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攻击与利他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重要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直接的身体冲突,如打架斗殴,到间接的言语攻击,如诽谤、侮辱等。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攻击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在攻击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挫折是引发攻击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挫折,这种挫折感可能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个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会因为这种挫折而对身边的同学发脾气。

社会学习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后果,个体可能会模仿并习得这种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家长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采取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冲突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生活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的居民,可能会因为周围的不良影响而增加攻击他人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外在回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处处可见,从简单的为他人开门,到在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

利他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同理心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时,往往会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比如,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路边呻吟,我们因为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而选择伸出援手。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对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互助和关爱他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1.生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影响 基因的影响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雄性激素(性别)
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 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 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 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第11页/共26页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外向攻击
挫折 (目的阻碍

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第12页/共26页
修正的攻击理论
无法接受 的挫折
愤怒 +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
第13页/共26页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 观察学习
第14页/共26页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会计学
1
一、攻击行为
第1页/共26页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手段的目的 攻击方式:行为攻击、语言攻击
第2页/共26页
(1)人类的愤怒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
不愉快的 体验 代价和回 报
情绪唤醒 +
结果预期
依赖 成就 退缩与顺 从 攻击 躯体症状 用药物和 酒精来 自我麻 醉 建设性地 解决问 题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有强烈赞同需要的人更可能作出利他 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响,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典范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 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 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 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 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 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宁这 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他们 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已经 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并不 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源自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根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生物学根底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 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那么不同。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助.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攻击反社会及利他行为

攻击反社会及利他行为

(四)象征性激活因素
人类在其个体空间受到侵犯时, 人类在其个体空间受到侵犯时,会借助攻击来 作出反应,只不过人类像对待产权一样, 作出反应,只不过人类像对待产权一样,把思想也 领土化了。 领土化了。这种攻击主要是由认知的或象征的中介 来驱使的。 来驱使的。 休斯曼认为,在具有挑衅价值的线索中, 休斯曼认为,在具有挑衅价值的线索中,象征性 激活因素(诸如鄙夷的眼神或质询的口气等) 激活因素(诸如鄙夷的眼神或质询的口气等)可能 使受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消极的体验。 使受体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消极的体验。
三、愤怒与攻击
(二)愤怒的心理生理分析
愤怒体验由三种反应成分控制: 愤怒体验由三种反应成分控制: 倾向性分析。 1、倾向性分析。 它将图式的和计划的运动反应整合起来以引导攻击的行为。 它将图式的和计划的运动反应整合起来以引导攻击的行为。 兴奋性分析。 2、兴奋性分析。 它为引导的行为积蓄能量。 它为引导的行为积蓄能量。 经验性成分。 3、经验性成分。 它对行为实施监控,评价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它对行为实施监控,评价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借 以作出继续或终止的决定。 以作出继续或终止的决定。
四、武器变量的介入和校园暴力
伯科维茨的结论: 伯科维茨的结论: 关于攻击现象的研究,许多解释是以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关于攻击现象的研究,许多解释是以人格理论为依据的,认为攻 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我中心注意的影响, 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我中心注意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动 机与攻击有关。 机与攻击有关。 然而,在伯科维茨看来,线索的暗示作用(如武器的提示效应) 然而,在伯科维茨看来,线索的暗示作用(如武器的提示效应) 不仅能使愤怒迅速转向攻击,而且会加剧攻击的严重程度。 不仅能使愤怒迅速转向攻击,而且会加剧攻击的严重程度。线索的暗 示作用有可能减弱他或她此时此刻压抑攻击的心理力量。 示作用有可能减弱他或她此时此刻压抑攻击的心理力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

返回
第九章 社会行为
亲自电击 看电击 无电击 被激怒的被试 6.80 7.60 10.67 未被激怒的被试 8.07 9.73 6.60
返回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1. 本能论 2. 社会学习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2. 3. 4. 烦恼 挫折 酒精 个人特点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行为
四,侵犯的控制
1. 2. 3. 4. 减少挫折感 渲泄 移情 个性培养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3.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3.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利 益 代 价 个人烦恼 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同 情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E. O.WILSON), 许多动物的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们无法 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则不同.
1. 2. 3. 4. 个人因素 环境教育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被帮助者的特点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五,个体认知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 2. 3. 4. 干涉的代价 他人受伤害的程度 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当时的情境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1.侵犯的定义 侵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 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阿希的从众实验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三节 相符行为
从众的原因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三节 相符行为

[精品]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PPT71)

