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教学总结
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教学总结
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技术,将会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工业革命。
纳米科技使我们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
纳米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应用的基础。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对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态、尺寸、排列等的控制,以制备符合各种预期功能的纳米材料。
低维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各个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国内外许多科研小组的广泛关注。
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因为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传感特性及电子传导特性而成为研究低维纳米材料物理化学现象的理想体系。
尤其是对钒氧化合物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日益深入。
另外,稀土正硼酸盐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电磁性能引起了广大科研小组的浓厚兴趣,是低维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内容。
1.绪论1.1纳米材料的发展概况早在60年代,东京大学的久保良吾(Kubo)就提出了有名的“Kubo效应”,认为金属超微粒子中的电子数较少,而不遵守Femri统计,并证实当结构单元变得比与其特性有关的临界长度还小时,其特性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干净的超微粒子的制取及研究,“Kubo效应”理论日趋完善,为日后纳米技术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人们对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描述金属微粒费密面附近电子能级状态的久保理论日趋完善,并且用量子尺寸效应成功地解释了超微粒子的某些特性[3]。
最早使用纳米颗粒制备三维块体试样的是德国萨尔兰大学教授H.Gletier,他于1984年用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晶Pd、cu、Fe等[4],并从理论及性能上全面研究了相关材料的试样,提出了纳米晶材料的概念,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
1987年美国Argon实验室sigeel博士课题组用相同方法制备了纳米陶瓷TIOZ多晶体。
纳米技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纳米技术体系。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理解和认知也在逐步提高。
其中,纳米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因其奇异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进行探讨,并试图阐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例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物理法物理法是通过物理手段制备纳米材料,主要有溅射、磁控溅射、电镀、机械磨削等方法。
其中,溅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制备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可以制备大面积、厚度均匀的纳米材料。
另外,机械磨削也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实现高效的机械研磨过程,从而使得纳米材料制备的效率得到提升。
2. 化学法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纳米材料,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方法。
其中,溶胶凝胶法属于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单一的化学反应步骤,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的制备成本得到降低。
3. 生物法生物法是通过生物筛选方法制备纳米材料,主要有单细胞生物学法、免疫分离法、基因工程法等方法。
其中,单细胞生物学法属于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实现高效的生物筛选过程,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的制备成本得到降低。
二、纳米材料的性质表征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对于其性质的表征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下面将分别介绍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表面积的增大、量子效应、热力学性质等。
其中,表面积的增大使得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活性和化学反应性;量子效应使得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和力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使得纳米材料的热扩散、热容性、热联动性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2. 化学性质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表面改性、生物活性、化学反应性等。
其中,表面改性可以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使其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生物活性可以使纳米材料具有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力;化学反应性可以使纳米材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总结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总结姓名:学号:一、学习目的这个学期我们接触了这门新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在这门课的课堂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下面就说说通过上这门课学到的东西。
首先,要阐述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纳米科学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近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标志着科学技术水平已进入一个新时代——纳米科学技术时代,也标志着人类文明从“毫米文明”、“微米文明”迈向了“纳米文明”时代。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力的推动信息、材料、能源、生命、环境、农业、国防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将导致21世纪的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作为新时代已经将来的主力军,我们要学习好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科技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上要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必须要掌握与时代同步的新型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生存以及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贡献。
二、学习内容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是指让材料的单位体积达到纳米的尺寸,并具有纳米效应和特性所使用的方法。
人们可以通过制备纳米材料达到控制和发觉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如熔点、硬度、磁性、光学特性、导电和节电特性等。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如把优良的导体铜制作成“纳米铜”,使之成为绝缘体;把半导体硅制成“纳米硅”使之成为良导体;把易碎的陶瓷制作成为“纳米陶瓷”。
使之可以在室温下任意弯曲等。
因此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纸杯使之具备其他一般材料所没有的优越性能,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电子、医药、化工、军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
