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金相组织要点
关于金相组织的基本知识
关于金相组织的基本知识首先金相人员进行试样组织分析时候,必须了解铁碳相图Fe-C(Fe-Fe₃C)的意义和特点,以及点、线、区的之间意义;大家可以参考资料铁碳相图的原理和知识基础。
图中ABCD为液相线,AHJECF为固相线;相图中有五个单相区,它们是:ABCD以上--液相区(用L符号表示);AHNA--固溶体区(用θ表示)NJESGN—奥氏体区(用A或表示)GPQG—铁素体区(用F表示)DFKZ—渗碳体区(用Fe3C或Cm表示)相图中有七个两相区,分别是:L+γ,L+δ,L+Fe3C,γ+δ,γ+α,γ+Fe3C,α+Fe3C鉄碳相图中的特性点;A点 1538℃w(C) 0% 纯铁的熔点; B点 1495℃w(C)0.53% 包晶转变时液态合金的成分;C点 1148℃w(C) 0.43% 共晶点; D点 1227℃w(C)6.69% 渗碳体的熔点;E点 1148℃w(C) 2.11%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G点912℃w(C) 0% α-Fe<=>γ-Fe 转变温度;H点 1495℃w(C) 0.09%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J点 1495 w(C)包晶点;K点 727 ℃w(C) 6.69% 渗碳体的成分; M点 700 w(C) 0%纯铁的磁性转变点;N点 1394 ℃w(C) 0% γ-Fe<=>δ-Fe的转变温度; P点 727℃w(C) 0.0218% 碳在α-Fe中的最大溶解度;S点 727℃w(C) 0.77% 共析点; Q点 600℃w(C) 0.0057% 600℃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相图中还有两条磁性转变线:MO线(770℃)为铁素体的磁性转变线; 230℃虚线为渗碳体的磁性转变线。
Fe-Fe3C相图上有3条水平线,即HJB-包晶转变线;ECF-共晶转变线;PSK-共析转变线HJB-包晶线:在1495℃恒温下,碳的质量分数为0.53%的液相与碳的质量分数为0.09%的的δ铁素体发生包晶反应,形成碳的质量分数为0.17%的奥氏体,其反应式为:LB+δh<=>γj共晶转变线(ECF线):发生在1148℃的恒温中,由碳的质量分数为4.3%的液相转变为碳的质量分数2.11%的奥氏体和渗碳体[w(C)=6.69%]所组成的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Ld表示;反应式为:Ld<=>γE+Fe3C。
钢铁材料常见金相组织简介
钢铁材料常见⾦相组织简介在Fe-Fe3C系中,可配制多种成分不同的铁碳合⾦,他们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组织各不相同,但由⼏个基本相(铁素体F、奥⽒体A和渗碳体Fe3C)组成。
这些基本相以机械混合物的形式结合,形成了钢铁中丰富多彩的⾦相组织结构。
常见的⾦相组织有下列⼋种:⼀、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F表⽰),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晶格。
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表⽰。
这部分铁素体称为先共析铁素体或组织上⾃由的铁素体。
随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形态,如等轴形、沿晶形、纺锤形、锯齿形和针状等。
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
在碳钢和低合⾦钢的热轧(正⽕)和退⽕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铁素体的成分和组织对钢的⼯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对钢的使⽤性能也有影响。
碳溶⼊δ-Fe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呈体⼼⽴⽅晶格结构,因存在的温度较⾼,故称⾼温铁素体或δ固溶体,⽤δ表⽰,在1394℃以上存在,在1495℃时溶碳量最⼤。
碳的质量分数为0.09%。
图1:铁素体⼆、奥⽒体碳溶于γ-Fe晶格间隙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体,具有⾯⼼⽴⽅结构,为⾼温相,⽤符号A 表⽰。
奥⽒体在1148℃有最⼤溶解度2.11%C,727℃时可固溶0.77%C;强度和硬度⽐铁素体⾼,塑性和韧性良好,并且⽆磁性,具体⼒学性能与含碳量和晶粒⼤⼩有关,⼀般为170~220 HBS、 =40~50%。
TRIP钢(变塑钢)即是基于奥⽒体塑性、柔韧性良好的基础开发的钢材,利⽤残余奥⽒体的应变诱发相变及相变诱发塑性提⾼了钢板的塑性,并改善了钢板的成形性能。
碳素或合⾦结构钢中的奥⽒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其他相,只有在⾼碳钢和渗碳钢渗碳⾼温淬⽕后,奥⽒体才能残留在马⽒体的间隙中存在,其⾦相组织由于不易受侵蚀⽽呈⽩⾊。
三、渗碳体渗碳体(cementite),指铁碳合⾦按亚稳定平衡系统凝固和冷却转变时析出的Fe3C型碳化物。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性
奥氏体(A)
碳在γ铁中的固溶体, 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 晶格
呈面心立方晶格,最高碳含量为2.06%,在一般情况 下,具有高的塑性,但强度和硬度低,HBS=170—220, 奥氏体组织除了在高温转变时产生以外,在常温时亦存 在于不锈钢、高铬钢和高锰钢中,如奥氏体不锈钢等。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 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
马氏体
