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 作用。
2020/6/19
抗菌药物概论
5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抗 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作用的药物
20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4、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 接利用叶酸 转化为二氢叶酸
5、主动流出作用
喹诺酮类 外排蛋白系统 大环内酯类 (细菌细胞膜上)
泵出菌体外
2020/6/19
抗菌药物概论
21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包括: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 抗病毒药(antiviral drugs)
2020/6/19
抗菌药物概论
4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 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 药。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药物抑 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 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 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2020/6/19
抗菌药物概论
18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 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 核苷化酶等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 使药物失活
药理学第三十六章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泵出菌体外
25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
26
耐药基因的转移及多重耐药
超级细菌
--
27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尽早确定病原菌,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按适应症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和不良反应 抗菌药的预防应用---控制预防用药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合理联合用药 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病毒感染 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根据肝肾功能、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能杀灭培养基内病原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
7
常用术语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是衡量化疗 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 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或 LD5/ ED95的比值 表示。
分类:固有耐药 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无效
获得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固有耐药是代代相传的,染色体介导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是指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 代谢途径、使其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的作用。
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
21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结构 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 增加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包括: 抗生素(antibiotics)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 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包括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G、红霉素、链霉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
5
常用术语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一、基本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化疗药的范畴。
2.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简称化疗。
3.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可分为:①窄谱(narrow spectrum):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氨基苷类等。
②广谱(broad spectrum):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①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等。
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②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评价指标: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表示。
指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其值越小则抗菌活性越强。
6.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LD50/ED50。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 PPT课件
* 对青霉素类药物,化疗指数大,几乎对机体无毒 性,但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 PAE)
*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 MIC或消失后
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
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 * 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
的MBC比MIC大,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研究:肽脱甲酰基酶(peptide deformylase)为细菌必要的 金属酶,催化新合成细菌蛋白的N- 甲酰甲硫氨酸脱去甲酰基,是原核细胞蛋白 合成的关键一步,但对哺乳动物细胞蛋白合成无影响,为一良好筛选靶位。
②硫内酯霉素(thiolactomycin)抑制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FabB、FabF与Fab H 酶,在体内外都有较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分子量低,是一良好的药物化学先 导物。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 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omycetin),第三、 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 头孢菌素。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等通过抑 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 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2、机制: 、机制: (1)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主) )抑制细菌 回旋酶,干扰 复制( 回旋酶 复制 (2)诱导细菌 )诱导细菌DNA紧急修复系统 紧急修复系统 (SOS) ) 错误复制 自溶酶 (次)
物分类: 药物分类: 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Ⅲ 快效抑菌药: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快效抑菌药: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慢效抑菌药: Ⅳ 慢效抑菌药: 磺胺类 Ⅰ + Ⅱ: 协同 Ⅰ + Ⅲ: 拮抗 +Ⅳ Ⅰ2011-3-2 :无关或相加 Ⅱ + Ⅲ: 相加或协同 Ⅱ + Ⅳ:无关或相加 Ⅲ + Ⅳ:相加
2011-3-2
10
抑制DNA、RNA的合成 ② 抑制 、 的合成 如: 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 回旋酶 RFP ——(-)依赖 (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的 多聚酶 4.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2011-3-2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30S 亚基抑制药 30S 50S 亚基抑制药 50S
2011-3-2
7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2011-3-2
8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β-内酰胺类 ↓ 万古霉素 杆菌肽 ↓ ↓ 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糖复合物 转肽酶 粘肽 直链十肽 N-乙酰葡萄糖胺 乙酰葡萄糖胺 甘氨酸
《抗菌药物概论》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 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整理课件
5
一、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narrow spectrum):抗菌谱窄,如异烟肼
化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防治病原 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 的药物。
包括: 抗微生物药(antimiczobial drug)
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
抗癌药(anticancer drug)
整理课件
4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胺类
环丝氨酸
消旋酶 合成酶 万古霉素
粘肽杆合菌成肽酶
↓
N-乙酰胞壁酸 ↓ 直链十肽 ↓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整理课件
13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 →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整理课件
14
—— 影响叶酸代谢 ——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1节 抗菌药物的的常用术语
