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盛唐边塞诗教案

合集下载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盛唐边塞诗和晚唐边塞诗的特点。

2、了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3、掌握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4、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1)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边塞诗教案(全国)2021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自学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控边塞诗歌品酒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独立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居多,充份显现出来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照。

其蓬勃发展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悍,不断开拓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存有若干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作求得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截然不同,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代莱生活经验与相同的视野,提振了写诗的启发。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用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就是浓烈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存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战的军队称作汉兵,将领称作汉将,边塞称作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作汉月。

不仅如此,通常的边塞诗在提到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用汉代的称呼,把激战对方称作匈奴,把其首领称作单于、左贤。

在称许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及的也就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重回。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承继,又就是对历史的打破。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边塞诗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教案)一.概念边塞诗是指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边塞风光、边界战争、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伦等。

盛唐边塞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广阔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即把握边塞诗的时代特征:1.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例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其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2.中晚唐: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却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婉伤。

【例句】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代:仍洋溢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

【例句】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二.思想内容(背一背)①表现戍边将士忠君报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

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②表达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家中妻子的离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3.能够欣赏和朗诵边塞诗;4.能够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指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在边塞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

由于当时边塞地区战乱频繁,生活艰苦,诗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边塞诗的主题多为战争、边疆、马背、牧歌等,形式上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格律严谨,韵律优美。

2. 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边塞诗的基本韵律有平水韵、杨花韵、西峰韵、定韵等。

其中,平水韵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韵律,其韵脚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边塞诗的基本格律有律诗、绝句、长短句等,其中律诗的格律最为严谨,要求每句都符合规定的字数和韵律。

3. 欣赏和朗诵边塞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4. 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在学生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基本韵律和格律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创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1.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教师可以讲解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让学生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深入了解盛唐边塞诗.二.欣赏王昌龄的边塞七绝.三.结合具体诗句,学习鉴赏边塞诗.(重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过程:第一教时一.了解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视频欣赏<<唐之韵>>边塞诗人(上),了解王昌龄等诗人.三.王昌龄及其边塞诗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

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

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唐代诗人的边塞诗教案

唐代诗人的边塞诗教案

唐代诗人的边塞诗教案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唐代诗人以其优美婉约的诗风闻名于世,其中边塞诗更是唐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边塞诗以其浪漫激昂的情感表达和壮丽奔放的意境描绘,成为了唐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探讨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题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在唐代,边塞诗成为了诗人们经常追求的创作题材。

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国情怀:唐代边塞诗的诗人大多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他们以自己亲临边塞战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的风光和战争的场面,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边塞守卫者的敬意。

(2) 壮丽奔放的景物描写:唐代边塞诗的景物描写以雄浑壮丽、奔放豪迈为特点。

诗人们通过丰富的词藻和生动的比喻,将边塞的壮观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苍茫和辽阔之中。

(3) 英雄主义情怀:唐代边塞诗多以歌颂英雄和英勇士兵为主题。

诗人们通过对战士的形象描绘和英雄事迹的讴歌,表达了对勇士们的景仰和敬意,展示了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英雄精神。

(4) 忧国忧民的思想:除了歌颂英雄,唐代边塞诗也常常承载着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念。

诗人们对战争的残酷、百姓的苦难以及社会的动荡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心。

3. 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唐代边塞诗有着丰富多样的主题,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主题:(1) 英雄壮志:许多边塞诗歌以歌颂英雄和英勇士兵为主题,赞颂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这些诗歌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铿锵有力的词句,展示了英雄们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边塞风光:边塞诗以其壮丽的景色描写而闻名。

诗人们通过诗歌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山川草原、宽广的河流和苍茫的天空,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3) 故土情怀:边塞诗饱含着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国的思念。

诗人们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自己的家乡、亲人和乡亲们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3盛唐边塞诗课件定稿

