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地物理知识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学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5f91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6.png)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学
物理学是关于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科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与物理学相关的现象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例子:
重力: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掉落到地面上,或者我们感受到自身体重,这都与地球上的重力有关。
重力是物体之间的引力,使得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力学:当我们开车、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时,我们会经历到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力学原理。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热学:当我们喝一杯热咖啡时,可以感受到热量的传递。
热学研究了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包括热传导、辐射和对流等过程。
光学:当我们看到光线反射在镜子上或者折射进水里时,我们就接触到了光学现象。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电磁学:当我们使用电器、手机或者看到闪电时,涉及到了电磁学。
电磁学研究了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电磁波的传播。
除了以上提到的,物理学还涉及到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等各个领域。
物理学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从而应用于科技和工程领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
生活中的50个物理现象及解释
![生活中的50个物理现象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ba252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7.png)
生活中的50个物理现象及解释1. 首先我们来讲解生活中的50个物理现象及其解释。
这些现象将以一种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炊烟从厨房中升起。
这是由于烧煤、燃气或其他燃料时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空气的上升引起的。
热空气密度较低,所以会升起,并带着烟雾一起升上天空。
3. 跳水时水花四溅。
当人体进入水中时,相对密度较大的水会产生阻力,从而使水分子受到压缩。
当人体快速进入水中时,水分子被迫分开,形成一个空隙,从而形成水花。
4. 黄昏时的红霞。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中的尘埃和分散的分子上时,会散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线。
在日落时分,由于光线经过更多的大气层,散射的蓝光被更多的吸收,而红光则相对较少吸收,因此会呈现出红霞的现象。
5. 湖面上的涟漪。
当风吹过湖面时,会将能量传递给水分子,使其产生波浪。
这些波浪会向外扩散,形成湖面上的涟漪。
6.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当物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形成一个压缩区和一个稀疏区,这些压缩和稀疏的区域会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从而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7. 电灯泡发光。
电灯泡中有一根丝状的灯丝,当电流通过灯丝时,会使灯丝产生高温。
高温会使灯丝发出光线,从而实现电灯泡的发光效果。
8. 电磁炉加热。
电磁炉通过在底部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当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锅具中的铁磁材料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从而产生热能,使食物加热。
9. 白昼时的蓝天。
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会使太阳光散射。
蓝光的波长较短,受到分子散射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白天时我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蓝色。
10. 日全食。
当月球完全遮挡住太阳时,太阳的光线无法穿过月球的影子,导致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黑暗下来。
11. 飞机在空中飞行。
飞机在空中飞行依靠的是空气动力学的原理。
当飞机的引擎产生推力时,空气会对飞机产生阻力,从而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12.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围绕地球轴心进行旋转的现象。
初中的物理地理知识点整理
![初中的物理地理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a1ce3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5.png)
初中的物理地理知识点整理初中物理地理知识点整理:一、物理部分:1.力和压力:力的概念、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力的作用对象、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公式。
2.运动和力学:运动的概念、运动的种类、运动的描述、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速度的计算、加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惯性和质量、重力和重力加速度、重力的计算、万有引力定律。
3.声音和光:声音和声波、光和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速度、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路径、光的传播和光速、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运动规律。
4.电和磁: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电路、电路元件、电阻和电流强度关系、电能与电功、电流和电压、串联和并联、简单电路的运算、电源和电流变化、磁力和电流、电磁铁和电动机、磁铁和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实验、斯涅尔定律、互感和变压器、电器的使用与安全。
二、地理部分:1.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科、地理方法、地理研究工具、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领域的观察和测量、地理分区、地理图件和地图技巧。
2.地球和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各自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时间、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磁场。
3.气象和气候:天气和气象、气候和气候区划、气候要素和气候图、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其影响。
4.地质和地貌:岩石和矿物、岩石圈和地壳、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貌特征、地震和火山。
5.水文和水资源:水资源的重要性、水的分布和运动、河流和湖泊、水的利用与保护、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6.人口和城市:人口和人口分布、人口变动和人口政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
