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辽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以红松林为主要植被类型的地区。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辽东地区的部分红松林逐渐退化,出现了次生林的现象。
这些退化的次生林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的情况,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通过诱导恢复的方式,引入适宜的树种,促进退化林地向红松阔叶混交林转变,从而提高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
开展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改善当地森林生态环境、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于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的破坏进行干预和修复,促进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再生和恢复。
通过引入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次生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增加植被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减少土壤侵蚀。
通过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建设,增加林业资源的种类和品质,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目的还在于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林业生态修复提供经验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辽东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 正文2.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关于如何实施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方法:1. 选择试验地点:在辽东地区选择了适宜进行退化次生林恢复的地点,考虑到土壤条件、天然植被分布等因素,选择了适宜种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试验地点。
2. 土壤改良:针对试验地点的土壤情况,进行了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为后续植被恢复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 种子选取和播种:选择了适宜生长在辽东地区的红松和阔叶树种的种子,并按照一定的密度和间距进行了播种,确保植被的生长和发育。
浅谈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浅谈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摘要】红松是我国珍贵树种之一,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章主要是从红松经济特征及价值出发,对在阔叶林冠下如何进行红松造林进行了技术分析。
【关键词】阔叶林冠下;经济价值;造林技术1.红松特征及其经济价值红松属松科,别名又称果松。
为常绿针叶形乔木,是一种名贵稀有树种。
红松幼树树皮呈现灰褐色,成树枝干顶部常分杈。
枝叶近平展,呈现圆锥形树冠,冬芽呈现淡红褐色,为圆柱状卵形。
红松针叶一束5针,长度一般6至12cm,树脂道有3个,叶鞘早落,球果为圆锥状卵形,长度一般9至14cm,直径为6至8cm,树种大,呈倒卵状三角形。
6月为花期,翌年的9至10月份球果成熟。
红松在幼树阶段需要遮荫,需光量则随树龄增长而增加,以温和及凉爽气候为宜,喜生长于土壤PH值在5.5至6.5的山坡地带。
我国也只分布于东北的长白山以及小兴安岭一带。
国外则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东部的部分地区。
红松为有名的珍惜树种,也是经济型树种,树高入云,枝干挺拔顺直,是栋梁之材。
红松具有材质轻软、结构细腻、纹理密直以及形色美观不容易变形等诸多优点,且具有非常强的耐腐朽性,一直以来被视为建筑、桥梁、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料之一。
红松的枝叶、树皮及树根等也是制造纸浆与纤维板的上等材料。
从红松松根、松叶及松脂中提取出来的松节油、松针油、松香等也是上等的工业原料。
基于红松的高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一直被国家视为重点保护对象,也是植物学家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2.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2.1 阔叶林冠下红松透光抚育对红松进行适当强度的透光抚育,不但能提高它的生长量,还能够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整枝过程。
透光强度不同的林区,红松树的年均生长量不同,树高为50cm至2m的红松幼树,在其透光的前4年,年均树高生长量都非常小,最大的年生长量仅为9.1cm,最小的只有5.1cm,年平均生长量为6.5cm。
在其透光的后4年,根据其4个不同强度透光对照区,红松树高年均生长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在全光区的红松株平均总生长量为74.4cm;在郁闭度分别为0.3、0.5、0.7及0.9的四个区,其生长总量分别为73.5cm、62.1cm、37.2cm以及18.9cm。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研究,而森林生态环境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森林资源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其中就包括部分地区的退化次生林,这些森林面临生长周期长、种类单一等问题,其生态和经济价值都受到了限制。
因此,如何诱导退化次生林恢复为更为生态多样化、更加健康的森林类型,成为了当前林业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辽宁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松树生产基地之一,然而由于采伐率过快,很多地区的松林陆续出现了退化次生林现象,也就是土壤退化、松林逐渐被其他杂草和灌木所代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在此地区进行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实现和效果,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是利用种群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原理,通过对种群结构和种群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将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植物种植入到已经退化的林地中。
在这一过程中,种植的主要种类包括红松、榆树、白桦、山楂等,通过形成多层林和植被密度适宜、物种间相互促进等多种原因,最终诱导和帮助退化的次生林恢复成为更加健康、生态多样化的红松阔叶混交林。
二、技术实现过程在实际实践中,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实现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土地复垦。
一般来说,会将原先的退化次生林或者草地、灌木林等森林类型,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同时进行基础改造,比如清理空中垃圾和杂草等,平整土地等。
2. 种植适当树种。
适当树种的选择主要依据退化次生林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和当地植被群落研究等多个方面因素。
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生长速度比较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的植被种类,比如红松、榆树、白桦等。
3. 种植事项。
您需要合理选择种植方式和密度,合理的间距和间距应该考虑到植被生长的天气条件和土壤状况等因素,以保证在生长过程中植被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实现诱导恢复退化次生林到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目的。
恢复阔叶红松(云、冷杉)林的最佳途径——栽针保阔法

恢复阔叶红松(云、冷杉)林的最佳途径——栽针保阔法
马新才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采取采伐上层部分近、成熟林木,保留珍贵闭叶树种的中,小径木,在疏开的林冠下栽植耐阴针叶树种的方法,达到缩短次生林自然演替过程,使次生林尽早成为针阀混交林的目的.
