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振宇:他们是怎样纪念胡适的胡适的挽联

合集下载

胡适《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

胡适《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一、整体感知,初识母亲不易的生活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出示题目)。

谁的母亲?生齐答:胡适的母亲。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生1:家庭中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你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生2: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二哥在上海经营,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

五叔是个不务正业的浪人。

师: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母亲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

我们不由得感叹:(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命真啊!”生(全班自然接着说):母亲的命真苦啊!(师板书“苦”)二、细细品读,理解母亲多面的性格师: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请用跳读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动笔划。

)生3:她不会诉苦,她会回避。

第10自然段说“她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生4:我也认为不会。

因为母亲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那她到隔壁闲谈。

会谈点什么呢?生4:(生犹豫了一下)说说家常事,她肯定不会数落儿子媳妇。

生5:她会去诉苦。

因为“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

”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撑着。

这么苦会出去诉苦。

生6:她会诉苦。

11自然段第四行,“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会向丈夫诉苦。

师:她的丈夫还活着吗?生6:已经死了。

师:是向已经过世的丈夫诉苦,更准确地说是哭诉。

她哭的对象是谁?生6:哭她自己,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

师:哭她自己算不算向别人诉苦?生6(不好意思地笑):呵,不算,她是怨自己,她连丈夫也不怨。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错过胡适一百年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错过胡适一百年

错过胡适一百年错过胡适一百年唐德刚是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曾亲自录制并译注《胡适口述自传》,被公认为海外论胡允当者。

在杂忆胡适时,唐德刚并未因为是胡适的入室弟子而像罗尔纲写《师门五年记》、《胡适琐忆》时那样毕恭毕敬,更多是尖刻、风趣与超脱。

比如谈到胡适与政治,唐德刚说,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做政论家的眼光”。

当然这些并不影响唐德刚对老师的正面评价,“(胡适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胡适的确是个圣人,在他的身上,全然没有两千年来无数乡愿、学究、家天下帝王及其臣仆们自阉精神的“继往”,更没有极端的革命党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狂阉他人的“开来”。

对于五四运动,唐德刚与胡适的观点并不一样。

胡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反对政治,另一方面,却又做了一辈子的政治票友,“胡先生是反对五四运动的。

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夭折,便是把五四运动政治化的结果。

”唐德刚后来解释道,“新文化运动这部列车,被这批小伙计扳错了方向盘,就横冲直撞起来,结果,目的热,方向盲,列车出了轨、翻了车,弄得伤亡遍野。

可怜的老胡适也被弄得教授当不成,新文化运动前功尽弃,而跑到纽约来落草。

所以他反对五四运动。

”胡适的理想是在一个非政治化的环境下投身文化与科学教育,再造文明,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

折腾了一百年往回看,胡老夫子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忽略真正的文化和教育,仅靠几个先知先进带着群盲打打杀杀瓜田分地杀资本家,是不能真正改良社会的。

革命到底是解放人的事业,而不只是解放猪圈里的牲口,让它从张家的院子跑到李家的厨房。

胡适一生奉行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

唐弟子给胡老师的“挽联”却是,“多研究经济,好研究问题”。

“胡先生告诉我,他在康奈尔读大学本科时,对经济学就没有兴趣,未尝先修有关经济学的科目,因而他一辈子对各种经济学也很少涉猎。

纪念胡适先生阅读答案

纪念胡适先生阅读答案

纪念胡适先生阅读答案教授胡适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

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

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

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

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

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

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

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

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

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百年学人胡适

百年学人胡适

百年学人胡适2013-10-14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李秀潭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046在我的文房藏品中,有一枝胡适旧藏毛笔。

毛笔笔管为骨质。

浅刻“遥知暗香”四字行书,及“胡适珍用”款,下端刻鸟篆文一圈。

该笔制作精良,雕刻精美,包浆灿然,兼实用与欣赏于一身。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巨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胡适在大陆被批判,被淡忘,成为主流话语边缘化的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逐步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研究,其形象开始“回归”。

近年来,他又被奉上“神坛”。

胡适历史形象的变化,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作为历史人物,应给予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还原其本来面目。

据史料记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一度出现缓和迹象。

侨居美国的胡适,作为“代表性人物”,成为中共争取的对象,但遭到胡的拒绝。

毛泽东在宴请全国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

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

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因学养、兴味及信仰不同,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人生道路。

其功过是非,成败得失,褒贬自在春秋。

胡适在百年中国的定位,首先是一位学人。

他一生谨守为自由民主奋斗的底线,为拓展言论自由空间,殚精竭虑,恪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

