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及答案-2.2.1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及人脑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及答案-2.2.1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及人脑高级功能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仅出现兴奋现象D.人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3.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③④D. ①③⑤4.a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a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5.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下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B.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书写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7.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C.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行传导8.下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3)后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兴奋的膜电位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在S5~S8时期,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9.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高二生物同步试题:21 人体的稳态二苏教必修3

高二生物同步试题:21 人体的稳态二苏教必修3

1.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解析:选B。

健康人餐后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等过程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在调节血糖的相关激素的作用下,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

2.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多选)( )A.没有胰岛素,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氧化分解也受影响C.胰岛素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D.胰岛素不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增多解析:选BD。

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糖的去路,又可以抑制糖的来源。

在增加去路方面,首先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这样的话,若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进入细胞有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受到影响;而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原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

3.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

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有减少尿量的作用解析:选B。

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少,血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发生障碍,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仍在进行,从而使血糖升高,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而尿中的葡萄糖又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因此导致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多。

4.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K+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Na+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D.人体内水的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放解析:选A。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1

人体的稳态 例题解析例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A 、淋巴液B 、组织液C 、血浆D 、唾液解析:细胞外液是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答案:B例2A B C D 解析: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组成,其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各种成分的含量等)必须维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过多(或减少),都将引起一系列疾病,如水分过多,可以导致水肿;尿素过多可以出现尿毒症;哺乳动物血液中的钙盐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C【总结】本题综合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

例3、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 段变化的原因( )A 、乳酸与NaH 2PO 4反应生成H 3PO 4B 、乳酸与血液中的O 2发生氧化反应C 、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D 、乳酸与NaHCO 3反应生成CO 2解析:在人的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如H 2CO 3/NaHPO 3 、NaH 2PO 4/Na 2HPO 4等。

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H 2O 和CO 2,CO 2排出体外,乳酸的浓度下降。

假如是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的话,则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盐,多佘的碳酸氢盐随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P H 值保持在7.35~7.45之间。

答案:D【总结】本题考查稳态的调节。

例4、关于健康人体中尿的形成及其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尿除了不含蛋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B .原尿中的尿酸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C .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比终尿低血液中乳酸浓度D.原尿中Na+含量与终尿相同解析:正常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以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进入到肾小囊腔内成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和绝大部分水分,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

2024_2025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阶段检测含解析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4_2025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阶段检测含解析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消耗ATP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引起膜电位变更解析:选C 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是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兴奋以局部电流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引起膜电位变更,D正确。

2.某反射弧中存在三个神经元,可用“1→2→3→4→5”表示反射弧五部分中兴奋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在兴奋时,膜电位会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B.反射弧最少应包含两个神经细胞,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C.神经递质在2与3形成的突触间隙中以扩散的方式通过,不耗能D.某药物施于3,刺激1后不能引起5效应,说明该药物只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解析:选C 1为感受器,若为肌肉则无膜电位变更,A错误;缩手反射至少含有3个神经元,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以扩散的方式通过,不耗能,C正确;某药物施于3(神经中枢),刺激1(感受器)后不能引起5效应,说明该药物可能作用于神经纤维,也可能作用于突触,D错误。

3.下列关于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体液调整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整的信号是神经冲动B.神经调整作用范围精确、局限,而体液调整的范围广泛C.神经调整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整时间较长D.神经调整速度快,而体液调整反应缓慢解析:选A 体液调整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整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调整、体液调整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整精确、但是比较局限,体液调整较广泛,B正确;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整时间比较暂,体液调整时间比较长,C 正确;神经调整反应比较快速,体液调整反应较缓慢,D正确。

高一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答案】A【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A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A.大于7.35~7.45B.远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答案】C【解析】人剧烈活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的原因,使血浆的PH值下降,而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以进行调节,使其恢复正常的稳定状态7.35~7.45,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下列各组分泌腺或者细胞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A.唾液腺、垂体、肠腺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C.睾丸、汗腺、皮脂腺D.卵巢、胃腺、肝脏【答案】B【解析】分泌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二者的区别就是是否有导管。