【总页数】1页(P45)
【作者】马新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林业局松木河林场,154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
【相关文献】
1.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 [J], 韩阳瑞;牟长城;张晓亮;庄宸;张晓单
2.清林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初探 [J], 贾秀红;郑小贤;黄新峰
3.经营好天然资生林的途径:栽针保阔 [J], 潘颖;张英伯
4.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幼苗更新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J], 鲍国涛
5.透光抚育强度对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J], 王亚辉;牟长城;杨智慧;刘珽;李轩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

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类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松果材积较大,
红松又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因此发展红松材林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为经济发
展带来很大的贡献。
阔叶林,是相对于针叶林来说的,它的树种主要有橡树、枫树等。
而在我国,阔叶林
资源十分丰富。
而在阔叶林中,发展红松材林是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首先,在经济方面,发展红松材林可以打破阔叶林资源闲置的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红松显然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树种,其松果营养丰富,喂
养家禽和动物的效果也比较好。
因此,发展红松材林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能为动物的养殖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生态方面,发展红松材林可以促进阔叶林的恢复和保护。
毕竟,在过去的几
年中,由于防火、采伐等原因,阔叶林资源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和破坏。
而发展红松材林,
可以使得阔叶林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多样化的阔叶林资源中,红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阔叶林的多样性。
最后,在社会效益方面,发展红松材林可以顺应了人们对环保和绿色生活的追求,提
高了阔叶林的绿化率和生态价值,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此外,
在发展红松材林的过程中,还可以吸纳一些农民劳动力,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途径。
总之,发展红松材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可以为经济、生态、社会的多方面发展
带来重要作用。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量减少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确保阔叶林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价值。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群数量的迅速增加,人类通过大量木材砍伐、开垦土地以及大量的土地开垦等举措使得许多原有的森林覆盖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荒漠化、沙化以及退化森林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学家和林业学家们开始考虑恢复森林生态环境的问题,同时也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典型的天然林类型,通常由针阔混有两种主要的树种组成,即红松和几种搭配的阔叶树种。
红松阔叶混交林具有种类丰富、生态平衡、景观优美等特点,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针对现存的退化次生林进行红松阔叶混交林诱导恢复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目前,几乎所有退化次生林都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然生态系统复原的能力,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协助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采取渐进更新法,即人为干预退化森林,引导新的林分彻底替代旧的林分,逐步建立和恢复森林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方式。
渐进更新法包括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拔除造林等。
其中,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是目前普遍推崇的方法。
阔叶树种的介入可以增加森林的生态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在划定好的治理范围内,进行林下植被清除,清除的方法可以采用拔草和人工制止。
清理后,根据治理要求,在林地核心区和边缘区分别设置不同的区域,核心区域为引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生长的主攻区,边缘区则为辅助换林区域。
在核心区域选取一些高达5-7米以上的阔叶树种作为引导树种,同时加速自然生态系统复原的速率,促进退化次生林逐渐递交至红松阔叶混交林。
在边缘区域则可以种植草本植物物种,并逐渐将阔叶树种逐渐移植入边缘区。
在引导树种阔叶树种的种植过程中,应避免随意移植非本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
其次,在引导树种和阔叶树种的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林地生态系统环境的监测工作,重点监测森林环境指标包括土壤 pH值、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介质的透水性、磷、氮、铵、钾等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
小兴安岭红松林迹地更新及其恢复措施

小兴安岭红松林迹地更新及其恢复措施红松人工幼林早期树高生长明显,可区分3个阶段:1~5年为慢生期,5年生全高仅20~50厘米;6~10年生为渐快期,但10年生全高也仅1~1.5米;10年生以后为速生期,年平均高生长达30厘米,少数50~60厘米。
红松这一逐年高生长过程,是在少受其它植物挤压下进行的。
红松耐庇荫的能力,据测定,针叶最低相对需光量约为15~20%,可以说明红松在林下更新能忍耐的光照强度。
当更新苗进入速生期后,光照需求量增大,对光照强度的反应敏感。
据实地观测,皆伐迹地上营造的11年生红松幼林,受天然生长起来的灌丛和阔叶树对其庇荫的影响显著。
凡四周有阔叶树、灌丛庇荫而上方受光的红松,树干最高,生长最快,干形最好,冠幅大小也适中;全光条件下生长的红松,生长量虽然较高但干形较差;生长最差的是受上方阔叶树的庇荫。
二、红松林天然更新的过程红松林的天然更新,因所在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分布广、面积大的有四个类型;陡坡柞树红松林,分布在山脊或陡坡干燥砂质残积土上,多构成红松纯林,间生少量柞树,很少有其它树种;斜坡椴树红松林和缓坡枫桦红松林分布在斜、缓坡地带,土壤比较深厚,相应阔叶树比重增多,构成典型的阔叶红松林;平坡云冷杉红松林位于阔叶红松林与谷地云冷杉林交接地带,红皮云杉在组成中占优势,红松只在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生长。
(一)原始林下红松的更新红松林下有校多幼苗发生,说明红松种源充足,幼苗的生长在10~15年内尚能忍耐较弱庇荫而正常生长,但以后随苗龄增大,需光量增强,林内光照的不足,只有部分能进入下一组龄组。
这一状况只有改变林内光照(如择伐或风倒)才能停止。
按红松耐荫程度,可大致以10~15年为界限,之前称幼苗阶段,较耐荫;以后需要更多光照,可称幼树阶段。
(二)择伐迹地红松的更新择伐迹地天然更新数量和过程因类型不同而各异,更新总株数或红松更新数量均以柞树红松林最多,其次是椴树红松林和云次序杉红桦林,最差的是枫桦红松林。