3盛唐边塞诗课件定稿

• 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时,入封常青(封 大夫)幕下。因受赏识和知遇,情绪乐 观开朗,作品豪气横溢。《走马川行, 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银山碛西馆〗
•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 • •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 • •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 2、客死锦城:入蜀,‚使罢,流寓不 还,遂终于蜀。‛ • 先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属僚,后任嘉州 (乐山)刺史。‚岑嘉州‛。任期满被 罢官,谋东归未遂,卒于成都旅舍。 • 400年后,一位诗人步其后尘,赴嘉州, 编《岑嘉州集》 • 陆游
•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艺术特点
•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适诗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 1、风格沉雄悲壮:‚兼有气骨‛,为诗雄壮 而风骨凛然。 • 2、语言‚尚质主理‛ : ‚多胸臆语‛ ,以 胸臆语抒慷慨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状 景写人,也常大笔濡染,较少精雕细刻。 • ‚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
边塞诗
• 胡应麟《诗薮》
• “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
• 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 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王昌龄 王翰 崔颢 王之涣 王维

盛唐边塞诗派作品赏析教学课件

盛唐边塞诗派作品赏析教学课件

• 其边塞诗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 迈。如《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 军大呼阴山动。”
• 二是表达思乡之情 。如《逢入京使》、《磧 中作》
• 三是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着重表 现西北边陲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将士 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这类诗在其诗中 最为奇异绚丽,也最能代表其风格。如《走 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 达。《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 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诗歌创作
❖诗歌现存240多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 面。
❖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 《别韦参军》、《宋中十首》其一为代表。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 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晚年转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 三年(768)任职期满被罢官,后谋东归 未遂,大历四年(769)末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诗歌的思想内容
• 诗歌现存400多首。陈铁民,侯忠义有《岑 参集校注》,上海古簪出版社1981年版。
• 岑参一生多次出塞,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他 的边塞诗大多作于两次出塞时期。《唐才子 传》:“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 载,极征行别离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 行。”
❖731年秋,高适北游燕赵寻求边功,未 能如愿。
❖744年,与李白、杜甫相会于梁、宋, 三人一起登高怀古,把酒论文,传为诗坛 佳话。
❖ 749年,举有道科中第,仅得到封丘县 尉卑职。
❖753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 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后官至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王昌龄

【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关于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根底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根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学习鉴赏诗歌根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教师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

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4.盛唐边塞诗教案

4.盛唐边塞诗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比较法·简编)主讲及拟稿:刘南平第一节边塞诗派的基本知识一、边塞诗的概念及形成、发展、兴盛(一)概念之争1、只要与边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统统算作边塞诗。

2、不宜将其内涵无限扩大,应在地域和时间上有所限制时间:⑴只以盛唐为界⑵至少在梁代已有大量边塞诗存在(钟嵘/诗品序)⑶应指盛、中唐地域:⑴应限制在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至安西四镇⑵长城限制不了边塞诗的地域,东北边疆、西南边塞也应算在内。

我认为,与其争论时空界限,不如先理清其发展过程。

(二)边塞诗的形成、发展、兴盛先秦两汉的战争诗开后世边塞诗的先河,只因其是民间创作而未被称作边塞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习乐府,以边塞行旅为题材的创作不断出现(三曹、七子、刘琨、鲍照),并有所发展;经隋及初唐的转变(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杨炯、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发展,终于兴盛成熟于盛唐,主要指文人写边地风光,征人生活情感乃至民族矛盾等内容的诗。

由此可见,边塞诗的概念涉及是否约定俗成而已。

二、边塞诗繁兴于盛唐并形成流派的的原因(一)安边或开边战争所显示的盛唐国威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

(二)文人从戎到边塞的风气(入幕与漫游边塞相结合)是促成边塞诗派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风气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和向往军功的尚武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需要加可能的产物。

唐朝吏制:边将可以入为宰相,僚属亦处高位。

所以邀功边关成为将帅仕进之路;一些将帅不仅自己能武喜文,而且需要文人学士入幕辅佐之,因此,文人也将立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出路之一,不管失意与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已成为一种思潮。

