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著名的研究:攻击性行为榜样
作用与儿童观察学习研究
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实验 结果发现: 1.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 样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榜样的行为受到的强化明显地影响儿童的反应。(榜样受赞 赏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3.行为的获得不是由强化决定,而是由观察(认知)决定的。 (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是否受到强化,不影响儿童模仿行为的获 得)——替代性强化可以阻碍新反应的操作,但并未阻碍新反 应的习得。强化只影响行为的出现率,而不影响行为的模仿。
普遍原则取向
心理特征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 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 判断行为的好坏。 寻求别人的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 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规定的 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了解社会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且经 大众同意而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 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道德判断仅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 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 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观察学习:
即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 行的学习。是一种“无尝试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 而完成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 (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 完成的学习。
4.强调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 中的作用,为教育者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反对道德教育用灌输的方法、说教的方式,而是强调通过虚假的或真实的
到的情境体验,通过儿童的积极思考而自发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
的。)

儿童品德发展过程课件

儿童品德发展过程课件

教育内容与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 道德知识,培养道德品质 。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风气
社会制度与法律法规
社会的道德风尚、文化氛围等对儿童 品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法律,引 导和规范儿童的品德行为。
大众传媒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 影响不容忽视,应合理引导和监管。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 ,应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
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
培养责任感
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和家庭责 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
鼓励独立思考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他们 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
道德观念。
建立规则意识
建立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确知 道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
制定有利于儿童品德发展的社会政策,如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加 强家庭教育指导等。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儿童品德发展事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和志愿服务。
媒体素养教育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媒体,避免不良信息对品德 发展的负面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品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 际关系和未来成就都有重要影响 。
品德发展的重要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 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品德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 的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 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第九章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

第九章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5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的临床谈话法
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由皮亚杰所倡导。实际是 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 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与儿 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三方面材料 的分析、综合,可以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8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例,皮亚杰“道德判断”对偶故事之 一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 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 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有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 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问题: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9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6岁以下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 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 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 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
10
做法: 通常预先向儿童讲述一些关于道德现象 的故事,然后和儿童进行深入的谈话,根据儿童 的回答确定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6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2.皮亚杰的研究内容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小学生品德发展PPT精品文档39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PPT精品文档39页

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 动机来判断对错。
比如:对偶故事中的亨利更坏,因为他是偷吃果酱, 动机不良;而约翰虽然打破了15只杯子,但他是 无意的。
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 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200美 元),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倍(2000美元)。病 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1000美 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 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 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
赞成:有义务挽救妻子的生命,但也 要偿还药剂师药钱,并因为偷窃而 接受惩罚。
反对: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 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 就会变得很混乱。
水平与阶段表现
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
3. 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1)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
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 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 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
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 应该受惩罚吗? 肯定要受到惩罚,因为他违反了规则,不论他的理 由有多么正当。
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 (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

《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

《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

家庭教育
树立榜样
家庭沟通
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良好榜样,通 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 。
家长应与孩子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孩 子的思想动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 道德观念。
家庭规则
建立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 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是不符合的 。
学校教育
德育课程
学校应开设德育课程,系统地向 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学生形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习惯,可以促进社 会和谐与稳定。
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前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 中心,行为主要受自身利 益驱使,尚未形成真正的 道德观念。
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 到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 能够遵守规则并尊重权威 。
后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 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 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 道德决策。
04
儿童道德发展的问题与 对策
道德认知问题
1 2 3
道德判断模糊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对错、是非的判断标准 可能不够明确,导致他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难以 作出正确的判断。
道德观念冲突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儿童可 能接触到多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导致他们在道德 认知上产生困惑和冲突。
道德知识缺乏
机遇
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为儿童道德发 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全球化背景下 ,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拓宽儿童的 道德视野。
儿童道德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强调个体差异
未来的儿童道德发展将更加注重 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 性和自主性。
02
强化实践教育
未来的道德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 ,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 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实现个体品德的培养。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使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从而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的学习、品德培养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

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品德结构,实现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本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从出生那天起,就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

这些社会规范以政治、宗教、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礼仪等形式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种种渠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各种社会规范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应,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品德培养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就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则会导致种种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成员。

