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及恢复的

合集下载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哎呀,说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这事儿得从细胞说起。

我这个人呢,对科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深奥难懂的东西,我更爱钻研。

咱们就别扯远了,单说这动作电位,那可是一门大学问。

首先,你得知道,细胞膜是个很神奇的玩意儿。

它就像一道屏障,把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分隔开来。

这细胞膜可不是普通的墙,它是由两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双分子层,还有嵌在里面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负责传递信号。

现在,咱们想象一下,这细胞膜里有一个通道蛋白,它就像是细胞内的一个门卫。

当细胞内外有足够的信号时,这个门卫就会打开,让离子(比如钠离子Na+、钾离子K+)通过这个门卫,进入或离开细胞。

这就像是军队调动,一旦开了绿灯,士兵们就涌了进来。

那么,动作电位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说,就是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内电位比膜外低,因为细胞内部含有更多的钾离子。

但是,当门卫打开后,钠离子就像一群野马,呼啸着冲进细胞内部。

这会儿,细胞内的电位就变得比外面高了,这就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不过,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你看,当钠离子冲进去后,门卫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把门关上了,不让更多的钠离子进来。

但是,这时候细胞内部的电位已经高了,要想让细胞恢复平静,还得靠钾离子出来。

所以,紧接着,细胞内部开始向外排放钾离子,电位差逐渐减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恢复原状。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戏,有高潮,有低谷,有起伏。

咱们得承认,人体就是一个神奇的机器,每一个细胞都在默契地工作,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哎呀,这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说起来简单,但其中的奥秘可真不少。

我有时候在想,这细胞膜上的门卫,是不是也有喜怒哀乐呢?他们坚守岗位,为人体传递信号,是不是也在享受这份工作呢?哈哈,不过这些都是我想象出来的,谁知道呢。

总之,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就是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咱们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奇的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一、前言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产生的一种电信号,它是神经元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理解神经元如何处理信息、如何进行信号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经元结构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

细胞体包含了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是神经元代谢活动和信息处理的中心。

树突则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而轴突则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三、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神经元膜上存在着许多种离子通道,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

这些离子通道能够通过改变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来调节细胞膜电位,并最终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四、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是指神经元在未受到任何刺激时的膜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会导致细胞内负电荷相对于细胞外形成。

这种负电荷积累会导致细胞内外之间形成一个静电场,从而使得细胞内部的电势为负值。

五、钠离子通道开放当神经元受到足够大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会开始打开。

这些通道是高度选择性的,只有钠离子能够通过。

由于钠离子浓度在细胞外比细胞内高,因此一旦钠离子通道打开,大量的钠离子会迅速流入神经元内部,导致细胞膜内部电势变为正值。

六、动作电位阈值动作电位阈值是指神经元必须达到的一定程度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大的刺激时,它们会开始逐渐接近动作电位阈值。

如果刺激强度足够大,神经元就会达到阈值并产生动作电位。

七、钾离子通道开放当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通道会迅速关闭,同时钾离子通道开始打开。

这些通道也是高度选择性的,只有钾离子能够通过。

由于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比细胞外高,因此大量的钾离子会从神经元内部流出,导致细胞膜内部电势变为负值。

八、复极化复极化是指神经元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

在复极化过程中,神经元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负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电信号的两种形式,它们的产生原理是不同的。

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止状态下的电位差,通常为-70mV。

这个电位差是由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控制的。

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

在静息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保持不平衡,从而形成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是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使得神经元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静息电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信号,它是由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所引起的。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会迅速开放,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短暂的反转,从而形成一个电位峰。

这个电位峰随后会迅速下降,因为钠离子通道会关闭,钾离子通道则会开放,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重新恢复平衡。

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它使得神经元回到静息状态。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一个快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这个过程的速度和强度可以被调节,从而使得神经
元能够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动作电位的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础,它使得神经系统能够完成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控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电信号的两种形式,它们的产生原理是由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所控制的。

这种电信号的传递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使得神经元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完成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控制。

简单阐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简单阐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简单阐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一、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

1. 离子分布基础。

-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一般细胞的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 -70mV。

