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https://img.taocdn.com/s3/m/2b6555d149649b6648d747e7.png)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氏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体(与人类感染有关)。
编辑本段传染途径
立克次氏体在虱等节肢动物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便随粪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当节肢动物再叮咬人吸血时,人血中的立克次氏体又进入其体内增殖,如此不断循环。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落基山斑点热、普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流行性斑疹伤寒、穆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地方性斑疹伤寒、伯氏考克斯氏体可引起人类患Q热以及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恙虫热。它与衣原体的不同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
犬立克次氏体病的症状有哪些
![犬立克次氏体病的症状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91d9db5700abb68a982fb6c.png)
犬立克次氏体病的症状有哪些比熊犬(详情介绍)
立克次氏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而立克次氏体又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微生物,通过肉眼是无法查看到的。
这种微生物主要寄宿于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内,主要会引起犬败血症。
那么患犬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呢?
症状
潜伏期为7-21天。
本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粘液性鼻漏和结膜炎症状,眼角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呕吐。
呼出气体有恶臭味,患犬逐渐消瘦、贫血,后期可有粘膜及皮肤糜烂、四肢水肿、胸水及腹水。
有时可在腋下和股内侧看到脓性的红斑疹及胃肠道炎性症状。
个别犬可有惊厥、抽搐、脑膜炎症状。
患犬死后剖检症状有明显的脾肿大、肺水肿、心肌内膜下出血、肠粘膜溃疡及肝、肾肿大等现象。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b870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a.png)
诊断注意事项
重视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Part Four
立克次体病的治疗 与预防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和治疗立克次体病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疗。
国际合作与交 流:各国科学 家正在加强合 作与交流,共 同推进立克次 体病的研究进
展。
THANKS
汇报人:
病例教训:从病例中吸取 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Part Six
立克次体病的最新 研究进展
研究动态
最新研究:立克次体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最新治疗:立克次体病治疗方法的创新与突破 最新发现:立克次体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 最新趋势:立克次体病防治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立克次体病原体
开发出针对立克次体病的特效 药物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Part Two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 表现
发热
立克次体病患 者常出现发热 症状,体温可 高达39℃以上。
发热持续时间 较长,可达数 周甚至数月之
久。
发热时伴有畏 寒、寒战、头 痛、肌肉酸痛
等症状。
发热可呈间歇 热或弛张热, 部分患者可出
现稽留热。
抗菌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立克次体病的关键,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病 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病例,需要采取支持治疗措施,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输血等。
预防复发:在治愈后,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立克次体病的再次发生。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 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https://img.taocdn.com/s3/m/88c697e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6.png)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32第三十二章:立克次体病
![32第三十二章:立克次体病](https://img.taocdn.com/s3/m/6bc045cfa1c7aa00b52acbba.png)
第三十二章立克次体病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注意当地流行情况与发病季节,疫区居住或1个月内去过流行区、有虱叮咬史或与斑疹伤寒病人接触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0~14天(5~23天)。
(1) 发热。
(2) 皮疹。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耳鸣、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谵妄、躁狂、脑膜炎表现。
(4) 循环系统表现: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出现循环衰竭。
(5) 其他:脾肿大或肝肿大、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3.实验室检查:(1) 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中性可增高,血小板可减少。
蛋白尿常见。
(2) 血清学检查1) 外斐氏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为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 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32有诊断意义。
3) 立克次体凝集试验与微量间接血凝试验,均可用于诊断。
以上试验,如滴度在疗程中有4倍以上升高,意义更大。
(3) 分子生物学检查:用分子杂交或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普氏立克次体DNA,特异性强,可用于早期诊断。
(4) 病原体分离:急性期采病人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可分离到立克次体;(5) 其他检查:胸部X线、心电图、B超等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回归热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
给予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量水份。
2.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均具特效,疗程3~6日。
3.对症治疗: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剧烈头痛及谵妄、躁动者可用镇静剂。
