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材料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诸多专业名词和术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基本的材料工程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1. 材料工程:材料工程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和制备工艺的学科,旨在开发、设计和改进新材料以满足特定需求。
2.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一个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其运动的电子组成。
3. 晶体:晶体是具有规则的、周期性的原子或离子排列结构的材料。
其特点是具有清晰的平面、称之为晶面,并且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具有明确的晶面间距。
4. 晶格:晶格是指晶体中原子或离子排列的空间规则。
它是由晶体结构的重复单元所组成的。
5. 结晶:结晶是从溶液、熔体或气体中生长出具有明确晶体结构的固体材料的过程。
6. 断裂韧性:断裂韧性是指材料在破裂之前能够吸收的能量。
这是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7. 塑性: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可逆形变而不会断裂。
塑性是一个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如金属的可塑性。
8. 韧性:韧性是指材料在受外力作用下能够吸收大量变形能量并不会断裂的能力。
这是材料在受到冲击或挤压时的重要性能。
9. 强度: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常用的强度指标有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等。
10. 硬度:硬度是指材料抵抗表面划伤或穿透的能力。
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包括洛氏硬度、巴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等。
11.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其尺寸在纳米级别(10^-9米)范围内。
12. 导电性:导电性是指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
金属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绝缘体则缺乏导电性。
13. 热导率:热导率是指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具有较高热导率的材料能更快地传导热量。
14. 耐腐蚀性:耐腐蚀性是指材料抵抗化学物质腐蚀和氧化的能力。
一些金属和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15. 能带:能带是描述材料导电性和绝缘性的理论概念。
它代表了材料的能量和电子状态。
工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
⼯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合⾦:合⾦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元素、或⾦属元素与⾮⾦属元素组成的具有⾦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合⾦组元通过溶解形成⼀种成分和性能均匀、且结构与组元之⼀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三、固溶强化:通过融⼊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是⾦属的强度、硬度升⾼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四、结晶: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后的物质可以为晶体也,可以为⾮晶体。
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五、相图:指在平衡条件下,合⾦的成分、温度和组织之间关系的图形。
六、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形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
七、热处理:是指采⽤适当的⽅式在固态下对⾦属进⾏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学的组织和性能⼯艺⽅法。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法,在c?930保温⾜够时间(3-8⼩时)±10后测定的钢中晶粒的⼤⼩。
是表⽰钢中奥⽒体晶粒长⼤的倾向性。
九、淬⽕:把钢进⾏奥⽒体化,保温后以适当⽅式冷却,已获得马⽒体或以下贝⽒体组织的热处理⼯艺⽅法称为淬⽕。
⼗、回⽕脆性:淬⽕钢回⽕时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挥回⽕温度的升⾼⽽简单的增加,有些钢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回⽕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脆性。
⼗⼀、调质:⽣产上习惯将淬⽕加⾼温回⽕称为调质处理。
⼗⼆、变质处理:在液态⾦属结晶之前,特意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量以⾮⾃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晶核数量⼤⼤增加,从⽽提⾼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式即为变质处理。
⼗三、过冷和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1之差称为过冷度。
⼗四、时效:⾦属或合⾦在⼤⽓温度下经过⼀段时间后,由于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和晶格沉淀⽽使强度逐渐升⾼的现象。
⼗五、红硬性:⼜叫热硬性,钢在⾼温下保持硬度的能⼒。
⼗六、选材的基本原则:所选的材料的使⽤性能应能满⾜零件的使⽤要求,易加⼯,成本低,寿命⾼。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资料一、 题型介绍1.填空题(15/15)2.名词解释(4/16)3.简答题(3/21)4.计算题(4/48)二、复习内容1.名词解释(Chapters 2-4)热传导: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温差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热传导。
(依靠物体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传递热量)热对流:指流体不同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把热量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依靠流体质点的宏观位移而传热)热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向外传递能量并能明显引起热效应的辐射现象称为热辐射。
(不借助于媒介物,热量以热射线的形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温度场:某瞬时物体内部各点温度的集合,称为该物体的温度场。
稳态温度场:温度不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同温度各点连成的面。