下面就说一下本学期学到的一些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物理制备方法机械法机械法有机械球磨法、机械粉碎法以及超重力技术。
机械球磨法无需从外部供给热能,通过球磨让物质使材料之间发生界面反应,使大晶粒变为小晶粒,得到纳米材料。
范景莲等采用球磨法制备了钨基合金的纳米粉末。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一、引言纳米材料是由纳米结构单元组成的材料,其在表面积、尺寸和形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因此,纳米材料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是研究这些材料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制备和表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制备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气相合成、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其中,化学法是纳米材料制备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通过溶液中的溶胶在温度和pH值的控制下到达凝胶状态,制备出纳米材料。
经典的方法是先通过溶胶制备出透明的凝胶,再失水和热处理,即可使凝胶转变为晶体或氧化物纳米材料。
2. 水热法水热法是以水作为介质,利用高压和高温的条件,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寸的粒子。
其原理是在水介质中,离氧化钴(Co3O4) 元素自由态的离子环境是通过水化的方式,进一步形成超微粒子直至凝聚成为纳米级别的晶核,形成了具有纳米级别的Co3O4物质。
3.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指将产物直接从无机化学反应中沉淀得到。
其制备过程是通过有机液体中添加金属离子源和还原剂,形成纳米颗粒,而后在液相中沉积形成。
三、表征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表征是纳米材料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同的表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纳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表征工具,可以用于确定纳米材料的颗粒大小、形状、结构等。
其常见的技术是将纳米材料制成薄片,然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
通过改变 TEM 的操作条件,例如改变加热温度、部件导向或导向角度等,可以得到有关纳米材料增长机制的更多信息。
2. X射线衍射 (XRD)X射线衍射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用于确定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性质,它通过测量X 光的散射,可以得到材料的晶格参数、纳米颗粒的数量和大小等信息。
通过狭缝控制 X 光束的强度和照射方向,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峰应强度和更精确的格参数。
纳米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纳米材料的制备二、实验目的1. 了解纳米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制备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三、实验原理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溶液法、溶胶-凝胶法等。
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凝胶和干燥三个阶段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胶,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胶逐渐转化为凝胶,最终干燥得到纳米材料。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金属盐、金属氧化物、溶剂、催化剂等。
2.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干燥箱、电子天平、超声波清洗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
五、实验步骤1. 配制溶胶:将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溶解于溶剂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搅拌均匀,形成溶胶。
2. 形成凝胶:将溶胶在恒温水浴锅中加热,使其逐渐转化为凝胶。
3. 干燥:将凝胶放入干燥箱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干燥,得到纳米材料。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实验制备的纳米材料为球形,粒径约为30纳米,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2. 分析通过SEM观察,发现制备的纳米材料为球形,粒径分布均匀。
通过XRD分析,证实了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
七、实验讨论1. 溶剂的选择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影响较大,本实验中采用水作为溶剂,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催化剂的选择对纳米材料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本实验中采用碱性催化剂,有利于纳米材料的形成。
3. 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纳米材料的质量有较大影响,本实验中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干燥条件。
八、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成功制备了球形纳米材料,粒径约为30纳米,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纳米材料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易于控制等优点,适用于实验室制备纳米材料。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纳米材料,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领域、生物医学以及纳米电子等领域。
而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制备与表征方法则是关键的环节之一。
一、纳米材料制备方法1.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制备纳米材料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热蒸发、热分解、化学反应等手段,在高温高压下使原料气体发生气相反应,从而得到所需的纳米材料。
例如,热蒸发法可以用于制备纳米金属颗粒,而化学气相沉积法则适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等。
2.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常用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使用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通过溶解、加热、反应等步骤来实现纳米材料的制备。
例如,溶剂热法可以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线等。
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溶胶液快速凝胶,然后通过热处理使其形成纳米颗粒或均一的纳米结构。
溶胶凝胶法可用于制备纳米氧化物、纳米薄膜等。
二、纳米材料表征方法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是一种常用的表征纳米材料形貌的方法。
通过扫描电子束在样品表面的反射或透射,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图像。
同时,SEM还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获取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等信息。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常用于研究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缺陷等性质。
通过透射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纳米材料的高分辨率成像图像,以及晶格的衍射图样。
3. 原子力显微镜(AFM):AFM是一种能够在原子尺度下进行表征的技术。
通过扫描探针在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可以获取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质等信息。
AFM广泛用于研究纳米颗粒、纳米膜、纳米生物材料等。
