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练习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图所示。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
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
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及时处理等)、切断传播途径(清洁、开窗通风、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预防接种等)。

【详解】
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A错误;
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因此,疟疾患者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B错误;
C、按蚊是能够传染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按蚊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生物媒介。

所以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C正确;
D、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病原体、传染源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急救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发现因煤气中毒而昏迷的患者,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通风处
B.对溺水造成呼吸停止的患者,应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
C.户外活动时遇到突发心脏病,呕吐且四肢厥冷的患者,要立即将其搬至屋内
D.因外伤造成下肢出血时,可根据出血特点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等。

【详解】
A.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A正确。

B.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B正确。

C.遇到突发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心跳停止可以采用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急救,不能随意搬动,C错误。

D.外出血分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

根据出血特点应在远心端或近心端处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D正确。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自救或救助他人。

3.下列有关“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叙述错误
..的是()
A.选择的水蚤大小及健康状况等应基本一致
B.为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选择的酒精浓度越高越好
C.计数水蚤心率时,应重复计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D.同一只水蚤只能在清水和某一浓度的酒精溶液中各做一次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酒精浓度,因此,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进行实验,实验表明,酒精浓度越高,水蚤心率越慢,酒精会抑制水蚤的心率。

【详解】
A.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选择的水蚤大小及健康状况等应基本一致,A正确。

B. 为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选择的酒精浓度要适当,不是越高越好,B错误。

C. 计数水蚤心率时,应重复计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
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

D. 实验时,实验用过的水蚤已经受到酒精的影响,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酒精中计算心率,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实验同一只水蚤只能在清水和某一浓度的酒精溶液中各做一次实验,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了解“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的操作过程。

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不会通过蚊子进行传播
B.当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弱时,会出现过敏反应
C.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疾病,所以,从免疫的角度来看,注射的疫苗属于抗体
D.卡介苗可以预防麻疹,百白破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详解】
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不会通过蚊子进行传播,故A正确。

B.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故B错误。

C.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疾病,所以,从免疫的角度来看,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疫苗进入人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故C错误。

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所以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病,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5.某公司在组织职员体检时,发现有四名职员分别患有肺结核、糖尿病、色盲、甲型肝炎等疾病,那么与他们共同工作、生活的人可能被传染的一组疾病是()
A.肺结核、糖尿病
B.肺结核、甲型肝炎
C.色盲、甲型肝炎
D.糖尿病、色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按照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肺结核、甲型肝炎,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激素缺乏症,没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不属于传染病;色盲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具有遗传性,没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不属于传染病。

故选B。

【考点定位】传染病的特点;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

6.2017年5月,某地4名初二学生结伴到河边戏水,一名同学不慎滑落深水中。

当同学们呼喊大人救他上来时,他已无呼吸和意识。

人们立即采取了下列措施:①胸外心脏按压;②拨打120;③人工呼吸;④开放气道。

因方法得当,该同学得救了。

请问正确的急救顺序是
A.③②①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②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应①胸外心脏按压,但心跳存在时,再④开放气道;③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人工呼吸时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而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因此胸外心脏挤压的次数是每分钟75次左右,因方法得当,该同学得救了。

【学科网考点定位】急救的方法。

【名师点睛】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7.当遇到一些突发紧急情况时,我们应力所能及的予以救助,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发现因意外事故发生骨折的病人,应立即将病人移至安全的地方并尝试使骨折复位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
C.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溺水、触电、煤气中毒导致呼吸暂停者,应马上拨打“120”,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详解】
A、骨折发生后,应该马上把他送医院或立即向老师报告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紧急救助,如有伤口,先用现场最干净的布包扎伤口,千万不能帮他现场复位,防止骨骼发生移位,不好医治,A符合题意;
B、发生意外事故,人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状况,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因此要立即打开门窗,将其转移到通风处,在拨打“120”之后,要进行人工呼吸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B不符合题意;
C、遇到心脏病发作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帮助其服药或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要随意搬动病人,C不符合题意;
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

8.“非典型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

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D.抗体、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

因此这种疫苗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
接种疫苗,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所以“非典型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

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抗原、特异性免疫。

9.下列关于免疫和计划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疫苗是用变异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免疫对人体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C.吞噬细胞消灭入侵的流感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通过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糖尿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

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
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
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故A错误。

