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
![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9edf50fed630b1c59eeb52c.png)
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1 物候期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1.2 出苗期:小区有50%穴数的幼苗出土高度2-3cm的日期。
1.3 吐丝期:小区50%以上的雌穗吐出花丝的日期。
1.4 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1.5 成熟期:小区90%以上果穗的籽粒出现黑层的日期。
1.6 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日数。
2 农艺性状2.1 株型:吐丝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三种。
2.2 株高: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正常的植株10株,测量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2.3 穗位:同时测量地表到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2.4 倒伏率:乳熟末期,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但未折断的植株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以%表示。
2.5 倒折率:乳熟末期,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以%表示。
2.6 幼苗叶鞘色:绿色、紫色等。
3 果穗性状(计产样本穗由大至小排列,取代表性的10穗测量1-6项)3.1 穗长: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3.2 穗粗: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部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3.3 秃尖: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3.4 穗型:筒型、锥型。
3.5 穗行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并标明行数变幅。
3.6 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
3.7 粒色:黄、白、橙红、黄白等。
3.8 粒型: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以果穗中部籽粒为准。
3.9 轴色:红、紫、粉、白。
3.10 单株有效穗:小区总穗数/小区株数,保留两位小数。
3.11 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称重,重复3次,取相近两个数值的平均数,按标准水分(14%)折算百粒重,用g表示。
3.12 出籽率:籽粒干重占果穗干重的百分率,以%表示。
3.13 籽粒产量:将小区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分(14%)折算出小区产量,保留两位小数,用kg表示。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一)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一)](https://img.taocdn.com/s3/m/212b1f3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2.png)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一)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背景玉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种植的种子作物之一。
然而,玉米的生产和品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田间调查以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本文章将介绍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调查项目以下是玉米田间调查项目的详细列表:•植株生长情况:调查植株的高度、茎粗、叶片颜色等因素;•田间气象情况:调查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土壤质量:调查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土壤紧密度等因素;•病虫害情况:调查是否存在病虫害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灌溉和施肥:调查灌溉和施肥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收割季节:在适当的时间收割并保证玉米的品质。
标准以下是玉米田间调查的标准:•玉米植株高度应在1.8m-2.5m之间;•叶片颜色应为深绿色;•土壤pH值应在6.0-6.8之间;•养分含量应保证足够,但过量施肥要避免;•病虫害情况应被及早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自然灌溉是首选,必要时进行人工灌溉;•玉米在成熟季节应及时收割,保证成熟度和品质。
结论以上介绍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通过有效调查和质量控制,可以确保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注意事项为确保调查准确性和品质,应注意以下事项:•田间调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且应该配备适当的器材;•不要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以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时常对玉米田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在必要时进行相应的修剪和除草。
总结玉米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田间调查过程中,需要关注植株生长情况、田间气象情况、土壤质量、病虫害情况、灌溉和施肥情况以及收割季节。
通过以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确保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田间实验报告样本
![田间实验报告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d54033b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5.png)
实验名称:玉米品种抗病性田间试验实验地点:XX省XX县XX镇XX村实验时间:2023年5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实验目的:1. 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
