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合集下载

请简述硅胶薄层层析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请简述硅胶薄层层析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硅胶薄层层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离和分析中的技术,其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严格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进行硅胶薄层层析实验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准备工作1.1 准备硅胶薄层板在进行硅胶薄层层析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硅胶薄层板。

选择适当尺寸和厚度的硅胶薄层板,并确保其质量良好,无明显破损和污染。

1.2 准备混合溶液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分离条件,准备合适的溶剂和硅胶薄层层析用的移动相。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其与样品的亲和性和分离度,移动相的浓度和pH值等因素。

1.3 样品预处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溶解、过滤、浓缩等步骤。

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浓度符合硅胶薄层层析的要求。

二、操作步骤2.1 样品施加将经过预处理的样品施加在硅胶薄层板上,一般采用微量注射器或者均匀吹洒的方式进行。

2.2 样品带移动将硅胶薄层板放入层析槽中,加入足够的移动相,让样品随着移动相的运动而扩散和分离。

2.3 层析过程监控通过目视或者专用的层析仪器对层析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观察样品在硅胶薄层板上的分离情况,掌握分离的进展。

2.4 结果记录根据层析的结果,对硅胶薄层板进行标记和结果记录,以备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三、注意事项3.1 操作规范在进行硅胶薄层层析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步骤的准确性和标本的纯净性。

3.2 安全防护在使用化学药品和溶剂时,注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化学品的接触和吸入,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

3.3 质量控制在每个步骤中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样品和试剂的质量符合实验要求,避免质量不合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4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科学性。

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和处理,避免结果的误解和错误判断。

通过以上的简述,我们对硅胶薄层层析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只有在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进行安全防护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硅胶薄层层析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LC薄层层析技术经验交流

TLC薄层层析技术经验交流
b.有无没溶解的固体。
展开方法
展开剂浸入薄层下端高度不应超过 0.5cm,当心将样品带被展开剂浸泡 硬板可以进行近水平、上行、下行、双向、多次展开等 展开槽有直立式、平卧式、双槽式、夹心式或水平式
Note:
a.展开槽应密闭。溶剂蒸气、液相( 展开剂)、固定相 ( 吸附剂) 一起构成复杂的三维层析过程
Note:
a.展开剂浑浊不清,应分液澄清后
b.正丁醇和丙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
c.丙酮可混溶溶剂,降低剂粘度,加快展速
d.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 用是有限度的。
nBuOH/aceton e/AcOH/H2O
VB1及其磷酸酯
nPrOH/NH3H2O (con.)/H2O =20/20/1
b.展缸预先饱和以减弱边缘效应,如果薄层板也同时 预饱和效果更佳。
c.点样带宽时(常见制备板)。先用大极性溶剂展2cm 以浓集样品,干燥薄层板,再用所需展开剂展开。
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① 使各成分间有较好的分离; ② Rf在0.2~0.8为有效;监控点应在0.4~0.6之间 ③ 不与待测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④ 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⑤ 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⑥ 混合溶剂最好新鲜配制;
Note: a. 点样量 c.留样对照
b.检测时间 d. 重要板留存
32
检测时机
反应物加完应立即检测;反应中出现变化(温度,颜色, 气体、沉淀)立即检测 反应物加完后半小时内应检测,然后适时跟踪检测 快速反应的体系(如硝化、还原),在短时间内需要检测 过夜反应,过夜前后应检测
33
官能团转化
极性增大:
红、桃红或棕色斑点
氨基酸、多肽
香草醛/硫酸
香草醛1g溶于硫酸lOOml。喷后于120℃加热 高级醇、酚、甾类及精

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中药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下面是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1. 准备样品:将中药研磨成细粉,取适量样品称重。

2. 准备薄层板:将薄层板切成适当的大小,并在一侧标记样品的名称和位置。

3. 准备展开剂:将适量的展开剂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制备展开液。

4. 展开薄层板:将薄层板的标记面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用玻璃棒均匀涂抹展开液,形成均匀的展开层。

5. 样品施加:将准备好的样品溶液或浸膏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均匀滴在展开层上。

6. 开始层析:将薄层板放入层析槽中,加入适量的层析剂,使液面高度超过薄层板的高度。

7. 进行层析:待溶剂渗透至展开层顶部后,取出薄层板,迅速晾干。

8. 显色:将晾干的薄层板放入显色槽中,使用合适的显色剂进行显色,使样品
斑点显现。

9. 分析结果: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记录样品斑点的颜色、形状和相对迁移距离等信息。