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 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 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 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5个)。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 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针叶中 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 或块状。针与针呈120°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 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淬火钢重新加热到350~450℃回火后得到的组织。它
铁素体和更细的粒状渗 碳体组成的组织
的硬度和强度虽然比马氏体低,但因其组织很致密,仍 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并有比马氏体好的韧性和塑 性,硬度约为35~45HRC,托氏体有的叫二次托氏体和回
火托氏体。
上贝氏体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
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
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
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
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粒状贝氏体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
刚形成时时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
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 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
讲义:金相组织
我就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金相组织下面第一种铁素体1、铁素体 F 形态:白亮色多边形或块状月牙状网络状铁素体的强度和硬度低,塑性和韧性好。
一般硬度在100HB左右2、珠光体P :铁素体和渗碳体得机械混合物按碳化物的分布形态分:片状珠光体和球状珠光体1、片状珠光体是由片层相间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组成。
按照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大小分为: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珠光体形成温度A1---650,片层间距:450---150nm索氏体体形成温度650---600片层间距:150--80nm托氏体形成温度 600--550片层间距:80--30nm珠光体的片层越细,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得相界面越多,其塑性变形抗力就越大,因而其强度和硬度就越高10002、球状珠光体: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根据渗碳体球粒大小可分为:粗球状珠光体球状珠光体细球状珠光体点状珠光体轴承钢球化退火 500x3、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大致相同的细马氏体条定向平行排列,组成马氏体束,在马氏体束与束之间存在一定的位向,一个原始的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不同取向的马氏体束。
针状马氏体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针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奥氏体,将奥氏体晶粒加以分割,使以后形成的马氏体针大小受到限制,从而形成了大小不一、位向不同的马氏体针。
板条马氏体单元立体形状为板条状又称:低碳马氏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及较好的塑性针状马氏体段面形状为针状,又称高碳马氏体马氏体针大小不一,分布有一定规律,按近似60度角分布。
腐蚀后较明亮,硬度高而脆性大。
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三者的区别这里插一个问题: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的区别那索氏体经回火后就能成为回火索氏体吗?不会。
4 、残余奥氏体Ar当钢中碳的含量大于0.60%是时,由于Mf降到零度以下,当过冷奥氏体快冷到室温时,势必有较多的奥氏体不发生转变而残留在钢中,我们把过冷到以下温度未发生马氏体转变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钢中典型金相组织
钢中典型金相组织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钢的组织和性能之间密切相关,钢中的金相组织是其性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
1. 贝氏体组织贝氏体组织是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之一。
该组织由相似于鹿角的条状组织构成,因其形状类似于法国冶金学家贝尔纳德的鹿角而得名。
贝氏体组织的形成与钢的淬火工艺密切相关,通过快速冷却钢材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