B.免疫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故B错误。

C.吞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到人体的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对所有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保护作用,没有选择性,所以吞噬细胞消灭入侵的流感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不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而是注射胰岛制剂来治疗,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的概念和免疫原理。

10.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这种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已在全世界传播蔓延。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那么艾滋病患者属于()
A.病原体B.传染源C.传播途径D.易感人群
【答案】B
【解析】
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艾滋病患者是能够散播爱滋病病毒的人,因此艾滋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11.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B.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详解】
A、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而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A错误;
B、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细胞是免疫细胞,B正确;
C、抗体是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如: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只能对麻疹病毒有抵抗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抵抗作用,C 正确;
D、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疫苗是抗原,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抗原、抗体的概念.
12.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描述,正确的是()
A.HIV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核生物
B.HIV有细胞结构,属于真核生物
C.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
D.HIV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
【详解】
HIV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
A、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且有真正的细胞核.B错误;
C、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C正确;
D、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得艾滋病的人或动物属于传染源.D错误.
【点睛】
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
13.下列有关急救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受伤导致左臂伤口不断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指压受伤血管近心端止血
B.进行人工呼吸前,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C.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应站在患者左侧,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上端,使其下陷5厘米D.进行人工呼吸时,救护者用手托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对着患者口部用力吹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分析解答。

【详解】
A、某人受伤导致左臂伤口不断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指压受伤血管远心端止血,错误。

B、进行人工呼吸前,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正确。

C、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病人的胸骨下端,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错误。

D、口对口吹气法正确的步骤为: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

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内吹气次数为15-20次,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人工呼吸。

14.当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

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详解】
在注射疫苗时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抗体数量为0;注射疫苗一定时间后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数量才开始增多;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抗体消灭抗原,导致抗原数量开始减少。

因此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C。

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和抗体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数量变化。

15.下列急救措施正确的是()
A.静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
B.动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并且长期绑压止血
C.发现煤气中毒病人需要就地将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D.对溺水病人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
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流回心脏。

因此,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A错误;
动脉出血应该压迫止血的部位是伤口的近心端,但不能长期绑压止血,B错误;
发现煤气中毒时,立即关闭气源并打开门窗通风,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再实施进行人工呼吸抢救,C错误;
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D正确。

【点睛】
出血的初步护理,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急救的方法。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
B.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免疫系统不会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
D.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
艾滋病病毒会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A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免疫系统能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C错误;免疫对人体不一定是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人体的免疫能力不一定是越强越好,D错误。

【点睛】
免疫系统的功能除了防御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能监控、清除人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

17.当有人遇到危险或意外伤害时,下列不正确的是
A.将煤气中毒的人转移到通风处进行抢救
B.皮肤擦破时在出血部位消毒冲洗后贴上创可贴
C.动脉大出血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并在远心端止血
D.有人溺水呼吸停止时可人工呼吸进行急救
【答案】C
【解析】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A正确;
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血流速度极慢,因而出血时是渗出,并像水珠一样的流出,一般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可自行凝固,不用包扎,只要稍作消毒后贴上创可贴即可。

B正确;
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

C错误;
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D正确。

18.计划免疫是预防人类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当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详解】
在注射疫苗时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抗体数量为0;注射疫苗一定时间后体内的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抗体数量才开始增多;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抗体消灭抗原,导致抗原数量开始减少。

因此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C。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19.今年埃博拉疫情再次肆虐西非。

我国陈薇团队自主研发的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于2017年10月19日批准上市,与国外需在﹣80℃保存的液体疫苗相比,在非洲运输和使用时更具稳定性,优势更突出。

为遏制疫情蔓延,医护人员和易感染者已陆续接种,这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B.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C.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D.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B
【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接种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疫苗会刺激人体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专一性,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属于特异性免疫。

20.时下流行的驴友、暴走等户外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户外运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了解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做人工呼吸时,使被救者仰卧,朝被救者的口腔吹气,每分钟16~18次
B.动脉出血,要摁压伤口远心端血管止血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D.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答案】B
【解析】
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按照单人复苏方式应为30:2,也就是做2次人工呼吸,就要挤压心脏30次,每分钟16-18次,A正确;
动脉血是从心脏流向全是的血液,血流方向是向远心端流动的,所以动脉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故动脉出血,要摁压伤口远心端血管止血,B错误;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C正确;
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