10. 鉴定成分:通过比对样品斑点与已知标准品斑点的色谱行为和颜色等特征,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药液浓度等因素,以保证分离和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还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有毒溶剂的接触和吸入。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层析操作规程1. 引言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适用于有机物和天然产物的检测、纯化和鉴定。

本操作规程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的TLC操作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基底材料的薄层色谱板。

•检测溶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常用的有乙醚、醋酸乙酯、甲醇、正己烷等。

•样品:准备待测物的溶液或提取液。

•试剂:例如显色剂、定位剂等。

•色谱槽:用于放置色谱板的槽状容器。

•喷雾开发箱:用于显色和可视化样品。

3. 操作步骤3.1 准备工作1.检查薄层色谱板是否完整,如有损坏需更换。

2.在色谱板上使用铅笔标记出样品和参比物的位置。

3.2 样品处理1.准备待测物的溶液或提取液,并将其过滤以去除杂质。

2.如需测定混合物中的成分,可先进行分离提取。

3.3 上样1.使用微量锥或玻璃管在标记位置上均匀地涂抹样品。

2.上样后务必避免接触色谱板其他区域。

3.4 开发1.将色谱板放置在色谱槽中,加入适当的检测溶剂。

注意溶剂的选择应根据待测物的性质和溶解性来确定。

2.等待溶剂上升至足够高度,将色谱板取出并迅速标记并扫描涂点位置。

3.5 显色和观察1.将色谱板放入喷雾开发箱中,并加入适当的显色剂。

2.等待显色剂完全插入后,将色谱板取出并进行观察。

3.6 数据处理1.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如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色谱带的迁移距离和Rf值。

2.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需要绘制色谱图。

4. 安全注意事项1.使用化学品和有机溶剂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以防止溅入眼睛或与皮肤接触。

2.所有操作需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中进行,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3.注意操作时避免产生火源,如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

4.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工作,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结论本操作规程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薄层色谱层析操作步骤,涵盖了样品准备、上样、开发、显色和观察、数据处理等关键步骤。

通过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可以准确、高效地进行薄层色谱层析实验,并获得可靠的结果。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巧[资料]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巧[资料]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一、薄层层析(TLC)简介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

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

吸附TLC→固定相为吸附剂→氧化铝、硅胶。

(较多用)TLC→分配TLC→固定相为液态(通常为水)→固定相吸附在支持剂上。

(一)吸附薄层的基本原理: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

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

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1.吸附薄层层析:在硅胶薄层板上,样品中的两成分是两种结构近似的染料,在展开剂四氯化碳的作用下。

在展开剂和薄层板之间不断地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由于对氨基偶氮苯的极性比偶氮苯的极性稍强一些,层析的结果,对氨基偶氮苯受到的吸附作用稍强于偶氮苯,从而将两者分离。

展开结束以后,会在薄层板上形成两个斑点,混合物中的成分得以分离。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结构近似者不少。

特别是对未知结构的成分分析,设计并摸索出合理的层析条件是首要任务。

只有先设计出可用的层析条件,再经摸索改进,才可能对未知或者已知成分进行成功地分离。

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层析条件,必须熟悉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的基本要领。