这主要是因为细胞内的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而细胞外的Na⁺浓度远高于细胞内。

- 细胞膜上存在非门控的K⁺通道(漏K⁺通道),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

在浓度差的作用下,K⁺会顺着浓度梯度外流,而细胞内的负离子(主要是蛋白质等大分子)不能外流,从而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与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达到平衡时,K⁺的净移动为零,此时的电位差就是K⁺的平衡电位,它接近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1. 去极化。

- 刺激引发: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首先是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这种刺激可以是电刺激、化学刺激或机械刺激等。

例如,当神经纤维受到阈刺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时,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

- Na⁺内流:由于细胞外Na⁺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且此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在电化学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共同形成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大量内流。

这使得膜内电位迅速升高,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这个过程叫做去极化。

当膜电位去极化到一定程度(例如神经细胞去极化到约 -55mV时),会引起更多的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这种现象称为Na⁺通道的激活。

随着Na⁺的进一步内流,膜电位会进一步升高,直到达到Na⁺的平衡电位(约为 +30mV),此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2. 反极化。

- 在去极化达到Na⁺平衡电位(如 +30mV)时,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反转,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这一状态称为反极化。

这是动作电位上升支的顶点。

3. 复极化。

- Na⁺通道失活与K⁺通道开放:在反极化状态下,电压门控Na⁺通道迅速失活,不再允许Na⁺内流。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这样的:神经元在静息情况下,细胞膜对K +具有较高的通透性,而对Na +等的通透性很低,并且胞内K +的浓度要远远高于胞外,因此在浓度差的驱动下,K +从胞内流向胞外,而由于K +带有1个正电荷的电量,因此随着K +的流动,膜两侧会形成一个逐渐增大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则会阻止K +进一步进行跨膜扩散。

当促进K +向外流动的浓度差与阻止K +向外流动的电位差相等时,离子的净移动就会停止,这是跨膜的电位差称为K +离子的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 ),可以根据能斯特(Nernst )方程计算出K +的平衡电位,[K]ln [K]o K iRT E ZF 以上的能斯特方程中,E K 为K +的平衡电位,R 为气体常数,T 为绝对温度,Z 为离子价数,F 为法拉第常数,[K]o 和 [K]i 分别为钾离子在胞外和胞内的浓度,我们将上述参数的值代入后可以计算出K +的平衡电位为-75mV ,而同样的也可以计算出Na +的平衡电位为+55mV 。

根据这一能斯特理论,1902年这一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的“膜假说”被提出了,尽管多数人们接受这一理论,但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直到1939年,生物学家Hodgkin 和Huxley 从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中第一次精确记录到了静息电位,结果为-60 mV ,与计算推测的K +的平衡电位接近,证实了“膜假说”的可靠性。

但实际的静息电位E m 并不完全等于E K ,而是介于E K 和E Na 之间。

这说明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 +跨膜流动形成的,但Na +的流动也参与其中。

我们在理解了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之后,进一步来探讨动作电位的机制。

我们知道电位的变化,归根到底就是膜两侧的离子快速跨膜流动的结果。

经过近20年的时间,随着实验技术特别是电压钳、膜片钳(patch clamp technique)等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才逐渐明确了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简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简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简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电信号。

它是由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闭引起的电势变化所产生的。

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中起着传递和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静息状态、去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

1. 静息状态: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的膜内外存在静息电位差,即负内外电位差,细胞内负于细胞外。

2. 去极化:当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特定离子通道(如钠通道)会迅速开放,使细胞内部的钠离子大量流入细胞内部。

这会导致细胞内部的电位逐渐变为正值,即去极化。

3. 复极化:在去极化后,钠通道会迅速关闭,而细胞膜上的钾通道则会慢慢开放,使钾离子从细胞内部流出。

这个过程使细胞内外的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即复极化。

4. 超极化:在复极化过程中,钾通道可能会持续开放一段时间,并且钾离子的外流可能过度,使细胞内的电位超过静息电位。

这个过程称为超极化。

动作电位产生后,会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播,并且能够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细胞,以进行信息传递或产生生理反应。

这个过程是通过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开关控制,形成一个冲动的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在兴奋阈值以上刺激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可以用Hodgkin-Huxley模型来解释。

这个模型是由Alan Lloyd Hodgkin 和Andrew Huxle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并且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Hodgkin-Huxley模型主要包括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机制,其中离子通道是负责离子的通过和电流流动的结构,而电压门控机制则是控制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态的机制。

