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合集下载

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一、引言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热力学理论,该理论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掌握复杂系统的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耗散结构理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学术研究中,该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产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即从混沌状态向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的转化。

这种转化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存在一定的涨落,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系统才有可能从无序向有序转化。

三、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1.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应用学科交叉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能够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耗散结构理论可以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跨学科的研究中,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

同时,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关注研究过程中的涨落和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以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

2.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复杂系统是指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征的系统。

复杂系统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耗散结构理论可以为复杂系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其演化的规律和趋势,为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创新研究中的应用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而创新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耗散结构理论可以为创新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创新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分析内容摘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以及涨落条件进行分析之后,运用资源熵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并给出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向更高级有序结构状态演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耗散结构区域创新资源熵演化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被命名为耗散结构(单晓云,2002)。

贝纳德流是耗散结构的经典实验。

该实验通过在一个容器两端各放置一块热源接触板,板的长度与宽度要远远大于两板间的距离,设上板的温度为T1,下板的温度为T2,开始实验时,两板的温度相等,即T1=T2,容器内流体处于平衡状态。

当加热下板,此时T1普里高津不仅对耗散结构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还剖析了耗散结构产生的具体条件,主要包括: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顾名思义,耗散一词就是消耗、耗费的意思,系统要在非平衡区域出现有序的结构特征,就需要耗散掉物质或能量,而孤立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的交换,绝不可能出现耗散结构,只有系统是开放的,才有可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因此,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耗散结构的第一要件;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平衡结构不需要任何物质或能量的交换就能维持,而要出现向贝纳德流宏观的有序结构,就要不断地给流体加热,打破流体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流体达到远离平衡态的区域。

正如普利高津所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总是通过突变过程产生自组织现象,即某种临界值的存在是形成耗散结构的一个主要条件(李静,2022);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系统必须要有正负反馈机制之类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宏观的有序状态;系统存在涨落现象。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分析与模型的建立王智勇;王春秀【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2(31)27【摘要】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针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不仅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广泛地适用于企业,尤其是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建立创新模型,对指导企业产品技术创新中实现突变与跃升有着独特的作用.%Belgian scientist I.prigogine puts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It is not only widely used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but be widely applicable to enterprise, especially to the company's produc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sing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o analyze enterprise product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 innovation model is significant to guide the upgrade and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product technical innovation.【总页数】2页(P11-12)【作者】王智勇;王春秀【作者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641000;云南民族大学,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相关文献】1."共生"联盟系统的演化方向判别模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一种分析 [J], 卜华白;高阳2.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J], 王智勇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J], 金高云4.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创新集群熵流模型建立探析 [J], 宋婧;丁宁5.技术创新能力最大化下的科创企业融资结构——基于混料设计与响应面分析模型 [J], 杨松令;张雄;李付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18卷 第6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18 No.6 2000年12月SCIEN TIFIC MANA GEM EN T RESEARCH Dec.2000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丁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下,影响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内外部动力因素,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ERP1—P2CS动力模型。

关键词:产学研 动力 模型中图分类号:F27614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在谈到技术创新的问题时,产学研合作受到普遍关注。

应该说,在我国目前的研究开发体制下,寻求一种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协同作用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体系,是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建立以企业为主的研究开发体制的根本所在,对调整科技成果的供求关系及结构,以及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决不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系统整体性功能。

它们作为分属不同系统的子系统,受不同的外界环境作用,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

因此,产学研合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政策以及合作主体利益等众多问题。

下面我们把决定和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各种动力因素分为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并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加以初步的分析。

1 产学研合作的外部动力因素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外部动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产学研合作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外的,能对产学研合作起推动作用的外部动力因素。

这些外部动力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合作主体的内在因素,来实现产学研的合作。

而且产学研的合作动力只有借助于外部动力的诱导和推动,才能不断驱使合作主体不断或持续维持这种合作。

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参与合作的最直接的外部动力是来自市场。

通过信息反馈或预期市场对某些产品有明显的或潜在的需求,而企业又不能独立完成研究开发的任务,此产品的生产又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时,就会对企业寻求合作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这是最易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的主要因素。