下面对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做一初步介绍。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是将作为固定相地支持剂均匀地铺在支持板(一般是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到薄层上,用适宜地溶剂展开,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地层析技术.如果支持剂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则称之为薄层吸附层析;如果支持剂是纤维素、硅藻土等,层析时地主要依据是分配系数地不同,则称之为薄层分配层析;同理,如果支持剂是离子交换剂,则称为薄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若由凝胶过滤剂制成,则称为薄层凝胶层析. 薄层层析地操作与纸层析相似,但比纸层析速度快,一般仅需,分辨力比纸层析高倍,它既能分离μ地微量样品,又能分离基至更多地样品作制备用.薄层地制备可规格化,样品滴加后可立即展开,不受温度影响.其缺点是值地重现性比纸层析差,对生物大分子物质地分离效果不大理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支持剂地选择与处理薄层层析地支持剂种类很多.使用时应根据欲分离物质地种类进行选择.支持剂颗粒大小要适当.颗粒大,展开速度快.但颗粒过大时,分离效果不好;而颗粒过小,则展开速度太慢,容易出现拖尾现象.一般有机类支持剂如纤维素粉地颗料为目(直径-0.2mm),薄层厚度为-2mm;无机类支持剂如氧化铝、硅胶等地颗粒一般为目,薄层厚度为-1mm.在薄层层析中,使用较多地是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其处理方法同吸附柱层析.同样,用离子交换剂,凝胶过滤剂等为支持剂时,支持剂均要按柱层析处理填料地相应方法处理.二、薄层板地制作支持板要表面平整、光滑,用前应洗净、干燥.常用地薄层板有硬板(湿板)与软板(干板)之分.在支持剂中加入粘合剂(锻石膏、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等),调成糊状物所制成地薄层板为硬板,用粉状支持剂直接制成地薄层板为软板.硬板粘牢在支持板上,调成糊状物喷显色剂时不会冲散,可以直立展开,而软板只能接近水平展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薄层板常用地制作方法有:.浸涂法:将玻璃板在调好地支持剂浆液中浸一下,使浆液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喷涂法:用喷雾器将调好地浆液喷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倾斜涂布法:将调好地支持剂浆液倒在玻璃板上,然后将玻璃板前后左右倾斜,使支持剂漫布于整块玻璃板上而形成薄层..推铺法:在一根玻璃棒地两端适当距离处分别绕几圈胶布条,胶布条地圈数视所需薄层厚度而定,然后把准备好地支持剂倒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压在玻璃板上,将支持剂均衡地向一个方面推动,而制成薄层.推铺法既适用于干板地涂布和湿板制作.其他方法只能用于湿板制作. 湿板制作中地一个重要环节是调浆,一般支持剂与蒸馏水或缓冲液之比一般为∶至∶ .调浆时要调和均匀,但不宜用力过猛,以免产生气泡而影响分离效果.薄层板涂好后,让其自然干燥后方能使用.若为吸附薄层层析,制好板后还需加热活化,目地是使其减少水分而具有一定有吸附能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层析方法.点样点样操作与纸上层析相似.点样前,先将制好地薄层修整一下,然后在距一端2cm左右处划一原线,并每隔2cm左右划一原点.样品用合适地溶剂溶解,吸附薄层层析一般用氯仿、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不宜用水溶解.点样可用微量注射器,或微量吸管、毛细管.点样量一般在μ 之内,点样体积不宜超过μ.样品液可直接点在薄层板地原点上.也可点在圆形滤纸片上(直径-3mm),再把滤纸片小心地放在薄层板原点上,并加少许可溶性淀粉糊,使滤纸片粘牢在薄层板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展开展式方式与纸层析一样,有上行法、下行法等,但软板薄层只能近水平展开(与水平成). 吸附薄层层析所用展开剂主要是低沸点地有机溶剂,一般采用种组分地多元溶剂系统. 展开剂地选择是根据被分离物极性、溶剂地极性以及支持剂地特性三方面来考虑.分配薄层层析展开剂地选择与纸上层析相似.离子交换薄层层析、凝胶过滤薄层层析展开剂地选择则与相应柱层析地洗脱剂地选择相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显色薄层层析展开后,如果样品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看到斑点所在位置.若是无色物质,则需加以显色.显色方法与纸层析一样,可用显色剂显色,也可用紫外光显色.此外,如果薄层板是由无机物质制成地,还可以用强腐蚀性地显色剂,如硫酸、硝酸、铬酸或它们地混合物,这些强酸几乎可以使所有有机化合物变为碳,而成黑色斑点,但不能用于定量分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定性与定量分析薄层层析法与纸层析一样,用值来表示被分离物质在薄层上地位置,与已知标准物质地对照,可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时,可把斑点所在位置地支持剂连同物质一起刮下,然后用适当溶液将其从支持剂上溶解下来,再测定其含量.用目测法比较样品斑点和对照品斑点地颜色深度和面积大小,或测量斑点地面积,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和限度检查,有条件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定量分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是将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均匀地铺在支持板(一般是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到薄层上,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的层析技术。

如果支持剂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则称之为薄层吸附层析;如果支持剂是纤维素、硅藻土等,层析时的主要依据是分配系数的不同,则称之为薄层分配层析;同理,如果支持剂是离子交换剂,则称为薄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若由凝胶过滤剂制成,则称为薄层凝胶层析。

薄层层析的操作与纸层析相似,但比纸层析速度快,一般仅需15-30min,分辨力比纸层析高10-100倍,它既能分离0.01μg的微量样品,又能分离500mg 基至更多的样品作制备用。

