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

合集下载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例析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例析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例析0 引言川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不仅是构造与结构的经验,更是空间构成与形式表现的经验。

从绝热、通风、遮阳、散热、除湿、防雨等方面等方面采用简单实用生态低技术,如大出檐,小天井,窄廊巷等。

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生态经验。

值得在当今的建设中学习借鉴。

并将不断扩充和完善。

1 选址与规划策略川西北民居聚落布局顺应复杂地形地貌,巧妙利用了风向、日照、空气、水文等自然要素,因势利导的消除环境的不利影响。

无论城市、场镇、村落、宅院、群组或单家独户,聚落选址都都注重相地选址,追求和谐风水与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相互依存的人居环境观。

聚落平面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灵活布局、弯折不拘、扩展随宜的融洽为周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

巧妙利用天然地形,民居通常采用了拖、台、梭、吊、挑、坡、错等多种方法。

创造出适应环境的“绝活”。

似从大地自然上生长出来的“有根的建筑”和“有机建筑”(图1-1)。

2 建筑设计策略川西北的气候温和多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为应对气候而提高居住的热舒适环境,要处理好遮阳与防晒、隔热与纳凉、透风与通气、防潮与除湿、以及排水等方面制约因素。

(1)遮阳、隔热、防晒一般民居尽量争取最佳的东南朝向而避免西晒。

其主要房间在一天中受日照要少,而下午之后更多处于阴影之中,较少受日晒。

在低谷地区,为避免日晒之苦而追求夏日更多的阴凉,采取北向或东北向,使大部分主要房间变成北屋。

为适应本地湿热气候,民居普遍采用廊坊式、凉厅式街坊制度(如图1-2),并形成了统一的建筑风格,达到最大的遮阳通风效果。

这种类似的廊式街、骑楼街、大披檐通廊等,非常适合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而为当地广大民众喜爱与接受。

民居重要的隔热方法是使用檐廊,可以使建筑组群产生更大面积的阴凉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阳光的直晒。

可摆摊、休闲及遮阳避雨,满足了多重功能的使用要求。

檐廊的形式也很多,如门斗凹廊、敞廊、前檐廊、三面廊、内外回廊、跑马楼廊等等(如图1-3)。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一、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基于有机的材料、自然的通风和照明,以及合理的布局和利用地形等特点,使其成为了一个悠久而宝贵的建筑遗产。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的经验和模式语言,展现它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潜力。

二、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的特点1. 材料选择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注重使用有机材料,如木材、竹子、土壤等。

这些材料不仅天然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调节室内温湿度的能力。

相比之下,现代建筑常使用混凝土和钢材等物质,这些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2. 通风和照明传统民居生态建筑通常采用开敞的空间布局和合理的窗户设置,以利用自然通风和照明。

这种设计不仅有效降低了室内温度,还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

相比之下,现代建筑通常依赖空调和人工照明,消耗大量能源。

3. 布局和地形利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通常根据地形和环境特点进行布局,如利用丘陵地形的高低差作为隔热层;利用水流和山谷形成的风道进行通风。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能效,还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空间感。

三、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的模式语言1. 材料的使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注重使用有机材料,如木材、竹子等。

这些材料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这一经验,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自然通风和照明传统民居生态建筑通过合理的窗户设置和空间布局实现自然通风和照明。

现代建筑可以通过建筑开窗、采用流线型布局等方法,降低对人工通风和照明系统的依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性。

3. 布局和地形利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注重与地形和环境的融合。

现代建筑设计可以更多地利用地形高低差、水流和风道等自然条件,提高建筑的能效和环境适应性。

四、结论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和模式语言是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

通过学习和应用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理念,我们可以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和能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解读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

解读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设计与装饰
解读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
张凯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001
摘 要 传统居民蕴含丰富的生态建筑经验,文章围绕传统居民合院模式、干栏模式就其生态建筑经验进行了解读, 并从日照、采暖、通风、排水等技术原理角度出发,探寻了传统居民在空间设计、结构设计、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特 征,阐述了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所具有的模式语言,意在为当代建筑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等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模式语言
1 对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基本认知 要想有效提取并利用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需要对其范
畴具有正确、清晰认知。有研究立足环境设计,将生态建筑定 义为用最少的资源、最低的环境损害建造出居住环境适应性最 高的建筑[1]。因此,关于传统居民生态建筑经验,主要体现在 地质水文环境的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适应、建筑材料的环境 性能以及居所环境的人文性能等方面。例如,高纬度严寒地区 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普遍具有立面平整、内向封闭等特征, 能够产生遮阳、保温、抗寒、避风等功能,适应该地区气候特 征,提高居住舒适度;低温度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 普遍具有屋面倾斜、底部架空等特征,能够产生排水、隔湿、 防潮、散热、通风等功能。
引言 纵观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历史,可充分感知到传统民居
建筑所具有的生态性、人文性、地域性、创造性。明确传统民 居建筑始终坚持天人合一观念、中庸适度观念、师法自然观念 等理念,主动维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因此,汲取生态建 筑经验,通过继承与创新方式,将传统民居建筑经验及其模式 语言渗透到现代建筑中,可有效解决现代建筑被动适应地域气 候环境,高度依赖能源资源的不足,满足建筑舒适设计需求的 同时,促进建筑可持续创新发展。