7.经济地理: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业区划、工业和工业区的布局、交通和通信网络。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e2be0b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d.png)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都离不开
物理知识的应用。
从简单的力学到复杂的电磁学,物理知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可以从力学方面来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开门关门、行走、举
重等都是力学知识的应用。
我们要学会利用杠杆原理来打开沉重的门,要学会合理分配力量来提高工作效率。
力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热学知识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炎炎夏日,我们要了解
热传导、热辐射等知识,来合理利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
在冬季寒冷的时候,我们也要了解保温、隔热等知识,来保持室内温暖。
热学知识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此外,电磁学知识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
产品的使用都离不开电磁学知识。
我们要了解电路原理、电磁波传播等知识,来更好地使用这些电子产品。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静电、电磁感应等知识,来避免静电干扰、电磁辐射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让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49c46d18bd63186bcebbc6b.png)
5. “惊涛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6. “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 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 地白昼逐渐变长。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 量。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 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 透明度
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 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 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 为划分标准。
4.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 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 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 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 ÷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 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 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 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 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1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 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 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 净夜来霜”
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初二物理生活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生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94a9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d.png)
初二物理生活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物理知识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解一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下面就是一些初二物理生活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比如行走、跑步、飞行等。
通过学习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并且可以利用运动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1.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个初速度的同时,竖直方向上具有一个初速度后,从一定高度处开始做垂直抛体运动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运动现象,比如我们在扔一个物体时,它就会做平抛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而做的垂直下落运动。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由落体运动的例子,比如我们放开一颗苹果,它就会向下掉落。
3.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势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况。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在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之间的不平滑而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比如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会使它们难以相互滑动。
二、声音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学习声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听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1.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比如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波每秒振动的次数,而振幅则是指声音波的振幅大小。
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性质和特点。
3.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波传播时所携带的能量。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9764f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5.png)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充满物理学原理的现象,嘿,别急着翻白眼,听我慢慢道来。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喝饮料时会冒泡?或者走路时,脚下的地面为什么会那么硬?这些问题背后都有有趣的物理原理在运作。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些现象,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
2. 气泡的秘密2.1 饮料中的气泡首先,来聊聊你喝饮料时那些神奇的气泡。
大家都知道,碳酸饮料的瓶子一打开,就像放了个烟火一样,气泡噼里啪啦冒出来。
其实这跟气体的溶解度有关。
在瓶子里,二氧化碳被压缩在液体中,像个闷骚的小家伙,一旦打开瓶子,压力减小,它们就迫不及待想要逃跑。
听起来是不是像个被关了太久的囚徒?哈哈!2.2 物理原理揭秘这时候,气泡就像小精灵一样,迅速冒出来,形成了我们常见的气泡。
你会发现,越是摇晃的饮料,气泡就越多,这其实是因为摇晃增加了气体和液体的接触面,让二氧化碳更快释放。
