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第二章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内动力地貌一、全球构造地貌---全球或大陆与海洋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星体引力、气候变化引起的轮廓分布,面积、高差、形状的变迁二、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海洋地貌单元内部岩浆活动、褶皱、升降、平移构造运动陆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海洋:海盆洋中脊三、地质构造地貌---褶皱形式、断裂形式、水平或垂直移动、岩浆活动局部单体的山峰、谷地,山岭,洼地(湖泊)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形面与构造面•地形线与构造线的一致性•地壳运动后,主要受各种外力作用发展地貌,未受内力作用破坏与干扰地质构造以及其地貌表现地质作用概述:•地球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引起这种变化的动因就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根据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寂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旋转能重力能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目前认为: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1)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海洋;•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运动。
•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褶皱和断层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作用结果: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称为造陆运动•(2)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
固体地球表面随高度的分布
陆地
高出海平面的地球表面部分,起伏很大。 最高为:喜马拉雅山:8844.43米; 最低为:死海— --399米; 高差:9243.43米。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死 海 的 盐
海拔 -416 m 面积 1050 km2
洋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 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动带,是新 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 质上涌时,洋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 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部 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 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 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成的原始地形。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
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 的相对稳定区。 1.构造活动带 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 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③洋脊裂谷带 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 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一)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
最长的海底山脉,全长约80000公里。在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 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
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 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 不连续的段落。
(二)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 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 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 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 貌类型有:
课件1: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褶皱模型
形态上: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貌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问题探究
背斜
向斜
1.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遭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构造地貌:
交通 运输
雅西高速拖乌山路段 采用双螺旋隧道设计, 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 性,同时也最大限度 地保护了山区的生态 环境。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1) 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 通运输_方___式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线__路___的方向和延伸方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 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
东亚岛弧
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地 地形
方式 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线路布局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布局 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 庐山
宁夏平原
(平原)
渭河
(平原)
汾河
(谷地)
拓展提升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工程应用
• 背斜:挖隧道 • 向斜:修建大坝
天然气 石油
找矿应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山(Monument Valley, Arizona-Utah)
砂岩孤丘(Sedona, Arizona),山坡上为松树
称为骆驼峰的砂岩孤丘(Laramie, Wyoming)
科罗拉多大峡谷(Arizona)
猪背山,山脊和顺倾向坡由抗蚀力强的砂岩组成,反倾向坡为页岩
倒转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熨斗状单斜山(Marsh Pass, Arizona)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Agathla 山丘,火山颈(Arizona)
喷发不久的基性熔岩流(California),远处为Nevada山脉
印火 度山 群分 岛布 )地 区 的 放 射 状 水 系 ( 东
夏威夷群岛上的两座盾状火山,顶部有积雪( Mauna Kea 4183米 ,and Mauna Loa)
Kilauea活火山口, Hawaii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二章
2、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台地上除了火山锥分布外,台地面和缓起伏,风化壳 薄,有时还见到原始的熔岩流痕迹,还有火山渣、火山弹 及玄武岩块等。台地在外力作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只发 育出短浅的河谷与沟谷。如果被深切的台地,往往造成顶 平坡陡的熔岩方山,如东北的敦化、密山等地的方山,长 江下游的江宁方山、句容县赤山、六合县灵岩山等。
①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 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 斜为谷地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 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事实上,顺地 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 造地貌。
② 次生褶曲地貌
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 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 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 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 貌倒置。
平面特征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不 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 走向随断层而变化,呈 “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 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当平移断层切过多条老河谷时,它们都会被截断和发 生位移,但都会在断层线上共同发育出一段新的断层谷, 这段谷地沉积物年代较新,谷地两坡的地貌如阶地等也与 老河谷相异。
当断层穿过软、硬相间的岩层时,在易 蚀的软岩层上发育出宽谷,难蚀的硬岩层上 发育出峡谷,从而出现宽狭相间的串珠状谷 地。
断层谷支流往往不依地势倾斜而成反向 河流。
构造地貌
2)海底扩张学说 基本观点: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 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1)普拉特(2)艾里
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征: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