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到达作用部位,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内环境。

A项中的唾液腺、肠腺,C项中的汗腺、皮脂腺和D项中的胃腺和肝脏都属于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哪项内容( )A.小肠肠腔内pH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组织液中的温度的相对稳定D.淋巴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小肠的肠腔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消化道由于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A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完整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典型试题.docx

(完整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典型试题.docx

英才国际学校高二生物必修三NO:4使用时间:编制:杨昆审核:学科组长: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典型试题一、选择题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 .组织液B.血液C.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2.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A .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D .消化液3.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 .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 7.35- 7. 45 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 HPO 42-等离子有关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5.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6.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7.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 C 液减少B. 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C.人发生过敏反应, 1 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D . A 液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 3 层膜结构8.人体内水和无机盐主要来自食物和饮料,水和无机盐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其次是皮肤。

此外,两种物质代谢还具有的是A.无机盐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水还通过肠及随粪便而排出班级:姓名:小组:组内编号:教师评价:_______B.水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水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C.水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无机盐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D.无机盐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无机盐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9.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人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A. 1B. 2C. 3 D . 610.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A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 .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11.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A .血浆B.组织液C.淋巴 D .细胞外液12.右图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 、B、C、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②可以进人A, C, DB. 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C.图中 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13.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A .细胞液B.血浆C.组织液 D .淋巴1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 .①④B.②③C.②④ D .①③15.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 b 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 c 之间的关系是A .a=b B. a=b+c C. a=c D .a>b+c16.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A .血浆B.组织液C.淋巴 D .小肠腔17.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C.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18.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A .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②④⑤ D .③⑥⑦⑧19.对直接参与第8 题中物质交换的各系统起调控作用的是A .①⑥B.②⑦C.③⑧ D .④⑥20.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英才国际学校高二生物必修三NO:4使用时间:编制:杨昆审核:学科组长:A .O 2、 CO 2、血红蛋白、 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 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 . Na +、 HPO 42-、葡萄糖、氨基酸21.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右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 .①中性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 D .④红细胞22.人体血液中的 O 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这些氧分子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膜A . 1 层B. 3 层C. 4 层 D . 6 层2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可与NaHCO 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 2CO 3C.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 2排出班级:姓名:小组:组内编号:教师评价:_______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30.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之外,其余的都是肾脏的功能?A 、把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B、维持水平衡C、维持无机盐平衡 D 、维持蛋白质平衡31.一金鱼缸中有正常生长的金鱼藻小鱼,现将金鱼缸密闭,通入适量的18O2,—段时间后在小鱼体内存在放射性18O 的部位有①肺②血浆③组织细胞基质④组织蛋白⑤脂肪组织A .①B.①②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⑤32.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试题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试题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试题1.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答案】B【解析】在长时间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降低了血液pH,在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缓冲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NaHCO3/H2CO3等。

【考点】稳态的调节点评:对于稳态的调节,内容多涉及范围广,需要学生仔细认真学习,多记忆勤整理善比较,才能学好本节知识。

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考点】体液的概念点评:本节的重要概念,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直观的印象。

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温觉感受器除分布于皮肤外,还分布在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刺激这些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就会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中血管收缩(舒张)等一系列反应,同时某些激素的分泌量也产生变化,协同完成体温调节。

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

【考点】体温调节点评:要求学生记忆体温调节的示意图,考查时多依据图进行考查。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B.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温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C.寒冷环境中出现“寒战(或战栗)”是立毛肌收缩的结果D.在炎热环境主要依靠汗液蒸发散失热量【答案】D【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冷觉和热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高二】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练习题(含答案)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学习目标1、说出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明人体稳态调节的生理过程。

