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病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动脉神 经层
膈神经
迷走神经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1.左前方
左肺及左纵隔胸膜 左喉返神经 左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左迷走神经
2.右后方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3.上方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头臂静脉
4.下方
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主支气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动脉韧带
上纵隔
动脉导管三角
1.位置
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前:左膈神经
2.构成 后:左迷走神经
下:左肺动脉
3.内容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4.临床意义
手术寻找动脉导管
动脉韧带
二、上纵隔
(一)层次 3.后层
管状层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胸腔正中偏左。
(三)纵隔的境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四)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的意义(定位相当于定性)
不同纵隔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纵隔 分区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根据病变的部位提供相应 的诊断范围。
(四)纵隔的分区
气管
1. 三分法
3.食管胸 部⑵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 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左迷走神经等
3.食管胸 部⑵毗邻
后方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等
纵隔教案ppt课件
11
12
旁沟的范围 • 包括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
奇静脉/及淋巴结 • 后纵膈淋巴结沿食管及降主动脉分布,
与隆突下淋巴结交通
16
后纵隔淋巴结
17
纵隔正常解剖
• 纵隔分区 • 纵隔淋巴结 • 正常纵隔CT
18
正常纵隔X-RAY
19
非侵袭性胸腺瘤 增强扫描
肿块强化均匀,边缘有弧形 钙化,与主动脉弓之间脂肪 层清晰。
41
Thymoma
42
Thymoma
43
MTalhiygmnaonmt Tahymoma
44
前纵隔肿瘤
• 胸腺瘤 • 畸胎瘤 • 胸内甲状腺肿
45
畸胎瘤(Teratoma)
• 来源原始生殖细胞,有一种或多种细 胞成分,
47
Teratoma
48
Teratoma
49
前纵隔肿瘤
• 胸腺瘤 • 畸胎瘤 • 胸内甲状腺肿
50
胸内甲状腺肿 (Endothoracic Goiter)
• 1、多发前纵隔上部肿物, • 2、肿物与颈部甲状腺连续, 可随吞咽移动, • 3、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 • 4、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 5、可有钙化及囊变.
39
一、胸腺瘤
• 1、前纵隔中部偏上实性肿块,可有坏死、钙化, • 2、实性部分中等强化,坏死区不强化, • 3、良性者边缘清楚,病变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 4、恶性者边缘不清,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胸腔及心包可有积液.
40
非侵袭性胸腺瘤 肿块位于前纵隔,
呈圆形,轮廓光滑,密度均匀,与 升主动脉之间脂肪层完整清晰。增 强不明显。
51
12
旁沟的范围 • 包括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
奇静脉/及淋巴结 • 后纵膈淋巴结沿食管及降主动脉分布,
与隆突下淋巴结交通
16
后纵隔淋巴结
17
纵隔正常解剖
• 纵隔分区 • 纵隔淋巴结 • 正常纵隔CT
18
正常纵隔X-RAY
19
非侵袭性胸腺瘤 增强扫描
肿块强化均匀,边缘有弧形 钙化,与主动脉弓之间脂肪 层清晰。
41
Thymoma
42
Thymoma
43
MTalhiygmnaonmt Tahymoma
44
前纵隔肿瘤
• 胸腺瘤 • 畸胎瘤 • 胸内甲状腺肿
45
畸胎瘤(Teratoma)
• 来源原始生殖细胞,有一种或多种细 胞成分,
47
Teratoma
48
Teratoma
49
前纵隔肿瘤
• 胸腺瘤 • 畸胎瘤 • 胸内甲状腺肿
50
胸内甲状腺肿 (Endothoracic Goiter)
• 1、多发前纵隔上部肿物, • 2、肿物与颈部甲状腺连续, 可随吞咽移动, • 3、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 • 4、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 5、可有钙化及囊变.
39
一、胸腺瘤
• 1、前纵隔中部偏上实性肿块,可有坏死、钙化, • 2、实性部分中等强化,坏死区不强化, • 3、良性者边缘清楚,病变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 4、恶性者边缘不清,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胸腔及心包可有积液.