导热系数:在一定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垂直面积的热量。
热射线:能被物体吸收并转变成热能的部分电磁波。
光谱辐射强度(E λ):单位时间内物体单位辐射面积表面向半球空间辐射从d λλλ+到波长间隔内的能量。
辐射力(E ):单位时间内物体单位辐射面积向半球空间辐射的全波段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力。
立体角:以球面中心为顶点的圆锥体所张的球面角。
角系数:任意两表面所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表面(如F 1)所辐射到另一表面上的能量占其总辐射能量的百分数,称为第一表面对第二表面的角度系数,简称角系数,记为12ϕ。
有效辐射:本身辐射和反射辐射之和称为物体的有效辐射。
照度:到达表面单位面积的热辐射通量。
黑度:实际物体的辐射力和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力之比。
空间热阻:由于物体的尺寸形状和相对位置的不同,以致一物体发射的辐射能不可能全部到达另一物体的表面上,相对于全部接受辐射能来说,有热阻的存在,称为空间热阻。
表面热阻:由于物体表面不是黑体,所以它不可能全部吸收投射到它表面上的辐射能,相对于黑体来说,可以看成是热阻,称为表面热阻。
光带:把具有辐射能力的波长范围称为光带。
转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转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1、表面张力-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表面张力是由于物体在表面上的质点受力不均匀所致。
2、粘度-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或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应力τ大小与垂直于该平面方向上的速度梯度dvx/dvy的比例系数。
3、表面自由能(表面能)-为产生新的单位面积表面时系统自由能的增量。
4、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
5、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是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6、铸型的蓄热系数-表示铸型从液态金属吸取并储存在本身中热量的能力。
7、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不仅在空间上变化,并且也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稳定温度场-不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即温度只是坐标的函数):8、温度梯度-是指温度随距离的变化率。
或沿等温面或等温线某法线方向的温度变化率。
9、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特定温度T*下固相合金成分浓度CS*与液相合金成分CL*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10、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均质形核(Homogeneousnucleation):形核前液相金属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亦称"自发形核"。
非均质形核(Hetergeneousnucleation):依靠外来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过程,亦称"异质形核"。
11、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50%左右被固相原子所占据,从而形成一个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层。
粗糙界面在有些文献中也称为"非小晶面"。
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为固相原子占满,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
也称为"小晶面"或"小平面"。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偏析:铸件各部分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侧压力:粉体在压膜内受压时,压坯会向周围膨胀,模壁就会给压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个力就叫做侧压力。
外摩擦力:粉末与模壁之间由于侧压力的作用产生的摩擦力,称为外摩擦力。
目数:筛网上1英寸(25.4mm)长度的网孔数。
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腔获得完整、轮廓清晰的健全逐渐的能力。
(流动性:液态合金的流动能力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1、高炉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熔剂、燃料2、焦炭即作为燃料,有作为还原剂3、单晶材料的特性:均匀性、各向异性、对称性4、决定晶体生长速率的主要因素:过冷度、晶体与熔体温度梯度(增大晶体温度梯度或者减小熔体的温度梯度)5、熔体法晶体生长的驱动力: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晶体生长越快;过冷度为零时,晶体生长速度为零)过冷:体系温度<平衡温度过冷度:T=|体系温度—平衡温度|6、溶液法晶体生长驱动力:过饱和度(过饱和:溶液温度>平衡温度)7、提高球磨效率的基本原则:动能准则、碰撞几率准则8、制粉过程中该中的四个步骤:化学反应、均相形核、晶粒生长、团聚9、三大合成材料:橡胶、纤维、塑料10、合金从浇注温度的液态到常温的固态经历了:液态、凝固、固态三个阶段11、铸件收缩的因素:合金的成分、浇注温度、相变一、OCC连铸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区别和特点:区别:OCC连铸技术的铸型是加热的,而不是冷却的;特点:通过加热铸型和对固相的强制冷却,维持很强的轴向导热,并保证固液界面凹相液相,这一凝固界面有利于获得定向或单凝固组织。
二、粉末在模压过程分几个阶段?各有和特点?答:(1)粉末颗粒重排,颗粒间的架桥现象被部分消除,但颗粒间的接触程度增加;(2)颗粒发生弹塑性变形,塑性形变的大小取决于粉末材料的延性;(3)颗粒断剑。
随着施加压力的增加发生脆性断裂,形成较小的碎块。
三、从粉碎过程来看,制粉过程分为三类。
机械制粉:物理制粉:化学制粉:四、什么是熔模铸造级其特点?答:(1)熔模铸造是用易熔性材料制作模样,在模样上包覆多成耐火材料,经硬化、干燥制成形成,熔失模样后,空心型壳经高温焙烧,浇注合晶液而获得铸件的方法(2)特点:因无分型面,尺寸精度可达CT4~7,表面粗糙度达Ra1.6~12.5um,最小壁厚达0.3mm,最小孔径达0.5mm,可实现少或无削加工,能铸造各种合金铸件,尤其适合于高熔点、难切削加工或其他方法难于形成的合金,生产批量可以不受限制;工艺过程复杂,工序多,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工程是工程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材料的选择、设计、制备和应用等方面。
材料工程基础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料工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材料工程基础包括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等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材料的加工方法及动力学等。