3.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分为窄谱抗菌药、 广谱抗菌药。 4.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 四环素、磺胺药。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因此死亡。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
的国家之一。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学习要求
1. 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 掌握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 熟悉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相关术语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在美英等发达 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
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
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
18%~21%,即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 抑制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 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以及用化学方法合 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 种。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抗生素--青霉 素。
1943年,中国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从长霉的皮革 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利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 素。
《抗菌药物概述》幻灯片PPT
1945年三人获诺贝尔奖
1943年,瓦瑟曼发现了链霉素,首次发现可以对抗结核杆菌的 抗生素,并获得1952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
第二节 化学治疗 概念
一、根本概念
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细菌、 真菌、病毒、寄生虫和 恶性肿瘤细胞
所致疾病的药物 治疗,简称化疗。 2.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 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 种病原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 水肿杆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螺形菌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阴性
氧气 需氧菌 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等等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放线菌
放线菌:肺内,颅内感 染
电镜下的衣原体
肺炎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也是专性 细胞内寄生的,主要 寄生于节肢动物,有 的会通过蚤、虱、蜱 、螨传入人体、如斑 疹伤寒、战壕热。
附着在内皮细胞外表的立克次氏体 和细胞内包含立克次氏体的内吞体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
3
(-) 在转肽酶作用下,网状肽聚糖层
2 重复交替联接→双糖十万肽古聚霉合素物、杆菌肽
1 尿苷二磷酸-乙酰胞壁酸五肽〔UDPNAM〕
细胞浆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背景疾病的细菌学理论❿20世纪❿多种病原的分离、描述和鉴定❿病原所致疾病的发病机理❿抗菌药物研发的开始Louis Pasteur and Robert Koch◆主要内容专用术语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专业术语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❿使用药物(天然或合成)杀灭或抑制体内入侵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或真菌)、寄生虫及肿瘤细胞化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Agents)❿抗病原微生物药抗细菌药, 抗病毒药, 抗真菌药❿抗寄生虫药抗疟药,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药,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抗肠蠕虫药❿抗恶性肿瘤药◆专业术语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❿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❿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病原微生物天然人工半合成抗菌药概论抗肿瘤抗生素免疫抑制类抗生素1.抗细菌类①β-内酰胺类②氨基糖苷类③四环素类④氯霉素类⑤大环内酯类林⑥可霉素类⑦其他类2.抗真菌类3.抗结核菌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①头霉素类②甘氨酰环素类③环脂肽类④恶唑烷酮类⑤喹诺酮类⑥磺胺类⑦呋喃类⑧硝基咪唑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专业术语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❿CI = LD50/ ED50❿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❿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❿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❿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喹诺酮类、四环素、氯霉素)❿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类细菌有抗菌作用(异烟肼)◆专业术语抑菌剂(Bacteriostat)❿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磺胺类、四环素类 杀菌剂(Bactericide)❿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的药物: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专业术语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❿药物作用24小时后,能够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❿能够杀死99.9%的某种微生物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专业术语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❿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氨基糖苷类药物)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❿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理想化疗药物标准对病原体有高度的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或毒性很低 不引起宿主过敏反应,不使宿主被其它病原感染在组织和体液内保持抗菌活性对宿主自身防御系统有支持或辅助作用不产生耐药性状稳定使用方便价格易于接受◆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直接作用于细菌细胞膜,提高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胞内成分漏出破坏细菌核糖体30S或50S大小亚基,可逆性抑制蛋白合成 结合细菌核糖体30S小亚基,影响蛋白合成影响细菌核酸代谢抑制细菌叶酸代谢的关键酶活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耐药性(Drug resistance)❿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和肿瘤细胞UI化疗药物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❿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❿部分细菌对于某些抗菌药具有天然的耐受能力染色体中某种基因的功能体现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❿细菌对曾经敏感的抗菌药物产生耐受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或从其他物种获得由耐药功能的基因◆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耐药机制❿减少进入病原体的药物的量❿抗菌药向细菌外排出增多❿产生酶破坏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❿改变药物作用的靶蛋白◆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耐药机制❿减少进入病原体的药物的量G-外膜孔蛋白通道出现缺失、突变或丢失,则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的速度甚至阻止其进入,减少药物在细菌菌体内的浓度若药物的靶点在细胞内,药物又需要跨膜转运进入细胞,蛋白通道的突变或表型的改变关闭了跨膜转运的机制,就会导致耐药❿抗菌药向细菌外排出增多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耐药机制❿产生酶破坏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β-内酰胺酶❿改变药物作用的靶蛋白增加靶蛋白数量,在药物存在时仍有维持细菌形态和功能的靶蛋白靶蛋白基因突变,合成新的蛋白靶蛋白修饰,使其与抗菌药的亲和力降低Excessive / inappropriateantibiotic use抗菌药概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细菌耐药性的转移方式❿突变(mutation):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可以因编码某个蛋白质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不能与药物结合或结合能力降低。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 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
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
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2020/12/6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 2.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 3.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 如腹腔脏器穿孔
• 4.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如抗结核药
• 5.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
• 6.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 如青霉素 + SD预防流
脑