2. 确定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玉米品种。
3. 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包括A、B、C、D、E。
2. 农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 仪器设备:测土仪、水分计、显微镜等。
实验方法:1. 试验地选择:选择肥力均匀、排灌方便的农田作为试验地。
2. 播种:按照品种A、B、C、D、E分别播种,每个品种播种3次重复,每次重复面积20平方米。
3. 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常规管理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4. 病虫害调查:在玉米生长期间,每10天调查一次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情况,记录病叶率。
5. 数据记录:记录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病叶率等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育期:各品种玉米生育期基本一致,从播种到成熟时间约为130天。
2. 产量:各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品种A产量最高,为每亩830公斤;品种B 产量最低,为每亩680公斤。
3. 病叶率:品种A、C、D病叶率较低,分别为5%、7%、6%;品种B、E病叶率较高,分别为12%、10%。
结论:1. 品种A、C、D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2. 品种B、E抗病性较差,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3. 在玉米生产中,应加强病虫害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提高产量。
建议:1. 在玉米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检测,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2.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防治玉米大斑病。
3. 推广抗病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提高玉米产量。
实验总结:本次田间实验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估,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c66f8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b.png)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田间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适宜的玉米品种。
2. 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评估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贡献。
4. 分析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位于我国北方某玉米主产区,实验时间为2023年4月至10月。
2. 实验材料实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XX-1”。
种子处理:用1%的多菌灵浸种消毒,晾干后播种。
肥料:选用复合肥(N:P:K=15:15:15)。
3.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40%、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2)施肥方案试验:设置3个施肥方案(对照、低肥、高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3)病虫害防治试验:设置3个防治措施(对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四、实验过程1. 播种期:4月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4厘米。
2. 苗期管理:5月15日,进行间苗和定苗,每穴留苗2株。
3. 施肥期:6月15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0(对照)、50%、100%。
4. 病虫害防治:7月15日,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XX-1”进行喷雾。
5. 收获期:10月15日,进行测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种植密度为60%时,产量最高,达到8800公斤/公顷。
2. 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高20%,说明施肥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3. 病虫害防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处理较化学防治处理产量提高15%,说明生物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试验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及其标准doc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试验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及其标准doc](https://img.taocdn.com/s3/m/cbaa817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6.png)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试验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及其标准第一部分承试单位调查填写内容1.1 试验设计1.1.1小区行数:播种时每小区实际种植的行数。
1.1.2 小区行长(m):试验设计小区行长度,保留小数后1位。
1.1.3 平均行距(cm):等行距时直接填写,大小行(垄)时求平均值,保留小数后1位。
1.1.4 株距(cm):播种时采用的株距,要求等株距种植,保留小数后1位。
1.1.5 实际种植行株数(cm):播种时每行实际种植的株数,保留小数后0位。
1.2 生育期调查记载标准1.2.1 出苗期(月.日):全区幼苗出土高约2~3cm左右的穴数达50%的日期。
1.2.2 吐丝期(月.日):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1.2.3 成熟期(月.日):全区90%以上植株只籽粒硬化及苞叶呈现成熟的固有颜色。
成熟期调查必须天天进行,在小区两个边行中选有代表性植株,抠出果穗中上部籽粒,观测记载籽粒生部位出现黑层的日期。
1.2.5 记载格式:5月1日记为5-1,5月10日记为5-10。
1.3 特征特性调查记载标准1.3.1 株高(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量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生试-调查,区试-主持单位调查)。