这样一来,喝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嗡嗡”的感觉,真是美妙得不要不要的。
3. 行走与重力3.1 重力的魅力再来说说我们走路时的感觉,大家都知道,地球对我们施加着重力,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事。
你想想,每一步都得抵抗这个“无形的力量”,才能顺利前行。
试着跳一下,你会发现重力就像个调皮的孩子,立刻把你拉回地面。
走路时那种“轻快”的感觉,其实就是重力在给你捣蛋呢。
3.2 运动的原理当我们行走时,脚底下的地面会对我们的脚施加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
这个力跟重力相抗衡,让我们能稳稳地站着,不至于摔倒。
这就是牛顿的第三定律,简单说就是“你推我,我也推你”。
所以,走路时可别小看了自己,背后可是有那么多原理在支撑着你呢!4. 摩擦力的力量4.1 摩擦力的作用再来聊聊摩擦力,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你有没有在滑冰的时候,感觉到脚底下的冰很滑,几乎没有摩擦力?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啃泥。
但是在地上走路,摩擦力又让我们能够稳稳地走路。
出行中的物理知识
![出行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0480e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4.png)
出行中的物理知识一、行驶中的摩擦力在我们出行的过程中,摩擦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
不论是步行、骑自行车还是乘坐汽车,摩擦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步行时,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我们能够稳定地行走。
同样地,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汽车能够行驶。
摩擦力还能够帮助我们在上坡时保持平衡,避免滑倒。
二、车辆的动力学在乘坐汽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车辆的加速和减速。
这涉及到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当汽车加速时,引擎施加的力使车辆产生加速度。
同样地,当我们踩刹车时,刹车系统施加的力使车辆减速。
这些都是基于物理定律的。
三、空气阻力当我们乘坐高速列车或者坐飞机时,我们会感受到空气阻力的存在。
空气阻力是由空气分子对前进物体施加的阻力所产生的。
当速度增加时,空气阻力也会增加,这就是为什么高速列车或飞机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克服空气阻力的原因。
四、地球引力在我们出行的过程中,地球的引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物理现象。
地球的引力使我们能够保持在地面上而不会飘走。
同时,地球的引力也是使我们能够行走的重要力量。
当我们迈出一步时,地球的引力使我们的脚得以着地,进而推动我们向前移动。
五、声音传播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我们会听到各种声音,如汽车引擎的轰鸣声、火车的轮轨摩擦声等。
这些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声波传播而来的。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分子之间的振动传递能量。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耳膜会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出行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从摩擦力、车辆的动力学到空气阻力、地球引力和声音传播,这些物理现象都在我们的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出行的理解,还能够让我们更加安全和舒适地出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出行中的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78319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9.png)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599cbf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f.png)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我们走路、开车到做饭、玩游戏,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生活中常见的运动。
当我们走路时,我们会产生动能,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运动。
根据牛顿的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所以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逐渐减速停下来。
这就是牛顿的第一定律在我们走路时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力学知识。
开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汽车的运动就涉及到了力学知识。
当我们踩下油门时,引擎会产生动力,推动车辆前进。
而当我们踩下刹车时,刹车系统会通过摩擦力将车辆停下来。
这就是牛顿的第二定律在汽车运动中的应用,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热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做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而热力学知识就在厨房中大显身手。
当我们把水煮沸时,水中的分子会受热而产生热运动,最终使整个水体达到沸腾状态。
而当我们把食物放在烤箱中加热时,食物中的分子也会受热而产生热运动,使食物变熟。
这就是热力学知识在烹饪中的应用,热量的传递和转化。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希望大家都能对物理知识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
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dc73b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9.png)
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最基本规律和物质基本组成的科学,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无一不受物理学原理的支配。
本文将以物理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一、液体中的浮力现象浮力是液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当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入液体中,会发现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水中感觉轻盈,而在空气中感觉重。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中的分子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经过介质传播。
当我们敲击物体时,物体开始振动并激发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
这些分子将振动的能量传递给相邻的分子,形成了波动。
这一波动通过空气的传递最终到达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三、电灯的发光原理电灯发光的原理是通过电子跃迁引起的。
当我们通电时,灯泡内的金属丝开始发热,使处于高能态的电子跃迁到低能态的轨道上。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释放出能量,形成光子。
这些光子在灯泡内不断碰撞,才使整个灯泡发出了光。
四、水的沸腾现象当我们将水加热时,水温逐渐升高。
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水分子瞬时形成了水蒸气。
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水分子的能量足够克服表面张力,形成气泡并从液体中释放出来。
通过沸腾,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打破,使水转变成气体状态。