贝氏体组织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因此在制造强度要求高、耐磨性要求高的零件时常采用贝氏体钢。
马氏体组织是钢中另一个典型的金相组织。
与贝氏体不同,马氏体组织属于无定形组织,其结构不规则、复杂。
同时,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采矿、石油化工等领域。
在淬火工艺中,将钢材加热至温度较高后迅速冷却可制得马氏体组织。
珠光体组织是钢中一种较为典型的变形组织,属于半钢中生组织。
该组织由类似“珠子”形状的球体团进行构成,因其形态类似于珠子而得名。
珠光体组织是一种中等强度的钢结构,具有优秀的成形性和可加工性,在制造材料强度、变形性好的零件时常采用珠光体钢。
4. 混合组织混合组织是一种钢中常见的金相组织,其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金相组织混合而成。
例如,当沿晶腐蚀与导致钢中存在晶界和粗晶的杂质混合存在时,就会形成混合组织。
混合组织具有钢中两种或多种组织的优点,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总之,钢中的金相组织是其性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贝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珠光体组织和混合组织等是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采用不同的工艺可以得到不同种类的金相组织,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完整版)常见金相组织
5-7、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200×
魏氏组织 200×
珠光体+网状及针状铁素体,呈魏氏组织形态。 魏氏组织是指由晶界向内生长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
体。魏氏组织铁素体一般在过热组织及焊接热影响区较 常见。
谢谢!
一般灰铸铁在共晶转变时,液相即与奥氏体又与石墨 接触,所以石墨呈片状生成。加镁铸铁在共晶转变时, 它只与奥氏体接触,在石墨周围形成奥氏体外壳,当铸 件凝固后碳是通过周围的奥氏体外壳向石墨堆集,使石 墨均匀生长成球状。
球墨铸铁中常见的石墨形态有球状、团状、开花、蠕 虫、枝晶等几类,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是球状。
组织为珠光体+灰色条状石墨
2-2、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是一定成分的白口坯件,经过故态石墨化+
高温退火处理,使共晶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的 一种铸铁。
所谓“可锻”,仅说明它有一定的韧性和塑性,并不 等于
说它可以锻造。 按生产工艺不同,可锻铸铁通常分为白心可锻铸铁、
黑心可锻铸铁及珠光体可锻铸铁三类。 与直接从铁液中析出的石墨相比较,可锻铸铁的石墨
常见金相组织
1、铁碳平衡组织 2、铸铁组织 3、马氏体 4、贝氏体 5、其它金相组织
第一节 铁碳平衡组织
1、工业纯铁(含碳≤0.0218%) 2、亚共析钢(含碳0.218%~0.77%) 3、共析钢(含碳0.77%,T8钢) 4、过共析钢(含碳0.77%~2.11%) 5、白口铸铁(含碳2.11%~6.69%)
较松散,其间填充着未及撤离的金属基体。 常见的石墨形状为团絮状、絮状、团球状、聚虫状和
枝晶状等。
2-2、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 100×
可锻铸铁 200×
左图:铁素体基体+团絮状石墨 右图:珠光体基体+团絮状石墨
金相组织解析
金相组织解析金相组织,用金相方法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可以分为:1.宏观组织.2.显微组织.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点
常见金相组织2010-03-11 13:35奥氏体[编辑本段]奥氏体英文名称:austenite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字母代号:A、γ定义: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性能特点: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
不具有铁磁性。
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
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既处于奥氏体状态。
另外,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钢中的奥氏体特性:磁性:具有顺磁性,故可作为无磁钢。
比容: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
故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元件。
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
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型。
可作为高温用钢。
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
这部分铁素体称为先共析铁素体或组织上自由的铁素体。
随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形态,如等轴形、沿晶形、纺锤形、锯齿形和针状等。
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
