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理科适用
高中必修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必修物理公式大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7acc0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8.png)
高中必修物理公式大全总结一、运动学公式1.速度:v=s/t2.加速度:a=f/m3.位移:s=v0t+1/2at²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恒定,所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是相等的。
5.速度变化量:Δv=aΔt(公式中的各个量都必须采用国际单位)二、力学公式1.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²适用条件: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引力的计算。
适用性较强,万有引力也可以算做是天体运动的一种规律,除了重力和向心力的公式还需要行星周期、轨道半径、运行速度、平均密度等一系列计算天体的重要参数,和距离的计算公式(约天体到观察者的距离)等等。
由于在天文学中物体的质量往往很大,而物体间的作用力很小,往往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有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们本身的大小时,这个公式才近似成立。
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各量对应的意义。
2.胡克定律:F=kx适用范围: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弹簧的弹性系数),x是振子的位移。
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1cm时所受到的力。
这个规律在弹性限度内使用。
超过这个限度,弹簧会发生断裂。
3.动量定理:Ft=mvt-mv0适用范围:适用于碰撞、爆炸、打击等短暂作用。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用动量定理来求合力的冲量。
三、电学公式这部分内容较多,需要单独总结记忆。
如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电场强度:E=F/q,E与场源电荷Q成正比,与电场距离r 成反比;库仑定律:F=kQ1Q2/r²;电势差:Uab=φa-φb;电容:C=Q/U,C与电容器本身性质有关,与Q、U无关;电阻定律:R=ρL/S,电阻率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等等。
四、光学公式这部分内容较少,需要单独总结记忆。
如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干涉定律:ΔΦ=-2πΔΦ0sinθ;光的衍射:明显的衍射现象只有当障碍物尺寸小于或约等于光的波长时才能观察到;折射率:n=c/v(在真空中的光速与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的光速的比值)等等。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3991d11cc1755270722087f.png)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_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全部公式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全部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122af5616fc700abb68fc68.png)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全部公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物理公式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定量表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功和能1.功:W=Fscosα{W:功,F:恒力,s:位移,α:F、s间的夹角}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s2≈10m/s2,hab:a与b高度差}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Uab:a与b之间电势差即Uab=φa-φb}4.电功:W=UIt {U:电压,I:电流,t:通电时间}5.功率:P=W/t {P:功率[瓦],W:t时间内所做的功,t:做功所用时间}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 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8.电功率:P=UI {U:电路电压,I:电路电流}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I:电流强度,R:电阻值,t:通电时间}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 =I2Rt11.动能:Ek=mv2/2 {Ek:动能,m:物体质量,v:物体瞬时速度}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q:电量,φA:A点的电势}14.动能定理: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G=-ΔEP注: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O0≤α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Q:物体吸收的热量,ΔU:增加的内能,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摄氏度}注: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高中物理 经典公式整理素材 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 经典公式整理素材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ed7dc1b9d528ea81c779e9.png)
力
核力
静力学
矢量三角形法
比例法
动力学
整体法与隔离法
配合
建立合适直角坐标
运动学
负位多法 图像法抛体平源自斜抛等时性法竖直分速法
类斜抛法
圆周运动
皮带传动线速度相等
同一转动体角速度相等
比例法
功和能
冲量和动量
弹性正碰
条件性
矢量性
同系性
同时性
振动和波
平移法
热
电 静电学
等势面
电力线
稳恒电流
磁场
安培定则
切线垂直过切点半径
交流电
电磁感应
楞次定律
电磁振荡
电磁振荡过程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几何光学
光路可逆法
物理光学
明
暗
原子物理
四个守恒
恒量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0f732ea216147917112868.png)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一、力学公式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θCOS F F F F 2122212++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 =0 ∑F y =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N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总结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总结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e7976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高中物理总结公式大全高中物理总结公式大全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理科课程,涉及到很多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公式。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份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巩固和复习所学的内容。