基于耗散结构论的产业创新动力系统研究

基于耗散结构论的产业创新动力系统研究

外界 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因此称 为耗散结构 。耗 散结构理 论 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 向有序转化的机理 、条件和规律。 根据耗散结构 理论 ,开放 系统 的系统 熵 由两部 分组成 ,

d =ds d s e+
式 () 1
环境中。在这一环境 中,包含着 系统之外对产业 创新有 间接 影响和作用 的诸 因素 ,主要 有 :宏 观经济环境 、政府 体制环 境、生产要素市场等。它们 通过 与系统内部诸动力要 素的作 用和联系对产业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 。
1 耗散 结构理论 及其特点
耗散结构是 由 比利时 物理学 家普 利高 津 ( ,P gf e I fon ) i i 教授于 16 99年提 出的一种可 以用来解释 和预测经 济 、社 会 、 哲学现象的 自组织理论 ,表述 为 :・ 个远离平衡态 的开放 系 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 和能量 ,在外界条件 变化达到 定 阈值时,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 构。这 种结构要依靠 耗散
中图分类号 :F o 24
创新正在成为影响产业竞 争力重要 因素。如果 将产业
文献标识码 :A 构 向另一种新 的耗散 结构跃迁 。它具 有 以下几个 特点 :一是 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是在开放环境中和非平衡条件下生成的 , 系统和外界有物质 、能量 和信 息的交换 ;二 是系统要远离 平 衡态 ,系统能超 过非 平衡 线性 区,处 于远 离平衡 态 的区域 ; 三是系统 中存在非线性作用 ,线性 的正反馈 可以导致系统失 稳 ,产生分叉 ,产生新的结构 ,但 系统 稳定到耗 散结构上 的 机制是 系统 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作用 。
看作一个系统 ,产业创新则是一个 由产业 内外诸 因素诱发的 , 破坏 了产业内原本稳定 的运 行状态 ,将技术创新 、市 场创新 或组合创新等扩散到整 个产业或 开创 新产业 的过 程。产业创 新动力 ,是指存在 于产业 内外部 ,促使产业 产生创新欲 望和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产业与科学技术无疑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旺盛、强大的产业需要良好的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发展也需要充足的产业需求与实践验证。

而产学研合作便是一种创新方式,兼顾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的动力。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显得更加重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表现在一系列合作行为之中,包括技术创新、研发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

研究表明,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产业创新水平和科研水平,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赢利模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产学研合作优势1. 产业需求的引领作用产业是科技的载体,是市场需求发展的源泉。

产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是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

产学研合作能够将产业需求转化为科技创新需求,引导科研机构重点研究产业偏重的技术难点,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纯学术研究。

这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能实现产业与科学技术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2. 创新资源的共享互补作用产学研合作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创新方式之一,产业企业借助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升级、产品改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

科研机构享受到产业领域的数据、技术、设备、人才等实践资源的优势,有助于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可实现最优化、高效化运营。

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将使双方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创新效益。

3. 人才培养的合作作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学科交叉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提升。

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将产业领域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能够提高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能满足产业现实需要。

二、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与风险控制机制1. 利益分配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共赢的关键。

如何公正地分配利益,使企业和科研机构都获得可持续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合作不断深入和发展。

棉花生产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棉花生产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棉花生产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1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耗散结构”理论是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戈金(Prigogine)教授经过20多年对非平衡热力学的潜心研究而创立的。

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是物理的、力学的、生物的、化学的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保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

普里戈金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形成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必须具备4个条件。

1.1开放性经典力学把各种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所谓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对于生物和社会系统而言,还包括信息交换。

而同外界只有能量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同外界无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自发演化趋势是熵逐渐增大、活力逐渐减少。

要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必须开放,因为开放系统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命,并且只有当系统从外界引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的熵增量时,系统才能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

1.2非平衡性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这里所说的非平衡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被排除在外。

因为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可以近似地用线性关系表示,其涨落是衰减的,系统不会产生质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正是这种非平衡才能使系统产生和具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要求和势能,这就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根本含义。

1.3涨落有序涨落是指一些微小的扰动,随机涨落是有序的契机。

经典物理学中的涨落是指平衡态系统仍可能发生离开平衡的微小偏差。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校企一体化”的思考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校企一体化”的思考

2016年第7期校企合作74“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在一般意义上要优于“他组织”系统的演化。

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外源性的,而是内生性的,该系统内各要素在外力及内部发展动力的作用下,在利益驱使下自由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不是盲目而随意的拼凑和线性的加合,真正的校企一体化的实现不是由人为构建的,它的生成与发展应是自组织的。

