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文化前言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本味主张↘ 4. 孔孟食道↘
1.食医合一 《周礼· 天官》记载周朝时就已把宫廷医生按医 疗性质分为四种: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食医始自原始农业开始以前 药与食物相同.《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 “药食同源”的思想。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3、中西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国: 团团围坐、共享一桌
——
饮食 方式
相互尊重、礼让、便于集体 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古 典哲学中“和” 的范畴 。
西方:自助餐、各取所需、位子不 固定、走动自由 —— 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4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筷子夹 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 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 的; •西方人:刀叉切割 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感 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钱钟书先生:“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 越数百年则全不知。”
“君子远庖厨”
原因
人的口味变化甚大 原料变化很大
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史前时期 夏、商 周、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至今 昌明时代 蒙昧时代 萌芽时代
昌盛时代
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5、烹饪方法的差异
西餐菜肴烹饪的方 法主要是烧、煎、烤、炸、 在中国有炒、 焖 ,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 。 炸、焖、爆、煎、烩、 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 ,调 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 ,烹调 煮、蒸、烤、腌、冻、 的时间精确到秒 ,厨师好像 拔丝、糖醋等 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
•6、进餐座次的差异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 位高权重或年长者首先入座, 然后再是其他宾客,尤其在 封建社会,中国的宴会或多 或少地缺少对女性的尊重, 许多地区现在还有“女子不 上席”的习惯,即使上席, 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3. 本味主张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 “味”是味道。 “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 《吕氏春秋》一书的《本味篇》:“夫三群之虫,
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 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 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 无失其理。”

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 提出: “凡治身养世,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 认为养生长寿的核心在于“适饮食”、“省嗜 欲。 东汉末年,年逾百岁的“育牛道士“封衡, 在回答曹操关于养生之问时说:“体欲常劳, 食欲常少,减思虑,捐喜怒……。”曹操则认 为“体欲常劳,食欲常少”最具普遍的实践意 义。
3. 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中国烹调界流行“千个师傅千个法”的宽松 标准和“适口者珍”的传统性准则。 “手工操作,经验把握”,是中国传统烹饪的 根本特点。
4.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这种从食文化角度审视的文化区域风格的形成, 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它的存在和发展 都体现了食文化的历史特性——封闭性、惰性、滞进 性和内循环更生性。这种特性,在以自给自足小农经 济为基础的分割和封闭性很强的封建时代尤为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一人群的社会生活越是孤立和封 闭,其文化的地域性便越明显。
中国人:以瓷器为主,品种较少,主要是碗、 盘、筷子、勺子和酒杯等 ,大大小小、各式各 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餐具种类较多,用法各异,他们的 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银器、金属器、瓷器、 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其中 ,银器、 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皿又有不同的种类和用 法。以玻璃器皿为例 ,每一种酒都要用一种玻 璃酒杯 ,白葡萄酒杯、红葡萄酒杯、香槟酒杯、 烈性酒杯等。
饮食文化
食品科技学院 刘 亚 liuya789@126.com
一、关于本课程的学习
1.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 播放纪录片 2.考试方法 开卷考试
一、关于本课程的学习
3.成绩记录
平时成绩20%(缺勤4次,为零分);
期末成绩80%。
一、关于本课程的学习
4.学习内容 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八大菜系与地方风味(鲁、川、粤、
•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
• 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悠悠 万事,惟此为大”。 • 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 • 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喜庆吊唁,送往迎来,乃 至办一切有人参加的事情,不管是喜是悲,不论 穷富贵贱,似乎都离不开吃。
闽、苏、浙、湘、徽)来自百度文库
中华茶文化与酒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的习俗、礼仪、伦 理与体现的文化内涵等。
参考书目
1.《中国饮食》,席坤著,时代文艺出版社 2.《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庞杰、丘君志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吃的历史》,李春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4.《衣食住行话文明——饮食》,李肖 刘春玲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山药、山楂、木瓜、甘草、白果、 龙眼肉(桂圆)、百合、芡实、花椒、 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 金银花、姜(生姜、干姜)、莲子、 菊花、黑芝麻、蒲公英、蜂蜜、橘皮、 薄荷、薏苡仁…………