一、运动学公式1. 速度公式:v = Δx/Δtv:速度(m/s)Δx:位移(m)Δt:时间(s)2. 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 = (v1 + v2) / 2v平均:平均速度(m/s)v1:初始速度(m/s)v2:末速度(m/s)3. 加速度公式:a = Δv/Δta:加速度(m/s^2)Δv:速度变化量(m/s)Δt:时间(s)4. 运动距离公式:S = vt + (1/2)at^2S:运动距离(m)v:初始速度(m/s)t:时间(s)a:加速度(m/s^2)5. 重力加速度公式:g = G*M/r^2g:重力加速度(m/s^2)G:万有引力常量(6.67430 × 10^-11 N*(m/kg)^2) M:地球质量(kg)r:地球半径(m)二、力学公式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F = maF:力(N)m:质量(kg)a:加速度(m/s^2)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F = dp/dtF:力(N)dp:动量变化率(kg·m/s)dt:时间变化率(s)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F1 = - F2F1:物体1受到的力(N)F2:物体2受到的力(N)4. 弹簧力公式:F = kΔxF:弹簧力(N)k:弹簧的弹性系数(N/m)Δx:弹簧变形量(m)5. 摩擦力公式:F摩擦= μF法向F摩擦:摩擦力(N)μ:摩擦系数F法向:物体受到的法向力(N)三、能量与功公式1. 功公式:W = F·S·cosθW:功(J)F:力(N)S:位移(m)θ: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2. 功率公式:P = W/ΔtP:功率(W)W:功(J)Δt:时间(s)3. 势能公式:Ep = mghEp:重力势能(J)m:物体质量(kg)g:重力加速度(m/s^2)h:高度(m)4. 动能公式:Ek = 1/2mv^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速度(m/s)5. 机械能守恒定律:E1 + W = E2E1:初始机械能(J)W:外界对物体的功(J)E2:末机械能(J)四、静电学公式1. 库仑定律:F = k |q1q2| / r^2F:电力(N)k:电力系数(8.988 × 10^9 N·m^2/C^2) q1、q2:电荷(C)r:两电荷之间的距离(m)2. 电场强度公式:E = F/q0E:电场强度(N/C) F:电力(N)q0:测试电荷(C)3. 电势能公式:Ep = qEdEp:电势能(J)q:电荷(C)E:电场强度(N/C) d:距离(m)4. 电容公式:C = Q/UC:电容(F)Q:电荷(C)U:电压(V)五、光学公式1. 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n1:入射介质折射率θ1:入射角(°)n2:折射介质折射率θ2:折射角(°)2. 成像公式:1/f = 1/v + 1/uf:焦距(m)v:像距(m)u:物距(m)3. 光程差公式:Δs = n * ΔlΔs:光程差(m)n:介质折射率Δl:光程差长度差(m)4. 杨氏双缝干涉公式:δ = λd / Dδ:相邻亮条间距(m)λ:波长(m)d:缝距(m)D:屏幕与缝的距离(m)这只是高中物理公式的一部分,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3991d11cc1755270722087f.png)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_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3795f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f.png)
一、运动学1. 速度公式:v = Δx/Δt2. 加速度公式:a = Δv/Δt3. 位移公式:Δx = v0t + 1/2at^24. 速度位移关系:v^2 = v0^2 + 2aΔx5. 平均速度公式:v_avg = Δx/Δt6. 自由落体公式:h = 1/2gt^27. 抛体运动公式:h = v0sinθt 1/2gt^2,x = v0cosθt二、动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F = ma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能公式:K = 1/2mv^25. 势能公式:Ep = mgh6.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7. 动能定理:W = ΔK8. 动摩擦力公式:f = μN9. 重力做功公式:W = mgh10. 弹性势能公式:Ep = 1/2kx^2三、能量与动量1. 动量公式:p = mv2. 动量守恒定律:在系统不受外力时,系统总动量守恒。
3. 能量守恒定律:在孤立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4. 动能定理:W = ΔK5. 动能公式:K = 1/2mv^26. 势能公式:Ep = mgh7.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8. 动能定理:W = ΔK9. 动摩擦力公式:f = μN10. 重力做功公式:W = mgh11. 弹性势能公式:Ep = 1/2kx^2四、电磁学1. 库仑定律:F = k|q1q2|/r^22. 电场强度公式:E = F/q3. 电势差公式:V = W/q4. 电势能公式:Ep = qV5. 电容公式:C = Q/V6.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1/C = 1/C1 + 1/C2(串联),C = C1 + C2(并联)7. 欧姆定律:I = V/R8. 电阻定律:R = ρL/A9. 电功公式:W = UIt10. 电功率公式:P = UI11. 电能公式:E = Pt12. 磁感应强度公式:B = F/IL13. 磁场力公式:F = BIL14. 磁通量公式:Φ = BS1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ε = N(ΔΦ/Δt)16.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归纳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4858ed54a7302768f99394f.png)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归纳冲量与动量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0 {Δp:动量变化Δp=mvt–mv0,是矢量式}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v2′=2m1v1/m1+m2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11.