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

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

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
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因中国的疆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制,建筑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工匠们的经验积累以及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深深的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无论从其形制、技术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建筑界的主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对于当今建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建土楼为例,从生态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适宜技术的运用。

关键字:生态适宜技术福建土楼
一、适宜技术概念阐述
适宜技术又称为中间技术,在建筑领域适宜技术是针对于高技派与低技派而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态建筑”更深层理解,许多从前热衷于使用高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高技建筑师开始转向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寻新技术与传统观念
的有机融合。

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说过“我们对科技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他并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


适宜技术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地域上、技术水平上的适宜,强调的是建筑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经济、气候、文化有机统一。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民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建筑经验。以中国南方地区的传 统民居为例,其生态建筑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理念:传统民居注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力求在建筑与自然之间 寻求平衡。例如,福建土楼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将住宅建在山脚 下或溪流边,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谢谢观看
4、生活习惯:传统民居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生态建筑的智慧。例如,农村 居民通常会在房屋周围种植蔬菜和水果,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既满足了生活需 求,又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
模式语言研究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下以土楼 为例,从形式、色彩、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1、形式:土楼外观呈圆形或方形,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居住需求。圆 形土楼又称围屋,外墙厚实高大,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居住空间,有利于 防御和保护家族安全。方形土楼则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通风性,天井和厅堂的设 置使居住环境更为宜人。
2、色彩:土楼的色彩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象征着土地和火,具有浓厚的民 俗文化气息。黄色和红色的外墙与蓝天、绿水形成鲜明对比,使土楼在自然环境 中格外引人注目。
3、结构:土楼的结构以木梁柱系统和夯土版筑墙为主。木梁柱系统负责承 受楼体的重量,并形成稳定的受力结构。夯土版筑墙则利用了当地的泥土和石头, 具有很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同时,土楼的内部布局也十分讲究,充分考虑了通 风、采光、排水等因素,形成宜居的生活空间。
2、材料选择: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多采用地方材料,如木材、石头、泥土 等。这些材料不仅易于获取,而且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和耐久性。例如,土楼 的外墙用当地的泥土和石头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3、施工技术:传统民居的施工技术具有很高的智慧和技艺。以土楼为例, 其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版筑技术,利用精确计算的木板和竹片进行墙体构造,具有 很高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共3篇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共3篇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共3篇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1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监管。

在建筑领域,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也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传统民居经验的理论基础、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理论基础民居生态建筑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核心概念即为“健康、和谐、稳定、循环、节约”。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建筑不追求豪华的装饰和形式,而是将生态、文化和功能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建筑的设计通常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环境适应,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理论基础主要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环境适应的生态理念。

二、生态建筑的特点生态建筑旨在创造环保、节能、健康的建筑空间。

与传统建筑相比,生态建筑的特点是较为突出的,以下便是其主要的特点:1. 相对较小的空间生态建筑空间通常会做到因地制宜,尽量生态化运用自然景观,使得空间较为小型,节省了建设的成本。

2. 绿色环保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会运用大量天然建材,如:木材、石头、黄土等等。

与现代建筑相比较,传统建筑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材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低碳环保,符合现代生态的要求。

3. 能源使用生态建筑在能源的使用方面,也风马牛不相及。

一般建筑使用的电力、空调、电梯等等,是生态建筑所舍弃的,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能够提供的光、热、风等等自然力量。

4. 感官体验生态建筑会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在设计上会尽量将自然几何、音乐、图像等等自然元素进行结合,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生态建筑通常会有许多的绿植及绿色插画装饰,拥有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更加有生活质量的感受。

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

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

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江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这些传统建筑除了拥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环保节能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析一下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

一、江南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江南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有两个方面。

首先,江南地区多雨,气候湿润,建筑在这里需要面对高湿度、潮气严重的环境。

针对这一特点,江南传统民居使用了大量的木质结构,木柱、木梁、木板等都是传统建筑的材料。

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吸收潮湿的空气,而且具有一定的防潮、防霉、防虫等特性。

其次,江南地区春夏季节雨水丰沛,建筑需要避免雨水对建筑的损伤。

传统建筑则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遮水、排水、保温、透气技术,在保证坚固耐用的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

