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学与反思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主题: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
2. 使学生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内的地理特征以及黄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黄河的概况地理位置流经地区流域面积2. 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等3.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地资源4. 黄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灌溉作用洪水灾害5. 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河的地理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二、黄河的概况(15分钟)1. 教师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基本知识。
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黄河的主要支流(20分钟)1. 教师介绍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等黄河主要支流的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理解各支流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四、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20分钟)1. 教师讲解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地资源等地理特征。
2. 学生认真听讲,结合地图进行分析。
五、黄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15分钟)1. 教师阐述黄河的灌溉作用和洪水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 学生思考黄河对农业的正、负效应,进行小组讨论。
六、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0分钟)1. 教师介绍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治理措施。
2. 学生讨论如何实现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反思。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黄河流域地图,标注主要支流和地理特征。
地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学与反思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沟通三大洋的水系”,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忧患、根治黄河等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沟通三大洋的水系》一节,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学生对于本节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2)合作交流。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导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和歌曲“黄河大合唱”,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
请同学们说些有关黄河的诗或话。
八年级《黄河》教学反思
八年级《黄河》教学反思八年级《黄河》教学反思范文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第二部分。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黄河》教材内容既是河流总论“中国的河流概述”的具体化,又是北方河流的代表,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又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重要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掌握,而黄河这一特殊的河流比较生疏,因此要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现实中,利用黄河景观图,引用《保卫黄河》让学生欣赏,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黄河的奔流气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黄河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区的什么山脉并注入什么海洋有多长源头叫什么干流像一个什么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重点内容,黄河的源流概况,主要支流,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我利用黄河干流简图,采用阅读指导法,提问——填图——提问,举一反三,最终完成这幅黄河的流域图。
黄河流域景观图、壶口瀑布、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强调黄河流域还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对黄河概况的分析以及学生的生活阅历,我采用让学生自主交流,分析黄河的贡献。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得出黄河对人类的贡献。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合理设计使用多媒体,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效率,以填图、绘图为媒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问、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过程轻松自如,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时代感。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知识,感受黄河的伟大,提高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为全面的学习地理获得更大的发展。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初中生。
学生已经学过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河流和中国地理文化知识,具有认知基础,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从对黄河的印象中,领略中国黄河流域的壮美山河和众多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
2.学习黄河的水文和环境问题。
3.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
4.发现和感受中国五大河流中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环节1.展示几张图片:黄河岸边的农家、青藏高原雪山的图片、黄河的流域地图等。
2.提问学生:你们对黄河有哪些印象?(可能得到的回答包括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黄河曾经发生过洪水、黄河风沙很大等。
)3.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个充满着神话传说和文化历史的地方。
我们将一同学习黄河的故事和文化。
正文教学1.黄河的流域地图–展示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
并与学生合作发现和描述黄河流域地形、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特点。
–展示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走向和重要行程节点,并与学生一起探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产,例如遗址、古塔、古城、名胜等等。
2.黄河的历史–对黄河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例如中华文明发展和黄河地区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
–展示兰考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古文明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探索古文明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黄河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并与学生合作感悟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3.黄河的环境保护–利用图片、PPT等多种形式呈现黄河水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探究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措施,例如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建设、水库、堤防建设、水土保持、工农业的环保、黄河流域劳动者生态经济实验区等。
–请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自发参与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总结环节1.请同学自发发表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评估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教学反思《黄河》这课,是中国自然地理中的《长江》教学后的一课,学生已具备认识河流的基本方法,此课不仅能体现贯彻三维目标教学中一课,还能巩固新课程理念下河流教学的特点。
课后的反思,体会最深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如下:一、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1、正确理解教材: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能够整体把握教材重难点,描述知识间的联系。
2、紧抓新课程“三为主”核心理念,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的创设的每个问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每一位学生,体现了“一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得相关黄河的信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达到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
4、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导入虽说是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心智还是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为此以视频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给学生以比较强的听觉和视觉刺激,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本节教学设计不足之处1、教学内容方面:在对黄河流经省区和地形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同时授课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不是第二大河?”,如果不加思考,学生很容易误会: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就是我国第二大河。
2、应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和作业。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落差。
虽然一个小小的教学改变对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此次反思,使我想起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经典名言。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要关注到每个细节,全面、多方位的考虑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流域特点。
2. 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以及水利工程。
3. 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2. 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湖泊3. 黄河的水利工程4.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5. 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主要支流、湖泊及水利工程。