心功能不全应用强心剂等。
【预防】1.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病人,对患者应予灭虱处理。
2. 切断传染途径:防虱灭虱,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及彻底灭虱。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ad20ab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d.png)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
立克次体病,又称为钩端螺旋体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以下
是一份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的参考:
1. 症状缓解:患者的症状包括高热、关节疼痛、皮疹等,在治疗过程中应逐渐缓
解。
2. 体温正常:患者的体温应在治疗后相应时间内恢复正常,并持续保持正常。
3. 实验室指标改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率等,应正常化或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4. 微生物学检查阴性:通过相关微生物学检查,例如血清学试验、PCR等,应确保立克次体已经清除或无复制活动。
5. 合并症治疗:若患者出现相关合并症,例如心脏炎、脑膜炎等,治疗应有效控制,并确保病情稳定。
6. 随访观察: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以确保病情未复发或迁延。
以上仅为一份参考的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具体的治疗和恢复情况应根据医生的诊断
及治疗建议进行制定。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
立克次体病疾病研究报告
![立克次体病疾病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4d33f56dd36a32d737581e1.png)
立克次体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立克次体病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病症体征:发热,呼吸窘迫综合症,头痛疾病介绍: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症状体征: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化验检查:用于立克次体病诊断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最常用者仍为外斐试验。
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更具诊断意义。
次常用者为补结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其它如IFA、ELISA、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镜等也有助于诊断,但临床上应用较少或仅供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之用。
病原体的分离可采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或豚鼠、小鼠、大鼠等动物接种。
战壕热的病原体可在以血琼脂为基础的培养基上生长,除战壕热病原体和其它巴通体之外,其它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初代分离均采用豚鼠或(和)小鼠接种。
由于病人血中立克次体很少,接种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往往失败,且易导致实验室传播,不宜推广。
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抗体产生延迟1周左右,因而必须在发病后4~6周重复血清学检查1次。
鉴别诊断: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体。
1.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
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
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
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
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755e0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f.png)
立克次体病治疗及护理立克次体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螺旋体属(Borrelia)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由蜱虫传播给人类。
该病最初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座小镇上被发现,并因此而得名。
立克次体病常见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但实际上它可能存在于世界各地。
本文将介绍立克次体病的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治疗方法:传统上,立克次体病的治疗是通过抗生素进行的。
具体的治疗方案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多西环素(Doxycyclin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等。
这些抗生素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如几周甚至几个月,以确保杀死细菌完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调整抗生素的用量和药物的类型。
2.早期治疗:如果患者早期诊断并接受治疗,恢复的概率较高。
早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通常可以在几周内消除感染。
3.慢性病例的治疗:对于慢性的立克次体病,治疗可能较为困难,因为细菌会进入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中。
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4.症状管理: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对立克次体病的症状进行管理。
例如,如果患者有关节疼痛,可以考虑使用非处方的止痛药或非甾体消炎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诊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护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行护理:1.防止再次感染:2.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有助于减少立克次体病的传播。
患者应定期洗澡,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叮咬痕迹,并及时清除。
在户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并尽量避免接触草丛和灌木丛。
3.保持良好的营养: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患者应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
4.支持性治疗:总结:立克次体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来管理。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再次感染,并注意个人卫生和营养。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https://img.taocdn.com/s3/m/afe8378edd3383c4bb4cd2ae.png)
概述