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中,学生将学会使用不同的实验检测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测试材料的性能和特性。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是材料工程中的基础知识,通过研究材料的结构可以了解材料的晶格结构、晶格缺陷和晶格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等。
材料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物性、电磁性质等,这些性能直接影响材料的应用和性能。
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材料工程中的重要内容,物理性质包括杨氏模量、泊松比、热胀系数等,这些性质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这些性质可以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学行为。
化学性质包括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反应和材料的腐蚀行为等,通过研究材料的化学性质可以选择适合的材料和防止材料的腐蚀。
杨氏模量与泊松比是材料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它们可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杨氏模量是材料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应力与应变之比,泊松比是材料在拉伸或压缩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
通过研究这些参数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
材料的加工方法和动力学是材料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铸造、热处理、焊接等,这些方法可以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材料的动力学则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行为,通过研究材料的动力学可以预测和控制材料的变形和破坏。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材料工程至关重要。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在材料工程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也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综上所述,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工程学科中的重要课程,涉及到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等基本知识。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工程是一门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物质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性,对于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工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和应用等内容,这些知识将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谈谈材料的基本概念。
材料是构成各种物体的物质,它可以是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材料的选择对于产品的性能和成本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材料的分类。
根据材料的来源和组成,我们可以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等。
而根据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我们又可以将材料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先进材料等。
不同类别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接下来,让我们来关注材料的性能。
材料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热学性能等多个方面。
这些性能直接影响着材料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来了解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材料。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材料的应用。
材料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不同的应用领域对材料的性能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综上所述,材料工程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材料工程的核心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材料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1.工艺性能:材料对各种工艺性的适应能力。
2.晶格: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三维空间几何点阵成为晶格。
3.组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相和晶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基本组织)。
4.相:合金中,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一个均匀区域。
5.固溶强化:融入液质元素形成固溶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成为固溶强化。
6.固溶件:合金结晶成固态时,含量少的组元(溶质)原子分布在含量多的组元(溶剂)晶格中形成一种与溶剂油相同晶格的相,称为固溶件。
7.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8.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结晶成固态以后继续冷却的过程中晶格类型随温度下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9.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份的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恒温),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份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
10.共析转变:在某一恒定温度时,一定成分的固相又重新结晶成两个不同的固相的机械混合物。
11.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之差称为过冷度。
12.加工硬化:随着金属材料变形量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而塑性下降的现象。
13.再结晶:P50.14.铁素体:铁素体是碳原子固溶到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F或α。
15.奥氏体:碳原子固溶到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A或γ。
