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一中高一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一中高一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一中高一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1.某品种花生的厚壳(A)、薄壳(a)以及高含油量(B)、低含油量(b)是其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已知该品种部分花粉存在不育现象,甲、乙为该品种的纯合子,据下图示所示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F 2中纯合子占1/3B.不育花粉的基因型为ABC.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D.薄壳低含油量雌性与F 1杂交,子代中薄壳低含油量的个体占1/4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某科研所进行遗传实验,操作如下图。

假定所有的植株都能成活,理论上收获的F4中绿子叶的比例为()A.9/16 B.7/16 C.5/8 D.3/83.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摩尔根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与此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定律B.该实验说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不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C.利用F 2的白眼雄果蝇与F 1的红眼雌果蝇杂交可以排除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可能D.可以确定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不可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4.自然状态下,二倍体小茧蜂(2n=20,没有Y染色体)为雌蜂,单倍体小茧蜂(n=10)为雄蜂,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人工培育可获得二倍体雄蜂。

小茧蜂的X染色体有三种类型(X A、X B、X C),纯合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杂合受精卵发育为雌性。

现有一个人工培育群体,雄蜂组成为X A X A:X B X B=2:1,雌蜂组成为X A X B:X B X C:X A X C =1:1:3,该群体中雌雄蜂随机交配,雌蜂的一半卵细胞进行受精,一半卵细胞直接发育(不同基因型的卵细胞发育为雄蜂的概率相同)。

在获得的子代群体中,雌:雄是()A.5:3 B.3:5 C.1:2 D.2:15.图为某六肽化合物合成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①→②相比,③→⑤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B.根据图中多肽的氨基酸数可以判断出终止密码子是UCUC.①→②中会产生图中④代表的物质,且④中含有氢键D.若该多肽是一种DNA聚合酶,则它会催化物质①的复制6.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的合成及其它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研究

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研究

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研究植物遗传学一直是植物科研领域中热门的话题之一,其中的拟南芥种间杂交遗传行为及机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广泛研究。

拟南芥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具有许多特殊性质,例如矮杆、小型化、生长速度快等。

由于这些独特性质,拟南芥成为了模式植物之一。

在研究中,拟南芥常常被用作实验对象,来探究植物基因的基本功能。

种间杂交在植物学中是一个相对较为注重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植物基因组的决定性特征。

在这些研究中,拟南芥也被作为实验对象。

拟南芥具有丰富的种属亲缘关系,可以与其他十字花科植物进行杂交。

拟南芥与其它越来越多的亲缘近的十字花科植物杂交获得的杂种后代幼苗具有很好的形态发育,且具有双亲特性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种间杂交遗传行为的研究,是植物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学科。

因为种间杂交后代的数量和特性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探究种间杂交遗传行为的规律和机制。

研究人员最开始关注的是杂交后代的数量和特性,进而推导出杂交结果后代的遗传行为规律和机制。

研究人员采用各种方法,来对拟南芥种间杂交后代的表型和基因otype的特点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可以从染色体走向等多个方面进行,甚至可以分析一些特殊的基因变异类型,如转座子插入、基因组范围的DNA重组和表观遗传学变异等。

这些方法是寻找种间杂交遗传机制、挖掘生物多样性和发掘拟南芥的潜在功能极为重要的手段。

对遗传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DNA水平和表型水平的分析。

在DNA水平方面,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DNA的分子标记的分析,得到DNA序列的信息,形成基因图谱。

而在表型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杂交后代各种性状的观察,来研究杂交后代的特异性表现或象征的规律性表达。

具体到拟南芥的种间杂交遗传研究,一些新的DNA测序技术和分析算法已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得到应用。

这些新技术为深入了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化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到基因组层面的遗传研究已经成为许多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则是其中一种最常用的模式植物,它拥有许多基因遗传和发育过程的相似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

本文将着重介绍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1. DNA转化和质粒构建在拟南芥基因研究中,DNA转化和质粒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方法。

DNA转化即将外源DNA导入拟南芥细胞内,常使用的方法有冷冻处理法、电穿孔法等。

而质粒通常可以用于转化拟南芥细胞,以研究基因结构、调节元件、绿色荧光蛋白构建等。

2. 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在已知某个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模式,并通过基因突变得以验证。

敲除分为生理性敲除和人工性敲除两种,其中后者可以通过质粒导入方法实现。

基因敲除在拟南芥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探究基因对于生长发育过程的途径以及在各种逆境下的适应能力等。

3.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研究是在基因的各种调节元件上构建不同启动子,将被测量的基因与这些元件进行组合,从而研究基因表达的条件和模式。