4. X射线衍射(XRD):XRD是一种分析材料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的方法。
通过射入样品的X射线,利用样品晶体的衍射现象,可以获得材料的晶体结构信息、晶粒大小、晶格常数等。
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微观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其在能源、光电子、生物医学及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对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多种方式。
其中,化学合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备方法,其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乳液法、溶液中还原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材料。
例如,溶胶-凝胶法可以将硅溶胶化合物加进模板中,经过溶胶凝胶过程形成一定形貌的硅纳米材料;而水热法通过在高温高压下的水热反应制备纳米材料,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晶体。
再例如,溶液中还原法是一种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温度等条件可以控制其尺寸和形成态。
这些制备方法对控制纳米微观结构的形貌、尺寸和表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其应用性能。
二、微观纳米材料的表征微观纳米材料的表征包括形貌、尺寸、结构等几个方面。
形貌的表征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方式,可以展现出纳米材料表面的微观形态。
尺寸的表征可以通过动态光散射、拉曼光谱等手段进行测定,同时纳米材料的结构可以通过X光衍射技术等方式进行表征。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了解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更好地控制和优化微观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三、微观纳米材料的应用由于微观纳米材料的小尺寸和巨大比表面积,具有比常规材料更加显著的物理、化学特性,因此在能源、光电子、生物医学、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微观纳米材料用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催化剂等方面已显示出应用潜力。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则可以用作靶向治疗、药物输送、细胞成像等方面。
此外,微观纳米材料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环保领域,例如水处理领域中应用微观纳米材料,一方面在净水和废水处理中显示许多良好性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去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纳米尺度(1 nm = 10^-9 m)范围内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是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关键环节,它们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多种方法。
物理法利用物理原理来制备纳米材料,如凝固法、气相法等。
凝固法通过快速凝固来制备纳米材料,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溶液凝胶法。
气相法则通过在高温条件下使气体变为固体来制备纳米材料。
化学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纳米材料,如溶胶凝胶法和溶剂热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将溶胶中的成分进行聚集形成凝胶,再通过热处理使凝胶形成纳米材料。
溶剂热法则是将溶剂中溶解的物质通过热分解或沉淀来制备纳米材料。
生物法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大分子来合成纳米材料,如生物合成法、基因工程法等。
生物合成法通过细菌、酵母、植物等生物体产生的代谢产物合成纳米材料,基因工程法则是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生物合成纳米材料。
二、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是研究纳米材料中结构、形态和物性的关键手段。
常用的纳米材料表征技术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等。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观察纳米材料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它利用电子束通过样品,可以观察到纳米尺度下的原子排布、晶体结构等信息。
扫描电子显微镜则是用来观察纳米材料表面形貌的显微镜,它通过扫描样品表面的电子束反射信号来形成显微图像。
X射线衍射则是一种用来研究纳米材料晶体结构的方法,通过测量材料对入射X射线进行衍射的角度和强度信息,可以得到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胞参数等信息。
拉曼光谱是一种分析纳米材料分子振动和晶格振动的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在激发光照射下产生的散射光谱,可以获得纳米材料的分子结构和晶格结构等信息。
三、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使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报告总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报告总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与表征纳米材料的过程,加深对纳米材料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此次实验共分为合成和表征两个部分,下面将分别进行总结。
一、合成纳米材料1. 实验设计和方法在合成纳米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热分解法。
首先,将适量的前驱体溶液滴加入反应器中,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反应。
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等参数,实现纳米材料的合成。
2. 合成结果经过实验合成,我们获得了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纳米材料。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纳米材料表面光滑,颗粒均匀分散。
此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纳米材料的晶格结构明确,粒子大小均匀一致。
二、表征纳米材料1. X射线衍射技术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通过对样品进行X射线照射,并测量探测到的衍射角度,可以得到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信息。
从X射线衍射图谱中可以看出纳米材料的晶格常数、晶体结构以及材料的纯度。
2. 透射电镜观察透射电镜是观察纳米材料形貌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纳米材料的颗粒形貌、尺寸分布以及晶格结构。
同时,透射电镜还可以观察到纳米材料的可见光谱,从而判断其光学性能。
3. 红外光谱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我们可以了解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
对纳米材料进行红外光谱测量,可以得到各种化学键的振动情况,从而判断纳米材料的分子结构。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纳米材料。
通过表征技术,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化学成分。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特性,对于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对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我们深入了解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和性能,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纳米材料的实验制备与表征