五四运动时,他与陈独秀等创办《新青年》杂志,推行新文学,提倡白话文,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联手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从此,中国人不再迷信孔夫子,不再以孔子定是非。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从那里寻找执政的合法性,以孙中山的是非定是非,大力推行“军政、训政、宪政”政治架构。

这个时期,胡适以《新月》为阵地,先后写出《人权与约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文章,秉持自由理念,痛陈时弊,尖锐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批评国民党的自由和批评孙中山的自由。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挽联是我从未涉猎过的题材,读此书之前,也从未想到,小小的挽联竟然可以如此高度精炼的概括一个人的一生。

挽联文化或者不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但是本书囊括四十位近代名人的挽联,读毕仿佛看了一本浓缩的纪传体民国史。

这些挽联用词精炼简洁,并且最大特点是用典极多,如无注释,恐怕得脑子里全是书的老夫子才能看得懂,故不得不佩服民国时期的学风鼎盛。

这里挑一些精彩的挽联: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yan4,审判定罪)之则为元凶。

——章太炎可以看出,当时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

不像如今,半圣之誉名满天下。

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时曾有一联互讽,颇为有趣: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

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上联嵌左宗棠的姓与他的字季高,下联嵌曾国藩。

曾国藩弟弟曾国璜挽其兄:无忝所生,病如考,殁如妣,厥德有常,更如王父,孝友式家庭,千里奔临空自泣;以古为鉴,文似欧,诗似杜,鞠躬尽瘁,殆似武乡,功名在天壤,九原可作耐人思。

上联见手足之情,下联将其比作欧阳修、杜甫、诸葛亮。

左宗棠:左宗棠15岁有一联自勉,十分狂傲: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死后,李鸿章挽,叙两人交往,也赞其功: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棍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俞樾:俞樾俞平伯是清代著名经学学者,学问渊博。

同治状元、宣统师傅的陆润庠挽:五十年宦海抽身,小隐吴中,合洛社香山,一代耆英推老辈;四百卷遗书寿世,闻名海外,数儒林文苑,千秋史册此佳人。

李鸿章:即便是历史课本里似乎也曾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然当时便有有识之士承认,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为数不多的较有见识的大员之一。

梁启超挽联: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耶;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下联哀叹国家屡遭浩劫,李鸿章的作为,实乃被浩荡历史推动的。

盛宣怀:盛宣怀是实业开山之祖,中国近代化的前驱。

当胡适逝去_名人故事

当胡适逝去_名人故事

当胡适逝去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的欢迎酒会上,胡适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这位载入20世纪史册的知识分子,终敌不过岁月的销蚀,尘归尘,土归土。

对于死,梁启超曾有一句名言:“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

”从这个意义来讲,作为学者的胡适死于学术工作中,可谓得其所哉。

对胡适的死亡,海峡两岸的反应迥然不同。

大陆几乎全部沉默,毕竟,在此之前,胡适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丧家之犬”。

与之相反,台湾、香港、西方媒体的反应则非常强烈。

那一天,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胡适的离开。

胡适倒下的那一瞬间,现场的吴健雄号啕大哭。

紧接着,整个“中央研究院”陷入哭声之中。

第二天,苏雪林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眼泪夺眶而出。

那一天,梁实秋正在家里看朋友打麻将,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梁实秋和朋友们瞬间怔住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梁实秋脱口而出的是“但恨不见替人”。

在美国,看到消息的张爱玲更多的是惊愕,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父自此飘散如烟。

禁不住悲从中来的赵元任则热泪涟涟,相交一生的朋友自此天人永隔。

21年后的同一天,赵元任逝去。

那一天,同样是在美国,唐德刚、周策纵等人组织的白马社开始筹备“胡适纪念专号”。

王叔岷的女儿那一天非常好奇地看着父亲,因为父亲满脸的悲戚与忧伤。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陈之藩在英国曼彻斯特含着热泪开始写《在春风里》;文化顽童李敖开始写《胡适先生走进了地狱》;胡适的论敌徐复观放下对胡适的攻击,开始写《一个伟大书生的悲剧》。

那一刻,殷海光真正看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苍白无力与目光无神,落日余晖里,西边的太阳下山了;那一刻,聂华苓显得有点错愕;那一刻,狱中的雷震满眼泪水,他还要等待很多年才能从监狱中走出来。

胡适死后第二天,狱中的雷震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听到胡先生去世的消息,做了一晚的梦。