1.3.2 穗位(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量地面到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生试-调查,区试-主持单位调查)。
1.3.3 茎粗(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量地上第三节间中部茎的直径(要与叶着生方向垂直),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生试-主持单位调查)。
1.3.4 穗柄长度(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定穗着生茎节至穗基部长度,分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生试-主持单位调查)。
1.3.5 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
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区试、生试-主持单位调查)。
玉米田间检验实习报告
![玉米田间检验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5cda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2.png)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玉米田间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玉米品种鉴定、病虫害防治、种子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玉米生产管理的认识,为今后从事农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1年7月15日至7月31日,地点为XX省XX市XX县玉米制种基地。
三、实习内容1. 玉米品种鉴定(1)观察植株形态:对玉米品种的株高、叶形、叶色、穗型、粒型、粒色等特征进行观察,了解品种间差异。
(2)查阅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玉米品种进行分类和鉴定。
2. 病虫害防治(1)观察病虫害: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玉米螟、纹枯病、锈病等。
(2)防治措施:针对病虫害,了解和掌握相应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3. 种子质量检验(1)外观检验:观察玉米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饱满度等,判断种子质量。
(2)净度检验:通过筛选、过筛等方法,检验玉米种子的净度。
(3)发芽率检验:按照国家标准,对玉米种子进行发芽率检验,确保种子质量。
4. 田间管理(1)播种:了解玉米播种技术,包括播种时间、播种深度、播种密度等。
(2)施肥:了解玉米施肥技术,包括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等。
(3)灌溉:了解玉米灌溉技术,包括灌溉时间、灌溉方法、灌溉量等。
四、实习过程1. 第一周:学习玉米品种鉴定、病虫害防治、种子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2. 第二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玉米制种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
3. 第三周:进行玉米品种鉴定、病虫害防治、种子质量检验等实际操作,记录相关数据。
4. 第四周: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撰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1. 掌握了玉米品种鉴定、病虫害防治、种子质量检验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了解了玉米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农业工作的认识。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和协调能力。
4. 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
![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7d4173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b.png)
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物候期1、播种期:指播种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2、出苗期:全区50%的幼芽出土达2cm时的日期。
3、散粉期:全区50%的植株雄穗主轴开始散粉的日期。
4、吐丝期:全区50%的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3cm的日期。
5、鲜果穗采收期:吐丝后21-24天采收并记载。
二、植株性状1、株高:在乳熟期取有代表性的行连续10株,测量从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2、穗位高:与测株高同时进行。
测量从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3、株型:抽雄后目测,分紧凑,半紧凑,松散三类。
4、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植株结有双穗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的百分率。
5、空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有果穗结粒在10以下的株数占全小区株数百分率。
6、倒伏率:植株倾斜角度大于45?,但未折断者占该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倒伏发生后立即调查。
7、倒折率: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株数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收获前调查。
8、苞叶包穗程度:收获前目测,分苞叶适中,苞叶过长,苞叶短三级。
9、收获株数:收获时调查收获小区的株数。
三、果穗性状(随机连续取样10穗调查)1、穗长:测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2、穗粗:测量果穗中部的直径,求平均值以cm表示。
3、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平均值,以cm表示。
4、穗型:分筒形、锥形两种。
5、穗行数:计算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平均值。
6、行粒数:每穗对称数2行之和再除以2,为每行粒数,求平均值。
7、粒色:分黄、白、紫等色。
8、百粒重:取鲜籽粒100粒称重,重复2次,求平均数,以g表示。
9、出粒率:以小区的(鲜籽粒重/鲜果穗重)×100%。
10、轴色:红、粉、白等。
11、籽粒深度:取有代表性鲜果穗5穗,在果穗中部截断,测定整棒直径与棒轴粗度的差值除以2,取平均值,用cm表示,保留1位小数。