16.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的共析体,代号为P,有固定化学成分Wc=0.77%17.相图:是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合金的化学成分、相、组织与温度的关系图。
18.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9.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C~50C,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20.淬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全)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全)以下是一些与材料科学基础相关的名词解释:1. 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制备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2. 结构:材料内部的原子、分子、晶格或微结构排列方式。
3. 性能:材料对外部条件的响应和表现,包括力学性能(强度、硬度)、热学性能(热传导性、热膨胀系数)、电学性能(导电性、绝缘性)、磁学性能等。
4. 制备:制备材料的过程,包括合成、加工、改性等步骤。
5. 结构性材料:材料的性能主要由其结构决定,如金属、陶瓷、聚合物等。
6. 功能性材料:材料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用于特定领域,如半导体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等。
7. 复合材料:由两个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以综合各材料的优点,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
8. 纳米材料:具有纳米尺寸特征的材料,其性能和行为与宏观尺寸材料有显著差异,如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薄膜等。
9. 腐蚀:材料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氧气、水等)相互作用导致材料失去原有性能的过程。
10. 界面:两种不同材料的接触面,界面性质对材料性能和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
11. 化学性质:材料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如与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
12. 物理性质:材料在物理环境中的行为,如热膨胀、电导率、磁性等。
13. 析晶:材料中晶粒的形成和排列过程。
14. 晶体缺陷:晶体中的不完整或缺失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如晶格缺陷、位错等。
15. 导电性: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与材料内自由电子的存在和运动有关。
16. 绝缘性:材料不能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与电子和离子的运动受到限制有关。
17. 改性:通过添加掺杂剂、添加剂或改变处理条件,改变材料的性能和特性。
18. 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形变和划伤的能力。
19. 强度: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20. 热处理: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这些名词是材料科学基础中常见的,但并不包含所有相关的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基础总结晶体:构成原子或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呈现出周期性规则堆积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呈现无规则排列的固体为非晶体。
单晶体和多晶体:一个晶体中的原子完全按照一种规则排列,且原子规则排列的空间取向完全一致,则该晶体为单晶体;如果在一个晶体中虽然原子排列的规则完全相同,但晶体中不同部分之间原子规则排列的空间取向存在明显的不同(将晶粒放大后会出现明暗不同区域),则称为多晶体。
晶粒和晶界:在多晶体中,一个原子规则排列空间取向相同的部分称为一个晶粒。
在一个晶粒中,不同部分的原子规则排列之间有时也存在很小的空间取向差,将晶粒内这些相互之间原子规则排列空间取向存在很小差别的部分称为亚晶粒。
晶粒与晶粒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晶粒界,简称晶界。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或离子、分子具有各自特征的规则排列称为该晶体的晶体结构。
晶格:为研究方便起见,对于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金属和无机非金属而言,可将其构成原子或离子视为质点,将这些分布于三维空间的质点按一定的规则以直线相连便构成由质点和直线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子,将其称为晶格或点阵。
晶格中质点所占据的位置称为晶格的结点或平衡位置。
晶胞:将按照一定规则从晶体中取出的能够完全反映晶体原子或离子排列规则的最小晶体单元称为晶胞。
晶格(胞)常数和晶胞致密度:分别以a、b、c表示晶胞平行于x、y、z坐标轴的边长,称之为晶格(胞)常数。
它反映了晶胞的大小。
将晶胞中原子所占据体积与晶胞整体体积之比称为该晶胞的致密度。
晶面和晶向:在晶格中,任意取至少三个原子便可构成一个平面,这种由原子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晶面原子密度:单位面积晶面上具有的原子个数;任意取至少两个原子便可构成一个晶体中的方向,将这种由一列原子构成的方向称为晶向,晶向原子密度:沿晶向单位长度上所含原子个数。
原子排列完全相同,仅仅是空间位向不同的晶面(晶向)称为一个晶面族(晶向族)。
晶体各向异性:沿晶体不同晶向性能不同的现象。
产生原因:晶体不同晶向上原子或分子等排列规律不同。
材料工程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材料制备加工)
FZU材料工程基础复习资料金属名词解释1.炉外精炼:指对氧气转炉、电弧炉生产的钢液进行处理,使钢水稳定温度、进行成分微调(CAS)、降低其中的H、O、N和夹杂,或使夹杂物变性,提高钢质量的一种高新技术。
2.沉淀脱氧:将脱氧剂直接加入到钢液中,直接与钢液的氧化亚铁反应进行脱氧。
3.扩散脱氧是将脱氧剂加入炉渣中,使脱氧剂和炉渣中的氧化亚铁反应。
4.直接还原铁:将铁矿石在固态还原成海绵铁,即为直接还原,所得产品称为直接还原铁。
5.钢锭的液芯轧制:轧制过程在钢锭凝固尚未完全结束,芯部仍处于液态的条件下进行。
6.熔融还原:用铁矿石和普通烟煤为原料,经竖式还原炉得到海绵铁,再经熔融汽化炉得到铁水的炼铁方法。
7.连续铸造:钢水连续浇入水冷的结晶器中,并沿着结晶器周边迅速形成凝固层,用机械的方法从结晶器下方拉出,又经二次喷水冷却,在结晶器外凝固。
8熔模铸造(精密铸造):指用易熔性材料制作模样,在模样上包覆多层耐火材料,经酸化、干燥制成壳,然后熔失模样再将空心壳高温焙烧后,浇注合金液于其中而获得铸件的方法。
9.金属型铸造:指用自由浇注的方法将熔融金属浇入由铸铁或钢制造的铸型中而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
10.压力铸造:液态或半液态金属浇入压铸机压室,使它在高压和高速下充填铸型,并在高压下结晶凝固而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
11.实型铸造:用泡沫聚苯乙烯塑料模代替木模或金属模,在其上涂一层涂料,干燥后造型,造型后不取出模样而直接浇注金属液,在金属液作用下模样汽化消失,金属液取代了模样,冷却凝固后即可获得铸件的方法。
