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检测及应用

合集下载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活性。

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

在一个完整的补体结合试验中,通常需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补体结合。

1.1 补体激活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体内存在抗原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其中经典途径是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免疫复合物会引起补体激活。

1.3 补体结合补体结合是指补体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的过程。

当补体的C1q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q会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进而引发连续的级联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2. 应用领域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领域:2.1 免疫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活性通常较低。

2.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百日咳等。

在感染过程中,补体会参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相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补体结合试验对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血清中的PSA水平。

2.4 药物敏感性的评估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敏感性。

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可能与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相关,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复合物的效应。

3. 结语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多个领域。

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检测及应用

1:4
4444 4 4 3
2
0
1:8
4444 4 3 2
1
0
1:16
4444 3 3 2
±
0
1:32
4444
3
2
±
0
0
1:64
4444 2 1 0
0
0
1:128
4210 0 0 0
0
0
1:256
3100 0 0 0
0
0
1:512
0000 0 0 0
0
0
抗原对照
0000 0 0 0
0
0
注:1、2、3、4分别表示补体结合反应强度 ; 0表示全溶血,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二)试验方法
1.2%-5%绵羊红细胞(SRBC)的配置
2.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是以SRBC免疫 家兔所得的兔抗血清。试验前要进行溶血素的 稀释和滴定。
3.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Ca+2、Mg
+2
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置
最终稀释度 稀释液(ml) 稀释度
溶血素(ml)
3
0.20
1.30
4
0.25
1.25
5
0.30
1.20
6
0.35
1.15
7
0.40
1.10
8
0.45
1.05
9
0.50
1.00
10
0,00
1.5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8-4-10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8-4-10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8-4-10问题:[单选]不依赖特异性抗体形成,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防御机制的补体途径是()A.经典途径B.MBL途径C.旁路途径D.内源性途径E.外源性途径不依赖特异性抗体形成,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防御机制的补体途径是旁路途径。

问题:[单选]血清补体水平降低可见于()A.G-细菌感染B.心肌梗死C.糖尿病D.大叶性肺炎E.妊娠在细菌感染,特别是G-细菌感染时,常因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而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过度降低;而心肌梗死、甲状腺炎、大叶性肺炎、糖尿病、妊娠等情况下,血清补体水平常升高。

山东11选5 https://问题:[单选]关于补体活化途径的说法错误的是()A.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B.旁路途径的活化是从C4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的过程C.补体活化表现出的生物活性为溶细胞效应D.MBL途径的诱导物是急性时相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E.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也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旁路途径的活化是从C3开始。

问题:[单选]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曲线是()A.直线B.双曲线C.抛物线D.S形曲线E.对数曲线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曲线是特殊的S形曲线。

问题:[单选]关于补体成分检测说法错误的是()A.检测单个补体含量的方法包括免疫溶血法和免疫化学法B.免疫溶血法的指示系统包括SRBC抗原和抗体溶血素C.免疫化学法检测补体含量必须使用过量的补体抗体D.免疫溶血法检测补体成分快速但敏感性低E.自动免疫比浊法是目前临床免疫检测中的主要检测方法免疫溶血法检测的是单个补体成分的活性而不是含量。

问题:[单选]补体含量降低的疾病不包括以下哪种()A.心肌梗死B.类风湿关节炎C.革兰阴性细菌感染D.SLE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可观察到补体值的升高。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本章考点1.概述2.补体的活化途径3.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4.补体测定的应用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是补体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和放大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一、命名根据l968年WH0命名委员会对补体系统进行了统一命名。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l、C2、……C9。

Cl由Clq、Clr、Cls 三种亚单位组成;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 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面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等;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CRl、CR2……CR4表示。

二、分类构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活性成分,按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在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各种固有成分;2.以可溶性形式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各种补体调节蛋白;3.结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

三、理化性质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l0%;Clq,C8等为γ球蛋白;Cls,C9为α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各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含量最多,C2最低。

各种属动物间血中补体含量也不相同,豚鼠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故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动物卫生、微生物学和生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原理CFT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后是否影响补体作用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抗体的一种免疫学试验。

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与补体结合并激活补体,从而引发一系列补体反应。

而在CFT中,引入两种补体成分:被偶联的抗原与补体激活剂(即受体),以及补体底物(即被激活的补体)。

被测血清中如有特异性抗体,可与被偶联的抗原发生结合,使得补体激活剂发生变化,无法与补体底物相结合。

因此,测得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之间无结合,即补体未被激活,则可证明血清中存在特定抗体。

