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来源2.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1.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2.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汉语言文字2.中国古代文学3.中国哲学思想4.中国艺术5.中国风俗习惯正文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语言文字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探讨中国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定义与来源。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文”,指的是错画,即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因此,“文化”便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首先,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代码,它通过发音、书写、意义等方面,传递着文化信息。

其次,语言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再次,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它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夏商西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宋明理学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2.包容性强,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3.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人文精神。

4.注重和谐,追求平衡与统一。

5.强调家国情怀,倡导爱国主义。

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它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2.中国古代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词曲、小说等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表达和人性探索,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体验。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工具,注重音乐的意境和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娱乐、宴会、祭祀等场合。

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人际交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贺。

七、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注重颜色、样式和细节的搭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八、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礼制的体现。

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古典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

九、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

传统医药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气功等治疗方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介绍和探讨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方面。

以下是中国文化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国的历史: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以仁爱、孝道、忠诚等为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佛教:佛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超越世俗的追求,主张舍弃欲望、追求解脱。

佛教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道教:道教也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外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

5.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6. 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类型,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现。

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调和韵律。

7.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密切相关,是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的体现。

8.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食材组合而闻名。

中国菜系分为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等,每一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口味。

9.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着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款式,如汉服、唐装、旗袍等。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背景1.文化的来源及定义2.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二、中国语言文字文化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哲学思想2.文学艺术3.社会风俗与信仰四、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了解中国文化,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

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我们首先探讨了文化的来源及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包容性和持续性,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而又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在中国文化中,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与信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理论,它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形式,它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学价值。

社会风俗与信仰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它们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关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其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文化也开始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1、什么是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广义文化:一切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3、文化构成及分类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4、中国文化: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在中国版图内创造的文化,又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中华:“中”意谓居四方之中。

“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5、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6、三皇:伏羲、女娲、神农或者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7、上古文化分布: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8、周人文化分为宗法制、礼制(1)礼制: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2)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

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外在形式:五礼,(1)吉礼: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

包括祭天、祭地、祭社稷、祭宗庙、封禅。

(2)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贺庆之礼。

(3)凶礼:吊慰、家国忧患的礼仪活动。

包括丧礼、荒礼、吊礼、会礼、恤礼。

(4)宾礼(5)军礼内在核心:宗法制度。

(3)宗法制度: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分封制③宗庙祭祀制。

礼制的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9、诸子百家各学派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学派特征:以“仁”为学说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

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学派特征: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性质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三、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1.语言文字文化2.思想道德文化3.艺术文化4.科技文化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中国文化的传承2.中国文化的创新正文一、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概念和特征。

文化的定义与性质:文化是一种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复杂体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共享性、传承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 5000 年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夏、商、周的古代文化,到秦、汉、唐、宋、明、清的历史文化,再到近现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三、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化、思想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和科技文化等方面。

语言文字文化:汉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文字体系,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传递了悠久的历史传统。

思想道德文化:中国思想道德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道家、佛家等为主体,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艺术文化:中国艺术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科技文化:中国科技文化在古代曾领先世界,如四大发明等,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2、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3、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5、中国文化特征: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6、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贵仁;尊礼;重教;尚中7、儒家哲学的主要特征:“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8、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老子的基本思想:道本体论、否定是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庄子的基本思想:泛神色彩的天道观;逍遥自适的人生观;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9、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

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便主要表现为玄学。

10、道家哲学的主要特征:尚自然、重个性11、四圣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12、三法印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13、如何理解最具特点的佛学思想是佛性说、顿悟说和无念说慧能在《坛经》中曾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自性常清静。

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

”这是说,佛性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覆盖,所以未能自悟。

所以,学佛修行的要义,就在于除却妄念,拨开云雾,自识本性,即可见性成佛。

所谓顿悟,是指无需繁琐仪式和长期修行,一旦掌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

也就是说无需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一旦觉悟,即可成佛。

顿悟成佛的关键在于吹散妄念浮云而自见真如本性。

禅宗认为“无念”就可做到。

“无念”是禅宗的最高宗旨和最高境界。

14、中国佛教哲学的主要特点:重现实人生;重个体心性;重直觉思维15、五礼:吉礼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1.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重要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

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分封制、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等。

2.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仪,提倡社会秩序与和谐;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自由;法家思想重视法律与利益;墨家思想倡导兼爱与非攻;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与辩论。

3.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以诗、散文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4.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强调墨韵和意境;京剧、昆曲和豫剧等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5.宗教信仰:中国信仰众多,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祖先和师长;道教追求自然与长生不老;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悟道。

6.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活动和饮食习俗,如舞龙舞狮、放爆竹、吃汤圆等。

7.饮食文化: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和餐桌礼仪等。

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法。

8.中医与养生: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疾病。

养生是重要的健康理念,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调节情绪等方法。

9.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礼仪教育。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中国在科技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

10.传统节庆活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中国结、灯笼等。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摘要:一、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来源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二、语言文字文化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四、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2.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语言等。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语言文字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征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中国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语言文字文化。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

从文字的创造到书法艺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字不仅承载了文化信息,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如先秦、汉唐、宋明等。