在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铁素体的成分和组织对钢的工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对钢的使用性能也有影响。
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注1)的α-Fe。
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表示。
由于α-Fe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在室温时溶碳量几乎等于零。
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
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1奥氏体A: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在合金钢中是碳和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
塑性很高,硬度和屈服点较低,布氏硬度值一般为170-220HB,使钢中质量体积最小的组织。
在1147摄氏度时可溶碳2.11%,在727摄氏度时可溶碳0.77%。
2铁素体F: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α-Fe中的固溶体。
铁素体的性能接近纯铁,硬度低(约为80-100HB),塑性好。
固溶有合金元素的铁素体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在727摄氏度时,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为0.022%,在常温下含碳量为0.008%。
3渗碳体Fe3C:铁和碳的化合物,又称碳化铁。
常温下铁碳合金中碳大部分以渗碳体存在。
渗碳体在低温下有弱磁性,高于21 7摄氏度时消失。
渗碳体的熔化温度为160 0摄氏度,含碳量为6.67%,硬度很高(约为>700HB),脆性很大,塑性近乎于零。
4、珠光体P: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是含碳量为0.77%的碳钢共析转变得产物,有铁素体和渗碳体相间排列的片层状组织。
珠光体的片间距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越小。
按片间距的大小,又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由于他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故通称为珠光体。
粗片状珠光体,是奥氏体在650-700摄氏度高温分解的产物,硬度约为190-23 0HB。
索氏体S,是奥氏体在600-650摄氏度高温分解的产物,硬度约为240-320HB。
屈氏体T,是奥氏体在500-600摄氏度高温分解的产物,硬度为330-400HB。
5、马氏体M,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物。
具有很高的硬度(约为640-76 0HB),很脆,冲韧性低,断面收缩率和延伸率几乎等于零。
由于过饱和的碳使晶格发生畸变,因此马氏体的质量体积较奥氏体大,钢中马氏体形成时产生很大相变应力。
含锰、铬、镍、钼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经调制处理后的金相组织为回火低碳马氏体,这种马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韧性。
不锈钢金相组织及标准介绍
不锈钢金相组织及标准介绍
1. 不锈钢常见金相组织
不锈钢是一种具有高度耐腐蚀性的金属材料,其常见的金相组织包括奥氏体(Austenite)、马氏体(Martensite)和铁素体(Ferrite)。
奥氏体是一种面心立方结构,具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但硬度较低。
马氏体是一种体心立方结构,具有高硬度但韧性较差。
铁素体是一种具有多边形晶格结构的材料,其硬度、韧性和耐腐蚀性均较低。
2. 金相组织判定标准
判定不锈钢的金相组织通常是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来进行的。
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具有不同的金相组织特征。
判定标准包括晶格结构、晶粒大小、相含量和相形态等方面。
3. 金相组织与材料性能关系
金相组织与不锈钢的材料性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金相组织会影响材料的硬度、韧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等性能。
因此,了解金相组织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选用不锈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各类金相组织的定义和区分
金相组织金相组织,用金相方法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可以分为:1.宏观组织.2.显微组织.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最新金属材料常见金相组织的名称和特征
无碳化物贝氏体
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马氏体
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o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上贝氏体
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常见金相组织要点
1工业纯铁退火铁素体白色等轴多边形晶粒为铁素体,深色线为晶界。