二、方法1. 试剂与设备(1)被测血清:取血后离心获取血清;(2)受体:把抗原与抗体偶联在羊红细胞表面,用0.1M苏打缓冲液洗涤去除未偶联的抗原和抗体;(3)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比如,细菌、病毒、药物等;(4)补体:常见的有裂解法(Lysed Sheep Erythrocytes,LSE)和搅拌法(Z牛补体);(5)试管/小瓶/平板:供反应使用;(6)显微镜、离心机等。

2. 步骤(1)制备试剂:适量的抗原和抗体分别和受体在适宜条件下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大量受体;另需要制备几重稀有度的抗原和抗体梯度稀释物;(2)标准样品制备:以已知抗体滴定值的血清为标准样品,依据其相对滴定值制成浓度为10U的配制液;(3)加样:将待检血清、标准样品及对照血清加到小瓶中,每组加4支小瓶;(4)加试剂:加入适量偶联抗原及补体;(5)反应:置平板中,在37℃恒温箱内孵育数小时,待反应结束;(6)结果判定: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清和补体底物与补体激活剂是否结合,判断血清中抗体是否存在。

三、应用CFT可以测定某一种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经典途径
2、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的激活剂:某些细菌、革兰氏阴 性菌的内毒素、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 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和IgA聚 合物等。


激活过程:C3是启动替代途径并参与其 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 经典途径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与B因子 结合,血清D因子的作用,形成C3转化 酶( C3bBb ), 不稳定,与血 清 P 因 子 结 合 则 形 成 稳 定 的 C3 转 化 酶 ( C3bBbP ); C3转化酶水解C3,形 成C5转化酶( C3bnBb 或 C3bnBbP );
免疫调节作用 C3可参与捕捉并固定抗原,通过与抗原提呈细 胞上的CR1及CR2受体结合,使抗原易被APC处 理和提呈 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 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分 化 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NK结合C3b 增强ADCC作用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

激活的特点: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3b的中止与 激活 替代途径是补全权系统重要的放大机 制:替代途径C3转化酶对经典途径补 体的活化是一种放大机制。
3、MBL途径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诱导产生的急性期蛋白 ,如 MBL、CRP等。

激活过程: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 白 酶 结 合 , 形 成 MBL 相 关 的 丝 氨 酸 蛋 白 酶 ( MASP-1 、 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 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甘 露 聚 糖 结 合 凝 集 素 ( mannan binding tectin,MBL) 途 径 , 简 称 MBL途径:MBL结合至细菌而启动激 活的途径,此途径不依赖于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形成,在感染的早期就能发 挥免疫防御效应,为急性期蛋白途径。

补体检测及应用练习题

补体检测及应用练习题

补体检测及应用一、A11、CH50试验测定的是A、总补体量B、总补体浓度C、总补体溶血活性D、总补体体积E、单个补体2、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包括A、特异性抗体和补体B、特异性抗原和补体C、红细胞和溶血素D、加热灭活的病人血清E、特异性抗原和抗体3、以免疫黏附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活性片段是A、C3aB、C2aC、C3bD、C5bE、Clq4、MBL激活途径发生在A、感染刚刚形成B、抗体产生之后C、脂多糖的激活D、感染早期的急性期反应E、感染恢复期5、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是A、凝集反应B、溶血反应C、溶菌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Ⅳ型变态反应6、补体受体4(CR4)是哪一种受体A、C4bB、C4aC、iC3bD、C5aE、C1q7、可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膜调节因子是A、S蛋白B、H因子C、DAFD、MCPE、HRF8、C1多聚体复合物形成时,必须有下述哪种无机离子参与A、Ca2+B、Mg2+C、Cu2+D、Fe3+E、Fe2+9、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的原理属于A、溶血反应B、凝集反应C、沉淀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中和反应10、以下哪项与补体结合试验无关A、抗原B、抗体C、补体D、溶血素E、酶11、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具有趋化因子活性的片段是A、C3aB、C5aC、C4aD、C4bE、ic3b1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A、C3→C5→C9B、C1→C2→C4→C3→C5→C9C、C1→C4→C2→C3→C5→C9D、C1→C2→C3→C4→C4→C9E、C1→C3→C2→C4→C5→C913、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的能力E、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14、补体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A、免疫复合物B、酵母多糖C、细菌脂多糖D、肽聚糖E、凝聚的IgA15、补体结合试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新鲜豚鼠血清作为补体B、补体、SRBC和溶血素应预先定量C、出现溶血反应即为反应阴性D、不出现溶血反应即为反应阳性E、待测定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出现溶血16、下列补体组分中参与吞噬调理作用的是A、C1qB、C1C、C3b+C4bD、C5E、C1γ17、检测总补体活性,采用50%溶血试验是因为A、50%溶血试验比100%溶血试验简单B、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敏感C、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可节约时间D、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为节省成本E、50%溶血作为终点好判断18、关于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活物质是细胞壁成分B、从C3激活开始C、发挥效应比经典途径早D、亦有激活效应的扩大E、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19、补体结合试验结果阴性时出现A、血凝B、血凝抑制C、溶血D、不溶血E、沉淀20、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识别的亚单位是A、C1B、C2C、C3D、CAE、C921、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状态存在B、多数补体分子属于γ球蛋白C、补体固有成分对热稳定D、补体的含量因抗原刺激而增加E、补体各成分均由肝细胞合成。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体内是否存在补体结合抗原或抗体。