五、光的折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这是因为不同介质中的光速度不同,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我们将一根放入水中的直杆看起来弯曲了,这是由于光线在空气和水之间的折射导致的。
六、电流的产生电流是以电子为载体的电荷运动,产生电流的基本原理是电场力对电荷的作用。
当我们连接一个电源并接通电路后,电源会产生一个电势差,使电子在电路中流动形成电流。
电子从负极移动到正极,形成了一个闭合电路。
七、镜子中的反射镜子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理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0f38f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8.png)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理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和原理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探索这些现象不仅能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原理,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浮力和浮力原理。
当我们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会感到一股向上的力量,这就是浮力。
浮力原理告诉我们,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水中浮起来。
有了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相对轻松地漂浮在水面上,这对于那些不擅长游泳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重力和引力的作用。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它使得物体朝着地面被吸引。
引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了解重力和引力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星运动、天体力学等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抵抗地心引力,通过运动和健身来保持健康和身材。
光的折射现象也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之一。
折射是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水中看到的物体会偏移一样。
折射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倾斜的杯子里看到的水平面是扭曲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设计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器件,也可以在水中饮用时理解为什么吸管里的液体看起来折断了。
最后,还有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是静电现象。
我们可能经常遇到摩擦产生的静电,例如穿脱衣服时感到电击。
这是由于物体表面的电荷不平衡造成的。
静电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电荷的性质和行为。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地使用静电原理来解决一些日常问题,例如通过静电黏贴吸尘器清理地毯和家具上的灰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许多多物理现象存在和作用。
了解这些现象的原理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这篇文章介绍了浮力、重力和引力、光的折射以及静电等物理现象和原理,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指导。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知识讲解)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a9fc8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1.png)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考点解读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识清单1.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2.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规律 3.黄赤交角及影响 参考答案: 1.自转轴 不动 北极星 逆时针 顺时针 23 56 4 24 角度 无角速度 15° 无线速度 递减 2.太阳 西 东 公转轨道 椭圆 焦点 近日 远日 真正 365 6 9 10 回归 365 5 48 46 近日远日 近日 远日 3.赤道 黄道 23°26′ 南北回归线 回归年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1)运动轴心及轨道:★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①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应用:恒星日:(用于天文观测)以恒星作为参照物。
地球自转一周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用于计时。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②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 ),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注意: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影响自转线速度的因素:纬度、海拔【典型例题】读“地球自转等线速度分布示意图”,R 、T 在同一纬线上。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 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A .南半球低纬度B .北半球中纬度C .南半球中纬度D .北半球高纬度2. R 点地形最有可能是A .丘陵B .盆地C .山地D .高原解析:第1题,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线速度数值越向南越小,说明越向南纬度越高,所以说该地在南半球,赤道的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30°纬线的线速度为1447/小时,图中线速度数值介于二者之间,所以位于低纬度,故答案选A 。
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你理解物理原理
![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你理解物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6b6c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4.png)
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你理解物理原理物理原理是描述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力和相互作用等规律的科学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记忆。
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例子,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个常见的物理原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这个原理。
例子一:站立在公交车上当我们站立在行驶的公交车上时,我们会感到向后倾斜。
这是因为当公交车开始加速时,我们的身体想要保持静止状态,而认为我们自己以及公交车一起向前运动了。
当公交车加速到匀速运动时,我们感觉身体向前倾斜。
这种感觉是由于我们和公交车一起匀速运动所导致的。
例子二:在转弯时车辆发生偏离当我们驾驶一辆车在转弯时,车辆发生偏离。
这是因为车辆正想保持它的直线运动状态,但由于弯道的影响,车辆会发生曲线运动。
车辆会继续向前行驶的惯性使得车辆发生偏离。
二、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与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受到的力与它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这个原理。