2. 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黄河的地理图像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及水利工程,结合图像和资料进行讲解。
3. 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4. 讲解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黄河相关课题的研究,如水质调查、流域规划等,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题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黄河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地理教材,提供详细的知识框架。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案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案(粤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了解黄河的概况及黄河的贡献;认识黄河突出的水文特点(含沙量大)及给人们带来的忧患;理解科学开发和治理黄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增强阅读地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科与民族精神的结合点(德育内容)(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灿烂的文明,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黄河源远流长流经9个省区哺育了黄河两岸的各族人民,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三)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成为一条“地上河”,在抗战时期黄河两岸人民用自己的生命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不受外敌侵入。
(四)黄河水患成灾,古代大禹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治理黄河水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艰难,舍小家、保大家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黄河突出的水文特点(含沙量大);在教学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难点:地上河的形成;理解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与黄河水文特点密切相关四、教学方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图文结合法、问题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课前准备(一)制作PPT课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二)查找资料: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三)课前休息10分钟时播放视频音乐《黄河黄》和视频朗诵《我的黄河》片段,渲染气氛)六、教学过程导入(一)用故事《中华民族的来源》引出“黄河”;(二)用视频诗歌朗诵感受中华民族与黄河共患难的悠久历史;(三)用《我的中国心》的歌词把学生带入“爱我中华,爱我黄河的”情感共鸣之中,激发学生认识黄河的求知欲望;(四)揭示课题。
(插入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请同学们说说我国有哪些主要河流)正课A 黄河的概况:(一)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雄伟与博大,并且从视频里提取信息回答两个问题:1、黄河全长多少千米,是我国的第几长河?(5464千米我国的第二长河)2、黄河流域面积是多少?(约75万平方千米)(二)读图(课件提供的图或《地理地图册》八年级上册P13的黄河流域图):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湾。
黄河教学反思范文
黄河教学反思范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因此,我们应该把黄河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但是,现在的教学反映出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对黄河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黄河教学应该更具有生动性和情感性。
在教授黄河文化时,很多老师只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而忽略了黄河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实地观察、情景模拟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爱好。
让他们深入了解黄河文化,而不是生硬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为感性认识到概念性认识,所以在介绍黄河文化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教他们肢体语言、情感语言等黄河文化表现方式。
比如对学生来说,学习黄河文化就像是一次探索黄河的冒险之旅,让他们感受黄河的浩瀚和险峻,这样他们就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黄河文化的概念。
再者,我们还应该瞄准学生的特点开展黄河文化教学。
现在的学生们越来越闲暇,所以教学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
比如在教授黄河文化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进行,使教学更加生动。
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增加黄河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更好地认识黄河的文化。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加深入地传递黄河文化。
黄河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现在的学生在智力、性别、爱好等方面差异很大,所以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授中华文化时,要注重女性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她们了解儒家思想中重视女性地位的思想。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提高文化的传承效果。
黄河教学这一块,应该更加注重情感和特点,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们也需要更加努力地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才能更好的将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流域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以及流域内的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2. 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3.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4. 黄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展示黄河的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
2. 提问:同学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介绍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
2. 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土壤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选取几个黄河流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黄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黄河资源?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流域特点。
2. 提醒学生关注黄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能概括一下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流域特点吗?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黄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讲解黄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2. 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黄河资源?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想法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黄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流域特点?2. 学生对黄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观念是否得到加强?3. 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六、教学评估: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黄河地理位置、流经地区、流域特点和资源利用保护的掌握情况。
初一地理《黄河》教案与反思
沪版初一地理教案与反思《黄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2、能分析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的原因 方法与过程:1、能通过浏览黄河的图片,猜测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并尝试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通过对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的总结,分析概括出各河段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黄河水文特征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为黄河流域开发利用与治理的出谋划策过程中培养主人翁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 、难点:1.黄河概况(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2.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特征3.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措施教学流程教学过程:黄河概况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和地形 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 中游 下游 水文特征峡谷多、流速急 水流缓,形成地上河水量大、含沙量大 黄河的开发治理开发水能,修建水利工程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水工程上游 中游 下游[引入]:通过《黄河大合唱》及黄河的画面引入新课。
[提问]:通过刚才的歌曲,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黄河孕育着中华的文明,那么在你们心中,黄河是一条怎么样的河呢?[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中的黄河。
一、黄河概况(走进母亲河)[教师]黄河哺育着我们中华民族,也因此被称为是我们的母亲河。
你们知道黄河在哪里吗?[学生行为]:找一找黄河在哪里,并请学生在屏幕上指出来。
[教师提问]:1、黄河的形状像中国字里的哪个字?(“几”字)2、黄河大致的流向是从哪里到哪里?(自西向东,提示:地势高低)[教师]:我国古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天上”仅仅指的是雨水吗?还有没有其他含义?(指高度,引导学生想到山脉)[教师提问]:1、我们已经知道“天上”是指山脉?那这座山脉指的是什么山呢?“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海”又是什么海?2、黄河流经哪些高原、平原?3、黄河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些?[多媒体演示地图资料]:政区图、山脉分布图、我国近海图、地形图、地形区图。
教后反思《黄河》
教学后反思:王全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习,首先介绍了黄河的概况,使学生了解学习一条河流应学习那些知识:如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注入的海洋;黄河的主要支流;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