四、产量1、鲜整穗产量(1)小区产量:甜玉米试验称取小区中间4行的鲜果穗(去苞叶)重量;糯玉米试验称取小区中间3行的鲜果穗(去苞叶)重量,单位以kg表示,保留2位小数。
田间技术玉米实验报告(3篇)
![田间技术玉米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8b63e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田间管理技术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豫玉22号- 试验地:位于XXX县XXX镇XXX村,土壤类型为壤土,肥力中等。
2. 实验方法-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
- 处理措施:- 处理1:常规管理(对照)- 播种量:每亩3000粒- 施肥:底肥施用尿素3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 灌溉:根据天气情况适时灌溉- 除草:人工除草- 病虫害防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治- 处理2:增施有机肥- 在底肥的基础上,增加有机肥施用量50公斤/亩- 处理3:精量播种- 播种量:每亩2000粒- 处理4: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处理5:病虫害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3. 观测指标- 玉米产量:收获时称量每个小区的产量- 玉米品质:测定玉米籽粒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 玉米植株高度、叶片数等生长指标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处理2(增施有机肥)和处理4(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常规管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5.2%和13.8%。
- 处理3(精量播种)和处理5(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2. 品质- 处理2和处理4的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2.1%和1.8%。
- 处理3和处理5的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3. 生长指标- 处理2和处理4的玉米植株高度、叶片数等生长指标显著优于对照。
- 处理3和处理5的玉米植株高度、叶片数等生长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1. 结论- 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 精量播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
国家玉米记载标准完整版
![国家玉米记载标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5d42aca216147916112824.png)
国家玉米记载标准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物候期A.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A.1.2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5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A.1.6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A.1.7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8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农艺性状A.2.1叶(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A.2.2 叶片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淡绿、绿、深绿等。
A.2.3 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10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
A.2.4 颖壳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的颖壳,分绿、紫等。
A.2.5 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新鲜花药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
A.2.6 花丝颜色:吐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调查一次重复。
A.2.7 穗柄长度:腊熟期在小区边行选择10株剖开果穗苞叶,测量穗柄与穗位节间长度的比值,求其平均值。
A.2.8 果穗与茎秆角度:腊熟期观测果穗与茎秆角度,用<45°、≥45°表示。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A.2.9 苞叶长短:收获前观测果穗和苞叶。
果穗明显露出苞叶定为短,当苞叶刚好覆盖果穗或略超出果穗定为中,苞叶明显超出果穗定为长。
A.2.10 成株叶片数:分别在植株第三叶、第五叶、第十叶和第十五叶点漆标记,在乳熟期统计10株全株叶片数,求其平均值。
附3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其标准
![附3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c4efa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9.png)
附3 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其标准一、生育期调查记载标准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2.出苗期:全区幼苗出土高约3cm左右的穴数达60%的日期。
3.抽雄期:全区6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4.吐丝期:全区60%以上的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5.成熟期:全区90%以上植株籽粒硬化及苞叶呈现成熟的固有颜色。
6.生育期(天):从播种次日到成熟的生育天数。
二、特征特性调查记载标准1.株高:乳熟期选有代表性的10株,测量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
(平均数/cm,0位小数)。
2.穗位:乳熟期选代表性10株,测量地面到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3.茎粗:乳熟期选代表性10株,测量地上第二节间中部茎的直径(平均数/cm,1位小数)4.穗柄长度:乳熟期选代表性10株,测定穗着生茎节至穗基部长度,(平均数/cm,0位小数)。
5.叶数:选代表性10株,测定其真叶总数。
(求其平均数,片/株,保留小数后1位)。
6.株型:抽雄期后调查植株的株型,分紧凑、半紧凑、平展。