二、江南传统民居的节能原理江南传统民居的节能原理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建筑采用的木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在夏季,室内的空气通过木构件可以施到热能,而木材的热导率较低,因此可以有效地隔绝室内外的热量交换,保持室内温度相对稳定。

在冬季,由于木材的热膨胀系数小,所以对于由于温度差异所引起的结构破坏、运动性变化等自然影响也较小,因此对于冬季的保温效果非常显著。

其次,传统建筑还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自然通风方式。

比如房子之间的空隙、庭院布局等可以实现自然通风,避免空气的局部滞留,以达到室内空气的新鲜和减少室温的提高等效果。

在夏季炎热的日子,通风还可以起到排放室内的热量和异味、湿气的作用,进一步保持室内空气的凉爽和干爽。

最后,传统建筑还采用了大量的隔音和遮阳措施。

比如在建筑的外部墙面上加装轻质保温隔热材料、在房梁上装饰一些绸带等,这些都可以减轻来自阳光、雨天以及公路的噪声和阻止房屋内部噪声的微小外散。

三、江南传统建筑的改进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也不断进行着改进与创新。

一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舒适与便利,传统建筑在热水、照明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例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

例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

例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1 概述我国传统民居历经上千年的演绎和积淀,在不断丰富建筑形态和构造的基础上在时代长河中经久不衰。

智慧的先民们在掌握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自然规律和基本原理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生态宜居的建筑经验。

研究这种民居建筑经验对我们现代生活和生态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北京四合院的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明是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孕育出来的,所以导致古代中国人产生敬畏和崇拜自然的心理,逐步发展成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民居发展也体现着"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中庸适度"的哲学生态思想。

就北京四合院而言,建筑因地制宜,关注人体尺度,达到一种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另外北京四合院崇尚木构也是追求自然的一种体现;北京四合院"节制奢华"的建筑思想,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无过无不及,正是"中庸"思想在生态问题上的体现。

3 北京四合院的生态设计手法解析3.1 北京四合院在总体布局上的生态性总体布局坐北朝南,确保正房南向采光,有利于冬季更好的获取日照,这对热工设计分区上属寒冷气候区的北京尤为重要;另外较小的西山墙在夏季也能遮挡部分西晒;四合院坐北朝南使门窗能南向开启,冬天能避开寒冷的西北风,夏天能迎来温润的东南风;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

北京四合院两侧的厢房在高度处理上也比正房低矮,这样处理可以在冬季减少对正房太阳光线的遮挡,使正房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被动式太阳能的利用。

而两侧的厢房也能应该宽阔的院落在冬天获得较好的日照。

光线通过庭院也能形成二次反射,减少眩光。

相对于室外的气候条件,北京四合院的四面围合的院落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和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四合院向上开启的院落可以使院内空气和较高处的干净新鲜空气不断地进行交换,院内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摘要:随着新型现代化城镇的迅速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生态建筑,在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追溯历史,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近代化社会的缩影,承载着现代人的生活轨迹与生息繁衍,其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建筑实践,包含了抽象的建筑理念与具体的建筑方法。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理念进行研究,从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细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现代生态建筑现状进行思考,并探讨了传统民居的生态化对当代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建筑;启示一、引言生态建筑是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达到节能、节地、节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古建筑群。

这些古建筑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又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文化和世界建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灵感大多与当地地理气候自然条件相适应,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念影响,形成阴阳有序,尊重地形地势、就地用材、尊重本土气候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营建思路。

这与目前我国推行的绿色建筑中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使用人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造目标相统一二、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智慧(一)哲学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由于中国古代农耕生活的影响,我国长期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支撑,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为辅助。

国民依赖天地眷顾,希望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从而孕育了古人对本土自然的尊重与敏锐的洞察力,崇尚天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建筑哲学。

其中“天人合一”、“中庸适度”、“师法自然”的哲学观长期影响着营造者。

传统民居的建造需遵循适度开发、合理规划现有地形地势、模仿自然特征进行仿生设计、节约能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原则。

(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我国传统建筑多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土地。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_生态美_与现代_生态建筑_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_生态美_与现代_生态建筑_

大 众 文 艺大76摘要:人口激增与快速的城市化要求人类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利用可再生资源,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合理途径将成为本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得出的大多是靠时代发展的高科技来探索生态的建筑,其实我们应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有机性的剖析,旨在加深认识我国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环境共生观和文化内涵,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中,辩证地运用传统生态理念于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创造之中,努力寻求新的渐趋合理的建筑与环境适应模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性;生态建筑;生态美由于人类掠夺自然的行为已经危及到自身的生存环境,并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到20世纪中叶后,人类终于开始觉醒,并改变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环境共生观念又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于是设计界相续建立起“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观念并且还进行了实施。