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注意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和疑问1.教学重点(1)内部环境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困难(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部环境是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媒介。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性(理解)。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教科书解读课文解读一、稳态的生理意义草履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而人体的组织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那么,人体的组织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单细胞动物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它承担着像我们这样复杂有机体中所有细胞的生理功能。

然而,在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中,各种组织和细胞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和合作。

人体内的单个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

人体内的细胞必须首先与细胞所在的液体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这种液体环境称为内部环境,然后通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换材料。

如下所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1.人类细胞的生存环境p12积极思考1。

体液(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大量液体称为体液。

(2)体液的分类体液分为两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

细胞外液: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

阐述: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其中血浆占55%。

血细胞浸浴在血浆中。

组织液是指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一般的组织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淋巴是指在淋巴管中的液体。

专题0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综合题30道)

专题0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综合题30道)

专题0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中。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

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

(3)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病。

(4)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

3.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b、c代表的系统分别是、。

(2)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调节网络下进行。

(3)图乙中,B液为内环境成分中的,其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主要缓冲物质有关。

(4)图甲表明:细胞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4.下图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5)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

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7.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 0.1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a.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组,理由是。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

28.下图为人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人在饥饿(餐后45 h)时,图中过程(填数字)将会加强,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该过程。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稳态》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稳态》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稳态》【考点梳理.逐个击破】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3.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5. 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会被破坏的原因: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障碍。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7. 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8.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①结构: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②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2)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出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10、体温调节(1)体温维持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2)热量来源:细胞呼吸有机物氧化放能(主要部位是骨肌和肝脏)11、水平衡调节(1)吸收途径:饮水、食物、细胞代谢产生的水(2)排除途径:尿液、汗液、呼吸、(3)无机盐的排除途径:尿液、汗液(4)Na+、K+的作用: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K+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答案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答案版)

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

(15分)
2、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区别最主要在于蛋白质。

(4分)
3、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15分)
4、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8分)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10分)
6、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8分)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分)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4分)
9、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7.35-7.45 ,其大小与HCO3—、HPO42—缓冲物质有关。

(8分)
10、正常的温度维持在37 ℃左右。

(4分)
1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0分)
1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附解析)一、选择题1.(2019 ·临川模拟)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B .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C .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D .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解析:选 D 果糖属于单糖,人体的血浆中可能出现果糖;人手和脚上出现的 “水泡” 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 部分细胞如血 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中; 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是人胚胎时期 机体合成的两种蛋白质, 正常成人血液含量极少, 癌症患者体内的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含 量比正常人要高些,检测人体内环境中的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指 标,但是要确诊还需要相关的病理检查。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D .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解析:选 B 摄入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人体内细 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细胞内液中的水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 淋巴经过淋巴循环 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即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 淋巴和组织液; 当人体内 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 .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 Na + 和 K +维持的解析:选 C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血浆中的 HCO 3-、HPO 42-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 Na +和 Cl -维持的,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带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带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单选题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其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C. 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 3−和HPO 42-等离子有关D. 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可存在于该“媒介”中【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以及内环境稳态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人体关于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B错误;C.正常人的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D.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C。

2.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B. 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D. 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意义等基础知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据图示结构和特点可知,图甲中①淋巴,②为细胞內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

图乙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內液。

【解答】A.由图可知,图甲中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乙图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內液,A错误;B.毛细淋巴管能回收渗漏到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B淋巴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能流到C 血浆,B错误;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错误;D.二氧化碳和氧气均是由浓度高的地方进入浓度低的地方,所以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是③<④,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是③>④,D正确。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A.细胞内液B.淋巴C.组织液D.血浆【答案】A【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淋巴、组织液和血浆组成,应选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CO2B.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浆渗透压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以降低机体的体温【答案】C【解析】糖原是位于细胞内的,故A错误。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作用是调节PH的,故B错误。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以降低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值,故C正确。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主要通过分泌汗液,皮肤和毛细血管舒张来散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 pH 值明显下降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BD【解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故A正确;剧烈运动后,由于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血液中乳酸含量会升高,当乳酸含量升高时,通过机体的调节,乳酸含量会下降,故B正确;人喝醋后,经过PH的调节,血浆中的PH值基本不变,故C错误;血浆蛋白降低时,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会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人体内神经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C.淋巴和血液D.血浆【答案】B【解析】人体内的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其余均为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所以B选项正确。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生物必修山人教新课标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精练 (完美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B. 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一一内环境C. 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D. 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思路解析: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所以是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所以是血浆,而不是血液;C液位于淋巴管,所以是淋巴。