该实验基于补体系统的特性,通过补体的激活和结合来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可以诊断疾病、研究免疫反应机制和评价疫苗效果等。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

补体分子主要由补体蛋白C1至C9及其他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关键的酶解反应包括:免疫复合物形成、补体激活、补体蛋白C3和C5的裂解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等。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需要检测的抗原和抗体与补体体系相结合,利用补体活性变化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主要可以分为免疫沉淀法和溶血试验两种方法。

免疫沉淀法是在试验体系中加入补体体系和待检测的抗原抗体反应物质,通过观察补体的激活和沉淀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一般使用的试剂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盐缓冲液(VERONALTAMATE)和尿话藤素盐酸盐(PORCIMAERIN HYDROCHLORIDE)。

实验中,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时,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发生酶解反应,导致沉淀形成。

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程度,可以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

溶血试验是通过测量红细胞发生溶血的程度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在试验中,待检测的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加入补体体系和靶标红细胞,补体激活后会引发红细胞溶解现象。

通过测量补体激活所导致的红细胞溶解程度,可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的阳性与否。

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医学和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补体结合实验常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如乙型肝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定。

同时,补体结合实验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补体结合情况,来判断药物或疫苗的治疗效果。

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免疫反应机制、筛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

ch50的检测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h50的检测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h50的检测原理及其临床应用1、背景介绍Ch50(Complement 50)是一种用于检测补体系统活性的指标。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并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和清除。

Ch50的检测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对许多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2、Ch50的检测原理Ch50的检测基于补体系统的活性,主要评估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活性。

具体检测过程如下:•步骤1:将待测血清与已知浓度的抗原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步骤2:加入补体,并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

•步骤3:检测补体活化所产生的成分。

•步骤4:根据检测结果计算Ch50的值。

3、Ch50的临床应用Ch50的检测结果在许多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会导致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或损害,Ch50的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这些疾病的诊断。

•免疫复合物病的评估:某些疾病如免疫复合物病会导致补体系统过度激活,Ch50的检测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从而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接受免疫调节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测Ch50的值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4、Ch50检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Ch50的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血清采样:血清采样应避免出现血液污染,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检测方法选择: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临床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Ch50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结果解读:Ch50的正常值范围可能因不同的实验室和试剂盒而有所差异,需要结合临床背景综合评估结果。

5、总结Ch50是一种用于评估补体系统活性的指标,对许多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Ch50的值,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在进行Ch50的检测时,应注意血清采样和检测方法的选择,结合临床背景综合解读检测结果。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补体检测及应用必看题库知识点二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补体检测及应用必看题库知识点二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补体检测及应用必看题库知识点二1、单选关于补体结合实验中各系统不包括或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应系统B.补体系统C.指示系统D.测试系统E.共包含3个系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补(江南博哥)体结合实验中的3个系统是反应系统、补体系统、指示系统。

2、单选能合成大多数补体的细胞主要是()A.肝细胞和巨噬细胞B.骨髓细胞和胸腺细胞C.骨髓细胞和B细胞D.胸腺细胞和B细胞E.T细胞和B细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大部分补体由肝细胞合成;在炎症病灶中,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来源。