薄层的制备可规格化,样品滴加后可立即展开,不受温度影响。

其缺点是Rf值的重现性比纸层析差,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效果不大理想。

一、支持剂的选择与处理薄层层析的支持剂种类很多。

使用时应根据欲分离物质的种类进行选择。

支持剂颗粒大小要适当。

颗粒大,展开速度快。

但颗粒过大时,分离效果不好;而颗粒过小,则展开速度太慢,容易出现拖尾现象。

一般有机类支持剂如纤维素粉的颗料为70-140目(直径0.1-0.2mm),薄层厚度为1-2mm;无机类支持剂如氧化铝、硅胶等的颗粒一般为150-300目,薄层厚度为0.25-1mm。

在薄层层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其处理方法同吸附柱层析。

同样,用离子交换剂,凝胶过滤剂等为支持剂时,支持剂均要按柱层析处理填料的相应方法处理。

二、薄层板的制作支持板要表面平整、光滑,用前应洗净、干燥。

常用的薄层板有硬板(湿板)与软板(干板)之分。

在支持剂中加入粘合剂(锻石膏、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等),调成糊状物所制成的薄层板为硬板,用粉状支持剂直接制成的薄层板为软板。

硬板粘牢在支持板上,调成糊状物喷显色剂时不会冲散,可以直立展开,而软板只能接近水平展开。

薄层板常用的制作方法有:1.浸涂法:将玻璃板在调好的支持剂浆液中浸一下,使浆液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一般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

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种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硅胶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

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一Si —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硅胶吸附薄层层析的特点:①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

②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而,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能用它分离。

③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105℃ —110℃,不能过高。

但是实际操作时为70℃,活化1h 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3.记录结果,计算Rf值混合氨基酸被分离后,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位置用相对迁移率一Rf值(rate of flow)来表示。

层析中,物质沿溶剂运动方向迁移的距离与溶液前沿的距离之比为Rf值。

由于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移动速率(Rf值)也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 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材料与方法:材料:(一)分析样品:氨基酸混合液(二)试剂:吸附剂:硅胶粘合剂: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氨基酸的异丙醇溶液、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

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关于薄层色谱的一点体会总结: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一、应用: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适用于微量样品的分离、鉴定和制备。

在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经适宜的工艺来取舍处方中各药材的各类成分,从而达到保持或改变药物作用性质或降低其毒副作用的目的。

而薄层色谱法具有分离与鉴定的双重功能,通过薄层图谱与对照品、对照药材的图谱相比较,除了能鉴出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外,还以完整的色谱图作为一个整体对制剂加以鉴别,提高了鉴别的准确性,尤其当有效成分尚不确切时,更显示出薄层色谱法的实用性。

薄层色谱分析法由于适合国情、简便、快速,能有效地、直观地反映药品地真实性、稳定性,现已成为中药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操作二、操作要点:(一)薄层层析1、铺制薄层板:将吸附剂1份和水2.5-3.0份(或加入黏合剂的水溶液)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颠板,于室温下,置水平台上晾干,在反射光及透视光下检视,表面应均匀,平整,无麻点、无气泡、无破损及污染,于100-110℃烘30分钟,冷却后立即使用或置干燥箱中备用。

2、点样: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注:在薄层色谱中,样品的用量对物质的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所需样品的量与显色剂的灵敏度、吸附剂的种类、薄层的厚度均有关系。

样品太少,斑点不清楚,难以观察,但样品量太多时往往出现斑点太大或拖尾现象,以至不易分开。

3、展开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薄层板,跑版注意事项

薄层板,跑版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跑板1.点样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前,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末端2cm 处轻轻画一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

如果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再点),以免点样斑点过大.一般斑点直径大于2mm,不宜超过5mm.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

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距离为lcm左右,样点与玻璃边缘距离至少lcm,为防止边缘效应,2.展开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溶剂在薄层板上缓慢前进,前进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移动速度不同而彼此分离。

①展开室应预饱和.为达到饱和效果,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密封室顶的盖.②展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并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

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

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

各组成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不同的分析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精确度,比如:取1ml的溶剂,应使用1ml 的单标移液管,③薄层板点样后,应待溶剂挥发完,再放人展开室中展开。

④展开应密闭,展距一般为8~15cm。

薄层板放入展开室时,展开剂不能没过样点.一般情况下,展开剂浸入薄层下端的高度不宜超过0。

5cm。

⑤展开剂每次展开后,都需要更换,不能重复使用.(展开缸中得展开剂弃去,密封在容量瓶中得展开剂可在当天使用)⑥展开后的薄层板用适当的方法,使溶剂挥发完全,然后进行检视。