例子一:推动同样质量不同物体当我们用同样的力去推动一个较轻的物体和一个较重的物体时,较轻的物体会受到更大的加速度。
这是由于牛顿第二定律所描述的。
例子二:汽车加速当我们驾驶一辆汽车时,我们会感受到汽车的加速。
这是因为引擎向汽车施加了一个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汽车会加速。
当我们松开油门时,汽车会逐渐减速,因为刹车提供了相反的力。
三、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这个原理。
例子一:苹果掉落当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这是由于地球对苹果施加了引力。
引力使苹果向地面加速下落,因为地球质量更大,所以苹果对地球的吸引力较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理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3b3d2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9.png)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凡的物理现象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物理原理,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
本文将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物理现象展开,探讨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1.光的折射现象每当我们看到一个悬浮在空中的铅笔或是用透镜放大物体的图像,我们都在感受着光的折射现象。
在自然界中,光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所致。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在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真实位置。
2.天空的蓝色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是一个让人不禁产生好奇的问题。
事实上,天空之所以呈现出蓝色,是由于光的散射现象所导致的。
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其中的光线会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从而使蓝色光的波长更容易散射到各个方向。
而其他颜色的光由于波长相对较长,所以相对较少散射,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蓝色的天空。
3.湿地上的船影在湖面或是水潭上看到船影的现象,我们也可以通过物理的原理来解释。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反射,而船体正好处于湖面上方,使得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时发生折射,然后在水中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船影的存在。
4.月亮的形状我们常常发现月亮的形状在不同的时间会有所变化,这是由于月亮的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物理现象。
月亮不会自发地发出光亮,而是通过反射太阳光来形成。
当月亮绕地球公转时,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会随着太阳的角度和月球表面照射到的光线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月相。
5.电的产生与电流电的产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物理现象。
当不同物质间存在插拔或摩擦时,会发生电子的转移,进而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物质上电子的移动所致。
当静电量足够大时,就会产生电流。
电流的流动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声音的传播是由物理中的机械波现象所决定的。
小学生常见的物理知识点
![小学生常见的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691c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4.png)
小学生常见的物理知识点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物理,小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探索世界的规律。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生常见的物理知识点。
一、力和运动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运动状态。
例如,推、拉、挤、捏等都是力的表现形式。
2. 运动:物体沿着某个轨迹的位移称为运动。
能够改变物体位置的力称为推力,能够使物体停下来的力称为拉力。
二、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一种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简单机械。
例如,撬动物体时使用的杠杆原理。
2. 轮轴:轮轴是一种固定在物体上的圆柱形物体,可以减小摩擦力并且改变力的方向。
例如,自行车上的脚踏板和轮子。
3. 车轮:车轮是一种圆形的简单机械,可以减小物体在地面上的摩擦力,并且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三、能量转化1. 动能和势能: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而物体由于位置、形状、高度等因素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
例如,小球从高处滚下来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增加,而当球停下来时,整个能量转化为势能。
四、天文学知识1. 地球与太阳: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太阳是地球的恒星。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产生昼夜。
2. 星座:星座是指天空中一些特定的星星组成的图案。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星座来认识星星和天体运动的规律。
3.月亮与月相: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产生不同的月相。
例如,满月、新月、半月等。
五、电和磁学知识1. 电流和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荷流动的驱动力。
例如,插电池的电子流动产生电流。
2. 电磁铁和磁性物质: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磁场,将铁块放置在磁场内时会被吸附,这就是电磁铁的原理。
3. 磁指南针和地磁场:磁指南针可以指示地球的南北方向,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具有磁性,产生了地磁场,指南针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常见的物理知识点,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探索和实践的能力。
地球磁场与电磁现象应用知识点总结
![地球磁场与电磁现象应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52f4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b.png)
地球磁场与电磁现象应用知识点总结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拥有着许多神奇而又至关重要的自然现象和物理特性。
其中,地球磁场和电磁现象无疑是极具魅力和应用价值的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磁场。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体,其磁场从地球内部一直延伸到外部空间。
地球磁场的产生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是由于地球外核中液态金属的对流运动。
这个磁场并非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地点发生一定的变化。
地球磁场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
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也就是太阳风,会不断地冲击地球。