3、单选能使补体灭活而抗体不灭活的温度和作用时间是()A.37℃,1小时B.56℃,30分钟C.25℃,30分钟D.60℃,30分钟E.45℃,30分钟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补体的性质不稳定,56℃加热30分钟或者60℃3分钟灭活。

抗体结构较为牢固,在此温度不会被灭活。

4、单选下列CH50不降低的疾病是()A.急性炎症B.SLE活动期C.CRAD.严重肝病E.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急性炎症CH50不降低。

5、单选C1多聚复合物形成时,必须有下述哪种无机离子参与()A.Ca2+B.Mg2+C.Cu2+D.Fe3+E.Fe2+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C1复合物的形成必须要有Ca2+存在6、单选免疫球蛋白的型的分类是根据()A.CH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的差异及其抗原特异性的不同B.铰链区氨基酸的组成和H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异C.CL链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D.CL个别氨基酸的差异E.CH和CL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免疫球蛋白的型的分类是根据CL链的结构和抗原性不同。

7、单选C5a具有的生物学活性是()A.促C3转化酶形成B.趋化作用C.参与膜攻击单位的形成D.调理作用E.促CT酯酶形成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C3a、C4a、C5a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

8、单选Raji细胞技术检测非抗原特异性CIC是由于()A.Raji细胞表面Fc受体可与Ig结合的性质B.Raji细胞表面有大量补体受体,这些补体受体与结合补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结合C.Raji细胞可作为指示系统表现溶血现象D.Raji细胞培养容易,性能稳定E.操作简便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Raji细胞是从Burkin淋巴瘤患者分离的一种B细胞株,表面有大量C1q、C3b和C3d受体,但无表面免疫球蛋白;因此Raji细胞能与带有补体的免疫复合物结合。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 一、CH50的测定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 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 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溶血程 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在一个适当的、 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计量依赖呈一特 殊的S形曲线。
• 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可见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 感。S形曲线在30%-70%之间最陡,几乎呈直线,补 体量的少许变动,也会造成溶血程度较大的改变,即 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 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示,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 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 ④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 • ⑤以白陶土处理; • ⑥通入CO2 • ⑦以小白鼠肝粉处理; • ⑧用含1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血清。
• 三、方法学评价
•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经典的免疫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可 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等优点。该方法无须特殊设 备,结果容易观察,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医院均具 备开展的条件。
• 严重肝病或者营养不良时,由于蛋白合成障碍,可不同 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下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 免疫疾病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可随病情发生变化,表现 为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因消耗增加而水 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检测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 断,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活动期的参考指标。
二、CH50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CH50测定补体活性,方法简便、快速,虽敏感性较低, 但可以满足对血清补体含量测定的要求。 该方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 映补体C1-C9九种成分综合水平。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介绍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补体系统功能的实验方法。

补体系统是一组血浆蛋白酶,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活性酶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细菌的破坏或产生炎症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补体结合能力来检测不同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在实验中,一个标记物(通常是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与待测物(常为抗原或抗体)结合,并在给定条件下与补体结合。

通过检测补体结合标记物的数量或强度,可以间接评估待测物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步骤补体结合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待测物中的抗原或抗体需要纯化或稀释到一定浓度,以便进行后续实验。

同时,补体也需要准备好。

2.标记待测物:将待测物标记上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使其具有可检测性。

3.混合试样:将标记的待测物和补体一起加入到一个反应体系中,并进行充分混合。

4.适当条件下孵育:为了促使补体结合反应发生,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对反应体系进行孵育。

5.分离未结合的标记物:通过离心、洗涤等方式,将未结合的标记物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

6.检测结合的标记物:将分离后的标记物进行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度计、荧光分析仪或放射计等。

7.数据分析: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待测物与补体的结合能力,并进行数据统计和解释。

3. 应用领域补体结合实验在免疫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1 免疫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与补体结合的能力,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3.2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补体结合实验来研究新药物对特定疾病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力,从而评估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疗效。

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以及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包括参与溶菌作用、免疫介导细胞毒性和加强细胞杀菌作用等。

由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补体检测和应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一、补体的检测:1. 补体蛋白含量检测: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检测补体蛋白的含量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简单地通过测量血清中C3、C4、C5、C6、C7和C9等成分的含量来进行。

2. 补体激活检测:可以通过补体激活的程度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样本特定的补体激活产物(如C3b)或测量补体激活后的补体活性来进行。

3. 补体功能检测:通过测量血浆免疫复合物的裂解能力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最广泛的方法是溶菌试验,补体可以通过特定细菌溶解来确认其功能。