但我们真正应用好这个几个概念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反思历史,反思我们的传统建筑,也许我们找到了根源。

一、传统民居的精髓中生态美的体现中国上下五千年其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存留下来的传统民居是我们国家的建筑至宝。

它所呈现的建筑哲学数不胜数,其中的任何一点都让现代的人们受益匪浅,尤其是它的生态美无不让人叹服。

众所周知,像江西民居中的开合式式天井则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功能,黄土高坡中的窑洞建筑则具有省工省料、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等优点。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族群窑洞的下沉式庭院起到了“藏风聚气”“沟通天地”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实例在我们的传统建筑中数不胜数。

其实不管是江西民居还是陕西窑洞,它们都是植根于它的地域环境所产生,根据它的地域所逐渐生长壮大。

正是由于他们的地域特点最终呈现来的是一种建筑的生态美。

而这种生态美正是我们现代人所渴求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这些魂宝中寻求其精华。

就如上所说他们的生态美就是因为他们的因地制宜的地域特点、而最能体现它地域特色的我想有两点是不可缺少的。

(1)材料——就地取材,在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加工手段相对简单,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活动范围内获取生产和生活材料,首先从满足居住功能出发,利用地方材料建设房舍。

从生态视角谈传统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生态视角谈传统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生态视角谈传统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我国各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筑行业作为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是当代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居建筑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其生态的建筑技术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就从传统民居的类型、特点,以及在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分析,为现代建筑行业提供理论性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各类资源出现日益减少的状态,尤其是建筑行业,在人们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大前提下,我国建筑行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我国传统的民居生态建筑技术,进而推动了绿色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借此,本文就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技术的运用,对当代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简要的阐述好分析。

一、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1.1传统民居的类型我国传统民居发展历史悠久,将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比较复杂的同时,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民居差异性也比较显著。

如按照地理要素划分,可分为江浙、贵州、山西、海南;按民族要素划分,可分为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按空间结构划分,可分为楼居式、院落式;按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砖木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等等。

1.2传统民居的特点虽然传统民居的类型比较复杂,但是,其总体的建筑设计思想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即封闭的庭院式的独立性空间,以家庭式为主,增进彼此的感情。

在居民群体的组合中,核心主要就是主体,呈现出对称型分布,以渐进式的形式布局,是符合我国审美观的。

另外,我国的房屋布局上也掺杂了风水学的概念,适应了自然的人文理念。

二、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技术的运用2.1选取原材料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也会造成当地工业、农业发展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建筑材料选取的过程中,其材料的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分析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分析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分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住宅设计成为了当下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生态住宅设计旨在通过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一个舒适、健康、节能的居住环境。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生态住宅设计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本文将对生态住宅设计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生态住宅设计的特点1. 绿色建筑材料:生态住宅设计中,采用环保建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例如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化学添加剂的使用,选择有机材料等,以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损耗。

2. 节能设计:生态住宅设计注重节能,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方向、采光条件、隔热隔音等因素,减少室内外温差,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

3. 智能系统:引入智能系统,如智能照明、智能空调等,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减少能源浪费。

二、生态住宅设计的应用1. 自然能源利用:在生态住宅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合理设计建筑的朝向和开口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使用空调和照明,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2. 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住宅设计也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灌溉系统等,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降低水资源浪费。

3. 绿化设计:生态住宅设计中,绿化设计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通过种植植物、建立绿色屋顶、设置雨水花园等方式,实现建筑环境的改善和空气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生态住宅设计的意义1. 保护环境:生态住宅设计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2. 提高居住舒适度:生态住宅设计的应用能够改善建筑环境,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为居民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3. 节约能源:生态住宅设计的应用能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浪费,从而实现节约能源、节约成本的目的。

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及在现代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及在现代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及在现代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和节能减排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本文针对建筑能耗和低碳节能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实例调查与分析,分别从“自然通风”、“天然采光”、“材料选择”等方面来综合论述“生态适宜技术”是如何达到低碳节能,以及该技术在现代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低碳建筑;应用一、概念及现状建筑能耗和节能减排问题日益受人关注,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从传统民居建筑技术中挖掘出“生态适宜技术”掘出“生态适宜技术”,,它是从经济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出发,充分考虑适宜性、高效性和生态性的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技术[1]。

该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在不同地域环境通过建筑自然通风组织、天然采光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等优化组合,达到低碳节能、生态的效果,创造适宜人生存的环境。