22(钢退火低碳钢平衡组织白色晶粒为铁素体,深色块状为珠光体,高倍可见珠光体中的层状结构。
345钢退火中碳钢平衡组织同上,但珠光体增多。
465钢退火高碳钢平衡组织占大部分的深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
5T8钢退火共析钢平衡组织组织全部为层状珠光体,它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组织。
6T12钢退火过共析钢平衡组织基体为层状珠光体,晶界上的白色为二次渗碳体。
7亚共晶白□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珠光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黑色树枝状为初晶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
8共晶白□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白色为渗碳体(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体),黑色圆粒及条状为珠光体。
9过共晶白□铁铸态变态莱氏体+渗碳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白色板条状为一渗碳体10T8?钢正火索氏体索氏体是细珠光体,片层间距小11T8钢快冷正火屈氏体屈氏体为极细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其层状结构,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1265Mn等温淬火上贝氏体羽毛球为上贝氏体,基体为索氏体或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1365Mn等温淬火下贝氏体黑色针状为下贝氏体,白色基体为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1420钢淬火低碳马氏体成束的板条状为低碳马氏体15T12淬火高碳马氏体深色针片状组织为马氏体,白色为残余奥氏体1645钢淬火中碳马氏体黑色针叶状互成120度夹角的针状马氏体,其余为板条状马氏体17T10钢球化退火球化体基体为铁素体,白色颗粒状为渗碳体。
18T12正火正火组织白色呈针状、细网络状分布的为渗碳体,其余为片层状珠光体。
191症钢渗碳后退火渗碳组织表层为过共析组织(网状渗碳体+珠光体),由表向内含碳量逐渐减少,铁素体增多。
204症钢渗硼渗硼组织表层为硼化物层(呈锯齿状)和过渡层,心部为45钢基体组织。
2140Cr软氮化软氮化组织表层为白亮色的氮化合物和含氮的扩散层,心部为40Cr基体组织22高速钢铸态共晶莱氏体+屈氏体+马氏体骨骼状组织为共晶莱氏体,基体为黑色屈氏体组织,白色小块为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23高速钢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大颗粒为共晶碳化物,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其余为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24高速钢淬火及回火回火马氏体+碳化物黑色基体为回火马氏体,白色颗粒状为碳化物25高速钢退火球化珠光体白色球状为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26不锈钢固溶处理奥氏体部分的奥氏体晶粒有孪晶面2720钢铸态低碳铸钢组织白色网状、针状、块状组织为铁素体,黑色部分为珠光体28T8钢退火脱碳表层脱碳组织表层脱碳后这亚共析钢,黑色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心部为粗片状珠光体。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点
常见金相组织2010-03-11 13:35奥氏体[编辑本段]奥氏体英文名称:austenite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字母代号:A、γ定义: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性能特点: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
不具有铁磁性。
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
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既处于奥氏体状态。
另外,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钢中的奥氏体特性:磁性:具有顺磁性,故可作为无磁钢。
比容: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
故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元件。
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
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型。
可作为高温用钢。
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
这部分铁素体称为先共析铁素体或组织上自由的铁素体。
随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形态,如等轴形、沿晶形、纺锤形、锯齿形和针状等。
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
在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铁素体的成分和组织对钢的工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对钢的使用性能也有影响。
