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DNA和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除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39.5℃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2~3周。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一些立克次体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的接种可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具有交叉保护作用,并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和降低病死率。
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亦称虱传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louse-borne typhus)是一种呈全球性流行的传染病,曾波及我国大部份地区,但目前仅在我国寒冷地区的郊区、农村存在散发或小流行。该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体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一般可获持久免疫力,偶见再次感染病例。该病多见于冬、春季,潜伏期5~21d,起病大多急骤,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达39~40℃以上,发热持续2周以上。伴持久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和眼结膜、脸部充血,以及惊恐、兴奋、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第4~6天出现以胸、腹、腋窝、上肢等部位为主的斑丘疹和瘀点样皮疹,皮疹一般在5~7d 内消退。此外,尚可有咳嗽、气促、心律失常、黄疸及肾功能损害等其他脏器受累表现。近年来轻型病例较多见,复发病例症状也较轻。外斐试验(OX19)滴度较高,多大于1:320,但其他立克次体亦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大于1:40具
有病原诊断价值。
除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外,病原治疗可迅速改善病情,可选用的药物和给药方案包括:⑴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⑵氯霉素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或分2次静脉滴注;⑶四环素每日25mg/kg,分4次口服或分2次静脉滴注;肾功能不全者、8岁以下儿童、孕妇、乳妇禁用四环素,静脉滴注应用四环素盐酸盐。病原治疗疗程应为7d或持续至热退后2~3d。病原治疗开始后12~24h头痛等毒血症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24~96h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前治疗可避免死亡。但如抗感染治疗开始过早(起病48h内),偶可复发。复发型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的治疗同原发病例。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 murine typhus)呈全球散发,我国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和辽宁等省份报道病例较多。该病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sseria, Rickettsia typhi),家鼠为其主要传染源,患者也可能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为鼠蚤;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并与普氏立克次体存在交叉免疫。地方性斑疹伤寒好发于夏、秋季,潜伏期8~14d。该病起病急骤,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亦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头痛、兴奋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低,皮疹较少出血性。外斐试验(OX19)滴度较低,病原诊断有赖间接免疫荧光等血清学检测方法。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治疗方案基本同流行性斑疹伤寒,治疗后平均3d内体温恢复正常,但应持续用药至退热后2~3d以防止复发。
3.斑点热斑点热(spotted fever)系一组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引起的疾病,已知有落矶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North Asian tick typhus)、立克次体痘(Rickettsiapox)、地中海斑点热、日本斑点热、以色列斑点热等10余种。落矶山斑点热主要在美洲流行;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见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立克次体痘在美国、南非和东北亚等地区流行,我国内蒙古地区也可能存在该病。该类疾病传染源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多数由蜱传播,立克次体痘由螨传播。该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
落矶山斑点热的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氯霉素每次500mg、每日4次口服或每次1000mg、每日2次静脉给药。疗程均为7d 或至退热后2d。孕妇宜选用氯霉素以避免四环素类药物对胎儿骨骼、牙齿损害。尽管四环素类药物由于可能损害幼儿牙齿而不适用于8岁以下儿童,但鉴于落矶山斑点热可能危及生命,且短期应用多西环素时损害未必发生,因此多西环素仍被推荐用于治疗怀疑落矶山斑点热的各年龄段儿童。其他斑点热病原治疗同落矶山斑点热。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和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部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也具有良好抗菌活性。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治疗儿童地中海斑点热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因而被推荐用于治疗8岁以下斑点热患者,剂量分别为阿奇霉素每日10mg/kg,或克拉霉素每日15mg/kg,疗程均为3d。但以上药物治疗斑点热的有效性、适用范围尚待更多临床试验来确立。
4.恙虫病,恙虫病(亦称丛林斑疹伤寒,tsutsugamushi disease, scrub typ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