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

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森林的生态作用日渐凸显出来,成为了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阔叶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林分类型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保护阔叶林的生态系统,让阔叶林尽快恢复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开发红松果材林是一种可行的探索与思考。
阔叶林地处于我国中南部,分布面积较广,由于长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林区生态环境状况不尽人意。
因此,如何在保护阔叶林的同时发展林业生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红松果材林的开发与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阔叶林的生态系统,优化林区的结构,同时提升林业生产效益。
红松果材树是我们国家北方的常见木本植物,它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快的树种,适合种植在阔叶林的边缘地带。
红松果材树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多种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林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实现林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阔叶林开发红松果材林的主要措施是在阔叶林林缘边缘地带种植红松果材树。
首先,需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评估阔叶林地带的物种组成、生态状况和土壤状况,确定红松果材树的适宜种植区域和数量,确保林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种植阶段,要注意保护阔叶林树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红松果材树的生长,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最后,在林木成长期进行适当的修枝和修剪,保持树冠的整洁,做好施肥和灌溉工作,促进红松果材树的生长和木材品质的提高。
红松果材林的开发与建设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比较有前途的一种生态改良方式。
经过实践证明,红松果材树种植面积扩大后,阔叶林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林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地方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
总之,阔叶林开发红松果材林是一种创新的林业生产模式,具有很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它不仅可以改善阔叶林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红松果材树种植的生态效应和林业生产效益,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途径与优化模式研究

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途径与优化模式研究阔叶红松林是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但由于过度利用与破坏,目前已退化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如何恢复阔叶红松林是学术界与生产单位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选择东北林区次生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和分层株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与不同经营措施(栽针保阔途径、人天混途径、红松人工林途径和落叶松人工林途径)对群落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的影响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综合定量评价各途径的恢复效果,探讨不同途径中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优化模式,以便为我国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如下:(1)栽针保阔途径上层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群落的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具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上层林冠保留郁闭度的减小(0.8-对照、0.6、0.4、0.2、0.0-皆伐),红松重要值逐渐增大(0.300~0.708),红松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上升;红松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0.00%~56.17%),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100.00%~35.83%);群落蓄积量呈现递减变化趋势(239.3778 m<sup>3</sup>·hm<sup>-2</sup>~125.7011m<sup>3</sup>·hm<sup>-2</sup>),变化幅度较大(0.90倍),红松蓄积生产力却呈现递增变化趋势(0.1522m<sup>3</sup>·hm<sup>-2</sup>·a<sup>-1</sup>~2.8594m<sup>3</sup>·hm-<sup>2</sup>·a<sup>-1</sup>),且变化幅度更大(17.79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52、49、52、44和47,总体上略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依次为2.7329、2.4960、2.6780、2.4382和1.5833,除了皆伐下降幅度较大外(42.07%),其他略有下降(2.01%~10.78%);各群落总体上均呈现出向红松针阔混交林进展型演替的趋势,但以中、低郁闭度(0.4~0.0)群落演替趋势较好。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辽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因为长期的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现在对于次生林的恢复已经引起广泛重视。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辽东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的利用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引发了森林退化现象。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注重次生林的诱导恢复,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高森林恢复的效果,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而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应用,为森林资源的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诱导恢复,可以有效地改善退化次生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产值,为地方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从诱导恢复的原理、技术方法和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诱导恢复的原理诱导恢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手段,改善和促进森林的自然更新,使其恢复到较好的生长状态,达到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水土保持功能、提高碳汇功能等目的。