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注1)的α-Fe。
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表示。
由于α-Fe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在室温时溶碳量几乎等于零。
铁的金相组织
铁的金相组织包括多种形态,主要取决于其制造过程中的冷却速度和合金成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铁金相组织:
铁素体: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晶格间隙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呈等轴多边形晶粒分布。
铁素体的性能与纯铁相似,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奥氏体:碳溶于γ-Fe晶格间隙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具有面心立方结构,为高温相。
奥氏体的强度和硬度比铁素体高,塑性和韧性良好,并且无磁性。
渗碳体:渗碳体是由铁和碳的化合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
渗碳体的硬度很高,但塑性和韧性较差。
这些金相组织在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决定了铁的各种物理和机械性能。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金属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常见金相组织知识介绍
金相组织知识-钢中常见组织将其中的组织进行说明:1.灰色针状物为淬火马氏体。
2.黑色针状物为下贝氏体。
3.黑色团状物为托氏体。
4.其余亮白色为残余奥氏体。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珠光体+铁素体电镜照片-珠光体片层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金相组织介绍
金相组织介绍1、索氏体(martensite)索氏体,是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600倍以上才能分辨片层的细珠光体(GB/T 7232标准)。
其实质是一种珠光体,是钢的高温转变产物,是片层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双相混合组织,其层片间距较小(30~80nm),碳在铁素体中已无过饱和度,是一种平衡组织。
回火索氏体(tempered martensite)是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
回火索氏体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
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
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2、珠光体珠光体是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
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为ωc=0.77%。
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
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休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韧性较好。
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
经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3、铁素体(ferrite,缩写:FN)铁素体,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常见金相组织名词解释
常见金相组织名词解释——全面的特征描述,想不明白都难。
奥氏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
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
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
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
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珠光体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业纯铁退火铁素体白色等轴多边形晶粒为铁素体,深色线为晶界。
2 20钢退火低碳钢平衡组织白色晶粒为铁素体,深色块状为珠光体,高倍可见珠光体中的层状结构。
3 45钢退火中碳钢平衡组织同上,但珠光体增多。
4 65钢退火高碳钢平衡组织占大部分的深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
5 T8钢退火共析钢平衡组织组织全部为层状珠光体,它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组织。
6 T12钢退火过共析钢平衡组织基体为层状珠光体,晶界上的白色为二次渗碳体。
7 亚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珠光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黑色树枝状为初晶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
