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识别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及驱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物识别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及驱动因素
生物识别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国家发改委2013年8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点支持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等领域。
在信息安全方面,生物识别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个人信息识别、隐私保护和安防等领域:新一代身份证的指纹信息已经开始登记,新一代iPhone也有望把指纹识别作为杀手级应用加载其中;而美国、印度以及我国的部分地区已把人脸识别用于安检通关、门禁安防等方面。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愈加广泛,以指纹、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市场也在逐渐开启,由此带来的生物识别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升级一触即发。
产业年均增速50%
国内的产学研界显然已经关注到了这方面的机会。2012年11月,由中科院自动化所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组成的“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杭州宣布成立,上市公司汉王科技等参与其中。
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铁牛表示,生物识别产业涉及公共安全,表现出几个特征:政府主导才能规模化、相关技术竞争白热化、业务开展专业化,不仅发达国家大力推广使用,发展中国家亦步步紧跟。我国已将这一产业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且该产业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在生物识别的具体应用方面,截至2013年8月21日,常州已发放含指纹信息的二代身份证2400余张,海南、陕西等地相继开展指纹信息的受理工作。按照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指纹信息,并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正如2004年《居民身份证法》的实施以来,一、二代身份证更迭对于整个IC卡产业的带动一样,新修订法对于指纹信息采集的要求,同样将给予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带来较大契机。
而与我国正在推行的指纹身份登记相同,世界上100多个实行身份证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已有56个在证件中加入指纹信息。
除此之外,生物识别技术也在其他领域有所应用。湖南已经启用“人脸建模”方便离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资格认证,防止养老金被冒领,应用的是人脸识别的技术。而深圳市部分幼儿园也升级了门禁系统,要求接孩子要刷卡对指纹。
人脸识别渐成强制标准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正是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信息安全的需求,生物识别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个人信息识别、安防等领域。
一方面,视频监控将会融合生物识别技术与行为监测技术,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物识别监控与行为检测市场,并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在民用安防系统中,大多采用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近两年,随着国内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深入发展,城市监控的高清化进一步得到普及,摄像机特别是高清摄像机数量激增,使得人脸识别在数据的采集上阻碍大大减小;甚至部分地区已逐步将人脸识别列为使用过程中的强制标准。
而当视频监控带有生物识别和行为检测后,将会为视频监控、生物识别和IT 系统制造商、安防系统集成商和企业带来新一轮的营业增长。这个新市场(包括系统销售、升级和原件保修)在2016年将会有32亿美元的市场蛋糕,复合增长率达到33%。
另一方面,便携式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兴起也令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要求日渐提高。
生物识别市场的驱动因素
第一,全国各地陆续投入的“平安城市”建设,将大力推动基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刑侦和监控识别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第二,移动通讯,尤其是3G 、4G 技术和便携式应用终端的日渐普及,以指纹、人脸、虹膜、声音识别为主要技术的个人身份认证应用将增多。
第三,国外市场对中低档次商业级应用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刺激国内产品的大量出口。
第四,国内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继续推广,将进一步扩大使用生物识别作为认证技术的应用空间。 第五,国内企业在安全和管理上的需求将促进市场进一步发展,如物理门禁、逻辑门禁、考勤、巡更等系统;生物识别将继续成为这些应用的主流解决方案。
第六,基于对国家安全的密切关注,各国护照管理系统、出入境控制和管理系统广泛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
第七,面向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隐私保护的家庭和个人消费产品及应用增多。
从上述市场驱动因素中可以看出,政府的角色和作用非常关键,如果政府能在技术选择、合作研发公关、新技术采用、标准制定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展现其主导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整个生物识别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也将大幅度提高这些系统的科技含量、性能以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