这些时期各具特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忠诚、礼仪等,它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它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哲学的底蕴。

此外,佛教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语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5.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一)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自觉有效地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在饮食文化中,中国人是植物性,吃热食。

(三)利用文化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将文化史的内容和研究成果作为重铸现代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下,为职业道德的转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中国的国情,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走出世俗偏见的俗区,以文化的眼观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与能力。

1.要做好社会工作,首先要了解社会,也就是了解中国的国情。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关社会救济,救助,福利的社会工作思想,它们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继承创新的前提。

3.由中国文化概论转变出的应变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4.社工专业的本土化是源于西方社工专业理论与中国社会需求的一个适应过程和消化过程。

四.中国文化概论的参考书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史著作是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稿》第二章中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挑战。

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基本有两种策略方案:一是排斥,一是学习引进,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后一种,从师夷长技开办洋务到维新改制,共和革命,再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学习与引进的内容不断深化,成为中国进步的主线。

一.五四运动前的文化讨论当时主要有两派观点:以陈独秀,李大钊代表的“新青年”派,主要舆论阵地是《新青年》;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主要舆论阵地是《东方杂志》。

1以陈独秀代表的“新青年”派,.新青年派的陈独秀,在东西文化的比较上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队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强烈批判。

他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于完成中国的启蒙任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2. 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杜亚泉1911年任《东方杂志》的主编,历时八年,曾积极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大量论文中发表关于东西文化应该调和折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间接,但在更深层文化观上却是维护旧文化。

他主张以儒家文化为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统整”因西学输入而造成的“人心之迷失”“国是之迷失”“精神之破产”。

使中国固有的文明发扬光大。

二.现代新儒学和30年代“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之争(一)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派现代新儒学当代社会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思想流派,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心性之学和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

强调由儒家,尤其宋明理学的道德心性之内圣,开出现代西方民主与科学之外王,以期在现代化浪潮的激荡中得以延续与复活,并重新居于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思想之精华所在,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内圣外王之道”最早见于《庄子。

天下篇》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新儒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到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冯友兰等梁漱溟(1893——1988),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西洋是“身的文化”“个性本性”;中国是“心的文化”“伦理本位”。

他强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普遍意义,中国文化复兴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当然也要吸取西洋文化,或日援洋如儒。

第二阶段是50年代左右的新儒学,主要有唐君毅,钱穆等钱穆(1895——1990),自学成才第三阶段即现在的海外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牟宗三(1909——1995)等牟宗三被人称为当代港台新儒家的重镇。

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他提出了“开出说”,即本儒家的“内圣之学”而开出“新外王”,由“道统”开出“正统”和“学统”。

也就是从道德主体转出民主和科学,他认为儒道佛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归宿,德行,道心,佛性是宋明新儒学的三维结构。

由“内圣而开出新外王”“返本开新”就是伦理和科学民主的统一。

(二)“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高潮五四运动后的30年代中期,曾形成一次“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高潮全盘西化也称自由主义西化派,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

陈序经在1934年发表的《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指出,中国文化有三条出路,文化界也分成三派:其一主张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其二是主张调和的方法;其三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洋的西方化。

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允许走第一与第二条路,唯一可行的道路是第三条道路:全盘西化1935年1月,王新命等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文化建设应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判态度,既不守旧,也不盲从。

不守旧是淘汰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华,努力开拓出新的道路。

不盲从,是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眛其自我的认识。

胡适的文学主张先是全盘西化,后来在于“中国本位文化论”者的论战中改为充分世界性,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要将其连根拔去,让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不必为中国文化本位“担忧”。

只有努力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中调和上去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讨论(一)讨论的概括与趋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再次启动现代化运动,许多人喜欢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来概括这个时代。

邹广义《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将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概括为六大方面:(1)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2)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4)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5)同质的单一型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6)伦理性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80年代,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运动的启动,现代东西方文虎再度激烈碰撞,它促使一代文化人再度思索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

此时,人们多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翻版,反传统是要轮的基调,学者一般称为文化热。

进入90年代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的主流地位被二者的协进关系取代,从传统文化中为现代化寻求支持成为关注的中心,弘扬探寻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成为讨论的主调,学界一般称为国学热。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有六种看法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积淀,是由历史凝聚沿传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具有十分多样且庞杂的内容和宽广的外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的文化因素(三)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以下几种说法;1.儒家核心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一线贯穿的精神主宰,始终局核心地位。

2.道家主干说。

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

其次,道家的认识方法也构成了中国不同与西方的重直觉的传统思维特色。

3.儒道互补说。

中国文化有南北之别,北方以儒家为代表,南方文化以道教为代表。

儒道学说的对应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4.儒释道三位一体说。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5.多元演进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古老的华夏族为主,也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长期积累形成的综合体,其中也融合了周边民族以及中亚,印度,甚至西方的某些成分。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1.伦理政治性特征2.顽强的再生力,延续性3.有多元化到大一统4.入世思想构成社会主导思想,避免全民宗教化5.重政务,轻自然,反技艺6.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思维方式(二)礼的特征。

礼是中国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

兼有生活方式,伦理结构,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成为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

(三)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人文就是文德教化,与天文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