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湖北省安陆二中陈宜华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主流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

现在将进行简单总结:一、概况: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二、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

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排斥,代表性事件是焚书坑儒。

(4)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⑹明清: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7)近代前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原因(兼顾其它)及从其演变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一)演变历程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④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②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儒家学派的创立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 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儒家学 者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以“有教无类”为主张,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与治国安邦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评价
1、积极评价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的发 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 的积极评价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道德伦理的,以及对教育、文化、科技的 推动上。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目录
01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过程
03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 中的评价
02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 思想与教育理念
04
四、儒家思想在现代 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春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提升,再到宋明理学的辉 煌,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演示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 程、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在历史中的评价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批评与反思
尽管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与反思。一些学者 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忽视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 发展。在当代社会,一些人批评儒家思想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过于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特征和体现

儒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特征和体现

儒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特征和体现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在不同朝代中有着不同的演变特征和体现。

以下是儒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特征和体现的一些例子:1. 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如仁、礼、孝等,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同时,儒家也开始关注政治问题,提出了君主专制的思想。

2. 秦汉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的思想受到了法家的影响,形成了儒家与法家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儒家思想也开始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家思想开始走向了衰落。

同时,佛教的传入对儒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儒家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异和分化。

4. 唐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复兴,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学者开始注重经学的研究和教育,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同时,儒家也开始与道家和佛教相互借鉴,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潮。

5. 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同时,儒家学者也开始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的研究,形成了家庭为国的思想。

总的来说,儒家在不同朝代中的演变特征和体现主要表现为:从关注个人修养到关注政治问题;从强调道德伦理到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从与法家相结合到与佛教、道家相互借鉴;从衰落到复兴;从经世致用到家庭为国。

这些特征和体现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变革和发展。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X“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礼”,主X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X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还主X“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X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X,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宋朝时期形成理学: 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和社会的思考。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礼、孝、忠、诚等,主张“中庸之道”和“集大成者”,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类的完美境界。

首先是仁,儒家认为仁是人类的道德本质,要以仁心待人。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者爱人、慈悲善良,注重待人和谐、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以及尊重他人的人权。

其次是礼,儒家强调社会交往中的礼仪和规范。

儒家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规范行为,通过遵循礼制的规定,可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畏。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孝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

忠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

孔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忠诚与互补,君主应当以仁德治国,臣民则应忠心尽责。

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品质,孔子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是建立在真实和正直的基础上的,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实事求是、真诚相待。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经过孔子的努力,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观点,批判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过于局限于亲亲相惜,而不能推及万物的弊端。

这种批评迫使儒家思想进行调整和发展,使其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具有仁善之心。

他还提出了“天命论”和“王道论”,主张君主应当成为谦逊能干的君主,民众应当遵循海纳百川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治理

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治理

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治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其起初的道德伦理教化,到逐渐成为政治理论和治国方略的代表,儒家思想始终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观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如何与治理实践相结合,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就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治理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重要观念,并以其伦理道德的思想教化人民。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演变为一种综合的哲学体系。

在汉代,儒家学派发展为六经学派,强调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并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而到了宋明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理学,提出了“心学”、“格物致知”的观念,对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规范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二、儒家思想与现代治理的关系2.1 强调人伦关系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提倡仁爱和诚信的价值观。

在现代治理中,儒家思想可以引导政府倡导和落实公平正义、互助共赢的原则。

通过树立公民意识,加强社会和谐,建立健全的人伦关系,可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2 建立和谐社会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规范,提倡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现代治理中,借鉴儒家思想,政府可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公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儒家思想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将道德品质与才能结合在一起。

在现代治理中,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者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这既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更要注重选拔具备专业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的人才。

2.4 弘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国家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治理中,政府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儒家思想,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儒家思想的演变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是伦理道德观念的代表之一。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断演变发展。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史,从其起源、经典、传承到现代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伦理、政治秩序混乱。

孔丘(孔夫子)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到忧虑,认为社会需要通过德行的养成和道德的向上进取才能恢复秩序。

所以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并注重人的修养,提倡实用主义,强调道德人格的扶持,以此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系统,主张尊治、仁政、德治、义理。