首先,离子通道是由膜蛋白分子组成的通道,通过膜蛋白分子间的结构改变来实现离子的通道功能。

常见的离子通道有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等。

其次,电压门控机制是通过膜蛋白分子上的电压感受部位来控制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态。

电压感受部位是指膜蛋白分子上敏感于电位变化的特定区域,当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改变时,这些特定区域会发生结构改变,进而改变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态。

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静息态、阈值、上升期和复极化。

在细胞的静息态,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值,在细胞膜上存在非开放状态的离子通道。

当细胞膜受到足够大的刺激时,电位差开始升高,细胞内部变得更正电,并且达到一个称为阈值的点。

在这个阈值以上,钠通道开始开放,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使得细胞内的电位上升,形成所谓的上升期。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

当细胞膜内的电位达到一个峰值时,钠通道逐渐关闭,同时钾通道开始开放,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得细胞内的电位下降,形成复极化阶段。

复极化是恢复细胞膜正常电位的过程。

细胞膜在复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极化,即细胞内电位低于静息电位。

在超极化期间,细胞膜对外部刺激不敏感,只有在超极化后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

总结起来,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机制来实现的。

当细胞膜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钠通道开放,钠离子流入细胞内,使得细胞内的电位上升,形成上升期。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一、前言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电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方式。

了解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对于理解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二、神经元膜的结构神经元膜由磷脂双层和嵴层组成,其中嵴层是由蛋白质分子组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内外环境之间存在浓度差和电势差,细胞内负离子浓度高,细胞外阳离子浓度高。

这种差异形成了静息态下的静止电位。

三、静息态下的静止电位在静息态下,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形成了静止电位。

此时神经元内部带负电荷,外部带正电荷。

这种分布形成了一个稳定状态,在不受任何刺激时保持不变。

四、刺激引发离子流当一个刺激到达神经元时,会引起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这些通道可以让离子通过细胞膜,改变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分布。

比如,当钠通道打开时,大量的钠离子会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五、膜电位变化由于刺激引起的离子流,导致了细胞内外电势差的改变。

在钠通道打开时,细胞内部带正电荷,外部带负电荷。

这种分布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状态,在不断受到刺激下持续变化。

六、阈值当膜电位达到一定水平时(称为阈值),会引起更多的钠通道打开。

此时大量的钠离子从外部流入神经元内部,导致膜电位迅速升高。

七、动作电位形成当膜电位超过阈值时,会引发一个快速而短暂的反转过程。

此时大量的钠离子进入神经元内部,使得神经元内部带正电荷,而外部带负电荷。

这种分布形成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状态,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快速而强烈的电信号,称之为动作电位。

随后,钠通道关闭,钾通道打开,大量的钾离子从细胞内部流出,使得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态下的静止电位。

八、动作电位传导当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动作电位时,会引发相邻神经元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这些通道可以让离子通过细胞膜,改变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分布。

这种现象会在相邻神经元上重复发生,并且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

这就是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九、总结综上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是由于刺激引发了离子流,在膜电位超过阈值时形成快速而短暂的反转过程。

《动作电位》课件

《动作电位》课件

导速度,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和传递。
动作电位还可以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影响突触后细胞
03
的兴奋性和反应。
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快速地将信息从 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中,动作电位可以触发突触后细胞的兴奋,引 起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钾离子通道的再开

在后电位阶段,钾离子通道重新 开放,钾离子开始外流,导致细 胞膜的复极化。这个过程对于后 电位的形成和细胞膜的恢复具有 重要意义。
03
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中的 作用
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传导
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的一种重要生理现象,它是由膜电位的快速变化所引起的。
动作电位的传导是通过神经元的轴突进行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钠 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3
肌电的异常可以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疾病,而动 作电位的异常则可以反映神经系统的疾病。
动作电位与脑电的关系
脑电是大脑中的电活动,包括脑 电图(EEG)等。
动作电位在神经元内部产生,而 脑电则反映整个大脑的电活动。
动作电位是脑电活动的基础,因 为脑电信号是由神经元上的动作
电位通过突触传递形成的。
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2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峰电位与后电位
峰电位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标志,表现为快 速上升至峰值,然后迅速下降。它是 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可兴奋细胞在受 到有效刺激时发生的电位变化。
后电位
后电位是峰电位之后的电位变化,包 括超射和钠离子平衡电位等。后电位 是峰电位后细胞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 态过程中的表现。