先是大哭,梦中哭醒。

后来又做梦,和他在一起,先是他告诉我蒋先生叫他组党的事情,他说他有“四不”,所以不愿组党。

后来做梦和他在一起,知道他生病,我陪他,又悉他倒地。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 民国故事 胡适的书房素材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 民国故事 胡适的书房素材

胡适的书房1958年胡适应蒋介石之邀从美国回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

蒋和研究院都要拨钱给胡修宅子,胡对代院长李济说:“我盼望最切的有两点:一、我要的是一个学人的私人住房,不是中研院院长的住宅;二、我仍坚持此房子由我出钱建筑。

”为此,他先寄上2500美元,并表示如果不够再通知他追加。

胡适的宅子建在“中研院”里,很朴素,现已成为胡适纪念馆。

胡适很少在这里待,读书写字大都在别处,原因是他觉得这个书房有点像监狱。

原来书房的窗外是一堵与窗子贴得很近的高高的花墙,虽然墙上布满孔洞,但还是有些压抑封闭。

这个细节令我联想到,胡适的生活虽然不图奢华,但对于精神、心理的舒适自在,还是蛮敏感的。

胡适宁可不用这书房也不拆掉外面的花墙。

身为院长,又是自己掏钱盖的房子,稍修改一下有何之难?其实,这正是胡适性格的一个细微表现,有权力但不滥用权力。

胡适与鲁迅都是中国现代史中独立知识分子的代表,然而二者的性格、文风却形成了温和宽容与激烈不宽恕的两极。

胡适也反封建,却不过度否定传统文化;胡适也反对专制,却没有与专制主义者蒋介石势不两立;胡适也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却与民国政府保持着合作;胡适也常常批评蒋介石,却与蒋成了终生诤友;胡适也倡导自由恋爱,却与媒妁之言的小脚夫人相伴终生。

如果把鲁迅比做峭拔险峻的山峰,便可把胡适比做平静广阔的大海。

谦谦君子、儒雅绅士的胡适崇尚改良,对激烈的革命抱以审慎的态度,他一生都在向蒋介石谏言,希望以温和、渐进的方式促社会进步。

民国初年,回国不久的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严厉批评民国社会缺乏人权、缺乏法治的状况。

后来他举例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因为顶撞蒋介石而被拘禁,家属只能四处奔走求情,却“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这就是人治。

随后,胡适又发表了《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和《知难行亦不易》,文章对孙中山以民众素质低下为由,主张在制定宪法之前要有一个“训政”阶段的思想提出了质疑,批评孙中山的“行易知难”说“可以作一帮不学无术的军人的护身符”,并说“宪法的大功用不但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定政府的权限”。

周作人挽名人联

周作人挽名人联

周作人挽名人联周作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其作品平和清淡,恬静闲适,开现代小品散文先河并成为集大成者。

他亦善撰对联,写过大量的对联作品。

其联如其文,多白话,少用典,亦多平淡。

1926年3月18日,北京段祺瑞政府出兵镇压请愿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杨德群、胡锡爵等学生遇难。

当时周作人正在燕京大学任教,与上述死难同学关系密切。

3月23日,北京各界给殉难者开追悼会,他送去了一副挽联:赤化,赤化,有些学者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3月25日,北京女师大为刘和珍、杨德群召开追悼会时,他又送去挽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胡锡爵是中法大学学生,他不知道学校哪一天开追悼会,但也写了挽联:什么世界,还讲爱国;如此死法,抵得成仙。

”三联语皆以白话写成,既悼念了对死难的烈士,又揭露了黑暗的现实,正话反说,可见其义愤之深。

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与周作人同为新文化运动的斗士。

1934年夏,刘半农赴内蒙古考古和调查方言,染回归热不治病故。

周作人为此挽联以哀:十七年尔汝旧交,追忆还从卯字号;廿余日驰驱大漠,归来竟作丁令威。

”卯字号”指北京大学文科教员的预备室,1917年在这里办公的有陈独秀、朱希祖(二人均己卯年生)、胡适、刘半农和刘文典(三人均辛卯年生)等,室以人称,因谓。

丁令威”乃神话人物,据说他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东,止于城门华表上,有少年举弓欲射,遂在空中盘旋而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歌毕飞入高空。

1935年2月18日,著名小说史研究专家马隅卿在课堂上因脑溢血溘然长逝。

遽然丧友,甚感可悲,周作人便作挽联:月夜看灯才一梦,雨窗欹枕更何人”以资纪念。

这幅联从马隅卿生前曾印《清平山堂话本》着墨,赞颂他对士林的功绩。

我们是如何沦为粗鄙一代的?