8 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白色为渗碳体(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体),黑色圆粒及条状为珠光体。
9 过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渗碳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白色板条状为一渗碳体10 T8钢正火索氏体索氏体是细珠光体,片层间距小11 T8钢快冷正火屈氏体屈氏体为极细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其层状结构,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12 65Mn 等温淬火上贝氏体羽毛球为上贝氏体,基体为索氏体或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13 65Mn 等温淬火下贝氏体黑色针状为下贝氏体,白色基体为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14 20钢淬火低碳马氏体成束的板条状为低碳马氏体15 T12 淬火高碳马氏体深色针片状组织为马氏体,白色为残余奥氏体16 45钢淬火中碳马氏体黑色针叶状互成120度夹角的针状马氏体,其余为板条状马氏体17 T10钢球化退火球化体基体为铁素体,白色颗粒状为渗碳体。
18 T12 正火正火组织白色呈针状、细网络状分布的为渗碳体,其余为片层状珠光体。
19 15钢渗碳后退火渗碳组织表层为过共析组织(网状渗碳体+珠光体),由表向内含碳量逐渐减少,铁素体增多。
20 45钢渗硼渗硼组织表层为硼化物层(呈锯齿状)和过渡层,心部为45钢基体组织。
21 40Cr 软氮化软氮化组织表层为白亮色的氮化合物和含氮的扩散层,心部为40Cr基体组织22 高速钢铸态共晶莱氏体+屈氏体+马氏体骨骼状组织为共晶莱氏体,基体为黑色屈氏体组织,白色小块为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23高速钢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大颗粒为共晶碳化物,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其余为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24 高速钢淬火及回火回火马氏体+碳化物黑色基体为回火马氏体,白色颗粒状为碳化物25 高速钢退火球化珠光体白色球状为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26不锈钢固溶处理奥氏体部分的奥氏体晶粒有孪晶面2720钢铸态低碳铸钢组织白色网状、针状、块状组织为铁素体,黑色部分为珠光体28 T8钢退火脱碳表层脱碳组织表层脱碳后这亚共析钢,黑色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心部为粗片状珠光体。
29 45钢锻造后退火带状组织白色晶粒为铁素体,黑色条状为珠光体,呈明显的带状分布30 铁基含油轴承粉末冶金珠光体+铁素体+含油孔黑色指纹状为珠光体,少量白色块状为铁素体,分散的小黑点为疏松的含油孔31 灰口铸铁铸态片状石墨黑色片状组织为石墨,基体未腐蚀32 可锻铸铁可锻化退火团絮状石墨团絮状黑色组织为石墨,基体未腐蚀33 球墨铸铁退火球状石墨+铁素体白色晶粒为铁素体,黑色球状为石墨34 球墨铸铁正火球状石墨+珠光体层状组织为珠光体,灰色球状为石墨。
35 铸铝未变质初生硅晶粒+共晶体浅多边形晶粒为初晶硅,其余为白色α固溶体和灰色针状硅的共晶组织36 H68黄铜退火单相黄铜组织为α相,部分晶粒内有退火孪晶37H62黄铜铸态双相黄铜组织白色为α相,黑色为β相(CUZN基固溶体)38 锡基轴承合金铸造α相+β相+ε相黑色基体为α固溶体,白色针状及颗粒状为ε相(Cu 6 Sn 5 ),白色块为β相(SnSb)39锌基合金铸造初晶α+共晶体基体为Zn,粗大黑色块状为初晶α固溶体,树枝状为共晶组织4045钢低碳焊条电弧焊接魏氏体+索氏体或珠光体+铁素体柱状晶组织为焊缝区,魏氏组织为过热区,其余为索氏体、珠光体、铁素体。
41 T12钢过烧珠光体+碳化物试样加热,温度过高晶粗大,晶界氧化,部分晶界熔化成裂纹42 高磷铸铁铸造珠光体+石墨及磷共晶指纹状为珠光体,粗大黑色条为石墨,白色呈花斑状,其上有黑色小点的为磷化合物共晶43 球墨铸铁铸态球状石墨+珠光体+铁素体白色晶粒为铁素体,层状组织为珠光体,黑色球状为石墨44 铝青铜铸态α相+共析体+FeAL 3 白色为α相,晶界处暗色组织为共析体(α+γ2),晶内暗色为FeAL 3 (试样未腐蚀的照片)45铸铝变质处理初晶α固溶体+共晶体白色树枝状或颗粒状为初晶α固溶体,其余为白色α固溶体和灰色针状硅的共晶组织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1 工业纯铁退火F.白色等轴晶为F晶粒,黑色网络为晶粒之间的边界,即晶界。
晶界原子排列不规则,自由能高,易浸蚀,形成凹槽,故呈黑色。
其上有黑色小点的氧化物。
2 20钢退火F+P。
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片状P。
放大倍数低,P的层片结构未显示出来。
20钢含碳量低,F占76%,P占24%,所以显示出了黑色网络的F晶界。
3 45钢退火F+P。
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片状P。
P的层片结构,亦未明显显示。
45钢含碳量比20钢多,F下降到42.7%,P增到57.3%4 65钢退火F+P。
白色基体为片状P。
白色呈网络状分布的为F。
P片层结构亦未明显显示。
65钢含碳量接近共析成分,基体组织中的P明显增加,已达84%,F量相应减少。
F仅为16%。
5 T8钢退火片状P。
P是F与Fe3C相同排列的机械混合物。
F为白色,Fe3C 为黑色,两者呈片状相间排列,形如指纹。
它是高温A进行共析反应的产物。
有的试样含碳量偏下限,会有少量的F出现。
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Fe3C片层厚度,Fe3C呈黑色片条状。
