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的心得体会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3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35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精选35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篇1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
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
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
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
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优质篇2“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1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
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
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
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
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
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可谓占据大半。
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画。
从懵懂少女,到为人的妻子,再到为人母,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故事。
*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一种豁达。
作者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
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
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
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
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
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
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后感篇1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虚实实地暗喻了钱钟书先生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
“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合家团聚,但女儿却先一步走失。
每天杨绛先生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
她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然怅然一梦终有醒,梦醒时分,“我们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复是家,真的成了一个客栈。
没有撕心裂肺、痛贯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读之心会痛到泪水夺眶而出。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
“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我们仨》读后感篇2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
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
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
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
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
我们仨的心得(精品6篇)
我们仨的心得(精品6篇)我们仨的心得篇1那里烟雾迷蒙,空气郁塞,杂树丛生,就是在这个古驿道上,我们仨相守,相聚,相失……本书作者杨绛用心记录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历的无数风雨,编成了一本《我们仨》。
正如杨绛所说,这是一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情感宣泄之作。
她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热来温暖整个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栈、渔船、三里河的家之间,那些魂牵梦萦的最终时光。
所幸,杨绛的人生还是幸福的,即使他们仨已在天地间失散,她仍然能够拥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温暖,她依然能够独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儿。
《我们仨》,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杨绛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的确是这样,在钱瑗的眼中,爸爸钱钟书只配当她的弟弟,有时却又摇身一变,变成教师,她和妈妈都是好学生。
但在穿衣吃饭方面却又需要被人照顾,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十年动乱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而钱瑗必须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贴上大字报,和父母划清界限。
一年之后,他们依然是最可欺负的,而他们仨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依然能够享受舒坦和温暖。
“我们对坐吃晚饭,其乐也融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关怀,说不尽的感激,心上简便而愉快。
”读到这样的文字,谁能不动容一家三口无时无刻的相守相助,让这些苦难在风雨中远去,只留下舒坦和温暖,简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们三那样,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感受到家人缠缠绵绵的爱,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无奈,完美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
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在人世间失散了。
以往的永远,成了渐行渐远。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相守,相聚,相失。
“家在哪里,我不明白。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
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
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
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
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
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
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20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20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1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
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
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
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
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
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
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
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
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
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
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2《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
《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精选篇1)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
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
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
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
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
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
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
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
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
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
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
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
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
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
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
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
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
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读书,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们仨的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体会1《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写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分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我们仨失散了。
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
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幸好还有女儿阿圆。
“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
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
”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
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
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
终于,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
先生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
第二部分写先生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多么简单的想法,多么简单的要求。
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
简单的几张照片记录了一家三口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女儿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字里行间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骄傲。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10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10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1《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
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
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
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
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
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
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
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
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
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
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8篇)读我们仨心得体会篇1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
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
《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我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即使“十年动乱”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
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十年动乱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完美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可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
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我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教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我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寻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乱世中能够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悟(精选5篇)
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悟(精选5篇)我们仨阅读心得感悟【篇1】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
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
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
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
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
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
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
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
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
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
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
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
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
《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我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即使“___”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
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___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完美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可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
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我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教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我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寻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乱世中能够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我们仨》名著读后感心得体会【6篇】