12.离心铸造:将金属液浇注入离心铸造机的旋转铸型中,使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充填型腔并凝固成型的方法。
13.铝的吸附精炼:指在熔体中加入吸附剂(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精炼剂等),与熔体中的气体和固态夹杂物发生物理化学的、物理或机械的作用,达到除气、除渣的方法。
14.吸附精炼的方法:吹气精炼、氯盐精炼、熔剂精炼、熔体过滤(包括陶瓷管过滤和氧化铝球过滤,滤掉夹杂物)(1)吹气精炼:吹气精炼是指向熔体中不断吹入气泡,在气泡上浮过程中将氧化物夹杂和氢带出液面的一种精炼方法。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一、强度(Strength):强度是衡量材料抵抗外部力量破坏的能力。
它通常是指抗拉强度,即材料在受拉力作用下破坏的抗力。
强度与材料内部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不同材料的强度也会有所差异。
二、韧性(Toughness):韧性指材料在受到外部应力时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而不断延展或变形的能力。
韧性可以用材料断裂前的能量吸收能力来衡量,一般通过断裂面下的面积来表示。
韧性高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断裂应变和抗冲击能力。
三、硬度(Hardness):硬度是指材料表面对外部压力或划伤的抵抗能力。
硬度与材料的分子排列、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硬度高的材料对于划伤和磨损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
四、可塑性(Ductility):可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延展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
可塑性高的材料可以通过塑性变形改变形状,例如拉伸成不同长度的线材。
常见的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材料包括铜和铝。
五、脆性(Brittleness):脆性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的性质。
脆性材料具有较低的韧性和可塑性,容易遭受应力集中导致断裂。
常见的脆性材料有陶瓷、玻璃和一些合金。
六、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力时发生弹性变形的能力。
它衡量了材料在受力后恢复原始形状和尺寸的能力。
弹性模量高的材料会产生较小的变形。
七、导电性(Electrical conductivity):导电性是指材料对电流的传导能力。
通常使用电导率来衡量。
具有较高电导率的材料能够快速传输电流,例如铜和银。
八、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导热性是指材料对热量的传导能力。
导热性高的材料能够快速传输热量,例如金属材料。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材料工程基础名词的解释。
这些术语在材料工程研究、设计和制造中都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性能指标,以满足特定的工程要求。
拉深名词解释材料工程基础
拉深名词解释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是指对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学习和理解的基础课程。
材料工程基础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种类、结构与性质、材料加工和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
具体地说,材料工程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材料科学和工程概述:介绍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以及材料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
2. 材料种类和性质:详细介绍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各类材料的基本种类、组成、结构和性质。
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等。
3. 结构与性能:介绍材料的晶体结构和非晶体结构,以及晶体结构和结构缺陷对材料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讲解材料的断裂行为、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电性、磁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4. 材料加工:介绍常见的材料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如铸造、锻造、轧制、焊接、喷涂、热处理等,以及这些加工方法对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5. 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不同种类材料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特点和限制,如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陶瓷材料在电子器件和热工业领域的应用,聚合物材料在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学习材料工程基础,学生可以对不同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有基本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料工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材料工程的名词解释
材料工程的名词解释材料工程是一门关于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涵盖了材料的制备、性能、结构、性能改善以及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材料工程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材料材料是指任何可用于制造物品或构建结构的物质。
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其中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陶瓷材料具有高温和硬度特性,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复合材料则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2. 结构与性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紧密相关。
结构指的是材料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包括晶体结构、晶粒大小、缺陷和相的分布等。
性能表示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热性能、电磁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3. 材料制备材料制备是指将原始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过程,转变为符合特定要求的最终产品的过程。
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铸造、烧结、挤压、拉拔、混凝土浇筑等。
4. 材料改性材料改性是通过添加不同的成分或进行特定的处理过程,改善材料的性能。