校企一体化内部各个要素可以在局部有某种不规则的独立运动,但在要素之间却存在着因一定的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正是这些为着系统总目标而进行的协同运动贡献的总和,使系统在整体上能够呈现出各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功能。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性悖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校企一体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一种校企一体化的自组织系统,可促使这一自组织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从而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耗散结构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一)耗散结构的定义“耗散”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消散,在这里强调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流这一特性。

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和多种层次的开放系统,其演化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变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这时系统就有原来无序的状态变成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

其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才能维持。

获得新的有序结构的系统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相当时期内不至于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

这种在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

[1](二)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1969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在《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中提出,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转化形成耗散结构,至少需要以下4个条件:必须是开放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涨落导致有序。

[耗散,结构,理论,其他论文文档]试析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耗散,结构,理论,其他论文文档]试析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试析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摘要]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新型系统论,其研究目的是寻找一个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低级有序转化为高级有序的条件、规律和机制。

文章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高职教育管理中,揭示了高职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讨论了它对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案,为教育部门及有关机构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职教育管理应用高职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的人才。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职院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从系统上来看,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变量的复杂系统。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系统从表面上看虽有一定活力,实际上已逐步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前进步伐,成为一个在政策、地域、文化及理念上相对封闭的教育系统。

为了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高职教育系统必须有序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门新的系统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医学、军事等领域,其研究目的是寻找一个系统,使其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低级有序转化为高级有序的条件、规律和机理。

本文试图结合高职教育系统的特点,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教育系统的管理进行研究。

一、高职教育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20世纪70年代,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混沌理论等新兴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均为非线性复杂系统,这些新兴学科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耗散”即系统消耗能量,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

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论、突变论统称为“新三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教授创立的。

普利高津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对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启示

耗散结构理论对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启示
l cuain. fu t to
Ke y wor : c o e a in b t e ol g s a n eprs s o-c nsr ci n o a o ao ;d s i aie ds o p r to e we n c le e nd e tr ie ;c o t to fl b r t r u y isp tv
s sf rc -c n tucin o a o a o a v o r s h at y d v lp n r c nd a h e e t e 0 . e o o o sr to flb r tr c n mo e twa d e lh e e o me tta k a c i v h r y
b t e o l g s a d e t r rs s f rc -c n t c in o a o a o y e we n c l e n n e p ie o o o sr to fl b r t r e u
GUO e —f n W i e g,L n EIYo g,LICh n e g u —p n
d ry a d se d tt y o e i g l b r t r n n r d c n h e a ie e to y, b id n o e l n t a y sae b p n n a o ao a d i to u i g t e n g t n r p y v u l i g n n-e ui q -

作 用 , 生复 杂 的相干 效应 和协 同动作 , 系统 达到 产 使
有序 , 形成 区别 于 原 有 系统 结 构 的 新 的有 序 结 构 并
济 环境 下 , 实验室 应 积 极 主动 地 与 社 会 各 界 密切 合 作 , 入社 会 , 过 科 技 服务 、 果 转 化 、 育 培训 、 深 通 成 教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因素分析作者:任秀梅董艳魏景柱王成生艳梅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对产学研动因问题的分析,从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因素一、引言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成为新兴的话题,受到普遍关注。

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不单单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对各自功能的直接相加,而是三者之间经过资源的共享与交互从而体现出系统整体性功能。

合作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借鉴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从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因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因是指,可以有效刺激或者驱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于联盟合作主体之外的各种外部环境驱动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构成:1.市场导向。

市场从需求和竞争两个方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首先,市场需求决定供给,当企业通过调研和信息反馈预期到市场对某些技术或产品有潜在需要,而自身现有的能力不足以独立完成时,就会寻找外部相关主体与之协同合作。

其次,在市场竞爭压力下,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有限,仅凭自身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必须寻求协同创新的合作伙伴。

竞争越激烈,驱动产学研三方研发和创新的动因会越强。

2.技术推动与技术势差。

在目前高压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不能找寻技术创新的新方法,就难以在发展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环境下生存。

在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过程中,三方在各自的领域均有一定的的技术水平,技术势差导致了合作空间的形成。

技术的补给自然成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因。

3.外部环境支持。

好的外部创新环境支持,是产学研三方能够协同合作的前提。

外部环境支持包括政府、金融、中介机构等主体的协作。

政府在调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而在政策激励下,产学研三方能够激发各自创新的欲望,从而更积极、高效的进行协同创新活动。