如果没有地球磁场的阻挡,这些高能粒子将直接轰击地球表面,对生物造成严重的伤害。
地球磁场能够使大部分的太阳风粒子发生偏转,从而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磁层,保护着我们的家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地球磁场的存在。
比如,指南针就是利用地球磁场来指示方向的。
指南针的指针总是指向地球磁场的北极,帮助人们在野外或航海中确定方向。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电磁现象。
电磁现象是指电和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象。
其中,最基本的电磁现象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等。
电流的磁效应是指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
这一发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实用的电器设备,比如电动机。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的原理工作的。
从家用电器中的风扇、洗衣机,到工业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电动机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则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一原理是发电机的工作基础。
无论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还是风力发电,其本质都是通过某种方式使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电磁现象在通信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线电波就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空间中传播,携带信息。
从早期的无线电广播到现代的手机通信、卫星通信,都是基于电磁波的传输和接收来实现的。
在医疗领域,电磁现象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四年级物体落地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物体落地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1169a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e.png)
四年级物体落地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四年级物理学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物体落地的知识。
物体落地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个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
下面是对于四年级学生的物体落地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物体落地现象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时会发生以下现象:1. 落地产生声音:当物体接触地面时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物体撞击地面时发生了碰撞,导致周围空气的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2. 物体留下痕迹:有些物体在落地后会留下痕迹,比如石头掉到地上后可能留下一个坑,这是因为物体的撞击力将地面上的物质挤压形成了痕迹。
二、物体落地的原因物体能够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有一个向下的吸引力,使得物体从高处下落。
这个现象符合万有引力定律,根据定律,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跟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地心的距离有关系。
三、物体落地的速度当物体从高处落下时,落地的速度是逐渐增加的,这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一直在作用,使物体加速下落。
这个速度被称为自由落体速度,是由落体时间和重力加速度决定的,重力加速度等于9.8m/s²。
四、物体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是指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状态。
在自由落体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而且物体之间下落的时间是相同的。
这意味着无论物体的质量大小如何,它们都会以同样的加速度下落。
五、物体落地的应用物体落地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设计安全网:在一些高空作业中,人们会使用具有弹性的安全网来避免摔落造成的伤害,这是因为安全网可以缓冲人体的下落,并减小着陆时的冲击力。
2. 球类运动:在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中,运动员需要根据物体自由落体的原理来判断球的落点和接球的时机,以便更好地把控球的运动轨迹。
总结:物体落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了解物体落地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了解物体落地的原因、速度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成绩。
坐地日行八万里蕴含的物理知识
![坐地日行八万里蕴含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ec447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c.png)
坐地日行八万里蕴含的物理知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老祖宗留下来的神奇话语背后的物理知识。
你说咱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坐在地上,咋就日行八万里啦?这可不是吹牛哦!咱生活的地球那可是一直在不停地转动呀。
就好像一个超级大的旋转木马,咱都在上面呢。
地球自转一周,差不多就是一天的时间,而它的周长那可长啦,差不多就是四万公里,换算一下可不就是八万里嘛!这就好比你坐在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上,虽然你感觉自己没动,但实际上你已经随着车子跑了好远好远啦。
咱想想看啊,地球这么大的家伙都在一刻不停地转着,多神奇呀!那速度可比咱跑步快多了去了。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其实跟着地球在宇宙中“狂奔”呢!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一些很平常的事情背后其实隐藏着大大的道理。
你看那些天上的星星,它们是不是一直都在那看着我们跟着地球转呀?它们会不会也觉得很有趣呢?这地球自转可不光是让我们能日行八万里这么简单哦,它还带来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呢。
白天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工作,晚上就可以好好休息,多棒呀!要是地球不转了,那可就乱套啦,一边永远是白天,一边永远是黑夜,那得多难受呀!而且呀,地球自转还影响着气候、风向等等好多方面呢。
这就好像是一个复杂的大机器,每个零件都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这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少了谁都不行呢!咱再想想,要是地球突然不转了,那我们岂不是要飞出去啦?哈哈,那可真是不敢想象的场景呀!所以呀,我们得好好珍惜地球的转动,好好感受这神奇的物理现象。
说真的,这“坐地日行八万里”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事情。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这些,却可能从来没有仔细去想过背后的原因。
这不就跟很多其他的事情一样吗?有时候最平常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
所以呀,朋友们,以后当你们坐在那的时候,可别忘了,你们其实正在跟着地球一起在宇宙中“旅行”呢!别小看了自己哦,我们可都是宇宙中的“旅行者”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神奇的物理世界,一起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100条生活中地物理现象及对应地物理知识.