接下来学生学习到黄河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和给黄河下游地区人们所带来的灾难,使学生认识到一条河流对两岸的人的功与过。
学习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就来了解黄河和其它河流的区别,也就是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的原因,黄河泥沙的来源。
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了解到根源后,就让学生讨论解决办法,这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通过讨论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读图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一部分的黄河的地理概况学习难度大,学生掌握的情况差距比较大。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应该分层次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
黄河的概况所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强,这样使这一部分所用的时间过多,今后应加强对学生的识图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关于黄河的奉献,学生结合图讨论,效果较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图的提示讨论交流黄河的奉献,学生发言积极活跃。
分析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和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时,只能找到人为的原因,自然原因说不出来,教师应加以说明。
从最后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这节课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地理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全方位感受黄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等。
2. 使学生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地理信息。
3. 培养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提高爱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发源地2. 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流经地区3. 黄河的流域面积和全长4. 黄河的历史和文化5. 爱护黄河,保护生态环境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黄河的地理图像和视频资料。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采用问答法,解答学生关于黄河地理问题。
我将为您提供剩余五个章节的教案。
请稍等片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特点和重要性。
2. 讲授黄河的基本概况: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等。
3. 分析黄河的主要支流: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及其地理意义。
4. 探讨黄河的流域面积和全长: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流域面积和全长的概念。
5. 介绍黄河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
6. 讨论爱护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教案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练习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
3. 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反馈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黄河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2. 强调爱护黄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关注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九、课后作业:1.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作业可包括研究报告、心得体会、家庭小调查等形式。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保护黄河的实际行动。
十、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黄河教案及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 了解黄河的概况(泥沙多,第二长、流经省市、支流等)2 知道黄河的奉献(母亲河-- 灌溉、塑造华北平原、上游发电)3 黄河有哪些忧患4 了解黄河的治理(2)过程方法1、力求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2、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爱国情感;2、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的表现地上河成因三、教学难点黄河的忧患黄河的治理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课间播放《黄河大合唱》营造氛围,创造情境。
(一)走进黄河1 一起朗诵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问这些诗句反映了黄河哪些特征?(发源与高山、流入大海外流河、泥沙多)2 据图问黄河流经省区市,注入海洋(9省区,注入渤海)3 据图问有哪些支流(适当补充泾渭分明)4 据图问流经地形区,源头在哪里(巴颜喀拉山脉)5 文字资料世界第五中国第二泥沙最多,呈“几”字形。
(二)“母亲河”问:黄河不是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为什么人们却称之为“母亲河”?据图回答(提供了灌溉水源、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泥沙塑造了肥沃平原)总结1孕育了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2 黄河气势磅礴,是民族坚贞不屈的象征。
(三)“中国的忧患”转: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但是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
资料:黄河历史泛滥1 问:黄河为什么历史多泛滥?地上河2 地上河形成原因?动画演示3 泥沙来源影片黄河纪录片4图片凌汛荒漠化断流学生归纳黄河其他忧患忧患上游荒漠化、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决口威胁、断流、凌汛(四)黄河的治理学生讨论归纳忧患治理措施上游荒漠化、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决口威胁、断流、凌汛?总结,解放后,新中国对黄河开展了综合治理。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等。
2. 让学生掌握黄河的主要特点,如流域面积、全长、流域地形等。
3. 培养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了解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发源地2. 黄河的流经地区及流域面积3. 黄河的主要特点(全长、流域地形等)4. 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5. 黄河文化及治理保护措施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
2. 提问:同学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等。
2. 讲解黄河的主要特点,如流域面积、全长、流域地形等。
3. 讲解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黄河的文化内涵吗?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黄河文化,如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等。
2. 讲解黄河的治理保护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疏浚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2. 学生分享提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黄河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强调黄河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黄河流域地图,标注黄河的主要特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黄河》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黄河》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__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一、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区域、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流域特点,包括水土流失、泥沙携带、洪水等。
3. 让学生了解黄河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4. 培养学生对黄河保护与治理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流域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难点: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区域、流域面积等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泥沙携带、洪水等。
4. 案例分析:分析黄河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黄河的保护与治理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黄河的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黄河的影响。
8. 课后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河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区域、流域面积等。
2. 评价学生对黄河流域特点的理解,包括水土流失、泥沙携带、洪水等。
3. 评价学生对黄河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对黄河保护与治理的建议和观点。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黄河的地理特点、影响和保护治理等方面。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充分,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黄河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流域面积广阔,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地理课程中对黄河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以及与黄河相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问题。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地理黄河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系特征等。
2. 培养学生对黄河地理特征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黄河与我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以黄河为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水系特征、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探究。
例如,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面积;通过展示黄河的水文资料,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水系特征;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黄河与我国的关系。