常见的材料改性方法包括合金化、涂层制备、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改性后的材料可以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点。
5.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复合材料的组合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物理混合或机械固化等方式实现。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刚度大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 材料测试与分析材料测试与分析是评估材料性能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试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耐腐蚀性、表面形貌和相结构等信息。
常用的测试和分析方法包括拉伸试验、硬度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
7. 应用领域材料工程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到电子、航空航天、能源、医疗、交通等各个行业。
工程材料学历年名词解释详细
工程材料学历年名词解释制作人:米爷独家共享qq群:315534211(近年试卷中出现的工材的名词解释,时间仓促,如有错误望君见谅)1、相:是指金属或合金中成分结构和性能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2、加工硬化:在材料冷加工过程中,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使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3、调质: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4、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5、同素异晶体:同一元素或同一成分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06-07)6、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7、过冷度: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低于其理论结晶温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8、合金:通过熔炼,烧结或其他办法,将一种金属元素同一种或者几种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称为合金9、本质晶粒度: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10、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抵抗软化)的能力11、同素异构:固态晶体随温度的变化,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12、结晶:金属与合金自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13、枝晶偏折:一个晶粒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14、包晶反应:一种固相和液相反应生成一种新固相的反应15、强度: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16、回火脆性: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内回火时,产生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17、间隙固溶体:溶质与原子溶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18、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其大小是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淬硬层深度是指由工件表面到马氏体区(50%M+50%P)的深度19、共析转变: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同时析出两个成分和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固相20、再结晶:当变形金属被加热到较高温度时由于原子活动能力增大晶粒的形状开始发生变21、耐回火性: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22、过冷奥氏体:奥氏体在过冷到临界点以下时编程不稳定状态过程。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金属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填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金属充型能力。
顺序凝固:为了避免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所谓顺序凝固是指通过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装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是冒口本身凝固。
按照这样的凝固方式,先凝固区域的收缩由后凝固部位的金属液来补充,后凝固部位的收缩由冒口中的金属液来补充,从而使铸件各个部位的收缩都能得到补充,而将缩孔移至冒口中。
冒口为铸件上多余的部分,在铸件清理时将其去除。
为了实现顺序凝固,在安放冒口的同时,还可以在铸件某些厚大部位放置冷铁,以加大局部区域的凝固速度。
砂型铸造:指用型砂制备铸型来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
生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和工艺过程三个环节。
压力加工:指在不破坏金属自身完整性的条件下,利用外力作用使金属产生塑形变形,从而获得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由于这种加工方法主要依靠金属具有的塑形变形能力对金属进行加工,故又称塑形加工。
锻造:将固态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塑形变形,把坯料的某一部分体积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内部质量的铸件的工艺方法。
热处理:将金属工件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合工艺方法。
在对金属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金属工件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内部组织或相发生了变化,因此,相应的性能也发生了变化。
固态相变:固态材料在温度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发生从一种相态到另一种相态的转变,导致合金特性发生变化,称之为固态相变。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保温,缓慢冷却到600℃以下,再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正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温度并保温,出炉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淬火:吧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经保温后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称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填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金属充型能力。