有诗为证:“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不甘皓首穷经。

“万里不惜死,一朝及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篇1:边塞诗歌教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出塞曲》导入二、《从军行(其一)》鉴赏(一)回顾所学边塞诗(二)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三)学生朗读诗歌评价学生朗读(四)找感情基调“愁”(五)如何写“愁”“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六)曲笔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

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表现征人思乡怀人三、总结边塞诗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5)。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盛唐边塞诗 》教学课件

《盛唐边塞诗 》教学课件

2、岑参 唐玄宗天宝三年进士。曾两任赴西北边 塞任幕僚。唐肃宗至德年间回朝后,曾任 右补阙、虢州长史、嘉州刺史等职。是盛 唐杰出的边塞诗人。由于他较长时间在西 北边塞从军,对军旅生活、边地风光、西 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都有深切感受, 同时他胸怀安边报国的壮志豪情,思想性 格又具有好奇尚异的特点,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无论是豪迈乐观、直抒为国捐躯的荣 誉感,还是深沉坚定、抒写豪情而不回避 战争的艰苦,都写得壮志凌云,充分表现 盛唐时代民族精神的蓬勃高涨。
高适、岑参都曾从军边塞,也曾希望 在边塞建立功劳,但壮志难酬。边塞的战 争气氛和边塞风情感染、造就了他们豪壮 与悲愤兼而有之的边塞诗风格。不过,高、 岑较少接受王之涣等人的形式与风格,而 是受唐太宗、骆宾王等人的影响,以古风 的形式、铺叙的手法来表现边塞战事和风 情。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汗水、雪水转眼成冰; 幕中砚水凝冻。 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 旋而归。 艺术特点: 1、构思奇特; 2、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 3、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有力, 声调激越雄壮。
岑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白雪歌》是奇而婉, 侧重于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 俊逸之感;《走马川行》则是奇而壮,风沙的 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全诗洋溢着积极奋发,豪迈向上的思想情绪, 带有盛唐诗歌的典型特点。 作业: 1、简述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2、结合作品欣赏,谈谈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 各有哪些特色。
关于借代手法的运用: 借用一事物来代表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 A、以古代今: 由于种种原因(或有所忌讳,或为了典 雅,或出于喜爱),常常用古人古事古地 指代今人今事今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秦时明月汉时关,”“汉家大将西出征”

边塞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边塞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边塞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第1篇:边塞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花雪月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关于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关于边塞诗的专题教学设计在高中故事教学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派别的诗歌,对于边塞诗而言,如何掌握其思想情感,尤为重要。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高二语文 盛唐边塞诗赏析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教案

高二语文 盛唐边塞诗赏析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教案

某某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盛唐边塞诗赏析主
题单元设计鲁教版
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鉴赏的层次上划分的,专题一评价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外1课时搜集更多盛唐边塞诗作,课内1课时结合具体作品来评价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二鉴赏盛唐边塞诗的表现手法,用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撰写鉴赏文章。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

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边塞诗的其他诗篇。

另外还有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理解盛唐边塞诗的盛唐风骨,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及诗作,自组诗歌、撰写赏析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状况,能理解诗作展示的盛唐风骨。

2.评价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通过品味诗歌设置宏大的背景、传神的细节描写、直抒胸臆的手法达成的效果鉴赏边塞诗。

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更多边塞诗人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理解诗人展示的旷达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边塞诗情怀,认同古代知识分子报国济世的人生追求,增强民族使命感。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盛唐边塞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盛唐边塞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盛唐边塞风》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活动设计意图:《盛唐边塞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选自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种类异彩纷呈,唐朝更是达到最鼎盛的时期。

唐朝边塞诗就是这诗海中一朵灿烂的奇葩。

本次活动以盛唐边塞诗为切入点,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搜集边塞诗歌,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感受诗歌内容的丰富多彩。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活动方式,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决定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等实现自觉主动的学习。