我国建筑设计现状存在许多问题:(的环境。

我国建筑设计现状存在许多问题:(11)空调、采暖设备取代传统的自然通风降温、节能采暖技术,消耗大量电能。

(暖技术,消耗大量电能。

(22)由于用地限制和设计缺陷,建筑本身产生了许多暗房间,使得人工采光代替自然采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光代替自然采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现代建筑材料几乎完全取代了乡土材料,忽视了乡土材料的生态环保优势,导致建筑主要原材料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造成资源短缺和浪费。

近年来,建筑节能、低碳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在现代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民居“生态适宜技术”的应用1.自然通风的组织传统民居中,传统民居中,确保建筑中的良好自然通风非常重要确保建筑中的良好自然通风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南方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在南方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通过对通过对建筑布局和环境设计,可以享受到舒适的自然风,经济适用、生态环保。

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及保护

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及保护

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及保护放眼中国的历史长河,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中,很多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都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反映着一个地方人民独特的文化。

这些中国传统民居因为生态美因素的影响,所以体现出的面貌也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中国传统民居随着时下的社会要求有的已经被破坏,有的尚存。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这种破坏生态美而达到短暂进步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研究在如何将环境破坏达到最小,将生态美学合理的应用于中国传统民居中,并且做好切实的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标签:生态美学;传统民居;应用;保护一、民居中的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态学和美学相互结合统一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美是人化的自然”。

中国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这样说道。

而这里的自然,与生态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说生态美学归根到底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使主客体和谐统一并且符合生态规律的一门新型学科。

所谓民居中的生态美学,就是指在各种类型不同的民居中,当地居民对当地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气候、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理解所产生的审美关系。

民居中的生态美学是居民在当地经过长期生活总结出的对当地最适合居住建筑最适合的美学,它包含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历史流传至今的文化底蕴。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应用(一)北京四合院之生态美学中国传统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一般来说,四合院是过去人们选择住宅最理想的形式,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为主次式院落,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礼仪、接见贵宾的地方。

次之就是各个院屋朝向院内,成围合状与游廊相连接。

北京地势平坦、所以四合院的形态也是方正而开阔的,着也体现了生态美学中地理位置对院落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关系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体现,但庭院的开阔,适宜的尺度,宁静亲切不失大气的感觉,花木井然的秩序都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存与生活空间,是适宜人本身以及人与当地环境融合为一体的民居建筑。

立足济南谈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立足济南谈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立足济南谈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节能已成为重要内容,这些要求与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特点一脉相承。

传统民居生态技术能够为现代建筑业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建筑业能耗大、建筑水平仍需提高的情况下。

本文主要以济南地区为例,对济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的经验,并总结了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标签: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应用1、濟南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征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有4500多年的历史,有齐鲁雄都和海右名城之称。

济南传统民居在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制上,兼收内陆与沿海地区的特点,既有北方建筑的深厚淳朴,又有江南水乡的轻巧灵秀。

济南传统民居的类型主要有北方合院和南方亭台楼阁两大种类,因此,济南传统民居的特征既具有北方合院的特色,又具有南方亭台楼阁的风格。

一方面,济南传统民居北方合院空间布局依照传统布局特点,一进或两进式院落,布局规整,轴线严谨,例如,济南麟祥街52号。

另一方面,济南传统民居又具有南方亭台楼阁的装饰风格,主要体现在“家家泉水,户户柳荫”的老城风貌,独具江南之秀的特色。

2、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的表现2.1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生态技术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进行传统民居建造时,大多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

传统民居比较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泥土、木材、竹子、石头等,这些材料的最大特点是生态环保,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而且整个建筑生命全周期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土木结构是传统民居的主要建造结构,不仅能够满足民居承载力的需求,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这样的土木结构民居。

比如,我国北方地区山地较多,传统民居多选用土石、木材进行建造。

例如:济南南部为山区地貌,“朱家峪”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其民居多以石材建造,辅以泥土,石桥石路,因地取材,生态环保。

同样,我国南方云南傣族地区,传统民居大多是选用竹子作为建造材料。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28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王旭焱(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随着我国新型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新型生态建筑物已经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追古溯今,中国的传统民居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微缩单元,承载着现代人的活动和繁衍生息,其中蕴含了很多生态营建的经验,包括抽象的营建观念和具体的营建措施。

