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地理的农业(教案)
高中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第6讲中国的农业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一.农业的地位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
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
高中地理农业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农业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农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农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定义农业。
农业是指通过人工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以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社会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生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农业的分类。
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
种植业主要是通过耕种土地,栽培农作物来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
畜牧业则是通过饲养家畜、家禽等动物来获取肉、奶、蛋等动物产品。
林业主要是通过种植和管理树木,获取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渔业则是通过捕捞和养殖水生动植物来获取水产品。
农业的分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
比如,湿润和半湿润的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则更适合发展畜牧业。
其次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市场需求、交通条件、技术水平和政策支持等。
例如,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大,更适合发展商品率高的农业。
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因素。
气候的类型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例如,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水稻等对水分和温度要求较高的作物;而温带地区四季分明,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此外,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也对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而山区则可能更适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在现代社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等。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基本原理。
3.了解人文地理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基本原理。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农业区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4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影响。
2.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分类和影响。
2.观察法: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3.对比法:对比不同农业区位的发展状况。
4.案例法: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理区位上的农业发展状况,并从中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内容讲解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分类: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
2.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气候、水资源、土地等)。
3.人文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市场、交通等)。
4.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5.中国农业区位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现状。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地理、气候、水文、土壤、交通、产业等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4. 总结归纳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估1.完成课后作业。
2.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业区位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3.总结检测:让学生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分析中国农业区位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七、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实例资料。
八、教学建议1.教师应注意将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和影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好吸收有关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地形、交通、市场等。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实地考察方法,分析特定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提出合理的农业布局方案。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提高对农业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4.合作能力:高中学生具备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共同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5.实践能力:学生渴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产生共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农业发展的图片,如丰收的稻田、现代化的温室大棚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吗?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了解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效益。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篇:农业设计《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尊重自然规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前提,我国农业分布就是人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体现。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布局我国农业部门及农作物,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学会研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提升人地和谐的理念和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探究: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
二、课前:听歌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农业相关图片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习新课1.了解农业部门学生猜小零食及原材料来自哪个农业部门,教师适时给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概念,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唤起学生对农业部门的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农业重要性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在感悟农业重要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探究农业的必要性。
3.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学生交流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典型区域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协助学生完成表格——农业部门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需求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为后面探究农业部门和农作物分布提供基本依据。
4.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学生运用中国地形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光照图等资料合作探究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5.认知梳理设计意图:回顾探究过程,梳理探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再次提升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1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案(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
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天里种荞麦”等,都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案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和原因。
3.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4. 鼓励学生爱护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1.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特点。
3.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和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教学方法:1. 讲授法。
2. 辩证方法。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
2. 实物教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图片和地理大数据,找出你身边的农业方面的实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Step 2:讲授1.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代传统农业时期,一个是现代农业时期。
近些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米、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草、茶叶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特点。
我国农业可分为:水稻区、小麦区、玉米区,以及特色农业区、畜牧区和渔业区。
其中,水稻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小麦区在中国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玉米区则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平原等地;特色农业区主要包括蚕丝、茶叶、烟草、油茶、枸杞等;畜牧区主要在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地;渔业区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着利弊,在水稻区、茶叶区、畜牧区等地,农业发展依赖于当地的气候、土壤和人工环境,但也受到了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病等方面的影响。
另外,在大城市周边、绿化带、水库库区等区域,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被开发、面积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Step 3:实践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展示,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了解和学习农业的基本技术和工具。
Step 4: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了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含解析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歌诀法记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山环水绕沃千里,季风雨热必同期,黑土广布土壤肥,水源充足河密集。
(2)社会经济条件:轻重工,设备齐,市场广因运便利;北大仓,保湿地,专业化由人口稀。
2.字诀记忆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调”: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技”: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错误!1.东北地区的概况位置与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表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1土地资源辽阔富饶错误!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1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的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图表解读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沼泽的分布图[信息获取](1)从图中可以看出,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
(2)从气候条件看,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提示: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农作物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
(3)为什么三江平原多沼泽地?提示: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2河流有凌汛现象;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有永久冻土分布,不利于水分的下渗。
问题探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统编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一课时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是介绍了区位的概念。