体现出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

在活动中学会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给资料分类的方法。

从边塞诗这一诗海奇葩中出发,轻扣诗歌的大门,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目标:1、认识什么是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的代表诗人,以及代表作品。

2、品读边塞诗,理解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学习给边塞诗分类。

3、通过自主的学习,初步了解和运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活动准备:1、学生搜集边塞诗的资料,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2、搜集三到四位边塞诗代表诗人的作品,借助工具书感悟诗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

3、自主选择诗歌展示方式。

活动过程:一、歌颂盛唐,引出主题1、从音乐入手,观看盛唐战场风光,了解边塞诗的产生背景。

2、引出活动主题:盛唐边塞风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的方法,把学生带到唐朝气势磅礴的时代,直接进入主题。

)二、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认识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及作品。

2、选取两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品读。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边塞诗,感受边塞诗的不同风格。

)三、抓住特点,明确分类。

1.整理资料,给边塞诗分类。

(1、明确分类方式。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2017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比较法·简编)主讲及拟稿:刘南平第一节边塞诗派的基本知识一、边塞诗的概念及形成、发展、兴盛(一)概念之争1、只要与边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统统算作边塞诗。

2、不宜将其内涵无限扩大,应在地域和时间上有所限制时间:⑴只以盛唐为界⑵至少在梁代已有大量边塞诗存在(钟嵘/诗品序)⑶应指盛、中唐地域:⑴应限制在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至安西四镇⑵长城限制不了边塞诗的地域,东北边疆、西南边塞也应算在内。

我认为,与其争论时空界限,不如先理清其发展过程。

(二)边塞诗的形成、发展、兴盛先秦两汉的战争诗开后世边塞诗的先河,只因其是民间创作而未被称作边塞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习乐府,以边塞行旅为题材的创作不断出现(三曹、七子、刘琨、鲍照),并有所发展;经隋及初唐的转变(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杨炯、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发展,终于兴盛成熟于盛唐,主要指文人写边地风光,征人生活情感乃至民族矛盾等内容的诗。

由此可见,边塞诗的概念涉及是否约定俗成而已。

二、边塞诗繁兴于盛唐并形成流派的的原因(一)安边或开边战争所显示的盛唐国威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

(二)文人从戎到边塞的风气(入幕与漫游边塞相结合)是促成边塞诗派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风气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和向往军功的尚武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需要加可能的产物。

唐朝吏制:边将可以入为宰相,僚属亦处高位。

所以邀功边关成为将帅仕进之路;一些将帅不仅自己能武喜文,而且需要文人学士入幕辅佐之,因此,文人也将立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出路之一,不管失意与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已成为一种思潮。

有诗为证:“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不甘皓首穷经。

“万里不惜死,一朝及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这种需要和可能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使不少文人学士有机会投笔从戎,有机会出使边塞,有机会感触边塞景物风光,这便有了横槊赋诗的充分条件。

(三)盛唐以前的同题材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诗派成员第二节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创作个性一、高、岑边塞诗同具强烈的时代精神,同具悲壮诗风(胡应麟/诗薮:“高岑悲壮为宗”①),但:(一)高适富于现实性,是慷慨悲壮,所以“尚质主理”(《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主理,指其反映现实的深度及发表政治见解于诗中。

(二)岑诗富于浪漫情调,是奇丽悲壮②,所以“尚巧主景”(《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奇、巧、意、语、调②①“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②“岑诗能作奇语”(沈/别裁)“奇峭”、“奇气益出”(翁方纲 /石州诗话)“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清新奇逸”(诗薮)二、高、岑同以七言歌行和七绝见长,但:(一)高吸收律诗特点写歌行,四句一转韵,随之传达出不同的气势和情感;(二)岑则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一转韵,随之转换画面,刻意求奇。

三、高岑创作个性与生平、思想的密切关系(一)高岑生平中有很多相似之处:1.都自幼丧父,家道中落;2.都聪明早慧,热衷功名;3.都曾于20岁时赴长安献书求仕未果;4.又都因此而开始了漫游生活结交了很多诗友;5.都有过出塞的经历;6.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创作受到影响。