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

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

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一、引言耗散结构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下,如何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而产生有序结构的机理和规律。

这一理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人类社会等学科中。

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某个条件下,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在系统内部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这种有序结构的产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具有一定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协同效应。

这些条件保证了系统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能够不断演化出新的结构和功能。

三、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1.学术交流网络分析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学术交流网络。

这种网络是由学者、学科领域、研究机构、期刊杂志等节点组成,通过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形成的一种复杂网络结构。

通过对这种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内部具有类似于耗散结构的特点,即某些节点和子网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如学科交叉、学术合作团队等。

这些新的结构又反过来推动学术交流网络的进一步演化和发展。

2.科技创新体系分析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通过与外界的持续交流和互动,不断引入新的资源和要素,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动态的有序结构。

通过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可以揭示科技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演化规律,为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3.组织学习过程分析组织学习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个组织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其内部结构和功能也会不断演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这个过程类似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机理,即组织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学习模式和组织文化。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研究

【 键 词 】 技 术 创 新 动力 ; 关 系统 ; 散 结 构 耗
【 中图分类号】F 7 . 23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7 8 2 0 )9 0 4 — 3 0 4 2 6 (0 6 0 — 24 0
因此 称 为 耗散 结 构 。 散 结 构 理 论 主 要 研 究一 个 系统 从 无 序 向 耗 有 序 转 化 的 机理 、 条件 和 规 律 . 讨 论 系 统 实 现 自组 织 过 程 的 一 即
息 的 交换 。 个 系 统 如 果 处 于 与 外 界隔 绝 的 孤 立状 态 , 么 不能 一 那
形 成 耗 散 结构 , 使 原 来 的 系统 存 在 耗 散 结 构 , 个结 构 也 要 瓦 即 这 解 二 是 系统 要 远 离 平衡 态 。系统 能 超 过 非 平 衡线 性 区 , 于 远 处 离 平 衡 态 的 区域 。 三是 系统 中存 在 非 线性 作用 。 性 的正 反 馈 可 线 以导 致 系统 失 稳 , 生 分 又 , 生 新 的 结 构 , 系 统 稳 定 到 耗 散 产 产 但 结 构 上 的 机制 是 系 统 内部 必 须 存 在非 线 性 作 用 。
般 的 、 本 的原 理 基
企业 技 术 创 新 动 力 , 指 存 在 于 企 业 内 外 部 , 使 企 业 产 生 是 促
创 新 欲 望 和 要求 , 继而 进 行 创 新 活 动 的 一 系 列 因素 和 条 件 。 多年 来 , 内 外 的 学 者 , C u e rS h o l 、re n M o 国 如 h mp t 、c mo ke Fe ma 、 w— e r e 、 s b r 、 保华 、 君 康 、 小 东 等 人 , 对 技 术 创 新 动力 r Roe eg 项 y n 万 许 都 进 行 了研 究 , 并 取 得 了一 些 有 价值 的理 论 成 果 。 而本 文 则 试 图 … 以一 个 崭新 的视 角 ,从 系 统论 的观 点 出发 构 建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动

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

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

学术研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应用摘要:耗散结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如何通过涨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本文将探讨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在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一、引言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描述非线性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如何通过涨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的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逐渐涉及到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经济等多个学科领域。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领域1.生物学:耗散结构理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中。

研究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类似于一种耗散结构,能够在细胞内部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进而实现细胞的自我保护和修复。

此外,耗散结构理论还可以用于解释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等复杂生物学现象。

2.化学:在化学领域,耗散结构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化学反应的复杂性。

例如,某些化学反应可以在无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自发进行,形成新的化学物质和有序结构。

这些反应过程类似于耗散结构,具有自组织的特点。

此外,耗散结构理论还可以用于预测和设计新型材料和催化剂。

3.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耗散结构理论可以用于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材料。

例如,可以通过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环境因素,使其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进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等。

4.经济:在经济学领域,耗散结构理论可以用于解释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演化规律。

例如,某些经济系统可以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形成新的均衡状态,这些均衡状态类似于耗散结构,具有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能力。

此外,耗散结构理论还可以用于预测经济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建模、数学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等。

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数据来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力分析□金高云[摘要]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发挥不同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使合作创新组织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使合作组织具有创新动力。