例如通过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方法,可以了解到各种条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表达研究在植物逆境抗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4. 突变体筛选突变体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变异引起的表型重要变化,通常是由于自然或人为诱变引起。

突变体的筛选在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已开发出几十种突变体筛选方法,包括靶向突变、随机诱变、胚乳培养及基因组分析等。

通过筛选突变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和相互间的关系。

5. 遗传交叉和构建突变遗传交叉是通过交叉杂交的方式寻找某一特定基因或显性性状的控制,以了解基因型和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

而构建突变则是利用特定的载体将人工合成的单个核苷酸序列插入到目的基因中,从而创造特定的基因突变。

这些方法在研究基因调控途径、寻找新型基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

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

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拟南芥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研究的模式植物,因其基因组相对简单、遗传性状可控,成为了研究遗传与表观调控的理想对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拟南芥的遗传与表观调控研究,了解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发展。

1.拟南芥基因组拟南芥的基因组相对其他复杂植物,如水稻和玉米等而言要简单得多,只有5个染色体、1.5亿个碱基对和27000个基因左右。

同时,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也已经被完全测定,成为了基因组学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

拟南芥基因组的简单性使其成为了研究遗传与表观调控的理想模型。

2. 拟南芥遗传的研究作为一种模式植物,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历史悠久。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拟南芥的第一个基因就被鉴定出来了。

如今,数百个遗传变异的拟南芥品种已被培育出来,这些品种对于探究植物遗传体系如何控制植物的发育、环境响应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遗传杂交、分子标记和突变筛选等方法,拟南芥的遗传性状已经被深入研究,并相应的得到了解剖探究。

此外,由于拟南芥的生命周期短(仅3-4个月),其遗传转变也可在短时间内被检验。

因此,拟南芥被广泛用于基因突变研究,不仅用于发现特定基因的功能,还用于分析各个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3. 拟南芥表观调控的研究拟南芥的表观调控研究也成为了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前沿。

表观调控是指通过改变基因组DNA序列上某些部分的化学修饰状态来影响基因的表现形象。

简单地说,表观调控可以使一个植物从某个状态(如发芽、开花)转换到另一个状态(如休眠)。

拟南芥的表观调控研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多种方面的研究。

(1)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一种通过在DNA分子的胸腺嘧啶环中加入甲基基团来改变其表观状态的方式。

这种化学修饰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在拟南芥中,已经鉴定出了多个型号蛋白参与到DNA甲基化调控中,这些蛋白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许多胁迫反应途径也与DNA甲基化调控密切相关,如干旱、盐胁迫、低温等都会导致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应对适应性。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拟南芥的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植物,其研究价值(特别是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拟南芥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模式植物之一,因为其小型、短生命周期和基因组的简单性使其成为研究生物学的理想对象。

对拟南芥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主要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示: 用高通量技术破解拟南芥基因组,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组的特性。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对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和比较来揭示生物的进化、基因调节和表达的机制。

拟南芥的基因组总长度约为125 Mb,包含五条染色体。

其中第一条染色体长度最长,为30 Mb左右,其他染色体长度约为20-25 Mb。

目前,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整解析,并且经过基因标记的定位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图谱和逻辑图谱的绘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利用高通量方法(例如高通量测序)来测定拟南芥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其他序列。

这些数据可用于推断基因的结构、功能和演化,并且可与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

此外,可以通过引入外源DNA来进行功能分析。

拟南芥基因组学研究的妙处在于,即使其基因数量相对较少,拟南芥的基因编码了与人们更为熟悉的模式植物共同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如激素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光信号传导以及植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

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传递和表达的学科。

在拟南芥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解析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机制。

一些方法如: RNA干扰、突变筛选和基因调控的功能研究,均已被广泛应用于拟南芥中。

一种运用于拟南芥的方法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编辑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有效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种子发育、光调节等生物过程。

总之,拟南芥的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潜在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

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它将在未来继续成为许多研究中的热点,并为理解植物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3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3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脂质、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内部③某些膜蛋白能介导离子、小分子物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④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⑤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功能密切相关A.①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2.果蝇和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均为二倍体生物。

雄性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拟南芥体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且无性染色体。

下列关于雄果蝇细胞与拟南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错误的是()A.分裂间期,两者细胞内均发生中心粒和染色体的复制B.分裂前期,两者的核膜和核仁均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C.分裂中期,两者的细胞中均会出现五种形态的染色体D.分裂末期,拟南芥子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细胞板,而果蝇没有3.mRNA的部分区域可以调控自身的翻译过程。