分析纳米材料的实验制备与表征引言纳米材料晶粒极小,表面积特大,在晶粒表面无序排列的原子分数远远大于静态材料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导致了纳米材料具有传统固体所不具备的许多特殊基本性质,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从而使纳米材料具有微波吸收J险能、表面活性、强氧化性、超顺磁性及吸收光谱表现明显的蓝移或红移现象等.除以上的基本特性,纳米材料还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化学反应性质、化学发应动力学性质和特殊的物理机械性质.所以关于纳米材料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着重讨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表征.1实验部分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按性质归类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综合方法.1.1物理制备法传统的物理制备方法是将较粗的物质粉碎即粉碎法,如机械球磨法、超声波粉碎法、冲击波粉碎法等.另外比较常用的物理制备方法还有固相物质热分解法、真空冷凝法,蒸气快速冷却法、蒸气快速油面法、分子束外延法等等.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理方法,如旋转涂层法一将聚苯乙烯微球涂敷到基片上,由于转速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隙度.然后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在其表面上沉积一层银膜,经过热处理,即可得到银纳米颗粒的阵列.1.2化学制备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材料性能与结构关系的深入研究,出现了液相法实现纳米超结构过程的基本途径.这是依据化学手段,在不需要复杂仪器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溶液过程就可对材料性能进行剪裁.化学制备法对反应条件要求不高,操作比较简单,通过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可以控制产物的形貌和尺寸.(1)沉淀法法沉淀法是由液相进行化学制取的最常用方法.把沉淀剂加入金属盐溶液中进行沉淀处理,再将沉淀干燥(加热分解,焙烧合成)则可得到所需的产品.沉淀法包括水解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等.(2)溶胶一凝胶法溶胶凝胶法(Sol一Gel)是指从金属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溶液出发,在低温下,通过溶液中的水解、聚合等化学反应,首先生成溶胶,进而生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然后经过热处理或减压干燥,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出各种无机材料或复合材料的方法.溶胶凝胶方法己经成为制备纳米材料常用的方法。
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分析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分析是一门涉及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重要领域。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无机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医药和电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常用的表征分析技术。
首先,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
物理方法包括溅射、球磨、热蒸发和激光烧结等。
化学方法包括溶剂热法、沉淀法、水热法和气相沉积法等。
生物方法基于生物体内的合成酶和微生物来制备纳米材料。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势,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需求。
其次,无机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是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步骤。
常用的表征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热重分析(TGA)和表面积分析(BET)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关于纳米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和热性能等重要信息。
SEM是一种通过扫描电子束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来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粒径分布和表面结构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TEM是一种通过透射电子束穿过样品获取样品内部结构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和晶体缺陷等信息。
XRD是一种分析晶体结构的无损测试技术。
通过入射X射线与样品晶体产生的衍射现象来确定晶体的晶格结构和晶格常数。
FTIR是一种分析样品中分子振动能级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关于纳米材料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分析样品散射光的频移来确定样品的分子振动模式的技术。
TGA是一种测量样品在升温条件下质量变化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关于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和热分解过程等信息。
BET是一种通过测量气体吸附和解吸过程来计算纳米材料比表面积的技术。
比表面积是纳米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其吸附、传输和反应性能。
除了以上常用的表征分析技术,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电化学分析和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进行表征。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详解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详解纳米材料是指具有至少一维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
由于其特殊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材料。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 物理法物理法是指利用物理原理和方法制备纳米材料。
常见的物理法包括磁控溅射、蒸发凝聚、惰性气氛法等。
磁控溅射是将靶材置于真空室中,然后通过气体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冲击脱离并堆积在基底上,从而获得纳米薄膜。
蒸发凝聚是将材料加热到显著高于其熔点的温度,使其蒸发并在冷凝器上再凝结为纳米颗粒。
惰性气氛法是在惰性气氛中利用高温反应或氧化物还原反应生成纳米材料。
2. 化学法化学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溶液合成方法制备纳米材料,常见的化学法包括溶胶-凝胶法、聚合物溶胶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将溶胶(纳米颗粒的前体)悬浮在溶液中,通过控制温度、浓度和pH值等条件使其凝胶形成纳米材料。
聚合物溶胶法是将聚合物与金属盐或金属前体形成配合物,然后通过控制溶液组成和pH值等条件制备纳米材料。
3. 生物法生物法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分子和生物反应合成纳米材料。
常见的生物法有生物还原法、生物矿化法等。
生物还原法是利用微生物、酶或植物等生物体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纳米材料。
生物矿化法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分子作为催化剂,在无机物晶体表面上沉积金属纳米颗粒。
二、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纳米材料形貌和晶体结构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透射电子束穿透样品,产生透射电镜像,并从中获得样品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分布情况以及晶体结构信息。
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可用于观察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拓扑结构。
它通过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形成二次电子、反射电子和荧光X射线等信号,并通过探测二次电子图像来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材料科学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
材料科学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科技已经成为了现代材料科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并且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合理的制备和表征,可以改善材料性能,提高应用效率。