构造活动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
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成因:板块构造
1)大 陆漂移学说 提出人:魏格纳(德国)。
2、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1)深海平原: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的低地。沉积厚度数百米至一公里。靠近大陆边缘有较后的陆源碎屑沉积。
(2)海岭:大洋盆地内大型正地形的总称。类型: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3)海沟-岛弧-边缘海: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海底沟槽。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大陆边缘。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聚集在太平洋。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溶化而消亡。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金顶
2.断块山与断陷谷 (1)断块山
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 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成 崖,即断层崖,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 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 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华山
断块山可在各种地质构造基础上形 成,有的两面均受断裂的控制,有的是 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 式为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 状的。
昆明西山
有时一系列断陷盆地呈斜列分布, 盆地之间由—隆起高地分隔,断陷盆 地和隆起高地共同构成断陷盆地-断块 山系。
山西断陷盆地系分布图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地区构造长期稳定,新生代 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或拗陷。
若拱起区缺少差异运动,形成的地貌类 型和形态单一。如高原、山地、或丘陵。
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
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 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它的山前断层的垂直断距很大,构成山体 的岩层保留着原先就有的褶皱构造。因此,在 褶皱-断块山的形成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 同等重要。
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 斜式断块山。
(A)地垒式断块山
地垒式断块山的构造基础是地垒 构造。
地垒式断块山又称地垒山,指断块沿两条或多
条断裂隆升而形成的山地。
地垒山的两侧山坡的坡长和坡度基本相等,且 多呈断崖绝壁。
江西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外形特点 是两侧山边线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而山顶部分 起伏较平缓。庐山的西北侧是莲花洞断层,东南侧 是五老峰断层,两者都是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是阶 梯状断层。
第二章构造地貌
尖山
构造上升
沉积盆地
2.构造阶地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方山
尖山
构造阶地的特点: (1)岩层水平。 (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 阶地陡坎的下部。 (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长白山天池火山
火山弹
五大连池火烧山巨大火山弹
2. 火山盾
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 盾形丘陵,称火山盾。
火山盾
3.熔岩平原(高原)
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 坦地形,称熔岩平原。 平原 高原 0~200m 1000~3300m
例如,长白山主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玄武岩高原。
由被剥露出来的构造面(如侵入岩体表面)构成地表面。
构造地貌
瑞士侏罗山地的背斜山和向斜谷
原始构造地貌
地垒 地堑 地堑 地垒 地堑
岩株山
次成构造地貌
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o。 1.构造高原/平原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低平原(海拔0~200m)
构造平原 高平原(海拔200~600m) 高原(海拔600m以上)
猪背脊——Hogback
猪 背 岭
猪背脊
4.穹隆地貌
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 形,长宽比小于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 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 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 的沉积岩中,或岩浆 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 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 上拱,形成穹隆构造。 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 中形成的穹隆,又称 盐丘。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二)方山和峰林
构造高原被切割形成的破碎山体,以平 顶为特征。 红层盆地和大面积砂岩沉积地区 方山和构造台地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壮 观的峰林。
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峰林
(三)崖壁
崖壁坡度一般大于60° 形态受岩性控制,类型多样。 崖壁岩层硬软相间,形成各种大小形状 不同的岩洞、溜痕等。
(一)断层崖
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形成的陡崖,即 为断层崖。如秦岭北坡的大断层崖、庐山南北坡的 断层崖等。
断层崖的特点: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 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 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 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 面的倾角。 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小石沟断层崖
三、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岩浆在地壳中的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形 式。 岩浆侵入形成的各种岩体,形成各种岩浆 岩构造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大面积覆盖地表,或停积 在喷出口周围形成各种火山岩构造地貌。
(一) 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地貌穹窿构造
这种构造主要发生在花岗岩侵入区,侵入作用 使上覆岩层穹起而成。其核心为花岗岩,盖层 为沉积岩。 穹窿构造早期未受破坏时,地貌上为典型的穹 窿山,水系呈放射状。 穹窿构造发育的晚期,由于构造顶部张节理和 断裂发育而易被侵蚀,中央露出花岗岩及发育 出花岗岩山地,外围岩层则发育出猪背山或单 面山,围绕单斜崖发育出环形水系。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两种理论:
• 普拉特(Pratt):认为地壳下部存在一均衡面,均衡面以下 的物质密度较大而均一,均衡面之上物质密度不均,为了保 持均衡,密度低的地方地势升高,密度高的地方地势降低, 所以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密度小于平原和低地。
• 艾利(Airy):认为均衡面以上的地壳物质密度相同,但均 衡深度不等,所以均衡面不是普拉特所说的如一水平面,而 是深度不等的起伏面。为了保持均衡,需要进行均衡补偿, 即地壳表面上高起的部位底部沉降较深。地壳上部的高山巍 然耸立,而其地面以下部分沉降较深,形成所谓“山根”。 近年来,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重力测量的结果,反映高山高 原区属重力负异常,表明质量不足,而平原低地则属于重力 重力正异常,表明质量有余。
并不在大洋的中央,而是在它的边缘,紧接着大陆或者毗连 着列岛,也就是说(?)并不贴近海岭。
• 由此可见,海洋中央为隆起区,边缘为凹陷,大陆中央为低 地,而边缘为隆起,整个地壳就好像是巨大褶皱,有隆起地
• 带与凹陷地带交互更替所组成。
• 大家在地质学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大陆地壳主要有上部的 花岗岩层和下部的玄武岩质层组成,在花岗岩层之上,还广泛 分布着沉积岩层和火山岩等,地壳上层岩类的主要成分是硅和 铝
在5000m深度的峰与海洋盆地相对应。山区与海沟只表面很小的一部分。 • 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可以明显地分为两级地形阶梯。
• 第一级 1000m~ -200m;第二级 -3000m~-6000m。
• 第一级是大陆,其中一部分是陆棚,陆棚是大陆边缘的浅水地带, 是大陆由于沉降或海蚀而被水淹没的部分,第二级大部分是洋底。
1.大陆与洋底的形态特征
• 划分大陆与大洋的海岸线,并非真正是大洋与大陆的界线,因为海岸线 受潮汐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同样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海岸线也会发生迁 移.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构造往往海下延伸,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陆架 即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它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我们平常 见到的海岸线则往往很少与地质界线吻合.