对于辽东地区的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合理的树种组合。
红松和阔叶混交林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可以有效地提高森林的生态环境。
在诱导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土壤条件,确定合理的树种组合,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
2. 选择适宜的造林地点。
对于辽东地区的退化次生林,需要选择适宜的造林地点进行诱导恢复。
通过对环境条件和土壤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造林地点,有利于提高次生林的恢复效果。
3. 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
在诱导恢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包括选种、造林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效地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利用。
二、技术方法在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方法,以提高恢复的效果和质量。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长白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阔叶红松林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长白山地区遭受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部分阔叶红松林受到破坏和退化。
因此,在长白山地区进行阔叶红松林的植被恢复变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将从阔叶红松林植被恢复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长白山地区的阔叶红松林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究阔叶红松林植被恢复的方法与途径,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现状和问题;2.明确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3.研究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技术和措施;4.分析并提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保护建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调查和分析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野外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了解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生产力、物种组成、结构组成、生长环境等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明确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在考察中梳理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环境特点,明确阔叶红松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的阔叶红松林恢复提供依据。
3.研究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技术和措施。
采用实验和模拟方法,对阔叶红松林的土壤条件和光照条件等恢复环境进行研究,并探究植物物种的选择和栽培技术等方面,以期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4.分析并提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保护建议。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长白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较高的阔叶红松林保护、恢复和管理建议。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研究预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成果:1.明确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现状和问题,为地区的阔叶红松林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依据。
2.明确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保护和维护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3.研究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为地区的阔叶红松林恢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森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就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辽东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区域,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该地区的森林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和恢复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针对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的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成为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退化次生林的现状和问题在辽东地区,由于长期的滥伐和破坏,许多地区的原始阔叶林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生态功能,逐渐演变成了退化的次生林。
这些次生林主要由一些采伐的落后品种、杂乱无序的树种和缺乏复壮树种组成,在结构和物种组成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这些次生林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森林结构单一、树种单一、物种组成单一、多年生竹类破坏森林次生群落自然演替、处于低生长发育状态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次生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二、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生态优势红松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典型树种,具有优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指由红松和其他一些阔叶树种混合植被而成的森林类型。
相比于单一的森林类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具有以下生态优势:1. 生态系统稳定。
红松具有较强的耐寒、耐干旱能力,能够适应东北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生物多样性丰富。
阔叶树种的混交可以提高森林的物种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3. 土壤保护效果好。
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地表覆盖比较丰富,可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和保护水源地。
4. 经济效益显著。
红松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木材树种,混交林不仅可以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增加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