7.茎色:抽雄期后调查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8.花药色:散粉期调查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9.花丝色:吐丝期调查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
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0.穗型:分圆柱型、长柱型、锥型、长锥型、短锥型。
11.轴色:分白、淡红、红、紫等。
12.粒型:分硬粒、马齿、中间型。
13.粒色:分白、黄、浅黄、桔黄、浅紫红、紫红、黄白等。
14.整齐度:用异型株比率(%)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株高与群体平均株高相差大于±20cm的植株≤5% 10%-5% ≥10% 穗位与群体平均穗位相差大于±15cm的植株≤5% 10%-5% ≥10% 丝色与群体丝色不一的植株≤2% 2%-5% ≥5% 轴色与群体轴色不一的植株≤2% 2%-5% ≥5%性状达到不整齐,表明该品种一致性、整齐度差。
贵州省玉米区试、生试调查项目和标准
![贵州省玉米区试、生试调查项目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19616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8.png)
贵州省玉米区试、生试调查项目和标准一、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二、出苗期:全区幼芽出土高约2-3厘米左右的穴数达50%的日期。
三、抽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四、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五、成熟期:全区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六、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的总天数。
七、倒伏率(根倒):倒伏倾斜度大于45度者为倒伏指标,以%表示。
八、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蜡熟期调查。
九、幼苗叶鞘色:分紫色、绿色。
十、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十一、株高:在乳熟期选两个重复小区的中间行,连续取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下同,不要小数。
十二、穗位高:在测株高的同时进行,从地表量至第一果穗着生节的高度,取其平均值,不要小数。
十三、穗长:选两个重复,在小区内连续取10个正常穗,测定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取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
十四、穗粗:用考察穗长的果穗,将穗尖端与基部一颠一倒放在一直线上,量其总直径,求其平均,保留一位小数。
十五、秃尖:上述10个果穗,测其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取其平均值,保留一位小数。
十六、穗行数:上述10个果穗中部籽粒的行数,取其平均值,不要小数。
十七、行粒数:上述10个果穗中每穗对称数2行再除以2,为每行粒数,取其平均值,不要小数。
十八、粒色:分黄、白、红、黄白。
十九、粒型: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
二十、穗粒重:以10个代表性果穗脱粒,求其平均值,单位克,保留一位小数。
二十一、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三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值,单位克,不要小数。
二十二、籽粒产量:区域试验:将小区内三行(12平方米)果穗风干至恒重,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折算小区产量,单位公斤,保留两位小数。
用三小区平均产量换算成亩产(公斤/亩),保留一位小数;生产试验100平方米全收计产。
最新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
![最新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64e91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a.png)
最新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
在本次田间实验中,我们对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实验地点位于XX农场,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玉米种植。
实验周期从播种到收获,共计120天。
播种阶段,我们选择了多个玉米品种进行对比实验,包括传统品种和
经过基因改良的新品种。
种子在3月初播种,播种密度控制在每亩
3000株左右。
在播种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不同的种植方式,如单行
种植和双行种植,以评估其对产量的影响。
生长期间,我们定期对玉米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包括植株高度、叶
片数量和健康状况等。
同时,记录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
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在施肥方面,我们对比了有机肥和化肥对玉米
生长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对病虫害进行了及时的防治,使用了环保
型生物农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收获阶段,我们在9月中旬开始收获。
通过精确测量,我们发现基因
改良品种的玉米在产量上相比传统品种有显著提高,平均增产15%。
此外,双行种植方式相比单行种植在产量上也有所增加,平均增产10%。
在施肥对比实验中,我们发现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式,
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产量。
总结来说,本次田间实验表明,通过选择优良品种、优化种植方式和
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合理的农业管理
对于保障作物健康生长和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
们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904da133c1ec5da50e27051.png)
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玉米调查项目及标准1.1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1.1.2出苗期:幼苗出土3厘米左右的穴数达到全区2/3的日期。
1.1.3幼苗长势:幼苗3—4叶时,目测幼苗长势的强弱,分强、中、弱三级记载。
1.1.4芽鞘颜色:展开2叶之前,第一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为绿、浅紫、紫、深紫、黑紫。
1.1.5散粉期:小区60%的植株雄穗主轴上部1/3处散粉的日期。
