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顾迈南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祖国又把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放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②在艰苦国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③“在研制氫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

他们说,中国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违在一起的。

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

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

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⑤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

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着各种数据是否正常。

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⑥“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商量来商量去,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十一二点钟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⑦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

(完整版)《邓稼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完整版)《邓稼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邓稼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①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②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④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①段中的“那”改为“这”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段如果改为“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哪句效果好?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②段中“今天”与“一个世纪以后”似有重复,如果去掉“一个世纪以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表现邓稼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析文段在语言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热点考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关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

这个唯一。

已经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和自豪。

但是,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邓稼先》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邓稼先》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邓稼先》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60分)(一)阅读《邓稼先》,完成9-13题。

(16分)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狱先与奥本海默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邓稼先》阅读附答案

《邓稼先》阅读附答案

《邓稼先》阅读附答案邓稼先于1924年诞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取得博士学位后当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率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钻研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之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钻研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胜利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诱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首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整解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1967年之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去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写了他的一辈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功臣”,他是当之无愧的。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功臣”,请你罗列几条之所以如斯称呼的理由。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当即回国”一句中“当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么的思想品质?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①概括邓稼先一辈子的语句是: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钻研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胜利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诱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阅读练习及答案

《邓稼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0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车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方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说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文革”初期,他所有的研究所(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中的“要”字可以去掉么?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1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两个句子的所表达的含义。

《邓稼先》阅读答案(优秀3篇)

《邓稼先》阅读答案(优秀3篇)

《邓稼先》阅读答案(优秀3篇)《邓稼先》阅读答案篇一【教学创意】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发现……用得好(精美、贴切、美妙等),它好在(精美、美妙在于,写出了)……”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训练,既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双边活动热烈。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它要求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

“发现阅读”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邓稼先》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阅读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附答案

阅读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附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在研制氢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邓稼先立下了汗马功劳!”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

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的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起开动了。

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反复商量,有人主张把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再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办法处理。

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探索解决办法。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是零下30多摄氏度!见他太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现场。

试验成功后,他兴奋极了。

由于过度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

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

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汗马功劳:风尘仆仆:2.文中的画线句子是描写,表现了,衬托出。

3. 联系上下文,解读邓稼先说的“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仔细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两句话中的两个“竟”字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全文后,你想怎样评价邓稼先呢?【参考答案】1.泛指大的功劳。

邓稼先_阅读理解及答案

邓稼先_阅读理解及答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邓稼先_阅读理解及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11邓稼先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

2: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最后病逝。

读第三段思考:前两段写“我”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何作用?为了说明他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使后文的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和富有说服力。

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

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

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答题。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4.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符合人物身份,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2.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了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3.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4.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二)阅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答题。

1、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2、标题“我不能走”有什么表达作用?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4、最后问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答案:1、一次实验出现意外,他坚持不愿离开。

表现了他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2、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

4、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完成19—21题。

(共9分)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

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

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

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

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

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

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

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

两弹元勋邓稼先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阅读答案①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的先行工作就是“龙头”。

这件先行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原子弹各种工程设计的成败。

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权威。

在国外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

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有时,他备课备到凌晨四点多,在办公室里睡两三个小时,天亮了继续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在路上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

②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

在爆炸力学、中子输运、核反应、中子物理、高温高压下物质的性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他们把各种数据都搞得扎扎实实,哪怕是其中一个细小的疑点也不放过。

当时,我国还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

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他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地算了九。

这样细致地做了以后,他们还不放心,又请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计,结果证明邓稼先等人算得的数据是正确可靠的。

③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蓦地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

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又落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⑤又是一件需要付出艰巨劳动的工作。

他作为组织研制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尤其是担任了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⑥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合集五篇]

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合集五篇]

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合集五篇]第一篇: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邓稼先阅读短文答案_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答题。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4.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符合人物身份,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2.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了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3.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4.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二)阅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答题。

1、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2、标题“我不能走”有什么表达作用?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4、最后问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答案:1、一次实验出现意外,他坚持不愿离开。

表现了他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2、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

4、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二篇: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顆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永恒的骄傲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邓稼先》阅读答案

《邓稼先》阅读答案

《邓稼先》阅读答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编整理了《邓稼先》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邓稼先“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邓稼先》阅读题目:小题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小题2:选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小题3:体会文中加线字“撑”好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小题4:简述: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小题5:请你在邓稼先的墓碑上刻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编在此整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及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阅读张曼菱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回答问题。

①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

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

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着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②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

③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④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⑤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

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

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⑥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⑦这里有两张珍贵的照片。

⑧一张照片:看见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

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

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

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⑨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

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

⑩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阅读答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阅读答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阅读答案于敏是设计了中国第一枚氢弹的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氢弹之父》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氢弹之父》阅读原文于敏,核物理学家,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20xx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20xx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

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

后来,被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

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

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

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在私下,于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虽然,他自己一直坚决反对,但就凭这一点,也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两弹元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两弹元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两弹元勋阅读练习及答案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两弹元勋》描写的正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荣事迹。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两弹元勋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两弹元勋》阅读材料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两弹元勋》阅读题题目1.文中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2分)2.对邓稼先给予高度评价的语句是:(2分)3.第一段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2分)答案: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2分)答案:5.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3分)《两弹元勋》阅读题答案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2.两弹元勋。

(2分)3.答案:热爱祖国。

4.答案:结尾点题,属点睛之笔。

5.答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为国家奉献青春,奉献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完成19—21题。

(共9分)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

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

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

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

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

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

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

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

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

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

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

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

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

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

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

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

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

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记载史册。

19.文章从生活和科技攻关两方面,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在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过
程中,遇到的困难。

依据选文内容填空。

(3分)
作者通过叙述研究人员(概括事件内容)写出了他们生活上的毫无保障;通过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写出了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

邓稼先等研究人员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20.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1)写出上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分)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分)
21.“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是从文章中摘录的一句话。

请结合文中语境,从情感或主题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答案:
(二)(共9分)
19.答案示例:
忍饥挨冻举步维艰(或寸步难行)克服困难执着科研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20.答案示例:
(1)“如此这般”指代的是: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面对三本俄文原版书,边读边译边讨论;逐章逐节逐句地阅读、翻译和理解。

(1分)
(2)“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阅读俄文原版书籍认真、细致的做法和由难读难懂到完全明白掌握的艰难过程及喜悦心理。

(共3分。

“比喻”1分;“认真细致”1分;“艰难过程和喜悦心理”1分)
21.答案示例:
“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新生”和“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

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共2分。

共两点,每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