![100条生活中地物理现象及对应地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52b4040964bcf84b9d57bba.png)
100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对应的物理知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
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
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
因此,我们看到睛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
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是说,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滴已经很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
如果出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阳光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因此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内陆湖,叫做死海,死海里没有一条鱼,它的名字由此而来。
为什么没有鱼呢?因为死海的水太咸了,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
死海海水的密度太大了,比人体的密度大得多(人体的密度在1000kg/m3左右),所以人的身体只要有一半多浸没在水面之下,所受到的浮力就等于人受到的重力。
人在死海里游泳时,可以躺在水面上看报纸,要想沉入水中可就要费好大的气力,潜入水中还会被海水托出水面。
死海的海水中矿物质很丰富,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和湿疹。
是世界上著名的游泳风景点和疗养地之一。
人靠什么走路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
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
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
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
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
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
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
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
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
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
现在,请你回答,后脚蹬了一下地。
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那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
正是这个力把人体向前推了一下。
脚蹬地面,这是作用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是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表现为摩擦力。
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好相等,因此,我们走路并不觉得困难。
可是,人在冰面上走,冰面过于光滑,给人的摩擦力要小得多。
这样,如果你仍然像在地面上走路那样使劲,向后蹬的力与摩擦力不平衡,后脚要向后滑,人就会跌跤。
为什么拉车比推车省力?手推车,使用方便,既可以推又可以拉。
推和拉的用力方向跟水平线的夹角一样,是推车省力还是拉车省力?省力不省力,主要看车轮受到的阻力有多大。
因为克服了阻力,车子才能前进。
在地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车轮对地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阻力大就费劲。
反过来,压力小,阻力小,省力。
推车的时候,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下方,它产生两个效果:一个分力向前,用来克服阻力,使车匀速前进;另一个分力竖真向下,加大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加大。
拉车的时候,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上方,也产生两个分力;一个向前用来克服阻力;另一个竖直向上,减小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减小。
因此,拉车的时候,需要克服的阻力小,也就省力一些。
挑重担的人走路为什么像小跑步人在步行的时候,是左右脚交替着向前的,如果说得正确些,人的步行可以认为是一个接替一个跌倒动作。
人在站立不动的时候,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总是在两脚形成的面积里,这叫做处于站立时的平衡状态。
人在起步向前的时候,总是身体先向前倾,使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越出底面,形成向前倾跌的趋势,接着立刻把后脚跨向前来维持新的平衡。
所以我们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是作一次一次的向前倾跌。
这种倾跌趋势,跟人体的重量和跨出步子的大小是有关的。
向前倾跌的趋势越厉害,迈出的那只脚,在着地时与地面冲击得越重,这样不但人要感到吃力,步子也不容易跨稳。
挑着重担走路,等于人体的重量突然增加了许多,向前移步时的倾跌趋势就很厉害。
缩小跨出的步子,可以适当减小这种倾倒趋势;迅速迈出后脚,可以防止真的跌倒。
因此挑重担的人,走路的步子总是又小又急,这就成了小跑步了。
还有,挑重担时步子短促,可以使速度均匀,这样担子也可以匀速地跟着人向前移动。
如果步子又大又慢,担子就产生摆而不好挑了。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有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一个空着,一个灌满了水,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个瓶子容易破?一般说重的瓶子容易破。
可是,当瓶子灌满水后,瓶子里的水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能减少瓶子的形变,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
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于形变引起的。
空瓶子落地,地对瓶子产生一个压力,瓶子从外向里形变,终于破裂。