(二)但是,他俩也有很多不同:1.家庭背景不同。

高父(丛文)仅仅是岭南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小官吏出身而已;岑却出身相门——曾祖父文本相太宗;伯祖父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

2.家庭遭受打击的程度不同。

岑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

虽然,这时岑还没出生(684,高宗李治死,睿宗李旦登基同年就被武则天取代)。

但是,如此惨重的家族变故必然会对其每一成员产生深刻影响。

3.父亡后,生活道路不同。

高寓居宋中(河南商丘),“求丐取给”,躬耕、读书、自养;岑隐居五岳之一的嵩山东西两峰间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东西两峰各有太室——嵩阳、少室——颍阳,相距七十里,结有草堂)。

4.仕历不同。

岑30岁进士及第,但晚年仕途不顺;高虽直到50岁才入仕,但安史乱后官运顺遂,成为盛唐诗人中唯一官位最高且被封侯者,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其实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5.游历不同。

高适有将近50年漫游和躬耕相交替的生活。

6.出塞的背景和经历不同。

高出塞三次,于进士前便有出塞经历(为请缨无果);进仕后于54—65岁期间挂帅边塞,直到临死前一年才解职返京;《旧唐书》本传:“因国难以捐躯”,“以诗人为戎帅,艰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岑则于30—44岁间有过两次,总共长达6年的为官出塞的经历。

但他与此前的骆宾王、陈子昂,同时的王之涣、王昌龄一样,都不曾做到独当一面的戎帅。

“虽都在天宝后期,但安西北庭所在的西域未受到开边政策的波及,民族关系尚融洽。

”(章77)7.上述种种不同,引出其思想性格、气质作为之种种不同。

高适始终不曾灰心仕途,具有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

所以将近50年躬耕和漫游交替的生活,使他既被盛唐开放昂扬的政治气氛所感染①,又对民族疾苦有深刻了解,两相结合,形成了他根深蒂固的经世济民的思想,养成了他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所以他为政不同于一般的达官贵人,也不同于一般的科举进仕者,恪尽职守,正直练达,颇有建树;为人没有受到当时社会盛行的佛道思想的影响,从无消极遁世(求仙访道,面向空门)之念。

即使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也看不惯士大夫阶层颓废的生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从不提时髦的狎妓,或其他无聊的生活,也不写什么艳情诗。

他苦闷的时候也曾想到喝酒,但绝不是想以一醉忘掉现实,“他不使酒骂座,不故为隐遁自放之言,不说什么上天下地,不落边际的话,他是一位‘人世间’的诗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种积极入世的潜意识,使他的诗总是饱蘸政治家的激情与忧患,既不象王昌龄那样常以戎卒的口吻抒情,又不象岑参那样以诗人的浪漫写景抒情,而是将政治家的眼光融进诗人的才情中,通过诗歌传达他作为布衣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关注与感受,发表他的种种意见,所以古人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形成了“尚质主理”,慷慨悲壮,极富现实性的诗风。

①“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怀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幸逢明圣多招引,高山大泽征求尽。

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留别郑三韦九兼寄洛下诸公)同时也决定了他的200多首诗多创作在安史乱前,乱后虽“以诗人为戎帅”(旧唐书本传),但主要精力在戎不在诗,自然影响了创作。

地位:“朝野通赏其文”。

杜甫:“独步诗名在。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生平、创作的概括。

岑参的早年经历奠定了他的两个人生情结:1、江湖魏阙的思想矛盾始终贯穿在他的生平和创作中,既热衷功名,勇于进取,甚至自信“云霄坐致,青紫俯拾”,又时有全身远祸之念,向往闲适淡远的生活情调。

2、对自然景物有特殊的敏感,形成了好奇的浪漫气质。

所以其诗也闪烁着盛唐气象的光彩,但他不是以政治家的敏感,而是以诗人的敏感体悟之,表现之。

这种敏感就是“好奇”,正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形成了他“尚巧主景”,奇丽“悲壮”,富于浪漫的特色。