我们是如何沦为粗鄙一代的?

老一代的思维和情感源代码是“文革”写就的,新时代源代码则由全球化、互联网写就。

因为断裂,所以口水不断,误解不断。

今天众人都在热议“中国大妈”,我却想起“革命女干部”。

电影《芙蓉镇》里那个剥夺别人幸福自己也没有好结果的毫无人情味的女人,是那个时代可悲的代表。

影视剧里充斥着这种一本正经的、干瘪的、灭绝师太式的女人。

比照港台同样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总觉得“女干部”们除女人味外还缺了点什么。

是什么呢?或许是传承吧。

老一代的思维和情感源代码是“文革”写就的,新时代源代码则由全球化、互联网写就,两两不靠。

因为断裂,所以口水不断,误解不断。

你说我们是最没出息、最没责任感一代,我们就说你“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官人与文人决定着社会的气质,决定着是否尊卑有度,是否收放自如。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写道: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钱氏夫妇皆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杨更代表民国时期那些绝版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谈得思想。

大军阀吴佩孚是个廉洁标兵不说也罢,还写得一笔好字自不必说(吴所题“盛锡福”牌匾一直挂到今日),他值得一夸的是不跟知识分子斗气,一边听蔡元培大骂,一边给北大拨款。

蒋介石日记写着:不要跟文人过不去,他们会记仇的。

是的,文人会写在历史上,写不了正史写野史,这是他们记仇的方式。

老蒋枪杀了闻一多,但后来对令自己不爽的胡适和傅斯年却极其宽容,委任傅斯年做台湾大学的校长,胡适去世后写下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老蒋这样做,是反省了在大陆的失败。

“道统!道统!”即便穷乡僻壤,也总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老爷子叫骂,乡绅子弟出来做官,也是受这样的道统约束的,毕竟念过四书五经,不会玩得这般粗鄙。

兵荒马乱时代,民国风流人物大都气定神闲,收放自如。

官人与文人决定着社会的气质,决定着是否尊卑有度,是否收放自如。

北大清华“文革”期间自杀或被自杀者不下五百人。

早前中大的陈寅恪也是给斗到小便失禁,以至条件反射听到大喇叭响就尿裤子。

民国挽联经典大全

民国挽联经典大全

民国挽联经典大全我心思念民国时期有很多爱国主义烈士、名人在起义之中牺牲,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感伤联、以及荡气回肠的歌颂联。

那么您知道民国挽联经典的对子有哪些吗,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民国挽联经典大全死国埋名,公等争先入地;挥戈挽日,某也何敢贪天。

李烈钧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身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

佚名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张学良挽梁启超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

梁启超挽蔡锷将军: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

冯玉祥挽梁启超文字收功,神州革命;生平自许,中国新民。

胡适挽梁启超是岭学传人,我思不见;以文言觉世,公得其时。

张学良挽梁启超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蔡元培挽梁启超事业本寻常,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杨度挽梁启超承魏侔而教,撷孔穿而辩,断以己意;有江陵之才,得荆公之学,作新斯人。

梁实秋等挽梁启超著作等身,试问当代英年,有几多私淑弟子;澄清揽辔,深慨同时群彦,更谁是继起人才。

阎锡山挽梁启超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佚名挽梁启超进退上下,式跃在渊,以师长责言,匡复深心姑屈己;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逮枭雄僭制,共和再造赖斯人。

郭风惠挽张自忠:元戎陷阵,古今曾有几人,漫云季路结缨,却为殉城怀阁部。

处士虚声,辗转空劳三顾敢拟延陵挂剑,勉将直笔叙睢阳。

黎元洪挽孙中山联江汉启元戎,仗公同定共和局;乾坤试四顾,旷世谁为建设才。

日本驻青岛《日日新闻》社挽孙中山联英雄已长逝,惜人才何分畛域;昊天之不吊,叹中华失此干城。

谭延闿挽孙中山联旭日丽中天,数千古英雄,孰堪匹敌;大星沉朔野,率三湘子弟,共哭元戎。

北京大学台湾学生会挽孙中山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胡汉民挽孙中山联博爱无穷,革命造共和,尽瘁犹为民众死;知行不二,遗书遍天下,创垂自与昔人殊。

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

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

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胡适先生,您好!我知道您大概已经听腻了所有人称您为“先生”了,不过今天这封信,还是忍不住得这么叫您一声。