40
非侵袭性胸腺瘤 肿块位于前纵隔,
呈圆形,轮廓光滑,密度均匀,与 升主动脉之间脂肪层完整清晰。增 强不明显。
51
纵隔病变影像诊断 ppt课件
54
神经源性肿瘤
55
神经源性肿瘤
56
(2) CT表现
① 后纵隔脊柱旁区类圆形或半圆形肿块;
② CT平扫密度均匀,但因含脂量较高,其密度略低于邻近 的肌肉;
③ 良性边缘锐利,恶性边缘不清,侵犯周围结构;
④ 发生在椎间孔处的肿瘤,呈哑铃状,部分在椎管内,部分 在椎管外,CT可清晰显示椎间孔扩大,附近结构受压; ⑤ CT增强扫描:神经鞘瘤有不同形式的强化,而其他神经 源性肿瘤强化无特征。
57
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
58
神经源性肿瘤X线及CT
59
(3) MRI表现 ① 非神经鞘 瘤 MRI T1WI上呈中等偏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② 神经鞘瘤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 高信号;
③ 增强MRI神经鞘瘤T1WI呈明显环形强化,非鞘 瘤呈均匀强化;
④ MRI对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的定位、观察脊髓 的受压情况较CT更清晰。
32
胸内甲状腺肿CT表现
33
(3) MRI表现
① 位置:MRI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可清晰显示肿块的来源; ② T1WI为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③ 肿块内囊变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④ MRI不能显示钙化; ⑤ MRI增强T1WI不规则强化伴周围界限不清提示恶性。
34
胸廓内甲状腺肿MRI
35
4、淋巴瘤
36
(1) X线表现
① 位置:肿块多位于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少数位前纵隔; ② 肿瘤多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 ③ 肿瘤可经肺门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也可侵及胸膜及心包而产生胸 腔及心包积液。
37
淋巴瘤治疗前后胸片表现
38
神经源性肿瘤
55
神经源性肿瘤
56
(2) CT表现
① 后纵隔脊柱旁区类圆形或半圆形肿块;
② CT平扫密度均匀,但因含脂量较高,其密度略低于邻近 的肌肉;
③ 良性边缘锐利,恶性边缘不清,侵犯周围结构;
④ 发生在椎间孔处的肿瘤,呈哑铃状,部分在椎管内,部分 在椎管外,CT可清晰显示椎间孔扩大,附近结构受压; ⑤ CT增强扫描:神经鞘瘤有不同形式的强化,而其他神经 源性肿瘤强化无特征。
57
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
58
神经源性肿瘤X线及CT
59
(3) MRI表现 ① 非神经鞘 瘤 MRI T1WI上呈中等偏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② 神经鞘瘤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 高信号;
③ 增强MRI神经鞘瘤T1WI呈明显环形强化,非鞘 瘤呈均匀强化;
④ MRI对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的定位、观察脊髓 的受压情况较CT更清晰。
32
胸内甲状腺肿CT表现
33
(3) MRI表现
① 位置:MRI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可清晰显示肿块的来源; ② T1WI为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③ 肿块内囊变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④ MRI不能显示钙化; ⑤ MRI增强T1WI不规则强化伴周围界限不清提示恶性。
34
胸廓内甲状腺肿MRI
35
4、淋巴瘤
36
(1) X线表现
① 位置:肿块多位于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少数位前纵隔; ② 肿瘤多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 ③ 肿瘤可经肺门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也可侵及胸膜及心包而产生胸 腔及心包积液。
37
淋巴瘤治疗前后胸片表现
38
纵隔囊性病变PPT课件
平扫—纵隔窗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病例二
患者,女,31y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增强—延迟期
病例三
患者,女,62y
囊性畸胎瘤
畸胎瘤为胸部前纵隔内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具有良恶性之 分
纵隔囊性畸胎瘤根据其胚层数不同又称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实性者称为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成分,内可含有皮脂腺、
纵隔型:多见于成人,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女性多见
影像表现
CT: 纵隔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CT值约3~22HU 边缘锐利,分隔、钙化少见 可包绕邻近结构生长或压迫邻近结构移位 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分隔有轻度强化,囊性区无强化
病例一
男性,2岁
病例二
女性,2岁
心包囊肿
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 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
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 比较少见 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 发病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囊肿常发生在右侧心隔角区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 密度均匀边缘清楚 侧位上囊肿靠前贴近前胸壁
纵隔囊性病变CT诊断
张磊
纵膈分区法
纵膈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 为膈肌。将胸骨角与第4、5胸椎间隙连一直线,把纵膈分为 上、下两部。纵膈三区划分法:即气管、心包前方至胸骨的 间隙为前纵隔;气管、心包后方的部分(包括食管及脊柱旁) 为后纵膈
纵膈肿瘤好发部位
前纵膈:畸胎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 中纵膈: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淋巴瘤、其他部位肿瘤
囊肿发生的位置较其体积本身更具有临床意义,因囊肿 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导致有无症状的重要因素
纵隔肿瘤PPT课件
纵隔肿瘤ppt课件
目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的预防与保健 •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 纵隔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生长在纵隔区域内 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分类
纵隔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性质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腺瘤、畸 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术后护理
