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第五章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陵之战使魏国元气大伤,从此魏国由盛转衰,不 得不向齐国屈服。前334年,魏惠王不得不亲自到齐国 的徐州向齐威王屈膝约和,并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 王”,此后,形成了魏齐均势的局面。
魏齐争雄
3、合众与连横 魏国败于东齐和西秦之后,天下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齐、秦两强遥相对立。为了争取在兼并战争中获胜,齐、 秦都展开了争取盟国,孤立敌国的斗争,魏、赵、韩等 国内部也分成联齐、联秦以抗敌国的两派。各国之间相 互结盟却又在不断变更,既没有稳固的朋友,也没有世 代的仇敌。这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结盟活动,被称 之为 “合纵”、 “连横” 。
也得罪秦,这样就把齐放到四面树敌的地位,齐泯王听 从劝告,不仅主动放弃帝号,以孤立秦,而且还于前 286年出兵灭宋,结果使齐成为众矢之的。
前285年,秦乘机约各国伐齐,并于次年组成以燕 将乐毅为统帅的秦、韩、魏、赵、燕五国联军大举攻齐, 攻占齐70多城,仅剩莒、即墨两城,齐国几乎到了亡国 地步。苏秦为燕反间,被泯王用车裂之刑处死,但从此 东方强大的齐国一蹶不振,齐秦时峙的局面结束。
(二)封建集权制的初步形成
各国在变法过程中,还先后确立了封建集权制, 从而为后来秦汉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1、建立了封建官僚制 ◆王权制 ◆官分文武 ◆俸禄制 ◆玺符制 ◆上计制 2、普遍实行了郡县制 3、实行了选官制 4、实行了兵役制 5、实行了法制 特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韩非子)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2、兴修水利 3、农业技术的进步 4、农业产量的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1、商人的活跃。
2、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 3、城市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战国时期的货币
战国时期的货币
三、各国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一般是针对他们而展开的,齐衰落后,主要就围绕秦 来进行的。这时, “合纵”、 “连横” 的内容又有
新的变化,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六国分别事秦 叫“连横” 。
对于某一国来说,“纵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这场外交政治斗争中,士的发言机会大增,他们讲 究权变,跑东走西,为国君出谋划策,他们朝秦暮楚, 到处游说,兜售政治主张,一策得用,便可平步青云, 历史上把这些人称之为“纵横家”。
(三)七雄并立的形势 1、初期七雄的大致地理位置 2、中期七雄的具体位置
战国七雄
(四)战国历史分期
战国历史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四个阶段: 1、前期,从战国的确立到秦商鞅变法成功为止, 以列国变法图强为主要内容。 后期,以秦国的强大、东渐和六国被削弱直至最 后被灭亡为主要内容。 2、四个阶段: ◆魏国独霸中原阶段(属前期) ◆秦齐对峙阶段(属后期) ◆秦赵大战阶段 ◆秦统一六国阶段
(五)关于战国社会性质
关于战国社会性质历来众说纷纭、分歧严重,它 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分期,讨论了半个多世纪,仍难于 统一,归纳而言,主要有两大派五种观点。
1、一派是战国封建论,可分为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以翦老、范老等史学家为代表。认为春 秋战国社会变动的实质是封建社会内部领主制向地主 制的转变(即西周封建说)。 一种观点以郭老为代表,即战国封建论说。 2、一派是战国奴隶制论,分成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是奴隶社会末期。即秦汉封建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是由不发达的奴隶制开始进入 发达的奴隶制社会 。即东汉封建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是奴隶社会的开始时期。
杨宽《战国史》以公元前481年《春秋》绝笔为开 端。
战国结束年代,大都认为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前
221年)统一全国为标志。
战国的开始
(二)战国时代的主要特点
1、铁器普及,生产力水平提高 2、战国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封建制确 立的时期 3、思想文化急剧变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4、中华民族在融合中形成 5、战争空前惨烈
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加速了楚国的封建化进程。并出 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 楚之强”的局面。但是,楚悼王死后,旧贵族乘机发 生叛乱,围攻吴起。吴起伏王尸,死于乱箭。“丽兵 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变法也随之失败。
吴起其人
3、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卫人,姓公孙,后秦封商地,故姓商。 “少好刑名之学”,先求仕于魏,因未得魏惠王信任 继而入秦,受孝公重用,先任左庶长,后任大良造 (类似中原各国相国兼将军的官职)。 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商鞅于前356年和前 350年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有: 第一、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政治方面) 第二、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政治方面) 第三、编制户口,建立什伍连坐制。 (政治方面) 第四、“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经济 方面) 第五、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经济方面) 第六、统一度量衡。 (经济方面)
燕齐相攻
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继位的惠王中齐将田单的 离间计,与乐毅不和,改用骑劫为将,骑劫改变了 乐毅以围困瓦解齐军的方针,对齐降卒施以劓刑, 又挖齐人祖坟,激起齐军的愤恨,齐将田单抓住战 机,利用火牛阵,夜袭燕军,燕大败,燕军虽全部 被赶出了齐国,但齐从此失去了大国的地位,残破 不堪。
历来分歧较大,牵涉到古史分期的大问题。
司马迁《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战 国开端,(郭老《中国史稿》、翦老《中国史纲要》采 用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 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国为诸侯为开端(范老《中国通 史》采用之)。
学术界还有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实际分晋和前481年 田氏代齐为开端的。
二、变法运动和封建制的确立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1、魏国李悝变法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这是 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选贤任能 的用人方针 第二、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即推行“尽地力 之教”和“平籴法”。 第三、法制方面,.编制《法经》,实行法治,以保 护地主阶级利益。 第四、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增强军力。 改革结果:“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南胜荆于 连堤东胜齐于长城。”
(一)各国兼并战争