二、补体的应用:1. 临床诊断:补体检测可以用于存粹定义疾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严重性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例如,C1抑制物缺乏或C1抑制物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清中C4水平下降且导致严重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另外,二十percent的SLE患者会有C1q水平下降导致疾病发展。

2. 药物研发:补体调节剂(CRs)是一类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CRs可以在自然免疫原和抗体免疫原触发下调节和抑制补体剂量的形成。

最近的补体调节剂升华是Eculizumab,用于治疗补体介导的疾病(如干燥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补体调节剂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可以预防、治疗和管理炎症性疾病及其相关的严重及病症。

3. 细胞治疗:补体介导的免疫细胞杀菌作用是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肿瘤疗法、血液病学的细胞治疗的方法。

例如,火棘蛋白是细胞杀菌作用的重要成分,通过介导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杀菌作用。

4. 生物防治:一些化外的细菌分泌一定的天然杀菌分子(如锈色素),从而在补体的介导下实现对常规文化法无法有效处理的耐药菌的杀菌作用。

总的来说,补体的检测和应用在现代生物学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补体检测及应用考试题真题一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补体检测及应用考试题真题一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补体检测及应用考试题真题一1、单选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汇合点是()A.C1B.C2C.C3D.C4E.C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绕过C1、C4,直接从(江南博哥)C3活化开始,C3即为两种途径的汇合点。

2、单选关于补体的理化特性正确的是()A.血清中不具有酶样活性、耐热的糖蛋白B.补体性质稳定C.在4℃活性可保持3~4天D.加热56℃30分钟灭活E.不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补体是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在-10℃活性可保持3~4天,加热56℃30分钟灭活,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

3、单选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系统中血清做56℃,30分钟处理是()A.提高血清中抗体的激活状体B.增强血清中抗原抗体的结合能力C.破坏补体,以排除标本中补体对结果的影响D.破坏血清中的抗羊红细胞成分E.增加补体活性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56℃,30分钟可以灭活补体和某些非特异性因素。

4、单选形成有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的途径为()A.经典途径B.替代途径C.共同通路D.MBL途径E.外源途径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补体的激活主要有经典、替代和MBL三种途径。

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全部参与的激活过程;替代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三种途径均会通过共同的末端通路,形成有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

5、单选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三条激活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A.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旁路激活途径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未产生特异性抗体时,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1. 补体的概述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毒性、溶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补体的实验原理补体实验通常涉及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下面将分别介绍。

2.1 体外实验•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代途径。

具体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实验物质或刺激条件来激活补体。

•补体活性检测:常用的补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溶菌试验、补体炎症反应检测等。

2.2 体内实验•补体缺陷小鼠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或基因突变技术产生补体缺陷小鼠模型,以研究补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或组织中的补体活性水平,评估体内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免疫组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补体蛋白表达情况。

3. 补体的应用补体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多种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检测:补体可以作为检测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自身免疫病研究:补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补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2 补体在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炎症反应模型:补体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程,研究补体在不同炎症条件下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治疗靶点:补体在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潜力。

通过研究补体与炎症相关的机制,可以为炎症治疗的靶点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3.3 补体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抗肿瘤免疫疗法:补体在抗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补体系统的功能,来达到增强免疫杀伤作用的目的。

3.4 补体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感染病模型:通过补体参与的感染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感染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抗感染药物的靶点。

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和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和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和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传统的免疫学技术,能够沿用至今说明它本身有一定的优点:
①灵敏度高。

补体活化过程有放大作用,比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灵敏度高得多,能测定0.05μg/ml的抗体,可与间接凝集法的灵敏度相当。

②特异性强。

各种反应成分事先都经过滴定,选择了最佳比例,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尤其用小量法或微量法时。

③应用面广,可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抗原或抗体。

④易于普及,试验结果显而易见;试验条件要求低,不需要特殊仪器或只用光电比色计即可。

补体结合试验可应用在以下几方面:
①传染病诊断。

病原性抗原及相应抗体的检测。

②其他抗原的检测。

例如肿瘤相关抗原、血迹中的蛋白质鉴定、H LA分型等。

③自身抗体检测。

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参与反应的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锁并且要求十分严格,稍有疏忽便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所以在多种测定中已被其他更易被接受的方法所取代。