在当时,儒家思想主要是传统礼教的守护者。

孔子注重德治和德行对一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发掘人的潜能,为个人和集体的进步贡献了不少力量。

其教义理念得到了一些当时的表率人物的认可和倡导,特别是他的弟子们,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和主流。

二、儒家经典与传承儒家思想的经典概括了儒家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的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孟子》、《礼记》和《大学》。

这些经典旨在引导人们通过德行培养自己和他人,追求无为而治的功效,创造出一个和谐、理智的社会。

这些书虽然并非独立的体系,但可以相互借鉴、辅助、提升,形成了儒家经典的独特魅力,成为儒家思想的神秘源头。

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革,但是传承儒家思想家族和学术师门逐渐具备了进一步的体系和理论支撑,在社会实践和思想探索方面逐渐成为学理研究的突出性质。

在传承中,儒家思想不断更新补充,不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也经历了许多的落差甚至危机,但是从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革,儒家思想自身也逐渐演变。

在唐宋时期,儒家思想不断升华,感性思维、直观认识、启发式教学、知物论功四个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和推进,创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自产生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同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

儒家思想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道德三个方面,简要概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一、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德者尊行”,其道德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概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孔子所讲的“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影响至今。

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诸子百家的论战,不断充实与完善。

例如孟子的思想强调天道和人道的和谐,“天生万物,也敌也友之”,反对道德崩溃和权力滥用,提出“养民之道、百姓至上”等重要思想。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思想,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随着西汉王朝的衰落,儒家思想又遭受挑战和质疑,例如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开始显现。

不过,在历朝历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不断被继承和发展。

二、哲学上儒家思想的演变在哲学上,自孔子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逐渐走出了道德哲学的范畴,发展出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人类思想的诸多领域。

例如,王充的《论衡》提出“命运论”和“唯物论”的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对形而上的宇宙、历史、人类起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巅峰。

理学家以朱熹为代表,强调心学,思考人与天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价值。

朱熹强调“致良知、格物致知”,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德上儒家思想的演变在道德上,儒家思想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概念出发,发展出了一整套复杂的社会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认为恶行必有因,首重教化,重视家庭伦理,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的夏商周时期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各个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先秦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周朝时期,那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始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儒家思想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孔子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所代表。

1.1 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中。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的自律和家庭的和谐,主张通过道德来统治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1.2 孟子思想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的培养,才能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他还提出了“王道”和“天命”的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人民的福祉为重。

第二阶段:秦汉儒学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段相对低落的时期,但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者开始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和治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管理的论述。

2.1 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主张“明王道,修王教”,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中心,并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他的思想强调君主的良好统治和人民的自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2 扬雄思想扬雄是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是以自我认知和个体发展为核心,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完善。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宋明清儒家思想在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演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阶段,儒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3.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以程颐、程颢和朱熹等学者为代表。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还主张政治上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战国初步形成和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具有唯物思想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秦朝遭受灭顶之灾。

韩非子专制集权的主张适应秦统一的需要,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针对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打击郡县制和指责秦始皇的言行,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儒学被改造而处于统治地位。

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独尊儒术,兴办私学。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但是东汉前期,唯物思想家王充首先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展开深刻批判。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同。

它吸收了法、道、阴阳家等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广。

东晋时期被利用。

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服务的宗教。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总结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儒家经典的形成和传播、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

第一阶段是儒家经典的形成和传播。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为代表,开始了儒家思想的创立和传播。

孔子注重道德伦理的建设,提出了“仁、义、诚、信”等价值观念,他的思想形成了《论语》一书。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追求“仁政”,他的思想被编纂为《孟子》一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第二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汉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当时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汉武帝时期的大力推行儒学、汉文帝时期的封建化、汉景帝时期的推崇儒道合一等阶段。

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大力推行儒学,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儒家经学的集大成者程颐的“六经注我”学说。

此外,汉文帝时期的封建化也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

清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在清代,儒家思想经历了顺治、康熙、乾隆等几位皇帝的推崇和重视,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

王阳明强调心学的重要性,主张“知行合一”,并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从道德伦理到社会救济、从经世致用到心学重要性的转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不仅受到了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个人思想家的不断推陈出新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演变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演变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演变也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要求,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总结

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总结

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下面,我将对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进行总结。