下图1、图2是mRNA调控翻译的两种机制,已知AUG为起始密码子,编码甲硫氨酸,其上游的一段序列为核糖体结合位点。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时,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立即与mRNA进行碱基配对B.翻译速率过快时,机体可以通过合成翻译阻抑蛋白来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C.图2表明温度升高会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从而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D.图1、图2中调控翻译的两种机制均是通过调节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来实现的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体内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是导致早发冠心病等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至少有7种基因突变可导致FH的发生:LDLR基因突变表现为显性遗传,由此导致的FH患者全为杂合子;而apoB100基因突变则表现为隐性遗传。

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应用

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应用

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应用拟南芥,也叫芥菜花,是一种被广泛用于遗传学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于其遗传特征丰富且易于研究,拟南芥被誉为植物学领域的小鼠。

本文将介绍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及其在遗传学和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遗传特征首先,拟南芥是一种自交不育的二倍体植物,本身没有天疱瘩。

因此,育种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交方式培育出各种突变体和基因敲除植株。

此外,拟南芥的基因组被完全测序,有五个染色体,其基因组大小为125兆碱基对。

其次,拟南芥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基因组,不同于其他许多植物。

这使得拟南芥在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因为其调节机制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并且可以有效地进行突变分析。

也就是说,在研究蛋白质交互作用和遗传育种上,拟南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植物。

再次,拟南芥的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一般在6-8周内就可进行繁殖后代。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快速确定一个基因突变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基因修复。

此外,拟南芥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大量繁殖,便于研究者进行各种遗传学实验。

最后,拟南芥跟人类有着相同的基因,且科学家已破译了大部分拟南芥的基因功能。

通过比较人类和拟南芥的基因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联系,从而了解到人类遗传病的相关信息。

应用拟南芥的遗传特征已经在许多植物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应用:1. 功能基因鉴定将拟南芥的基因进行突变,使得其在植物体内无法表达,可以使研究者确定基因在某个生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许多生物过程的遗传因素,包括植物生长、花期控制、免疫响应、环境适应等等。

2. 遗传育种通过人为介入,使拟南芥在植物体内出现某些性状上的变异,甚至达到增加植物生长速度、提高有效成分等作用,从而生产出更好的、更适应环境的植物品种。

3. 生物安全利用拟南芥开展生物安全研究,例如研究转基因植物的作用和风险,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拟南芥已成为植物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模式植物,它的遗传特征丰富,具有研究价值。

拟南芥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atms1的获得及表型分析

拟南芥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atms1的获得及表型分析
第l 7卷 第 5期
21 0 1年 l O月
上洛戈
耀( 自然 科 学 舨)
Vo 7 No 5 l + l
Oc . 2 l t Ol
J U N LO H N H I N RIY N T R LSIN E O R A FS A G A WE S ( A U A E C ) U T C
Ab t a t sr c :An a in e e au e A a i o s h l n l t r e mu a ta in e e a u e s n o y mb e ttmp r t r r b d p i t a i a mae se l t n mb e t tmp r t r -e s r s a i -
fw ini c n mp ime t o a e t l t p n h rwh n a e sg f a ti ar n sc mp r d wi wi y e a t e e mbin e e au e wa e o 2 ℃ . i h d— e ttmp r t r s b lw 3
a l的不 育 表 型 是 由单 个 隐 性 核 基 因控 制 的 . t ms

关键 词 : 拟南芥 ; 温敏雄性不 育; 花粉 ; 药; 花 绒毡层
中 图 分 类 号 : 4 Q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2 6 (0 1 0 -6 10 1o -8 1 2 1 )50 8 -6
mu h t i n rt a h to i — p c h n e n t a fw l t e.a d t e a ms a e u d v l p n x i i d mu h r t r e h n h d y n h t l tp t m e eo me t e h b t c ea d d t a e

拟南芥的遗传工程

拟南芥的遗传工程

拟南芥的遗传工程拟南芥是一种小型的花卉植物,也是遗传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

开展拟南芥的遗传工程可以为其生长方式、形态特征、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人类对生命运作机理的认识。

拟南芥的基本遗传信息拟南芥是对称性叶状植物茎节数量达到300,花的蕾囊非常小,可在显微镜下观察。

其基因组大小约为125兆字节,核基因组具有5条染色体,端粒长度不到3kb,叶绿体长度为154kb,其每个细胞都有大约12个叶绿体。

拟南芥拥有约27,000个基因,占整个基因组大小的20%。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技术目前,拟南芥的遗传转化技术主要包括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生物素-结构的介导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农杆菌侵染细胞后将遗传物质转移至目标生物细胞的技术。

