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d97af2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a.png)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神农氏教民耕作,刀耕火种。
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是象形字。
人们把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1)农业:实行井田制;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石器助耕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商朝已有织机,出现妇工,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陶向瓷过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夏朝历法《夏小正》等。
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
1、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历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知识点汇总
![[历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d8ab9c2d5bbfd0a79567348.png)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③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⑤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8590e336f1aff00bfd51e36.png)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686ac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7.png)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540340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1.png)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先秦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历史阶段特征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a70a2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a.png)
先秦历史阶段特征总结先秦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老早老早之前的时期啦。
这先秦时期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故事集,各种精彩的事儿都在这时候发生。
一、原始社会时期。
在先秦最早的时候呢,就是原始社会啦。
那时候的人啊,过得可简单又艰苦。
大家都是群居生活,就像一群小伙伴住在一起,不过他们住的可不是咱们现在这种高楼大厦,而是山洞啊,或者自己搭的特别简陋的小棚子。
男的呢,就出去打猎,想象一下,一群光着膀子的大汉,拿着自制的简陋武器,追着野兽跑,那场面可刺激了。
女的呢,就负责采集果子、野菜啥的。
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没有什么私有财产的概念。
这时候大家还很崇拜大自然呢,觉得打雷闪电啥的都特别神秘,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二、夏商时期。
再往后啊,就到了夏商。
夏朝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哦。
这时候开始有了国家的雏形啦。
夏朝的人呢,已经学会了种地,不过种地的技术还不咋高明,全靠天吃饭。
商朝就更厉害了一些,商朝的人很擅长做青铜器,那些青铜器啊,造型可奇特了,有的像各种动物,特别有艺术感。
而且商朝人很迷信,啥事都要占卜,他们觉得通过占卜就能知道老天爷的意思。
不过商朝的统治阶级可有点残暴呢,对老百姓压榨得比较厉害,这也为后来商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西周时期。
西周啊,那可是个讲“礼”的时代。
周天子高高在上,就像班里的班主任一样,管理着各路诸侯。
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就得向周天子进贡,还得听周天子的话。
这时候的社会秩序可严格了,每个人都得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做事,穿衣服都有讲究,不能乱穿。
比如说,贵族就穿那种华丽的衣服,老百姓就只能穿简单朴素的。
而且西周的时候,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啦,虽然教育也只是贵族才能享受的,但毕竟是有了文化传承的开端。
四、春秋战国时期。
这春秋战国啊,可真是一个超级精彩又超级混乱的时代。
各个诸侯国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谁都不服谁,都想当老大。
于是就开始打来打去,今天你抢我一块地,明天我打你一个城。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https://img.taocdn.com/s3/m/1384a0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f.png)
经 • (2)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
• (1)思想:秦朝:“书同文字”并加强思 想控制。
•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武帝时
:以“大
文
化
•
一统”、“天人感应”为关键旳新儒学 形成
上 • (2)科技: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
术为代表
• 旳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 (3)文学: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载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旳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 集权遭到严重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 往,出现融合旳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
政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 (1)秦朝:完毕统一,皇权至上旳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在全国建立。中央:皇帝制与三公九卿 ;地方:废分封,置郡县;选官。秦法:细密
政 而严苛 治 • (2)汉代: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 上 “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
权:建立“中
• 朝”、设刺史,实施“推恩令”。选官实施察 举制
一、农业文明时代旳中国 1.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此前旳历史时期,是中 华文明旳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 到封建社会旳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旳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老 式文化旳基本精神。
夏商周
春秋战国
• (1)社会性质:奴
隶社会
•
十四五 世纪旳 新兴资 产阶级 借助复 兴古希 腊罗马 文化旳 旗号, 发起提
发展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 以法国 为中心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8d785376eeaeaad1f330f5.png)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ad26de3c5a8102d276a22f4a.png)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 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 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 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 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 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 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 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 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法家:利益——法术——天下治——性恶论
先秦儒学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创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继承发展 3.荀子的主要思想 丰富完善
仁、礼、德治 仁政、民贵君轻 “礼”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孔子(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
1. 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体察民情、体贴他人
(途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时期
政治
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技术已萌芽(麻葛丝) 2)冶铸业:已有小件铜器-生活 用具 3)陶瓷业:原始彩陶、黑陶 3.商业:已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文化
备注
远 古
必修二
夏 商 周 先 秦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 ②地位: 基础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⑵“仁”的思 想 ①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
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4题 -临考突破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24题 -临考突破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32cf5c4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c.png)
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
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A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
史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 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 于商的运作模式①,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 这是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而融合诸族后形成 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 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 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 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④,进而演变成一种 以封国或“采地”统治者宗族或家族组织为核心的 族群结合体⑤,实际上已成为带有“华夏”性质的 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
各国的变法运动 各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历史理解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 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 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 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 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 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易错3:理解井田制的概念
【点拨】井田制属于奴隶主土地 国有制,私人田地交易的出现, 说明井田制出现松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https://img.taocdn.com/s3/m/141e3ae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3.png)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高中历史先秦阶段特征线索归纳_
![高中历史先秦阶段特征线索归纳_](https://img.taocdn.com/s3/m/12204e2c49649b6649d747a7.png)
高中历史先秦阶段特征线索归纳_【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 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ab0913e3968011ca300918b.png)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工具是石器。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出现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BC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出现。
西周代商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
文化上:夏朝“夏小正”,商朝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田氏代齐,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法、儒、墨成为主要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https://img.taocdn.com/s3/m/62dc11a3915f804d2b16c1af.png)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e698bf71b84ae45c3b358ca8.png)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993e2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0.png)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心:中心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旧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协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斗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起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独创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器牛耕的推广
