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 学 程 序
预 设 方 案
教学随笔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
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4课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
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亲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遇冷后,体积会缩小。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敢于大胆质疑,并能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验证“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猜想。
2.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并能利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合作探究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套XXX科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XXX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教学的。
但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实验设计的难点。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的研究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知识上的建构。
让孩子们做身边的科学:鸡蛋、塑料瓶等生活化的材料使学生易懂、好懂、爱玩,既解决了农村1课堂实验材料的不足又能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孩子们享受更多的探究乐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教学目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研究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自主设计探究方案2、说教学筹办每组筹办: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凉水等。
教师准备:气球、烧杯、塑料瓶、鸡蛋、课件等。
三、说教学办法2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研究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方法4、说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起兴趣鸡蛋钻瓶实验:先出示一个宽口塑料瓶,一个熟鸡蛋,让学生反复尝试将鸡蛋放入宽口塑料瓶内,学生尝试多次发现无法实现。
然后我进行操作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好奇的气氛下展开研究,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2.4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掌握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如何准确测量空气体积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掌握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冬天户外呼吸时的“白气”,引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验证。
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4.总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变化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说教材(PPT)《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PPT)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PPT)知识与技能:1.掌握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能用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与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PPT)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方法(PPT)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趣味导入法、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科学课以动手为主,学科学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而不是做给他们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的奥妙,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试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教学准备(PPT )本节课要做三组实验:第一组是演示空气膨胀,准备气球、平底烧瓶各1个,热水;第二组是分组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各3个,热水,温水,冰块;第三组是演示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膨胀程度的对比实验,准备圆底烧瓶、胶塞、玻璃管、知识滴管、高锰酸钾溶液、,热水;第四组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应用,教师准备乒乓球、透明水槽各一个,热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间大小从游戏中明白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提示】从游戏中明白:空气微粒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空气就膨胀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①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②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剧烈和扩大。
2、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没有水明显。
3、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4、热水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
5、热气球升空是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6、自行车保胎多发生在冬季。
四、拓展提高: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现象①暖壶倒满开水后,塞子为什么会蹦出来?【提示】因为热水瓶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②冬天,闲置的篮球、排球和足球会变瘪,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提示】因为冬天温度低,球里的空气体积变小收缩。
五、作业布置小调查: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填写游戏手册提出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认真听独立完成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交流课后完成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总结课堂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了解热胀冷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在科学探究中,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图面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游戏”解释现象,体会到热无处不在,培养了浓厚的科学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4)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小组:热水、常温水、带气球的锥形瓶、肥皂水、带液柱的小瓶、实验记录单教师:PPT课件资料,两个烧瓶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教师出示两个烧瓶,一个装满红墨水,一个装满空气。
师:(1)这个烧瓶里有什么?如果我把这个烧瓶放到热水里,我们会发现什么啊?(生:发现水会往上跑,)如果把这个烧瓶放到冷水中,我们会发现什么呢?(水柱会下降)。
这个实验我们在上节课中已经尝试过,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今天我们又要有新的研究问题了,我们看这个瓶子里有东西吗?(生:空气),那你们觉得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猜测)师:到底有没有不是光凭我们猜就能说服别人的对吧?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说服别人呢?(生:做实验)师:对了,我们要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他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三、【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四、【教学准备】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瘪乒乓球、试管、水槽、热水、冰水、蛋钻瓶子设备一组、热水瓶、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小魔术:蛋钻瓶子。
1.怎样让蛋钻入瓶内?(找一只刚好能塞住瓶口的蛋备用。
先将瓶内用少量热水振荡后倒掉,赶出部分空气,然后马上将蛋塞在瓶口,随着瓶内空气冷缩的过程中,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2.这个小魔术是怎么回事?同学们想学吗?(二)、应用引入:1.教师出示锥形杯,请同学们观察杯中有什么?(分歧:没了、空气。
)2.教师小结:杯中有空气(三)导入新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空气)1.出示学习目标:1).让学生理解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同学们知道杯中有空气,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空气有什么性质?问题:如果让杯中的空气受热、受冷,会怎样?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空气的变化呢?3.学生小组讨论你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4.如何验证你们讨论结果呢?5.教师分发实验器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
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
而由于实验室空间有限,也考虑到这部分内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存在难度,并且在初中物理当中将再次学习,因此决定以动画演示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先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知道可以利用试管、烧杯等仪器设计实验装置,但是在数学还没有学习到“体积”,需要老师提前进行解释说明“体积”概念。
并且也还没有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难以将其中装置迁移到本课堂。
预计学生在设计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气热胀冷缩时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足够的引导以及充分的时间思考。
【设计思路】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从“复习导入→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小结与延伸”,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了解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过程与方法:(1)设计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能用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用文字与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所以:当年香港楼市崩盘、日本楼市崩盘、美国楼市危机,全民的财富真的蒸发了吗?蒸发了!因 为全社会的财富都不见了,消失了。但如果说实话:财富蒸发只是谎言!真相是:财富被掠夺了! 财富从大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就是被掠夺的过程。
