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纪淳2120111867

谭嗣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的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主线、中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谭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很是复杂。其父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①谭嗣同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怀疑和反抗的种子,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并能够受新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去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转折点。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旦夕将至的亡国灭种危机使谭嗣同深刻感到,不能再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沉迷于毫无价值的旧学,应该积极讲求能够安邦济世的学问。谭嗣同在甲午战后感叹:“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于是怀着急于图治的心态,由旧学转向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他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惊涛骇浪的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基础上,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的思想所束缚。“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②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谭嗣同说:“仁而已矣,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9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8页。

而忽有智勇之名,而忽有义信礼之名,而忽有忠孝廉节之名……胡为者?”①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虚假的、人为的,统治者故意制造出来以压制人民的。“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②其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历代暴君“所恃以虐四万万之众”的工具,是用来钳制人民、巩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是扼杀人们灵魂的“愚黔首之术”。接着,谭嗣同进一步揭露了纲常名教的罪恶。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三纲”,“三纲”要求臣对君必须无条件“忠”;子对父必须无条件“孝”;妻对夫必须无条件“从”。“三纲”所规定的不容逾越的等级界限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生存选择的基本自由,束缚了人的个性,抑制了生命的合理欲望。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揭露和批判是大胆而激烈的。他说:“俗学陋行,动言名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人们“敬若天命而不敢逾,畏若国宪而不敢议。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③

同时,谭嗣同对“三纲”进行了逐一的批判。在“三纲”中,“君为臣纲”是核心。也是谭嗣同批判的重点。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④“君臣”一伦是造成“三纲”惨祸的根源,因为“君臣之祸巫,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君主的灾祸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夫妇关系上,谭嗣同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对妇女的摧残。封建礼教对妇女提出“三从四德”的要求,在封建纲常思想统治下,妇女饱尝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的社会活动中,完全排斥妇女的参与,女权被彻底剥夺,致使妇女没有任何自由与独立人格。谭嗣同说:“男女应该平等相均”。他反对妇女缠足,要求妇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婚姻,他主张妇女应有自主之权,鼓励妇女要冲破封建枷锁,争取起码的平等权利。

谭嗣同对无人敢触及的“父为子纲”也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认为父子同是天生,都是“天之子”,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至于父子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也。子为天之子,父亦

①同上。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9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8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7页.。

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①就身体而言,儿子固然为父亲所给予但从灵魂而言,父与子同为上天之子,儿子的灵魂与父亲同样,直接与上天沟通,因而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纲常名教所提倡的子对父只有绝对服从的观念,只不过是“钳制之术”。“夫大同之治,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平等。”②父可以责子,子可以反父,父不能以名压子。谭嗣同把平等观念移植到了父子关系上。对于几千年来人们“卷舌而不敢议”的“父为子纲”一伦是一种否定。

谭嗣同把名教称之为封建“网罗”,阻碍人与人平等交往的“网罗”,在《仁学》中勇敢地提出了“冲决网罗,扫荡栓桔”的口号,号召人们大胆冲决封建礼教束缚人们身心的各种枷锁。“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冲决网罗”之学,要求“废纲常,行平等”。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惟独朋友一伦,“最无弊端有益”,因为它“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这一伦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

三、谭嗣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谭嗣同认为“冲决网罗”,实现平等的最后归宿是进入他所向往的大同世界。“何谓大同?《春秋》之言太平,远近大小若一,如‘为政以德’、‘颜渊问为邦’之类是也,《春秋》之义,天下一家,有分土,无分民。”④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状态是:“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吵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⑤因此,谭嗣同的大同社会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无矛盾、无斗争、无坏人、无坏心,人人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8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5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0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5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6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