[精品]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PPT71)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
1. L Berkowitz(1960,1978)修正: 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 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 愤怒。攻击行为的实际 发生会受到一定的外部情境攻击线索 (aggression cue) 的 影响。
(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 K A Dodge(198)认为:
无论是反应型攻击还是主动型攻击,从外界信息 的输入直到作出行为决策,此加工过程必须经过一 系列的加工阶段,共有5个步骤或环节。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认知理论
社会线索;目标;记忆存储
(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理论的不足: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在动物和人类攻击的作用,对学 习因素重视不够; 攻击的能量模型不成立; 忽略了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生物论
解码过程
对 社 会 线 索 的 知 觉
寻 找 线 索
解释过程
对 记 忆 储 存 、 目 标 和 数 据 进 行 整 合 寻 找 解 释 数 据 与 程 序 规 则 的 匹 配
寻找反应过程 决定反应过程 解码过程
寻 找 反 应 生 成 潜 在 的 反 应 对 潜 在 反 应 的 后 果 作 出 评 定 对 反 应 的 适 宜 性 进 行 评 估 决 定 最 终 反 应 搜 索 行 为 的 组 成 部 分 解 释 反 应
个体受伤害后首先对当时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伤害者应负的责

《社会心理学》8利他行为 9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8利他行为 9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
侵犯行为
、利他者因素:①性别②年龄③人格特征④受助者心境
、受助者因素:①性别②魅力和人品③值得帮助的人④相似性
、环境因素
:①物理环境②时间压力③社会文化因素
、旁观者效应:
定义——在晋级情况下,由于他人在场,
1、历史根源:先天特性还是群体规范?(《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威尔逊)
2、学习助人:强化和模仿
3、决策助人:利与弊的权衡
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影响的结果
多数的忽略
责任扩散
威斯伯
巴塔尔
②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③完全自愿的行为④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
8种
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
2、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动物存在内在攻击需要)
3、侵犯的生理基础(雄性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系统、酒精、五羟色胺)
1、侵犯行为受到强化的影响。

2、侵犯行为也通过观察与模仿而形成。

1、对挫折的认知
2、相对剥夺(剥夺是一种引起侵犯行为的挫折)
3、战争是有组织的侵犯。

心理学课件之社会行为

心理学课件之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侵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 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2.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动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提出,利他行为 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利他行为也许 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则不同。
第九章 社会行为
行为的概念
1.利他行为的定义
第九章 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指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 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特点:以有益他人为目的;不期望有任何 回报;出于自觉自愿;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2.利他行为种类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
以取向划分 自我性利他主义 纯利他主义
第九章 社会行为
3.侵犯的种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分为: 言语侵犯-使用语言、表情对别人进行侵犯 动作侵犯-使用身体的特殊部位以及利用武 器对他人进行侵犯 根据侵犯者的动机,分为: 报复性侵犯:侵犯者的目的在于复仇和教训 对方,让受害者遭遇不幸。 工具性侵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目标的一 种手段。 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
信息性社会影响 规范性社会影响
4、从众的影响因素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 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情境因素: 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 个体因素: 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 的自我卷入水平

第九章攻击与利他行为

第九章攻击与利他行为

(二)攻击的心理社会因素
1、挫折攻击假说 任务挫折、人为挫折、言语 侮辱、对照组;实验后允许被试攻击对方; 5.1 4.1 3.8 2.1

对照组 任务 人为 言语侮辱 当宣泄(紧张释放)后攻击就停止; 间接攻击:狗的理论;自己人效应;

挫折引起攻击?排队插队(前3名、12名),往 后看一眼,20秒后道歉、离开; 那个人说:这是我的位置,注意点,1分; 威胁,骂人,推,2分; 攻 击 口头 非言语

(二)攻击人格因素

1、可能是一种特质:在22年的研究中,7-8岁的 儿童,到30岁也比较有攻击性。 2、其他人格变量:低自我价值感容易产生攻击; 盲目性的人容易受别人的暗示产生攻击。 3、行为异常者:社会化异常者,反社会人格。 四、预防和控制攻击 (一)提高生活质量(二)惩罚攻击者 (三)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四)唤起同理心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前 不愉快产生攻击。


2、社会学习与攻击
(1)观察学习,网络对孩子的影响 (2)童年的经历,父母的放任与粗暴的体罚; (3)影视的影响, 男 30 女 岁 罪 行 程 度 观看电影的多少 低 中 高 低 中 高