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说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的系统,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产学研之间进行各种要素的流动是促使合作进行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产学研;耗散结构;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1-0032-05[作者简介]金高云,天津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创业管理。

(天津300222)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unifications,different subject has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plays different roles.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novative bodies and the orderly flow of innovation factors,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ensures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outside world.In this way,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and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system of coope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which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The flow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unification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s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unification;dissipative struc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一、技术创新的要素构成技术创新要素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以及信息等因素,实验设备、土地等物质要素由技术、资金等要素表示,这些要素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智力保证。

Webster词典(1997年)关于知识的定义为: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和调查,对事物的实施和状态认识的集合,是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认识的总和。

[1]伴随着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拥有、配置、产生和使用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型态”。

“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

”[2]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土地、资金、设备等原本企业赖以竞争的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个组织的优劣依赖知识的储存、扩散、创新能力。

[3]创新本质上是知识再创造的动态过程。

知识既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又是创新的结果和产出。

“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它是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组成规则形成的有序集合,同时知识通过与人或组织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

因此,各种知识必须协同发展并在使用、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

各创新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使产学研合作内部各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流动和扩散的过程中不断增值,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4]新技术的构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大量占有已有企业战略|Enterprise Strategy32E nterprise E conomy33E nterprise E conomy知识基础上的。

创新的导入就其本质而言,是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

技术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技术既是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手段,也是技术创新的目的。

技术具有延续性、累积性。

技术通常依附于组织和个人,并通过产品、设备表现出来。

采用什么技术、对什么技术进行创新是组织必须面临的选择。

如果选择过于先进的技术,超出组织本身的技术能力,就很可能使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组织将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

因此,组织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组织能力的技术进行创新。

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承担者,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

创新活动既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还需要具有一定能力的技术、营销和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是技术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是新技术知识在组织内的应用者和传播者;营销人员通过广泛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把握技术创新市场的营销机会;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直接影响创新活动的效率和生产系统的有效运行。

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依靠各种人才的创造及其潜能的发挥,人才的素质决定了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资金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保证。

为有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必须在市场调研、研究与开发、工艺设计、制造生产、市场销售等一系列创新环节进行资金投入,否则,技术创新活动就无法开展,因为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资金作保证。

信息决定技术创新的方向。

随着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被认为是与人才、资金、知识同等重要的创新资源。

创新信息包括客户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同业者等市场信息,也包括资金、人才、政策、法律法规等资源信息。

因此,信息是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交换和产生信息的过程。

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在产学研内部以及产学研之间进行交流才能加以利用,即需要传送、交换和处理。

技术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原材料供应、能源利用、资金分配和人才管理都必须有相应的信息保证。

决策机构依赖于信息的支持,以保证技术创新决策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及时性。

技术创新型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靠信息来维持的。

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

[5]在发明活动、试验和试生产阶段以及市场运营阶段均具有不确定性。

要降低和抵御各种技术创新风险,就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加强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预测、评估、分析和监控,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充分的技术,市场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个创新环节的不确定性。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能有效地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

[6]二、对于技术创新主体的再认识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或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并能够影响创新成果分配的组织机构。

一般情况下创新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具有进行创新活动所要求的能力或资源;能够承担创新活动的责任与可能的潜在风险;可以获取创新活动产生的收益。

[7]对技术创新主体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国家)、中观(区域或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次进行,对应于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主体。

[8]一般而言,国家创新系统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创新网络系统,创新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9]有的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并且认为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10]有的学者认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并认为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11]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具有共识性,均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行为主体看作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机构或组织。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主体应分为行为主体和参与主体。

所谓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创新资源要素、能够直接开展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具体参与科技创新全过程或某几个阶段的个体和组织机构。

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是技术创新前两个阶段的主要执行者,而企业则主要实现后两个阶段。

参与主体不直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但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相应的资源,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

技术创新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首先是因为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商业活动,只有企业才具备进行市场活动的商业能力;其次技术创新需要很多如工艺、制造、市场方面等与产业相关的特定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产业或企业才能提供;最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企业才能转化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力分析为现实的生产力。

只有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主体,还是技术创新的收益主体。

[12]三、产学研行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一)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13]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社会可利用的产品或服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相应的技术创新收益。

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具有把人力、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功能,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实现创新要素资源功能的最大化。

企业根据政府产业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可以自主设定并实施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