本文是在综合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中国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生态设计观念和包括群体的布局适应、建筑的空间形态、细部的材料构件等在内的生态营建特征,并结合现代生态建筑实例,探索传统民居经验“情景融汇”和“房间群”“空间形”“在地性”等对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启示。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营建;生态建筑[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4.36The Inspi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wellings to Moder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Wang Xuyan(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odern towns in China, new ecological buildings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ies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miniature uni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carrying the activities and prosperity of modern people, and contain many ecological building experiences, including abstract building concepts and concrete building measur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It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of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s, 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of group layout,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detailed material components, and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cenes”, “room groups”, “sky corridors” and “in situ nature” design inspir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1研究背景1.1城市发展带来过高的耗能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建筑都是能耗较高的,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设计的缺乏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首先,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

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及屋顶,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流风、自然阳光等。

同时,在屋顶上一般种植着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太阳光和雨水,起到保温、隔音、净化空气等作用。

此外,传统民居的窗户通常较小,可以阻挡外界的风沙和阳光直射,减少室内能量流失。

这些设计都是基于对生态的深入理解,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对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通常会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灌溉系统,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消耗。

同时,古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较为注重环保,采用当地资源,如土木结构、茅草屋顶等,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此外,古代人们还积极利用房屋和园林中的空地种植蔬菜和草药,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问题的解决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规模的扩大,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参考。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构建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其次,传统民居习俗中强调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思想,对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利用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方法,以及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也对当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也经常陷入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困境。

传统民居习俗倡导的简约、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摆脱浪费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是古代人们对于建筑与居住环境进行探索和总结的产物,对于当代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

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

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江南传统民居是在特有的生态、地理、气候环境下,人们适应自然的产物,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民在适应自然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历程中累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既维护生态平衡又节约自然资源的技术手段。

一.保温隔热技术江南地区雨水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环境形成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

建筑工匠采取了多种建筑技术措施,保证室内冬天温暖隔冷。

1、墙体江南传统民居修筑主要利用砖与木材修建而成,它们都是蓄热性能好的建筑用材。

墙体一般是空斗墙,墙厚刚好等于一块砖的长度(图1)。

空斗墙与如今的实心墙相比,在热传导上降低很多,墙壁内大多做刷了桐油的吸壁樘板,对保温隔热十分有利,墙身两块砖之间的空心部分填土,避免墙体损坏后成为鼠窝,墙的下部通常砌一段实心砖或毛石强面,用以增强墙体的整体牢固性和稳定性。

其主要的优点是:体量轻、用材省、既隔热又隔音,综合性能比实心墙好。

图1:空斗墙2、门窗门窗通过降低传热量和冷风的渗透量为室内环境起保温隔热的作用。

江南传统民居的门窗做工精良,保证了密闭性和隔热性,通常使用木材,门窗上的花木格在春夏季节单侧贴半透明的纸,到了冬季两面都贴纸,这样形成一个空气夹层,对冬季的冷空气有一定的抵御作用,再加上卧房入口处悬挂的厚门帘,隔热保温效果明显。

3、屋面屋面与天花作为江南传统民居的主要围护结构之一,其保温隔热作用非常重要。

江南传统民居大部分为硬山式双坡屋面,屋面的构造是木结构上覆盖陶瓦,木屋架上放檩条,檩条上面钉桷板,桷板上覆板瓦,上面再盖筒瓦瓦,筒瓦内外覆灰浆层。

这种屋面屋面的材料不具有隔热优势,而瓦片的互相组合形成的空气夹层,加强了保温隔热的作用。

江南民居常采用的坡屋顶的形态利于反射分解太阳的部分辐射热量,仅垂直于屋面的太阳辐射发挥作用(图2),所以倾斜的坡形屋面对于夏季隔热也有很好的效果。

图2:坡屋顶分解太阳辐射示意图4、地面民居住宅的地面在选择铺装材料上,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也不一样。

绿色技术如何与传统民居相结合

绿色技术如何与传统民居相结合

绿色技术如何与传统民居相结合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建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其独特的的建筑形式,表明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环境和人文习俗等等。

其出现的原因也是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在不断的改善,详细的分析研究,可以察觉到其中包含的太多的朴素的自然生态观,也就是绿色思想与传统建筑技术完美结合。

1.我国传统的民居形式和借鉴的绿色技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在历史的不断前进和历史条件共同作用下,于是形成了不同地域風格的传统民居,譬如穿斗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福建的客家土楼以及青海西藏地区的碉楼等丰富多样的民居形式。

以下就是通过详细的介绍这几种代表形式风格传统民居,来分析可以借鉴和采纳的绿色技术[1]。

1.1木构干阑式1.1.1木构干阑式建筑的形式干阑式建筑是从古代民居形式的巢居演变而来,目前普遍分布于云南贵州等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其建筑的风格是充分的考虑到了当地气候条件:把地板抬高以满足当地潮湿的气候环境,加上植物很容易被虫蛀,把地板抬高还可以起到预防虫蛀的效果。