1.1.6抽丝期:小区60%的植株雌穗抽花丝露出雌穗苞叶5厘米的日期。
1.1.7花丝颜色: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的颜色,分为绿、浅紫、紫、深紫、黑紫。
1.1.8成熟期:全小区90%以上果穗中部的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颜色和色泽的日期。
1.1.9生育日数:统计从出苗期到成熟期的总日数。
1.1. 10活动积温:统计从出苗期到成熟期≥10℃的积温。
1.1. 11植株整齐度:开花后期目测全区植株生长的整齐程度,以整齐、中等、不整齐3级表示。
1.1. 12株高:乳熟末期,实测5株有代表性植株自地表至雄蓼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1.1. 13穗位高:测定株高的同时,实测上述五株自地表至上部穗位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1.1.14空秆率:收获时调查全区结实低于10粒的果穗的株数百分率。
1.1. 15倒伏性:目测记载倒伏日期、原因、程度、面积。
1.1. 15.1倒伏日期:记载倒伏当天的日期。
1.1. 15.2倒伏程度:分五级。
0级:植株不到。
1级:植株倾斜度不超过1 50。
2级:植株倾斜度在1 50一450之间。
3级:植株倾斜度在450一850之间。
4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0以上。
1.1. 15.3倒伏比例:目测,以百分率表示。
1.1. 16大斑病和灰斑病:在抽丝2 5天后目测整株的发病情况,分为五级。
1级:全株叶片无病斑或仅在穗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病斑面积少于总叶面积5%。
2级:穗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穗下部叶片有少量病(占总叶面积6-10%)。
玉米报告田间实验报告
![玉米报告田间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41f08bb14e852458fb57f6.png)
玉米报告田间实验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玉米报告玉米播种1. 玉米品种:郑单9582. 播种密度:4500株/亩行距:60cm 株距:(间苗最后株距3. 播种日期:2013年4月16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2℃)4. 播种技术:a. 播深:5~6cmb. 播种距离:每隔大约5cm播种一粒,在生长过程中观察、间苗最终形成株距25cm。
5. 播种观察:1)播种第四天(2013年4月19日)观察时玉米尚未萌发,玉米种子无明显变化。
2)播种的第七天(2013年4月23日)玉米种子已经萌发,胚根长度约为种子长度的五分之四,今年春季气温较低种子萌发的速度较慢。
2013年4月23日观察的玉米种子萌发情况6. 玉米发芽率观察:观察日期:2013年5月7日播种了54粒出苗51棵,发芽率为51/54*100%=%。
玉米幼苗性状考查1.玉米幼苗的形态观察(2013年5月14日):玉米幼苗地上部分形态玉米幼苗地下部分形态观察2.玉米考苗记录生长锥:雄穗生长锥:雌穗整株幼苗情况3.总结:从播种到玉米幼苗进入小花分化期对玉米的幼苗以及生长锥的动态进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对玉米的生长动态有了详细的了解,对玉米该生长阶段内的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还对玉米进行了间苗、中耕松土等实践操作,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重要弄湿操作。
但是由于假期没能对玉米成熟前的生长动态有持续的观察,对于这段观察的空白还要继续学习。
在假期中,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玉米授粉的高峰期,参与了玉米的授粉操作,对于玉米的花期和成熟前期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查记录。
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1.考查项目:1) 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 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17263dd240c844769eaee23.png)
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一、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2.出苗期:全区苗高2~3cm的幼苗达50%以上的日期。
3.拔节期:全区50%以上植株基部茎节开始伸长,手摸茎秆基部能感到节的日期。
4.大喇叭口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上部叶片(棒三叶)甩开呈现喇叭口形的日期。
5.抽雄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的日期。
6.吐丝期: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伸出苞叶2cm 左右日期。
7.成熟期:全区90%以上的植株籽粒硬化,在籽粒基部出现糊粉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的日期。
8.生育期:从播种至成熟时所经历的天数,(或出苗至成熟所经历天数)。
二、生长发育状况1.植株高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20株,抽雄前把叶拉直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或量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
一般在乳熟期调查,以cm表示。
2.茎粗:选有代表性植株10~20株,测定近地面第三节间扁圆一面的直径,以cm表示。
3.穗位高度:从地面至成熟果穗着生节位的距离,以cm 表示。
4.展开叶数露出叶环的叶片数。
5.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1~2cm,拔节后露出5cm 的叶片数。
6.单株叶片数:一株玉米上叶片总数。
7.单叶叶面积:A=LW×O.75式中:A为叶面积(cm 2);L为叶长(cm),即从叶环至叶尖的长度;W为叶宽(cm),即叶片最宽处;0.75为系数。
8.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绿叶面积(cm2) ×单位土地面积内株数/单位土地面积(cm2)三、测产及考种指标1.空秆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空秆(果穗含子粒在30粒以下)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2.双穗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结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3.籽粒产量:将小区内全部果穗风干到恒重,脱粒称重,折算成每公顷产量(kg/ hm2)。
如果小区内缺株数不超过5%时,不算缺株;超过5%时,不收缺株穴的相邻植株,用实收平均单株产量补上缺株产量。
田间试验报告 玉米花生大豆棉花
![田间试验报告 玉米花生大豆棉花](https://img.taocdn.com/s3/m/c954db1f0b4e767f5acfce26.png)