毕竟,您可是大家眼中的“大人物”,不光是因为您写的那些文章,更因为您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思考和改变。

说实话,提起您,很多人脑袋里浮现的,是那种“叛逆”的形象。

您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温文尔雅”,反而更像是那个敢冲破一切束缚的“狂人”,很酷,是吧?我也忍不住想笑。

因为那些年,我们都知道,您是个“开路先锋”,敢于质疑,敢于反思,甚至敢于挑战当时的权威。

无论是五四运动时的“大声疾呼”,还是您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您都让当时的社会目瞪口呆。

每次读到您写的东西,我都想,“这哥们怎么这么大胆?!”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这么做,尤其是您身处的那个时代,老百姓的思想还停留在“书生气”的层面。

您却不怕得罪人,一篇文章写下来,简直像是抡起了大棒,甩在了那些固守传统的人的脸上。

不过,这样的胡适,虽然胆大,但却没有一点浮躁。

您更像是那种稳重的大哥哥,虽然嘴巴里总是带着些讽刺,但言之有物,说话总是让人心服口服。

看您那时候的笔锋,我不禁感叹,哎呀,这智商和情商,绝对是满分啊!您不仅能带着大家笑出声来,还能让人深思,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

说实话,现在的我,站在您当年的立场上,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恐怕得小心翼翼地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生怕说错一句话就被人拿去“批判”了。

但是您呢,反而做了当时很多人都没敢做的事,轻轻松松地撼动了一个又一个“旧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啊,您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超人”。

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能穿越到那个年代,能见到您本人,是不是可以站在您身边,听您讲讲那时的风云故事?您那时肯定也是笑得很开心吧,毕竟您那么喜欢带着一点幽默感来打破沉闷。

但说到这里,我又觉得,您当年做这些事情,真的是太有远见了。

想当初,多少人还在写文言文、背古诗,您却看到了白话文的潜力,这才真正打开了人们思维的大门。

【推荐】忆胡适之-实用word文档 (8页)

【推荐】忆胡适之-实用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忆胡适之一九五四年秋,我在香港寄了本《秧歌》①给胡适先生,另写了封短信,没留底稿,大致是说希望这本书有点像他评《海上花》②的“平淡而近自然”。

收到的回信一直郑重收藏、但是这些年来搬家次数太多,终于遗失。

幸而朋友代抄过一份,她还保存着,如下:一爱一玲女士:谢谢你十月分五日的信和你的小说《秧歌》!请你恕我这许久没给你写信。

你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报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写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工夫。

你写月香回家后的第一顿“稠粥”,已很动人了。

后来加上一位从城市来忍不得饿的顾先生,他写他背人偷吃镇上带回来的东西的情形,真使我很佩服。

我最佩服你写他出门去丢蛋壳和枣核的一段,和“从来没注意到(小麻饼)吃起来夸嗤夸嗤,响得那么厉害”一段。

这几段也许还有人容易欣赏。

下面写阿招挨打的一段,我怕读者也许不见得一读就能了解了。

①《秧歌》,张一爱一玲于五十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

②《海上花》,全称《海上花列传》,晚清章回小说,韩邦庆(花也怜侬)着。

三十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该书新式标点本,由胡适作序。

你写人情,也很细致,也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如131—132页写那条棉被,如175、189页写的那件棉袄,都是很成功的。

189页写锦袄的一段真写得好,使我很感动。

“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是很难得一舱读者的赏识的。

《海上花》就是一个久被埋没的好例子。

你这本小说出版后,得到什么评论?我很想知道一二。

你的英文本,将来我一定特别留意。

中文本可否请你多寄两三本来,我要介绍给一些朋友看看。

书中160页“他爹今年八十了,我都八十一了”,与205页的“六十八喽”相差太远,似是小误。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06期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卒于1962年2月24日,今年是他去世50周年。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写作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胡适1910-1917年赴美留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在抗战期间,曾任驻美大使。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的墓志铭是这样概括胡适的:“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1.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纯属偶然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造成中国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在1916年10月给陈独秀的信中列举了新文学的八条原则——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胡适成为新文化领袖纯属偶然,但提倡新文化却是必然;文章发表在《新青年》也许是偶然,但文章中新文学和新文化的主张却是胡适一直坚持的。

胡适新文学的八条原则,包括文章形式和精神内容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的原则就是不拘形式,将文章从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精神内容来说,就是真情实感、独立思考、言之有物;其中还隐含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