一般建筑主要分为两层,底层作为蓄养牲畜之用,第二层是用来居住(具体见图一)。

干阑式建筑使用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的作用在于:不仅可以进行防潮通风,假如第二层地面做成通风篦子的形式,形成一个良性的通风系统,非常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其次建筑空间重复有效利用,一般底层不太适宜人居,但是可以用来养牲畜,或者是用来储藏物品等等。

1.1.2竹木构干阑式建筑中使用的绿色技术首先,相对于现代的建筑来说,可以充分的利用气候条件,作底层架空的防潮处理,底层架空部分可以用做停车库或者是其他作用;其次是根据地形条件使用架空方式,不但可以节省土石方工程量,而且还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同时底层空间可重复有效利用,让建筑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而且还可以节省资源;最后靠近水面的地域,建筑底层架空,把水引导到建筑底部,在建筑的地面层做通风篦子,达到炎热时的降温要求,对建筑进行底部送风,可以大量的节约空调或其他设备所带来的能源浪费,同时舒适适宜的自然风替代空调制冷的循环风,可以净化了室内空气,给人们带来一种更加舒适的感觉。

浅析湖北传统民居中的节能技术和生态性

浅析湖北传统民居中的节能技术和生态性

学号: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生态建筑概论题目浅析湖北传统民居中的节能技术和生态性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姓名任课教师2013 年12 月10 日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地域自然条件因素(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的考察和对该地域传统建筑(鄂西地域和鄂东地域)特点的调研,得出二者是彼此适应的关系------即湖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相协调,符合生态规律,是千百年来湖北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湖北传统民居在建造上被给予了建筑节能技术:鄂西地域以吊脚楼(选址、屋顶形式和建筑结构具有生态适应性)和巴东野三关穿斗式建筑(选址、丰硕的街道形态和独特的街道排水方式具有生态适应性)为代表;鄂东地域以颇具特色的防潮办法(选址有利于排水、有天池、水池、明沟阴沟等丰硕的给排水设施)和采光通风办法(天井和天斗的采光、利用风压和热压自然通风)见长。

最后,总结出湖北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取得了这些生态适应性手腕需要引用到今世建筑中的结论---------即今世建筑不该该一味的追求技术性和创新性,应该回溯过去,回到传统建筑中,将传统建筑特色和现代技术有机的结合,为城市建造出更舒适、生态、特色的栖息之所。

关键词湖北传统建筑建筑节能生态适应性1引言当绿色建筑环保科学和信息智能化愈来愈成为实现高效可持续进展要求的硬性要求时,一些具有创见的建筑正以典型传统的方式告知广大受众保护和恢复活态环境的必要性,并慢慢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价值观和进展趋势。

这种建筑将自身置于生态大系统中,提倡建筑与自然共生,从其建造、运行到终结都和任何生态子系统一样是开放系统,也像有机物一样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互换。

在自己平衡的同时,也能对环境气候做出自主反映。

现在,高层、超高层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进展中国家看做是财富和文明的象征。

而随着钢筋混凝土盒子般的现代建筑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技术就是上帝”的思想,建筑形态的创造也因此取得了更多的随意性。

但是,这种随意性往往背离了顺应自然的合理法则,失去了传统建筑形态中历史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的关照,而传统居住环境中适宜的生活空间也被封锁的人工环境所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民居中解读生态建筑适宜技术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因中国的疆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制,建筑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工匠们的经验积累以及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深深的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无论从其形制、技术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建筑界的主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对于当今建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建土楼为例,从生态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适宜技术的运用。

关键字:生态适宜技术福建土楼
一、适宜技术概念阐述
适宜技术又称为中间技术,在建筑领域适宜技术是针对于高技派与低技派而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态建筑”更深层理解,许多从前热衷于使用高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高技建筑师开始转向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寻新技术与传统观念
的有机融合。

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说过“我们对科技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他并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


适宜技术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地域上、技术水平上的适宜,强调的是建筑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经济、气候、文化有机统一。

适宜技术体现了一种生态精神,其大量运用的手法有:自然通风、采光、就地取材,这些对可持续资源的最大化运用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适宜技术在中国福建土楼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

二、土楼概况
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的西部和南部,此地地貌多山地,主要居住的人群为客家人。

土楼是内向型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因其抵御外敌的需要,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于是形成了这种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聚族而居的建筑模式。

三、土楼的生态意义
土楼集合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挖掘,土楼的生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村落选址及规划布局适应本土气候的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土楼的建造无论在最初的选址定位还是建筑布局形制的设计无不体现了适应当地气候,同时形成宜人的小气候的特征。

