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盛唐边塞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
(比较法·简编)
主讲及拟稿:刘南平
第一节边塞诗派的基本知识
一、边塞诗的概念及形成、发展、兴盛
(一)概念之争
1、只要与边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统统算作边塞诗。
2、不宜将其内涵无限扩大,应在地域和时间上有所限制
时间:
⑴只以盛唐为界
⑵至少在梁代已有大量边塞诗存在(钟嵘/诗品序)
⑶应指盛、中唐
地域:
⑴应限制在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至安西四镇
⑵长城限制不了边塞诗的地域,东北边疆、西南边塞也应算在内。
我认为,与其争论时空界限,不如先理清其发展过程。
(二)边塞诗的形成、发展、兴盛
先秦两汉的战争诗开后世边塞诗的先河,只因其是民间创作而未被称作边塞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习乐府,以边塞行旅为题材的创作不断出现(三曹、七子、刘琨、鲍照),并有所发展;经隋及初唐的转变(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杨炯、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发展,终于兴盛成熟于盛唐,主要指文人写边地风光,征人生活情感乃至民族矛盾等内容的诗。由此可见,边塞诗的概念涉及是否约定俗成而已。
二、边塞诗繁兴于盛唐并形成流派的的原因
(一)安边或开边战争所显示的盛唐国威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
(二)文人从戎到边塞的风气(入幕与漫游边塞相结合)是促成边塞诗派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风气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和向往军功的尚武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需要加可能的产物。
唐朝吏制:边将可以入为宰相,僚属亦处高位。所以邀功边关成为将帅仕进之路;一些将帅不仅自己能武喜文,而且需要文人学士入幕辅佐之,因
此,文人也将立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出路之一,不管失意与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已成为一种思潮。有诗为证:“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
不甘皓首穷经。
“万里不惜死,一朝及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
这种需要和可能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使不少文人学士有机会投笔从戎,有机会出使边塞,有机会感触边塞景物风光,这便有了横槊赋诗的充分条件。
(三)盛唐以前的同题材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诗派成员
第二节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创作个性
一、高、岑边塞诗同具强烈的时代精神,同具悲壮诗风(胡应麟/诗薮:“高
岑悲壮为宗”①),但:
(一)高适富于现实性,是慷慨悲壮,所以“尚质主理”(《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主理,指其反映现实的深度及发表政治见解于诗中。
(二)岑诗富于浪漫情调,是奇丽悲壮②,所以“尚巧主景”(《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奇、巧、意、语、调②
①“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
②“岑诗能作奇语”(沈/别裁)
“奇峭”、“奇气益出”(翁方纲 /石州诗话)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清新奇逸”(诗薮)
二、高、岑同以七言歌行和七绝见长,但:
(一)高吸收律诗特点写歌行,四句一转韵,随之传达出不同的气势和情感;
(二)岑则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一转韵,随之转换画面,刻意求奇。
三、高岑创作个性与生平、思想的密切关系
(一)高岑生平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1.都自幼丧父,家道中落;
2.都聪明早慧,热衷功名;
3.都曾于20岁时赴长安献书求仕未果;
4.又都因此而开始了漫游生活结交了很多诗友;
5.都有过出塞的经历;
6.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创作受到影响。
(二)但是,他俩也有很多不同:
1.家庭背景不同。
高父(丛文)仅仅是岭南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小官吏出身而已;
岑却出身相门——曾祖父文本相太宗;伯祖父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
2.家庭遭受打击的程度不同。
岑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虽然,这时岑还没出生(684,高宗李治死,睿宗李旦登基同年就被武则天取代)。但是,如此惨重的家族变故必然会对其每一成员产生深刻影响。
3.父亡后,生活道路不同。
高寓居宋中(河南商丘),“求丐取给”,躬耕、读书、自养;
岑隐居五岳之一的嵩山东西两峰间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东西两峰各有太室——嵩阳、少室——颍阳,相距七十里,结有草堂)。
4.仕历不同。
岑30岁进士及第,但晚年仕途不顺;
高虽直到50岁才入仕,但安史乱后官运顺遂,成为盛唐诗人中唯一官位最高且被封侯者,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实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5.游历不同。
高适有将近50年漫游和躬耕相交替的生活。
6.出塞的背景和经历不同。
高出塞三次,于进士前便有出塞经历(为请缨无果);进仕后于54—65岁期间挂帅边塞,直到临死前一年才解职返京;《旧唐书》本传:“因国难以捐躯”,“以诗人为戎帅,艰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
岑则于30—44岁间有过两次,总共长达6年的为官出塞的经历。但他与此前的骆宾王、陈子昂,同时的王之涣、王昌龄一样,都不曾做到独当一面的戎帅。“虽都在天宝后期,但安西北庭所在的西域未受到开边政策的波及,民族关系尚融洽。”(章77)
7.上述种种不同,引出其思想性格、气质作为之种种不同。
高适始终不曾灰心仕途,具有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所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