你要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一个泡沫慢慢崩溃,然后一个新的泡沫不断兴起的过程。泡沫 无法避免,除非不发展。各行各业都一样,任何可以用钱衡量的东西都一样,只不过周期不同。所 有的一切都仿佛诈骗,又仿佛梦境,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死循环。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空气体积变化 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方法
趣味导入法 观察比较法 启发引导法 小组合作与探究
教学准备
• 1.演示空气膨胀:气球、平底烧瓶各1个, 热水;
• 2.分组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每组准备锥形瓶、 气球、烧杯各3个,热水,温水,冰块;
• 3.演示液体和气体受热膨胀程度的对比,圆 底烧瓶、胶塞、玻璃管、滴管、高锰酸钾 溶液、热水、;
觉得苦你不送外卖有人送、觉得累你不开滴滴有人开、觉得难你不干有人 干、觉得贵你不买有人买、觉得工资低你可以滚出公司。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对人的激励和鞭策。本质上会造成底层工人之间无限恶性竞 争、无限的降低底线、无限的向资本和垄断妥协、无限的向剥削和压榨妥协。从 而无限拉低底层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消费水平、生活品质、生活环境、心 理素质。这种逻辑,表面上是正能量,本质上是洗脑和摧残。
2023年《热胀冷缩》说课稿
2023年《热胀冷缩》说课稿2023年《热胀冷缩》说课稿1●说教材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
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
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
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
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
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分析:由于本课教材设计以实验观察为主,能否设计更具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探究活动作了一些调整,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经历活动发现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更层次的分析提炼,形成科学结论。
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2、初步知道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的性质。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烧瓶、烧杯、红墨水,热水、常温水、气球,瘪的乒乓球,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实验的过程。
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教学思想,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从中得到实验的结果。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出示课件)师: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爆裂了?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1)出示课件,用什么方法能否观察的空气体积的变化呢?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学生自己设计、动手体验,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快乐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等)(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讨论。
(学生的猜测)1、瓶口的气球在热水中鼓,在冷水中瘪2、瓶口的气球在热水中瘪,在冷水中鼓3、瓶口的气球在热水中与在冷水中一样大(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 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1.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烧杯,锥形瓶;气球,热水、冷水(冰块)。
教师准备:大烧杯;水槽;装有红色水的烧瓶;直、L型玻璃管;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烧瓶+细玻璃管”装置,这个装置是在哪一节课用的?(《液体的热胀冷缩》)那你是怎么利用这个装置观察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液柱的移动)现在老师把水倒掉,里面还有东西吗?(没有了)(空气)……空气有什么性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你认为空气会热胀冷缩吗?真的会吗?你在哪里看到过空气的热胀冷缩?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一)设计看来,我们对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十分的肯定。
因为我们没有做过实验!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
那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老师这有一些提示,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1.选容器(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要密封吗?怎么密封?)2.选方法(怎么让空气受冷受热?)3.去观察(观察什么来看体积变化?)哪个小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设计的方法?……大家的设计都值得一试,但今天老师只准备了这些材料: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个锥形瓶、一个气球,你们准备怎么来做这个实验?……同意他的设计吗?(……)谁再来说说实验方法?……(二)实验在实验室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1.热水2.玻璃如有意外,马上举手报告老师!请组长上台领材料,老师帮大家加热水。
(三)交流“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记录单(写一写或画一画)(四)对比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那空气的热胀冷缩和水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三.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一)自习空气的热胀冷缩更快、更明显,但他们都会热胀冷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也像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会膨胀,体积变大;随着温度的降低,空气会收缩,体积变小。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的结论。
但是,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展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4.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知识拓展:讲解空气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安全气囊、热气球等。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温度升高体积变大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2)
《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3.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4.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5.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6.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的探究兴趣;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三、【教学难点】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实验记录单;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和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引导学生做实验。
出示:挑战一:改进装置。
改进上节课用过的装置,使其能够验证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改进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师演示操作。
2、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挑战二:重新设计实验,想办法,验证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件提示:(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2)如何使用这些材料:(3)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4)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再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思考1分钟)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3、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探究。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冰水、常温水;气球、锥形瓶。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20200109090453)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
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来源:]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
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来源:学§科§网Z§X§X§K]
【说教学方法】[来源:ZXXK]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来源:学#科#网Z#X#X#K]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在这
一环节中我把课堂充分的让给了学生,没有强加他们必须要用什么方法,什么器材来做这个实验。
其实学生从我提供的实验器材中很自然的会用多种方法去实验,而且激发学生想通过不同材料做实验能否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动手,认真观察。
(二)水的热胀冷缩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空气热胀冷缩的本领比水强得多。
)此环节我用“同学们愿意为它们评判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提高了。
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办法来验证它们的观点,学生热情高涨,而且认真的关注实验现象和结果。
探究二: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由水和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热胀冷缩是怎么形成的?进入本课的探究点二。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和难度,学生很难理解。
我先让学生借助课本35页空气微粒运动模拟图和文字内容,初步理解物体热胀冷缩的本质。
然后再通过课件空气微粒运动演示图,再次揭示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本质。
经过看模拟图,读文字,看演示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热胀冷缩的本质。
三、拓展延伸:[来源:ZXXK]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
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四、课堂评价:
这一环节我把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成练习,一方面对本课重点内容再一次做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反馈了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五、作业: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和教室的场地,我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空气微粒的模拟游戏,这反而使学生更加想参与这个游戏,想知道这个游戏是否真的能帮他们明天空气热胀冷缩的道理。
所以我把这个游戏留在了课后。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
空气热胀冷缩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
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受冷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