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一一内环境。

体液除了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外,还包括细胞内液。

C项中表示的三种液体的关系正确。

答案:A2•请在下图空白框处填写适当的名词。

①〜④依次为()A. 血浆组织液内环境渗透压B. 组织液血浆循环系统细胞内液渗透压C. 组织液血浆内环境酸碱度D. 血浆组织液循环系统细胞内液渗透压解析:淋巴可由组织液形成,并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共同组成了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可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故C 项正确。

答案:C3•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HCO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C. 血浆与组织液的C「D.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解析: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淋巴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离子浓度差别较小,而蛋白质是大分子,不能随意进出细胞,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浓度差别较大。

答案:B4•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

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Q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 ①T②T③T④T⑦B. ⑦T⑥T⑤T③T②T①C. ⑦T⑥T③T②T①D. ①T②T③T⑤T⑦解析: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间接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及参考答案标题: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涉及到人体生理功能的许多方面。

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人体生理机制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其中,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内液则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

这些液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内环境,为人体细胞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二、稳态稳态是指人体在各种生理情况下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一种状态。

这种稳定性的维持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

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对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直接或间接调控,参与了人体内环境的调节。

例如,当人体缺水时,神经系统会刺激肾脏减少排尿,同时刺激口渴中枢让人感到口渴,从而促使人体补充水分。

2、体液调节: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可以对人体内部环境进行调节。

例如,当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会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自身调节:人体细胞和器官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反应来调节内部环境。

例如,当血压升高时,血管平滑肌会收缩,使得血管直径变小,血压相应降低。

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内环境稳态被打破时,人体可能会出现各种生理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疾病。

因此,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是理解人体生理机制的重要基础。

内环境为人体细胞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而稳态则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神经系统、体液和自身调节等机制共同参与了内环境的调节和稳态的维持。

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第1课时训练题(附答案)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第1课时训练题(附答案)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第1课时训练题(附答案)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1节人体的稳态(第1课时)(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精选考题•宿州一调)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解析:人体内消化道中的液体、胆汁、泪液、汗液等属于外界环境,既不是内环境,也不能称为体液。

另外,人体内还含有大量细胞内液。

答案:C2.下列能在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是()①呼吸氧化酶②抗毒素、外毒素③血红蛋白④神经递质⑤解旋酶⑥淋巴因子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④⑥解析: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解旋酶都是细胞内的成分,抗毒素、外毒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都可在内环境中存在。

答案:D3.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过程a提供物质和能量,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比较重要。

组织液中的CO2可调节呼吸运动,可作为缓冲物质。

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组成物质是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D4.(精选考题•苏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组成成分。

答案:A5.(精选考题•济南模拟)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B.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稳定C.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解析:血浆渗透压与其中的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故A 项正确;缓冲物质是维持细胞外液的pH稳定的关键因素,故B项正确;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故D正确;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内脏器官的产热,而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由神经调节控制的,与肾上腺素无关,故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1节人体的稳态(第1课时)(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精选考题·宿州一调)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解析:人体内消化道中的液体、胆汁、泪液、汗液等属于外界环境,既不是内环境,也不能称为体液。

