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2021高三统考人教生物一轮(经典版)学案:必修3第9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明细]1。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
群落的演替(Ⅰ) 3。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4。
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文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必修 3 P72—正文)(√)2.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称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必修3 P73—图4-10)(√)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必修3 P74—正文)(√)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必修3 P74—正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必修 3 P75—探究)(×)6.诱虫器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必修3 P 76-探究)(√)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必修3 P78—正文)(√)8.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必修3 P80—正文)(×)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必修3 P81—正文)(√)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2016·全国卷Ⅲ)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
(×)(3)(2016·全国卷Ⅲ)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2015·全国卷Ⅰ)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5)(2013·全国卷Ⅱ)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6)(2014·全国卷Ⅰ)光裸岩石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后的地方开始的为次生演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例1】(2011 年广州联考)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
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题思路]第一步
分析概念图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而出生率直接与种群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有关,死亡率与种 群的年龄组成有直接关系,因此,图中①代表死亡率,②代表 出生率,③代表性别比例,④代表年龄组成。 第二步 分析选项: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影响害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
值会上升。
(3)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
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4)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 灭鼠 捕鱼 不可盲目减少,以至 最大限度利用,维持 K/2 于获得 K/2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 K 降低 K 值,改变环境, (最大环境容纳量) 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条件,尽量提升 K 值 不能单一捕捉某一 性别比例 使某一性别不育 性别 年龄组成 尽量减少幼体 尽量保护幼体 注意事项 K/2 (最大增长率)
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 用等距取样法。 (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植物种群密度的关键 ①调查关键:植物的识别和随机取样。 ②样方的选取
a.样方数目、大小的确定。 b.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
取的样方应多些。
③计数时,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方法:一般而言,样 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取 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015年湖南省高考理综生物试卷分析报告(湖南省新课标)
2015年湖南省高考理综生物试卷分析报告2015年湖南省高考理综试卷采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Ⅰ卷,试卷结构及分值与往年相同。
今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坚持新课改理念,命题围绕高中生物核心知识考查,命题更趋于回归课本,试题相对容易,考生得分明显高于去年。
一、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湖南今年共有理科考生194396名。
全体考生在以上三个部分的实际得分达到了63分,得分率达70%。
由此可见,今年的生物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为提高考生的理综成绩做出了贡献。
1.各题抽样统计得分:2.生物学科双向细目表(满分:90分)注:认知等级分类及含义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二、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与2014年的理综生物试题相比,2015年理综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明显增加,细胞代谢、遗传变异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仍然是高考的主旋律;试卷分值分布有差异,必修3所占分值较大;必修2和必修1所占分值相对较小,见下表:选修1和选修3的得分差异明显小于去年,且选修内容得分明显高于去年;试题难度明显降低。
1.紧扣教材,考查基础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必考内容约21个考点,其中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中约43个知识点,选修1的3个考点,选修3的1个考点。
多数考题来自于教材,有些题完全就是教材知识的填空:(1)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核酸的结构和功能、DNA及ATP的元素组成、原核基因的存在位置等,属于教材的识记内容;第2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用和运输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基本都是教材知识的再现;第3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及稳态的生理意义;第4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去年考了该知识点,以非选择题呈现,今年又考了,以选择题呈现;第5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病毒的增殖方式;第6题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题目来源于教材。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步步高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2/62
解析 将增长速率曲线转换成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应为 “S”型增长,从t0 t2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且捕捞最佳时期为t1 即K/2时。
答案 B
第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栏目
步步高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3/62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和研究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1.影响因素 ⑴ 种内关系影响 ①起始个体数(N0)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直接决定因素:_______、_______
年龄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个体数 甲 600 400 200 乙 400 400 400 丙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衰退型,乙是增长型,丙是稳定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栏目
步步高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5/62
回扣教材
1.教材61页[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样方的原则、 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 2.教材63页[思考与讨论]及小字部分:种群的空间特征。 3.教材65页数学模型构建。 4.教材67页中间一段“K”值的定义和[思考与讨论]中家 鼠的控制措施。 5.教材68页[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关注7个讨论 问题。 6.教材69页练习一基础题中2。
第31课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栏目
步步高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4/62
(3)考查题型: 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和群落演替。
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 图解题考查②③ 非选择题 热点材料题考查④ 实验题考查④
学案2: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间关系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
这种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动物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如湖泊、海洋的浮游动物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别,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我们也称之为镶嵌性。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201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1. 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
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热点材料题考查④实验题考查④3. 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判一判]1.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2.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4. 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 ) 5. 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6. 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提示 10/1 000×100%=1%。
种群的特征 课件
特征
种群具有地域性,即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在 不同地域或生境中。
种群具有遗传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之间 存在遗传差异。
种群具有数量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数量 是动态变化的。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数量规模
数量规模的定义
数量规模的动态变化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反映种群的大小 。
种群数量增长呈指数型、逻辑型等动 态变化,受环境容纳量限制。
数量规模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空间容量、种间竞争、种 内调节等。
密度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密度的定义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 数量,反映种群分布的疏 密程度。
密度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异质 性、种间关系等。
密度的生态学意义
影响种内竞争、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S型增长
总结词
描述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情况。
详细描述
S型增长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模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逐渐减少,导致种群增长 速度逐渐降低。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增长速度变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S型增长曲线通常用 于描述大多数生物种群的增长模式。
死亡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 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种群的遗传特征
03
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中某一特定 基因的频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