该技术可通过简单、稳定和快速的途径将确定的DNA序列插入到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实现外来源基因的改变。

尽管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在多数作物上都有广泛应用,但该技术在转移DNA之后,难以控制新的基因组改变和位置影响,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与此不同,生物素-结构的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可在不需要遗传材料经过的过程中向植物细胞输送纯的DNA检测表头结果。

介导者生物素(med‐strombin) 在植物细胞中易与融合度高的DNA结合,制造出具有生物素的DNA结合来,从而实现把选定的DNA序列插入到目标生物细胞的有选择性的插入和表达。

拟南芥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拟南芥可以被用来研究染色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基因的表达、诱变和注释等方面。

这些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以支持人类对生命机理的认识。

例如,在研究肿瘤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拟南芥可以被用来研究基因表达的变异以及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基因表达模式的异同。

此外,拟南芥还可以被用于探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多种疾病。

结论拟南芥的遗传工程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语言表达(3) 遗传实验中相关推理分析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语言表达(3) 遗传实验中相关推理分析

遗传题表述类方法突破: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策略的解题思路为当没有坐标图和规律作为依据时, 需先结合题干找出待解决的问题,再列举出各种合理假说,接着通 过演绎推理得出预期结果,最后将检验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作为 作答依据。突破此类题目要从根本上掌握相关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显隐性的判断方法、基因型和表型的推导、基因位置的推断、基因 传递规律的判断等。
等位基因 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 B-表示。
杂交
F2的表型及数量(株)
组合 矮秆抗除草剂 矮秆不抗除草剂 高秆抗除草剂 高秆不抗除草剂
甲×乙
513
167
0
0
甲×丙
109
37
313
104
乙×丙
178
12
537
36
杂交
F2的表型及数量(株)
组合 矮秆抗除草剂 矮秆不抗除草剂 高秆抗除草剂 高秆不抗除草剂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 1∶1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 1∶1
答案 如图所示
(2)为克服籼-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 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 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 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 _A__2B__2_的配子不育。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开年考卷1.肥胖不利于身体健康,减少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和适当增加锻炼是防止肥胖发生的有效手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相同,两者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难易度也相同B.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但有些糖一般不能作为能源物质C.脂肪和胆固醇都属于脂质,但只有后者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人在锻炼的过程中,脂肪不能直接供能,但葡萄糖可以直接供能2.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H+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泵的合成和运输与内质网有关B.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D.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又被称为“青春痘”。

正常情况下雄性激素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引起脂质分泌。

当雄性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就会形成痤疮;由于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因此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B.痤疮伴随炎症发生的原因只是雄性激素水平升高所致C.痤疮患者体内通常能检测到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的存在D.雄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通过调节脂质合成代谢影响脂质的分泌4.某植物红花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A、a,B、b,C、c……)控制,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现将两个纯合的白花品系杂交,F1开红花,再将F1自交,F2中的白花植株占37/64。

如果不考虑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上述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和aabbccB.该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C.在F2红花中,有1/27的个体自交后代全部是红花D.随机选择两株纯合的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的红花植株基因型都是AaBbCc5.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拟南芥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在基因突变体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定义、研究方法、重要性以及其分子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定义及研究方法基因突变体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变异的个体,与野生型(WT)相比,基因突变体的表型有明显的差异。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是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的基因突变研究。

它具有许多优秀的特性,如短生命周期、小型体型、遗传变异多样化和基因功能高度保守等。

目前,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化学诱变、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

其中,化学诱变是通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常用的化学物质有Ethyl methane-sulfonate (EMS)和Sodium azide (NaN3)等。

遗传转化是利用外源DNA片段引入目标基因,达到基因敲入/敲除的目的。

基因编辑则是指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精准的编辑,从而实现目的基因的敲入/敲除。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二、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重要性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拟南芥是植物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植物之一,研究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可以为解析生物分子机理和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发现对研究复杂性状、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等现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生命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子机理分析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子机理分析是对基因突变体的表型变化进行解析的过程。

在基因突变体的研究中,通常采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遗传学方法主要包括染色体显微镜观察、连锁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组学分析等。

在染色体显微镜观察中,通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形状、大小和染色体带的特点,可以发现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突变。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的模式植物。

它具有小型体积、短生命周期、易于培养和遗传变异等优点,使其成为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理想模型。

下面将介绍拟南芥属植物的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一、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2. 基因组学方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基因芯片(Microarray)和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等技术,用于分析和比较拟南芥基因组的序列、结构和功能。