土楼多分布在中国闽粤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土楼选址如同所有中国古村落一般,要经过风水先生的“相地尝土”,古时的风水先生实质上承担了今天的规划师的职责。

土楼选址多为背山面水,地势高爽的场地。

形成前有旷野、背有依托的动静结合的布局。

背山可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水可迎接夏季凉爽的东南风。

近水源是出于当时以农耕为主需要水源用作
灌溉之用,门前有塘亦可防火。

地势高爽利于通风,对防止建筑木构架腐烂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背有青山为依托,山上植木造林,即可防止水土流失,稳固山体,又可与山下水塘之间形成水体循环,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

而果树所结的果实还可转为经济收入。

植物在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

2、建筑平面布局利于形成宜人微气候;
在建筑形制上,土楼呈内向型,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

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每个土楼单体均有一个天井院落承接阳光雨露,圆形的平面没有建筑阴角房间,每个居室单元内均能接收丰沛的自然光。

居室与穿堂过厅联接,形成一个循环气流体系,保证了居室的清新,空气的流通。

有纳气通风的回环流层
3、精巧科学的四防结构——防风、防水、防震、防火;
以圆形土楼为例
防风——无角的外轮廓减少风荷载对建筑的伤害,使得土楼即使遇到在恶劣的大风天气也能屹立不倒。

防水——以大块卵石筑造基础,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

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
保雨水甩出墙外。

给排水系统——庭院或坪前设有水井,设有精密的排水管道,每隔7至8米设有排水缸,排水缸大小的设计使得淤泥便于定期清理。

当地居民会在土楼里放养乌龟,喜阴的乌龟会在排水管道中爬行,淤泥随之被带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巧妙的排水系统使得管道内不会被堵塞,至今仍令人称奇。

防震——土楼墙体用当地按一定配比的黄土、沙土经过发酵夯筑而成,土料不会太粘稠因此建好后不容易开裂,也不会因太松弛而导致夯不实。

土墙内掺有竹片木条做水平拉结筋骨,土墙建好后厚达一米,墙体上薄下厚,略微内倾,具有极佳向心预应力,而圆形的土楼荷载更为均匀,因此土楼经过大大小小的地震仍然可以保存完好。

据记载,抗震性能最好的要数福建土木结构的环极楼,曾遭遇大地震导致墙体开裂,而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天然的材料合理的使用,加之简单力学的运用,使得土楼优良的抗震性能为世界瞩目,较之现代世界先进的建筑抗震系统而言,土楼运用更经济的成本更低的技术能更广泛的为大众所运用。

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防火——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当有火情发生,水、沙等隔火材料迅速阻挡火势的进入途径和火的蔓延,而坪前均设鱼塘作为
防火灾之用,平时作为养鱼和调节小气候。

土楼防火装置的设计有个因素是为防止盗匪的火攻,与今天的建筑防火喷淋装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生态型建筑材料;
土楼多为土木结构,建造的材料取自当地,河卵石作为筑基,黄土,沙土筑墙;杉木,作为构架。

建筑若拆除,所有材料均可循环使用,土或用于农作物肥料,无建筑垃圾,由于建筑选址于地势高爽之地,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木料可以2次使用。

土楼可算是乡土建筑中可持续材料运用的典范。

土墙蓄热系数良好,热稳定性良好,较之现代建筑完全隔绝自然的混凝土墙体显得更可具有自动调节的效果,冬暖夏凉,可称为“可呼吸的表皮”。

其没有运用任何现代调节气温的装置,但仍可创造热舒适度很好的室内环境。

5、适宜技术运用于施工
施工包括砌筑地基、夯筑墙体、装修等等。

施工运用适宜技术,工业简单,无需特殊机械设备。

却能因地制宜,创造巧妙的结构,例如,在砌筑基础之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即挖基沟地基,基沟的尺寸根据土质以及楼的高度和荷载而定,如遇烂泥田或河边沙滩,则需在基础之下的石基坑内打上密集的松木桩,老松木饱含油脂,耐水浸泡。

此类土楼更利于防止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和防震,奇迹般的转地势的劣势为优势。

土楼的建造一般要历时数年,施工季节为每年的农闲之际,干燥少雨,利于施工作业,族人可大量参与,经济上减少开支,这正体现了适宜技术的大众参与性。

小结:福建土楼是世界乡土建筑的典范。

虽然土楼的内向防御特征已经与现代和平社会格格不入,而且室内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也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群,但是土楼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材料运用、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

深刻挖掘中国传统乡土建筑内涵对探索现代生态建筑设计有着重
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马骏.从生态适应性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可持续发展.艺术
探.2008
参考网络资源:
土楼的建筑特点梅州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