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古代记时的方法不同于今天,一般来说,采用以下方法:特定称谓记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时;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昔食在日昳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天亮的时候,称为平旦或平明。

这样,一昼夜的十二段,便有了相对应的说法。

十二地支记时法从汉代开始,分一天为十二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示,今天的半夜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为子时,所以今天有“子夜”一词,如茅盾的小说《子夜》,即以此取名。

一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

五更记时法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两小时,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五更。

如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五更”便为例证。

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

刻漏记时法除了采用上述的记时方法外,古人还采用刻漏的记时方法。

古人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刻的名称来自测定刻的仪器—刻漏。

历代刻漏的种类很多,比如有一种是用四个铜壶由上而下叠置构成的,上边的三只铜壶底部都有小孔,这样,当最上边一只铜壶装满水后,水就通过底部的小孔逐渐地流入下边的各个铜壶。

在最下一个铜壶中,装有一个直立的浮标,上边有刻度,浮标随水位的升高而逐渐上升,每一刻上升一个刻度,所以一个刻度所表示的时间就叫一刻。

也有的刻漏不是用水,而是用沙子,因此称“沙漏”。

日晷记时法古代另一种测定时刻的仪器是日晷,日晷是由一只斜放的有刻度的巨大“表盘”和位于“表盘”中心的一根垂直竖立的“表针”构成的,在有太阳的时候,随着太阳的移动,“表针”在“表盘”不同的刻度上留下阴影,这样就可以知道时刻了。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张玥在原始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概念比较淡薄。

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生活中的各项事务都脱离不开时间的约束,有上下班时间,开会时间,汽车飞机出发时间,竞技体育的比赛时间等等。

时间对现代人很重要,对于已经习惯时刻掌握时间的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秒的时间是这样一个长短呢?古人又是怎样来计时的呢?最古老的计时器古时计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起源于“土圭”。

三干多年前,我们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

土圭,也称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

表是直立的标竿,圭是在表下端南北方向放置的水平尺,多为铜或石制造。

土圭作为一种古老的天文仪器,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

当太阳在最北面而且位置最高的时候,表的影子最短,这时就是夏至;当太阳在最南面而且位置最低的时候,表的影子最长,这时就是冬至。

因此,测量相邻两次日影最长或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即可推算一年的日数,以确定回归年的长度,并用它来推定24节气。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懂得使用铅垂来校正表的垂直,使它的观测结果更准确。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的移动所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然而日晷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漏刻一般由四只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盛水的铜壶组合而成。

上三只铜壶底下有小孔,最下面一只竖放着一个箭形浮标。

随着不断的滴水,铜壶的水面逐渐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此为标记的时间。

为了提高精准性,漏刻中间还可以多加几级水壶。

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一刻钟等于15分钟吗?就是源于漏刻。

中华历朝历代年历表详细

中华历朝历代年历表详细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历史长河汇聚了无数朝代和时期。

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梳理中华历朝历代的年历表。

一、先秦时期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4. 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二、秦汉时期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2.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3.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4.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3.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4.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四、隋唐五代时期1.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2.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3.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五、宋辽金元时期1.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2.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3.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4.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5.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六、明清时期1.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2.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七、近现代时期1.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至今以上即为中华历朝历代的年历表。

下面我们将详细说明各个朝代的特点和影响。

一、先秦时期——文明起源与思想奠基夏、商、西周和东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奠基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诞生了儒、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为后世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秦汉时期——统一帝国的建立与巩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伟大壮举。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原始社会(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5000年:中国迈入农业时代,开始形成聚落和部落社会。

•公元前3000年:黄河流域出现最早的王朝–夏朝,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公元前2070年:夏朝被商朝推翻,中国进入了商朝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被周朝推翻,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国共存的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秦朝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公元前221年:秦朝被西汉推翻,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公元AD25年:东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结束了西汉时期。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分裂的政权同时存在。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重新统一。