神经元跨膜电位了解神经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神经元跨膜电位了解神经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神经元跨膜电位了解神经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细胞单位,它负责传递信息和产生行为。

神经元的两个重要电位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在神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元的跨膜电位、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一、神经元的跨膜电位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

在神经元的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比外负电,形成了静息电位。

通常情况下,静息电位的数值大约为-70毫伏(mV)。

跨膜电位的维持和改变是基于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离子的不平衡分布以及离子通道的特性。

神经元细胞膜主要由钠、钾、氯等离子通道组成,这些通道可以打开或关闭,以控制离子的流动,进而改变跨膜电位。

二、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产生过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的不平衡分布所引起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 钠-钾泵:细胞膜上存在着钠-钾泵,它能主动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吸入细胞内。

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维持了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不平衡分布。

2. 非特异性离子通道:神经元细胞膜还存在着非特异性离子通道,这些通道能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使钠、钾等离子发生穿透。

由于静息状态下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的速率大致相等,维持了静息电位的稳定。

3. 膜内外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外的锁定离子浓度差也是静息电位产生的重要因素。

细胞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而细胞外钠离子浓度较高,这种不平衡的离子分布也会影响静息电位的维持。

综合以上因素,静息电位维持在-70mV左右,为神经元传递信息提供了基础状态。

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在神经元受到足够大的刺激时,会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且短暂的电势变化,通常持续时间为1至2毫秒。

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兴奋阈值的达到、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离子流动以及电势恢复等几个关键步骤:1. 兴奋阈值:当神经元受到的刺激超过一定程度时,兴奋阈值将会被触发。

电生理动作电位

电生理动作电位

电生理动作电位电生理动作电位是指在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些电位变化是由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开放和关闭引起的。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和肌肉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以及其在神经和肌肉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涉及离子通道的活化和失活过程。

神经和肌肉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如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和离子通道的状态保持平衡,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维持在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钠通道开始开放,使细胞膜内的钠离子迅速进入细胞内部。

这导致细胞膜内部电位逐渐上升,形成脱极化。

当细胞膜内部电位达到临界值时,钠通道迅速关闭,同时钾通道开始开放,使细胞膜外的钾离子迅速流出。

这导致细胞膜内部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形成复极化。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上升和下降阶段。

二、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在神经和肌肉细胞中可以沿细胞膜传导。

在神经元中,动作电位通过轴突传导,从细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

在肌肉细胞中,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传导,从肌肉细胞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

动作电位的传导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会引起相邻区域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从而使动作电位在细胞膜上传播。

这种传导方式称为电流传导。

传导速度是动作电位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神经系统中,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和髓鞘的存在。

神经纤维直径越大,髓鞘越完整,传导速度越快。

在肌肉系统中,传导速度取决于肌纤维的直径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密度。

肌纤维直径越大,离子通道密度越高,传导速度越快。

三、动作电位的生理意义动作电位在神经和肌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动作电位是神经信号的传递方式。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通过传导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

这种传递方式使得神经系统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和协调行动。

在肌肉系统中,动作电位是肌肉收缩的基础。

神经动作电位产生及传导机制

神经动作电位产生及传导机制

神经动作电位产生及传导机制一、动作电位的产生: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一部分钠离子通道激活开放,而钾离子通道没有打开。

当刺激达到阈电位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全部开放,钠离子迅速内流。

而由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即使是在膜电位为零时还在继续内流,直到膜内的正电高到足以阻止钠离子继续内流,形成钠离子的平衡,这时膜电位达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也就是峰电位,这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当达到峰电位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失活。

对刺激不能产生反应,不论多强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产生动作电位。

也就是说,细胞兴奋性为零,处于绝对不应期。

此时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出现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恢复静息电位时,钠离子通道门开始恢复到备用状态,但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还在延迟开放,造成过多的钾离子外流,因此出现超极化。

在后除极化或后超极化时期,拿了离子通道处于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但由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仍开放,钾离子外流继续进行,可以对抗除极化,因而阈强度的刺激不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必须是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兴奋性较低,处于相对不应期或低常期。

