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判断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道德现象或行为作出好坏、善恶、 美丑的判别,道德评价指的是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把道德判断的结果表 达出来。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效果到动机
3、由片面到全面
4、从别人到自己
(三)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指个人坚信某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力求去践行之。道德 信念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结果。这一过 程可以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 掌握。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或心理感受。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阻力和困难 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精神努力,它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 能力。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动和表现。
(二)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 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 发展的规律,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 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 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 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掌 握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社会学 习理论的基本知识。 2、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3、初步掌握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结构发展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
其次,小学生理解道德概念的水平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验有着密切 的联系。
第三,小学生掌握道德概念遵循了从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的逻辑顺序, 首先把道德概念同一定的道德行为或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在一起,然后把道 德理论、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一种知识来掌握,但并未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 点,最后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形成了自己进行道德评价的标 准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 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直觉道德 情感和想象的道德情感两种形式,随着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到了小学中 高年级逐渐出现了伦理的道德情感,但不稳定、不深刻。
三、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岁) 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Leabharlann Baidu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 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 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主要看他是否 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并能一贯表现出某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一)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道德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些道德现象加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其共同特征和本 质属性的认识。
首先,小学生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与其思维水平有直接关系,低年级儿童具 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而他们多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来理解概念。高年级 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因而基本能够理解道德概念的重要属性和本质 特征。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能被动地服从某些道德要求 ;三、四年级的学生能认同某些道德要求,也能自觉遵守某些道德准则,部 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这种道德信念不够明确和稳定。五、六年级的 学生对某些具体的道德概念、规范的理解比较深入,但对某些抽象的道德概 念、观念的理解依然比较肤浅,能主动、独立地遵从某些具体道德规范,出 现了某些具体而较稳定的道德信念。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处事的果断性、做事的坚韧性、抗拒 诱惑的自制力都比较差,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指导、监督和控制。到了小学中 高年级,儿童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自制力明显增强,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外力 的约束和控制。小学各年级都存在着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且越到高年级,言 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严重。有些高年级儿童由于道德认识错误或缺乏自 制力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或做了坏事,编造谎言,试图通过欺骗的方式逃 避责罚。知行不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明明知道做某事不对,但是缺乏良好 的道德意志品质,控制不住自己或者经不起诱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甚至犯 罪的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