区位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尤其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产业地域分工不断优化调整,地理区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农业区位是本单元的开篇,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是分析了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内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理解科学技术在区位中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家乡农业方面的信息,开展社会调查,理解农业区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农业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
(重点)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
(重点)3.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边讲解边展示课件的相应图片。
1、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分别对农业的影响。
2、不同地区,不同的灌溉水源,水源对农业的重要性。
3、茶叶对土壤的要求。
通过图片,边讲解,边提问。
【学生】听讲、做笔记【学生】活动P57-58,读图3-2思考:1、指出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分布区域。
2、区域发展谷物种植的自然地理条件。
3、指出俄罗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老师】点评、总结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板书)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农业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学习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第三部分是案例学习,关于新疆农业的“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这是用实例说明新疆地区是如何根据区位条件,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的。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学习,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学会分析影响某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提出对不利自然条件如何改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难点:运用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西湖龙井视频为导入。
【目的】以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归课本,直奔主题,引出农业的区位条件。
【过渡】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后,我们再来答疑解惑。
板书: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位的实质。
【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熟悉课本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简单介绍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位的实质。
【思维发散】通过引导,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影响会泽大洋芋种植因素有哪些,从而得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精准农业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精准农业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精准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2. 分析精准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效益。
3. 探讨精准农业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 激发学生对现代高效农业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精准农业技术的主要组成- 精准农业的实际应用案例- 精准农业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教学过程:引入阶段: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传统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对比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随后提出问题:"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何不同?它如何实现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探究学习阶段:分组讨论,每组学生围绕以下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和交流:- 精准农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如GIS、GS、遥感技术)- 土壤养分管理和作物生长监测- 水资源的精准管理和灌溉系统- 农作物病虫害的智能识别与防治实践操作阶段:模拟精准农业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教室内的资源(如电脑、网络、软件等),尝试模拟一个小型的精准农业场景。
例如,使用特定的软件来分析土壤数据,制定相应的作物种植方案。
总结提升阶段:各小组汇报他们的发现和模拟操作的经验,全班共同讨论精准农业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中推广和应用精准农业,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精准农业的短文,内容可以是对精准农业某一方面的深入探究,或是对课堂讨论内容的反思和延伸。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创新性、短文写作的深度和逻辑性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精准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文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重要性。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不同?(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3)课堂讲解1.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农业区位选择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b.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市场、劳动力、交通、技术等。
(4)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a.华北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
b.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为主,受气候、水源等因素影响。
c.西南地区:以茶叶、水果为主,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
2.分析现实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a.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农业用地?b.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结合教材案例,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6)课堂小结2.强调农业区位选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案例,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2.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知识,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讲解是否清晰、生动?4.学生参与度如何?5.课后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并能够将这些因素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
湘教版必修Ⅱ 3.2《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二节,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是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课主要是进行第一课时的学习。
人类的社会活动,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就是通过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在人类的产业活动中,最早、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了农业的一般概况后,首先以阅读的形成呈现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光照、热量、土地(包括地形、土壤)、水分。
其次是通过正文加阅读的形式,相继介绍了影响农业区位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指出有: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了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在每一种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之后设计有思考活动加以巩固。
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区位的因素、分析某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其实质就是多角度理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科学发展思路。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由农业很容易联想到自然条件,对于自然区位因素的总结是相对较容易地,但是对于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理解就不是很深刻了,所以从学情分析来看,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特点4.能够简单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5.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学案,自学了解农业的含义、概括农业生产的特点。
2.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实例,培养学生地理分析和归纳概况能力。
3.通过分析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教案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下图,图3-1示意英国某超市销售的农产品的来源地,西红柿来自沙特阿拉伯,土豆来自以色列,鸡肉来自泰国,芦笋来自秘鲁,胡萝卜来自南非……【学生活动】读图思考:该超市销售的农产品的生长习性,与来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否相适应?试举例说明。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热量)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海拔变化导致的水热差异)【承转】同学们的答案很正确。
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他区位因素相关。
【多媒体】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度,将双季水稻的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思考:导致这些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科学技术。
【教师讲述】由此事例可见,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
它主要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多媒体素材】图1我国南方水稻农耕图2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思考:这两张图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图1是人力畜力劳作,图2是机械化作业,更先进。
从中可看出,技术装备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教师过渡】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种植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套作、连作等。
由于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试举例说明“互联网+”现代农业给电商、农户、消费者以及农业企业带来的影响。
三、【作业布置】1.调查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可从当地的农作物种类、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条件等方面入手。
从这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写出调查报告,并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用数据分析出病虫害
并加以防治。(PPT 翻
页)那个时候,甚至
可以用计算机遥控大
型机械去耕地、插
秧、收割。
(PPT 翻页音乐停)
提问:结合以上材 料,能够反映目前我 国水稻种植业的什么 特点?
2、点评小组回答的问
题,进行补充修正, 板书呈现最终的结 果。
学 习 新 知
课 堂 教
环 1、总结:
1、 小组讨论
3、 提出新 的授课 方式, 引起学 生的兴 趣。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 谷物农业,这节课我 们主要学习第一种— —季风水田农业,季 风水田农业也叫水稻 种植业。(板书)
2、 课型介绍
今天,我们通过听故
事《阿二的自传》来
学习,老师每讲完一
段故事,会提一个问
导入新课
题,你们通过分析听 到的故事结合 ppt 上 呈现的内容回答问
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水稻的生长特性和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影响水稻种植 业的区位条件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位置和课堂检测。
二、本节课设计的知识点
1、水稻的生长特性,好温喜湿,水热同期。
2、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单位产量 高、商品率低;劳动量大;机械化、科技水平低。
3、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6
听到和看到的材料
据给出的许
故事文本
归纳出一个水稻的
多材料,快
尽管日子过得并不富 种植特点:劳动量 裕,可是这片土地寄 大。
托着乡人世代传承的 2、小组讨论,内
崇敬和感激。从整地- 部交流得出统一答
育苗-插秧-除草除虫- 案,小组代表举手
排灌水到收割,每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
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商品粮
基 地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
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
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
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