致胡适之先生

致胡适之先生

适之先生:1962年2月24日,先生突然撒手西去,倏忽50年过去了!1999、2005年,两次到台湾,均住在台北南港幽静的中央研究院内。

每天早晚在小河边上、先生的故居周围和您永远安息的山岗上漫步,总会想起中国的昨天和今天,默默和先生对话。

新文化运动中,您登高一呼群山应。

但思想家的心灵总有不易为人理解的一角,而人们的思虑总是千差万别。

误解、曲解,伴随您生前身后。

当摧枯拉朽的新文化运动席卷大地之际,不少人追问:陈独秀、胡适他们究竟想干什么?各人的说法大同小异,您说得最为完整:新思潮运动就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文化纲领。

可是,多元社会总会意见纷纭。

至今仍不断有人批评您“全盘性反传统”!传统,您当然反了。

专制,三纲,不反,怎么得了!我不理解的是,那些人真的不知道您擦亮了多少蒙尘珍珠吗?白话小说,历代中国思想史,您无疑是王国维先生以后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开创者之一。

多少继起的研究者沿着您开创的道路戴上博士方帽和拿到教授职位;又有多少大众从您激活的传统中受惠!面对传统文化研究和出版高度繁荣的局面,为什么有些人还要瞎嚷新文化运动打断了传统呢?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曾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代文明进入设置障碍。

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生改变20年不谈政治的初衷,提出了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纲领,尖锐抨击了政坛乱象,提出许多积极的建议。

最引人瞩目的是两大历史转折关头,先生发出的忠告。

第一次是1922年5月14日,各报发表先生起草并由16人联署的《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

一百年前写给胡适的信

一百年前写给胡适的信

一百年前写给胡适的信
尊敬的胡适先生:
您好!我是来自江南的一位年轻的文艺青年。

每次读到您的文章,都
倍感钦佩和敬畏。

我敢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您绝对是一位文笔优美
的大师。

首先,我要感谢您为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

您一直致力于推广白话文,并开创了白话文文学的先河。

在您的带领下,中国文学成为全民化、
平民化,这对于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要向您请教如何提高写作的能力。

我相信,您的写作技巧和
表达能力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希望您能够在闲暇之余,给
我一些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在文学道路上前行。

最后,我还要表达我对您的崇拜之情。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您为中国
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

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您的事迹已经被载入史册。

我相信,任何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都会感到
由衷地敬佩和钦佩。

在这里,我要向您致以最深的敬意,希望您能继续为中国文学事业作
出更多的贡献。

此致
敬礼!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振宇:他们是怎样纪念胡适的胡适的挽联●黎振宇*胡适(1891.12.27-1962.2.24)今天是胡适先生逝世54周年的纪念日。

54年前,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后的酒会上,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终其"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一生。

胡适先生逝世后,除公卿、学人和亲朋好友之外,有众多平民百姓自发吊唁、送殡和路祭,宏大的纪念仪式在学者中可谓罕有其匹。

即使到今天,胡适先生的文字和理念依旧有穿透时间的力量。

所谓的不朽,就是在后人心中引发共鸣。

如此来看,先生可谓不朽。

*胡适遗体出殡时台北街头的送行场面笔者藏有一本台湾丰稔出版社1962年3月出版的《纪念胡适之先生专集》,书中详细记录了胡适逝世的经过,悼文及挽联等众多资料。

其中挽联收录之丰富,实属罕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全书共收七百余幅挽联,包括蒋介石、陈诚、王云五、钱思亮、雷震等人,或饱含深情,或文采斐然,或令人莞尔。

古人云:"既念逝者,行自悼也",这些挽联在五十余年后读来,依旧令人哀思动容。

兹部分摘录,偶有注释,以缅怀胡适先生。

*纪念胡适之先生专集*胡适先生灵堂*送别胡适1、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蒋中正按:这是胡适挽联中流传最广的一幅。

这幅挽联深刻刻画了,在剧烈转型的中国,既有现代化、世界化的思想,同时又拒绝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胡适。

胡适一生与蒋介石,"道不同而相为谋",相知甚深,关系或弛或紧,"但又各自不丧失立场,不把对方消灭之而后快",充分展示了知识人和政治威权错综复杂的关系。

《蒋介石日记》虽未出版,但从研究者自胡佛研究所摘录的材料来看,蒋介石对胡适的真实评价与公开之说"相映成趣":1960年10月24日:"今日闻胡适回来后对雷案各种'胡说',不以为意,听之。