⑦Rf值一般控制在0。

3~0。

8,当Rf值很大或很小时,应适当改变流动相的比例。

3。

斑点的检出展开后的薄层板经过干燥后,常用紫外光灯照射或用显色剂显色检出斑点。

对于无色组分,在用显色剂时,显色剂喷洒要均匀,量要适度。

薄层色谱知识与技巧

薄层色谱知识与技巧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薄层鉴别注意事项

薄层鉴别注意事项

薄层鉴别注意事项
以薄层鉴别注意事项为主题,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薄层鉴别的注意事项。

薄层鉴别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它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

在进行薄层鉴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样品的制备
样品的制备是薄层鉴别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实验结果。

在制备样品时,需要注意样品的纯度和含量,以及样品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2. 薄层板的选择
薄层板是薄层鉴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薄层板具有不同的特性。

在选择薄层板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薄层板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薄层层析条件的控制
薄层层析条件的控制是薄层鉴别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需要控制好溶剂的选择、浓度和比例,以及薄层板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显色剂的选择
显色剂是薄层鉴别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使化合物在薄层板上形成明显的色带,便于鉴别。

在选择显色剂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显色剂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的判读
结果的判读是薄层鉴别的最后一步,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结果的判读时,需要注意色带的位置、颜色和形状等因素,以及与标准品的比较,以确定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薄层鉴别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需要注意样品的制备、薄层板的选择、薄层层析条件的控制、显色剂的选择和结果的判读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薄层层析硅胶板 说明书

薄层层析硅胶板 说明书

薄层层析硅胶板说明书
薄层层析硅胶板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的组分。

以下是薄层层析硅胶板的简要使用说明:
1. 准备:确保薄层层析硅胶板干燥、无尘。

根据需要混合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并按照比例准备展开剂。

2. 点样:用微量注射器或微量点滴器将样品溶液点在薄层层析硅胶板的起点线上。

确保点样量适中,避免过浓或过淡。

3. 展开:将薄层层析硅胶板放入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进行展开。

确保展开槽密封良好,防止展开剂挥发。

展开时间根据物质分离的难易程度而定,通常为10\~20分钟。

4. 显色:对于无色或颜色较浅的组分,可以使用喷雾法或浸渍法进行显色。

对于有色组分,可直接观察。

5. 定位与测量:使用铅笔轻轻标记各组分的迁移位置,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各组分的Rf值(相对迁移率)。

6. 解释与结论:根据Rf值和其他观察结果,解析薄层层析硅胶板上各组分的性质和组成。

注意事项:
1. 薄层层析硅胶板对温度和湿度敏感,应存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高温。

2. 在使用前,应检查展开剂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3. 对于某些不稳定的化合物,可能需要采用其他的分离方法。

4. 在处理有毒有害物质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

5. 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薄层层析硅胶板及试剂。

由于薄层层析硅胶板的种类和品牌可能存在差异,建议在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薄层层析点样注意事项

薄层层析点样注意事项

薄层层析点样注意事项
1. 遵守相关标准和要求,析点样品成份及特性以及取样严格按
照规定进行;
2. 薄层析点样施加溶剂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并将溶剂准确称取;
3. 析点后需及时进行仪器检测,仪器参数应及时更新;
4. 要小心操作,力求析点样品的清洁,避免杂质对数据影响;
5. 要保证在完成析点前结果的准确性,记录每一步的测量源数据;
6. 如发现析点样有异常情况,要及时终止实验流程,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7. 要保证实验器材仪器清洁,实验结果数据及时记录,保存结论文件;
8. 开展薄层层析点样实验之前,要熟悉标准和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
识的储备。