利用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进行退化次生林的诱导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1. 种子选择和培育。
首先需要选用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红松种子进行培育和繁殖。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辽东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红松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类型。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为砍伐、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辽东地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逐渐退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术研究。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操作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对这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辽东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技术原理1. 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思路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因为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而遭受破坏后重新生长的森林。
在辽东地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人为砍伐等原因,大量的红松阔叶混交林被砍伐,形成了大片的次生林。
这些次生林虽然没有了原始森林的茂密和多样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进行恢复,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红松阔叶混交林。
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植被恢复措施,促进次生林的自然更新和改良;二是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引导次生林向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适当的疏伐、间伐和搭架等措施,促进次生林内植被的多样性和竞争关系的稳定,有效地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二、操作方法1. 次生林的调查与评估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次生林进行彻底的调查与评估,了解其物种组成、生长状况、林分结构、生态环境等情况,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2. 适当的疏伐和间伐根据次生林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一些弱势树种或竞争激烈的树种进行适当的疏伐和间伐,减少竞争,增加优势树种的生长空间,促进次生林的自然更新和改良。
3. 植被恢复与改良可以通过人工种植、天然更新等方式,引入红松等优势树种,使其在次生林内逐渐形成优势地位,同时适当调整植被结构,提高次生林的生态多样性。
4. 搭架技术应用在次生林中采用搭架技术,即利用竹子、木材等搭建一个简易的支撑框架,利用植物的攀缘性质和光合作用的需要,在其上方形成良好的生长空间,促进苗木和植被的良性生长。
关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途径的探讨

摘 要: 东北地 区阔叶红松林 已严 重退化 , 恢复阔叶红松 林是现有林经 营所面临 的长期重任 , 需要探 索 阔叶红
松林恢复的多种途径。对次生林途径 、 红 松 人 工林 途 径 、 落叶 松 人 工 林 途 径 和 过 伐 林 途 径 的 理 论 基 础 、 方 法 措 施 等
进行探讨 , 为 阔叶 红 松 林 恢 复提 供 依 据 。 关键词 : 阔 叶 红松 林 ; 恢复途径 ; 次生林 ; 人 工林 ; 过 伐 林
Ma v 2 01 3
第2 6卷 第 3期
Vo 1 叶 红 松 林 生 态 系统 恢 复 途 径 的 探 讨
孟 庆 彬 王 清 君 张 忠林 屈红 军
( 1 .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科学皖, 黑龙江伊春 1 5 3 0 0 0 ; 2 .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 滨1 5 0 0 4 0 )
为了加速 阔叶红松 林 的恢 复 , 根据 自然 演变 规律 , 立 足于充 分发挥天然生 产潜力并加 以适 当的人为措施 , 重组其合 理结
构 的 一套 经 营体 系 。2 0世 纪 6 0年 代初 , 陈大珂 、 周 晓 峰 教 授
抚 育强 度控制试验 , 研究透光抚育对群落树种 组成 、 结构 、 红
中图 分 类 号 : ¥ 7 1 8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6 3 4 1 ( 2 0 1 3 ) 0 3— 0 0 1 6— 0 2
阔叶红松( P i n u s k o r a i e n s i s ) 林 是 我 国 东 北 东 部 山 区 地 带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辽东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林区,但由于长期的过度伐木和人为破坏,导致辽东地区的森林资源逐渐退化,尤其是红松阔叶混交林。
为了恢复辽东地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需要采取诱导恢复的技术。
要进行土壤改良。
由于退化的林地土壤贫瘠,对植物生长不利。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酸碱度和肥力等方式来改良土壤,提供营养和水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要选择适宜的树种组合。
辽东地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原本包括红松、樟子松、黑松、榆树等多个树种。
在诱导恢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树种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组合,以提高林地的生态功能和抗逆能力。
种植高质量的苗木也是关键。
采用健康、生长良好的苗木,能够提高林地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促进林地快速恢复。
对苗木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保证苗木的水分供给、防治病虫害等。
在诱导恢复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适当的间伐和抚育措施,使幼苗生长环境更加适宜,达到培育健康的林分的目的。
通过定期的修枝和修理枝干,可以促进红松树木的生长,增加林分的密度。
辽东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生长。
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耐寒、耐旱和耐湿的树种,提高林地的生态适应性。
针对林地退化的问题,还可以结合人工干预措施。
可以人工引种播种,并进行密植,加速林地的恢复进程。
还可以利用植物繁殖材料保存技术,保存珍稀或濒危植物的遗传资源,为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提供可靠的种子来源。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改良、树种选择、苗木的质量管理、适当的间伐和抚育措施、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以及人工干预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逐步恢复辽东地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提高林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

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阔叶林是指树种以阔叶乔木为主的森林类型。