3.双杂交法:通过构建酵母杂交系统,研究和鉴定拟南芥基因间的物理和功能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揭示拟南芥基因调控网络和信号转导途径。

4.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利用沉默诱导的RNA (siRNA)或者镰刀状RNA(hairpin RNA)介导靶向基因的沉默,从而研究和验证拟南芥基因的功能。

二、拟南芥突变体筛选方法1. EMS化学诱变:使用化学诱变剂EMS(Ethyl methanesulfonate),处理拟南芥种子,让其发生突变,形成突变种子库。

进一步筛选和鉴定突变体,识别和研究拟南芥基因的突变功能。

2. 插入序列突变法:通过插入转座子(Transposon)或者T-DNA转座子,将外源序列插入拟南芥基因组,产生随机或特异性的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和分析。

3.含有T-DNA插入的突变体库:使用含有T-DNA插入的突变体库,通过筛选和分离带有T-DNA插入的个体,鉴定和研究拟南芥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

4.突变体数据库查询:拟南芥基因突变体数据库中收集了大量已经鉴定和命名的突变体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寻找和鉴定具有特定表型的突变体。

一个拟南芥矮化突变体表型与遗传的初步分析

一个拟南芥矮化突变体表型与遗传的初步分析

一个拟南芥矮化突变体表型与遗传的初步分析曾娟;刘清;唐蛟;黄志刚【摘要】A dwarf mutant with dark color leaves was isolated by enthyl-methane sulfonate (EMS)mutagenesis in the ag-10 background.The dwarf mutant,which is called ah45,has many phenotypes such as delayed blossom time,round and small leaves,short siliques,less seeds and long growth period.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e phenotype of ah45 i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gene mutation,and the mutation loci was mapped to a region of 61 kb between the BAC F5E1 3 (1 )and F6E1 3(2)on chromosome 2 using map-based cloning technique.%经 EMS 诱变 ag-10拟南芥后筛选获得一株矮化且叶色较深的突变体 ah45,该突变体与 ag-10相比具有开花时间晚,叶片更圆更小,果荚长度缩短,种子数目减少,生长周期延长等表型。

遗传分析表明 ah45的表型由隐性单基因突变所致。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突变位点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 ah45突变基因位于第2号染色体的 BAC 克隆 F5E13(1)与 F6E13(2)之间61 kb 区间内。

【期刊名称】《激光生物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6页(P469-474)【关键词】拟南芥;矮化;表型;遗传【作者】曾娟;刘清;唐蛟;黄志刚【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随着拟南芥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通过对突变体的研究来确定基因功能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进而可以了解整个植物生长发育及信号转导的过程和分子机制[1]。

拟南芥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研究

拟南芥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研究

拟南芥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植物,拥有完整的遗传信息和基因组序列,许多与植物发育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在拟南芥中已被鉴定。

因此,研究拟南芥的发育和生长遗传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发育和生长的机制,从而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

本文将介绍拟南芥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一、拟南芥基因组的研究拟南芥是模式植物,也是已知基因组序列最完整的植物之一,基因组大小为125Mbp,含有大约2.8万个基因,其中70%以上的基因具有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自2000年拟南芥基因组定序以来,越来越多的拟南芥基因已被鉴定和研究,其中许多与植物发育和生长相关。

二、拟南芥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植物发育和生长受到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调控,遗传网络便是阐明这些调控因素之间关系的方法。

拟南芥的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是由调控基因和效应基因所组成的。

调控基因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家族中等蛋白质等调节作用,它们能够控制生长激素信号和植物响应逆境等过程;效应基因则表现出特定的功能性表型,如发育和生长、胁迫适应性等。

发育和生长期间,拟南芥的发育和生长的遗传网络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运用多种遗传学、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重要的调控和效应基因。

例如,RESPONSIVE TO DESICCATION 29 (RD29A)和HISTIDINE KINASE 1 (HK1)是两个在植物抗逆境反应中非常重要的基因,在拟南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拟南芥发育和生长的信号通路生长因子、激素、内源性和外源性逆境胁迫(如干旱和盐渍胁迫)等因素可以影响到拟南芥的发育和生长。

这些调节因子产生的信号通路可以影响到生长素、激素和胁迫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和活性。

另外,信号传递还可以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使得一系列发育和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近年来,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已成为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以其快速的生长周期、小型的基因组、高度开放的研究环境、以及大量的遗传资源等特点,它成为理解植物基因功能的最佳模型。

本文将从拟南芥的繁殖机制、基础遗传图谱、以及拟南芥在研究中扮演的角色三个方面,着重介绍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一、拟南芥的繁殖机制拟南芥是一种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其繁殖方式有两种途径:自交和异交。