1、战国时期的战争概述 战国时期,各个强国为了雄踞一方,战胜对手,完 成统一霸业,均进行程度不同的变法与改革。 军事方面,首先是武器、防卫用具的变化,如弩机、 云梯、铁胄、铁甲等。战争方式变化,以车兵为主的阵 地战被步、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代替,运动战已开 始使用。战争规模上,各国动辄用兵10万人,甚至多至 数十万人。因此,战争具有长期性、残酷性和破坏性。 如孟子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但是,这种兼并战争,在客观上对于结束战国时期 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从而使我国逐步由分裂走向全面 统一。
5、变法运动的特点、实质、意义 特点 : ◆各国在变法时都依靠和重用有才能的人进行。 ◆变法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本国经济、政治的发 展,达到了由弱变强的效果。 ◆各国的变法都是推动封建化的运动。 实质: 是一场封建化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意义: ◆打击了世袭贵族,保护了封建地主阶级。 ◆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并使封建制得以 确立和巩固。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合纵”最早是由魏相公孙衍发起的,后由燕相
苏秦继续从事这一活动。而“连横”则是由秦相张仪 发起的。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各自为 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游说于各国之间,把当时的政治 形势搅的天翻地覆,变幻莫测。
秦楚之争
齐秦抗衡
4、乐毅伐齐 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而尊齐泯王为东帝。 以帝号作为两国国君的称号,是为了表明秦、齐的地位 超过其他国家。而秦尊齐为东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联 齐攻赵,但这一阴谋被燕相苏秦识破,于是他就到齐国, 极力怂恿齐泯王攻宋,齐若攻宋 势必引起魏、楚不满,
商鞅变法时秦(汉)二十级爵位
(列侯)
(大良造)
.
也鲁 ”仲
连 说 秦 是 ” 弃 礼 仪 而 尚 首 功 之 国
20-19相当于侯级;18-10相当于卿级;9-5相当于大夫级;4-1相当于士级。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掌权19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 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然而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 车裂而死。商鞅虽因旧贵族的个人恩怨而被处死,但" 秦法未败",他的变法措施仍被贯彻推行下去。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 也最为成功。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废除了以井田 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确立了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的 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原来比 较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 从而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秦世系表
56年 3年
2、魏齐争雄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早进行变法图强的国家。经过 魏文侯、武侯父子的连年用兵,到魏惠王时,魏国已经 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了经营中原和西避嬴秦 魏惠王于公元前361年自安邑(山西夏县)迁都大梁, 史书又称魏为梁,魏惠王亦称梁惠王。惠王自恃强大, 一再侵略别的国家,从而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魏齐桂陵 之战(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前342年)。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一、战国时代概述
(一)战国和战国时代
1、“战国”最初指“七雄”: 如:《战国策·燕策》苏代与燕王的对话中有“凡天 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赵策》载马服君言: “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战国策》还 有“山东战国有六”等,说明“战国”一词,原指秦统 一前的韩、赵、魏、秦、楚、齐、燕七雄,而非指特定 的历史时代。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曰:“魏用李悝, 尽地力,为疆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也还没 有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意思。
各国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
2、楚国吴起变法 前382年,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 振兴楚国。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废除贵族特权。 即"三世而收爵禄","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第二、裁汰冗员,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第三、发展武力,奖励军功。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吴起变法一扫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局面,
3年 前246-前210年 37年
4、其他各国的变法。 战国初年,除上述三 国的变法外,其他大国也 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变 法,如赵烈侯、韩昭侯、 齐威王、燕昭王等人都进 行了变法,但其深度、广 度都远不如秦、魏,而且 也只是一些局部的改革, 因此其效果不甚明显。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胡服参照洛阳金村战国 银靴,据内蒙诺音乌拉匈奴墓出土实物,冠据文献 及汉代实物。尚无马蹬,只有简单的鞍鞯。
所谓“合纵”,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就是以三晋为
主北连燕,南连楚,以西抗秦或东抗齐;从策略上来说, 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南北为纵,合纵主要是为抗秦。
所谓“连横”,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仍以三晋为主,
东连齐而西抗秦,或西连秦而东抗齐;从策略上来说, 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东西为横,连横主要是为事秦。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秦齐两强并争,“纵”“横”
2、“战国”由七雄转变为特定的时代: 刘向编定《战国策》后,七雄征战不休的时期被 称为“战国时代”。刘向是西汉宣、元帝时人,他根 据秦以前七国争雄的过程中,策术士们的言行记录选 辑了一部文献汇编,定名为《战国策》,史学பைடு நூலகம்将东 周的后段称之为“战国时代”。
3、战国的起止年代: 战国较春秋是个更为动荡的时代。战国的开始年代,
封建集权制的初步形成
封建集权制的初步形成
封建集权制的初步形成
(三)封建阶级关系的确立
1、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可分为贵族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地 主(商人地主)和一般地主四类。
2、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按其具体划分的不同亦分四类: 一是在封建国家“授田”制下的农民,史书称 “公民”,由庶人或国人转化来。 二是在私人地主控制下的农民,史书称“私人”或 “庶子”。 三是自耕农。 四是雇农,史书称“庸客”或“庸夫”。 以上各类农民阶层,并非一成不变,仍然处在不断 分化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