《我们仨》名著读后感心得体会【6篇】《我们仨》名著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有幸读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们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读,再次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仍是欢喜不已。
《我们仨》一书,是在先生92岁时,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所著。
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
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先生在书里详细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便是钱钟书从远方回到上海,已经两岁的小钱瑗不识得自己的爸爸,想赶走爸爸。
钱钟书调侃女儿道:“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没想到小钱瑗一本正经得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记得当时看到这个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连脾性都大有相似之处。
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从外地打工返家,和妈妈一起去接还在上幼儿园的我。
几年不见,父亲还是老样子,我却一天天长大,记忆力却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
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头发现父亲和母亲正手拉着手浓情蜜意,不知怎地,频频回身去分开他俩的手,死活不让他俩牵着手,至今仍觉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笔朴实却又华丽,带着老人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记记录她这漫长却有趣的一生,就连在外人看来有些许古板的钱钟书,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顽皮的少年。
写剪活虾的那一段,活虾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张张地跑进客厅找钱钟书,钟书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以后这种事情我来做就好了。
”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温暖了吧。
儿时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厨房做饭时,累得扶着腰喘气。
外公以前从事木头行业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对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脚的椅子送给外婆。
看着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我们仨》篇1语言轻便流畅的文字,总是很快就会读完了,好像是遇见一瓶清凉洁净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
文章虽是读完了,却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样解了渴。
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感慨佩服的情绪,勉人向上的动力还留在心中。
我发现一个特点,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往往用字更加精简,叙说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饶有趣味,似乎怎么说都不够,总是令人感到温暖。
而年纪越轻,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对事物的渲染夸张愈是浓墨重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的泪窝是太浅了,看到书里一些情节,泪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
人生本是一场大梦,苍凉几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时光,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感谢上苍赐予自己最好的女儿,如此,即便是一路风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拙手笨脚”,他在年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闲着,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弄得哮喘复发。
这让我想起,妹同我讲述的,二姐开车带着大姑去接应回家为奶奶奔丧的妹,打着电话说岔了路口,二姐下车去追走过的妹妹,一回头“老太太”大姑也跑出来了,眼睛不禁又湿了。
暮年的老人,总是很容易让我心疼和担忧,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他们既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也渐渐为人父母,同事仍然为我们而担忧。
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所以书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脱离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会打翻了墨水,几日又砸坏了台灯,苦着脸对坐月子的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乃至会划火柴做饭了,也面有得色,分外开心;生了圆圆后,全家她说“(钱钟书)吃肉,我喝汤,圆圆吃我”;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23篇)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23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
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
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
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
读我们仨的心得体会(精品10篇)
读我们仨的心得体会(精品10篇)读我们仨的心得体会篇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
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
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
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
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
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
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
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读我们仨的心得体会篇2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
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
阅读我们仨后心得总结(6篇)
阅读我们仨后心得总结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
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
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
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
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
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
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
生命有限,情海无边。
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
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
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
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
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
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1“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此处,鼻头发酸,眼睛里止不住濡湿一片。
心一阵阵颤动,凉意从身体最深处蔓延开来,指尖冰冷,打不了字。
这世间没有永远,无论是谁,终究会散了,该怎么来就怎么回,赤条条的一个人。
可最深的痛不是害怕一个人走,而是曾经陪你一起走的人不复存在。
不在了就不在了,可偏偏点点滴滴的记忆还在,处以活着的人凌迟之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从前我并不轻易为任何人事流眼泪,认为眼泪是不能轻易暴露的弱点,从小也几乎没有关于眼泪的记忆。
记得高三那年,教室新装了多媒体,我们稀奇得很,有的同学从家里下载了电影,趁晚自习前的时间在教室偷偷放。
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罗老师是十分尽职用心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来监督我们晚读,那时候专门负责多媒体钥匙的小华同学经不住同学们的“威逼利诱”,把多媒体打开让我们看电影,但她自己却不安心,为我们守在教室走廊。
我们教室在顶楼,可以一眼看到学校后门的小路,只要看到班主任骑小电驴过来,小华同学就赶紧通风报信,同学们手忙脚乱关投影仪,并迅速翻开书朗读,读书声大得一楼都听得见,班主任上来巡视时根本想不到我们刚刚做了“坏事”。
那年高三我们明里暗里偷偷看了许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婚纱》和《人狗奇缘》,因为这两部电影看哭了班上一半以上的人,但我没掉一滴眼泪。
我看着同桌、后桌、左右桌的同学都哭得惨,甚至为此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吭声。
大概是从小没怎么哭过,竟把哭都忘了,又或者如朋友所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没烦恼的傻姑娘。
上了大学,为了治我“不流泪”的病,特地看了许多煽情电影,不断酝酿泪点,终于回归了正常人行列。
可是,当我学会了流泪,却学得不该。
我在能够随心所欲流泪的年纪不屑落泪,却在想要尽情落泪的时候,不能流泪。
无论是什么事,都有其恰当的时间,过了便没有了。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1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
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
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
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
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
”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
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
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
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
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
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
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篇2我们仨:杨绛传读完《我们仨》后,我被杨绛女士的一生深深打动。
她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她的生活哲学使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讲述了杨绛女士和她的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生活。
从他们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看到了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以及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勇气。
杨绛女士的文字朴素而深邃,她对生活的洞察和感悟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文字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地位或者财富,而是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到此处,鼻头发酸,眼睛里止不住濡湿一片。
心一阵阵颤动,凉意从身体最深处蔓延开来,指尖冰冷,打不了字。
这世间没有永远,无论是谁,终究会散了,该怎么来就怎么回,赤条条的一个人。
可最深的痛不是害怕一个人走,而是曾经陪你一起走的人不复存在。
不在了就不在了,可偏偏点点滴滴的记忆还在,处以活着的人凌迟之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从前我并不轻易为任何人事流眼泪,认为眼泪是不能轻易暴露的弱点,从小也几乎没有关于眼泪的记忆。
记得高三那年,教室新装了多媒体,我们稀奇得很,有的同学从家里下载了电影,趁晚自习前的时间在教室偷偷放。
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罗老师是十分尽职用心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来监督我们晚读,
那时候专门负责多媒体钥匙的小华同学经不住同学们的“威逼利诱”,把多媒体打开让我们看电影,但她自己却不安心,为我们守在教室走廊。
我们教室在顶楼,可以一眼看到学校后门的小路,只要看到班主任骑小电驴过来,小华同学就赶紧通风报信,同学们手忙脚乱关投影仪,并迅速翻开书朗读,读书声大得一楼都听得见,班主任上来巡视时根本想不到我们刚刚做了“坏事”。
那年高三我们明里暗里偷偷看了许多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婚纱》和《人狗奇缘》,因为这两部电影看哭了班上一半以上的人,但我没掉一滴眼泪。
我看着同桌、后桌、左右桌的同学都哭得惨,甚至为此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吭声。
大概是从小没怎么哭过,竟把哭都忘了,又或者如朋友所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没烦恼的傻姑娘。
上了大学,为了治我“不流泪”的病,特地看了许多煽情电影,不断酝酿泪点,终于回归了正常人行列。
可是,当我学会了流泪,却学得不该。
我在能够随心所欲流泪的年纪不屑落泪,却在想要尽情落泪的时候,不能流泪。
无论是什么事,都有其恰当的时间,过了便没有了。
原要写的,却絮絮叨叨说了一通流泪的琐事,我是个啰嗦的人,每写东西免不了成臭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 __只有三百多页,比《风雨张居正》短了三分之二。
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看此书正合适,更因为杨绛先生写的一家三口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这本书里模模糊糊能够窥见那几十年的社会,我了解得少,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我关注点也不在此,不明白也就算了。
我十分羡慕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日常一生,他们的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很简单。
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
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的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钱媛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
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
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
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
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亦或者有人对你说过“不要紧”。
或许,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多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
但愿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便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媳妇”。
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
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也不必费尽心思的,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
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
“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
满地都是书。
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
”
“她那时候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
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
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
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没有电视的夜晚,我从村图书室借了许多故事书回来,爸爸坐沙发上,妈妈坐在门边的小凳子,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
爸爸妈妈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总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
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作了榜样。
我的父母用尽了一生培养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
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不断努力做好自己,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