2.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和食医合一 的思想与实践。 生命、青春、健康和长寿,是人的自然本 质所最珍贵的东西;而长寿则是人类的最大希 望。
中华饮食文化一定会在未来更加发扬光大
五、中华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1.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2. 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3. 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4. 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5. 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
1.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中国幅员辽阔, 这种特征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决定可 食原料品种(从原生到驯化)分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中国人口众多: 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 极为广泛;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集团的御民政策和 过早出现的人口对土地等生态环境的压力,使吃饭 问题数千年一直是攸关大事。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
1.饮食的概念 名词:各种饮品和食物 动词:吃喝什么、怎么吃喝 纵观人类的饮食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自然饮食状态,一是调制饮食状态。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概念(广义)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饮食文化: 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饮食生活中创造产 生的饮食观念、行为、技术及其饮食产品 的总和。
在西方, 人们则将女士优先、 尊重妇女作为宴会 排座位的标准,同 时也作为宴会上其 他行为的标准。
7、饮食地位的差异
有人说:“西方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中国 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我国的烹调知识、烹调技术、烹调美学不仅
为世界惊叹,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改革开放以来,久负盛名的中国饮食文化遍
布世界各地,外国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平民 百姓,也都以到中国餐馆就餐作为人生一大快 事。
4. 孔孟食道
所谓孔孟食道,严格说来,即春秋战国(前 770-前221)时代孔子(前552-前479)和孟子 (约前372-约前289)两人的饮食观点、思想、 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 性倾向。 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 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孔子的饮食思想最广为人知并最具代表性的,
2. 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表现在餐桌上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在上层社会尤其是那些“食前方丈”的贵族之家,这
一特性尤为突出。远方异物、应时活鲜、山珍海味、 肥畜美禽,同时还要勤于变化,不断更新。即便如此, “日费万钱尤言无下箸处”。
而下层社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明显劣势的
限制,决定了下层民众多以低档粗疏原料及可能的变 化来调剂自己的饮食。如民间风味小吃、家常菜。
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如被打嘴巴叫“吃耳光”, • 叫不开门叫“吃闭门羹”, • 被人趋奉追捧叫“吃香”, • 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 • 受到损失叫“吃亏”, • 得到好处叫“吃到了甜头”,
• 衣食有余叫“吃穿不尽”
四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1. 食医合一↘
2. 饮食养生↘
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 :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 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 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 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施,精神乃 央。” 因此,平时的饮食一方面要节制量,一方面 要节制五味。即饮食气不可厚,味不可偏,量 不可过多过少等。要五味调和。 虽然这主要针对饮食的。也是治病、防病、 纠偏的原则。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贫苦生活中造就了顽强的求生
欲望和可歌可泣的探索精神
我们中国人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
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可以说,我们这个 民族是从来没放过任何可以弄到手的生物。
中华民族还吃过许多不能吃和不应吃的东西。
明初朱棣《救荒本草》一书总结中国百姓救荒活命的
草木野菜就达414种之多,可见民食惨状。
第一章 前言


1. 饮食与文化的概念 2. 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4.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5. 中华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6.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
•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 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 饭菜。饮食也是文化。”
5. 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

各区域间的交流是随机和无时不在发生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交
流都是以商旅为最的。还有官吏的从宦,士子的游学, 役丁的徭戍,军旅的驻屯,罪犯的流配,公私移民, 荒乱逃迁等。
战争能引起更大规模、更迅速、更积极、更广泛 和深刻的饮食文化交流。

六、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概 括了八字文言:“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表 明了人们对味和对整个饮食生活有了更高的认 识和追求。 中国古代食圣,18世纪的美食学大家袁枚 (1716—1797),更进一步认为,“求香不可用 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 “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
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 孟子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治”原则, 所谓“食功”,即以等值的劳动(劳心或劳 力)成果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食德”, 则是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
他们追求养生为宗旨的淡泊简素,守规守矩,
以此励志标榜,提高人生品位,倾注激情和 信念于自己宏道济世的伟大事业。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 感性 —— 注重味 色、香、味、 形
饮食 观念
西方: 理性 —— 注重营养 热量、维生素、蛋白质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 用料随意 素菜为主 中国:“吃味”
饮食 对象
中国人: 身材瘦小、肩窄腿短、 肤质细腻,植物性格
西方: ——大块肉、整块鸡荤菜为主 “硬菜”
西方人:高个、长腿、宽肩、 肌肉发达,动物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