我行我事可也。

"1960年10月29日:"本日为胡适无赖卑鄙之言行考虑,痛苦不置。

其实对此等'宵小'不值较量,更不宜痛苦,惟有我行我事,置之一笑,则彼自无奈我何矣。

"1962年2月24日:"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

"1962年3月2日:"胡适实不失为自由评论者,其个人生活亦无缺点,有时亦有正义感与爱国心。

惟其太褊狭自私,且崇拜西风,而自卑其固有文化,故仍不能脱出中国书生与政客之旧习也。

"1962年3月3日:在"上星期反省录"中写道,"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2、开风气而为之师,由博涉融合新知,由实验探求真理;瘁心力以致于学,其节慨永传寰宇,其行谊足式人群。

——陈诚3、雨滴一镫残忆学侍燕台教从歇浦;星沉万方痛仰光昭日月不废江河。

——杨亮功、何应钦按:胡适对于杨亮功有"师生之情、同事之雅"。

胡适在杨亮功于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曾教其逻辑课程。

后来,胡适邀请杨担任上海中国公学副校长,胡适时任中国公学校长,杨故称"学侍燕台、教从歇浦"。

4、平生风谊兼师友,一代儒林失栋梁。

——陶希圣5、明天就死又何妨?努力做你的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李济按:原书未注明此挽联的作者,但据岱峻《胡适猝死之谜》,此联应为李济所送。

胡适在《丁文江的传记》中曾写道,“傅孟真曾引在君的两句名言:‘准备着明天就会死,工作着仿佛像永远活着的。

’这两句话,我只听在君用英文说:Be ready to die tomorrow;but work as if you live forever。

好像是他从什么书里记下来的。

他虽问我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翻译,我试了几次,最后译成白话的韵文,他好像颇满意。

我的译文是这样的: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后来李敖撰文对此做了考证(见《评介<丁文江的传记>》),他认为这句名言出自六至七世纪时西班牙学者兼Seville大主教Isidore的话,正确英译是: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6、虚怀接物剖析今古问题发扬儒家恕道;实证穷源爬梳中西哲理的是科学精神。

——王云五按:王云五是胡适的终生好友,曾为胡在中国新公学的老师。

*1963年12月17日,王云五在胡适墓园揭幕典礼上讲话7 十七年来共历艰辛常承推心置腹示我周行深喜交成莫逆谊兼师友;两万里外同赴会议方拟驭气挑空从公于迈何意约独未践遽隔人天。

——钱思亮8 公是当代学宗,表率群伦,大业仗扶持,何竟一夕归魂,万国衣冠同震悼;我忝平生知己,感怀道范,艰危期共济,那堪永世暌隔,八方风雨动哀思。

——朱家骅9 公尊考证我演心源学派分殊思广益;识务适时文求化俗声名永著挺群伦。

——周德伟10、普及科学坚实始基由探证而致大成今后谁为来者;新世文章谦和风度以深入化为浅出从来吾佩斯人。

——洪业11、壮言旧贤闻远路不须愁日暮,遗恨应长在老年竟未见何清。

——石璋如、屈万里按:顾炎武的"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时在昌平》)是胡适晚年最喜欢的诗句,曾多次题赠给友人。

胡适曾在一次演讲说,我们要走的路是"长期"的"远路",是"绵绵无绝期"的远路,走远路不怕晚,"不须愁日暮"。

今天黑了,明天起早行。

我们老了,还有无数青年人在。

一代完了,还有一代继起。

12、倡导白话文学宣扬科学精神百世永垂光辉先生已无遗憾;痛恨极权奴役力争民主自由大陆gongfei未灭后死何以为人。

——雷震按:胡适和雷震曾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1960年雷震遭台湾情治机关以"知匪不报、为匪宣传"的罪名构陷,入狱十年。

他曾给狱中的雷震题写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胡适晚年对雷震案内疚弥深,哀叹"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1970年,雷震出狱后赴胡适墓园行礼哀悼13、破传统权威从今无复先驱者,论自由民主与公同属围剿人。

——蒋匀田14、阐扬民主,不但在建立制度,也是在建立观念,制度不过是形式,观念才是实质;倡言科学,非仅要注重技术,同时要注重理论,技术不过是工巧,理论才是根本。

——张化民15、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红楼文学叹胡适;涉外有名,惧内无据,申江韵事笑徐来。