三、攻击的情景与人格因素
(一)攻击的情景因素 1、高温 2、拥挤 3、责任分散,去个性化 4、服从权威 5、暴力年代:在70年中,50个国家参战国战后 杀人率比较 高。 6、性唤起:观看黄色电影,攻击性,中性, 结果看黄色更有攻击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利他行为的生物与文化影响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基础 1、亲属的选择 2、群体选择 3、进化和遗传:爱斯基摩人 (二)利他行为的文化影响 1、社会环境 2、社会公德:群体和谐 3、学习:强化、观察学习、角色扮演、认同; 4、道德判断的发展:弗洛伊德的观点; 皮亚杰的观点;科尔伯格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 1、攻击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而是一 种外在行为。
• 2、注重攻击的动机、意图,而不涉及其结果,这样, 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就不属于攻击。仅仅以后果 来定义攻击是不确切的。如杀人未遂同样是攻击行为。 一个人向你扔酒瓶子,你躲过了,是侵犯行为。
– 价值:按照重要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行事 – 理解:认识世界或者学习知识和经验 – 强化:通过自愿行动从心理上成熟并发展 – 职业:获得职业相关经验 – 社交:加强社会关系 – 保护:减少消极情绪,如内疚感或专于个人问

3 被助者的特征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帮助弱者,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的 • 男性对女性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浪漫或性 意向,有魅力的女性获帮助机会更多
• 内控:个体相信个体能够选择趋利避害的行为, 外控型的人人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是由运气、命 运、强权人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决定的
• 低利己主义:不专注竞争、自我,不自私。
– 利己主义指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忽略 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志愿者行为:长期的利他
• 有计划、持续的,并且消耗大量时间 • 自愿动机——为何自愿
• 贝克威兹强调,外在环境的攻击线索是使内在的攻 击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需的条件。但后来他又指 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 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
• 根据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挫折是引 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起的作用可能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事件的攻击 反应。
• 3、攻击不仅指伤害身体,也包括想要在精神上、心 理上给对方造成伤害结果的一切行为,如骂人、或使 人丢面子的行为。辱骂是侵犯行为。
有意图有目的——不论是否造成伤害,意向是侵犯行为定 义中最关键的因素。 但意图是内在的,很难判断一个人的动机和意图,需结 合其他一些线索作出综合判断。
• 动机或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 具体经历:学校品格教育(尊重他人并承担社会责 任)、亲社会模范榜样、父母的教育(对人友善、 考虑他人并不仅仅是自己)
– 女性的移情能力超过男性
• 社会责任感:相信每个人都有责任尽自己最大 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世界公平信念:认为世界是公平的,可预测的。 好的行为将会受到奖赏,不良行为将会受到处 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好事,那些 帮助他人的人事实上会从中得到益处。
四、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挫折或愤怒情绪唤起
是侵犯倾向增长的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已学到采用侵犯态度和侵犯行为来对付令
人不快处境的人,挫折较会引发侵犯行为。
➢观察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历程。个体从
观察他人的侵犯性行为到表现出自己的侵 犯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
▪ 有一个榜样表现出侵犯行为; ▪ 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 合理的” ;
• 1 弗洛伊德:死本能观点,认为人除了天生 具有一种生存本能(Eros)外,还天生具有 死的本能(Thanatos)。正是死本能导致了 人们产生攻击行为。
• 让死本能能量释放出来,以免它积累,导致 疾病
• 2、人类暴力产生于遗传
洛伦兹观点(1966):攻击本能具有进化 意义人类与其它物种具有遗传的争斗本能, 这种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 为它有助于保证只有最强壮和精力旺盛的 个体才能将他们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 “实际上极端残暴的行为只有人类才 有。人们野蛮地相互残杀,这在自然界中 是独一无二的。可悲的事实是,在地球上 的一切动物中,人是最残酷、最无情的物 种。在阅读描写人对人实施暴行的报纸或 历史书时,我们可能被吓得退缩”
4 反对攻击行为是遗传的程序行为
– 人类攻击行为的范围非常广,如何能被遗传 因素所决定?
– 施助者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 好的天气、感觉良好的气味有利于产生正情绪
– 如果求助需要很明显,而帮助也不会给施助者带来大 的消极后果,正情绪将会增加利他行为反应的可能性
• 负情绪与利他行为
– 心情不好时,个体关注自己的问题,无暇顾及他人
– 如果负情绪不是那么强烈,助人行为是有趣的,并可 以带来满足感,而不是困难和令人不快,利他行为会 使人从坏心情中恢复过来,那么负情绪也可能增加利 他行为
• 20世纪60年代仍有研究报告指出,男性暴力犯罪与其染 色体异常有关。通常男性每一细胞核内具有22对染色体 及1对XY性染色体,但有些男性却有3个性染色体,即 XYY性染色体,这些人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也有研究认 为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可能会增加攻击行为的几率。
• 3 一些学者认为:人不仅天生就有残杀性, 而且人的这种肆无忌惮的破坏性是独一无 二的
• 1、行为发生的情景。情景可以提供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 如足球场。
• 2、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比如双方之间过去是否有恩 怨。
• 3、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打孩子不是攻击,但倒过来 却是。父母打骂孩子。警察开枪打伤负隅顽抗的罪犯。足 球比赛中,运动员铲球而致使他人受伤。
二、攻击理论
一、攻击的起源
– 众人致误现象: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参照 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作出反应,他人地不作 为影响了个人对整个情境的知觉、解释和判 断,并运用这种“信息”来合理化自己的不 行动。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事件的特性
– 利他行为的唤起(注意) – 紧急度 – 助人的代价
2 施助者因素
(1)心情
• 正情绪与利他行为:提供帮助可以延长积极情绪 状态,让助人者感觉良好
– 不同社会中,攻击行为的频率变化很大,甚 至相差50倍之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攻 击行为怎样被遗传因素决定?
– 遗传和生物因素只对人类攻击行为产生了很 小的作用
三、挫折—攻击理论
– 1 多拉德等人在1939 年首次提出;挫折指个体在从事 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 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耶鲁大学 的多拉德(Dollord.J)等人首先提出了挫折——攻击假 设,把人类攻击性行为系统地定义为对环境条件的反 应 ,认为挫折是攻击的原因,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
(2)人格特性
• 移情——对他人情绪痛苦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 知反应。移情包括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状态,感 到同情,并尽力解决问他人的感觉,有同情感
– 认知成分:能够知道他人的感觉以及为何他人会有这种 痛苦感觉,具有考虑他人观点的能力
– 移情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人们的疫情能力不同? • 遗传——遗传与移情的情感特质(个人的忧伤和同 情关心)有关
挫折行为为先决条件,攻击行为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例:儿童玩玩具。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攻击。
• 然而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如入学考试落榜不一定有攻击 行为。因此,挫折和攻击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
4 伯克威兹的修正