术后应遵循医生的护理建 议,如定期换药、保持呼 吸道通畅等。
康复锻炼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 锻炼,有助于恢复身体功 能。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04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手术治疗案例
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纵隔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实现治疗目 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精准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 纵隔肿瘤进行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纵隔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发病 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病因
纵隔肿瘤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 、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特定的 职业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纵隔肿 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 吸困难、咳嗽、发热等。
目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的预防与保健 •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 纵隔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生长在纵隔区域内 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分类
纵隔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性质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腺瘤、畸 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术后护理
术后应遵循医生的护理建 议,如定期换药、保持呼 吸道通畅等。
康复锻炼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 锻炼,有助于恢复身体功 能。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04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手术治疗案例
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纵隔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实现治疗目 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精准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 纵隔肿瘤进行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纵隔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发病 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病因
纵隔肿瘤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 、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特定的 职业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纵隔肿 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 吸困难、咳嗽、发热等。
纵隔病变ppt课件
胸内甲状腺
病理:绝大多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次 为腺瘤,少数为腺癌。
临床表现:气道、食道及上腔静脉压迫症 状
部位:最常见于胸腔入口处和前上纵隔, 多起自颈部甲状腺下极或峡部,在气管前 或气管旁延伸,有时可伸入气管与食管后 方。少数起自异位在胸内甲状腺组织。
CT表现
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边缘:光滑,可呈分叶状 密度;高于软组织,常有钙化及囊变坏死区,
部位;90%的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附近,10%是异 位的,位于从环状软骨到主动脉根部之间的任何部 位。绝大多数甲状旁腺腺瘤位于颈部,异位于纵隔 的甲状旁腺发生的腺瘤仅占很小的百分比。多发生 在前上纵隔胸腺所在区域或后纵隔气管食管沟附近, 少数见于主肺动脉窗内。
病灶一般较小,多在2cm以内。 CT扫描:可见病灶呈小结节状,边缘清楚,密度均
其他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毛上皮癌、内皮窦 瘤,几乎都是恶性。
精原细胞瘤见于男性,多表现为边缘光滑或 呈分叶状的实性肿块,与相邻纵隔结构间脂 肪层多消失,很少有钙化,常有多发小灶性 坏死,少数可有胸膜、心包渗出及胸壁侵犯。
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和内皮窦瘤极少见, 肿块内常有坏死或囊变。多数肿瘤呈浸润性 生长。
纵隔肿块的诊断
肿块的位置 肿块的组织学特性
(囊性、脂肪组织、实性、钙化及 出血) 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增强扫描
纵隔富血管性病变
胸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肿块 包含血管成分的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瘤 嗜铬细胞瘤 Castleman’s 病 部分坏死的炎症和肿瘤可呈环形强化
转移 :沿胸膜种植转移
胸腺瘤的鉴别诊断
1.胸腺增生:见于青春期,胸腺各叶增大, 但保持正常形态。密度均匀,激素治疗萎缩, 停药后增大。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 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据统计重症肌无力患 者15%伴有胸腺瘤,60%伴有胸腺增生,约 20%见于正常或退化胸腺。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幻灯片PPT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的 气管及肺门区。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 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CT与MRI
纵隔内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组淋巴结 增大,且融合成块。呈略低于软组织密 度,CT值30~40HU,密度可不均匀。MRI 上T1WI呈中等信号,T2WI可呈高信号。
Gd-DTPA增 强(C、D) 示肿块明显 强化,其内 见无强化坏 死区
后纵隔神经鞘
瘤 ( (
BA。))轴见和位右T2后T1WW纵II
隔 和 信椎长号T管不2信内均号外;肿长G块dT-1,
DTPA 增 强 轴 位
(C)和冠状位
T块1
WI(D),肿 实性部分明
显强化,囊性
