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技术导论知识要点总结
![遥感技术导论知识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c25fc304a1b0717fd5dd6e.png)
遥感技术导论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遥感定义: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以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2.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一般有四部分:遥感平台(搭载遥感仪器的工具,如飞机,火箭,卫星等)·传感器(收集记录传送遥感信息的装置如:摄影机,摄像仪,扫描仪等)·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有接受和记录系统,图像数据处理系统)·分析解译系统。
3.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航天,航空;按电磁辐射能源分类:被动,主动;按电磁波谱的分类:可见光,红外,微波,多光谱,紫外。
第二章电磁辐射及物体的波谱特性一.电磁辐射1.遥感的本质:物体电磁辐射通过传感器成像得到遥感影像,然后遥感影像接受解译从而识别出该物体。
2.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从波动性来看,电磁辐射在某时空的强度I和波振幅的平方成正比;从粒子性来看,电磁辐射在某时空的强度I与该时空粒子出现的几率成正比(粒子出现的几率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的粒子数目的多少)。
波长较长,能量较小的波动性明显:波长较短,能量较大的粒子性明显。
3.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遥感主要接收范围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4.紫外线波长在3纳米到0.38微米,可用感光胶片和光电仪器收进行探测,但是该波段散射严重。
5.可见光波长在0.38到0.76微米,具有光电效应和光化作用,在遥感中能用胶片和光电仪器收集记录。
6.红外线波长为0.76到1000微米,其中0.76到1.4微米的范围可用摄影方式探测,所以也称为摄影红外;7.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A.电磁波传播的性质:电磁波的叠加,干涉,衍射,偏振。
遥感导论复习总结
![遥感导论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4b527e551810a6f52486dc.png)
1.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2.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 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4. 大气散射:大气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5.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6.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7. 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8.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9. 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10.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1.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想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之为三原色。
12.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13. 电磁辐射的性质:是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玻粒二象性;满足fλ=c E=hf14.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的特性: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5.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段,散射强度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a13973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72.png)
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
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遥感数据: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接收记录电磁波的仪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则为遥感数据。
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区域反复观测。
(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综合的反映了地球上的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且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于是数据具有可比性。
(4)经济性(5)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还有许多可以等待开发。
遥感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应用。
一、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性任何目标都具有反射和发射电磁波的特性,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电磁波特性是遥感的依据。
电磁波:交互变换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是横波,不需要媒介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会有反射、吸收、投射、散射等现象。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黑体辐射: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不存在反射),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太阳、地球和其他恒星都可以看作是绝对黑体。
太阳辐射:太阳是遥感的主要的辐射源,太阳辐射相当于6000K的黑体辐射。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射,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在一毫米到一纳米之间的是微波。
微波遥感的特点: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二、信息的获取--传感器收集、量测和记录电磁波特征的仪器是传感器,传感器通常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组成,它的性能决定遥感的能力,即传感器对电磁波段的响应能力、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及图像的几何特征、传感器获取地物信息量的大小和可靠程度,摄影机是最常见的传感器。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38b6c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7.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第一章】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afbfd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5.png)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第一章遥感概述§1-1遥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一、遥感概念遥感(RemoteSening)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2、狭义遥感:即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测控技术。
遥测:对目标的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册测量的技术。
分接触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二、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
§1-2遥感过程及系统一、遥感过程的实现光谱特性:一切物体固有的对电磁波反射、透射、吸收的能力。
由于环境不同,物体的反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
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二、遥感的技术系统依据遥感过程遥感系统分为:1.信息源2.信息的获取和接收传感器遥感平台地面站:是为了接收和记录遥感平台传送来得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数据而建立的。
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TRRS)和图像数据处理系统(IDPS)两部分组成。
3.信息的处理4.信息的应用-1-§1-3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照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4.按信息获取方式分:5.按照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6.按应用领域分:较多§1-4遥感的发展简史一、遥感发展概况(一)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时期(二)现代遥感发展时期从以下四个阶段了解遥感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二、我国遥感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三、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图象和数据;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复习题1.试述遥感的探测系统及其实现过程。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329c76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9.png)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遥感导论重要知识点汇编
![遥感导论重要知识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eef11043eefdc8d377ee324f.png)
