'、'诸'等;以及一些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等。

当我们熟悉了这些特点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含义。

二、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

由于文言文词汇的使用与现代汉语不同,而且其中的动词、名词等词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因此在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或者句子结构时,我们应该通过上下文来进行理解。

通读整个文段,弄清上下文中其他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三、理解文言文句子的主干对于复杂的文言文句子,我们可以通过找出句子的主干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一般而言,文言文句子的主干由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充当,通过找出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和意思。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句子的主干来判断句子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四、辨析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较多,而且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辨析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例如,'乃'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原因或结果,'则'通常表示对比或转折。

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

五、积累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对于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文言文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文言文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课件
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 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 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 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 词用。
词类活用七种类型
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3、动词活用作名词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 5、使动用法 6、意动用法 7、为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腰白玉之环
山:(地点名词)→(状语)沿着山路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地点名词放在动 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活用作状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
(工具)
2、失期,法皆斩 法:按照律法 (根据)
3、吾得兄事之 兄:以兄长之礼、像对待兄长一样
(待人的方式、对人的态度)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使用的工具)
名词放在动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表 该动作产生时的状态时,活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小结:
1、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地点名词放在动词 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活用作状语
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 表该动作产生时方式、方法、工具时,活用作状 语。
3、名词放在动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 表该动作产生时的状态时,活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时间名词)→(状语)每天
2、东临碣石
东: (方位名词)→(状语)在东面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时间名词)→(状语)一天比一天
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内、外:(方位名词)→
(状语)在内(外)
6、山行六七里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 出的
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不是主语具有的,而 是宾语具有的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1&16&21专项资料文言文翻译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星隧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 [耕柱子]墨子的学生。

② [太行]太行山。

3、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

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

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论衡·儒增》)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5分)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

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

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 (选自《大唐新语》)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解释加点的字①以( )御史出②还次( )蒲州驿(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5、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5分)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共五个)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共五个)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一、明(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考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文言文翻译可能是一个难题,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应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篡改原文的观点和意图。

2、达“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避免使用生僻、晦涩的词汇和句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能够体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但在高中阶段,我们重点还是要做到“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书名等专有名词,以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其中“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掉。

3、换将原文中的一些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4、调调整原文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比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调整为“有何陋?”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完整通顺。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应补充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文言文翻译的常见错误1、望文生义只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没有考虑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如果把“妻子”理解为“男子的配偶”就错了,这里的“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2、漏译遗漏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译文不完整。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虚词用法【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13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白《蜀道难》)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密《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密《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愈《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亮《出师表》)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轼《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徵《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溥《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蒲松龄《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朝威《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仲淹《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洵《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word版本.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仲淹《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贾谊《过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溥《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蒲松龄《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司马光《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愈《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愈《师说》)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轼《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轼《赤壁赋》)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愈《师说》)word版本.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轼《石钟山记》)④夫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走燕。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王恐其破壁。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愈《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从事。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司马光《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轼《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愈《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