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儿女 师昌绪 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的好儿女》
做祖国需要的材料2012年4月25日晚,在院学生会的给织下,我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师昌绪,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师昌绪,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短短的十五分钟的时间中,影片以最简单的记叙方法,记录了师日绪从青年求学时代到如今,全面展现了他伟大而平凡的一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祖国需要我,回去吃窝头我都愿意!人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很平静,但这句简单话语背后的艰辛和勇气,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当年的离乱,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上阅读,而师老却是亲身经历,因此对祖国的眷恋让他们排除万难最终回国。然而回来之后,从那个百废待兴的时候开始,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不可能的任务和极其艰苦的条件。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却有美国的技术封锁,没有先进的设备,却又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些困难时我们今
天所无法想象的.然而心祖国的他,虽然知道回国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明白国内工作环境之恶劣,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归国,将其所学的知识用来为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
归国之后的他立即得到中共中央的高规格接待,并委以重任,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在些其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1958~1966年,在他指导下,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铁基盘材合金-808,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镍基合金。 70年代,为了808的推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领科技人员长期驻厂,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制成了几千个涡轮盘。 1958年,他研究的高温合金的包套挤压工艺,为中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探索了道路。1965年,他研究的喷丸再结晶处理,使410厂数千片GH33叶片免于因晶粒度不均匀而报废.1972年,在他指导下,金属所建立了低周疲劳,周期持久,振动载荷持久,有平均应力的疲劳等项测试技术,为高温合金在接近使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的测试开辟了新领域.80年代初,在他的倡导下,中科院金属所建立了大功率激光器和高速气体雾化急冷金属粉末技术和装置.1984 ~1987年,他又指导金属所开拓了高强深冲汽车薄板钢研究,研制出P1、P2、P3三种薄钢板,可以大量节约
钢材和油料。
“从国家需要出发,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做一天事”,这是他朴素的追求与心路历程。师昌绪凝聚一生的“热心”根源于此。正是在这种内蕴心中的爱国情怀与责任的驱使下,我国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把对事业的热心燃烧成旺盛的激情,演绎成不竭的青春与生命,创造了卓越的成就。
做为一名预备党员,更要学习师昌绪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年师昌绪能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冲破一切阻力,回到中国,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毫无保留的奉献了自已的一生,使新中国在冶国轧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我们能够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忘记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要发奋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隆,奉献自已的一切于社会主义现在代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