第一章绪论1遥感(侠义):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3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共性:①在真空中都以光速传播,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②遵守同一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及偏振定律③电磁波铺区段的界限是渐变的5电磁波性质: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频率×波长=光速,能量=普朗克常数×频率④电磁波具有波粒二相性(16)2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是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就构成了~。
(P15)4可见光波段对遥感有重要意义5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
总辐射通量是各普段辐射通量之和或辐射辐射通量的积分值6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7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8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9绝对黑体(朗伯源):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10绝对黑体不仅有最大的吸收率,也具有最大的发射率,却丝毫不存在反射11黑体辐射规律:①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变化连续,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②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不同温度曲线不相交③随着温度增加,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第二节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1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的变化不会超过1%2太阳光谱的特征①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但是有许多费吸收线②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的辐射特性基本相同③太阳辐射从近紫外到中红外这一波段区间能量最集中而且相对来说最稳定,太阳强度变化最小3太阳光谱特征对遥感的启示:(1)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降到最小(2)由于大气的影响,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矫正4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5散射使原来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加其他方向上的辐射,但通过二次影响增加了信号中的噪声成分,造成遥感图像的质量下降6散射现象的实质: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7常见的大气散射及其特点(1)瑞丽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8d3ccd5fbfc77da269b16b.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遥感概述一、遥感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2、特点①感测范围大②信息量大③获取信息快④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全天候、全方位、资料性二、遥感的分类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究地物光谱特征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③航天遥感:100~360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雷达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①紫外遥遥:0.3~0.4μm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③红外遥感:0.76~14μm④微波遥感:1000μm ~30cm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5、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三、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1、遥感实验:前期工作,主要获得地物的光谱特性。
2、遥感信息的获取:中心工作。
传感器3、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4、遥感信息的应用:最终目的。
遥感信息的认识(判读、解译)第二节遥感的发展与应用一、遥感的发展1、国外遥感的发展概况“遥感”:①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望远镜的产生:②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摄影技术的发明:③空中摄影的遥感阶段(1858-1956)系留气球、飞机、彩色摄影技术产生④航天遥感阶段(1957-)人造地球卫星产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GIS⑤遥感的发展趋势:platform:气球-飞机-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传感器:分辨率变高、稳定性变好、手段变多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自动解译、自动分类遥感的应用:广、深入2、我国遥感的发展概况起步晚、发展快①20世纪60年代末设立遥感学科②20世纪70年代,航空测量应用③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美国卫星技术和卫星资料、设备仪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近。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
![(完整版)遥感导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55bb2565ce0508763213bb.png)
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三、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a、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b、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4、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四、遥感的特点(简答)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为地面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范围越大,视角越大,可以同步观测的地面信息就越多。
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对于天气预报、火灾和水灾等灾情检测,以及军事行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能够反映许多自然人文信息,能较大程度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已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d98115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7.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遥感概念及发展历程遥感是指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和传感器对地面、海洋、大气和宇宙空间等目标进行探测、观测和信息提取的一门学科。
它是一种通过远距离的传感器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地面、航测和卫星遥感。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对地球表面的观测。
从最早的地图绘制,到到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航空摄影测量、航测摄影仪、雷达和激光遥感器、遥感卫星等都是遥感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是通过选取的光谱波段和相应的传感器,对地面物体和环境进行观测和检测,通过记录、分析和解释观测数据,获取有关地表对象及其相关地面、大气和水体参数等信息的过程。
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传输理论、光谱特性、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三、遥感的分类1.按照观测的波段范围来分: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
2.按照探测平台来分: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按照应用领域来分: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大气遥感和天文遥感。
四、遥感技术的应用1.农业资源监测:借助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地毯裸度、水分含量等进行监测和调查。
2.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土地利用、绿化覆盖和环境状况。
3.自然资源调查:遥感技术能够对地球表面的森林、草原、矿产、水体等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
4.灾害监测和防治:遥感技术能够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态灾害进行监测和防治。
五、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校正、图像增强、图像融合、图像变换和图像分类等。
2.图像解译:根据地物光谱特征和形态特征,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类。
3.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对象及其相关地面、大气和水体参数等信息。
六、遥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多源数据融合:将来遥感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多源数据融合,包括多光谱、高光谱、雷达和激光雷达等遥感技术的融合。
2.数据共享和开放:未来遥感技术将更多地采用数据共享和开放的方式,使得数据更加透明和共享。
遥感导论备考知识点资料
![遥感导论备考知识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0d1d65d84868762cbaed57b.png)
第一章遥感的基本概念★1.遥感的基本概念: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遥感(对于传统地面调查)的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雏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4.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东方红1号”。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电磁波特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满足f·λ=c、E=h·f④具有波粒二象性。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性吸收的物体。
