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拓展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插秧歌》课外拓展练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插秧歌》课外拓展练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插秧歌》课外拓展练本诗核心技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比喻手法。

【练123·训练理由】《水仙子·瓦匠》和《贫农》多样化的口语,明白如话;《和周秀实田家行》(节选)运用比喻写农家的困难。

这三首诗词,手法方面和《插秧歌》都有形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瓦匠陈铎东家壁土恰涂交①,西舍厅堂初瓦了,南邻屋宇重修造。

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

金张第游麇鹿,王谢宅长野蒿,都不如手镘②坚牢。

[注]①恰涂交:才涂好。

②手镘:泥瓦匠涂泥的工具,俗称“抹子”。

1.下列选项中对于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为鼎足对,用“恰”“初”“重”三字相绾,写出瓦匠繁忙的工作,表现他们的辛劳。

B.四、五句紧承前三句,在意思上更进一层,“直到老”“数十年”强调了瓦匠勤劳的一生。

C.这首散曲同《插秧歌》《芣苢》一样,都肯定了劳动的价值,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

D.这首散曲多用口语,语言明白如话,显得亲切自然,又富有内蕴,经得起咀嚼品味。

2.结合这首散曲赏析“金张第游麇鹿,王谢宅长野蒿”两句。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贫女秦韬玉①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

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B.首联从贫女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

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

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C.诗的颔联和颈联表明贫女要迎合流俗,喜欢时世俭梳妆,要同别人争妍斗丽。

初中语文中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拓展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拓展训练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
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 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 帘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类型4
课内外诗歌对比
【答案】 ①思想感情方面。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 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②写 作手法方面。同:两首诗都体现了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 ”,《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异:《春望》想象之辞较少, 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 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 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春望》所写意象甚多; 《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第一部分 古诗文默写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全国视野新考 法拓展训练
类型1
创新考查文言词语意思
1.[2020温州]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1)承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2)声假雨也
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
(3)则蕉亦默默静植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爱莲说》)
【答案】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类型3
创设情境考查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 闽有带鱼
闽地有一种带鱼,鱼身有一丈多长,没有鳞片而且腥味很浓,是各种鱼类 中地位最低的,送给客人都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炸着吃,也是芳 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位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非常饥饿,在路上闻 到了很浓的香味,问这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侍从说这是带鱼,(监司)立即命 令(侍从)前往百姓家中取走已经煎好的带鱼,到自己的家里吃,(吃完)大 赞好吃,并且因以前没有买过而生气。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 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嗜好像这样无常。吴江的顾道 行先生也非常喜爱闽地所做的“带鱼鲊”,遇到闽地人就向他们索要,但是闽 地人却很讨厌这种鱼的味道,常常不能回应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a.烘托人物心情;b.烘托人物形象;c.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 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④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a.暗示文章的中心;b.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分析。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答案 (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 寒 (3)身上衣裳口中食 解析 根据提示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答案 A 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答案 B “凸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理解有误。这一句是心理描写,结合上句“可怜身上 衣正单”可以看出,“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这是因为他把解决衣食 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所得的钱上。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深刻揭示了卖炭翁的悲 惨处境。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答案 (1)锦(红)衣 春游 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 (2)表达了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意对即可) 解析 (1)本诗比较直白,容易理解,根据题干提示,抓住关键词句作答即可。“锦衣”写的是 富家公子的穿着,“侵晓”写富家公子“春游”的时间,“野庭”是地点,结果是“踏烂麦青 青”。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本诗前两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艳的锦衣,一大 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贵公子的豪华与权势。后两句即紧 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 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此行径的不 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 山东菏泽中考,4—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4 分)

拓展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 专题十五 古诗词曲鉴赏(真题篇)附答案

拓展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 专题十五  古诗词曲鉴赏(真题篇)附答案

拓展训练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专题十五古诗词曲鉴赏(真题篇)一、(2018·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①[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拓展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真题篇)附答案

拓展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真题篇)附答案

拓展训练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专题十四文言文阅读(真题篇)一、(2018·邰阳)古诗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注】①广才:增长才干。

②淫慢:放纵懈怠。

③险躁:轻薄浮躁。

④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3)静以修身____________ (4)悲守穷庐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拓展训练 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12.古诗三首

拓展训练 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12.古诗三首

拓展训练2020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一练12.古诗三首1.看拼音,写词语。

xūn táo háng zhōu jūshù yǒu shì wú kǒng( ) ( ) ( ) ( )2.先把带“ai”字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句子中。

( )思( )声叹气( )近悲( )(1)他一边无精打采地踱步,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墓碑前的一束束白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____________。

3.下列诗词名句中,加粗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生气恃风雷B.王师北定中原日南望王师又一年C.直把杭州作汴州飞流直下三千尺D.西湖歌舞几时休物是人非事事休4.读句子,完成练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B.“熏”字暗示了歌舞场面的庞大和热闹,表现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C.“醉”字把“游人们”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D.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慨之情5.下列关于《示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绝笔诗B.这首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C.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D.这首诗语言精雕细琢,有助于流露出真情,使诗更美、更感人6.课文综合回顾。