在中国,阔叶林分布较广,而其中的红松林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阔叶林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探索与思考入手,探讨如何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红松果材林的特点红松果材林是指以红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资源,主要产出红松果和材料。
红松是一种宝贵的林木资源,具有坚硬的材质和优良的木质纹理,被广泛用于家具、建筑和造纸等工业生产中。
红松果也是一种珍贵的食物资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发展红松果材林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阔叶林发展红松果材林的现状目前,我国的阔叶林资源丰富,但红松果材林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没有充分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二是林木资源的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红松果材林资源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三是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造成林木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如何有效地发展红松果材林,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科学规划和管理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红松果材林资源,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制定合理的林地布局和种植方式,确保红松果材林的生长和产出。
要加强对红松果材林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和非法采伐,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创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提高红松果材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引进先进的种植、育苗、管理和采收技术,提高红松果和材料的产量和品质。
还可以发展相关的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提高红松果材的附加值,推动林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在辽东地区,曾经形成了广泛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这些生态系统现在面临连续的退化趋势。
目前,辽东地区的林业工作者采用了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以修复和重建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
退化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区域通常被成片森林的退化、林下草本植物的增加和林下光照强度的增加所特征化。
这些区域的次生林大多由发根落叶树种组成,其中落叶松和榆树为主要的种类。
由于这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丧失,已经成为困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应用来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是必要的。
首先,为了增加森林的多样性和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林业工作者需要筛选出适合这个区域的植物种类。
在多年的实践中,科研人员发现,落叶松、红松、榆树、白腊和黄山栎等物种具有优点很多的生态养分利用、快速生长、抗风和抗旱等特点,能够在区域内适应种植。
其次,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现有的实地情况,进行区域化的综合考虑,设计出恢复方案。
方案要考虑市场需求,竞争性养殖,定位生态旅游,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
方案还必须考虑种植树的空间分布,以及种植树的数量和密度、种植时间和嫁接方法等其他技术因素。
最终,设计的方案需要经过实测实验,才能确定是否有效。
如果方案失败,则林业工作者必须进行相关修正和调整。
最后,林业工作者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重点包括修剪树枝、修剪树冠、定期营养补充和供给、防虫防病和控制毒害等等。
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保证树木出现病虫害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和治疗,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回顾辽东地区退化的红松阔叶混交林,林业工作者的诱导恢复技术已经成为恢复这些生态系统的主要手段。
虽然它需要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已经开创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并为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未来,这些努力将继续下去,在恢复和保护辽东地区生态系统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辽东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区域之一,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退化次生林的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针对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的特点和生态环境,进行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恢复辽东地区林木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的特点1.物种单一性:由于过度的砍伐和烧毁,导致了原本多样的植被逐渐转变成了以松树为主的单一植被类型。
2.生态环境恶劣:在辽东地区的地理环境中,干旱、盐碱等问题严重,对植被的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生态功能丧失:退化次生林的数量增加,造成了生态功能的丧失,对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些特点,采用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特点及恢复意义1.生态多样性:红松阔叶混交林可以保持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植被的生态功能。
2.耐盐碱性强:红松和阔叶混交林对盐碱地区的环境适应性更强,能够生长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中。
3.改善生态环境:红松阔叶混交林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可帮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水土流失等问题。
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对于辽东地区林木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种选择:选择在辽东地区生态环境中较为适应的红松和一些适合盐碱地区的阔叶植物。
2.种植技术:采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种植技术,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生态监测:对于恢复后的红松阔叶混交林进行长期的生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恢复后的混交林,保持植被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四、案例分析在辽东地区某地,采用了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该地区,以往一片单一的松树林,生态环境恶劣,土壤肥力低下,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