部分无强化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X线表现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CT与MRI
纵隔病变的CT诊断PPT课件
囊肿内壁为单层间皮细胞, 外层为纤维组织,囊内液体 透明清亮。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64
心包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65
心包囊肿
纵பைடு நூலகம்病变的CT诊断
66
胸腺脂肪瘤
占全部胸腺肿瘤的2-9%,好发 青少年,常无症状,极少部分人伴 有重症肌无力。
病理上胸腺组织内合并大量脂 肪组织。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67
胸腺脂肪瘤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6
60-80%的重症肌无力患 者可伴有胸腺滤泡增生。
10-20%伴有胸腺瘤。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7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8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9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80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81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82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继发性胸腺囊肿主要见于出血 后囊变或放疗及手术后。
先天性囊肿内衬有上皮细胞, 而继发性则无上皮细胞。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0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1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2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3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4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5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42
胸腺癌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43
胸腺癌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44
胸腺癌上腔静脉阻塞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64
心包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65
心包囊肿
纵பைடு நூலகம்病变的CT诊断
66
胸腺脂肪瘤
占全部胸腺肿瘤的2-9%,好发 青少年,常无症状,极少部分人伴 有重症肌无力。
病理上胸腺组织内合并大量脂 肪组织。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67
胸腺脂肪瘤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6
60-80%的重症肌无力患 者可伴有胸腺滤泡增生。
10-20%伴有胸腺瘤。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7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8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79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80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81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82
胸腺增生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继发性胸腺囊肿主要见于出血 后囊变或放疗及手术后。
先天性囊肿内衬有上皮细胞, 而继发性则无上皮细胞。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0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1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2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3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4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55
胸腺囊肿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42
胸腺癌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43
胸腺癌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44
胸腺癌上腔静脉阻塞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纵隔肿瘤实用PPT课件PPT课件
概述
※ 纵隔的解剖与分区 ※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第1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 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 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 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口, 下界为膈肌
第2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 食管、气管、神经、胸腺、 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 和结缔脂肪组织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24页/共53页
诊断
胸部X线检查:
• 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亦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 胸部X线片可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度及有无钙化 • X线透视下还可观察块影有无搏动,是否随吞咽动作
上下移动,能否随体位或呼吸运动而改变形态等 • 根据上述特点,多数纵隔肿瘤均可获得初步诊断
• 在脂肪性、血管性、囊性及软组织肿块的鉴别上, CT扫描有其优越性。
• CT扫描能显示出肿瘤所侵及的邻近结构和组织的 关系。
第30页/共53页
第31页/共53页
第32页/共53页
第33页/共53页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34页/共53页
淋巴瘤
第35页/共53页
胸内甲状腺肿
--前上纵膈与颈部相连 --吞咽时移动
第10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常见的症状有胸痛、胸闷,刺激或压迫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大血管、食管的 症状
• 与肿瘤性质有关的特异性症状
