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计算及配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计算及配筋设计

1.计算原则

1.1边界条件

1.2荷载取值

1.3计算方法

2.板厚

2.1板的跨厚比

现浇混凝土板的跨厚比宜符合: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

2.2板厚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砼规》9.1.2第2条)

3.板内钢筋

3.1板筋直径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砼规》9.1.6第1条)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砼规》9.1.7)

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

(出老庄教程)

3.2板筋间距

3.3板最小配筋率

3.板钢筋间距及最小配筋率

(1)板钢筋间距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砼规》9.1.6第1条)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砼规》9.1.7)

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高规》9.1.4)

(出自老庄教程)

(2)板最小配筋率

(《砼规》8.5.1)

【注1】规范提倡板中使用较高强度的钢筋,当采用400MPa以上钢筋时,可以降低板的配筋率。而悬挑板不予降低。

【注2】对于常用的C30,HRB400的板,其最小配筋率0.179%,对于计算配筋面积为179的按构造配8@200(HRB400)。

不同板厚按构造配筋(8@200)折算的配筋率

【注】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计算

4.板双层双向布置钢筋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砼规》9.1.8)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高规》3.6.3)

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3%,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配筋范围不宜小于外框架(或外筒)至内筒外墙中距的1/3和3m。(《高规》9.1.4)

刚性连接的连接体结构可设置钢梁、钢桁架、型钢混凝土梁,型钢应伸入主体结构至少一跨并可靠锚固。连接体结构的边梁截面宜加大;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宜采用双层双向钢筋网,每层每方向钢筋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高规》10.5.5)

多塔楼结构以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的楼板宜加强,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宜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钢筋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体型突变部位上、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加强构造措施。(《高规》10.6.2)卫生间、厨房、阳台、屋面(2a的环境拉通)(老庄教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