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为:基因频 率 = (该基因的数量 / 群体中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污水排放,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 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 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 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 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 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三.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包括 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 竞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种间关系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关系名 称
互利共 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物种 A B
++ +- -- +-
特点
实例
相互依存、彼此有 地衣、根瘤 利 一方有利,一方受 蛔虫和人 害 彼此抑制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项
目
内
容
取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采集罐、吸虫器) 鼠妇 蜈蚣等,它们不适合 常见动物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采集小 诱虫器、吸虫器、镊子等 动物法 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 统计方法 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
四种抽样调查方法比较
适 用 对 象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显微计数法 常用于双 活动能力强, 活动能力较强、 肉眼看不到 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大 身体微小的动 的酵母菌等 活动能力 的动物,鼠 物如鼠妇 蜈 微生物 弱的动物 鸟 鱼 蚣等 各样方种 群密度的 平均值即 (n1+n2+n3 + …n m ) ÷ m 标记总数 /N=重捕个 体中被标记 的个体数/ 重捕总数 1.记名计算法 -直接数个体 数目; 2.目测估计法 -分等级估测
2015届《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配套课件:第31讲 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
制约双方的数量。
(2)竞争的激素程度不取决于竞争双方的个体大小,而是取决 于空间和食物的重叠范围。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突破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 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 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 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片状 ②特点:种群呈现局部范围内的________ 分布,如植物群落 镶嵌性 。 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具有________ 光照 、湿度、人与动物等。 ③影响因素:地形、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3.生态位
(1)概念: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 位置 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据的________ (2)意义
寄生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关系 数量关系图 名称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两种生物生存 能力不同,如 图a所示;两种 生物生存能力 相同,则如图b 所示
竞争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关系 数量关系图 名称
能量关系图
特点
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 化
捕食
子与豆科植物;竞争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生物之间的,同
种生物个体间对生活资源的争夺,属于种内斗争,不能 叫做竞争。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4.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 段。该废弃池塘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D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种群丰富度的统计有两种方法:
一是 计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 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 群落; 二是 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 很少),适用于 个体较小、数量较多 的群落。
第31讲 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主讲:高三生物刘文华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下列叙述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D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定区域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__________________ ; 各种生物种群 ③__________________ 。 种间关系 、空间 2.群落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__ 群落的演替 等。 结构、____________
例4.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植物 动物 乔பைடு நூலகம் 林鸽
中层 灌木
长尾山雀
下层
草木 鹪鹩、昆虫 ,它反应了动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垂直结构 物、植物都具有分层 现象
(2)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 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光照 .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 食物和栖息场所 ,而且动 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________ 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竞争 .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例3 下图1所示为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 C代 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 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对图 1、图 2 中所表示的生 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 )
2023年教师资格(高级中学)-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4
2023年教师资格(高级中学)-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已越来越少。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的是()。
A. 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破坏B.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C. 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D. 人类的大量捕杀正确答案:C,2.(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B. 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正确答案:D,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正确答案:D,4.(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正确答案:C,5.(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将标记的核酸探针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的方法是()。
A. 斑点杂交B. 原位杂交C. Southern印记杂交D. Northern印记杂交正确答案:B,6.(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正在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属于()。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用图中的曲线表示 , 则图中的曲线①②分别代表的是
,
二者的关系一般呈
。
(2)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一定如图所示 ?
。原因是
。
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 (1) 结构的相对稳定 : 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 (2) 功能的相对稳定 :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可用如图 示:
归纳提升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图 10-31-13
(1)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 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
, 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
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 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 , 反之 , 抵抗力稳定性强 , 如热带雨林生态系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 以碳循环为例 )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 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 全球性 )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 ( 网 ) 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 特点 : 具有
。
2. 实例——碳循环
, 如 C、 H、 O、 N、 P、 S 等。 之间。
图 10-31-1
3.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 物质作为能量的
,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 网 ) 流动 ; 能量作为
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突破总复习 第九单元第31讲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3.稳态的调节:反馈调节 抑制或减弱 (1)负反馈:_____________最初发生变 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
保持 生态系统_______稳定。 (2)正反馈: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加速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生态系 远离 统______稳态。
4.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外来干扰 (1)破坏原因:___________超过一定的 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人为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_____因素。
【提示】
存在。
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含义: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在相对 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封闭的循环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2.特点: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 恒定 ________,而且可以得到重复利用。
3.碳的全球循环
(1)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
部分。
特别提醒
(1)能量的输入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极少数特殊
空间,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是通过
特殊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2)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是有机
物中的化学能。
(3)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原则,在建立与
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为了节约能量,
能量为2.5×103 kJ/(m2· a),因此能量
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 15.6%,故C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外界 补偿的能量之和,故D错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 碳循环
由图分析:
1.大气中CO2的来源
(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