子弹m水平速度v0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E损=mv0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功和能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hab:a与b高度差hab=ha-hb}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变加速、以恒定加速度启动变功率、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 额/f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0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02/2}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电场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ε:介电常数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0=0:W=ΔEK或qU=mVt2/2,Vt=2qU/m1/2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0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抛运动;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0t,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强调: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课本。
高考物理公式大集合理科版
![高考物理公式大集合理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abffc69ec3d5bbfd0a74ab.png)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一、力学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的公式:(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 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gV (注意单位)7、 万有引力: F=Gm m r122(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ebb33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f.png)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一、力学公式1、力的性质:力的大小:F=ma力的方向:F → = F ⊥ + F |2、运动的性质:直线运动:s=vt匀变加速运动:v=v0+atv-t图型:v=v0+ats-t图型:s=v0t+½at^23、力学能量定理:机械能:EK=½mv^2潜能:EP=-GMm/R势能:U=mgh4、转动运动:角动量:L=Iω角动量守恒:ΔL=0转动势能:T=½Iω^2角速度与角度的关系:α=ωt 角矢量的定义:s=rα角加速度:α=dω/dt二、电磁学公式1、磁场的性质:电磁感应定律:B=µ0H+M 磁感应强度:H=1/µ0⋅(B-M) 2、电场的性质:电压定律:V=E⋅d电势能:U=QV电流定律:I=Q/t电容的容量:C=Q/V3、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B=µ0H+M电磁感应强度:H=1/µ0⋅(B-M) 电磁感应动力学==F=IL×B4、电磁波:电磁波方程:∇^2E=1/c^2∂^2/∂t^2电磁波功率:P=U/t=I^2R电磁波波长:λ=c/f三、光学公式1、几何光学:视距:d=o/s透镜定律:1/f=1/o+1/i折射定律:n_1sinθ_1=n_2sinθ_2延拓定理:m=r/r_02、物理光学:介质的折射率:n=c/v衍射定律:θ=λ/d干涉定律:mλ=a·sinΦ四、原子物理公式1、原子结构:原子能量:E=-(Z^2/r_1)-(Z^2/r_2)-(Z^2/r_3)-...电子轨道:V=Z^2/2r电子能量:E=-Z^2/rn干涉定律:de=h/p2、物质特性:核裂变:E=Δmc^2吸收法则:A_i+B_j=C_l+D_m量子井模型:E=E_n-E_1/n^2晶格定律:a_1/a_2=b_1/b_2=c_1/c_2五、热学公式1、温度性质:温差折算:T/T_0=Q/Q_0热量定律:Q=Ct热电效应:U=I^2Rt2、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dU=dQ+dW热力学第二定律:ΔS≥q_rev/T热力学第三定律:S=S°+S°°六、物理化学公式1、电离热:水解定律:H_2O=H+OH离子交换定律:A+BX=CX+D2、反应热:物质穿越双斜面线:q=ce(T_2-T_1) 反应期定律:PV=RT等温反应热:q=c(T_1-T_2)等压反应热:q=Cp(T_1-T_2)七、统计物理学公式1、热力作用:热波传播:q=K ⋅A/ r热膨胀比:α=1/(KP)2、系统性质:宏观热力:ΔU=TΔS比热容:C_v=dQ/dT体系的热容:Q=C_v(T_1-T_2) 熵的热容:S=C_p(T_1-T_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f53acf69b6648d7c0c74613.png)
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cb788a4f01dc281e43af061.png)
高中理科物理公式(一)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 间的夹角}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 与b高度差(hab=ha-hb)}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 额/f)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 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注:(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大全(理科)
![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大全(理科)](https://img.taocdn.com/s3/m/b220fad60242a8956bece438.png)
【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 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7.合位移S=(Sx2+ S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合力: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 ·m 2/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324GT r M π=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④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
⑤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周期越大,轨道半径越大。
⑥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2rGMa =,轨道半径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⑦地球或天体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22)('h R GMr GM g +==特别地,在天体或地球表面:20R GMg = 022)('g h R R g += ⑧天体的平均密度:32332323344R GT r R GT r V M πππρ=== 特别地:当r=R 时:G T πρ32= b 、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2RMmGmg = ∴GM gR =2。
在不知地球质量的情况下可用其半径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表示,此式在天体运动问题中经常应用,称为黄金代换式。
c 、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