上述原理基本用于各种可兴奋细胞,但有些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内向电流是由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产生或在动作电位中有钙离子内流的成分。

二、动作电位的传导: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细胞膜任何一处兴奋,就会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其动作电位都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使细胞膜经历一次类似于被刺激部位的跨膜离子运动,表现为动作电位沿着整个细胞膜传播。

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细胞因受到刺激而出现了动作电位,而与之相邻的神经段仍处于静息状态,因此两段膜之间有了电位差。

因膜内外的溶液都是导电的,就有了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电流的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段移向兴奋段,在膜内由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

流动的结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膜除极化。

而且这种除极化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因此钠离子通道大量被激活而引发动作电位,成为兴奋段。

动作电位产生条件

动作电位产生条件

动作电位产生条件
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有以下几个:
1. 膜电位达到阈值: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膜电位达到一定的阈值,一般为-55毫伏左右。

当膜电位超过阈值时,电压门控
Na+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钠离子的快速内流。

2. 神经元在不应期外:在动作电位产生之前,神经元需要处于不应期外,即复极化完毕,恢复到静息状态。

在不应期内,神经元无法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3. 膜电位变化快速: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膜电位的变化快速。

一般情况下,Na+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升高,之后K+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导致膜电位降低,整个过
程需要在几毫秒内完成。

4. 激发源传播:动作电位在神经元内部产生后,需要通过神经纤维传播出去。

传播的方式可以是盐atory传导或贫血传导。

盐atory传导是动作电位连续沿着神经纤维传播,而贫血传导
是动作电位以间断的方式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条件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下,可能会存在一些特殊的条件或调控机制。

动作电位名词解释

动作电位名词解释

动作电位名词解释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差和通透性变化所导致的。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不衰减性传导和不应期等特点。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跨膜的局部电流实现的,受轴突直径和髓鞘等因素的影响。

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功能的基础,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可兴奋细胞是指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兴奋反应,并将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递的细胞,如神经元、肌纤维等。

静息电位是指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一定的电压差,通常为内负外正。

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刺激阶段当可兴奋细胞受到足够强度(大于或等于阈值)的刺激时,细胞膜部分去极化,即膜内外两侧的静息电位减小。

这是由于刺激使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顺着浓度差和电势差从膜外流入膜内,使膜内正电荷增加。

2.2 去极化阶段当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阈值),即-55mV左右时,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大量增加,钠离子爆发性地内流,造成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迅速倒转,即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这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上升支,称为去极化阶段。

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2.3 复极化阶段当膜内电位达到一定水平(峰值),即+30mV左右时,膜对钠离子通透性迅速下降,钠离子内流停止,同时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钾离子从膜内流出膜外,使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恢复为内负外正。

这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下降支,称为复极化阶段。

2.4 后电位阶段在复极化过程中,由于钾离子外流的惯性作用,膜内电位可能低于静息电位水平,出现一段负后电位。

人体生理解剖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人体生理解剖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人体生理解剖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1. 引言1.1 概述人体生理解剖动作电位是指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之间传递的电信号,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临床医学中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通过研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体生理解剖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首先,介绍神经细胞和动作电位的基本概念;其次,阐述神经肌肉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最后,详细描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并探究其与神经传导速度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解剖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并探讨它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动作电位,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其对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疾病诊断以及康复治疗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希望对你的长文撰写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或其他相关内容,请继续提问。

2. 生理解剖动作电位的基本原理2.1 神经细胞和动作电位神经细胞是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这些细胞负责将信息传递给不同身体部位,从而控制我们的运动、感觉和认知等功能。

在神经细胞中,动作电位是一种重要的电生理现象。

神经细胞内外存在着静息电势差,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部相对负电荷使得静息膜电势低于外界环境。

当刺激(如化学物质或感受器的感知)到达神经元时,会引发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导致离子流入或流出细胞。

当这些离子流改变了膜内外的平衡时,就会形成一个反应性的脉冲信号-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正向反馈增强型的离子流动现象。

当神经元发生兴奋时,根据Hodgkin-Huxley模型,钠离子通道打开并使得细胞内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迅速流入;随后钾离子通道打开并使得细胞外的阳离子(主要为钾离子)快速流出。

这一电流产生的集体效应是动作电位的发生和传递。

动作电位会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并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动作电位产生的四个阶段