立克次体是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 次 ( Howard Taylor Ricketts , 1871– 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 的。第二年不幸感染斑疹伤寒而亡。 1916年罗恰· 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 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 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 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 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 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 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形杆菌OXk 凝集试验(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病程第4日可 出现阳性,第4周开始下降,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斑点免疫试验 酶联免疫试验
肝脾肿大( Splenomegaly and hepatomegaly ) 皮疹 ( Rash )
2018/11/1
时间: 4~6天 部位: 躯干 四肢 大小: 0.2~0.5cm 性状: 淡红色, 斑丘疹, 充血性, 不痒 持续: 3~7天
23
实验室检查
血 象 : 白细胞计数增多减少 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脑膜脑炎、肺炎、出血
2018/11/1 14
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
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
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2018/11/1
15
临床表现
濳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
病程第1周: 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 焦痂,淋巴结肿大 皮疹,肝脾肿大
2018/11/1
世界范围: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多见;中国 分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包括广东、福建、广 西、江西…台湾等省 流行时间:散发也可流行,南方多发于夏秋季, 5~11月多见,6~8月高峰;北方多发于秋冬季, 9~12月多见,10月高峰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https://img.taocdn.com/s3/m/d451f13ab90d6c85ec3ac649.png)
血
二次立克次体 血症(毒血症)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浆渗出、血容量 、 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血栓形 成、血管壁节段或圆形坏死
凝血机制障碍、DIC等
立克次体穿入细胞
• 免疫性
病后一般能获得较强的免疫性。由于立克次全
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其抗感染免疫是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 微生物学检查
立 克 次 体
概述
• 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
•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
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 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 我国学者魏曦(1903-1989)在立克次体的分离、 培养和鉴定方面,也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克次体(rickettsia): 是一类严格活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
贝纳柯克斯体
东方体属 恙虫病群
恙虫病立克次体
埃立克体属 巴通体属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发热、头痛、皮疹)
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 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 体
传染源
病人 鼠 鼠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 恙螨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 伤寒 地方性斑疹 伤寒 恙虫病
•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
内,或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 播媒介 • 多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 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可观察 • 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
虱
蜱
虱 螨
• 概述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包括:
立克次体属 斑疹伤寒群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https://img.taocdn.com/s3/m/cc38f6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6.png)
本病是由于立克次氏体寄主于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白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败血病。立克次 氏体是一种体形很小的微生物,只能在细胞 内生长繁殖,不能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 Nhomakorabea症狀
本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粘液性鼻漏和结膜 炎症状,眼角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呕 吐。呼出气体有恶臭味,患犬逐渐消瘦、贫 血,后期可有粘膜及皮肤糜烂、四肢水肿、 胸水及腹水。有时可在腋下和股内侧看到脓 性的红斑疹及胃肠道炎性症状。个别犬可有 惊厥、抽搐、脑膜炎症状。患犬死后剖检症 状有明显的脾肿大、肺水肿、心肌内膜下出 血、肠粘膜溃疡及肝、肾肿大等现象。
诊断
剖检病死狗只,见消化道溃疡,心肌内膜下 出血,脾肿大,肺水肿,肝肾呈斑驳状,结 合以上临床症状,最后采取动物血液涂片, 经马夏维诺氏法染色后镜检见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细胞中有立克次氏体,即确诊为狗立克 次氏体感染。
谢谢观看!
21 立克次体
![21 立克次体](https://img.taocdn.com/s3/m/5f35933c227916888586d717.png)
18
2.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 3.ELISA:捕捉IgM抗体 4.CF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5.其他 MA、IHA和LA试验等。
19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传染源:鼠(主要)、鸟、兔
恙螨:储存宿主,传播媒介
卵 成虫 稚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
鼠等 幼虫
稚虫 成虫 卵
活检或尸检材料 :肺、肝、脾、淋巴结、 心瓣膜赘生物
15
(二)标本直接检查 1.免疫荧光检测 印片固定后或切片 用荧光抗体染色 或常规染色镜检 2.核酸检测 PCR法 扩增靶区 编码17kD蛋白的立克次体基因 编码普氏立克次体169kD蛋白的基因