——陈眉峰16、劝别人容忍自己缺乏容忍足证知难行亦不易;主思想自由权力否认自由结果敌少友却极多。

——林炳康17、文言白话可能异曲同工,改革未完成,先生哪里去了;古典红帮发动围攻清算,毫毛无所损,他们何苦来哉。

——夏鼎文18、先生早呀,看星光照亮了黑暗的尽头;夫子晚安,用泪珠数不完自由之良心。

——向隅19、如此可爱不能呢呢喃喃讨人的欢喜;这样自私偏要安安静静引我的眼泪。

——叶登齐20、大胆的假设——胡适之没有死;小心的求证——他死了会复生。

——姚济之按:胡适先生生前最爱写的对联之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21、先生去了,黄泉如遇曹雪芹,问他红楼梦底事?后辈知道,今世幸有胡适之,教人白话作文章。

——司宏楠22、博士,急啥子,不待儿回,竟然撒手归阴去;先生,忙什么,且念民忧,何妨掉期还阳来。

——华儿23、四十几年受到攻讦和批评说来没有生气阔海宽天那样度量;开会以后还看民主与自由满腔尽是兴奋光风霁月何等热情。

——钟吾24、君子当据理为争,敌乎友乎请下一转语;世人空隔靴搔痒,功也罪也且留待史评。

——一个曾经交手者按:佛教禅宗参禅时以一语转机锋,称"一转语"。

胡适曾在《尝试篇.有序》写道:"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25、与先生见过几面,觉得您和易近人,平凡不失伟大;教后辈遇事求证,不管他权位齐天,信赖要靠证据。

——杨道淮26、惟大学问功高心愈下,是真澹泊身没志益明。

——韩思道、胡晶心27、科学民主是复兴国家不二法门愿死后能实现此一理想;言论自由为促成进步必须手段望大家莫忘记这句名言。

——文星杂志社28、生为学术,死为学术,自古大儒能有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至今国士已无双。

——北京大学同学会29、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努力四十年,石烂海枯图救国;世界哲人,乡邦长者,回首三千里,山颓木坏共含悲。

——安徽绩溪同乡会30、行仁原有道儒者风范律己爱人多作则;论政却无党书生本色衡事量物性持平。

——梁大鹏31、胡为乎来哉在争取人类自由世界民主;适可而去矣已获得博士十八弟子万千。

——于润生按:嵌名联。

原文有误,胡适除获哥伦比亚哲学博士外,一生还获得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这不仅在中国学术界绝无仅有,在世界著名学者中也较为罕见。

32、偃月斗牛寒,渺渺云山,沉潜经术匡时难,自古成功在尝试,晚竹同看;苍松凛旧颜,儒修人间,缥湘万卷远长安,零乱春鸥横夕浦,东流无远。

——陈庆渝33、毕生阐扬民主语竟人终一席话遂成遗训可谓殉道得所;长期发展科学涓汇铢累三年功方见端倪应是怀志未酬。

———王尔敏34、有气魄有胆量有见解有独立思想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能宽恕能容忍能实践能服膺真理但愿大家拿出证据来。

——汪正志35、学博通今贯古无论道德文章天文地理专以研究精神完成全部著作;心存济世救民不分贫富贵贱老幼妇孺善怀仁慈态度总是一样相亲。

——许盛勤36、那是您说的不要被人随便牵着鼻子走否则的话算不得英雄也算不得好汉一生一世只合当人家的奴隶;才使我懂了全凭自个好生挺起脊梁来练就一套防身的本领和防身的功夫而今而后方能做自己的主人。

——成道学37、我只见其进而未见其止也;天既丧斯文竟又丧斯人乎。

——闵湘帆38、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健则行倦即睡耳哲人遽萎究难消一代沉衰。

——梁寒操39、非师友非僚属公交私谊情疏缘悭生平读先生文章私淑弟子;重文法重真理碧落黄泉穷证求据一朝闻学人谢世痛失导师。

——胡师杜40、溯白鹿传经自婺源休宁桐城至绩溪虽非一脉相承依然徽学源流未斩问继起今后何若;数南港研究由语文哲理史地与科学纵难万派归宗总算新知风气已开见先生平日苦心。

——朱兴良41、是白话文学提倡的导师是民国五四运动青年领导争民主争自由争科学毕生治学严谨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精神不作浮滥标榜不作笼统批评亦不自立门户更不沿门托钵一切为追求真理寻求考据研求科学伟矣公活学术学术不能活公茫茫乎天道;为实验主义服膺的健者享世界三十四个博士盛名反侵略反gongchan反集权每当国家危急持严正的立场民族主义的大义反对唯物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友好三民主义象征自由主义始知其生也有自来也有因去也有得嗟乎我识先生先生未必识我渺渺兮余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