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语文(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病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哈,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
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的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人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析】由画线词语的上文“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一句,即莎士比亚把自己的经历和哈姆雷特的形象融为一体了,以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2.【答案】B【解析】B.“无意义的功夫”和作者的观点不符,从下文第④段开头可知,作者认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并不是“无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解析】主要考查第⑨段的内容,文章在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和印象派文学批评态度的不同时,其实就说明了“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即“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能力4.【答案】C【解析】“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错,第⑨段侧重分析“法官”式的文学批评与印象派的文学批评的区别,第⑩段侧重分析自己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5.【答案】B【解析】A“不都是学者”错,原文第①段是“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C.“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错,原文第⑥段中“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该项“考据”与“文学批评”互换了位置:D.原文第⑦段中,举例说明的是“麦可白"不能做悲剧的主角,并不是说(麦可白)不是悲剧,偷換了概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的能力6.【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
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
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附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阶段考试卷2016。
9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文房展前言蒋远桥①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②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
③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
④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
⑤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
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
⑥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
2016年上海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参考版)

试卷第1页,共9页绝密★启用前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参考版)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9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作文(题型注释)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
,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ຫໍສະໝຸດ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
,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
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 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 ,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 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 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 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 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 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 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 ,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 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 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 ,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 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 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 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 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 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 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3分)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 ,若出其里。
(《观沧海》)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2分)7.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太医以王命聚之。
9. 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2016高考语文上海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2016年上海市中考真题语文

2016年上海市中考真题语文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___________。
(《雨晴》)2.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5.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答案:1.却疑春色在邻家2.星汉灿烂3.必先苦其心志4.留取丹心照汗青5.芳草鲜美(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和_______。
(2分)答案:身上衣裳口中食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
(2分)解析:本题是对基本文学常识的考查。
2016高考语文上海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试题加答案.doc