•公元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分裂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中国进入宋朝时期。

•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结束了南宋时期,中国进入元朝时期。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时期,中国进入明朝时期。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中国进入清朝时期。

近代史(1839年-1949年)•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清朝时期。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现代史(1949年至今)•公元1949年至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以来的初期,中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公元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开始经济改革。

•公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

•公元202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1.引言1.1 概述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种,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记事内容。

中华万年历以天干地支纪年和十二地支纪月为主要方式,结合节气、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事件、农历、天文气象等信息。

中华万年历的特点之一是其独有的天干地支纪年系统。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纪录方法,将时间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而成。

这种纪年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仍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此外,中华万年历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记事内容和分类。

其中包括历史事件、政治演变、文化传承、人物事迹等方面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事内容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华万年历还将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纳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历、天文气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的记录和分类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万年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的起源和发展、记事内容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华万年历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阐明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介绍中华万年历的全部记事,强调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古代时间的顺序表

古代时间的顺序表

古代时间的顺序表: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总计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共15年。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和新朝(公元9年至23年),以及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包括魏、蜀、吴三个国家。

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分为西晋(公元265年至317年)和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

南北朝:公元304年至589年,包括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79年,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以及十国。

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

辽朝:公元916年至1125年。

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

金朝:公元1115年至1234年。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2年。

中国历史年表10分钟文字版

中国历史年表10分钟文字版

中国历史年表文字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以下是一个简要的中国历史年表,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重要事件和朝代:1.远古时代(公元前2070 年以前):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来了解的。

2.夏朝(公元前2070 年-公元前1600 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由禹建立,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

3.商朝(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046 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由商汤建立,它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西周(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771 年):西周是由周武王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5.东周(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56 年):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

6.秦朝(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6 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建立,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货币。

7.西汉(公元前202 年-公元8 年):西汉是由刘邦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盛世”。

8.新朝(公元8 年-公元23 年):新朝是由王莽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只存在了15 年。

9.东汉(公元25 年-公元220 年):东汉是由刘秀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

10.三国(公元220 年-公元280 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11.西晋(公元266 年-公元316 年):西晋是由司马炎建立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12.东晋十六国(公元317 年-公元420 年):东晋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方是东晋政权,北方是十六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以下是一个全面纪录中国历史朝代年表,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朝代。

该年表涵盖了各个朝代的名称和时间范围,并提供了一些关键事件的简要描述。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16世纪)- 建立者:禹- 重要事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以农业和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展而闻名。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 - 公元前11世纪)- 建立者:汤- 重要事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以青铜文明的繁荣和商业发展而著名。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 - 公元前25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重要事件: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长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以周文王和周武王为代表,东周以春秋和战国时期为代表。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建立者:秦始皇- 重要事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六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建立者:刘邦- 重要事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和东汉时期的光武帝都是这个朝代的重要统治者。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 重要事件: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乱世时期,以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分立和争战为特点。

隋朝(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 建立者:隋文帝- 重要事件: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 建立者:李渊- 重要事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以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宋朝(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 建立者:赵匡胤- 重要事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之一,其时期逐渐由北宋和南宋两个政权所统治。

元朝(公元1271年 - 公元1368年)- 建立者:成吉思汗- 重要事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政权,其统治下中国实行了帝国制度和多元文化的交流。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现代“一刻钟”时间概念的由来编辑整理/良狮益友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

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

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公元前2000年-1600年: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禹。

夏朝统治时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文字和礼仪制度。

公元前1600年-1046年: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首都是商朝的都城殷墟。

商朝达到了繁荣,商朝的王朝系统、社会制度和宗教都有突出发展。

公元前1046年-771年: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统治者宣传封建制度和周礼。

根据历史文献,西周时期也是音乐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时期。

公元前771年-476年: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中国地区呈现分裂的状态,许多国家相互争斗。

同时,思想家如孔子和墨子开始兴起,伦理学和宗教思想也得到了发展。

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统一了中国大陆。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并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长城。