与其他植物不同的是,它的自交不会产生显性缺陷,这为其进行遗传学实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此外,拟南芥也可以通过离体培养进行无性繁殖,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产生足够多的植物材料。

在拟南芥的生殖过程中,花粉和卵细胞都具有单倍体基因型,且由于其自交不产生显性缺陷,可以方便地进行遗传杂交实验。

通过选择不同的基因型,可以获得符合研究需要的植物群体,从而对基因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拟南芥基础遗传图谱在拟南芥分子遗传学中,构建基础遗传图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994 年,因为拟南芥基因组大小仅有 125 Mb,使得 Clark 等人首先建立了拟南芥基础遗传图谱,推动了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拟南芥基础遗传图谱由五十多个连锁群组成,其中,每个连锁群都与一个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相对应。

通过建立基础遗传图谱,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不同基因之间的物理位置及其相对位置,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

三、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拟南芥在基因克隆、基因转录调控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1. 基因克隆拟南芥的遗传学实验可通过体细胞杂交、花粉管导入、基因突变筛选等多种方法进行。

其中,由于其小型的基因组和成熟的修饰技术,拟南芥在基因克隆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拟南芥的基因克隆,可以解决许多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遗传问题。

例如,通过对小麦、水稻等作物中的同源基因进行克隆,可以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研究。

拟南芥遗传学研究拟南芥的遗传和表现

拟南芥遗传学研究拟南芥的遗传和表现

拟南芥遗传学研究拟南芥的遗传和表现拟南芥,又名拟莲花草,是植物学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模式植物。

它拥有小型、短周期、基因多样性高、易培养等特点,使其成为植物学科研的重要对象。

近年来,拟南芥遗传学研究在表现型研究、基因唤醒和遗传变异等方面进展迅速。

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可谓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利用这些基因组学数据和育种研究的强大技术,拟南芥遗传学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导致物种性状和表现差异的基因序列。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查明基因在不同表达系统中如何运作,并推断出不同的表现型与基因唤醒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在拟南芥遗传学研究中,许多发现都是基于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的。

这些突变体是拟南芥种群中存在的自然变异,但往往会导致外在表现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提供了一个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系统如何导致表现型差异的机会。

拟南芥的遗传学在基因型和表型之间建立联系,以便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表现型的。

基因型研究者将个体基因组的类型关联到表现型,这是一项容易被自动化的工作。

拟南芥被选择作为基因型研究的模型物种,原因是其基因组已经测序,因此与生俱来的的染色体序列很容易确定。

表现型的研究是一项更加挑战性的任务。

表现型研究者必须在大量的个体中观察到有意义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该过程可能是耗时的,但这项工作是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联至关重要。

拟南芥表型的测定对基因研究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拟南芥表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花卉生长的反应和电子显微镜的成像。

这种测定为植物生长周期的每个阶段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表型与基因之间的关联带来了更多的证据。

拟南芥拥有许多基因可利用,这使得拟南芥遗传学的研究可能比其他生物更加完整。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随机化、遗传分析和转移技术来研究。

研究者们可以了解到基因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其他基因相互作用的。

从遗传角度来看,了解拟南芥遗传学对于其他同源物种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拟南芥的遗传学研究旨在解决如何控制和优化生长的复杂性问题,是一个需要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的工作。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21的基因定位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21的基因定位
区 间 内. 数据 库预 测 , 中有 1 其 1个与花 发 育有 关 的基 因. 试验 将 有 助 于对 目的基 因 的克 隆 , 控 制花 器官研 究和雄 性 不育 分子机 制 的研 基 花
中 图分 类号 : 932 Q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 00 17 20 )3 260 A 10— 3 (080 - 9— 5 0 5
收 稿 日期 : 0 8 22 2 0 - -1 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 (0 7 7 ; 3 6 12 ) 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 E 6 ) 1 R 56 .
作者简 介: 周
通讯作者 .
鹊(92 )女 , 18 一 ,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 学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张
O 引 言
雄 性不 育是 高等植 物 生命 活动 中 的一 个普 遍现 象 , 与雄 蕊 , 药 和花 粉 的发 育 密 切 相关 . 性 不 育 花 雄 基 因 的克隆 有利 于人们 对 这些组 织 和器官 发育 的深 人研究 . 性不育 又 是生产 上 杂交育 种 的基础 . 雄 因此 雄 性不 育现 象 的研 究及 不 育基 因 的克隆具 有理 论意 义 , 又有潜 在 的应 用 价值 . 拟南芥基 因组小 , 生长 周期 短 , 结子量 大 , 已经作 为模 式植 物用 于功 能基 因 的分离 . 拟南 芥全 基 因组 序列测序的完成¨ , 加快 了人们对基因功能的研究. 目前 已从拟南芥 中分离 出近三十个雄性不育基 因
析, 发现 m 12 突变体是 受隐性单基因控制. s 1 5 形态学观察表明 : 突变体的花缺 失部分花 瓣, 雄 蕊 比较短 , 药肥 大 , 分雄 蕊 的花 药 成 丝状 . 用 图位 克 隆的 方 法 对 不 育基 因 M 1 2 进 行 花 部 利 S51 了定位 , 结果表明: S5 1 M 12 位于第一条染色体 分子标记 F 7 8 ll T 9 2 之 间 11b的 1F Au 和 1E 3 6k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筛选和分类的研究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筛选和分类的研究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筛选和分类的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植物研究中的常用材料,因其具有许多优点:生长快、体形小、基因组测序完成、适应广泛等等。