薄层层析法具体操作注意事项

薄层层析法具体操作注意事项

之袁州冬雪创作薄层层析法详细操纵注意事项铺板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概况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历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断定,越稠越难下滴.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末分明.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此外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点样尽可以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点的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黑点分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展开剂配制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漏斗,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相对不该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混合不平均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各组成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分歧的分析任务有分歧的要求,尽可以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切确度,比方:取1ml的溶剂,应使用1ml的单标移液管,移液管应符合计量认证要求,虽然多数时候这不是必须的.展开系统的饱和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展开剂,另外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开缸,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止边沿效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展开时不免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作应该尽可以轻、快.温湿度的节制温湿度对薄层影响都很大.不冻结的前提下,通常温度越低分离越好,较难的分离需在低温下分离,例如人参皂苷.湿度的影响,估计主要是影响薄层板的吸附才能,导致选择性(容量因子)的变更,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温度节制使用空调器或冰柜,湿度节制是通过在另外一展开槽放置相应浓度的硫酸.显色喷显色剂显色最重要是有好的雾化器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常使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活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方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可以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可以节俭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固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以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测验测验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近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成过大,否则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感觉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末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生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渐渐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那末各榉志捅冉先菀椎玫酵耆掷肓恕5比徊捎么执蟮闹右冉隙?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底细对于产品来讲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华侈).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详细的选择要详细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便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感觉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方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以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纳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纵.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纵,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必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好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便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可以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暴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否则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不妨.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自己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克不及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活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克不及上柱(比方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 1,我感觉是越少越好,但是要包管在旋干后,不克不及看到分明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平安,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否则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成.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坚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常常会在柱子里发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听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心,应该颠末后继处理,比方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分歧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常常可以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便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便可以免除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 别的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外一方面也能节俭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停止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分歧会导致极性的变更,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取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关于操纵问题.1 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取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感觉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平均(否则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克不及见到气泡,我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操练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2 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 加入淋洗剂,一开端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间隔(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防止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疾速下行.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 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必定不如(0.2/0.3 )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取氧化铝作固定相. 别的,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以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5 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积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需要时停止重结晶. 别的,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管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便可防止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烦,不要着急.。

简述薄层色谱法常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薄层色谱解决方案

简述薄层色谱法常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薄层色谱解决方案

简述薄层色谱法常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薄层色谱解决方案所谓薄层色谱法,是指通过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在流动相流过固定相的过程中,连续发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实现各成分相互分离的吸附薄层色谱法分离法。

以下根据网上资料,对薄层色谱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述:1.如何选择薄层色谱的展开剂:薄层色谱在流动相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流动相的选择目的是使绝大部分样品能达到较好的分离,与此对应的是流动相要有适当的强度和组成。

流动相强度越大,溶质比移值越大,但很可能降低分离能力;另外单一溶剂很难分离较复杂的混合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使用多元溶剂体系。

一般展开剂体系选择如下:根据分离样品性质、薄层色谱板性质选择一个二元溶剂体系,通过调节溶剂比例以寻求适合比移值。

2.薄层色谱的通用显色方法: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在样品组成未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成尤为重要。

一般显色方法有方便并且不破坏样品的紫外照射法,还有通用性强的点蒸汽法,还有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的荧光试剂法,以及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却会存在破坏性的硫酸溶液。

3.怎么提高薄层色谱的点样效率:因为点样是造成薄层色谱定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由于定量毛细管更适合较小体积的点样;微量注射器更适合较大体积的点样。

这主要是因为微量注射器受小气泡、溶液回爬现象的影响较大。

为避免不同定量毛细管间的点样误差,一般建议一块薄层板上用同定量毛细管。

但应注意更换样品时,应将毛细管用超声波或不同极性溶剂清洗干净。

由于资料有限,因而上述对薄层色谱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概述并不全面,欢迎补充。

薄层色谱仪的相关介绍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薄层板,跑版注意事项

薄层板,跑版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 --- 跑板1.点样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前,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尾端2cm 处轻轻画一横线,而后用毛细管汲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点的斑点较小,睁开的色谱图分别度好,颜色分明。

假如要从头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剩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再点),免得点样斑点过大。

一般斑点直径大于 2mm,不宜超出 5mm。

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

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距离为 lcm 左右,样点与玻璃边沿距离起码lcm ,为防备边沿效应,2.睁开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睁开剂的睁开槽中,因为毛细管作用,睁开溶剂在薄层板上迟缓前进,行进至必定距离后,拿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挪动速度不一样而相互分别。

① 睁开室应预饱和。

为达到饱和成效,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睁开剂,密封室顶的盖。

② 睁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而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激烈振摇使混淆液充足混匀,搁置,假如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睁开剂。

绝对不该当把各构成溶液倒入睁开缸,振摇睁开缸来配制睁开剂。

混淆不平均和没有分液的睁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整失败。

各构成溶剂的比率正确度对不一样的剖析任务有不一样的要求,尽量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精准度,比方:取1ml 的溶剂,应使用1ml 的单标移液管,③ 薄层板点样后,应待溶剂挥发完,再放人睁开室中睁开。