通过引进优良的红松种苗和盐碱地适应性较强的阔叶植物,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以及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恢复了红松阔叶混交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浅谈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浅谈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摘要】本文阐述了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提出了密山市林区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恢复;方法;密山市1.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阔叶红松林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密山市林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其主要组成树种红松,以其材质优良和用途广泛而著称于世。
阔叶红松林是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所形成的,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以及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是一种具有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森林组成和结构类型,是功效最强大的生态屏障,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人类近百年的过度利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消失了98%,取而代之的是以山杨、白桦及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森林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
密山市林区阔叶红松林的大面积退化与消失,不仅使当地的木材资源处于危机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以阔叶红松林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主要是阔叶红松林经过采伐和多次破坏演化而来的次生林和过伐林,树种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森林环境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存在巨大的差距,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贮存和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维持进化过程等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90年代以来,密山市林区各地频发生水灾,并对干流产生不良的影响,雨季洪水暴涨,干旱时枯水严重,近二十年来林区频繁发生大规模病虫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阔叶红松林的消失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有密切的联系。
林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大强度的破坏,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承载该区域森林生物进化、演替的高效稳定顶极群落所具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生态系统全面失衡,其固有的、合理的生物循环和矿物质循环秩序被打乱,林区的濒危及灭绝的生物物种不断增多等深层次的生态问题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见,阔叶红松林是林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对林区的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尽快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密山市林区生态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人工恢复技术

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人工恢复技术
刘丽杰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
目前,由于自然状况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使长白山上的阔叶红松林出现了退化的现象,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人工恢复技术能够让红松阔叶林的退化得到有效的遏制,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本文就对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人工恢复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1页(P111-111)
【作者】刘丽杰
【作者单位】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延边1336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
【相关文献】
1.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研究 [J], 刘丽杰
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 [J], 刘丽杰
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之一 [J], 赵晓飞;朴龙国;刘利;黄祥童;李太允;邱宝鸿;崔凯峰;睢亚臣
4.用涡动相关技术观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特征 [J], 施婷婷;关德新;吴家兵;张
弥;王安志;金昌杰;韩士杰
5.21世纪林业的技术革命——论退化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的作用和前景 [J], 范少辉;李玉珍;马林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提出了密山市林区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恢复;方法;密山市
1.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
阔叶红松林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密山市林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其主要组成树种红松,以其材质优良和用途广泛而著称于世。
阔叶红松林是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所形成的,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以及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是一种具有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森林组成和结构类型,是功效最强大的生态屏障,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人类近百年的过度利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消失了98%,取而代之的是以山杨、白桦及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森林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