2. 互动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黄河的地理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黄河的水文、气候、地貌等特征,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黄河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例如,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美丽风光,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通过展示黄河的洪水灾害,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相关景点,如黄河壶口瀑布、三门峡大坝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
同时,可以开展黄河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环保意识。
5. 比较教学将黄河与其他河流进行比较,如长江、珠江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的地理特征和差异。
例如,在讲解黄河的水文特征时,可以与长江的水文特征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不同河流的水文规律。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地理位置与流域面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展示黄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面积。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
关于黄河的地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流域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以及流域内的地理差异。
3. 培养学生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2. 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及流域特点3.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4. 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黄河的地理图像和相关信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地区,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及流域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及措施。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黄河地理知识的学习。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后,要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黄河流域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实践调查的能力。
2. 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安排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相关景点,如壶口瀑布、三门峡等,增强学生对黄河的认识。
七、教学难点:1.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2. 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及措施八、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黄河地理图像、相关案例等。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反思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反思1、感受黄河文明,关注母亲河环保;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课时。
一、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
你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你沉重的步伐推动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你有力的臂膀铸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灵魂。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情地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播放黄河的视频片断。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请听诗朗诵:《黄河颂》。
今天,我们将通过知识篇、生活篇和忧患篇三个环节的学习和活动,更进一步地走近黄河,了解黄河;同时,也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们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活动采用竞赛的形式,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一题10分,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取得佳绩。
二、知识篇1、地理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知识篇。
第一局部的内容是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
请各小组为相应的题目做好准备,然后一位同学答复下列问题。
⑴ 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
⑵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⑶ 流入地渤海。
⑷ 我国第几大河第二大河。
⑸ 全长5464公里。
⑹ 附近最著名的瀑布是壶口瀑布。
请一位同学把屏幕上的六个题目,组织成一段话。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型,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黄河附近最著名的瀑布是壶口瀑布 )2、黄河诗词:这条5464公里的黄河之水,从天而降,给诗人带来了灵感,写下了不少关于黄河的不朽诗作。
请各组为相应的题目做好准备。
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唐)李白《将进酒》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⑶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唐)李白《赠裴十四》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⑸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沟通三大洋的水系”,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忧患、根治黄河等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沟通三大洋的水系》一节,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学生对于本节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2)合作交流。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导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和歌曲“黄河大合唱”,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
请同学们说些有关黄河的诗或话。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跳进黄河都洗不清”等等。
[教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1)学生用铅笔把黄河的干流勾画出来;
(2)[师]提问:“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 黄河的水文特征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28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水能资源丰富。
[师活动]学生总结的同时在黄河水系图出现黄河上游发源地的录像。
[师过渡]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从龙羊峡到青铜峡这一河段,因为它位于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教师活动]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
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
[课件出示]2.中游的水文特点
[提问]俗话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师生互动]
(1)提出问题:黄河中游段流经什么地形单元?(学生思考讨论)
(2)鼠标移至黄河中游段点击,出现黄土高原的景观图,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一片疏松的黄土景象印入学生眼帘。
(3)点击鼠标播放黄河中游段水文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视。
学生可以看到滚滚黄河水把大量泥沙冲入河中,并配以片中解说。
(4)再提出问题:黄河中游段水文特征又是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请看黄河下游的水文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黄河流域图,并提出问题:下游流域面积宽窄如何,有无支流?
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流域面积窄、少支流,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②学生看动画演示“地上河”形成过程,并仔细听解说。
③要求学生说明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得出分析
结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了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四)[多媒体动画]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课件出示]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会引起洪水灾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 [过渡]我们分析了黄河带来的忧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怎样治理黄河?
(学生回答)一方面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另一方面,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教师小结]1.中上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2.下游修筑堤坝,加固大堤;3.修筑防洪工程治沙、防洪并举。
[学生阅读]课本51页黄河小浪底工程。
[教师小结]小浪底水利工程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他在防洪和治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由60年一遇减少到千年一遇。
[提问]黄河除了洪水灾害外,还存在哪些问题?(凌汛、断流等)
[小组合作探究]3.[课件出示]以下学习提纲
(1)什么是黄河凌汛?它有哪些危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凌汛的危害?
(2)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如何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人文等方面考虑来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分析]
(五)[教师]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对照本节课的总结查漏补缺。
达标练习:出示达标练习题
九、课后反思:
一、为突破黄河源流概况这个重点,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黄河的形状及主要支流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这节课中我针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分析这个难点,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学生从黄土高原的性质、植被及中游多泥沙等各方面经过分析回答,既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如,黄河的治理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假如你是水利专家,你怎样治理黄河?”让学生分析、讨论,集思广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