公元206年-公元220年:东汉东汉朝代持续了400多年,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

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时,道教和儒家学说的发展也很重要。

公元220年-280年: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三个国家相互争斗,统一的局势被打破。

公元581年-618年:隋朝隋朝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隋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包括灌溉、运河和农田改良。

公元618年-907年: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被称为盛唐时代。

这个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对外交往展示了中国的辉煌。

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括北宋和南宋。

北宋时期,中国进入了繁荣的经济发展时期,南宋时期,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繁荣。

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元朝是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元朝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变化。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时代朝代。

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发展,文化、技术和艺术也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的时钟制作技艺

中国古代的时钟制作技艺

中国古代的时钟制作技艺时钟,是一种记录时间的器具。

在今天,我们很容易地使用电子时钟、挂钟等工具,来方便地记录我们的时间。

但是在古代时代,时钟的制作和使用相比之下则相对困难。

然而,中国古代时钟制作技艺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古代时钟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时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水时器”和“漏刻”,这两种都是利用水流和光影信号进行时间记录的器具。

到了汉代,最早的机械时钟——悬漏水钟产生。

后来在唐代时,以火钟为代表的大型机械时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宋、元、明、清等朝代,机械时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主要表示在工艺和时间精准度上有了更加充分的提升。

技艺分析:造钟的种类中国古代时钟的制作工艺主要可以分为水漏、辗轮防摆、固定辗轮、力臂、重轮、垂木、法机、锤簧、怒风、曲柄、螺旋轮、站罗盘等种类。

其中,最早的“水漏”是一种因为水流的稳定性较好而发明的计时器具。

而火钟则是一种利用烤火器械发出的铜盘上的声响记录时间的钟。

比如修真观钟就是这一类的火钟,它不但是具有代表性的火钟之一,更是中国四大铜钟之一。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精密的大型机械时钟——“鼓点漏刻塔钟”。

这种钟在制作工艺和音乐功能上有着非常高的水平,即使是今天,在制造这样一件钟也是相当困难和需要一定技术基础的。

材料的选用古代的制作工艺主要以金属和木料为主要原材料。

使用金属来做钟轮、齿轮和钟表的外壳等部分;木材则主要用于钟体、支架和车架等。

这样既可以保证钟表的外形美观,也可以保证时钟的运行精准度。

制作工艺中国古代钟表的制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五步:选料、设计、锻造、安装、调校。

这其中最合乎人们想象的无疑是锻造和安装两个步骤。

锻造是制作钟表时最重要的一步,它是形成时钟的基础和核心。

如何锤出各种细致、精确的轮齿形状,设置各种摆臂的长短不等、设置扭力、安装指针以及调整计时速度,都需要针对不同材料、不同设计进行不断的实践和调整。

另外,安装是制作钟表的关键。

由于钟表整体的精密度要求很高,因此在安装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各个部件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保证时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中国历史纪年表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下面是中国历史的纪年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

1.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尧、舜、禹等传说人物出现。

-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汤建立商朝,商朝先后有商汤、商武丁等重要君主。

-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争霸。

-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诸侯国纷争不断,秦国逐渐强大,最终推翻各诸侯国建立秦朝。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全国,开创了中国的统一格局。

-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开创了汉武帝时期的盛世。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相互争霸,刘备、曹操、孙权等英杰辈出。

-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晋武帝晋文帝时期,出现司马炎,统一了中国,开创了江南的统治局面。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等相继建立。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开创了隋朝盛世。

-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发生。

6.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陆续上台。

古代中国的历史记录与编年史

古代中国的历史记录与编年史

古代中国的历史记录与编年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记录及编写历史的传统。

在古代中国,历史记录和编年史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而编写的。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录和编年史的形式、内容和意义。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记录形式历史记录形式在古代中国有很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石文和卜辞。