密山市林区阔叶红松林的大面积退化与消失,不仅使当地的木材资源处于危机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以阔叶红松林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主要是阔叶红松林经过采伐和多次破坏演化而来的次生林和过伐林,树种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森林环境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存在巨大的差距,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贮存和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维持进化过程等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90年代以来,密山市林区各地频发生水灾,并对干流产生不良的影响,雨季洪水
暴涨,干旱时枯水严重,近二十年来林区频繁发生大规模病虫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阔叶红松林的消失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有密切的联系。
林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大强度的破坏,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承载该区域森林生物进化、演替的高效稳定顶极群落所具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生态系统全面失衡,其固有的、合理的生物循环和矿物质循环秩序被打乱,林区的濒危及灭绝的生物物种不断增多等深层次的生态问题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见,阔叶红松林是林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对林区的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尽快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密山市林区生态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2.密山市林区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对于密山市林区森林植被的恢复方式有许多种说法,很多人认为,密山市林区只需要封山育林,再过数十年森林植被可以自然恢复。
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当然,按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规律,正常的过伐林和次生林如果不再进行反复的破坏,经过自然演替,可以自然恢复其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
但这需要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种红松要有充足的种源。
而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状况是:红松种源缺乏、天然更新困难。
现阶段密山市林区有潜力通过自然演替形成阔叶混交林的林分,只有通过栽针保阔进行林下红松人工更新而形成的人天混交林分。
多年来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阔叶红松林保护和恢复的研究,取
得了不少好的研究成果,其中“栽针保阔”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栽针保阔”经营措施多年来在密山市林区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是以针叶树种的林冠下人工更新。
这部分林分只分布于近山区,面积十分有限。
而且这部分人天混林分在造林后,没有明确合理的抚育技术措施,林下的红松幼苗幼树在上层阔叶树的覆盖下生长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进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提高现有林地生产力、恢复阔叶红松林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
我们知道,在红松林的分布区内,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山杨、黑白桦、椴树、榆树、色木、柞树等阔叶树种,都是阔叶树红松林中固有的伴生树种。
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天然更新能力,使这些阔叶树与红松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有效地抑制病、虫、鼠、火等灾害的发生和蔓延,并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生产量和多资源的培育。
根据红松造林的成功经验,红松幼林在上层林冠郁闭度为0.3时适宜成活和生长,所以应将造林地处郁闭度大于0.3的上层林木保留至0.3。
然后按1m×1m的株行距刨穴整地,在春季或秋季进行造林。
倡导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适当发展红松人工林具有重要意义,是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有效途径。
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按照森林循环理论,林分中不同斑块的树群处在不同的森林演替发育阶段,相应需要不同的经营措施。
因此按照近自然林业理论,对现有的林分进行“斑块经营”,是符合
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经营方式。
将林分分为林隙更新斑块(林隙阶段)、生长抚育斑块(建立阶段)和采伐利用斑块(成熟阶段),将林分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斑块树群作为生产经营单元。
林隙更新斑块的经营是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内容,因为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严重缺乏红松种源,人工更新造林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唯一途径。
进行林隙斑块更新的设想是,在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条件下,适当扩大红松人工更新斑块的面积,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培育红松人工更新斑块。
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尽快地恢复建群种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促进人工红松的更新生长,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主林层,形成阔叶红松林的异龄复层林分结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自然得到恢复。
在密山市林区经过多年的实践,红松的人工更新造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全光下红松人工林的生长速度比林冠下红松苗木生长速度快60%(红松人工林生长到中龄林并接近近熟林只需要60年,而天然红松林则需要100年)。
因此我们进行红松斑块人工更新,在过伐林和次生林中的林隙斑块营造“红松人工纯林”,以期斑块中人工更新的红松以接近全光下红松人工林的速度生长,达到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的目的。
生长抚育斑块的经营,按斑块中不同演替发育阶段的树群中的建群树种、伴生树种对环境的需求,合理调整林分结构,促进目的树种的生长。
对采伐利用斑块采伐成过熟霸王木,并按林隙更新斑块进行红松人工更新。
如此,形成“斑块经营”完整的技术体系,使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实践
上可行。
人工红松在营造20年后即可结实,通过天然下种,使与其相毗邻的次生林中逐渐出现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幼树。
当这些天然更新的红松结实时,其林分结构就基本能达到针阔混交林标准。
人工营造的红松有效地推动了红松种群的迁移和扩展,从而加速了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演替速度。
预计人工红松寿命能达到二百年以上,也就是说在久远的期间里,人们基本不用再大规模植造红松,只需做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密山市林区的森林植被严重缺乏红松天然下种种源,通过全面推行红松人工更新造林并辅以合理的抚育措施,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最有效的途径。
建议大幅度提高人工红松林的造林比例,对生态公益林红松人工造林的比例要达到75%以上。