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大于Fe3C片层厚度,则白色Fe3C条片会明显显示出来。
6 T12钢退火P+Fe3C II。
黑白相间的层片状基体为P。
晶界上的白色网络为Fe3C II。
T12为过共析钢,共析反应前,Fe3C II首先沿A晶界呈网络状析出。
嗣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到共析温度,发生共析反应,剩余A全部转变为片条状P。
网状Fe3C II可采用正火处理清除。
7 T12钢退火P+Fe3C II。
用碱性苦味酸钠溶液浸蚀。
Fe3C染成黑色,F仍保留白色。
故黑色网络为Fe3C II,余为P。
浸蚀浅,层片状P未显示呈灰白色。
8 亚共晶生铁铸态P+Fe3C II+Ld`。
斑点状基体为共晶Ld`,黑色人枝晶为P,系初生A 转变产物,故成大块黑色。
Fe3C II与Ld`中的Fe3C连成一片,均成白色,不能分辨。
它随着生铁中含碳量增加,P量减少,Ld`增多。
9 共晶生铁铸态共晶Ld`是由P+Fe3C II+Fe3C组成。
P由共晶A进行共析转变而来,组织细小,成圆粒及长条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为黑色。
Fe3C II共晶Fe3C均为白色,连成一起,无法分辨。
其P与Fe3C的相对含量为:Fe3C 60%,P40%。
10 过共晶生铁铸态Fe3C I+Ld`。
由于Fe3C I首先结晶出来,结晶过程中不断成长,故呈白亮色粗大的板条状,而Ld`认为黑白相间的斑点状。
金相图谱二、“C”曲线组织序号材料状态组织说明11 T8 正火S。
细层片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
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小于600X,层状分辨不清,有如天空中黑淡的云彩。
只有放大到1500X 以上,才能分辨其P的层片状特征。
12 T8 等温淬火T.T是淬火时A分解成极细片状的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光学显微镜倍数低,无法分辨T的层片结构而呈墨菊状黑色团状。
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10000X以上,才能显示片层状特征。
T是淬火而得的组织,总会保留部分淬火M,由于侵蚀浅,M形态未显示,与Ar同为白色。
13 T8 等温淬火B上+M+A残。
B上是由成束的大致平行排列的条状F与分布在F条间的断续Fe3C组成的非常层状组织。
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成束的F条向A晶内伸展,具有羽毛特征。
F与Fe3C两相分辨不清而成黑色,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8000X以上,才能分辨出两相。
14 T8 等温淬火B下+M+A残。
B下是呈扁片状的过饱和F与分布在F内的短针状Fe3C 的两相混合物。
它比淬火M易受浸蚀,在光学显微镜下成黑色针状或竹叶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放大8000X以上,才能分辨F内的Fe3C。
其中白色部分为淬火M和A残。
15 20 淬火板条M。
尺寸大致相同的条状M,定向平行排列,呈现黑白差的M束.束与束之间位向差较大,一个A晶内可形成几个不同取相的M束.板条M之所以呈现黑白差,因低碳钢的M S点高,先形成的M受自回火程度重,呈黑色,后形成的M自回火轻而呈白色。
16 T8 淬火片状M+Ar。
高碳M呈片状,片间互成一定的角度。
在一个A晶内,第一片形成的M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A晶粒,将A晶粒加以分割,以后形成的M针,则被受其限制而逐渐变的细小,故片状M,在同视场中有长短粗细之分。
淬火M本为白色针状,Ar为浅灰色。
由于制样过程中在成回火,故马氏体呈浅黑色针状。
17 45钢正火F+S。
白色条块状为F。
沿晶界析出;黑色块状为S。
正火冷却块,F得不到充分析出,含量少,进行共析反应的A增多,析出的P多而细。
45钢正火可以改善铸造或锻造后的组织,细化A晶粒,组织均匀化,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韧度。
18 45钢油淬M+T。
沿晶界分布的黑色团块为T,白色为淬火M。
油淬冷速慢,45钢淬透性不够,不能全部获得M,会析出少部分T。
T易浸蚀,稍浸蚀即成黑色,淬火M难浸蚀而呈白色。
19 45#钢860℃水淬中碳M。
M成板条和针状混合分布。
板条M较多,针状M的针叶两端较为园钝。
45#钢的M S较高,先形成的M产生自回火,呈黑色,未自行回火的M呈白色。
因而形成衬度。
20 45钢860℃水淬低温回火回火中碳M。
在200℃以内回火,M内的Fe3C析出,使M呈深黑色。
极少量Ar完全转变。
21 45钢860℃水淬中温回火回火T。
回火T是从M分解出的F基体上分布极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组织。
中温回火,促使M中析出的碳化物向针叶边缘集聚。
呈极细颗粒状,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而呈黑色。
而M的中心出现贫碳而呈白色。
所以白色F片条状说明仍稍保持M位向。
黑色的碳化物,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渗碳体质点,并可看出回火T 仍然保存有针状M的位向。
22 45钢860℃水淬高温回火回火S。
回火S是F基体上分布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
回火温度增高,Fe3C颗粒长大,其颗粒比回火T粗,但光学显微镜下仍不能分辨Fe3C颗粒。
淬火得到的M通过高温回火,促使M中析出的碳化物向针叶边缘聚集,致使其易浸蚀呈黑色,而M中心贫碳呈灰白色。
23 45钢780℃水淬亚温淬火组织F+M。
由于加热温度低于AC3,保留了部分F,加热组织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