但对于免疫学技术的基本训练仍是一个很好的试验。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情况。

补体是一种由血浆中的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体液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主要包括补体结合免疫沉淀实验和补体结合裂解实验两种常见方法。

1.1 补体结合免疫沉淀实验补体结合免疫沉淀实验是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沉淀的现象来判断结合是否发生。

该实验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可以用于诊断某些疾病和监测免疫应答。

具体步骤如下: - 将待测抗原添加到含有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试管中; - 孵育一段时间,使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 - 加入新鲜补体,孵育一段时间,补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形成沉淀; - 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证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结合。

1.2 补体结合裂解实验补体结合裂解实验是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是否能引起补体的激活与溶解来判断结合是否发生。

该实验常用于研究免疫复合物的免疫学特性和机制。

具体步骤如下: - 将待测抗原添加到含有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试管中; - 孵育一段时间,使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 - 加入补体,并孵育一段时间,观察有无溶解现象; - 观察是否有溶解现象产生,证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结合。

2. 应用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以下应用价值:2.1 诊断疾病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

例如,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中,可以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检测血清中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情况,进而发现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2 监测免疫应答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监测机体的免疫应答情况。

补体是免疫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过程。

通过补体结合实验,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2.3 研究免疫复合物的特性及机制补体结合实验也可以用于研究免疫复合物的特性及机制。

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的激活与溶解情况,可以深入了解免疫复合物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为研究免疫学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分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体由多种蛋白质分子组成,包括C1至C9等成分,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效应,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为了检测补体的活性和功能,在实验室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补体实验,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补体实验通常基于一系列的反应机制,这些反应机制包括补体级联反应、抗原/抗体反应以及炎症过程等。

在补体级联反应中,初始激活C1的补体酶产生C4b2a复合物,破坏血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多糖,并吸引其他补体蛋白质的加入,形成复合体,从而导致细胞破裂和溶解。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能够结合特定的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诱导炎症和细胞毒性作用。

补体实验在医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医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肝功能等,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生物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生物膜的破坏机制、免疫细胞的激活与调节机制、表面抗原的识别与结合等,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补体实验涉及到多个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

例如,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对外源红细胞溶血作用的实验方法,可以测定补体的细胞溶解能力;补体结合实验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中的补体结合作用,测定补体能否与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凝集实验是一种直观的图像化技术,测定补体是否能够串联反应形成凝集物等。

综上所述,补体实验时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帮助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补体和免疫系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精选PPT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精选PPT