儒学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的塑造,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儒学的思想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流派。

在汉代,儒学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官方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经学”和“史学”两个主要流派。

经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守护;而史学注重历史的研究和记载,强调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儒学强调对经典和传统的尊崇,注重对礼仪和仪式的恪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时期的思想家王弼提出了“性即天下”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通过自我实现和达观来追求自由和自在。

这一时期的儒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开始与道家、佛教等思想进行交流和融合。

到了唐代,程朱理学逐渐崛起,成为儒学的主导思想。

张载、程颐、程颢等人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宋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儒学。

程朱理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种无所不在的本体力量所驱使,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应该与天地之道相合。

这一思想体系与前期儒学的礼制和仁义有所不同,注重对宇宙的整体观察和人的自我实现。

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心灵的觉醒和自我反省,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儒学朝向更加内省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起来,儒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可以概括为: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汉代的经史学-魏晋的性即天下-唐代的程朱理学-明清的心学。

这一过程中,儒学的思想逐渐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秩序、政治伦理和个体修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仍然在今天继续发挥着作用。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儒家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形成阶段、汉代至明清时期的传统儒家思想阶段以及近代以来的现代儒家思想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代表者包括孔子、孟子等。

他们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规范等问题。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礼、孝、信等伦理价值观为基础的人伦思想。

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人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儒家思想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汉代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在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儒家思想经历了不少舆论争论与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著作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并强调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君主集权,讲究礼法秩序。

在教育上,强调儒家经典的教学,培养人的德才兼备。

这一阶段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种种动荡和转型。

儒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现代化的转型。

近代儒家思想强调思想解放、科学素养和民主政治。

如王阳明提出心学思想,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需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等,在儒家传统基础上,尝试与西方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体系。

这一阶段的儒家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进社会发展和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倡导个人的自律和自省,对于培养公民素质和提升社会公德有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

浅谈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而巨大的影响,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所传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也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但儒家思想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影响是那么深刻,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资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无疑对现实有重大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王室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1.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这和儒家的思想主张关系很大。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派,其思想内容涵盖了人伦、礼治、道德、政治等方面,广泛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起源、发展、衰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所创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先贤之一。

他推崇礼治、道德、仁爱,主张“君子”德行的倡导,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者爱人,是“仁爱之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而“礼”是实现仁爱的手段,以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建立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工具。

而“君子”指的是具备高尚品德、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人,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除孔子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孟子提倡以“仁政”为核心,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天下所有,人民至上,天道与人道一致,权利与义务相称的思想体系。

荀子则认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人性本恶的工具,倡导严格约束、礼法秩序和严密教化的思想体系。

而韩非子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试图通过强权政治、权术斗争等方式建立秦统一的国家体制。

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秦末汉初,儒家思想得到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支持,并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如东汉经学、郑学、程门立雪等。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汉代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新儒家”思想成为后世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三、儒家思想的衰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候,佛教、道教、法家思想等思想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体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二)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 意义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 社会有巨大作用
“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其“仁政爱民”、
仁政理念有助于国家引以为鉴,规范自身施政行为,规 儒家思想之“大一统思想”“和为贵” “四海之 范社会统治和管理,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决定性 内皆兄弟”,在当今社会处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 3、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极其深远 作用。 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符合儒家思想中处理国家关系 儒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 的准则。 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 “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千古圣训,不仅为历代读 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其格言警句、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儒家思想在当今 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 社会的积极意义吗? 化、教育的与时俱进,良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学习态 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有其思想学说以来每一位读书人应该 遵照的准则。
人物 孔子 孟子
时期 春秋
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儒学的地位
“仁”“礼”;为政以德、改 良政治;敬鬼神;有教无类
创立 继承发展, 儒学形成 不受重视
战国
荀子 秦代 董 仲 舒 汉代
“仁政”和“民贵君轻”;性 善说;先义后利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礼法并施 焚书坑儒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仁政和重民;三纲五常: 佛道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认识
湖北省安陆二中陈宜华
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主流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

现在将进行简单总结:
一、概况: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二、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

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排斥,代表性事件是焚书坑儒。

(4)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⑹明清: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7)近代前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近代后期: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儒家正统地位被废除。

(9)“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0)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三、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具体而言:
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
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