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及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及前景
2003年11月4日,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美国沃尔玛公司宣布一项重大决策,要求其100家最大的供货商于2005年1月1日前在商品包装上必须使用RFID标签(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余下的8万多家供货商最迟要在2006年1月1日前采用该技术。从历史上看,条形码技术正是由沃尔玛等全球连锁超市推动发展起来的,所以此举很可能又是RFID在商业物流中的应用即将普及、并取代条形码技术主流地位的一个明显征兆。
此外,IBM、Intel及Microsoft等业界巨头厂商也纷纷宣布发展RFID技术;国际上的许多相关组织机构以及各国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这些似乎一致表明,RFID技术的商业应用已经进入了实用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革命性的RFID技术
RFID的特点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送识别信息,不受空间限制,可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工作时,RFID标签与“识读器”的作用距离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通过对多种状态下(高速移动或静止)的远距离目标(物体、设备、车辆和人员)进行非接触式的信息采集,可对其自动识别和自动化管理。由于RFID技术免除了跟踪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RFID以无线方式进行双向通信,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可实现批量读取和远程读取,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实现真正的“一物一码”。这种系统可以大大简化物品的库存管理,满足信息流量不断增大和信息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的需求。
RFID 技术是革命性的,有人称为“在线革命”,它可将所有物品无线连接到网络上。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RFID标签将高速发展,并与条形码长期共存。RFID标签和条形码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各具优势:条形码适合成本极低的物品,而RFID适合对高速移动或多目标的同时识别环境。
目前,RFID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行业,比较成熟的应用有:全国铁路车号识别系统、上海城铁明珠线控制系统、大连港集装箱管理。此外,在门禁、车场管理及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也初具规模。
中国标准化协会的EPC和“物联网”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此前对中国的RFID应用市场作了相关调查和分析,调查的主要对象是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工作组首席科学家陈十一说:“调查后工作组预计未来在RFID标签的使用上,中国(每年)大概需要30亿个以上的RFID标签。其中,电子消费品将需要8300万个标签;香烟产品将需要8亿个标签;酒类产品将需要1.3亿个标签;IT产品大概需要13亿~14亿标签。”
RFID在商业物流中的巨大价值
不久前,IBM的RFID测试与方案中心在法国的La Gaude正式启动。IBM的RFID方案面向多种行业,如医药、零售、后勤、加工、电子、政府与运输等等,该中心还将向一些特殊行业的潜在客户提供技术原型。
美国德尔塔航空公司计划向RFID技术投资1500万~2500万美元。航空运输业巨头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都已经宣布,它们正在测试RFID技术,并在建立面向航空行业的相关标准。
而RFID目前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是日常商品的物流管理。
最近,Gartner公司评选出包括RFID在内的2005年十大技术。该公司认为,使用RFID可追踪产品的生命周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产品记录,提高市场效益。RFID标签可嵌入到有时限要求的产品包装上,以便在货物从仓库运往商店上架的过程中,监测温度、震动、时间及其他参数。
RFID技术将彻底解决物流管理中信息采集的自动化问题。贴在单个商品、包装箱或托盘上的RFID 标签,可以提供供应链管理中产品流和信息流的双向通信,并通过互联网传输从标签采集到的数据。同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可以大大削减用来获取产品信息的人工成本,使供应链许多环节操作自动化。
德国莱茵堡麦德龙商店(Metro)的实验表明,RFID标签不论对托盘级别的识别还是对货架上单个商品的识别都非常成功。它能加速存货周转,不必再用人工清点装箱单或货物,也省去了各个环节人工获取数据的工作。
现代物流涉及大量纷繁复杂的产品,其供应链结构极其复杂,经常有较大的地域跨度,因此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非常高。MIT Auto-ID Center对一个消费品公司的调查显示,一个配送中心每年花在人工清点货物和扫描条形码上的时间达11000小时。RFID技术克服了条形码的这些缺陷,将该过程自动化,为供应链提供即时数据。Forrester Research零售业分析师认为,若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扫描条码的人力成本。此外,RFID可解决零售业物品脱销、盗窃及供应链被搅乱带来的损耗,而沃尔玛每年因盗窃带来的损失达20亿美元。
就RFID应用而言,更多的例子还是用于零售供应链: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DHL计划于2004年底在其物流中心用RFID技术取代条形码扫描;UPS把RFID用于包裹分捡过程和包裹准确位置的确定;Dell在电脑装配过程中随时把新的信息写入RFID标签,让顾客在购买时了解所订购产品的生产流程;联合利华和雀巢等企业也采用了类似的系统,进行物料跟踪与质量控制。
目前,一些大型的全球性海运公司(例如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局)已经在一些来往较多的国际港口安装了射频识读装置,并通过“物联网”获取货物的抵达和中转信息和数据,实现物流信息的可视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它们所采用的方案是在集装箱、托盘级采用有源RFID标签,在小包
装货箱和单品上同时使用无源RFID标签和条形码。为保证货品安全,还在集装箱上安装了射频电子关封,一旦货柜被非法打开,将在几秒之内自动报警。
制约RFID发展的瓶颈缺乏统一的标准
业界公认,当前制约RFID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技术标准。全球现有117个针对数据交换的RFID协议标准。协议过多过滥,导致术语不统一,限制了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
本来制定国际标准是ISO技术委员会的责任。随着供应链逐渐成为未来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999年MIT Auto ID Center在UCC(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的支持下提出了EPC(电子产品码)标准。2003年11月,UCC和EAN(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EPC Global,主持EPC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工作。这确立了EPC在商业领域的地位,也加快了RFID技术在商业领域中大规模的应用进程。EPC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标准,实际上已经扩展为一个结合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物联网”架构。EPC已经陆续被全球多家著名公司(例如沃尔玛、可口可乐、克拉福特等)采用,因此有望成为新一代UPC(通用商品码)的标准。
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制定标准的工作很复杂。例如,2004年6月中旬,中国自动识别协会在重庆召开的射频课题组第三次会议未能就我国EPC标准形成统一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