另外,人体内还含有大量细胞内液。

答案:C2.下列能在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是 ( )①呼吸氧化酶②抗毒素、外毒素③血红蛋白④神经递质⑤解旋酶⑥淋巴因子w w w .x k b o m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解析: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解旋酶都是细胞内的成分,抗毒素、外毒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都可在内环境中存在。

答案:D3.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解析: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过程a提供物质和能量,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比较重要。

组织液中的CO2可调节呼吸运动,可作为缓冲物质。

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组成物质是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D4.(精选考题·苏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组成成分。

答案:A5.(精选考题·济南模拟)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B.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稳定C.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解析:血浆渗透压与其中的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故A项正确;缓冲物质是维持细胞外液的pH稳定的关键因素,故B项正确;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故D正确;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内脏器官的产热,而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由神经调节控制的,与肾上腺素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C6.(精选考题·浙江宁波联考)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142②147w w .x k b o m③1014025—47+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解析:由于细胞内蛋白质、K+较多,③是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血浆含蛋白质较多,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

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线粒体,扩散到①依次经过线粒体的内外膜、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膜(进出细胞经过两层细胞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C7.(精选考题·福州三中月考)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B.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解析: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pH变化不大;②中的氧气到达④中,首先要穿过②的细胞膜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组织间隙,最后穿过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细胞②中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不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B8.(精选考题·江西九所重点中学联考)下面分别是一位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的血液中乳酸浓度(表1)和获胜的三位径赛运动员所需的大约氧气量(表2)。

时间(分)051015202530354045505560血液中乳酸浓度(mg/cm3)555407010080604035252320赛事(米)最高速度(km/h)赛事中吸收的氧气量(升)赛事后需要的氧气量(升)10037101 50025183610 000132150A.从表1来看,进行运动的时间段为10~25分钟B.运动员血液中正常的乳酸浓度是5 mg/cm3C.氧债是指赛事后需要吸入的额外氧气量,以补偿赛事中所缺乏的氧气。

从表2来看,人体能累积的最大氧债是18升D.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时散热的主要方式是蒸发散热。

这时的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解析:由表1数据可以得出选项A、B叙述正确;表2数据中36-18=18(升),150-132=18(升),选项C叙述正确;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大量水分以汗液形式散失,体内水分的散失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不是降低,D选项叙述错误。

答案:D9.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需呼吸、循环、运动、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有关,如人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导致体温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稳态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参与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B10.(精选考题·青岛一模)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明显下降D.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可以不经过细胞膜解析:一部分抗体存在于组织液中,可以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剧烈运动时,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随无氧呼吸的增加而增多;剧烈运动后,血液中的乳酸合成葡萄糖或分解产生能量,因而含量下降。

人喝醋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对H+进行调节,从而维持血浆中pH的相对稳定。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行。

答案:D11.(精选考题·黄冈模拟)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x k b 1 . c o m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x k b 1 .c o m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当乳酸进入①血浆中时,因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其中乳酸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达到了调节pH平衡的目的。

答案:D1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2分)(原创题)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填字母),通过________(填字母和名称)结构转移。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_______。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乙图中 [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解析:先将图甲中A、B、C、D液体和a、b、c、d结构判断出,再将图乙中①~⑦判断准确,然后解题。

答案:(1)B 组织液组织水肿C、A b细胞膜、a毛细血管壁(2)2/3 蛋白质细胞外液(内环境) 无机盐、蛋白质组织液和血浆(3)⑤→④→③→⑥→⑦ 6 ⑦组织细胞(4)不会④缓冲14.(18分)(精选考题·黄冈模拟)下图是人体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转运简略示意图,据图回答:若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相同的物质,回答下列问题:(1)若序号代表水,当④>①时,试分析②、③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序号代表Na+,人每天的生活全过程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________。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3)若序号代表的是各种功能的细胞,则(填序号)A.图中序号最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________。

B.各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最丰富的是________。

C.若给某人滴注氨基酸营养液,生理活动明显增强的是________。

D.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