动作电位产生的四个阶段

动作电位产生的四个阶段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必备素质之
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我就以肌肉活动电位是怎样产生的为例,写一篇500字文章。

肌肉活动电位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位。

它是由肌肉细胞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的活动所产生的。

肌肉活动电位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收缩前,收缩,收缩后和恢复。

第一阶段:收缩前。

在收缩前,钙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平衡,细胞膜的电位也达到平衡。

这时,肌肉细胞处于稳定状态,产生的电位极小,称为稳态电位。

第二阶段:收缩。

当神经元发出脉冲时,钙离子开始聚集在肌肉细胞膜的内侧,而钾离子开始聚集在肌肉细胞膜的外侧,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使细胞膜的内侧电位升高,而钾离子浓度的减少使细胞膜的外侧电位降低,此时,细胞膜的电位开始发生变化,产生了负电位,这就是收缩时的肌肉活动电位。

第三阶段:收缩后。

在收缩后,钙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又开始恢复平衡,电位也逐渐恢复到稳态电位。

第四阶段:恢复。

当肌肉细胞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细胞膜的电位又恢复到稳态电位,这就是恢复阶段。

以上就是肌肉活动电位的四个阶段以及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肌肉活动电位的产生是由钙离子和钾离子的活动引起的,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肌肉收缩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提升肌肉收缩的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脏的基本单位,其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密切相关。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涉及到多种离子通道和离子泵以及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细胞内主要富集有负离子,如K+和蛋白质阴离子,而细胞外主要富集有阳离子,如Na+和Ca2+。

这种离子浓度差异由Na+/K+-ATPase泵和Ca2+-ATPase泵维持。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导致细胞内Na+浓度迅速上升,形成快速上升期。

接着,Ca2+通道也开始打开,导致细胞内Ca2+浓度上升,形成缓慢上升期。

当Ca2+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K+通道开始打开,导致细胞内K+浓度迅速下降,形成快速下降期。

最后,Na+/K+-ATPase泵和Ca2+-ATPase泵开始工作,将细胞内的Na+和Ca2+排出,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使心肌细胞恢复到静息状态。

总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涉及到多种离子通道和离子泵以及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共同影响了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及恢复的?
①膜静息电位时,一些钾离子通道是开放的。

②一个刺激引起细胞开始去极化,当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产生。

③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扩散进入轴突,快速去极化发生(峰的上升部分)。

④到达峰的顶点,钠离子通道关闭,原来关闭的钾离子通道开放。

⑤随着钾离子通道的开放,钾离子扩散离开轴突,复极化发生。

⑥膜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之前会发生一个超极化。

动作电位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们是全或无的。

在阈值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完全打开。

因此,每一次的去极化,要么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电位,要么就不形成动作电位。

其次,动作电位总是孤立事件。

它们并不能像分级电位那样两两相加或相互影响。

因为细胞膜在产生了一个动作电位后,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

在这段时间内,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无法再次打开。

动作电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离子的被动扩散。

然而,在每个动作电位结束时,细胞质内的钠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高,钾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低。

连续不停工作的钠-钾泵将消除这一改变。

这样,虽然动作电位的形成不需要主动运输,但在离子梯度的维持中,主动运输却不可缺少。

——美版《生物学》6th
动物细胞质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l-甚至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净电荷为负值)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

Na-K泵对维持静息电位的相对恒定起重要的作用。

当细胞接受刺激信号(电信号或化学信号)超过一定阈值时,电位门Na+通道将介导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细胞接受阖值刺激,Na+通道打开,引起Na+通透性大大增加,瞬间大量Na+流入细胞内,致使静息电位减小乃至消失,此即质膜的去极化(depolarization)过程。

当细胞内Na+进一步增加达到Na+平衡电位,形成瞬间的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称质膜的反极化,动作电位随即达到最大值。

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阖,动作电位才会出现, 这是一种全或无的正反馈阖值,在Na+大量进入细胞时, 通透性也逐渐增加,随着动作电位出现,Na+通道从失活到关闭,电位门K+通道完全打开,K+流出细胞从而使质膜再度极化,以至于超过原来的静息电位,此时称超极化(super polarization)。

超极化时膜电位使K+通道关闭,膜电位又恢复至静息状态(图5-12)。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4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