第11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刺激或压迫呼吸系统:可引起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破入呼吸系统可出现发热、脓痰甚 至咯血
※ 纵隔的解剖与分区 ※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第1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 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 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 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口, 下界为膈肌
第2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 食管、气管、神经、胸腺、 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 和结缔脂肪组织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24页/共53页
诊断
胸部X线检查:
• 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亦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 胸部X线片可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度及有无钙化 • X线透视下还可观察块影有无搏动,是否随吞咽动作
上下移动,能否随体位或呼吸运动而改变形态等 • 根据上述特点,多数纵隔肿瘤均可获得初步诊断
• 在脂肪性、血管性、囊性及软组织肿块的鉴别上, CT扫描有其优越性。
• CT扫描能显示出肿瘤所侵及的邻近结构和组织的 关系。
第30页/共53页
第31页/共53页
第32页/共53页
第33页/共53页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34页/共53页
淋巴瘤
第35页/共53页
胸内甲状腺肿
--前上纵膈与颈部相连 --吞咽时移动
第10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常见的症状有胸痛、胸闷,刺激或压迫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大血管、食管的 症状
• 与肿瘤性质有关的特异性症状
第11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刺激或压迫呼吸系统:可引起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破入呼吸系统可出现发热、脓痰甚 至咯血
肺纵隔病变影像学表现护理课件
确保患者安全。
术后护理
监测病情变化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呼吸道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排痰,防止肺部 感染。
营养与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合理 饮食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肺癌患者的护理
总结词
呼吸道护理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者呼吸道容易感染,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患 者吸痰、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03
氧疗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需要给予氧疗,如鼻导管吸
氧或面罩吸氧等。同时注意观察氧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05 总结与展望
当பைடு நூலகம்护理现状与挑战
护理技术发展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肺纵隔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得 到提升,但护理技术在配合影像学检查和后续治疗方面仍有待加强。
专业护理人才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在肺纵隔病变的护理中起到关键作 用,然而目前此类专业护理人才仍然相对缺乏。
跨学科合作
肺纵隔病变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影像科、呼吸科、肿瘤科 等,如何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护理效率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技术革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先进的护理技术和设备应用于肺 纵隔病变的护理中,如远程护理、智能护理等。
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纵隔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 性质、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应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胸片、CT、MRI等,其中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 率和准确性,是诊断肺纵隔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 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病情进展。
术后护理
监测病情变化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呼吸道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排痰,防止肺部 感染。
营养与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合理 饮食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肺癌患者的护理
总结词
呼吸道护理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者呼吸道容易感染,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患 者吸痰、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03
氧疗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需要给予氧疗,如鼻导管吸
氧或面罩吸氧等。同时注意观察氧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05 总结与展望
当பைடு நூலகம்护理现状与挑战
护理技术发展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肺纵隔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得 到提升,但护理技术在配合影像学检查和后续治疗方面仍有待加强。
专业护理人才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在肺纵隔病变的护理中起到关键作 用,然而目前此类专业护理人才仍然相对缺乏。
跨学科合作
肺纵隔病变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影像科、呼吸科、肿瘤科 等,如何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护理效率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技术革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先进的护理技术和设备应用于肺 纵隔病变的护理中,如远程护理、智能护理等。