顺序凝固:为了避免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所谓顺序凝固是指通过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装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是冒口本身凝固。
按照这样的凝固方式,先凝固区域的收缩由后凝固部位的金属液来补充,后凝固部位的收缩由冒口中的金属液来补充,从而使铸件各个部位的收缩都能得到补充,而将缩孔移至冒口中。
冒口为铸件上多余的部分,在铸件清理时将其去除。
为了实现顺序凝固,在安放冒口的同时,还可以在铸件某些厚大部位放置冷铁,以加大局部区域的凝固速度。
砂型铸造:指用型砂制备铸型来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
生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和工艺过程三个环节。
压力加工:指在不破坏金属自身完整性的条件下,利用外力作用使金属产生塑形变形,从而获得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由于这种加工方法主要依靠金属具有的塑形变形能力对金属进行加工,故又称塑形加工。
锻造:将固态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塑形变形,把坯料的某一部分体积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内部质量的铸件的工艺方法。
热处理:将金属工件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合工艺方法。
在对金属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金属工件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内部组织或相发生了变化,因此,相应的性能也发生了变化。
固态相变:固态材料在温度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发生从一种相态到另一种相态的转变,导致合金特性发生变化,称之为固态相变。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保温,缓慢冷却到600℃以下,再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正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温度并保温,出炉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淬火:吧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经保温后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称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把淬火冷却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经保温后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马氏体:碳融于α铁所形成的一种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铁溶于γ铁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钢的化学热处理:指将工件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经加热保温,使介质中分解出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的活性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并向表层扩散,从而改变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
渗碳:把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活性炭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过程。
渗氮:向钢件表面渗入活性氮原子,在钢件表面获得一定深度的富氮硬化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
钢的形变热处理:将变形和热处理强化结合起来的形变热处理工艺称为形变热处理。
固溶与时效处理:是通过热处理过程在一个塑形较好的金属固溶体基体中形成弥散分布的细小沉淀颗粒。
沉淀颗粒可以阻碍位错的运动,从而使合金得到强化。
焊接:指通过加热、加压等方法,依靠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或扩散作用,使相互分离的金属工件永久性牢固连接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可焊性:指被焊金属材料在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工艺材料、工艺参数及一定结构形式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熔化焊:将填充材料和工件的连接区基体材料共同加热至熔化状态,在连接处形成熔池,熔池中的液态金属冷却凝固后形成牢固的焊接接头,使分离工件连接成为整体。
压力焊:在压力作用下,在被焊的分离金属结合面出产生塑形变形而使金属连接成为整体的焊接工艺称为压力焊。
钎焊:利用熔点比被焊接金属熔点低的金属作钎料,将钎料与工件一起加热到钎料熔化状态,借助毛细管作用将其吸入到固态间隙内,使钎料与固态工件表面发生原子间的相互扩散、溶解和化合而连成整体的焊接方法。
激光焊:利用激光器受激产生激光束,通过聚焦系统将其聚集成半径微小的光斑,当调焦到被焊工件的接缝时,光能转换为热能,从而使金属熔化形成焊接接头。
化工材料:主要是指高分子材料,即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而制得的材料。
按照来源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高分子、半合成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三大类。
电子信息材料是指在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基础产品领域中所用的材料。
(最重要的是半导体材料)
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极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使用功能又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复合材料:指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设计,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高聚物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金属材料组合在一起,使之互补性能优势,从而制成的一类新型材料。
超导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温度、磁场、电流等)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又称生物材料,用以和生物系统接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
粉末冶金:就是通过粉末的制取、粉末的成形及烧结而制备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一种工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