16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1.动物接种分离:雄性豚鼠
30
第五节 贝纳柯克斯体
• 传染源 :受染家畜 • 传播媒介:蜱 • 可通过接触、气溶胶感染呼吸道、消化 道等途径传播 • 临床症状:引起Q热,发热、头痛、腓肠 肌痛,肺炎、肝炎,心内膜炎
31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结构 高度多形性,球杆形或短杆形,甚至球形, 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有荚膜。 Gimenez染 色呈红色, Giemsa染色呈紫红色
33
贝纳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
34
第六节 汉赛巴通体
•������ 所致疾病: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 (BAP )、猫抓病(CSD) •������ 传染源:猫 •������ 症状: 猫抓病:局部皮肤丘疹或脓疱、局部淋巴结 炎,帕里诺眼淋巴腺综合症 BAP:皮肤损害,内脏紫癜。开始皮肤出现 红丘疹,偶有溃疡。皮下出现肉色结节
2.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抗原 (四)抗体检测
1 .外斐反应
立克次体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立克次体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85c289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5.png)
立克次体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立克次体病概述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英文名称:rickettsi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皮疹、乏力、食欲不佳、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感染立克次体。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临床分类:按照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二、立克次体病的发病特点三、立克次体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基本病因: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立克次体病诊治及护理
![立克次体病诊治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3d2d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1.png)
03
关节痛:关节疼痛,活 动受限
04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 大,触痛明显
05
头痛:持续性头痛,严 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06
肌肉痛:肌肉疼痛,影 响正常活动
诊断方法
01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 肉疼痛等
0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 规、血清学检查等
03
病原学检查:病原体分离、 血清学试验等
04
影像学检查:X光片、CT等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立克次体病
谢谢
02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03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04 加强营养支持,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0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清洁,定期消毒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
05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指标
治疗方案
01
抗生素治疗:首 选四环素类药物, 如多西环素、米
诺环素等
02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发热、 头痛、肌肉疼痛
等症状
03
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
奥司他韦等
04
免疫调节剂: 如干扰素、胸
腺肽等
05
辅助治疗:如 补液、营养支
持等
06
心理治疗:缓解 患者焦虑、恐惧
立克次体病诊治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
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DNA和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
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
除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39.5℃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2~3周。
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
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
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
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
一些立克次体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的接种可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具有交叉保护作用,并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和降低病死率。
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亦称虱传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louse-borne typhus)是一种呈全球性流行的传染病,曾波及我国大部份地区,但目前仅在我国寒冷地区的郊区、农村存在散发或小流行。
该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体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一般可获持久免疫力,偶见再次感染病例。
该病多见于冬、春季,潜伏期5~21d,起病大多急骤,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达39~40℃以上,发热持续2周以上。
伴持久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和眼结膜、脸部充血,以及惊恐、兴奋、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第4~6天出现以胸、腹、腋窝、上肢等部位为主的斑丘疹和瘀点样皮疹,皮疹一般在5~7d 内消退。
此外,尚可有咳嗽、气促、心律失常、黄疸及肾功能损害等其他脏器受累表现。
近年来轻型病例较多见,复发病例症状也较轻。
外斐试验(OX19)滴度较高,多大于1:320,但其他立克次体亦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大于1:40具有病原诊断价值。
除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外,病原治疗可迅速改善病情,可选用的药物和给药方案包括:⑴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⑵氯霉素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或分2次静脉滴注;⑶四环素每日25mg/kg,分4次口服或分2次静脉滴注;肾功能不全者、8岁以下儿童、孕妇、乳妇禁用四环素,静脉滴注应用四环素盐酸盐。
病原治疗疗程应为7d或持续至热退后2~3d。