四、作品赏析及其创作个性阐释(一)高适《燕歌行》1、创作背景及动机看高适诗歌“主理”和现实主义特色2、从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看其创作特色说《燕》代表了高适“尚质主理”的创作特色,是因为这首诗就内容和表现手法而言,基本没超出前代和同代的同类作品,古朴的似曾相识,代表了高适“尚质”的创作特色。

但是,这首诗又决非前人同类诗的翻版,因此于“质朴”中见诗人作为平民政治家的理性判断。

3、从诗歌形式看其七言乐府旧题的成功改造。

《燕》是乐府旧题,经常被前代诗人用来写边地征戎之情,但多是征人思妇的离情别恨(曹丕),格调往往是低沉哀怨的。

高适的这首《燕》虽然没有改变乐府旧题古朴的特质,却突破了旧日多咏征戎之情和离情别恨的主题,寓“主理”的深刻内涵于“尚质”的外壳中,诗风也变低沉、哀怨为慷慨悲壮,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

其成功改造还在于吸收律诗形式写七言歌行。

总之,这首诗从创作动机到思想内容,乃至艺术形式,无一不自然融会地体现了高适的一贯风格——“尚质主理”,慷慨悲壮,现实性很强。

凡是一流作品都具这种浑融完整性。

这是我们分析代表作不可忽视的思路和理念。

所谓“知人论事,以意逆志”正是这个意思。

“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也是这个意思。

(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背景:玄宗天宝13载(754),岑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长清的判官(唐朝协助节度使等地方官处理政务和文书的官员),在轮台幕府雪中送武判官(或岑之前任)归京。

系客中送客。

主旨:这是一首以奇制胜的雪中送别之作。

诗人以奇巧瑰丽的雪景描写,传达对边地、对友人炙热真挚的情感,格调昂扬乐观,特别能体现岑诗尚巧主景、奇丽悲壮的浪漫风格。

首先立意新奇高远。

化奇寒为奇丽,变哀景为乐景;造客中送客之奇格,格调昂扬乐观。

思考题1:唐边塞诗多以边地哀景传情,岑参这首《白》是怎样突破这个一般思路的?思考题2:其立意高远还表现为造客中送客之奇格,为什么?思考题3:为什么说《白》比喻新奇?思考题4:《白》造语奇巧还表现为“语奇情浓”,请阐释。

总之,《白雪歌》景奇、语奇、调奇、情奇、意奇、奇中见新、见丽、见伟;见悲壮(严寒大雪的残酷环境),见浪漫。

是不可多得的奇诗!高岑诗作中还有两首绝句值得我们注意,即高适的《别董大》和岑参的《逢入京使》。

思考题5:高适的《别董大》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景?后两句表达的是怎样的别情(任其所去?依依惜别?缠绵悱恻?豪迈豁达)?暗含着怎样的劝慰(力量和信心)?请举出一首与这首诗格调相似的唐人送别诗。

思考题6:高适的《别董大》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这两首送别诗有何异同?思考题7:谈谈高适、《别董大》诗中的“吹”字在情景表现中的作用。

由此谈谈这首诗的基本语言特色是炼饰?还是质朴蕴籍(质朴而有气骨)?学习研究资料:高适:1.刘昫等/旧唐书卷111高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3高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3.高适/高常侍集/四部丛刊本4.周勋初/高适年谱/沪古5.彭兰/高适系年考证/文史第三辑6.肖涤非、余正松/高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岑参:1.唐书卷702.新唐书卷102;卷72宰相世系表3.计有功/唐时纪事卷23/中华书局沪编辑所4.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6.闻一多全集丙集/岑嘉州系年考证/开明书店7.岑嘉州诗集/四部丛刊8.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沪古,唐人选唐诗(十种)本9.沈德潜/说诗晬语P536/中华书局沪编辑所《清诗话》本10.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沪古11.彭兰/岑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