第二章 地质构造地貌PPT课件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39
断陷盆地
沿黄山南北两侧的主干断裂,发育了一系列 断陷盆地
谭家桥盆地 汤口盆地
40
断层谷
逍遥溪谷地:沿黄山断层发育,全长十 余千米。
排云亭谷地: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断层 谷,谷地两侧断崖保存清晰。
41
悬谷
百丈泉 人字瀑 九龙瀑
42
怪石、奇松、云海、温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43
• 黄山,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山情 水景,奇松怪石,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黄山汇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于一体,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 迹。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 然遗产目录,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第二章 构造地貌景观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地质构造: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 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 称为地质构造。 受地质构造控制并能反映构造特点的地 貌,称为构造地貌。
3
基本的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4
一、水平构造地貌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 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然保持水平或近似 水平状态,这样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构造地貌 教学PPT课件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大洋中脊 Nhomakorabea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相对稳定区: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太平洋:活动的大陆边缘 大西洋:稳定的大陆边缘
成,大陆边缘可宽达 1000km,火山地震频繁。
71
1、大陆架
旧金山 附近海 底地貌
大陆架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大陆延伸 部分,又称陆棚。水深一般 <200 m , 全球平均约 130m ,这深度相当于第四 纪冰期的最低海面的深度。地形平坦, 坡度小(平均坡度仅 0.1°)。
稳定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大,活 动大陆边缘的大陆架宽度小,全球平均 宽约 70km。
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 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 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
49
全球六扩大张型板板块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
②
⑤
③
①
⑤
② ④③
⑥
⑥
50
(四)全球构造地貌的演变
51
太古代 Ar( Archaeozoic Era )
地球形成(46亿年前)至 25 亿年前
在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 (称为震旦纪大冰期)。
53
晚元古代 华南
华北
震旦纪大冰期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地貌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 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三、学习目标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全球和区域地貌的 形成和分布; 2、分析地质构造、岩性和外营力对地质构造 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
1、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2、地质构造地貌的特征和形成。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导学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构造地貌的类型、 分布和结构,地貌与构造的关系, 构造地貌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构 造地貌过程所揭示的地球内部构造 动力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
第二,边缘弧
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 ,而火山弧的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东 亚 型 大 陆 边 缘 边 缘 弧
——
第三,洋内弧 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
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如马 里亚纳群岛及以西海域。
洋 内 弧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 底扩张造成的。
稳 定 的 大 陆 边 缘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
A:拱起阶段
B:大陆裂谷阶段
C:大洋盆地阶段
二、活动大陆边缘
(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
洋型大陆边缘。 (二)构造特征
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
(三)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 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课件新人教版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分析,等高线向高海拔凸出,中部较 两侧低,根据“凸高为谷”的规律分析,图中地貌形态为山谷;从图中 岩层年龄分布分析,中部为较老的花岗岩,向两翼岩石逐渐变新,根据 褶皱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的为背斜构造,所以综合起来,D 项正确。第2题,因为该地为背斜山谷,地形发生了倒置,地貌主要是 内力形成褶皱,外力侵蚀形成山谷,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故 A项错误。A岩层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不能够找到化石,C项错误。 该地有大量石灰岩层,石灰岩易发生溶蚀作用,引发漏水现象,所以不 适合建设大型水库,D项错误。综合分析,B项正确。
3.褶皱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
背斜
褶皱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 新老关系上 判读方法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地质构造 未侵蚀地貌
构造 地貌
侵蚀后地 貌及成因
褶皱
背斜
向斜
山岭
谷地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岩石脆弱,常被侵蚀 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
A.15 m
B.45 m
C.65 m
D.88 m
[解析] 第3题,由图中等高线与河流的分布可知,甲地为河流,海 拔低于160米,为山谷地形,C、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Y2、Y3处取得 相 同 的 砂 岩 , Y1 、 Y4 处 取 得 相 同 的 砾 岩 , 且 砂 岩 的 形 成 年 代 比 砾 岩 晚”,可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甲地为年代较晚的砂岩,两侧为年代较
早的砾岩,岩层的新老关系为中新翼老,为向斜构造,A正确,B错误,