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纵隔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 性质、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应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胸片、CT、MRI等,其中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 率和准确性,是诊断肺纵隔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 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病情进展。
纵隔左右侧面观的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词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参与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 动。
详细描述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气管和食管等,防止 外界对其造成损伤。同时,纵隔能够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保证人体正常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动 的进行。此外,纵隔内的淋巴结和神经等结构还参与了人体的免疫和神经传导等过程。
的辐射损伤。
MRI检查
MRI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可以多角度、多平面地显示胸部 解剖结构和病变。
MRI检查的优点是无辐射损伤、多角 度成像,但价格昂贵,且检查时间较 长。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显像效果较好, 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血管等结构, 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发症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 等,需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04
纵隔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纵隔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胸部正侧位片可以观察到胸廓、肺部、 心脏和大血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炎症、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病变,对于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 的帮助。
患者情况
患者女性,42岁,因双眼睑下 垂、四肢无力就诊,胸部CT检 查显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胸
腺瘤。
诊断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
治疗
行胸腺瘤切除术+前上纵隔淋巴 结清扫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 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预后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 年无复发。
食管癌侵犯纵隔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58岁,因进食哽咽、胸骨 后疼痛就诊,胃镜检查显示食管中段 鳞状细胞癌,胸部CT检查显示食管癌 侵犯纵隔。
纵隔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诊断医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对纵隔疾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具有重要影响。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解读影 像学特征,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以了解最新的诊断技 术和研究成果。此外,医生之间应进行多学科协作,共同 探讨疑难病例的诊断问题,提高整体诊断水平。
01
02
03
个体差异评估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诊断方案。
精准治疗策略
结合基因检测、病理学检 查结果,为患者提供精准 的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与管理
通过长期追踪和监测,评 估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诊断医生的培训与交流
专业培训
加强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培 训,提高医生的诊断技能 和知识水平。
详细描述
畸胎瘤通常位于后纵隔或中纵隔,呈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晰,密度不均 匀。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畸胎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 助于与其他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淋巴瘤
总结词
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 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可 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胸腺瘤通常位于前上纵隔,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 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源性肿瘤
总结词
神经源性肿瘤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脊神经节等部位。其影像学表现多样 ,可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纵隔是人体的重要区域,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左右两侧由胸膜覆盖,将胸腔 分为左右两部分。纵隔内含有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对维持 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以了解最新的诊断技 术和研究成果。此外,医生之间应进行多学科协作,共同 探讨疑难病例的诊断问题,提高整体诊断水平。
01
02
03
个体差异评估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诊断方案。
精准治疗策略
结合基因检测、病理学检 查结果,为患者提供精准 的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与管理
通过长期追踪和监测,评 估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诊断医生的培训与交流
专业培训
加强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培 训,提高医生的诊断技能 和知识水平。