④睁开应密闭,展距一般为8~ 15cm。

薄层板放入睁开室时,睁开剂不可以没过样点。

一般状况下,展开剂浸入薄层下端的高度不宜超出。

⑤ 睁开剂每次睁开后,都需要改换,不可以重复使用。

(睁开缸中得睁开剂弃去,密封在容量瓶中得睁开剂可在当日使用)⑥ 睁开后的薄层板用适合的方法,使溶剂挥发完整,而后进行检视。

⑦Rf 值一般控制在~,当 Rf 值很大或很小时,应适合改变流动相的比率。

3. 斑点的检出睁开后的薄层板经过干燥后,常用紫外光灯照耀或用显色剂显色检出斑点。

对于无色组分,在用显色剂时,显色剂喷洒要平均,量要适量。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6. 中药一般较难分离,需要薄板,以增加分离度;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15. 当展开剂极性差别很大时,特别是极性大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时,往往会出现溶剂脱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槽 饱和与不饱和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薄层板上往往会出现类似分层的现象,所以只有换展开系统来调整。
16. 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14. 展开剂的选择(分离单体):
(1)粗分,也就是当你的样品极性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极性较小的流动相。然后将前沿、原点以及前沿及原点间的硅胶分别刮下,提取。这样,样品就被分为几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极性相差也比较小了。然后
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进行下面的细分TLC 。
40. 制备CMC-Na时,我的方法是将CMC-Na加入沸腾的水中,慢加快搅,防止成团,完全溶解之后,自然沉降或者是抽滤(建议不用滤纸,太慢了,脱脂棉是个不错的选择)。
41. 对于CMC-Na溶液的配置,我认为最好提前几日配好,放置再用。配置时可用超声分散,对少量没有立即溶解的,放置后会逐渐消失。
薄层层析(TLC)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薄层色谱法!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实验冒险。

先说说操作步骤哈。

你得准备好那薄如蝉翼的层析板,这就好比是冒险的舞台。

然后呢,把样品小心翼翼地配好,就像给舞台上的主角化好妆。

接着,用那细细的毛细管或者微量注射器,把样品轻轻地点在层析板上,可别太用力啦,不然就把舞台给戳破咯!点好样后,把层析板放进那装着展开剂的层析缸里,看着展开剂慢慢地往上爬,就像看着主角在舞台上慢慢展现风采。

等展开到合适的位置,赶紧把层析板拿出来,让它晾干或者烘干。

嘿,这不,一幅漂亮的图谱就出来啦,就像主角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表演!那注意事项可不少呢!你想啊,要是不注意,这表演不就搞砸啦?首先呢,层析板得选好,质量差的可不行,那不是给表演添乱嘛!然后,样品的浓度可要把握好,太浓了就像化了个大花脸,太淡了又看不出来,这可得拿捏准咯!展开剂也很关键呀,得选对适合的,不然怎么能让主角好好发挥呢?还有啊,操作的时候要轻手轻脚的,别毛手毛脚把一切都搞乱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像烹饪一道美味佳肴,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你要是不小心在点样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哎呀,那图谱可能就不那么完美啦!就像做菜时盐放多了一样。

又或者展开剂没选对,那图谱就可能变得乱七八糟,好比做出来的菜味道怪怪的。

所以呀,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可不能敷衍了事哟!咱再想想,这薄层色谱法不就像是人生的一场小旅途嘛!每一步都要走得稳稳当当,注意着各种细节,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要是粗心大意,那可能就会错过很多精彩呢!总之呢,薄层色谱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只有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操作,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可别小瞧了它哟,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大家都好好去试试吧,相信你们会爱上这个小小的实验冒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将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均匀地铺在支持板(一般是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到薄层上,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的层析技术。

如果支持剂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则称之为薄层吸附层析;如果支持剂是纤维素、硅藻土等,层析时的主要依据是分配系数的不同,则称之为薄层分配层析;同理,如果支持剂是离子交换剂,则称为薄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若由凝胶过滤剂制成,则称为薄层凝胶层析。

薄层层析的操作与纸层析相似,但比纸层析速度快,一般仅需15-30min,分辨力比纸层析高10-100倍,它既能分离0.01μg的微量样品,又能分离500mg 基至更多的样品作制备用。