《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爱国诗,《示儿》是写给____________的,表达的是爱国情;《题临安邸》是写给____________的,表达的是亡国恨。

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课文古诗词拓展练习 同步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课文古诗词拓展练习 同步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练习一、根据要求写诗句。

1. 表现春天的诗句:2. 表现夏天的诗句:3. 表现秋天的诗句:4. 表现冬天的诗句:二、送别诗是我国古诗词海洋中璀璨的明珠。

请将下列有关诗句补充完整。

1. 惜别情在滔滔江水中:2. 惜别情在深深潭水中:3. 惜别情在勉励的话语中:4. 惜别情在送别的美酒中:三、写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4.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四、根据情境填写诗句。

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

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通过“。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你我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五、趣味一填,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上花名。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3.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 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5.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六、趣味一填,填写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

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杏出墙来。

2. 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4.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参考答案古诗词练习一、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1. 课外拓展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2. 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 读诗歌《早发白帝城》,回答问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请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轻”字体现了什么?4. 背一背,填一填。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

(2)窗含西岭______,门泊东吴______。

(3)______无闲田,______犹饿死。

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①题:______②缘:______③不识: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6. 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诗人的足迹,下面的诗句分别描写的是哪里的风光呢?请写出地名。

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______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类文阅读-9古诗三首(一)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1、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节的场景,你是从诗中的词语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夕D、元宵2、诗中的()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

A、冷B、秋C、夕D、卧3、这首诗写的是失意宫女的生活。

诗中写了她们的什么活动?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二)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一年的希望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答案】(一)1、C 牵牛织女星2、A3、扑打萤火虫、看牵牛织女星。

(二)1、B2、C3、D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南安军等-课外古诗词-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同步拓展训练-解析卷

南安军等-课外古诗词-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同步拓展训练-解析卷

南安军等-课外古诗词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同步拓展训练-解析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安军①[宋]文天祥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抗元战败,壮志未酬,被捕归来。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3.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4.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1.结合本诗的注解了解到该诗的写作背景,他是抗元战败被俘押解北上时路过自己的家乡,据此很容易得出答案:抗元战败,被捕归来。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首先回顾常见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然后分析本诗,对号人座。

结合诗句分析,“千古”与“一时”对比,“在”与“非”对比,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作者内心是无比悲痛的。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这一关键信息。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君子好.(hào)逑B.钟鼓乐.(yuè)之C.道阻且跻.(jī)D.溯.(shù)洄从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喜欢、爱好)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种植物)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阻止)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仿佛、好像)3.朗读下列句子,找出韵脚及所押韵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韵脚:所押韵母:(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韵脚:所押韵母: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课本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中的热闹情景。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新编初中古诗文阅读与拓展训练答案

新编初中古诗文阅读与拓展训练答案

新编初中古诗文阅读与拓展训练答案【篇一:文言文课外拓展练习(含答案)】)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巨商蓄鹦鹉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拓展训练 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拓展训练  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拓展训练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诗词默写(一)补写诗词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2)_________,终为土灰。

(《龟虽寿》)(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

[《赠从弟》(其二)](4)剧哉边海民,_________。

(《梁甫行》)(二)根据提示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龟虽寿》中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赠从弟》(其二)中赞颂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陈毅诗中所写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法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梁甫行》一诗中咏叹家园荒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一)阅读《庭中有奇树》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在古代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夫妻间的相思之情的,①要么是远行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②要么是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奔波在外的丈夫。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该诗应属于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处关于主人公动作细节的描写,请指出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其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馨香盈怀袖”是为人称道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

【拓展】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五首课后拓展训练新版语文版

【拓展】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五首课后拓展训练新版语文版

【关键字】拓展24 诗词五首名校讲坛1.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同“哪”)(2)词类活用出门东向看(名词作状语,往东)2.主题解说《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通过描写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凄凉和悲苦的处境,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诉衷情》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后写的,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借景抒怀,借古讽今。

通过对三国时期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表现了作者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满江红》是作者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难点攻克《诉衷情》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试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提示一: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是: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提示二:“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4.结构图解十作者十五少年从军对比五感慨八十皓首得归夸张从家兔入狗窦征军中雉飞梁上者荒冢累累抒征惨庭生旅谷悲泪沾衣裳情景井生旅葵伤爱国情诉衷情—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登望神州、北固楼、京上片写景千古事、长江流南口——感慨兴衰、赞美乡北子固孙权、讽刺当朝亭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有敌手、孙仲谋怀朝喇叭曲小天借物虚张声势子锁哪腔大宦军愁——吹翻残害官咏抒情喇民怕——吹伤人民叭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篱下(lí)B.戍边(wù) 貂裘(qiú) 冢累累(lěi)C.两鬓(bīnɡ) 雉鸡(zhì) 贻笑大方(yì)D.狗窦(dóu) 兜鍪(mòu) 侬(nònɡ)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B.当年万里觅封/侯C.官船来往/乱如麻D.只吹的/水尽/鹅飞罢3.下列诗歌有关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诉衷情》——陆游——北宋B.《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长短句》——辛弃疾D.《朝天子·咏喇叭》——明代散曲——王磐4.根据课文填空。