• B.土地私有制确立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分封制崩溃
• 6、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归全国人 民所有
• 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使用权,可以将之 转让和买卖
• 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 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 (3)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 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三)文化与科技成就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点知识) • ①出现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 • ②各学派主张: • ③意义:
• 2、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法思想。
• (3)土地兼并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这就促使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
• 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以维护小农 经济,稳固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但不能 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 (2)生产力提高
• ①出现先进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 ②水利工程 • 扬州:邗沟(吴国,沟通长江和淮河 ) • 四川: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 • 陕西泾阳:郑国渠(秦国水工,大田令郑
• ③楚辞:屈原的《离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④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认识
•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 技术的进步;
• 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 学艺术的繁荣。
学以致用
• 1、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生动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
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
祸的脆弱性。
• 小农经济的地位:
•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 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小农经济的影响:
• 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 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②消极影响:
•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
国) • 河南:鸿沟(魏惠王始建,秦王嬴政疏通)
• ③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等)。
• (3)小农经济形成:
• 探究:如何认识小农经济模式的特点、地 位及其影响?
• 小农经济的特点: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 户个体经营,精耕细作。
•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
•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 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 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 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 3、儒家思想: • (1)春秋末年的孔子 •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 、礼。 •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 探究: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
“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 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 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 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 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 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 久安。
5、墨家思想主张
• 探究: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
“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
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
现。
• 6、科学技术
• 探究: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 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
• 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 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 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 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 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 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 极的一面。
长。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中, 古今中外中国人使用过的汉字姓氏多达
23813个,但中国人最常用的还是李、王、 张、刘、陈、杨等常见姓氏。下列中国古
代制度中,与姓氏有最直接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宗法制
• C.行省制
D.郡县制
• 2、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 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 “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 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 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 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4、法家的思想主张
• 探究: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 (1)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
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 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 (2)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 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 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 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 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 好的证明。
现: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 商鞅变法。 •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土 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 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 探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哪些 影响?
•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小农经 济逐步形成,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 产技术的发展。
• (2)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地主凭借 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 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考点)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一)社会政治的变化(必修三P4) • 1、周王室衰微, 地方诸侯强大,宗法、分封
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2、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 步伐,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 3、 秦灭了六国(公元前221年)。 • 4、秦国商鞅变法(选修一P16) • (1)背景:(2)内容:(3)影响:(4)成功 原因?
• ②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 现。
• 探究: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 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影响
• (1)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 (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 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 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 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 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 繁荣。
•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4、“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 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从《国 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 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 业
• 5、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跖(踏)来而耕,
(2)战国孟子和荀子的主张
• 探究: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 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 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 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 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 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 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 来源。
• 探究: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 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 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 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 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 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 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 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 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 ③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 斗争。
(二)社会经济变化:
• 1、农业生产的发展 •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 ①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表
关系、作用、演变)。
• (3)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 (4)礼乐制度(内容、作用)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
色彩。 • 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
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 行政管理制度。 •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015届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学科知识
• 第一单元 • 第二单元 • 第三单元 • 第四单元 • 第五单元 • 第六单元 • 第七单元 • 第八单元 • 第九单元 • 第十单元 • 十一单元 • 十二单元 • 十三单元 • 十四单元 • 十五单元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晚清 民国前期 民国后期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古希腊、罗马文明 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