金石文是一种镌刻在金属或石头上的文字。

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载体,金石文在古代中国历史记录中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东汉时期发现的“东汉简”,就是镌刻着各种金石文的简牍,其记录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事项,还包括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传说故事。

卜辞则是一种古代中国记录祭祀等活动的方式。

通过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写文字,然后在其上进行卜筮,推测神意或预言未来走向。

卜辞广泛应用于周朝到战国时期的历史记录中,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战争、财经、宗教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古代中国的编年史形式编年史是一种按历史年代排列,记述过去重大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事件的史书。

中国的编年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商君之书”就是一部以年代为先后次序编写的历史著作,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治理方式和国家形势。

在古代中国,编年史主要分为正史和别史两类。

正史是由朝廷官方编纂的史书,对历代政治生活及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史实记载。

其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正史之一,可以说是有中国古代编年史之称的著作。

别史则是由私人、官员、宗教机构和学术机构等自发编写的著作,与正史不同的是,其主要从中立或个人观点出发,往往也包含了一些玄奇异事或神话传说。

三、古代中国历史记录和编年史的意义古代中国历史记录和编年史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今天认识过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为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窗口。

首先,历史记录和编年史使我们能够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了解从古到今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演变,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现代“一刻钟”时间概念的由来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

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

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咸阳
陕西咸阳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3年
长安
陕西西安
东汉
公元25~公元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三国

公元220~公元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公元221~公元265年
成都
四川成都

公元222~公元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西晋
公元265~公元31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公元317~公元420年
北齐
公元550~公元577年

河北临漳
西魏
公元535~公元556年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周
公元557~公元581年
长安
陕西西安


公元618~公元907年
长安
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
后梁
公元907~公元923年

河南开封
后唐
公元923~公元93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后晋
公元936~公元946年

公元1115~公元1234年
会宁
黑龙江阿城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公元1171~公元1368年
大都
北京

公元1368~公元1644年
北京
北京

公元1644~公元1911年
北京
北京
中华民国
公元1912~公元1949年
南京
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至今
北京
北京

探究活动记录我们的时间——计时方法的演变

探究活动记录我们的时间——计时方法的演变
记录我们的时间——
计时方法的演变
说一说:你知道的纪年方法?
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 民国纪年 公元纪年
议一议:古人用什么方法计时
人类社会早期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只能用“太阳出山”、 “鸡叫三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计时。直到近代,一 些地方还沿用“一炷香”、“一袋烟的功夫”、“吃晚饭时”等 提法。
水运仪象台有擒纵器,擒纵器工作时能发 出嘀嗒嘀嗒音,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 为钟表的心脏
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
称为钟表 的鼻祖
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 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13世纪意大 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 楼)
1350年,意大 利的丹蒂制造 出第一台结构 简单的机械打 点塔钟
1657年,荷兰 的惠更斯把重 力的时间,时间总是在 一分一秒过去,日月既往,不 可复追。如何度过宝贵生命中 的每一天,你是否有所思考呢?
铜 壶 滴 漏
唐代天文学家僧人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 钟,用漏水击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 多为一月,365转为一年。同时装有2个木 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2个 小时)一撞钟。
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
声音的机械报时钟。民间更
多使用的是燃香、蜡烛等计 时方法。
在瑞士,有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 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 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一台水运仪象台

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与史官的职责

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与史官的职责

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与史官的职责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标志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在这个时期,历史记录的工作由专门的史官负责,他们承载着记录历史、记载事实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史官的职责以及他们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历时约25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诸侯割据的时代,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各诸侯国相争、争霸的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对于史官的职责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史官的职责史官是春秋时期负责编纂和记录历史的官员,他们承担着记载时事、编纂年表、记录国家和各诸侯国的官职任命以及战争情况等责任。

他们的职责包括:1.记录重大事件:史官需要及时记录春秋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战争、国家统治者更替等。