瓶子装满水,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从而减少了形变,使得瓶子不易破裂。
瓶子里装满水,再拧紧瓶盖,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我们吸汽水是"吸"上来的吗?我们用吸管吸汽水,总以为是嘴把汽水吸上来的。
其实不是,用嘴吸,只吸走了吸管中的空气,至于汽水嘛,那是大气把它压到嘴里去的。
原来,吸管中的空气被吸走后,管里面的汽水受到空气的压强变小,而瓶子里(吸管外)的汽水受到的压强是大气压强,这两个压强是不相等的,大气压强较大,就会把汽水压到嘴里去了。
如果汽水瓶口盖一个塞紧了的软木塞,木塞中插着一根玻璃管,那末,你从玻璃管里吸汽水,至多能吸上一两口,就再也吸不到瓶里的汽水了。
这个道理也简单,因为瓶外的大气无法进入汽水瓶,大气也就无法把汽水压到嘴里去了。
不拔掉瓶塞,还能喝到汽水吗?虽然吸不上来,但能不能吹上来?对着玻璃管向瓶子里吹气是个办法。
吹气,增加瓶内的气体,增加了瓶内气体的压强。
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大以后,就会把汽水从玻璃管里压出来,这时,只要嘴不离开玻璃管,就能喝到汽水。
往瓶里吹气越多,压强增加得越多,就可以顺利地喝到汽水。
喝掉一些汽水以后,瓶内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降低,就喝不到汽水了。
再吹气,又能继续喝到汽水。
什么是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不同于一般的水力发电站。
一般的水力发电站是只安装发电机,将高水位的水一次使用后弃之东流。
抽水蓄能电站安装有抽水—发电两用机组,又有抽水,又能发电。
在白天和前半夜,水库放水,高水位的水通过两用机组,此时两用机组作为发电机,将高水位的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向电网输送。
解决用电高峰时电力不足;到后半夜,电网处于用电低谷,电网中不能储存电能,这时将两用机组作为抽水机(两用机组可作反向旋转),利用电网中多余的电能,将低水位的水抽向高水位,并注入高水位的水库中,这样,在用电低谷时把电网中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水的机械能储存在水库中。
到用电高峰,水库放水,又将水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向电网输送。
水库中的水多次使用,与两机组一起,完成能量的多次转化。
高水位水库储存了大量低水位的水,相当于储存电网中多余的电能,解决了电能不能储存的问题。
由于用电高峰和低谷的电价不同,高峰电价高,低谷电价低,这样使抽水蓄电站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纳米走近我们生活1.纳米是什么随着科学家的一次次努力,"纳米"这个几年前对我们十分生疏的字眼,眼下却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
9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一场"纳米战";在0.10至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和特性。
2.中国人贡献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居于国际科技前沿。
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成一堆纳米晶体。
同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被国际刊物誉为:"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制成多刚石。
"1999年,北京大学教授薛增泉领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将单壁纳米管组装竖立在金属表面,并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最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
中科院成会明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合成出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储氢纳米碳管研究"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结果。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解思深领导的研究组研制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直径0.5纳米,已十分接近碳纳米管的理论极限值0.4纳米。
这个研究小组,还成功地合成出世界上最长的纳米碳管,创造了"3毫米的世界之最"在主题为"纳米"的争夺战中,中国人频频露脸,尤其在碳纳米管合成以及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中国实力不容小觑。
3.纳米走近我们的衣、食、住、行科学界的努力,使"纳米"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词语,它走出实验室,渗透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
居室环境日益讲究环保。
传统的涂料耐洗刷性差,时间不长,墙壁就会变得斑驳陆离。
现在有了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机挥发物极低,无毒无害无异味,有效解决了建筑密封性增强所带来的有害气体不能尽快排出的问题。
人体长期受电磁波、紫外线照射,会导致各种发病率增多或影响正常发育。
现在,加入纳米技术的高效防辐射服装--高科技电脑工作装和孕妇装问世了。
科技人员将纳米大小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线或电磁波辐射的"纳米服装",而且不挥发、不溶水,持久保持防辐射能力。
同样,化纤布料制成的衣服因摩擦易产生静电,在生产时加入少量的金属纳米微粒,就可以摆脱烦人的静电现象。
白色污染也遭遇到"纳米"的有力挑战。
科学家将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过特殊研制的设备粉碎至"纳米级"后,进行物理结合。
用这种新型原料,可生产出100%降解的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各种包装袋等类似产品。
农用地膜经4至5年的大量实验表明:70到90天内,淀粉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塑料则变成对土壤和空气无害的小颗粒,并在17个月内同样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专家评价说,这是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实质性突破。
从电视广播、书刊报章、互联网络,我们一点点认识了"纳米","纳米"也悄悄改变着我们。
人能耐受多高的温度英国有两位物理学曾做过以下试验:他们钻进了烤面包的炉子,而这时炉内干燥空气的温度竟达160℃,两人却安全地在炉内呆了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