行路难等诗词三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

行路难等诗词三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

行路难等诗词三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1.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朗读节奏。

一般来说,七言律诗采用“四三”或“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方法划分节奏,具体要依据诗歌的内容来确定。

本题中的几个诗句依内容适合采用“二二三”或“四三”的方法划分。

如:金樽/清酒/斗十千。

据此作答即可。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________斗十千:________(2)玉盘珍羞直..万钱羞:________直:________(3)长风破浪会.有时会:________(4)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________济:________【答案】(1)清醇的美酒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2)同“馐”,美味的食物同“值”,价值(3)一定、必然(4)高高的船帆渡【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古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诗句内容,弄清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或根据语境词义。

如“清酒”是“清醇的美酒,好酒”;“羞”同“馐”,美味的食物;“济”是古今异义词,“渡”。

3.划分节奏。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答案】(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朗读节奏。

一般来说,七言律诗采用“四三”或“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方法划分节奏。

高中语文精品练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拓展训练

高中语文精品练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拓展训练

古诗词鉴赏拓展训练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①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捉②银胡辕,汉箭朝飞金仆姑③。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檐(chān):短衣。

②娖(chuò):整理。

③金仆姑:箭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两句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场面,气势宏大,豪情壮志溢于笔端。

B.“燕兵夜娖银胡”,写金兵晚上整理箭筒的情形,正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C.上片“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出战争场面声势浩大,富有感染力。

D.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一方面感叹青春不再,另一方面也感慨壮志未酬。

16.清代陈廷焯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哀而壮”,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2)答案:15.B(“正面说明”错误,应为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16.①“万字平戎策”指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与上片中词人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相照应,豪迈壮阔之情溢于言表。

②“换得东家种树书”指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写出了青春不再、壮志未酬的叹息,流露出浓浓的哀伤。

(6分。

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唐)杜牧《赠别二首》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唐代诗人杜牧在其诗篇《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里的“豆蔻”是指()A.十三四岁B.十五岁C.十六七岁D.十八岁2.第二首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 分)1.A2.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

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全《蜀道难》拓展练习

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全《蜀道难》拓展练习

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全《蜀道难》拓展练习本诗核心手法:想象、夸张、借景抒情、引用传说【练1·训练理由】李白的《赤壁歌送别》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作品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时救民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了想象、夸张等手法,与《蜀道难》比较阅读,体会这两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效果。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二龙:指争战的双方。

诗中指曹操和孙权。

②鲸鲵:大鱼名,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对战的军队。

唐突:触犯。

【小题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照应标题描绘赤壁之战的紧张情势,“扫地空”写出了曹操的惨败之状。

B. 第三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烈火张天映照云海的景象,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

C. 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D. 这首诗将怀古与送别融为一体,用怀古来串起全诗,借送别来突出怀古之情。

【小题2】1. 结尾“我欲因之壮心魄”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知识点]咏史怀古,李白(701-762) ,赠友送别[答案]【小题1】C【小题2】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理解赏析不正确。

第五句写出了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的离去感到感伤,并未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可分两层,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唐诗五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

唐诗五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

唐诗五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同步训练及拓展-解析卷1.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

(2)(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一个“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的形象写照。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句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可从意境、炼字或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精练(36)古诗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清]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

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

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

”约八九处。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

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

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

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②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

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

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

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

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

②冶华:美丽繁华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B.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爰:变更,更改C.引为恨恨:憎恨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曩所信宿之西园卧而思之B. 客有请吊蜀冈者知有极不然者C.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其尚犹丁初秋也欤?D. 有以经义请质难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3分)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

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

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

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

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5.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4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3分)②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3分)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②。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

②葑上田:古代的一种水田,状如木格。

(1)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诗人“望”到了怎样的画面。

(4分)(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锦瑟无端五十弦,。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3)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跟着炊烟回家马国福①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

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

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

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

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

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

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

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

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

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

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

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

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⑥我一直怀念炊烟。

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

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⑦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⑧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

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

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

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

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⑨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8.文章第②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文章第③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0.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0.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1.请拟写两条以“注意交通安全,拒绝酒后驾驶”为主旨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每条不超过20字)(5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C (恨:遗憾)2.D(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者:……的人/……的地方;其:指示代词,那/副词,表推测;以:介词,拿)3.C(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4.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5.⑴(4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6.(1)阴森森的树丛中隐约露出几所古寺,山下散落着宛如棋盘的水田(2分),天空中偶尔掠过一只小鸟,夕阳西下,炊烟里也带着丝丝寒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