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色彩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绘画色彩对比
如何以科学的态度来尊重儿童的作品,鼓励创造过程中的想象与突破;如何使家长走出模式化与功利化的误区?这都是年轻父母们所渴求解答的。
很多艺术家在画作里抒发的都是自我的一种感觉,当自我特极端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在里面,有些是不健康的,或者说不适合孩子的。我们统统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里,是不是好的健康的艺术我们要打问号,是不是适合孩子的我们更要打问号。我们要选择好的展览,适合孩子的展览,相反的展览坚决不要去。艺术儿童工作室的课程里有在艺术场馆欣赏创作的,有时候没有好展览,这个课就不上,好展览多的时候,这样的课就多,完全要认真负责地为孩子选择。
两三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单纯的背景,是不是他们视觉发育水平要求这样?
有这个因素,跟他的视觉发育水平有关,还有一个是敏感度的问题。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他的敏感度特别高,他对色彩非常敏感。这个敏感体现到他看色彩时候的反应,他反应的很快。但这个反应是内在的,我们有的时候不知道。有的孩子看到一个颜色会激动的跳起来,有的孩子看到一个颜色赶快跑,不愿意再看……这些反应,和他的视觉发育都有关系。
儿童视觉特征的第一点就是单纯,而这个单纯也是绘画艺术里面的最高境界。走到一个极限以后就是单纯,就像毕加索晚年的画很单纯,米罗最后的色彩就是黑白两色。人到老了回归了,返老还童了。越是低龄的孩子越有单纯的需要。
经典绘本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作者自我为中心的。
有时候看到一些说明是给三岁以下孩子的书,但背景特别复杂。这种书适合三岁以下的孩子看吗?
完全不适合。色彩有对比,色彩对比也有很多层次有单纯的对比,有很鲜明的对比,也有很柔和的对比。这个层次是越来越高的。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经典绘本里面的画,很多都不是单纯的色彩,而是很柔和的色彩,看到它们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当孩子一点点长大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视觉需求,在绘画里他也会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违背这种规律,总是给他以强烈的色彩刺激,那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吃惯了“厚味”,清淡的、多层次的味觉就会弱化,对色彩的感觉就会弱化,再看到柔和的东西时候就会接受不了。
黑白色的绘本没有颜色,但是确实很美。有很多家长不给孩子选黑白绘本,他们觉得没有五颜六色的书就没有审美功能。孩子喜欢彩色,但是黑白也是必要的。我想问这个必要体现在哪?也是想问您对黑白书的看法?
首先,黑白色不仅是颜色,还是色彩里的极限,完全不选择黑白给孩子是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因为喜欢彩色就不喜欢黑白。孩子对色彩是很敏感的,他其实对黑白,包括黑白之间的灰的层次过度都能敏感的察觉到,就像看黑白照片一样。《勇敢者的游戏》、《魔法师的奇怪花园》这两本书完全是黑白两色的,也是得奖的作品。孩子很爱看,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爱看,他们觉得非常有意思。
黑色确实是色彩里的一个极限。给孩子选择黑色时要小心,要特别注意黑色和其他色彩的关系问题。我特别排斥画里面的让黑色成为一种边框,假如它的边框是绘画性的,是艺术性的,非常自由的边框,这样的很美。我们要区别机械的、死板的、僵硬的、没有变化的那种黑边,就像人没有表情一样,那样的黑白画最好别给孩子看。因为他慢慢会形成一种印象黑色是用来勾勒一个硬硬的框的。这种用黑色的方法完全是非艺术表现。如果是自然表现的话,孩子会忽略掉黑色的作用,而是进入到它描绘的形象里面。像《点和味》里面都是黑色,而且那个黑色是特别自由的。只有一点点其他颜色,孩子完全可以进入到那个形象里面,这样的书是经典,可以给孩子看。
现在小孩都在画画,我们家小孩画画的规则性很强,比如如果是树,树上一定会结果子。我有时候会说宝宝你画的挺好,但是丰富点就好了。他每次基
本都是这样的画。上次画了一个丰富的画,又完全不是他自己的风格了。他刚开始的时候总问画的像吗,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孩子不到五岁。
很多孩子画画都有一定的模式化的问题。你可以上我们的博客和网站,我们工作室的一些妈妈们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也曾经为此困扰,但通过在艺术儿童工作室的课程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新浪的访谈视频,叫做《老师谈儿童美术教育里面的问题》,其中就有那说的这个问题,在网上可以搜到的。
3岁了,一个孩子就要告别她的婴儿时期了,怎样使女儿一个的三岁生日另她难忘,除了她盼望的蛋糕、蜡烛和堆满气球的聚会,我还能做些什么?小区里3岁以上的孩子几乎都上了幼儿园,所以女儿的小伙伴都比她小,心瑶:2岁4个月,开心:2岁10个月,雪儿:2岁3个月,浩宁:2岁2个月,一琳:2岁1个月,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年龄,我立即知道该怎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