本文旨在介绍材料科学中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技术,以期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关知识和借鉴。
一、材料科学中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通常包括物理制备法、化学制备法、生物制备法三种。
1. 物理制备法物理制备法通常是通过改变固体材料的物理状态,从而使其由微米尺度的晶体结构变为纳米级别的结构。
常见的物理制备法有机械法、溅射法、光刻法、大气压等离子法等。
机械法是利用机械力或高速运动来产生高能状态,从而破坏材料的晶体结构,使之达到纳米级别。
溅射法是将高能离子撞击目标材料表面,使材料表面原子产生振荡,并逐渐形成新的纳米结构。
光刻法利用光敏化材料中所带有的光致变色性质,经过曝光、显影、蚀刻等产生微细图形。
等离子法是利用气体放电产生高能量离子或等离子体,在规定条件下由单体或预聚物合成的高分子所组成的纳米材料。
2. 化学制备法化学制备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或化学合成方法获得纳米级别的物质。
常见化学制备法有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溶液法、水热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通过控制溶胶和凝胶过程,使物质从微米到纳米级别进行改变。
气相沉积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气体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纳米尺度的物质。
溶液法是在水或有机溶剂中分散粉末或固体物质,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转换。
水热法是利用有机和无机物质在高温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制得纳米粉体或薄膜材料。
3. 生物制备法生物制备法是利用生物学的方法将生物单体或其代谢产物转化为纳米级别的物质。
生物制备法主要包括生物模板法、酵母发酵法、生物还原法、植物萃取法等。
生物模板法是利用生物单体如蛋白、DNA、细胞壳等作为纳米结构的支架,由此制备纳米材料。
酵母发酵法是将菌种发酵,产生具有催化性质的酶,再利用酶水解反应制备纳米材料。
简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简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一、前言纳米技术是在0.1~100nm尺寸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科学技术。
纳米微粒是指尺寸介于1~100nm之间的金属或半导体的细小微粒。
纳米微粒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层次赋予了它许多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
这一系列新颖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它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光、电、磁、催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一个分支,它是纳米科技的一个分支,它是纳米技术发展的基础。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对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态、尺寸、排列等的控制,以制备符合各种预期功能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制备纳米材料中最基本的原则有二:一是将大块固体分裂成纳米微粒;二是由单个基本微粒聚集形成微粒,并控制微粒的生长,使其维持在纳米尺寸。
二、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简述(一)传统的物理方法 1.粉碎法粉碎法制备纳米材料属于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低温粉碎法,超声粉碎法,爆炸法,机械球磨法等,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不高,颗粒分布不均匀,形状难以控制。
2.凝聚法凝聚法制备纳米材料也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真空蒸发凝聚和等离子体蒸发凝聚(二)传统的化学法 1.气相沉积法该法是利用挥发性金属化合物蒸气的化学反应来合成所需物质的方法,它的优点主要在于:①金属化合物原料具有挥发性,容易提纯,而且生成粉料不需进行粉碎,因而生成物纯度高;②生成颗粒的分散性好;③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颗粒直径分布范围较窄的超微细粉;④容易控制气氛;⑤特别适合制备具有某些特别用途的碳、氮、硼化合物超细微粉。
2.化学沉淀法沉淀法主要包括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直接沉淀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生成沉淀的液相反应来制取。
3.胶体化学法该法首先采用离子交换法、化学絮凝法、溶胶法制得透明的阳性金属氧化物的水溶胶,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处理,然后用有机溶剂冲洗制得有机溶胶,经脱水和减压蒸馏在低于所有表面活性剂热分解温度的条件下制得无定型球形纳米颗粒。
如何正确进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如何正确进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纳米材料是具有尺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使其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正确的纳米材料制备和表征方法对于研究和开发新型纳米材料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正确进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的方法。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是常用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之一。
通过合成反应在液相或气相中控制物质的形成和聚合来制备纳米材料。
例如,溶剂热法、气相沉积法和溶胶凝胶法等方法都可以制备出颗粒尺寸在纳米尺度的材料。
2. 物理制备法:物理制备法主要通过物理方法来制备纳米材料,如机械研磨、电弧放电和溅射等。
这些方法可以制备出纳米颗粒、纳米片或纳米线等形状的材料。
3. 生物制备法:生物合成法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通过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来制备纳米材料。
例如,利用细菌、植物或其他生物体来合成纳米颗粒,如银纳米颗粒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等。
4. 模板法:模板法是一种通过模板控制纳米材料形成的方法。
它利用具有纳米尺度孔隙结构的材料作为模板,使其内部形成纳米材料。
常用的模板包括胶体晶体、多孔材料和纳米线等。
二、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是一种常用的表征纳米材料形貌的方法。
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和记录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号来获得样品的形貌信息和表面结构特征。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是一种用于观察纳米材料形貌和晶体结构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通过透射电子束对样品进行投射,并通过透射电子的散射图像来获得样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信息。
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FTIR是一种用于表征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功能基团的方法。
通过测量红外光谱吸收或散射信号,可以确定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4. X射线衍射(XRD):XRD是一种用于表征纳米材料晶体结构和晶体学参数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对入射X射线的衍射和散射,可以确定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和晶体取向。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是指具有纳米尺度(即1-100纳米)的物质,在这一尺度下,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电子器件、催化剂、能量存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技术。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它利用溶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溶解和溶质的极化作用,使得溶质逐渐析出形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尺寸均匀,形状可控,适用于金属、氧化物等材料的制备。