经典激活途径
替代激活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质 起始分子 参与补体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生物学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
C1q
C1、C4、C2、C3、 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后期
发挥作用
肽聚糖、酵母多糖、脂多糖
C3
C3、C5-C9、B因子、D因子
75
I因子
93
β
50
补50体%溶能血使总溶补血体素值特C的异6计性算结合的绵12羊8红细胞溶β解2,当溶血素和绵60羊红细胞浓度恒H定因时子,溶血程度15与9补体含量和β活性相关。400~480
C7
120
β2
55
S因子
88
α
500
C8
163
γ1
200Biblioteka 补体的活化途径经典途径
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正常血清中各补体成分成分含量相差较大。 第五节 补体受体的测定 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传统方法。 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尚未列入检验常规) 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而溶血为试验阴性 免疫化学法(检测单个补体成分的含量) 小结 免疫化学法(检测单个补体成分的含量) 具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细胞(sensitized sheep red blood cell,SRBCS)。
Mg2+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早期 发挥作用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C2、C4
C2-C9、 MASP
Ca2+ C4b2b C4b2b3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早期 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8 9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1:5000 1:6000 1:8000 1:10000 对照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_
试管内加入的试剂量(ml)
1:60
补体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_
主要检测的单个补体成分:C3、C4、C1q、B因子 和C1脂酶抑制物
方法:免疫溶血法 测定补体的溶血活性 免疫化学法 测定补体的含量
一、免疫溶血法
定义: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导致红细胞溶解。当缺乏某种补体成分时,加入指
示系统,不能使补体连续激活,不发生溶血;再加
入待测血清,使原来缺乏的成分得到补偿,补体成
分齐全,级联反应恢复,产生溶血,溶血程度与以
待测补体成分活性有关,以50%溶血为终点。
(1)指示系统:兔抗血清致敏SRBC
(2)实验反应系统的补体:选用或制备缺乏
某单一补体成分动物或人血清的试剂 (3)待测血清:待测血清标本中的补体
测定成分 补体来源 处理方法 去除成分 指示系统 结果 加入待测血清补充成分 结果 溶血途径
C4 豚鼠血清 氨水 C4 致敏红细胞 不溶血 C4 溶血 经典途径
B 因子 正常人血清 加热 B 因子 兔红细胞 不溶血 B 因子 溶血 旁路途径
二、免疫化学法
单向免疫扩散法 火箭免疫电泳 透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
一、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三个系统: 反应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 补体系统:豚鼠血清 指示系统:SRBC与溶血素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 细胞
缓冲液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2%SRBC
结果
0.1 全溶血 0.1 全溶血 0.1 37℃ 全溶血 0.1 30分钟 全溶血 0.1 大部分溶血 0.1 微溶血 0.1 不溶血 0.1 不溶血 0.1 不溶血
以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仍能产生完全溶 血为最大有效反应管(1:4000)即为1个单 位,一般试验使用2个单位(1:2000)
4. 50%溶血标准管配制
试剂 2%SRBC DH2O 1.8%Nacl 2%SRBC 用量 0.5ml 2.0ml 2.0ml 0.5ml 50% 100% 溶血程度
5.血清总补体50%溶血活性测定(ml)
试管号 1:20稀释3 4 5 6 7 8 9 10
按以下公式求50%溶血的总补体值
1 CH50(U/ml)= ×稀释倍数 血清用量 总补体活性参考范围:50-100 U /ml
(三)方法评价
CH50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溶血活性
反应的是补体9种成分综合水平
缓冲液PH 、离子强度、Ca+2、Mg +2浓度各 个环节严加控制。
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0,00
1.40 1.35 1.30 1.25 1.20 1.15 1.10 1.05 1.00 1.5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图19-3
二、试验方法
(一)试剂的制备 1.抗原适当纯化 2.抗原和抗体的滴定:选择抗原与抗体均呈 强阳性反应(100%不溶血)的最高稀释 度作为抗原和抗体的效价,即一个单位 由方阵滴定表可见1:64的抗原和1:32的抗 体为一个单位,正式试验抗原用2-4个单位, 抗体用4个单位
(二) 替代途径(旁路途经)
激活剂是微生物的菌体多糖、内毒素、
蛋白水解酶、IgG4和IgA聚合物等,参与 的成分C3、C5-C9、B因子、D因子、P 因子。
两种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途径
激活物 参与成分 始动分子 所需离子 抗原抗体复合物 C1-C9 C1q Ca+2、Mg +2
替代途径
脂多糖、酵母多糖 C3、C5-C9 B、D、P因子 C3b Mg +2
1:2000
1:3000
0.2
0.4
1:1000
1:1000
0.2
0.2
1:4000
1:5000 1:6000 1:8000 1:10000
0.2
0.8 0.2 0.2 0.2
1:2000
1:1000 1:3000 1:4000 1:5000
0.2
0.2 0.2 0.2 0.2
溶血素的滴定
管号 溶血素 稀释度 溶血素
物,膜协同因子蛋白等 补体受体:补体C3的受体,CR1-5等
补体系统功能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介导细胞 溶解,调理吞噬,免疫黏附以及参与炎 症反应引起的机体的免疫损伤,是体内 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 系统
二 、主要两种补体的活化途径
(一)经典途径:是以IgG或IgM类抗体 结合抗原后的免疫复合物为主要的激活 剂,补体的11种成分全部参与的途经。 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破三个阶段。
溶血反应程度与补体的剂量依赖呈S型曲线。
(二)试验方法
1.2%-5%绵羊红细胞(SRBC)的配置 2.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是以SRBC免疫 家兔所得的兔抗血清。试验前要进行溶血素的 稀释和滴定。 3.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Ca+2、Mg
+2
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置
最终稀释度 1:1000 稀释液(ml) 1.8 稀释度 1:100 溶血素(ml) 0.2
C3 转化酶
C5转化酶
C4b2a
C4b2a3b
C3bBb
(C3b)nBb 或 (C3b)nBbP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
一、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试验)
(一)实验原理: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
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
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有关。
补体检测及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免疫实验室 刘瑾
第一节 补体的性质与活化途径
一、补体的性质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柱动物血清及 组织液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功能上 连续反应的糖蛋白,是抗体溶解细胞必要
的补充条件。
补体系统组成
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C1q、C1r C1s
共11中蛋白分子
调节和控制补体系统活化的成分;C1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