(黑色的烟煤被认为是最接近绝对黑体的自然物质。
)黑体辐射规律: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M=σ·T∧4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3cfff87c1cfad6195fa7e7.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1、遥感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地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底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组成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的数据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7、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进行递增/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8、遥感机理: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地物的目的。
9、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d<<λ)、米氏散射(d≈λ)、非选择性散射(d>>λ)。
10、自然辐射源是被动遥感的辐射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
11、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
12、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13、人工辐射源是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6、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7、地物反射类型根据地表目标物体表面性质的不同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的反射三种类型。
遥感导论重点
![遥感导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553be46294dd88d0d26b93.png)
第一章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
第二章1.电磁波: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2.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5.常见的大气散射及其特点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3〉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7.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 0)×100%物体的反射状况分为三种: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反射第三章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平台2.垂直投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度以内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偏离垂线大于3度3.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的区别:①.投影距离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与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焦距固定高度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②.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直投影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相对位置仍保持不变;中心投影图像比例尺有明显变化,相对位置和各点形状改变③.地形起伏的影像:垂直投影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仍保持不变;中心投影地面起伏越大,水平位移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4、中心位移的透视规律:1〉地面物体是一个点,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一个点。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9f5046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5.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引言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本文将从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理与分类、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遥感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特定区域进行观测和记录,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然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二、遥感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法国科学家对地球表面采用长焦距照相术进行观测。
20世纪初,随着航空摄影术的发明,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观测,还可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在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了各种遥感技术和方法,比如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遥感技术更加全面和精确。
三、遥感的原理与分类1. 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基于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辐射和吸收等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进而获取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遥感技术的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相互作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2. 遥感的分类遥感根据不同的波段和传感器,可以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应用,可以分为地质勘查、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包括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734f28e2bd960590c677a1.png)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2.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
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
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3)红外线(IR):0.76-1000 μm。
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
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照率(Albedo):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反射率,即自然物体的反射率;反射率曲线:物体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光谱反射率曲线,它的形状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
遥感导论知识要点
![遥感导论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a277addaef5ef7ba0d3c8a.png)
电磁波谱:波长从小到大:ϒ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可见光波谱在0.38~0.76µm,
紫色:0.38~0.43µm;蓝色:0.43~0.47µm;青色:0.47~0.50µm;
绿色:0.50~0.56µm;黄色:0.56~0.59µm;橙色:0.59~0.62µm;红色:0.62~0.76µ。
公式:
基尔霍夫定律:
定义:实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射之比,也称比辐射率或发射功率。
公式:
被动遥感主要利用电磁波谱哪些波段?
答: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可以看作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辐射。(I0=1.360*103W/m2)
思考题:
1、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
这是由于散射原理,因为无云的晴天,天空是由气体原子和分子组成,它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发生了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所以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和紫光先散射出来,所以天空呈现蓝色。
2、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是橘红色?
这是由于散射原理,天空是由气体原子和分子组成,它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发生了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由于朝霞和夕阳穿过大气层的距离比白天的长,所以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都被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长的橘红色和红色散射出来,所以是橘红色。
电磁辐射的度量: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是波长的函数,单位W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m2
辐照度(I):被辐射物体表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2.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
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
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3)红外线(IR):0.76-1000 μm。
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