他们会记录事实,并将这些记录呈现给国家统治者和后世的人们。

2.编纂年表:史官负责编纂各诸侯国的年表,将重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详细记载各诸侯国的兴衰变迁。

通过年表的形式,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记录官职任命:史官需要详细记录各诸侯国的官职任免情况,包括国君任命官员和诸侯国内的官员升迁等。

这些记录不仅对于当时的政治体系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纪录战争情况:春秋时期是充满战乱的时期,史官需要准确记录各国之间的战争情况,包括参战双方、战斗胜负、损失等。

这些战争纪录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也对后世的军事战略研究有重要影响。

三、史官的贡献史官的工作在春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历史真实性:史官的记录具有客观真实性,他们以事实为依据,确保历史记录的准确性。

这不仅为后世提供了精确的历史资料,也避免了历史的虚假和歪曲。

2.传承文化遗产:史官的记录不仅反映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还包括了春秋时期的文化、风俗和人物等。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地区出现史前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公元前16世纪:夏朝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

•公元前11世纪:商朝崩溃,西周建立。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开始,分裂成诸侯国。

•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开始,七雄争霸。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标准。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统一车轮的规格。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02年:西汉击败楚汉战争,实现统一。

•公元前141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击败匈奴,保卫边疆。

•公元前86年:武帝时期,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前7年:西汉王朝开始衰落。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史称“王莽之乱”。

•公元23年:王莽发行铁钱,实行市场改革。

•公元25年:王莽被赤眉军推翻,新朝灭亡。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又称为后汉。

•公元33年:光武帝时期,恢复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

•公元49年:光武帝开设国学,推动儒学复兴。

•公元184年:党锢之祸,中央政权进一步衰弱。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三国时期开始。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曹操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公元280年:晋朝建立,三国时期结束。

隋朝(581年-618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

•589年:隋朝南征北战,统一中国。

•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开始。

唐朝(618年-907年)•618年:唐朝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

夏朝历法_精品文档

夏朝历法_精品文档

夏朝历法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传说中的三代之一。

夏朝的历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夏朝历法是夏王朝制定并使用的一种时间计算体系,用于编制历书、农历和事务管理。

虽然夏朝的存在并未有确凿的历史记录,但对于夏朝历法的研究仍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时间计算体系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夏朝历法的基本特征是以太阳为基础的历法体系。

根据传说,夏朝第一位皇帝夏禹制定了夏朝历法,并详细规定了一年的长度、月亮的运行周期以及节气的计算方法。

夏朝历法以天文现象为依据,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来制定日历和农历,为夏王朝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时间参考。

夏朝历法的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长度不一。

夏禹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划分为三个季度,每个季度有四个月。

第一季度为春季,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四个月;第二季度为夏季,包括了谷雨、立夏、小满和夏至四个月;第三季度为秋季,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四个月;最后一个月为冬季,包括了寒露、霜降、立冬和冬至四个月。

每个月的长度基于太阳的运行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而设定。

夏朝历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采用了十天为一周的制度。

夏王朝认为十天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可以方便地计算和安排事务。

这种十天为一周的制度在夏朝历法中被广泛运用,成为古代中国历法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夏朝历法还包括了对节气的计算和观测。

节气是指太阳经过黄道上两个相邻的特定点的日子,标志着季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

夏朝历法制定了精确的计算方法,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太阳高度来确定节气的具体日期。

这样的观测和计算方法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农时参考,帮助他们及时安排农事活动。

夏朝历法对于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的制定和运用为后来的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虽然夏朝历法的具体细节已经难以考证,但通过历史文献和传说的记载,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夏朝历法的基本特点和运用情况。

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

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

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夏朝的历史纪实:古代文献的珍贵资料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详细记载的王朝,也是迄今为止尚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存在的朝代。

夏朝的历史纪实,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帮助我们探索夏朝历史的真实性与重要性。

1.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其中的《夏本纪》详细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虽然《史记》是后人编纂的,但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它是研究夏朝最为重要和权威的文献之一。