2.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利用高温高压水介质来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在水热条件下,溶质分子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溶胶,然后通过溶胶中的聚集和转化,形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结晶性和分散性,适用于金属、氧化物等材料的制备。
3.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气体相反应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在高温下,将气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在表面上反应和聚集形成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纯度高,晶格结构完整,适用于金属、合金等材料的制备。
二、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表征纳米材料形貌和表面形貌的技术。
它通过扫描样品表面,利用来自样品表面的次级电子、逆散射电子等信号来形成图像。
通过SEM可以观察纳米材料的形态、尺寸和分布情况。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样品的原子尺度结构和晶体缺陷等细微特征。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获取纳米材料的晶格结构、晶体形貌和晶界等信息。
3. 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表征纳米材料晶体结构的技术。
通过照射样品,并测量样品对入射X射线的散射情况,可以得到样品的衍射图谱。
通过分析衍射图谱,可以确定纳米材料的晶格参数和晶体结构。
4. 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可以表征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化学键的信息。
纳米材料在红外光的激发下,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从而产生红外吸收谱。
纳米研究报告总结
纳米研究报告总结引言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的重要科学领域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研究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纳米科技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本文将对纳米研究报告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期展示纳米科技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成果。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胶-凝胶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通过溶胶的溶解和凝胶的形成来制备纳米材料。
物理气相沉积法则通过在高真空环境下,将原料物质蒸发并在基底上沉积形成纳米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通过将气体反应物质引入反应室中,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纳米材料的表征是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等。
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手段,通过扫描电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扫描,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和成分信息。
透射电子显微镜则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内部结构,对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有更详细的了解。
X射线衍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表征方法,可以通过样品的衍射图谱来确定晶体结构。
拉曼光谱则可以通过分析材料散射光的能量和波数差异,得到材料的振动模式和结构信息。
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纳米材料的性能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电子性质,所以其性能也与传统材料有所不同。
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界面原子数,这使得纳米材料在催化、吸附和传感等方面有独特的性能。
纳米材料还具有尺寸量子效应,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波长相当时,会出现特殊的电子行为。
此外,纳米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这些特点使得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在众多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能源和材料领域。
在电子领域,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半导体特性,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纳米电子器件。
纳米产品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催化性能、特殊的电磁性能等。
本实验旨在制备一种具有特定性质的纳米产品,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
二、实验目的1. 学习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2. 掌握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3. 分析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前景。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等制备纳米材料。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控制纳米材料的尺寸、形貌和性能。
实验中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四、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铌酸锂、五氧化二铌、LiH、LiNO3、NH4NbO(C2O4)2、孔状二氧化硅基质等。
仪器:反应釜、磁力搅拌器、红外灯、高温炉、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铌酸锂纳米颗粒将NbCl5与LiH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低温下进行还原反应,得到低价铌纳米氧化物。
将低价铌纳米氧化物暴露于空气气氛中,生成纯的Nb2O5。
最后,将Nb2O5与过量的LiH在受控水解条件下转化为铌酸锂LiNbO3纳米颗粒。
(2)制备铌酸锂@纳米粒子将孔状二氧化硅基质浸渍于LiNO3和NH4NbO(C2O4)2的混合水溶液中,在红外灯下加热10分钟,得到铌酸锂@纳米粒子。
3. 纳米材料表征采用XRD、SEM、TEM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铌酸锂纳米颗粒的制备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直径约为10nm的铌酸锂球形纳米颗粒。
XRD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颗粒为纯的LiNbO3。
SEM和TEM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
2. 铌酸锂@纳米粒子的制备通过将孔状二氧化硅基质浸渍于LiNO3和NH4NbO(C2O4)2的混合水溶液中,成功制备了铌酸锂@纳米粒子。
纳米晶体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纳米晶体材料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和优异的力学性能等,在能源、电子、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和表征纳米晶体材料,研究其性能,为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学习纳米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2. 掌握纳米晶体材料的表征技术;3. 研究纳米晶体材料的性能,为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原理纳米晶体材料是指尺寸在1-100nm之间的晶体材料。
其制备方法主要有溶液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本实验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晶体材料,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合成周期短等优点。
