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热处理法对那些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有较好的效 果,有些抗营养因子本质上是蛋白质,利用蛋白 质的热不稳定性,通过加热,破坏豆粕中的这些 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大豆凝集素、致 甲状腺肿素、尿酶等。 当加热到120℃时,大约有93%胰蛋白酶抑制剂 因子失活。当温度达到129℃时,所有的凝集素 全部消失。
大豆中的低聚糖(胃肠胀气因子)
当它们进入大肠后,由于大肠细菌的发酵 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甲烷 气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 等现象。
皂苷
可改变鱼类肠道形态,降低肠道粘膜酶的 活性,降低摄食,影响鱼类生长。
尿 酶
生大豆食入后,尿酶在胃肠内适宜的水分、
温度、pH条件下被激活,激活的尿酶将大 豆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大量氨的 存在会引起机体氨代谢障碍或中毒。 尿酶活性常常用来判断大豆受热程度和评 价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大豆凝集素对干热处理相当稳定,有一定
的耐热能力,虽然加热处理可除去大豆产
品中大部分凝集素活性,但在鱼类饲料的
应用上,用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过程中 仍然面临凝集素问题的挑战。
wk.baidu.com
(3)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主要是通过破坏肠细胞 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动物的肠道发生 病理变化和过敏反应影响动物的免疫 系统而发挥其抗营养作用的。
去皮豆粕的营养价值
①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为47.5%,而普 通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是43.8%,去皮豆粕比普通 豆粕的蛋白含量高8.45%; ②代谢能含量高:去皮豆粕和普通豆粕代谢能分 别为14.14 MJ/kg和13.31 MJ/kg,因此去皮豆粕 比普通豆粕代谢能含量高6.24%; ③纤维素含量少:去皮豆粕的纤维素含量为 3.90%,而相对的普通豆粕则约为7.30%; ④赖氨酸含量与利用率高:去皮豆粕赖氨酸和蛋 氨酸含量比普通豆粕约高6.71%和9.84%
豆粕的加工工艺
图1所示为去皮浸出法加工大 豆的一般工艺流程。清理过的大 豆先经初步干燥(降低水分1—2 个百分单位)或适度加热(20— 30分钟缓慢加热至60℃,然后 迅速加热至85℃),使豆皮与 子叶易于分开,再经破粒、风选, 分离豆皮。 去了皮的子叶经保温软化、 压片后,即进入溶剂浸出过程。 浸出豆油后,还需经过进一步加 热,以排除残留溶剂并钝化抗胰 蛋白酶等影响豆粕利用的有害因 子。豆粕加热程度的掌握至关重 要。
豆粕的掺假
用稻糠和滑石粉做的颗粒
用什么掺假?
化学成分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 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 %;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硫胺素、核黄素 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
抗维生素因子—脂肪氧化酶
不仅能氧化脂肪,同时可氧化脂肪内附着 的多种维生素成分。
植 酸
大豆中80%的磷都是以植酸态存在。植酸 能和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如铁、锌、锰等 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降低这些成 分的消化利用率。 植酸能与蛋白质结合,降低其溶解性,影 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植酸还可与淀粉酶、 胰酶和胃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 。
热处理过度则会破坏饲料中的氨基酸和维 生素,过度加热还会引起有些氨基酸和还 原性糖反应生成不溶性复合物,导致蛋白 质消化率降低,从而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目前认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失活 75%~85%时,豆粕蛋白的营养价值最高。
化学处理法 ---亚硫酸钠和偏重亚硫酸钠钝化胰蛋白酶抑 制剂 ;用乙醇处理,可以使大豆蛋白的结构改变,降低 大豆蛋白中抗营养因子的活性。 作物育种法 ---通过植物育种途径,培育低抗营养因子或 无抗营养因子的植物品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由 于抗营养因子是植物用于防御的物质,降低其含量可能对 植物本身引起不良作用,而且育种周期较长、成功率低、 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研究较少。
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 品,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分为一浸豆粕和二 浸豆粕。 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 豆粕; 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的副 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含量 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 品种。
