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变化

第一节:《科学》课程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养。自1985年10月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的科学课程研制会议上,专家们对科学教育的内涵、内容、目标等作了界定,其目标一般地说是给予每个人适应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2]这个观点现在已越来越得到各国从事科学教育人士的赞同。对此英国皇家学会就曾在1985年指出“改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和个人决策质量、充实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又比如美国的科学教育者也认为美国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受到良好教育的科学与工程人员,也取决于具有科学素养的民众”,为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着眼于实现“每个美国人都应熟悉基本的科学观念和基本的科学方法,因而都能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 [4]这个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都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它们只是各有所侧重,但既有分工更有合作,构成一个整体的课程结构。初中《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的任务则更多地指向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越深刻,他就越能产生兴奋感和充实感,学生学过科学以后,觉得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就拿树来说吧,树的构成材料居然主要是空气。你把树焚烧了,树就会化作原来的空气,在火焰的光热中散发出来的是原来被束缚在里面用来把空气转化成树的太阳光热;在灰烬中的那一小部分残余物质,则本来不是来自空气,而是来自固体物质泥土。

理查德.费因曼

(一、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就成了(我们)《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体地讲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科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个就是课程要立足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与出发点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个就是课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对初中生来说要引导他们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多样统一性;感受到科学是一项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都应当关注的社会事业。对科学教育来说,要让学生能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了解科学;引导他们学会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通过观察、分析去探索规律、应用规律,去把握基本的科学观念;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并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承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意识的重任。

第四个就是课程要突出科学探究。强调这一点是立足于客观事实和下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我们说“科学的核心应该就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五个就是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科学在不断发展,并且已经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对于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公民来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及时反映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科学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鲜明的时代。

二、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它一共包括四个方面:

1、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

要让学生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要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扩展和突破)

综合《科学》目标的这种定位与以往的理科教育目标相比有较大的扩展和突破,表现在:

①(综合《科学》)目标体现了科学教育共同趋势——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统一。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科学教育都走过同样的路,就是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再趋向于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统一。也就是从强调培养科学家,过渡到培养“合格”国民,再趋向于提高每个国民的科学素养。

②(综合《科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走向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的统一。以往的理科课程的教育目标基本定义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很多事实和证据表明这种对科学教育的目标界定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如中国科协在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依据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前三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1996),美国为6.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差距应该是很大的;2001年第四次调查结果是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尽管还比较低,但我们可以看到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科学课程《标准》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强调对过程和文化的理解,也就是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应该说是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潮流的。

③(综合《科学》)目标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学科本位就是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获得,忽视了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科学课程《标准》则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样呢就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在了科学探究之中。

三、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7~9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我们主要来看一下

教材的体系安排

综合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就是要求学生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学生了解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关注科学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为此课程突出了“整合”与“探究”,因为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

教材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三条基本途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1.主题单元系列)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对自然认识的角度,对其中的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对科学作定性介绍(科学入门)后,就是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为线索展开,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开始,过渡到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学生能整合地认识自然界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存在的自然”回答了“自然界是什么?”的问题;“演化的自然”回答了“自然界原来是什么?将来会怎样?”的问题;“自然与人”回答了“能动作用很强的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