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屮学业水帄等级性考试地理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所有试题均为简答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奋一个正确答案。
)1.《巴黎协定》是“人类送给地球最好的礼物”。
《巴黎协定》缔约国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将直接冇助于①减缓海帄血上升趋势②减轻酸雨的危害③减缓臭氧洞扩大趋势④减轻水体的污染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我国于1 970年4月发射升空的“东方红一号”卫呈,至今已在太空无动力飞行了46 年。
这主要是由太空环境的某些特性所致,这些特性是①商真空②超低温③强辐射④微重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正刀十五24时(地方时),某天文爱好者在E地观测到一轮明月。
此时,月、地位置关系正确的是ABC D4.从秋分R到冬至R,上海地区的昼夜状况表现为 A.昼长夜短,昼渐短B.昼短夜长,昼渐短C.昼长夜短,昼漸长D.昼短夜长,昼渐长5.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内的“女王头”,是山具有明显层理构造的砂岩经海水长期侵蚀而成。
该岩石属于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6.2016年4月,南美洲两部的旭瓜多尔发生强烈地震。
这是W为该网位于A.美洲板块与太帄洋板块消亡边界B.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C.笑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D.太T•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7.—个区域往往具冇艽特色的地表形态,我国云贵高原发育蛣典型的地貌是A.喀斯特地貌B.黄土地貌C.风成地貌D.流水地貌8.南水北调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八.降水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地下径流9.世界各大流域的径流资源相差很大,径流资源蛣丰富的是 A.长江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亚马孙河流域 D.密两两比河流域10.冬季,屮尚纬度的亚欧人陆西岸比东岸温暖湿润,与这-•现象形成奋欠的洋流足A.西风漂流B.日木暖流C.北太帄洋暖流D.北人西洋暖流11.一个区域的光照资源与纬度、气候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
.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春考考生填写春考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9分)①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
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
这也似乎“笨拙.”。
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
相比于后代文人们喜爱的空灵的美,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
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
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
②汉代艺术由于不以自足为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
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但它又根本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
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 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2分)(1)笨拙.()A.zhuōB.zhuóC.zuōD.zuó(2)粗犷.()A.kuàngB.guǎngC.kuángD.guàng2. 填入第①段“□□”处恰当的词语是()。
(2分)A.精致B.精深C.精准D.精密3.分析第①段中“几乎”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2分)①人类除现实生活的世界外还能通过自己的创造物认识世界。
人所创造的通信中介不仅有语言和书本,还有艺术和数学等,各自构成不同的世界。
语言和书本的形态也不止一种,所以可以说一个人可能生活在几个世界中,确切些说是在他所认识到的几个世界中,当然这几个世界都出于一个世界,但又和那原始的世界不同。
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天文学家同时看的天是一个,但两人所认识的天彼此大不相同。
小孩子只见到一个天,天文学家见到了两个天:一个天和小孩子所见的一样,另一个天....不一样。
讲共同的天的语言彼此才能通信息。
天文学家讲天文的语言,小孩子不懂,他还没有进入那另一个世界。
艺术和数学等等也是这样。
②由此可以说读书是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像读一本书。
后一句怎么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看一本书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书中的世界;读世界也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这个感觉所得的世界中的世界。
这同听人说话一样,不止是听到一串声音,还要知道其中的意义。
若是听到自己所不懂的语言,那就不懂意义,收不到信息,或则说是没有进入其中的世界。
因此听话、读书、认识世界都不能不经过解说。
看一幅画和听一支歌曲也是同样。
这都要经过解说而进入一个世界,也可以说是由自己的解说而创造一个世界。
解说不能无中生有,所以有来源,有积累,有变化,也可以不止一种。
③我幼年时到手的书都看,老来才明白这是对五花八门的世界发生好奇心,想通过书本进入一个又一个世界。
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觉得不得其门而入,却还是想由读书去读各种世界。
④可惜我把话语世界、书本世界、艺术语言世界、数学语言世界、感觉所得的现实生活等弄混淆了,没有分别不同层次,只知其同,不知其异,更没有知道解说的重要,不知道所知的世界是个经过解说的世界,好比经过水母制作,而且解说也还需要经过解说。
由此我一世也未能解开世界的连环,不知道这个连环的整体。
我只明白了所处的是一个不能不经过解说的隐喻世界。
(选自金克木《书本世界》,有删改)5.第①段中加点的“另一个天”在文中指的是。
(2分)6.第①段结尾处说“艺术和数学等等也是这样”的目的是什么?(3分)7.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世界的意义可以有不止一种解说,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世界的意义。
B.赏画和听歌不需要解说,但我们去认识世界的意义却一定需要解说。
C.读世界和听人说话、唱歌一样,理解其意义的解说是不变和唯一的。
D.读世界与读书相似的是都需要我们读出其中的意义,都要通过解说。
8.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9分)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地利)茨威格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曾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新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②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NULLA COROMA①——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想干你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①NULLA CRUX,NULLA COROMA:拉丁文,意思是“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
9.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在文中的含义。
(2分)10. 赏析第②段“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一句用“嬉戏”写阳光的表达效果。
(3分)11.根据文中信息,为下面托尔斯泰墓的照片写一段说明文字(限字60以内)。
(4分)二文言诗文阅读(30分)(四)默写。
(5分)12 (1)?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2)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4)朱弦已为佳人绝,。
(黄庭坚《登快阁》)(5)?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7分)北宅秘园南朝宋谢庄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
微风清幽幌,余日照青林。
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
绿池翻素景①,秋槐响寒音。
伊人倘同爱,弦酒共栖寻。
注①:亮光。
13.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诗。
(1分)14.下列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2分)A.字无虚设,繁复紧密。
B.善用典故,。
C.词句精炼,自然流畅。
D.辨析事理,清晰严谨。
15. 色调,作品中可以用来表现情感的色彩基调,比如红色或黄色构成的色调属于暖色调,可表现兴奋、快乐的情感。
请从色调转变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景色描写。
(4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
(9分)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秦师遂东。
(节选自课文《秦晋殽之战》)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2)蹇叔之子与.师(3)晋人御.师必于殽(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1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劳师以袭远”中“劳”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成以其小,劣.之(《促织》)B.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病梅馆记》)C.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D.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18. 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3分)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
(9分)胜蔽(清)陈确①有二人弈者,虑子而未定,其旁观者先见之。
二人以为能,求与之对,则不及二人远甚。
故当局难工,而蔽于求胜之心;旁观虽拙,而灼于虚公①之见。
故凡以利害心虑事,则虑弥周而去道弥远。
小数且然,况家国天下之事乎!②故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虽使知者筹己之事鲜或当。
若是者何耶?非爱人不若爱己,而明智之士虑反不及愚下也,利害心憧,而是非之衡眩矣。
故二人之虑弈,非不切于陈子之驱蚊②也,进入你了而犹有蔽之者。
故能操陈子驱蚊之诚,而又无二人虑胜之蔽,则于事也其庶几矣。
③山阴先生曰:“学者必有真切为己之心。
”又曰:“常将一己作世间公共之物。
”至哉师言!夫公己者,乃所以为己也。
知公己之所以为己,则为己日切而去蔽也日远。
注①虚公:无私公正。
②陈子之驱蚊:作者在《眊瞩》一文中写到,蚊子干扰睡眠,因为与自己密切相关,作者虽目昏眼花,仍然尽力驱赶蚊虫。
19.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则于事也其庶几矣”中“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一项是()(2分)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C.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