大豆饼粕是以大豆为原料取油后的副产物。 由于制油工艺不同,通常将压榨法取油后 的产品称为大豆饼(soybean cake),而将 浸出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粕 (soybean meal)。
豆粕
一、豆粕的概述、产地 二、豆粕的生产工艺 三、豆粕的营养特性 四、豆粕的抗营养因子 五、集团的标准、本化验室的检测结果 六、豆粕与饲料成品生产之间的关系
一、豆粕的概述
大豆在世界油料作物的统治地位决定了豆 粕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蛋白粕。 从主产国分布看,豆粕生产大国同样也是 大豆生产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 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七成还多。近 年来,印度豆粕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 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酶制剂法
利用外添加酶制剂法可以降低抗营养因子, 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 植酸酶是在抗营养因子酶处理中应用 最广泛的酶制剂。它水解单胃动物不能吸 收利用的植酸盐,释放植酸中的磷元素供 动物机体利用,此外还能明显降低动物对 日粮磷的需求量和粪便磷的排泄,从而减 少环境污染。
微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发酵豆粕,可以降低豆粕中几 种主要的抗营养因子(抗蛋白原),同时 提高了豆粕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2800mg/Kg。
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
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
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 。
3、品质与等级
1、豆粕的种类 A、去皮豆粕 B、带皮豆粕 去皮豆粕与带皮豆粕在生产过程的区别? 过程是将豆皮加热、粉碎后按比例重新 搭配到去皮豆粕中并混合均匀制成普通豆 粕。
美国“全国油料籽加工者协会”(National Oil seed Processors Association,简称NOPA)制订
的带皮豆粕与去皮豆粕的质量标准。
四、抗营养因子
(1)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在虹鳟、大西洋鲑饲料中添加纯化大豆胰蛋白酶 抑制因子,显著降低了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的活 性,降低蛋白质消化率,从而影响其生长。
五、集团的标准、本化验室的 检测结果 带皮豆粕
去皮豆粕
豆粕与饲料成品之间的关系
颜色----白 光滑度 豆粕的游离油脂大幅度降低压膜模孔内壁 对原料摩擦阻力,原料承受不到应有的压 力,导致颗粒产品结构松散,反应在产品 质量上就是耐水性差
随着饲料中大豆蛋白添加量的提高,鱼类对饲料 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胰蛋 白酶抑制因子和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生成无活性 的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导致蛋白质的消 化率和利用率降低。
四、抗营养因子
(2)大豆凝集素
大多数凝集素对肠道内的蛋白水解酶有抵抗性,因此能在整个肠道 内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刷状缘膜紊乱、上皮微绒毛缩短 上皮细胞的生存发育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 上述损伤使绒毛的形态损坏,干扰了离子转运,减少了与消化酶作 用的机会,导致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小肠代谢紊乱, 增加了粘膜上皮的通透性,促进了肠道粘膜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致 使凝集素及肠道内有害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毒素进入体内,直接触发 小肠固有膜部位的肥大细胞脱落,组胺分泌增加,导致血管通透性 加大和血清蛋白流失增加,使营养成分更多的流向小肠组织,而用 于合成肌肉等组织的营养成分减少,从而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降低了动物的生长性能
A、去皮豆粕
清理过的大豆先经初步干燥或适度加热, 使豆皮与子叶易于分开,再经破粒、风选、 分离豆皮。去除豆皮的子叶经保温软化、 压片后,即进入溶剂浸出过程。浸出豆油 后,还需经过进一步加热,以排除残留溶 剂并钝化抗胰蛋白酶等影响豆粕利用的有 害因子 。
豆粕的等级
一般蛋白含量44%以上的属一级豆粕; 蛋白含量在42%~44%之间属于二级豆粕; 蛋白含量一般都在46%以上属高蛋白豆粕。
2、豆粕的自然属性
物理性质 颜色: 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 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PS)。 味道: 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变、焦化等异味、 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 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 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0.515~0.65K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