2020/12/6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联合用药——结果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 论
2020/12/6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
一、基本概念
2020/12/6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
对
• 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药
。
•
•
2、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
2020/12/6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
•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作用的药物。 • •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 灭细菌的药物。
• 评价指标:
•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 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 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2020/11/5
12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2020/11/5
4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 细菌的药物。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 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2020/11/5
1
一、基本概念
2020/11/5
2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
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药。
2、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 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 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菌的最低浓度。
2020/11/5
5
6、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2020/11/5
6
7、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
抗菌药概论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由于与抗生素结合靶蛋白的改变 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 新的靶蛋白
靶蛋白数量的增加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 变通道蛋白(porin)的性质和数 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 (active efflux system) 流出系统由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附 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又称 三 联 外 排 系 统 ( tripartite efflux system)
细菌耐药性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耐药性 (bacterial resistance) 又称抗药性 是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
(二)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 (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the relationship of Host-Drug-Pathogen in chemotherapy
常用术语
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drugs)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 抗病毒药(antiviral drugs)
(四)影响核酸代谢 (mod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DNA synthesis)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 酶,阻碍m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抑制 DNA 回旋酶 (gyrase) ,抑制细 菌的DNA复制和mRNA的转录 核 酸类 似物 抗病 毒药 物阿 糖腺 苷 (vidarabine) 、更昔洛韦( ganciclovir ) 等抑制病毒 DNA 合成的酶,使病毒复制受阻, 发挥抗病毒作用。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60年代 Beecham 研究组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提纯青霉素母 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成功半合成青霉素迅 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发展简史
70年代
80年代
80年代 后期至 90年代 中期
头孢菌素迅速发展,半合成青霉素中推出酰脲类青 霉素 头孢菌素发展到第三代,新型β-内酰胺类出现,喹 诺酮类抗菌药崛起 对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不断深入,针对耐药机制开发 新品种,主攻方向仍为β-内酰胺类与氟喹诺酮两大 类;头孢菌素发展到第四代,90年代上市与正在研 究的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集中在头孢烯类、 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口服高效头孢 菌素类等。氟喹诺酮类新品种的开发则侧重在扩大 抗菌谱、改变药代动力学特点与降低不良反应
发展简史
1920 1940
1940~ 1950
1953~ 1959
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Floreu & Chain 分离提纯青霉素G成功,使其成为全 身应用的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从土壤中分离到多种抗生素产生菌,研制成功有临床应 用价值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金霉 素、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
疗效下降 不良反应增多 细菌耐药性增长 医药费用无序增加
抗生素的应用保护了医生,而不是
患者
部分医生把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的
常规程序
许多疗效很好的抗菌制剂,由于广
泛应用,使致病菌对他们产生了
“免疫力”,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葡萄球菌感染
50s,100%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 80s,不到10%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 60s,甲氧西林对葡萄球菌感染有效 80s,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甲氧西林、萘夫 西林和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概论
发挥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可扩大抗菌范围
适应证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 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其他:减少剂量,减轻毒性反应(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
33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类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
研制新药
27
多重耐药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死亡率增高
住院时间延长
治疗费用高
28
耐药菌株的危害
耐三代头孢菌素的肠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感染较敏感 菌引起的感染死亡率增高(relative risk, 5.02), 住院时间延长1.5倍,治疗费用高达29379美元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引起的菌 血症、手术切口感染,病死率高于致病菌为甲氧西 林敏感金葡菌( MSSA ),并且治疗费用前者为 13901美元,后者为9275美元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
2
人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 耐药性 病原体
机体、病原体、抗菌药物的相互关系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 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天然抗生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4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谱 Antibacterial spectrum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抗菌范围)
临床选药的基础
广谱抗菌药:四环素、氯霉素等 窄谱抗菌药:异烟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一、基本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化疗药的范畴。
2.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简称化疗。
3.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可分为:①窄谱(narrow spectrum):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氨基苷类等。
②广谱(broad spectrum):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①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等。
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②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评价指标: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表示。
指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其值越小则抗菌活性越强。
6.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LD50/ED50。
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
注意:①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②与治疗指数区别。
7.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