玉米性状考察及测产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玉米的性状考察及测产,综合分析出玉米产量质量。
二.实验原理及步骤1.测产:选点取样:5-10个点,每点取代表性植株10-20株。
测单位面积株数和穗数株数/亩=株数/[行距(m)×株距(m)] ×666.7(m2)穗数/亩=株数/亩×单株成穗率测每穗粒数和粒重预测亩产(kg)=(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6实测亩产(kg)=取样粒重÷取样株数×亩实际株数2.选取玉米考察性状1)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4)倒伏:玉米抽穗后,因风雨等灾害,主茎倾斜度大于45℃的植株,在1/3以下为轻,1/3-2/3 为中,2/3为重。
5)倒折率:玉米抽雄穗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6)双穗率(%):成熟期有效双穗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7)果穗长度(cm):指最上部果穗去除苞叶后包括秃尖的长度。
8)穗粗(cm):指果穗中部的最小直径。
9)单株有效穗数:平均一株结实的穗数(每穗结实30粒以下的不计)。
10)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cm)。
11)穗粗:以周长表示,用线围距果穗基部1/3处的圆周,然后测量线的长度(cm)。
12)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cm),并计算秃尖率(秃尖长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13)穗行数:数计果穗中部子粒行数,求平均数。
14)每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求平均数。
15)果穗重:风干果穗的重量(g),求平均数。
16)穗粒重:果穗上全部子粒的风干重量(g),求平均数。
17)穗轴率(%)=穗轴重/ 穗重×10018)出籽率(%)=穗粒重/ 穗重×10019)千粒重:分别数取两个1000粒(风干)称重。
第四节国家鲜食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第四节国家鲜食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f4de66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0.png)
第四节国家鲜食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附国家鲜食玉米记载项目和标准(试行)一、生育期1.、播种期指播种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一卜同。
2.出苗期全区有50%的幼芽出土达2cm高时的日期。
3.散粉期全区有50 %的植株雄穗主枝开始散粉的日期。
4.吐丝期全区有50%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3cm的日期。
5._鲜果穗采收期甜玉米在吐丝后21-24天、糯玉米吐丝后23^26天采收并记载。
6.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的植株果穗苞叶由绿变黄、籽粒硬化的日期。
盯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总天数。
二植株性状爵片一8.抗倒性大风雨后记载倒伏日期,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的株数占全小区总株数的下率,并注明茎倒或根倒。
三、果穗性状1.穗长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2.穗粗将取样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量果穗中间的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3.秃尖长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4.穗形分圆筒形、长锥形、短锥形记载。
5.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
6.行粒数每穗对称数2行再除以2,为每行粒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7.粒型以多数果穗中部粒型为准,主要分马齿、半马齿、硬粒、半硬粒4种类型。
8.粒色分黄、白、紫等色。
9.果穗旗叶长短量果穗顶端露出苞叶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 表示。
10.百粒重取鲜籽粒100粒称重,重复2次,求其平均数,以g表示。
11.出籽率以小区的鲜籽粒重/鲜果穗重X 1000,'0表示。
四、产量1.鱼羊果穗产量(糯)1)小区产量称取小区的鲜果穗重量。
2)折合公顷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公顷产量。
2.鲜籽粒产量(糯)1)小区产量称小区的全部鲜果穗脱粒后的籽粒鲜重。
2)折合公顷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公顷产量。
3)甜玉米籽粒深度取甜玉米有代表性的鲜果穗5穗,在果穗中部截断:测定整棒直书棒轴粗度的差值,用cm表示。
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
![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0da58c9cc22bcd126ff0c73.png)
玉米报告一、玉米播种1、播种日期:2016年4月19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0℃)2、玉米品种:农大86,种衣剂处理3、播种方式:点播——两人1行(6m),行距60cm,开5~6cm深的播种沟,28~29cm一穴,每穴2~3粒种子,穴之间再撒1粒种子。
湿土盖种,适当镇压。
4、计划密度:4500株/亩二、生长发育调查与田间管理1、玉米发芽率观察:观察日期:2016年5月10日播种了60粒出苗55棵,发芽率为55/60*100%=91.67%。
2、玉米间苗:间苗后株距25cm3、适时中耕除草4、玉米幼苗性状考查表1. 玉米生长发育调查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了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播种时采用种衣剂包种可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增强种子长势;适时间苗,保证壮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及时中耕除草,减少杂草竞争;定期对生长锥解剖观察,从初生期、伸长期到小穗分化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变化与神奇。
由于抽穗、开花、吐丝期正好在暑假,没有能定期调查,对这一阶段感觉模糊,理解不够。
三、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达到30粒的穗为有效穗;穗位高度:第一层次生根到第一果穗节的长度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节间长度:大于1cm节间。