2. 甲骨文甲骨文是夏商周时期的一种古代文字,保存下来的甲骨主要有商代的龟甲和西周初年的兽骨。

这些甲骨文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与夏朝相关的史料和文字记录,可以为研究夏朝提供线索。

3. 《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竹简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研究夏朝的重要资料之一。

该书记载了夏立国、传世、灭亡以及其他各时期的大事记等许多史实,虽然未能直接提供关于夏朝的详尽记载,但为研究夏朝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4. 《逸周书》《逸周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本与夏朝相关的石器封面书。

该书中有关夏朝的记载较为详尽,涉及其起源、历代君主等内容。

虽然《逸周书》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作为研究夏朝的文献之一,它帮助我们了解夏朝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

5. 考古发现除了文献资料外,夏朝与历史纪实相关的考古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例如,夏朝遗址的发掘,出土的文物、陶器等,都为研究夏朝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实证。

这些考古发现帮助我们从物质遗存中了解夏朝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夏朝的历史纪实。

尽管存在一些疑问和争议,这些珍贵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夏朝的重要线索。

然而,研究夏朝历史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希望未来的学者们能够凭借着对夏朝的持续努力,揭开这个谜团,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现代“一刻钟”时间概念的由来
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
-
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

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
-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
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
-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
-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
-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

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

又如《隋书·律历志》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阳亏……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

”即
说明日食在五至六点之间。

-
-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

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

-
-
例如《隋书·律历志》记载“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就是凌晨2点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间。

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则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即晚间8点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间。

-
-
漏刻制-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

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

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

”这段话是描述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

漏刻,是古中国的水钟,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自周朝以来,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与开发,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时器。

-
-
漏刻的计时单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制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于对应一个昼夜升降的长度内分划为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就是1刻。

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随水面升降,利用箭壶水位的等速变化,观测箭壶上箭尺显示的刻度来计量时间。

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权衡型)。

主要的发展顺序是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单级受水型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三级补偿式浮箭漏、秤漏、四级补偿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
-
因漏刻制早就与夜间的更点制结合,古人把漏刻分昼漏和夜漏两种。

因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间,昼夜漏都随节气的变化而有增损,所以全年不能仅以单一箭尺来测量时间。

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为多,而使用箭尺数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确度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因此,漏刻计时制度主要在解决昼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与箭尺的更换问题。

-
-
在实用上,不同季节昼夜时刻的分界点是经过具体测量日出与日落时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没后二刻半乃昏”,以昏为入夜,旦是昼的开始。

因此从昏至旦的刻数是夜漏刻数,百刻减夜漏刻数就是昼漏刻数,一般都以正午为起漏之时。

例如在北纬36.5度地区,若1年用48支箭,则冬至时昼漏是四十刻。

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增损,并需每半个节气(约7.7日)换一次箭尺,直到夏至,这时昼漏是六十刻。

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
-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
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

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

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见,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

有实践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国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实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监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实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陈文帝天嘉年间(544年~560年代),实施一百零八制约有20年,但是时间都不长。

-
-
实践证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径不易行得通,只能从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调合方面寻求配合。

在实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细分成较小的刻度,自汉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时制与百刻制调合的条件。

-
-
隋《大业历》(597年~618年)以来,十二时制与百刻制二者配合运用日益明显,每刻细分的数目必是12的倍数,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采用一刻是六十分。

又因隋唐漏刻发展上已使用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观条件。

-
-
两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

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

这是古法。

”用法如隋《大业历》在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时刻的记载,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

-
-
今人“一刻钟”称呼的由来-
到了北宋中期,一时辰已普遍划分为时初、时正两个时段,每小时得四大刻又一小刻,即《宋史·律历志》:“每时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六分之二则交次时。

”到清初《时宪历》(1645年~1911年)施行后,就改百刻为九十六刻,每时辰就得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5分钟,也称“一刻钟”,沿用至今。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