薄层的制备可规格化,样品滴加后可立即展开,不受温度影响。

其缺点是Rf值的重现性比纸层析差,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效果不大理想。

一、支持剂的选择与处理
薄层层析的支持剂种类很多。

使用时应根据欲分离物质的种类进行选择。

支持剂颗粒大小要适当。

颗粒大,展开速度快。

但颗粒过大时,分离效果不好;而颗粒过小,则展开速度太慢,容易出现拖尾现象。

一般有机类支持剂如纤维素粉的颗料为70-140目(直径0.1-0.2mm),薄层厚度为1-2mm;无机类支持剂如氧化铝、硅胶等的颗粒一般为150-300目,薄层厚度为0.25-1mm。

在薄层层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其处理方法同吸附柱层析。

同样,用离子交换剂,凝胶过滤剂等为支持剂时,支持剂均要按柱层析处理填料的相应方法处理。

二、薄层板的制作
支持板要表面平整、光滑,用前应洗净、干燥。

常用的薄层板有硬板(湿板)与软板(干板)之分。

在支持剂中加入粘合剂(锻石膏、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等),调成糊状物所制成的薄层板为硬板,用粉状支持剂直接制成的薄层板为软板。

硬板粘牢在支持板上,调成糊状物喷显色
剂时不会冲散,可以直立展开,而软板只能接近水平展开。

薄层板常用的制作方法有:
1.浸涂法:将玻璃板在调好的支持剂浆液中浸一下,使浆液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

2.喷涂法:用喷雾器将调好的浆液喷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

3.倾斜涂布法:将调好的支持剂浆液倒在玻璃板上,然后将玻璃板前后左右倾斜,使支持剂漫布于整块玻璃板上而形成薄层。

4.推铺法:在一根玻璃棒的两端适当距离处分别绕几圈胶布条,胶布条的圈数视所需薄层厚度而定,然后把准备好的支持剂倒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压在玻璃板上,将支持剂均衡地向一个方面推动,而制成薄层。

推铺法既适用于干板的涂布和湿板制作。

其他方法只能用于湿板制作。

湿板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调浆,一般支持剂与蒸馏水或缓冲液之比一般为1∶2至1∶2.5 。

调浆时要调和均匀,但不宜用力过猛,以免产生气泡而影响分离效果。

薄层板涂好后,让其自然干燥后方能使用。

若为吸附薄层层析,制好板后还需加热活化,目的是使其减少水分而具有一定有吸附能力。

三、层析方法
1.点样
点样操作与纸上层析相似。

点样前,先将制好的薄层修整一下,然后在距一端2cm左右处划一原线,并每隔2cm左右划一原点。

样品用合适的溶剂溶解,吸附薄层层析一般用氯仿、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不宜用水溶解。

点样可用微量注射器,或微量吸管、毛细管。

点样量一般在50μg 之内,点样体积不宜超过20μL。

样品液可直接点在薄层板的原点上。

也可点在圆形滤纸片上(直径2-3mm),再把滤纸片小心地放在薄层板原点上,并加少许可溶性淀粉糊,使滤纸片粘牢在薄层板上。

2.展开
展式方式与纸层析一样,有上行法、下行法等,但软板薄层只能近水平展开(与水平成10o-20o)。

吸附薄层层析所用展开剂主要是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一般采用2-3种组分的多元溶剂系统。

展开剂的选择是根据被分离物极性、溶剂的极性以及支持剂的特性三方面来考虑。

分配薄层层析展开剂的选择与纸上层析相似。

离子交换薄层层析、凝胶过滤薄层层析展开剂的选择则与相应柱层析的洗脱剂的选择相同。

3.显色
薄层层析展开后,如果样品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看到斑点所在位置。

若是无色物质,则需加以显色。

显色方法与纸层析一样,可用显色剂显色,也可用紫外光显色。

此外,如果薄层板是由无机物质制成的,还可以用强腐蚀性的显色剂,如硫酸、硝酸、铬酸或它们的混合物,这些强酸几乎可以使所有有机化合物变为碳,而成黑色斑点,但不能用于定量分析。

4.定性与定量分析
薄层层析法与纸层析一样,用Rf值来表示被分离物质在薄层上的位置,与已知标准物质的Rf对照,可进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时,可把斑点所在位置的支持剂连同物质一起刮下,然后用适当溶液将其从支持剂上溶解下来,再测定其含量。

用目测法比较样品斑点和对照品斑点的颜色深度和面积大小,或测量斑点的面积,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和限度检查,有条件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