详细描述
畸胎瘤通常位于后纵隔或中纵隔,呈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晰,密度不均 匀。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畸胎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 助于与其他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淋巴瘤
总结词
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 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可 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胸腺瘤通常位于前上纵隔,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 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源性肿瘤
总结词
神经源性肿瘤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脊神经节等部位。其影像学表现多样 ,可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纵隔是人体的重要区域,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左右两侧由胸膜覆盖,将胸腔 分为左右两部分。纵隔内含有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对维持 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纵隔疾病王旭ppt课件
2019 4
纵隔炎症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纵隔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②慢性纵隔炎:又分为肉芽肿性纵隔炎,包括
结核、真菌和结节病等引起慢性纵隔肉芽肿,以前、 中纵隔之中、上部为主。硬化性纵隔炎亦称为特发 性纵隔纤维化,其病因有人认为仍是感染,但部分 病例合并腹膜后纤维化,纤维性甲状腺肿,眼眶内
假性肿瘤等多系统纤维性硬化,故认为病因不明,
2019
-
12
二 影像表现: x线正位胸片纵隔内可见到透亮气体影, 一般以左侧、上纵隔显示明显。侧位胸片可 见胸骨后透亮区。纵隔内部分结构可因积气
衬托而清晰显示。气体亦可向颈部蔓延形成
皮下气肿或向下弥散于心脏与膈之间。
CT不仅直接观察到纵隔内气体的有无,
并清晰分辨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显示 胸壁及颈部有无皮下与深部组织间的气肿。
病理上主要以形成纤维性肿块为特征,其他情况与
肉芽肿性纵隔炎类似。
2019 5
③纵隔脓肿:多从急性纵隔炎发展而来,
炎症局限化后形成脓腔,多局限与某一部位,
亦可多发。 ④纵隔淋巴结炎:可为化脓性或非化脓性, 感染主要局限于淋巴系统。
2019
-
6
二 影像表现:
急性纵隔炎x线见纵隔增宽边界变直。侧位胸骨后区 密度增高,气管及主动脉弓轮廓模糊。由食管破裂引起 者碘食管造影可见对比剂通过穿孔处流到食管外甚至进
2019
-
13
纵隔内可透 亮的气体影
2019
-
14
CT可直接观察 纵隔内气体影 同时显示皮下 与深部组织间 的气肿
2019
-
15
三 鉴别诊断: 纵隔气肿因X线检查能够直接显 示气体,结合临床表现较易诊断。 但少量积气可能漏诊。因此疑有纵 隔气肿时,应尽可能行CT检查。
纵隔炎症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纵隔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②慢性纵隔炎:又分为肉芽肿性纵隔炎,包括
结核、真菌和结节病等引起慢性纵隔肉芽肿,以前、 中纵隔之中、上部为主。硬化性纵隔炎亦称为特发 性纵隔纤维化,其病因有人认为仍是感染,但部分 病例合并腹膜后纤维化,纤维性甲状腺肿,眼眶内
假性肿瘤等多系统纤维性硬化,故认为病因不明,
2019
-
12
二 影像表现: x线正位胸片纵隔内可见到透亮气体影, 一般以左侧、上纵隔显示明显。侧位胸片可 见胸骨后透亮区。纵隔内部分结构可因积气
衬托而清晰显示。气体亦可向颈部蔓延形成
皮下气肿或向下弥散于心脏与膈之间。
CT不仅直接观察到纵隔内气体的有无,
并清晰分辨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显示 胸壁及颈部有无皮下与深部组织间的气肿。
病理上主要以形成纤维性肿块为特征,其他情况与
肉芽肿性纵隔炎类似。
2019 5
③纵隔脓肿:多从急性纵隔炎发展而来,
炎症局限化后形成脓腔,多局限与某一部位,
亦可多发。 ④纵隔淋巴结炎:可为化脓性或非化脓性, 感染主要局限于淋巴系统。
2019
-
6
二 影像表现:
急性纵隔炎x线见纵隔增宽边界变直。侧位胸骨后区 密度增高,气管及主动脉弓轮廓模糊。由食管破裂引起 者碘食管造影可见对比剂通过穿孔处流到食管外甚至进
2019
-
13
纵隔内可透 亮的气体影
2019
-
14
CT可直接观察 纵隔内气体影 同时显示皮下 与深部组织间 的气肿
2019
-
15
三 鉴别诊断: 纵隔气肿因X线检查能够直接显 示气体,结合临床表现较易诊断。 但少量积气可能漏诊。因此疑有纵 隔气肿时,应尽可能行CT检查。
《纵隔疾病》PPT课件ppt课件
恶性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恶性淋巴瘤
③纵隔淋巴瘤可自前、后纵隔侵犯胸膜外和 胸壁而形成软组织肿块。 ④病变也可经淋巴沿支气管周围侵犯肺实质。 ⑤肺门淋巴结受累而增大。 ⑥心包受累出现心包积液和增厚。 ⑦胸膜下转移和胸腔积液。
胸骨后甲状腺肿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内可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或局 限性低密度囊变区。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胸骨后甲状腺肿
3.MRI表现 ①前上纵隔胸骨后肿块 ②冠状面及矢状面成像易于显示胸骨后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的连续性。 ③行 Gd-DATP增强检查,胸骨后肿块明显强化。 ④病变如有钙化,显示不及CT明确,表现为无信 号区。
畸胎瘤
• 前纵隔囊性肿块并含有钙化或牙齿,高度 提示囊性畸胎瘤 • CT和MRI检查不但能确定肿瘤大小、位置 及其与邻近血管结构的关系 •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前纵隔肿瘤如胸腺瘤、生殖细胞瘤、淋 巴瘤鉴别。
畸胎瘤
皮样囊肿
恶性淋巴瘤
病因病理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 病变 病理上包括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病
神经源性肿瘤
病因病理 •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 瘤 • 病理上良性占多数,包括神经鞘瘤、神经 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有恶性神 经鞘瘤(神经性肉瘤)、节神经母细胞瘤 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源性肿瘤
• 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见 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 • 多发的神经纤维瘤,除纵隔外,可 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皮肤 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神经纤 维瘤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Content
Title
4
• Content
Title
5
纵隔病变与肺病变的鉴别
6
㈠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