四、实验方法1. 制备纳米晶体材料(1)取适量的铋盐和氧化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2)将混合溶液转移至反应釜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3)反应结束后,将产物取出,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得到纳米晶体材料。
2. 纳米晶体材料的表征(1)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纳米晶体材料的晶体结构;(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晶体材料的形貌;(3)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4)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纳米晶体材料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
3. 纳米晶体材料的性能研究(1)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纳米晶体材料的电化学性能;(2)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纳米晶体材料的氧化还原性能;(3)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研究纳米晶体材料的充放电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纳米晶体材料的制备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纳米晶体材料,产物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形貌。
2. 纳米晶体材料的表征(1)XRD分析结果显示,产物具有明显的晶体特征,为纳米晶体材料;(2)SEM和TEM分析结果显示,产物呈球形,尺寸在100nm左右;(3)XPS分析结果显示,产物主要由铋、碳、氧等元素组成。
实验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测试方法的经验总结的纳米颗粒合成与表征方法
实验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测试方法的经验总结的纳米颗粒合成与表征方法实验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制备与测试方法的经验总结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纳米颗粒合成与表征两个方面,总结实验技术中的一些常用方法与技巧。
一、纳米颗粒合成1. 溶液法合成纳米颗粒溶液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纳米颗粒合成方法之一。
其中,溶剂选择很关键,常见的有水相和非水相溶剂。
对于需要控制粒径和形状的纳米颗粒,可以采用胶体溶液法或微乳液法。
在合成过程中,注意控制沉淀温度,搅拌速度和溶剂的添加速率,以获得所需的纳米颗粒。
2. 气相法合成纳米颗粒气相法合成纳米颗粒是利用气态反应物质在高温下形成微粒,然后通过冷却凝聚形成纳米颗粒。
常见的气相法有气相凝聚法和气相沉积法。
合成过程中,需控制反应温度、气体流量和压力,以及反应物质的浓度和成分,来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结构。
3. MOCVD法合成纳米薄膜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在纳米薄膜合成中被广泛应用。
该方法通过热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基底上沉积出纳米薄膜。
在选择反应气体时,考虑到有机金属前体的热分解特性和基底的适应性,并控制反应温度和气流速度,可以得到具有高纯度和均匀性的纳米薄膜。
二、纳米颗粒表征方法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是一种常用的纳米颗粒形态观察技术。
通过透射电子照射样品,利用电子-物质相互作用信息,可以获得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以及晶体结构等信息。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需仔细控制样品的制备温度和湿度,避免因样品制备不当而引入错误。
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是观察纳米颗粒表面形貌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与TEM相比,SEM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观察范围。
在使用SEM时,需注意样品的制备和金属涂覆的均匀性,以及电子束的加速电压和探针电流的选择。
3. X射线衍射(XRD)XRD是用于分析纳米颗粒结构和晶体性质的主要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技术,将会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工业革命。
纳米科技使我们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
纳米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应用的基础。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对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态、尺寸、排列等的控制,以制备符合各种预期功能的纳米材料。
低维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各个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国内外许多科研小组的广泛关注。
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因为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传感特性及电子传导特性而成为研究低维纳米材料物理化学现象的理想体系。
尤其是对钒氧化合物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日益深入。
另外,稀土正硼酸盐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电磁性能引起了广大科研小组的浓厚兴趣,是低维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内容。
1.绪论1.1纳米材料的发展概况早在60年代,东京大学的久保良吾(Kubo)就提出了有名的“Kubo效应”,认为金属超微粒子中的电子数较少,而不遵守Femri统计,并证实当结构单元变得比与其特性有关的临界长度还小时,其特性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干净的超微粒子的制取及研究,“Kubo效应”理论日趋完善,为日后纳米技术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人们对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描述金属微粒费密面附近电子能级状态的久保理论日趋完善,并且用量子尺寸效应成功地解释了超微粒子的某些特性[3]。
最早使用纳米颗粒制备三维块体试样的是德国萨尔兰大学教授H.Gletier,他于1984年用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晶Pd、cu、Fe等[4],并从理论及性能上全面研究了相关材料的试样,提出了纳米晶材料的概念,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
1987年美国Argon实验室sigeel博士课题组用相同方法制备了纳米陶瓷TIOZ多晶体。
纳米技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纳米技术体系。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正式提出了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机械学的概念。
1994年至今,纳米材料的研究特点在于按人们的意愿设计、组装和创新新的体系,即以纳米颗粒、纳米线和纳米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组装纳米结构体系。
纳米技术己成为获得材料特殊性能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纳米材料电磁性能的改变及比表面积的增加,已成为开发隐形材料、催化剂、磁性材料的重要手段。
同时,纳米技术也是未来信息技术希望之所在。
应用纳米技术电路或仅靠单个原子、分子改变位置或开关就能用于储存信息,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使得万亿次计算机成为可能。
因此,信息技术将是纳米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科学家甚至发明了原子开关,使单个氛原子在电脉冲作用下移动而控制电流,构成原子开关。
如果使这项技术达到应用阶段,必将引起一次微电子革命。
将它应用于计算机芯片,定能低耗和提高运行速度。
从纳米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预测到实际研究,由分散研究到有系统地整体研究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出了纳米技术体系从形成到进一步发展的系统框架。
纳米技术的发现,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全新的纳米尺寸范围内研究物质,而不必将宏观物质分解成单个原子进行。
但是如何找到改变非常有限原子即能明显改变其性能的方法,目前还不成熟。