病原治疗开始后12~24h头痛等毒血症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24~96h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前治疗可避免死亡。
但如抗感染治疗开始过早(起病48h内),偶可复发。
复发型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的治疗同原发病例。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 murine typhus)呈全球散发,我国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和辽宁等省份报道病例较多。
该病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sseria, Rickettsia typhi),家鼠为其主要传染源,患者也可能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为鼠蚤;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并与普氏立克次体存在交叉免疫。
地方性斑疹伤寒好发于夏、秋季,潜伏期8~14d。
该病起病急骤,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亦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头痛、兴奋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低,皮疹较少出血性。
外斐试验(OX19)滴度较低,病原诊断有赖间接免疫荧光等血清学检测方法。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治疗方案基本同流行性斑疹伤寒,治疗后平均3d内体温恢复正常,但应持续用药至退热后2~3d以防止复发。
3.斑点热斑点热(spotted fever)系一组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引起的疾病,已知有落矶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North Asian tick typhus)、立克次体痘(Rickettsiapox)、地中海斑点热、日本斑点热、以色列斑点热等10余种。
落矶山斑点热主要在美洲流行;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见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立克次体痘在美国、南非和东北亚等地区流行,我国内蒙古地区也可能存在该病。
该类疾病传染源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多数由蜱传播,立克次体痘由螨传播。
该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
落矶山斑点热的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
氯霉素每次500mg、每日4次口服或每次1000mg、每日2次静脉给药。
疗程均为7d 或至退热后2d。
孕妇宜选用氯霉素以避免四环素类药物对胎儿骨骼、牙齿损害。
尽管四环素类药物由于可能损害幼儿牙齿而不适用于8岁以下儿童,但鉴于落矶山斑点热可能危及生命,且短期应用多西环素时损害未必发生,因此多西环素仍被推荐用于治疗怀疑落矶山斑点热的各年龄段儿童。
其他斑点热病原治疗同落矶山斑点热。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和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部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也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治疗儿童地中海斑点热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因而被推荐用于治疗8岁以下斑点热患者,剂量分别为阿奇霉素每日10mg/kg,或克拉霉素每日15mg/kg,疗程均为3d。
但以上药物治疗斑点热的有效性、适用范围尚待更多临床试验来确立。
4.恙虫病,恙虫病(亦称丛林斑疹伤寒,tsutsugamushi disease, scrub typhus)主要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在我国流行区域已经由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扩大到长江以北诸多省市。
其病原体为恙虫病东方体(旧称恙虫病立克次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恙虫病的传染源为黄毛鼠、黑线姬鼠等20余种啮齿动物,人偶可为传染源。
传播媒介为恙螨。
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发病后对同株病原体具有持久免疫力,对其他株免疫力维持时间短。
该病夏季多见,潜伏期5~20d,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寒战,以腋窝、腹股沟、会阴部位等处多见的焦痂和溃疡,焦痂周围淋巴结肿大,以及躯干为主的皮疹等。
外斐试验(OXk)大于1:320,或效价自1:50以上4倍增高具有诊断价值。
间接免疫荧光等血清学方法与外斐试验(OXk)结合可提高病原诊断率。
恙虫病的病原治疗亦以多西环素、四环素和氯霉素为主要选用药物,其剂量、用法同流行性斑疹伤寒,疗程通常为7d,也有研究显示多西环素单剂200mg 与四环素7日疗法的疗效相仿,且2个治疗组均无复发病例。
恙虫病对病原治疗同样反应良好,多数患者在开始治疗后24h内退热。
偶可复发,尤其易见于病程第4~5日之前开始抗感染治疗者,复发病例治疗同初发病例。
泰国北部1990年代发现对多西环素、氯霉素耐药恙虫病东方体,耐药株感染病例经多西环素治疗后退热时间明显延长(平均达80h);以利福平450mg每日2次、疗程7d治疗耐药株感染病例,平均退热时间显著短于多西环素200mg每日1次、疗程7d。
耐药株的出现促进了对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恙虫病的探索,初步临床研究表明罗红霉素可有效治疗恙虫病有尝试以多西环素作为恙虫病预防用药,其中在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中,1000余名在恙虫病疫区工作的士兵每周1次分别口服多西环素200mg或安慰剂共5个月,安慰剂组恙虫病发病率较多西环素组高5倍(P=0.04),提示在尚无有效恙虫病疫苗情况下,多西环素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5. Q热,Q热(Q fever)亦呈世界性流行,我国东北、西南、新疆、西藏、海南、福建、安徽等地区均有发病报道。
Q热的病原体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急性和慢性Q热分别由含不同质粒的柯克斯体引起。
从宿主新分离的贝纳柯克斯体表现为毒力较强的第Ⅰ相,鸡胚传代后表现为毒力弱的第Ⅱ相。
牛、羊、马等家畜为其主要传染源,啮齿动物和鸟类等其他动物也可为传染源。
蜱是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主要媒介。
患者通过接触病畜、病畜制品以及污染的草料等,或吸入含病原体粉尘或气溶胶,或饮用污染牛奶或水等途径而发病;还可能存在母婴传播,而输血传播罕见;有与患者共同生活和为死亡病例尸解造成感染的个案报道。
人群对Q热普遍易感,疫区隐形感染者多见,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Q热的潜伏期为9~30d。
急性Q热包括自限性发热和肺炎,自限性发热是Q热较常见临床表现,患者仅有发热症状,呈自限性,病程2~14d;肺炎除发热、寒战、肺部症状外,多数伴头痛、肌肉疼痛、大汗、腹泻等,胸片特征为两肺下叶单个或多个圆形或锥形实变影。
慢性Q热包括心内膜炎、肝炎、骨髓炎及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等,心内膜炎为其主要临床类型,特征为细菌培养阴性、明显杵状指和高γ球蛋白血症。
肝炎在一些国家也多见,病理表现为肉芽肿性肝炎。
血清学检查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微量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分别检测Ⅰ相和Ⅱ相抗体效价。
急性Q热患者主要产生Ⅱ相抗体,数周后方产生低效价Ⅰ相抗体。
慢性Q热患者则产生高效价Ⅰ相抗体,补体结合试验Ⅰ相抗体效价≥1:200,或微量免疫荧光试验Ⅰ相IgG抗体效价≥1:800对慢性Q热具有诊断意义。
急性Q热的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