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二、抗菌药物的研究内容抗菌药物是研究药物与病原菌微生物及机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病原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但不能决定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因为机体的防御机能、免疫状态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亦具有重要作用。
抗菌药物的作用是帮助机体阻止疾病的发展,促进机体的康复,以达到最终消灭病原菌、保护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细菌维持其生长繁殖,有赖于其结构完整和代谢功能正常。
图39-2显示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1.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细胞壁粘肽合成分为三个阶段:胞浆内阶段:合成粘肽的前体物质-乙酰胞壁酸五肽,磷霉素、环丝氨酸作用于该环节,阻碍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合成。
胞浆膜阶段:合成粘附单体——直链十肽细胞膜合成十肽聚合物。
万古霉素、杆菌肽作用于该环节。
胞浆膜外阶段:在转肽酶的作用下,将粘肽单体交叉联结。
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作用于该环节。
2.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多肽类-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
3.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①抑制核酸的合成: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抑制叶酸的合成: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③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药物作用靶点: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药物有氨基苷类、四环素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药物有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药物作用环节: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四环素类阻止氨基酸tRNA进入A位,抑制肽链的延长;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和移位酶活性,阻止肽链的延长。
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一)概念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2.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由质粒介导其耐药性,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而前者更具临床意义,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耐药性:病原体、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打开使药物失效。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可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灭活。
2.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①耐药的细菌可改变靶蛋白结构使药物不能与靶蛋白结合,如细菌对利福霉素的耐药;②增加靶蛋白的数量,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耐药;③生成新的对抗生素亲和力低的耐药靶蛋白,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菌外膜结构改变,孔蛋白构型改变或缺失导致药物不易渗透至菌体内;如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等的耐药机制。
4.主动转运泵作用:有些耐药的细菌具有主动转运泵,可将进入细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体外,这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的之一。
5.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细菌对磺胺药的耐药,通过产生大量的对氨苯甲酸(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生成二氢叶酸。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是:1.尽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
2.正确选药:根据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过程和不良反应选用合适的抗菌药。
3.适当的剂量与疗程:根据患者的生理(年龄、性别等)机能状态、免疫力、肝肾功能等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4.防止抗菌药的滥用:杜绝不必要的用药如病毒感染;避免局部用药。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的指征为:①预防风湿热复发,如用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的溶血性链球菌;②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如SD预防流脑;③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或四环素局部应用;④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⑤其他,如青霉素预防复杂的外伤、战伤所致的气性坏疽。
6.合理地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1.联合用药的目的:①增强疗效;②减少不良反应;③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④扩大抗菌谱。
2.联合用药的指征: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②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③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④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如抗结核药;⑤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减少剂量,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⑥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SD治疗流脑。
3.联合用药的效果:①协同作用(增强):1+2>3;②相加作用:1+2=3;③无关作用:1+2=2;④拮抗作用:1+2<2。
4.合理联合用药:抗菌药分类:I 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II 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III 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IV 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正确联合用药:I+II协同;I+III拮抗;I+IV无关或相加;II+III相加或协同;II+IV无关或相加;III+IV 相加。
六、抗菌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下述七类:(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氨基苷类抗生素(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四)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五)人工合成抗菌药(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第三十五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人工合成抗菌药是含有“4-喹诺酮母核”基本结构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等。
一、喹诺酮类药物第一代:萘啶酸(1962,已弃用)第二代:吡哌酸(1974)第三代:均含“F”,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
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托氟沙星、司氟沙星、那氟沙星、阿拉沙星、巴洛沙星、帕珠沙星、西他沙星、吉米沙星,等。
(一)喹诺酮类药物共同特点1.抗菌:(1)抗菌谱广:G+、G-细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2)作用机制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菌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3)PAE较长。
2.给药途径广:口服、注射均可。
3.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4.不良反应较小。
(二)抗菌作用1.抑菌谱广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杆、淋球-强,绿脓(环丙、氧氟)。
G+菌:金葡、链球-敏感。
分枝:(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2.抗菌机制(1)细菌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主)。
喹诺酮类靶点:A亚单位-DNA链断裂与重接,DNA回旋酶,B亚单位-能量转换、ATP水解;喹诺酮类作用靶点为A亚单位。
(2)诱导细菌DNA紧急修复系统(SOS),错误复制。
(3)改变细胞壁成分,自溶酶。
3.耐药性:同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有增长趋势。
耐药机理:(1)回旋酶基因突变:药物与回旋酶亲和力;(2)细胞膜通透性降低(通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菌体内药浓度降低;(3)主动排出机制。
(三)药动学1.吸收:吸收迅速、完全,除诺氟沙星外,其余吸收率>80%。
2.分布: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
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脑(如氧氟、环丙、培氟)能达治疗浓度。
3.代谢与排泄:差异较大。
(四)临床应用适用于敏感菌感染。
1.泌尿生殖道感染: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显效。
2.肠道感染: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副伤寒。
3.呼吸道感染:(肺炎球菌、支原体)肺部及支气管感染。
4.TB:氧氟、环丙、左氧、司帕(可作抗结核二线药)。
5.绿脓:氧氟、左氧氟、环丙。
6.其他:骨髓炎、关节感染、五官科感染、伤口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氧氟、环丙、培氟)。
(五)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较常见,厌食、恶心、呕吐、腹内不适(发生率3-5%)。
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焦虑、失眠、耳鸣、偶致幻觉和癫痫发作(<0.5%),可逆。
可能是药物阻断GABA的A受体所致。
3.过敏反应:药疹、红斑、光敏性皮炎(尤为皮肤蓄积者,如洛美沙星、司帕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