科技界认为,纳米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重大突破,将引发下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这场技术革命的广阔性和深入性完全可以与以往几次技术革命相媲美,特别是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相互推动,以及小型化的扩展趋势,将成为纳米技术产业化的强劲潮流。
正如美国BIM公司首席科学家阿莫斯特朗所说:“正像70年代微电子技术引发了信息革命一样,纳米科学技术将成为下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美国《时代》周刊曾把纳米技术选定为“今后十年最可能使人类发生巨大变化的十项技术之一。
简而言之,纳米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探微索隐,入木三分,实现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预言:“纳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纳米新科技将成为21世纪科学的前沿和主导科学。
1.2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效应当微粒尺寸为纳米量级(l刊nr~loomn)时,微粒和它们构成的纳米固体具有一些特殊特性。
1.2.1小尺寸效应当纳米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方面的物理特征发生改变。
出现光吸收显著增加并产生吸收峰的等离子体共振频移;磁有序态转为无序态;超导相转化为正常相;声子谱发生改变等。
例如,当纳米尺度的强磁性颗粒的粒径为单磁畴临界尺寸时,具有很高的矫顽力,可制成磁性信用卡、磁性钥匙、磁性液体等,广泛应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润滑、选矿等领域。
又如利用等离子共振频率随颗粒尺寸变化的性质,通过改变颗粒尺寸,控制吸收边的位移,制造具有一定频宽的微波吸收纳米材料,用于电磁屏蔽、隐性武器装备等。
1.2.2表面效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半径发生变化引起表面原子百分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粒子的性质发生变化。
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
随着粒径减小,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急剧增大,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
这是由于粒径小,表面积急剧变大所致。
比表面越大,使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来越多,同时表面能迅速增加。
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数不足以及高的表面能,表面具有未饱和键、悬空键的特殊电子结构,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度不饱和性和高的化学反应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它原子结合。
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以及纳米微粒表面原子输运和构型的变化。
超微颗粒的表面与大块物体的表面是十分不同的,若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对金超微颗粒(直径为Zunl)进行电视摄像,实时观察发现这些颗粒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固体,又不同于液体,是一种准固体。
在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照射下,表面原子仿佛进入了”沸腾”状态,尺寸大于10unl后才看不到这种颗粒结构的不稳定性,这时微颗粒具有稳定的结构状态。
1. 2.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这是由微观粒子的量子波动性引起的。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早期曾用来解释超细镍微粒在低温继续保持超顺磁性。
量子尺寸效应、隧道效应是未来微电子器件的基础,确定了现有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
若使微电子器件进一步细微化时就必须考虑量子效应。
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隧道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新一代器件。
1. 2.4介电限域效应介电限域是纳米微粒分散在异质介质中由于界面引起的体系介电增强的现象,这种介电增强通常称为介电限域,主要来源于微粒表面和内部局域场的增强。
当介质的折射率与微粒的折射率相差很大时,产生了折射率边界,这就导致微粒表面和内部的场强比入射场强明显增加,这种局域场的增强称为介电限域。
当纳米材料与介质的介电常数值相差较大时,便产生了明显的介电限域效应。
一般来说,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和半导体微粒都可能产生介电限域效应。
纳米微粒的介电限域效应对光吸收、光化学、非线性光学等会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分析纳米材料光学现象时,不仅要考虑量子尺寸效应,而且要考虑介电限域效应。
上述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及介电限域效应都是纳米微粒与纳米固体的基本特征,它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出现一些反常现象。
如尺寸在10~15nml的Ag微粒电阻突然升高,失去金属的特征,变成了非导体;常规的α-Ti是典型的六角密堆积结构,而几个纳米的α-Ti是面心立方结构;化学上,铂是一种惰性金属,而制成纳米微粒(铂黑)后却成为活性极好的催化剂。
2.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必然会出现更新更好的制备方法,能在结构、组成、排布、尺寸、取向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制备出更适合各领域发展需要并具有更多预期功能的纳米材料。
因此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在当前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很多,分类也各不相同,关键是控制颗粒的大小和获得较窄的粒度分布,所需的设备也尽可能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制备要求一般要达到表面洁净、粒子的形态和粒径、粒度分布可控,易于收集、有较好的稳定性、产率高等方面。
从理论上讲,任何物质都可以从块体材料通过超微化或从原子、分子凝聚而获得纳米粒子。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很多,按制备体系和形态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按反应性质又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综合法。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根据晶体生长规律,都需要在制备过程中增加成核、抑制或控制生长过程,使产物符合要求,成为所需的纳米材料。
纳米微粒结构的分析、物性的研究、应用和开发都须按一定的要求制备出可靠的纳米微粒所以在材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简单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1液相法(1)水热法高温高压下在水溶液中反应,再经分离以后处理得到纳米粒子。
通常是在特别的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
其中水作为液态或气态下传递压力的媒介。
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条件温度易控制,适于纳米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复合氧化物陶瓷粉体的制备。
(2)沉淀法沉淀法是指包括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当加入沉淀剂(如oH-,C2O42-等)于一定温度下使溶液发生水解,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盐类从溶液中析出,将溶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阳离子洗去,经热解或热脱即得到所需的氧化物粉料.,沉淀法包括共沉淀法、直接沉淀法、均相沉淀法等。
(3)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指前驱物质(水溶性盐或油溶性醇盐)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溶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纳米级的粒子并形成溶胶,溶胶经蒸发干燥转变为凝胶,该法为低温反应过程,允许掺杂大剂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制备出许多高纯度和高均匀度的材料,并易于加工成型。
其优势在于从过程的初始阶段就可在纳米尺度上控制材料结构。
该法具有在低温下制备纯度高、粒径分布均匀,能制得化学活性大,单组分或多组分分级混合物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