而生物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基因研究,因此引发人们对拟南芥基因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会介绍拟南芥基因的突变体筛选和分类的研究。

一、拟南芥的基因突变体筛选在拟南芥中,基因突变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拟南芥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因此,科研人员可以利用现代高通量筛选技术,来快速建立大规模的拟南芥基因突变体资源库。

1.1 传统筛选法最常用的传统筛选方法是化学诱变、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辐射等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或其他因素对植物种子或幼苗进行处理,使其基因发生变异,最终产生突变体。

其中,化学诱变是使用化学物质诱导植物基因发生变异,这种方法有较大优势,因为可以在不依赖实验室设备的情况下大规模筛选。

但是,化学诱变方法可能会引起伪突变和失败的突变率较高。

1.2 高通量筛选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筛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筛选方法。

目前流行的高通量筛选法有:T-DNA插入、CRISPR/Cas9、RNA干扰等。

其中,T-DNA插入是在拟南芥基因组中随机插入T-DNA,每个T-DNA都能够导致拟南芥基因表达的改变。

因此,T-DNA插入是一种高效、简单、易于筛选和操作的方法,并且在拟南芥研究中应用广泛。

二、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类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类是指将筛选得到的突变体按照突变部位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方便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应用。

2.1 快速分离突变位点的方法首先,需要快速、准确地确定突变体的位点,以此进行后续的基因功能分析,现在,基因突变体的位点鉴定方法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常见的方法包括PCR-RFLP、dCAPS和PCR-sequencing等。

其中,PCR-RFLP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PCR扩增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区段,然后将PCR产物限制性酶切,从而分辨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易君,高菊芳,张在宝,江华,周根余,杨仲南,张森(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通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了一棵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

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花药绒毡层过早衰亡,小孢子的内容物不正常地凝聚,最终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粒。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MS150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MS1502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F25I24和T12H20之间105kb区间内。

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花药发育必需基因(不育基因)的报道,因此MS1502是一个控制花粉发育的新基因。

关键词:拟南芥;花药发育;雄性不育突变体;图位克隆中图分类号:Q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6)03-283-06Genetic and Mapping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Sterile Mutant ms1502(Cruciferae)*YI Jun,GAO Ju-Fang,ZHANG Zai-Bao,JIANG Hua,ZHOU Gen-Yu,YANG Zhong-Nan,ZHANG Sen**(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Abstract:Molecular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s of mutants have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ny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the model system Arabidopsis thaliana.However,the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 that is specific to plants has been little studied.A large-scale screening of mutants with male sterility wa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dissect geneti-cally the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An independent mutant line of male sterility controlled by a novel nuclear gene, designated MS1502,was generated and identified by ethyl-methae sulfonate(EM S)mutagenesis and genetic analysis. Genetic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MS1502.The phenotypic analysis in-dicated the MS1502gene plays important role during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Cyt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n-ther tapetum of mutant degenerated earlier that of wild type after microspores were released fro m the tetrads,and that cyto-plasm of microspores in mutant condensed abnormally,resulting in that mutant plant cannot produce viable pollens.With the further genetic analysis and the map-based cloning of gene MS1502,we have mapped it to a region of105kb between the molecular markers F25I24and T12H20on chromoso me4using map-based cloning technique.Key words:Arabidopsis thaliana;Pollen development;Male sterile mutant;Map-based cloning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具有生长周期短,基因组较小的优势,因此成为了目前进行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黄娟和李家洋,2001)。

花药及花粉的发育是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花药及花粉发育异常通常会导致雄性不育。