•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甲状腺增 生肿大、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病(少数 为恶性)临床可无症状或有肿瘤压迫症 状。
• 【影像学表现】 X线:上纵隔增宽,密 度增高;气管受压、变形移位,严重时 食管受压移位。
41
㈤神经源性肿瘤
• 【影像学表现】 • X线:脊柱旁肿块,椎间孔扩大,邻近
39
• Content
Title
40
㈤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neoplasms
• 为常见纵隔肿瘤(占14%~25%), 90%位于后纵隔椎旁间隙
• 【临床与病理】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最常见;节神经母细胞瘤 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少见,恶性周围神 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 恶性神经鞘瘤临床多无症状,肿瘤大时 可有压迫症状
叶,肿瘤内骨骼块影有确诊意义 •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
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 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 匀强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 增高、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 MRI:肿瘤内脂肪呈短T1长T2信号
25
㈢畸胎类肿瘤(3)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前、中纵隔含脂肪、钙化、骨骼、
3、淋巴瘤:1)肿大的淋巴结主要位于血管前 间隙及气管周围,亦可弥漫浸润,融合成团 块装包绕周围结构,2)密度均匀或少数中心 坏死液化,3)常为双侧分布,分叶明显。
14
• 肿瘤位于主动脉前,轮廓较清
15
• Content
Title
16
胸部正位片见右心缘一巨大占位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
7
㈠胸内甲状腺肿
• 【影像学表现】 • CT:稍高密度,囊变、出血、钙化多见;
强化明显、持续时间长 • MRI: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
区和无钙化;增强明显强化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根据位置、形态、强化特点,CT、MRI可
确诊 • 需与无名动脉伸展扭曲和无名动脉瘤鉴别
8
• Content
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放疗后出现钙 化,增强轻至中度强化;胸腔积液、胸 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肿块 •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32
㈣淋巴瘤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前纵隔、支气
管肺组、气管支气管组多见,可融合成
块,结合临床周身其他淋巴结肿大可诊
断 鉴别诊断应考虑: 1、侵袭性胸腺
Title
9
• Content
10
• Co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nt
Title
11
• Content
Title
12
㈡胸腺瘤
(thymoma)
• 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 腺组织。
• 【临床与病理】组织学分为:上皮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混合型
• 【影像学表现】
• X线:纵隔增宽,胸骨后肿块
• CT:类圆形、分叶状肿块,可有囊变、钙
软组织密度肿块是畸胎瘤特征性表现。 少数呈均一软组织密度,需与纵隔其他 肿瘤鉴别
26
• Content
Title
27
• Content
Title
纵隔皮样囊肿
28
• Content
Title
囊性畸胎瘤
29
• Content
Title
恶性畸胎瘤
30
㈣淋巴瘤(1)
lymphoma
• 【临床与病理】 •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
• Content
异
位
胸
腺
瘤
23
㈢畸胎类肿瘤(teratoma )
• 【临床与病理】 • 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含外、中胚
层组织;实性畸胎瘤含三个胚层组织。 瘤内含液体、脂肪、汗腺、毛发、毛囊、 肌肉、钙化、牙齿及骨骼。恶性者呈浸 润生长并可发生远处转移
24
㈢畸胎类肿瘤(2)
• 【影像学表现】 • X线:前、中纵隔,类圆形,可轻度分
纵隔病变
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 隔内结构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 和非肿瘤性疾病。 在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 淋巴瘤、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 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隔的任何部位发 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一定 的规律性。
2
• Content
Title
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 犯淋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 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多见 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31
㈣淋巴瘤(2)
• 【影像学表现】 •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边缘呈
扇贝样、锯齿状,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
片见病变位于前纵隔,延伸至心膈角;CT肿块沿升主动脉、上腔静脉
生长,与右心缘分界较清,内可见一粗条状钙化影。
17
18
Title
• Content
胸 腺 小 细 胞 癌
19
• Content
Title
20
侵袭性胸腺瘤
• Content
Title
21
• Content
Title
22
Title
瘤 2、结节病: 3淋巴结结核: 4转
移性淋巴结肿大
33
• Content
Title
中纵隔淋巴瘤
34
• Content
Title
35
• Content
Title
36
• Content
Title
淋巴瘤双肺转移 37
• Content
Title
38
• 恶性淋巴瘤可分为融合肿块型和非融合 肿块型,融合肿块型常需和恶性胸腺瘤、 畸胎瘤等前纵隔好发肿瘤鉴别。以下几 点有助于区别:(l)分辨率较高的CT扫描 图像上能显示未完全融合淋巴瘤可由边 缘不甚连续有相对分界多个小肿块组成, 半数可见低密店坏死灶;(2)完全融合肿 块其边缘绝大多数光滑,而恶性胸腺瘤 边缘多数可见小结节样突起或和分叶形 成;<3)如见胸膜或心包种植结节则恶性 胸腺瘤可能性极大。
化,均匀强化;侵袭性肿瘤边缘不规则,
脂肪界面模糊,胸膜结节、胸腔积液、心
包积液
• MRI: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有强化
13
鉴别
1、胸内甲状腺:
1)常位于胸骨后间隙,主气管常受压移位,2) 钙化常见,3)肿块常向颈部延伸,4)可有 明显强化。
2、畸胎瘤:1)发病年龄小于胸腺瘤,2)肿块 内可有多种成分,脂肪,骨,钙化等, 3) 囊变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