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s km gR rGMv /9.7===第二宇宙速度:v 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v 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7. 牛顿第二定律: tp ma F ∆∆==合(后面一个是据动量定理推导)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F= -F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rGMv =3r GM =ωGMr T 324π=3224πGMT r =8.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a t 2几个重要推论:(1)as v v t 2202=- (结合上两式 知三求二)(2)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tsv v v t t =+=202 (3)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2202t s v v v +=匀速:v t/2 =v s/2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 /2 <v s/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① 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②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③ 在第1m 内、第2m 内、第3m 内……第n m 内的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 T 2(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9.自由落体运动V 0=0, a=g10.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O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 Vg o 22(2)上升的时间: t= Vgo(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V g o(6)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 o t 一12g t 2V t = V o 一g tV t 2一V o 2= 一2 gS (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 11、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线速度:V=t s =2πR T =ωR=2πf R 角速度:ω=φππt Tf ==22 向心加速度:a =v R R T R 222244===ωππ 2 f 2 R 向心力:F= m a = m v R m 2=ω 2R= m 422πTR =42πm f 2 R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
12、平抛运动公式: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 o t 水平分速度:v x = v o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21g t 2竖直分速度:v ytg θ =V V y ov y = v o tg θ v o =v y ctg θv = V V o y 22+ v o = vcos θ v y = vsin θtg α=xytg θ=2 tg α13、 功 : W = Fs cos α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α是F 与s 的夹角)(1)力F 的功只与F 、s 、α三者有关,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2)理解正功、零功、负功(3)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 安培力做功------量度------其它能转化为电能 14、 动能和势能: 动能: 221mv E k =重力势能:E p=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15、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 合= ∆E k = E k2 - E k1 =21222121mv mv - 16、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指弹簧的弹力)做功。
有时重力和弹力都做功。
公式: mgh 1 +222212121mv mgh mv += 具体应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单摆运动,物体在光滑的斜面或曲面,弹簧振子等 17、功率: P =Wt=Fv cos α (在t 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 v (F 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 为即时速度时,P 为即时功率;v 为平均速度时,P 为平均功率; P 一定时,F 与v 成反比)18、功能原理:外力和“其它”内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 19、功能关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路程等于系统失去的机械能,等于摩擦产生的热 12E E fS Q -==相对 20、物体的动量 : P=mv, *21、力的冲量:I=Ft*22、动量定理: F 合t=mv 2—mv 1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23、动量守恒定律 11v m +m 2v 2 = m 1v 1’+m 2v 2’或∆p 1 = - ∆p 2 或∆p 1 +∆p 2=0 (注意设正方向)适用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完全非弹性碰撞 mV 1+MV 2=(M+m )V (能量损失最大【以下部分为选修3-4内容】24、简谐振动的回复力 F=-kx 加速度x mk a -= 固 f25、单摆振动周期 gLT π2=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26、弹簧振子周期 km T π2= 27、共振: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物体的振幅最大28、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产生条件:要有波源和介质。
波的分类:①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有波峰和波谷。
②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有密部和疏部。
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fv vT ==λ 注意:①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问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②波在一个周期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波速: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波速v 波长λ频率f 关系:f Tv λλ==(适用于一切波)注意:波的频率即是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
二、电磁学(一)电场1、库仑力:221rq q kF =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 k = 9.0×109N ·m 2/ c 2静电力恒量电场力:F = E 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