攻击线索
• 挫折 攻击唤起状态 攻击
• 攻击线索理论:此论实质上是挫折——攻击理论的 修正,由贝克威兹提出,认为人在遭受挫折以后, 只是引起一种唤起状态,即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 如果在个体所处的环境中不存在给人以引导的认识 线索,挫折不一定会导致向特定对象攻击的行为反 应。个体在遭受挫折后是否出现攻击行为,是由环 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2 旁观者效应
– 拉坦和达里的研究
– 含义: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 利他行为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 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将 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 迟了。
• 解释
– 责任分散: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旁观者们共 同承担责任。如果现场只有一个旁观者,他 或她就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有两个旁观者, 每个人就各自承担50%。如果有一百个人, 每个人就只承担1%的责任了。旁观者的数 量越多,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小了。
• 有伤害人生命与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 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甚至是自己 的生命;
• 不寻常、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 • 情境特殊,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 • 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
往是措手不及的。 • 如:落水、抢劫、触电、着火、行凶等。
二、对突发事件反应
1 利他行为研究起始于一桩谋杀案 – 1964年,美国纽约市吉加登斯发生的惨案
– 年龄: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机会多。 – 人际吸引:帮助喜欢的人 – 责任归因(品德):人们倾向于帮助看上去正
派、质朴的人,不愿帮助让人厌恶、不正经的 人,讨厌粗鲁、行为怪诞的人、流氓等。
4 社会文化因素:利他榜样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 行为的准则,利他行为作为一种 社会行为,受制于具体的社会制 度和具体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和 行为规范。
行为模式 敌意归因

唤醒
情感状态 侵略性认知
• 攻击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行为。指对别人有
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 为。特点: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 的或物质的回报;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 有损失。比如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强调 了不求回报的动机,而示恩、让对方感恩 等,(如“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 善,虽善不赏”),则不属于利他行为, 而是交换行为。
– 许多动物中,双亲在它的幼仔受到威胁时,都 会以牺牲自己来保护幼仔,如鸟类,雌夜莺。
• 基本观点
– 人类的许多行为建立在基因基础上,经过净 化“选择”出来,以利于基因(物种)繁殖
– 个体的目标就是确保基因存活率最大,基因 能够传递到下一代
– 利他行为同样受自然选择影响,增加了基因 传递到下一代的概率,利他行为变成了我们 生理遗传的一部分
• 生物有机体论的解释:18世纪拉瓦特探讨了人的脸部构 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认为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 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以及傲慢的鼻子等特征, 是人类偏差行为的重要指标。19世纪的意大利学者、犯 罪学家隆布罗素具体描绘了犯罪者在生理上具有的一些 特征:1)、头部大小与同一地区的人种有明显不同; 2)、脸部不对称;3)、额部及颧骨过度发展;4)、 耳朵类似非洲的黑猩猩;5)、扭曲、向上的鼻梁;6)、 肥大、突出的嘴唇;7)、上额变形,如过大、突起或 凹陷;8)、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9)、过多、 早熟的皱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