这种雄性不育现象大多与花药形态、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发育、小孢子发生、花粉发育、花药的开裂、花粉粒的功能等相云南植物研究2006,28(3):283~288Acta Botanica Yunnanica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senzhang@收稿日期:2005-11-28,2006-02-13接受发表作者简介:易君(198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170),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预研)(2003CCA01100)关(Sanders等,1999)。

在高等开花植物中,花粉花药发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正常的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包括14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征性的细胞事件发生,这14个时期又被分为4个阶段(Sanders等, 1999)。

许多的研究已经描述了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McConn and Browse,1996;Ishiguro等, 2001;Stintzi and Browse,2000;Sanders等, 2000;Park等,2002;Yang等,1999;Schiefthal-er等,1999;Sorensen等,2003;Sabine等, 2003;Zhao等,2002;Yang等,2003)。

第1个阶段中,在花药原基中进行了细胞分裂从而形成花药全部组织;第2个阶段,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含有小孢子的四分体,随后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第3个阶段中,小孢子发育成含有三细胞的花粉粒;第4个阶段,成熟花粉释放。

在花粉发育的第3个阶段(9~12期),花药继续扩大,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以后,开始形成外壁并且细胞核从中央移到与花粉萌发孔相对的细胞边缘位置。

随着小孢子的生长,其细胞质发生液泡化,逐渐形成一个大液泡,并把细胞质挤压到与萌发孔相对的一个小区域内。

随后花粉开始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命运不同的细胞、其中体积大的是营养细胞,另一个体积小的为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之后会嵌人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

与此同时,绒毡层细胞开始衰退,随后药室内壁与连接层细胞开始纤维增厚、衰退,第12期时绒毡层细胞完全降解并且隔膜细胞开裂,花药分为两个药室(Bedinger,1992)。

在已研究发表的雄性不育基因中,DEX1、NEF1、MS2、MS1等基因都在这一时期表达。

其中DEX1和花粉初生壁的积累有关(Paxson-Sowders 等,2001),NEF1调控脂类和花粉外壁的形成(Ariizumi等,2004),MS2的编码产物主要与雄配子体的发育有关(Aarts等,1997),而MS1 (Wilson等,2001)则同时调控雄配子体和花药的发育。

然而,在花粉发育的这一阶段这些突变体并没有出现绒毡层过早衰退从而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的现象。

本文通过EMS(ethyl-methae sulfonate)诱变处理野生型拟南芥群体,分离得到一棵雄性不育株ms1502。

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性状是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

该突变体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花药绒毡层提早衰退,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最终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

为了进一步研究ms1502突变体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最终克隆该基因,我们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

结果表明,MS1502基因位于第4条染色体分子标记T12H20和F25I24之间105kb的区间内。

这些结果为基因的克隆及研究功能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植物材料拟南芥(Aarbidopsis thaliana)分别以Landsberg erecta (Ler)和Columbia(Col)为遗传背景。

种子播种于用PNS (Plant Nutrition Solution)培养液(Estelle and So merville, 1987)浸湿的蛭石中。

置于人工培养室中培养,培养条件,20~22℃,16h光照,8h黑暗,光照强度120 molm-2s-1(Zhang等,2003)。

突变体已经和野生型(Ler)回交了3次。

1.2方法1.2.1遗传分析以野生型Ler为父本,突变体为母本进行杂交得到F1代,F1代自交得到F2代。

种植F2代,观察F2代表型,统计F2代中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比例。

1.2.2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收集用野生型(Col)作为父本与突变体杂交所得到的F2遗传群体中的突变体用于基因定位。

随机选10个样品分别提取D NA然后取等量混合,构建一个D NA池,用5个D NA池为模板,用覆盖基因组的20对分子标记(表1)进行PCR扩增,同时扩增两野生型Ler和Col D NA作为对照,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可以看出,与突变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所扩出的条带的遗传背景偏向突变体来源的亲本Ler,而用于杂交的另一亲本Col条带没有或弱于对照。

一旦找到了连锁的分子标记,就在该分子标记附近设计新的分子标记(表2),用高通量提取DNA的方法(Xin等,2003)提取大批F2遗传群体中突变单株DNA,对这些植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

1.2.3DNA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参照Sun 等(2000)的方法。

1.2.4PCR反应PCR反应参照Sun等(2000)的方法,其中有几个分子标记是不同的(表1)。

其中分子标记nga111,nga6,nga8和nga139已经发表(Bell and Ecker, 1994),其余分子标记的设计是根据网站w 上公布的拟南芥基因组多态性数据库,采用软件Primer5.0操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