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照率(Albedo):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反射率,即自然物体的反射率;反射率曲线:物体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光谱反射率曲线,它的形状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
7.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物表面颜色与粗糙度。
8.几种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1)植被: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反射峰,位于绿光处(0.55),两侧0.45(蓝)和0.67(红)则有两个吸收带。
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很强,对绿光反射作用很强)在近红外(0.7-0.8)有一反射“陡坡”,至1.1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独有的特征。
在中红外(1.3-2.5)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形成低谷。
2)土壤: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呈比较平滑的特征,一般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3)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所以在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黑色,但当水浑浊时,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光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
(在光谱的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水几乎吸收了其全部的能量,即纯净的自然水体在近红外波段更近似于一个“黑体”,因此,在1.1~2.5 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9.影响土壤光谱的主要因素(1)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2)土壤水分,当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时,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水的各个吸收带处(1.4,1.9 和2.7um),反射率的下降尤为明显。
对于植物和土壤,造成这种现象显然是同一种原因,即入射辐射在水的特定吸收带被水强烈吸收所致;(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那些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的物质,其中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有机质的影响主要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而影响最大的是在0.6~0.8um 之间,不仅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光谱反射特性,而且其不同的组成也同样有显著的影响;(4)铁:铁的影响主要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由于土壤中有机质与氧化铁对土壤的光谱反射特性影响都很大,故定量区分有机质和氧化铁对光谱反射率的贡献难度较大,因此精确地估算土壤氧化铁含量难度很大;(5)土壤质地:一是影响土壤持水能力,进而影响土壤光谱反射率;二是土壤颗粒大小本身也对土壤的反射率有很大影响。
注: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有些物体如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透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0.45 ~ 0.56μm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 m,清澈水体可达100 m的深度。
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波长5 cm的电磁波却有透射能力,如超长波的透射能力就很强,可以透过地面岩石和土壤。
10.物体的发射光谱特性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11.玻耳兹曼定律即黑体总辐射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温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
是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1)发射率(Emissivity):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
2)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
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射率就小。
12.大气的三种散射作用1)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
2)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
3)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水滴、雾、尘埃、烟等气溶胶常常产生非选择性散射。
云雾为什么通常呈现白色?13.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4.卫星运行轨道的概念(六个参数)1)升交点赤经:含地轴和春分点的子午面与含地轴和升交点的子午面之间的交角。
2)近地点角距: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角距,即地心与升交点连线和地心与近地点连线之间的夹角。
3)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两面角,即从升交点一侧的轨道量至赤道面。
4)过近地点时刻。
5)轨道长半轴:卫星轨道远地点到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标志卫星轨道的大小。
6)轨道偏心率:卫星椭圆轨道焦点与半长轴的比值,用以表示轨道的形状。
轨道偏心率越小轨道接近圆形,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影像比例尺趋于一致。
前四个决定了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相对位置,后两个决定了卫星轨道面形状。
15.遥感图像的特征1)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2)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3)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4)辐射分辨率:即探测器的灵敏度,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
16.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1)像片的投影航片是中心投影,即摄影光线交于同一点;地图是正射投影,即摄影光线平行且垂直投影面。
中心投影与正摄投影间的关系:1)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而中心投影比例尺与其焦距和航高有关。
2)正射投影: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而对中心投影,若其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3)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2)像片的比例尺航片上两点之间的确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水平距离之比,称之为摄影比例尺1/ m。
平坦地区、摄影时像片处于水平状态(垂直摄影),则像片比例尺等于像机焦距(f)与航高(H)之比。
地面起伏,使得一张像片不同像点的比例尺变化。
17.扫描成像一、光/机扫描成像1)概念: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光学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描。
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能转换成电信号,在磁介质上记录或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在设置于焦平面的胶片上形成影像。
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3)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
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
二、固体自扫描成像1)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2)电子藕合器件CCD: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具有感受波谱范围宽、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噪声低、灵敏度高、动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
3)扫描方式上具有刷式扫描成像特点。
探测元件数目越多,体积越小,分辨率就越高。
电子藕合器件CCD逐步替代光学机械扫描系统。
18.微波遥感1)概念:指通过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认识地物的技术。
2)雷达的工作方式: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侧视成像雷达是一种主动微波遥感系统。
它是测量目标物对雷达波束后向散射回波强度的成象设备。
3)距离分辨率(又称射向、横向或侧向分辨率)(range)Rr指沿距离向可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Rr=JC/2*cosα式中,J为脉冲宽度(微秒);C为光速;α为雷达天线俯角。
4)方位分辨率(又称航向、纵向或几何分辨率)Ra:指沿一条航向线(方位线)可以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Ra=Rs λ/Dλ:微波波长;D:雷达天线孔径;Rs距目标地物的距离5)雷达回波强度:受以下特性的影响:1.复介电常数;2.地形坡度;3.表面粗糙度。
微波遥感的特点:1.能全天时、全天候工作;2.具有一定穿透能力;3.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19.热红外遥感红外谱段位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区域(波长0.76-1000μm)。
它包括反射红外波段(波长0.7-3.0μm)以及发射红外波段(波长3-18μm);后者又称“热红外”自然界任何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或-273°C)的物体都不断地向外发射电磁波,即向外辐射具有一定能量和波谱分布位置的电磁波。
其辐射能量的强度和辐射波谱分布位置是物质类型和温度的函数。
在热红外区间内,存在着3-5μm及8-14μm两个大气窗口。
对于黑体而言,物体的辐射温度(T rad)等于它的动力学温度(Tkin),但对于真实物体而言,两者的关系为Trad=ε3/4Tkin(0≤ε小于等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