四、玉米经济性状考查穗粗(cm):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秃尖长度(cm):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由穗行数与行粒数相乘估算;果穗重(g):风干果穗的重量;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百粒重(g):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按标准水分(14%)折算百粒重。
五、玉米测产1.测产公式玉米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种植密度×平均每株穗数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平均每株穗数穗粒数百粒重667㎡60cm 25cm 1 434 33.17g3.产量分析通过网上搜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业数据,查阅得到2014年我国玉米平均亩产为387Kg/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一、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2.出苗期:全区苗高2~3cm的幼苗达50%以上的日期。
3.拔节期:全区50%以上植株基部茎节开始伸长,手摸茎秆基部能感到节的日期。
4.大喇叭口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上部叶片(棒三叶)甩开呈现喇叭口形的日期。
5.抽雄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的日期。
6.吐丝期: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伸出苞叶2cm 左右日期。
7.成熟期:全区90%以上的植株籽粒硬化,在籽粒基部出现糊粉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的日期。
8.生育期:从播种至成熟时所经历的天数,(或出苗至成熟所经历天数)。
二、生长发育状况
1.植株高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20株,抽雄前把叶拉直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或量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
一般在乳熟期调查,以cm表示。
2.茎粗:选有代表性植株10~20株,测定近地面第三节间扁圆一面的直径,以cm表示。
3.穗位高度:从地面至成熟果穗着生节位的距离,以cm 表示。
4.展开叶数露出叶环的叶片数。
5.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1~2cm,拔节后露出5cm 的叶片数。
6.单株叶片数:一株玉米上叶片总数。
7.单叶叶面积:A=LW×O.75式中:A为叶面积(cm 2);L为叶长(cm),即从叶环至叶尖的长度;W为叶宽(cm),即叶片最宽处;0.75为系数。
8.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绿叶面积(cm2) ×单位土地面积内株数/单位土地面积(cm2)
三、测产及考种指标
1.空秆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空秆(果穗含子粒在30粒以下)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2.双穗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结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3.籽粒产量:将小区内全部果穗风干到恒重,脱粒称重,折算成每公顷产量(kg/ hm2)。
如果小区内缺株数不超过5%时,不算缺株;超过5%时,不收缺株穴的相邻植株,用实收平均单株产量补上缺株产量。
如果缺株超过10%,本区测产
无效。
4.经济系数:籽粒干重与植株干重的比值。
取有代表性植株20株,充分风干后测定。
5.穗长(cm):收获后取有代表性的果穗10穗,测量穗长(含秃顶),求平均值。
6.穂粗(cm):将已测穗长的果穗,用卡尺量其中部的直径,求平均值。
7.秃顶长度(cm):在测量穗长的同时,量出穗顶部未结粒处长度,求平均值。
8.穗行数:将测穗长的果穗,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平均值。
9.行粒数:将测穗长的果穗,每穗数一行的粒数,求平均值。
10.百粒重(g):取干燥籽粒三份,每份数100粒称重,求平均值。
11.出籽率:籽粒干重占果穗干重的百分率。
12.倒伏率(根倒):倒伏倾斜度大于45度者作为倒伏指标,以%表示。
13.倒折率(茎折):抽雄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15.粒色:分黄、白、红、黄白四色。
16.粒型:分硬粒型、半硬粒型、马齿形三种。
17.穗粒重(g):以5—10有代表性的果穗脱粒,求其平均数。
四、品种抗病性鉴定标准调查
1.茎腐病、丝黑穗病:乳熟期调查发病株数,以%表示。
病害级别根据发病株率划分。
分级描述(茎腐病)描述(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1 病株率0—1.0 病株率0—1.0 高抗 HR
3 病株率1.1—5.0 病株率1.1—5.0 抗 R
5 病株率5.1—20.0 病株率5.1—20.0 中抗 MR
7 病株率20.1—40.0 病株率20.0—40.0 感 S
9 病株率40.1—100 病株率40.1—100 高感 HS
2. 大小斑病:在乳熟期根据植株的发病情况,分0、0.5、1、2、3、4、5共七级。
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
0.5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的1%左右)。
1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的5%—10%)。
2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的10%—20%)。
3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面积的50%以上),出现大量枯死现象,中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的10%—25%)。
4级:植株下部叶片病枯,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
大量枯死现象,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
5级:全株基本枯死。
3.玉米螟危害调查:以%表示,玉米螟抗性鉴定(抗性评价依据心叶期玉米螟危害级别的平均值划分,虫害级别根据玉米螟在心叶上取食后在叶片虫孔直径大小确定)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1.0—2.9 高抗 HR
3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3.0—4.9 抗 R
5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5.0—6.9 中抗 MR
7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7.0—7.9 感 S
9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8.0—9.0 高感 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