故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Y1、Y2、Y3、Y4,钻孔至同一水平面,即 Y2钻孔到达的海拔高度与Y4钻孔到达的海拔高度相同。Y2对应的地表高 度为160~170 m,Y2处该水平面的埋藏深度为60 m,则Y2钻孔到达的海 拔高度为100~110 m,Y4钻孔到达的海拔高度也为100~110 m,且Y4对 应的地表高度为180~190 m,计算可知,Y4处该水平面的埋藏深度为 70~90 m,D正确,A、B、C错误,故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如火山,单面山, 向斜谷等。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 地球的形状(既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是指包
括水圈在内的整个地球在自转和重力作用下呈现的外形——比较 接近椭球体(扁率1:298)
– 普拉特(Pratt):主张所有地块都浮立在同一深度的均衡面 上,但是各地块的密度不等,上升得高者(即高山)密度小, 下沉得低者(即低地)密度大,结果各地块的总质量相等,仍 可维持平衡。
– – 艾里(Airy):则认为各地块密度相同而厚度不同,故高山上
升得高,而底部也下沉得深,形成山根;低地上升得低,底部 则下沉得浅,故均衡面是有起伏的。在同一底层之上,各地块 厚度不同,但彼此仍旧可以平衡。
第二章 构造地貌
• 构造地貌(内营力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 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 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地球表面最大一 级地貌形态,它主要由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形成。
第二级: 大地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 和地貌单元,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 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板块运动形成的大 地构造的表现。
大地构造地貌的分类
• 一、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 •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 三、洋底构造地貌
• 一、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
•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反映了陆壳漫长的演变历史,主
要受新生带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的影响,但也包括了早期构造活动影
响的遗迹。
•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分区:
•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证明:P5图2-1 • 原因:大地水准面微微起伏的特征,可能是地幔内部物质
差异的表现,也可能是地球内部对流运动导致的。
二、大陆与大洋
• (一)大陆与大洋的基本形态特征
内部起伏都很大: • 1、大陆 最大高差为9242米,平均高度为850米。 • 按占大陆面积的比例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 • 按各大洲平均高度,最高是南极洲,最低为欧洲和大洋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 2.大陆裂谷带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成因:新生代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形成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环太平洋褶皱山带。
地貌特征主要有: 呈长条状巨大山系;地和环共长4.7万多公里. 构造活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层被强烈地褶皱,多形
成复向斜和复背斜;断层多为逆掩断层,地层被推覆;P307图6.2
2).大陆裂谷带 成因:它与洋脊裂谷相同,都处在地球内部物质对流上涌的张裂地
州; • 2、 大洋 最大高差为15000米,平均深度为38000米。 • 按占大洋面积的比例依次为洋底、大陆坡、大陆架。 • 按各大洋平均深度,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 关键点:高差、平均高度(深度)、占面积比例、最高 (低)
(二)大陆与大洋的地壳基本特征
• 1、大陆(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29%。大陆地
• A、板块的概念:岩石圈在固体地球外层基本上是连续
分布的,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他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 分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滑动,板块运 动就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态。
•
• B、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
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 部分。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
C、板块的运动:
板块有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相被运动: 例如,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 侧洋壳板块的分离。形成于张应力。
相向运动 : 例如,碰撞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 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俯冲带环太平 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 块的汇聚。形成于压应力。
相切运动: 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形成于 扭应力。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 关键点:面积、密度、厚度、岩石性质
(三)、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 地壳均衡理论
– 1、静态均衡理论:*地球形成了高大的山脉后,为何会不再下 沉到原来的位置?
– 十九世纪中叶,学者认为高山和它周围的地壳都立在一个浮 动面上彼此平衡。原因是地壳的每一部分有不同的比重或不同 的体积。本学说又分为两种说法。P8图2-4
*诱发地壳均衡异常的原因: 外部原因:地表修建水库或湖泊消失;冰盖消失。 内部原因(根本动因):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引发
岩石圈的运动形成大洋和大陆,进而形成各种大地构 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
第二节 大地构造地貌
• *大地构造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 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 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 • 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 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扩 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 学说。
壳密度小(2.7g/cm3)、厚度大(平均33公里)。表层为沉积岩、变 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从洋底延伸而来的 玄武岩质层。 • 2、大洋 • 1)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水深小于3000m的过渡地带)——占 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 壳。 • 2)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 洋底地壳密度大(2.9g/cm3)、厚度薄(平均7.3公里),由玄武岩 质构成,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