从学习过程看,人的社会规范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

即把“他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的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学习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现的,非正式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教育、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媒介等影响实现的。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社会规范的主导力量,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控、指导,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 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 维格斯特(Peck & Havighurst)认为道德行为可分 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 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 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 其特点包括: 1.亲社会行为 • 2.攻击行为 • 3.道德意志行为 • 4.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的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协调性
•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 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 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 的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 突性和动荡性较少。
二、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 特点:: • 一是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 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 对成人指令的服从 • 二是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 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 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 • 三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 冲突较少。
谢谢
亲,还有问题么?????
三、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特点 •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 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 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 1.道德观念 • 2.道德判断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 道德情感是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 范的需要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 高级情感。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4、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修养
看着几个不肯剪掉长发的男同学,长发被高领毛衣排起,翘得像要下蛋的母鸡尾巴,肖老师忽然问过:“想听听我的意见吗?”这下, 这几个同学可来劲了。
3、激发学含习榜义样的:动机指,见在之行德动 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 3首、先人,们班长主期任以是来任班德级育,的实管践又理经者验要和的教总提育结者出。 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把严格要 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小学儿童道德和理想的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和理想的发展
• 研究还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是非观 念大多数处于公平不公平,至于以服从观 念和公道观念来考是非问题的所占比例很 小,即两头尖中间宽。
15
2. 道德评价的发展。
• 道德评价是指儿童应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 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好坏进行判断的 过程。自觉地运用头脑中的道德观念来评 价和调节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能力, 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10
• 第三,友谊观念的发展。在学校这个集体 范围内,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在 怎样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这对品德教育 很有帮助。
• 研究发现,儿童的友好关系大多建立在外 部特征上,如邻近、新近、一起玩、相互 予取等,很少建立在智力、能力、性格与 内部特征方面。不友好关系大多取决于攻 击行为、无理打闹、不守纪律等原因。上 述不友好表现绝大多数是男性。
12
• 这种观念在11—13岁儿童身上所占比例就 很少了,即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 8岁儿童回敬性惩罚的观念占优势,即认为 谁犯过错,无需从外部施加强制性惩罚, 他的过错会以被同伴集体嫌弃作为回敬。 这种观念也随年龄增长而递减。
• 9岁儿童批评性惩罚观念占优势,即认为谁 犯过错,谁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
8
• 9岁儿童在公有观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他 们已经具备了有关集体意识的具体观念, 懂得了公共财物是集体公有的。
• 11岁儿童忆能较抽名胜地从集体主义原则 的角度来考虑公私关系。
• 认为公共财物是首要的,私人财物是次要 的,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首 先考虑集体利益。看来,儿童的公有观念 只有到了11岁才比较稳定。
31
2.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 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如果不善于分析具 体情况,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或方法,也 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

德育原理,讲义第九章 学生品德评价

德育原理,讲义第九章 学生品德评价

第九章学生品德评价第一节品德评价概述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定义及内容(识记)对学生品德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和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所搜集的品德信息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其所包括的内容有: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水平及其日常表现等。

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家长及其他校外教育工作者。

除了他人评价之外,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评价。

(二)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识记)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品德评价的主体已经拓展到与品德活动密切相关的所有群体。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

2、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人们对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心理学、测量学等相关学科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日益完善,这为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实践依据。

3、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学生品德评价运用了心理学中关于人格测量,社会学中的团体、社区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组、个体测量等方法,更为全面、立体地展示评价对象品格发展的各个维度,从而使得学生品德评价工作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4、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

现代品德评价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二、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识记)(一)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主要指的就是品德评价将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德育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二)诊断功能所谓学生品德的诊断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

(三)强化功能所谓学生品德的强化功能主要是指在评价学生品德时,教师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可以达到强化良好品质、抑制不良品质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育教学难点:认知发展与心理教育、品德发展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讲解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2)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研究设计的类型;(4)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原理第九章

教育原理第九章

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第九章德育一、考试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德育内容的层次;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要求;德育途径的概念;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的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的要求。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德育的概念;(2)德育原则的概念:(3)德育途径的概念;(4)德育方法的概念。

2.理解:(1)德育的组成部分;(2)德育的功能;(3)德育的任务;(4)德育内容的层次;(5)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6)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应用:(1)运用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分析德育的实际问题;(2)运用中小学德育常用方法的要求。

知识点讲解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教育学范畴的德育与伦理学蔼畴的道德教育有联系,前者要反映后者的要求。

但两者也有区别。

伦理学上的德育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培养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

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处事的果断性、做事的坚韧性、抗拒 诱惑的自制力都比较差,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指导、监督和控制。到了小学中 高年级,儿童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自制力明显增强,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外力 的约束和控制。小学各年级都存在着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且越到高年级,言 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严重。有些高年级儿童由于道德认识错误或缺乏自 制力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或做了坏事,编造谎言,试图通过欺骗的方式逃 避责罚。知行不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明明知道做某事不对,但是缺乏良好 的道德意志品质,控制不住自己或者经不起诱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甚至犯 罪的歧途。
(二)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 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 发展的规律,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 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 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 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 掌握。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或心理感受。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阻力和困难 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精神努力,它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 能力。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动和表现。来自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岁) 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 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直觉道德 情感和想象的道德情感两种形式,随着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到了小学中 高年级逐渐出现了伦理的道德情感,但不稳定、不深刻。
三、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掌 握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社会学 习理论的基本知识。 2、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3、初步掌握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结构发展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一)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道德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些道德现象加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其共同特征和本 质属性的认识。
首先,小学生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与其思维水平有直接关系,低年级儿童具 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而他们多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来理解概念。高年级 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因而基本能够理解道德概念的重要属性和本质 特征。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能被动地服从某些道德要求 ;三、四年级的学生能认同某些道德要求,也能自觉遵守某些道德准则,部 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这种道德信念不够明确和稳定。五、六年级的 学生对某些具体的道德概念、规范的理解比较深入,但对某些抽象的道德概 念、观念的理解依然比较肤浅,能主动、独立地遵从某些具体道德规范,出 现了某些具体而较稳定的道德信念。
其次,小学生理解道德概念的水平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验有着密切 的联系。
第三,小学生掌握道德概念遵循了从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的逻辑顺序, 首先把道德概念同一定的道德行为或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在一起,然后把道 德理论、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一种知识来掌握,但并未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 点,最后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形成了自己进行道德评价的标 准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小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判断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道德现象或行为作出好坏、善恶、 美丑的判别,道德评价指的是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把道德判断的结果表 达出来。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效果到动机
3、由片面到全面
4、从别人到自己
(三)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指个人坚信某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力求去践行之。道德 信念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结果。这一过 程可以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
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 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 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主要看他是否 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并能一贯表现出某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